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95
本乡镇医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来住院的患者都是一些病情比较危重且经济比较差,没有能力去上级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故我院收治的活动期慢阻肺的患者较多,回顾性分析100例活动期慢阻肺(AECOPD)患者治疗临床资料,探计小剂量洋地黄利尿剂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收治AECOPD患者100例,按标准严格筛选患者,选取标准为2000年欧美共识会议提出了AECOPD常用的可操作定义:与稳定期相比,患者病情持续恶化,超过日间正常变化,即有COPD基础的患者为急性起病,需要调整常规用药。目前大多数研究仍采用Anthonisen定义和分型标准,至少具有以下3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①气促加重;②痰量增加;③痰变脓性。
选取符合标准100例患者中,男性占大部分(90%),常规吸氧(2L/分),予以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沐舒坦、氨茶碱、甲强龙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西地兰0.2mg静推后,地高辛0.125mg口服1次/日和螺内脂40mg口服,1次/日并应用速尿20mg静推,1次/日,患者在入院第1天其气促症状及可得到明显改善,并可以改善患者胃肠道瘀血症状,患者进食增加,并经上述治疗后大部分缓解出院。
讨 论
AECOPD患者在发作期病理是肺泡的瘀血水肿,及低氧血症和CO2潴留。肺水肿的病理生理改变可影响到顺应性,弥散,通气/血流比值及呼吸类型。肺含水量增加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可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功。间质和肺泡壁液体潴留可加宽弥散距离。肺泡内部分或全部充满液体可引起弥散面积减少和通气/血流比值降低,产生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加和低氧血症。区域性肺顺应性差异易使吸入气体进入顺应性好的肺泡,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同时由于肺间质积液刺激了感受器,呈浅速呼吸类型,进一步增加每分钟死腔通气量,减少呼吸效率、增加呼吸功耗。当呼吸肌疲劳不能代偿性增加通气量保证肺泡通气后即出现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导致肺血管床的收缩,右心前负荷增加,右心做功增加。针对上述病理生理学改变,应用小剂量的利尿剂,不但能减轻肺瘀血水肿,改善氧合,增加弥散面积,改善通气/血流比值,纠正低氧血症,减轻CO2潴留,同时,又能减轻右心前负荷,降低肺动脉压,增加右心做功,进一步改善低氧血症,而小剂量洋地黄的应用可增加肺血流量,减轻肺水肿,改善通气,增加氧化血红蛋白量,纠正低氧血症减轻CO2潴留。这是小剂量洋地黄及利尿剂的临床应用于益处。
应用利尿剂时不应过快过猛,以避免血液浓缩,痰黏稠而不易咳出,这就要求应用利尿剂的量不要太大,输液量稍多(1200ml左右)加以氧雾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且强利尿剂在输液毕用;应用利尿剂时可产生低钾血症,促进肾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产生代碱,抑制呼吸中枢和加重呼吸衰竭,这就要求应用利尿剂时要多次电解质的复查,注意补钾,维持血钾>4.5mmol/L。
应用洋地黄时要求小剂量,充分给氧,用药前最好做心电图,便于对照,并抽血查电解质,了解电解质情况,对有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如低钾、高钙、低镁等,都易引起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必须注意纠正,同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必须了解患者在2~3周内是否用过本类药物和使用情况。这为我在临床实践中一点心得体会,与同道分享,不对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2
【关键词】临床视角;中西药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研究;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药合用中同样应注意配伍问题,配伍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1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介绍
中成药保和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与西药氢氧化铝凝胶、氨茶碱、碳酸氢钠、胃舒平不宜同时服用。小活络丹(丸)、香莲丸、贝母枇杷糖浆中分别含有乌头碱、黄连碱、贝母碱,若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同服,很容易增加毒性。麻仁丸、解暑片、牛黄解毒片中含有大黄,不宜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同服,因为大黄能抑制这些酶的消化功能。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中药和西药在临床上联合应用非常普遍,中西药物间也存在着配伍禁忌,因此要高度重视。现就中药与西药抗生素间的配伍禁忌举例如下。
1.1含金属离子成分的中药
如石膏、珍珠母、龙骨、牡蛎、滑石、明矾、代赭石、磁石等贝壳矿物类中药。忌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配伍使用,以免使药效降低或消失。
1.2碱性较强的中药
如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和一些成药如大黄苏打片、乌贝散等。⑴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能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作用增强,毒副作用也同时增加,长期配伍应用应注意剂量调整和监测。⑵忌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妥因等配伍使用,因碱性环境可影响这些药物的吸收,使作用程度降低。
1.3含丰富鞣质的中药
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地榆等,与四环素族、林可霉素等药物配伍易生成鞣酸盐沉淀物,使药物失去疗效。同时因这些鞣质本身对肝脏具有一定毒性,与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肝毒性药物伍用,可加重肝脏的损害。
1.4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药
如金银花、蒲公英、黄连、黄芩、连翘、鱼腥草等,忌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酵母片、整肠生、促酶菌素片等合用,这些中药能使菌类制剂的活性受抑制或降低。
1.5含有机酸的中药
如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女贞子、乌梅、白芍、山楂、枳实、木瓜、陈皮等。⑴忌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因这类中药经体内代谢后均能使尿液酸性增强,使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效力减弱。⑵忌与磺胺类药物及其乙酰化物配伍,因可导致酸性环境,使磺胺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致使磺胺类药在泌尿系统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
2主要禁忌的分类
2.1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配伍禁忌
含有氰苷的中药,如桃仁、杏仁不宜与安定类镇静催眠药及麻醉性镇咳药合用,而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进而损害肝脏,影响肝[FS:PAGE]功能,甚至死亡。含鞣质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的药合用,可影响西药代谢速度,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从而损伤肝脏,有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总之,中西药联合产生的相互作用内容较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多,临床应根据它们的性味,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医疗实践,尽量发挥其有利因素,避免不良反应,达到配伍安全有效。
2.2降低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
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瓦楞子等,均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强心苷类药物作用时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大量钙离子的中药会加强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易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而引起中毒。中药四季青、黄药子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如配伍四环素,除降低前二者的疗效外,还可增加它们的毒性;石榴皮、地榆、诃子、五味子与红霉素联用,易发生药物中毒性肝炎;中药川乌、草乌、附子以及含有这类药物和生物碱的中成药,如小活络丹、三七片、元胡止痛片、黄连素等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强对听神经的毒性。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抗癌药物配伍,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丝裂霉素等,配伍应用后对肿瘤细胞不仅无抑制作用,反而会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阿托品具有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而使心率加速,与丹参及其制剂配伍后,丹参所具有的降低血压功效,可被阿托品所阻断,从而使丹参的药效降低。丹参中所含的活性成分丹参酮能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若与甲基素、丙酸素等雄性激素配伍,可以降低雄性激素的活性,影响其疗效。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酒、藿香正气水、风湿止痛药酒、人参酒等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乃近及降血糖西药合用,则因乙醇的药酶诱导作用,增加对肝药酶的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的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以致显著降低疗效。含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的中成药,如珍珠丸、清热解毒丸、牛黄解毒丸等,不宜与黄连素同服,因所含蛋白质等成分可拮抗黄连素的抗菌作用。
2.3物理性配伍禁忌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不可与磺胺类抗菌素配伍,中药中的有机酸成分经体内代谢后酸化尿液,不仅降低抗菌素的作用,而有机酸所至的酸性环境使乙酰化磺胺类溶解度降低,在肾小管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肾损害。龙胆丁、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不可同时服用甜味中药,如大枣、甘草、蜂蜜登以防甜味掩盖苦味,产酸产气,以降低其健胃作用。
2.4药理性配伍禁忌
氨基甙类抗生素与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等同用,药物分布到脑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其毒性也随之增加,苯巴比妥、胰岛素若与中药酒精同用可因酶诱导作用,是肝脏酶活性增强,使这些药物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药放下降。维生素不宜与某些中药合用,如维生素Bl,不与含大量鞣质的中药合用,如石榴皮、大黄槟榔、虎杖、侧柏、仙鹤草、五倍子。因它与维生素Bl形成永久性结合而使其从体内排出。造成维生素Bl缺乏。含大黄的中药不宜与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l、维生素B6合用,因其可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甘草且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长期应用水钠潴留和钾排出而引起水肿,若与洋地黄合用,易发生强心甙中毒和低血钾。黄芩、木香等对肠道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地高辛、维生素B12等药物吸收增加,排泄减慢。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如华山参、洋地黄、天仙子、莨菪根及叶等,和含石膏、钟乳石的中药不宜与强心甙合用。因阿托品类中药能抑制胃肠蠕动,增加机体、对强心甙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引起中毒。相反,含钾多的中药,如昆布、旱莲草、青蒿、益母草、五味子、茵陈、牛膝等及其制剂与洋地黄竞争心肌细胞膜受体,导致洋地黄类药效下降。三七及其制剂,活血止痛胶布可激活血小板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可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仙鹤草含有少量的维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也可降低抗凝作用。药剂性配伍禁忌在制备某些中药注射剂时,常加入增溶剂,吐温-80,往往产生和混浊沉淀,因为某些中药注射器中的鞣质没有除尽,鞣质与吐温-80相互作用产生。含吐温的中药注射剂加入止痛剂苯甲醇、等渗调节剂氯化钠可降低吐温-80的昙点,影响药剂配制质量。
2.5化学性配伍禁忌
含鞣质的某些中药,如虎杖、地榆、五倍子、石榴皮、老鹤草、侧柏叶等与硫酸亚铁合用易产生鞣质铁沉淀,影响硫酸亚铁的吸收。与酶类药物合用,酶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酰胺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氨键缔合物使酶降低疗效或失效。含酸性成分的中药五味子、乌梅、山楂及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保和丸与碱性西药,如氨茶碱联用,锻牡蛎、锻龙骨、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可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而使药放下降或消失。
2.6引起酸碱度变化
含醌类成分的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因为这类中药所含蒽醌苷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而失效。甘草及其制剂含甘草酸,不宜与多元环碱性较强的生物碱如奎宁、麻黄碱、利舍平等配伍,因其可产生沉淀使机体吸收减少而降低疗效。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配伍,因为在酸性环境中,皂苷易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而失效。含有酸性成分的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女贞子等中药均可酸化尿液,影响一些西药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和排泄,如碳酸氢钠、氧化镁、碳酸铋等。上述中药也不宜与口服红霉素制剂、利福平、磺胺类、呋喃妥因配伍应用,因其可使红霉素分解加快,可加重呋喃妥因、利福平、磺胺类的肾脏毒性。含碱性成分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与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药可发生中和反应,使二者作用互受影响。
3结语
可见,中西药联合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叠加,应根据中西药所含有效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中西药物各方面的科学理论,合理地选用中西药物配伍应用,以发挥中西药物结合在防病治病中的互补作用,真正达到药物应用的取长补短、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3
据医生介绍,洋地黄轻度重度剂量约为有效治疗量的两倍,这本身就表明洋地黄用药安全窗口很小。心肌在缺血缺氧情况下则中毒剂量更小,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是常见的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原因,肾功能不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心血管病常用药如胺碘酮、维拉帕米(异博定)及阿司匹林等,均可降低洋地黄的经肾脏排泄率而导致中毒。
药源性疾病逐年增多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药源性疾病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抑制了诸多病菌,使病菌感染不再是疑难病症。但同时也不断出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药源性病症。上世纪六十年代,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上世纪七十年代,心得宁上市,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黏膜—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这些突出事件引起医务界的极大震动,对药源性疾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和警惕。
无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化学药物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应用化学药物比较广泛,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已经占住院病人的3%~5%。加上临床上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愈来愈多,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增多明显。
而今,医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普遍。美国医生施梅尔在耶鲁大学作了八个月研究,发现1252名住院病人中,240人患有与医院环境或接受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其中44人病情严重,16人死亡。1989年,美国斯蒂尔医生和助手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中心作了五个月的统计研究,发现815名住院病人中,209人患有医源性疾病,其中15人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人中,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尤其是老年人,大多病情复杂,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代偿功能显著减退,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促使病情急转直下,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
某作家因为职业习惯,经常贪黑熬夜,因此也经常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等不适症状,医生建议服用“龙胆泻肝丸”,吃了以后,果然有效,上火等症状明显好转。据了解,“龙胆泻肝丸”主要功效是清肝利胆利湿热,对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尿赤涩痛、湿热滞下等症状有疗效,对他的亚健康状态基本对症。这以后,他就坚持服用这种中药。然而,半年多以后,噩梦开始了,他感觉头晕、发热、浑身无力,越吃那“龙胆泻肝丸”越重,到最后两条腿都肿起来了——男怕“穿靴”呀,他吓坏了,到大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最后发展为尿毒症!
北京某大医院近几年收治了100多例马兜铃酸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部分是因为服用过“龙胆泻肝丸”。据了解,“龙胆泻肝丸”的配方中有一味中药叫“关木通”,“关木通”内就含有马兜铃酸。一些专家用“关木通”的提取物对大鼠作动物试验,结果,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小剂量长期给药,大鼠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症状。许多专家认为,“关木通”就是损害肾脏的罪魁祸首。短期服用,对肾脏的损害不明显;长期服用,可以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而且这种药还有使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致癌的可能,比如膀胱癌、肾盂肾癌、输尿管癌等等,毒副作用非常可怕!国家卫生部因此紧急叫停这种中成药。
老年人易患药源性疾病
人到了老年,由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下降,难免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些老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所以常常要同时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长此以往,他们药物不良反应增多,进而很容易患上药源性疾病。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耳聋,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广谱抗生素会造成伪膜性肠炎,降压药肼屈嗪可引起药物性红斑狼疮等等。
药源性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那么,这种病痛为什么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呢?据专家介绍,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不足
人到了老年,消化功能会减弱(如胃肠黏膜的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等),这就会影响老年人对所服药物的吸收,使一些药物长时间地滞留在其体内,从而会导致老年人患上药源性疾病。
二是有的药物在老年人体内难以正常代谢
药物进入人体后要在肝脏内进行氧化、还原和水解。但由于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很容易使药物发生变态反应,从而使其发生过敏和中毒。
三是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排泄较慢
药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肾脏进行排泄。但由于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其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的血流量减少,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导致大量的药物在其体内积蓄,从而易引发药源性疾病。
四是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不均匀
由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在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使一些亲脂性药物很容易积蓄在其脂肪内,从而易导致亲脂性药物中毒。
规避药源性疾病
在所有药源性疾病的患者中,只有一少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停药后其症状可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都需要经过治疗方可痊愈,有的患者还会留下后遗症甚至丧命。因此,老年人若想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应坚持以下用药原则: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用药。用药时严格掌握用药原则,能少用或者不用药的尽量少用或不用。
老年人常一身数病,但如果仔细分析则不难看出,有些“病”其实是一种机体老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如骨质疏松、腰腿痛、食欲减退、失眠等。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身体锻炼,控制生活节奏,用外用药物、理疗和心理治疗等方法慢慢地使其缓解,不必都用药治疗。
有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虽表现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疾病,但相互之间又有很大联系,例如老年人中常出现的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要以治疗危害最大的疾病为主,不要不分主次地一起治,不可多种药物一拥而上。并辅以积极的非药物疗法,有些病可以用少数药物就可以控制。
注射类药物不但价格较高,而且直接进入血液,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常常较口服药物严重,所以老年人在用药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而只有在病情出现危、重、急和无法选择口服药等情况下,才可以选择注射类药物。同时,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老人用药剂量要比。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4
1.1运用案例法阐述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生物药剂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剂学新分支,阐述药物的疗效不仅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相关,还受药物的剂型因素和机体的生物因素的影响。此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只有化学结构改变药效”的看法?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制剂质量体内评价的重视?待同学们思考片刻后,以“苯妥英钠“事件为例,使同学们理解药物的疗效与剂型因素的关系:即1968年澳大利亚生产的苯妥英钠片剂,疗效一直很好,后来把处方中的辅料硫酸钙改成乳糖,其它成分未变,结果连续发现中毒事件。这时,又向同学们抛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稍停片刻,告诉同学们:后来经研究发现,辅料乳糖促进了苯妥英钠的吸收,使其血药浓度超出安全范围而发生中毒。再者,以沙利度胺(反应停)致畸性为案例使同学们深刻理解药物的疗效与机体的生物因素的关系:沙利度胺对小鼠大鼠不产生致畸性,但灵长类动物出现严重致畸性。通过后期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具有转化沙利度胺成致毒物质的代谢酶,而小鼠大鼠体内不表达此种代谢酶。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化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2运用案例阐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原则
药物的给药方式很多很多,譬如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皮肤给药,肺部给药等。而不同的给药方式,药物的吸收特点、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知识点是一个关键问题。作者发现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譬如在阐述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药物吸收的特点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时,可以采用案例:链霉素是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其可以快速杀灭细胞外的结核菌,WHO建议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是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g。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采用口服给药方式?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这个案例不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比而牢固掌握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的特点。在讲解胃空速率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采用案例:为什么维生素B2在饭后服用的效果好?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胃排空速率增大时,药物的吸收加快。若饭后服用,维生素B2连续不断缓慢地通过十二指肠,主动转运不会产生饱和,使吸收增加。在讲解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时,采用案例: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治疗和预防更年期综合征,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2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0.05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肝功能异常?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同学们不但回顾了肝肠循环的概念及意义,掌握了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而且对为什么要进行剂型改造与开发有一定的理解。在讲解舌下给药的药物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时,采用案例:患者李某,男,60岁,医院诊断其患有心肌梗塞,医生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备用。一日李某半夜突觉心前区疼痛难忍,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硝酸甘油为什么要舌下给药?药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吸收的?什么样的药物适宜舌下给药?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启发和鼓励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讲解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意义时,采用的案例1:某患者,体重70kg,口服0.5mg地高辛,平衡时测得血浓为0.78μg/L,求Vd?由计算的结果延伸到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并阐明它只是用来评价药物分布的特点,表征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特性。案例2:抗菌消炎药,A药V大,B药V小,如果手受伤了,该选哪一个药?为什么?通过这个案例,让同学们深刻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在讲解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概念时,采用案例1:有一位年轻的妻子,一直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进行避孕,三年来从未发生过意外;半年前,出现结核病症状,被确诊为肺结核后,口服利福平进行治疗。近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位年轻妻子一直在服用避孕药,怎么会突然怀孕了呢?原来,她同时服用的抗结核药利福平,它能够诱导代谢酶CYP3A4的活性,使避孕药左炔诺孕酮的代谢加快,导致其药效下降,从而使避孕失败。案例2:左旋多巴与维生素B6合用,疗效会下降。为什么?因为vitB6是多巴脱羧酶的诱导剂,可以增强多巴脱羧酶的活性,使左旋多巴在脑外的脱羧增加,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减少,疗效下降。案例3:甲苯磺丁脲和磺胺合用,降血糖作用增强,可引起低血糖。甲苯磺丁脲在CYP2C9的作用下,可氧化生成4-羟基化甲苯磺丁脲,而当与磺胺合用时,磺胺可抑制CYP2C9的活性,使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加,降血糖作用增强,可引起低血糖。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深刻掌握了什么是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在讲解药物的排泄特点及其应用时,采用的案例1: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NaHCO3,而对弱碱性药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为什么?案例2:为什么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案例3:患者,女,42岁,因尿毒症引起左心衰,每天服用洋地黄毒苷0.1mg,1周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失眠。入院诊断为洋地黄中毒。立即停药,进行血液透析,于第二天测得洋地黄毒苷血清浓度为3.2ng/mL,第三天仍为3.1ng/mL。后服用考来烯胺,患者中毒症状明显减轻。该患者洋地黄毒苷中毒原因是什么?为何经透析治疗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应用考来烯胺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迅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同学们不仅深刻掌握了药物排泄的相关知识点,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
1.3运用案例阐述如何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
对于如何根据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是一个由理论上升到应用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譬如,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进行制剂的设计,采用的案例:5-氟尿嘧啶抗癌活性好,但仅能静脉注射给药,口服吸收差。为增加其口服吸收,对其结构进行改造,接上一个四氢呋喃基团,制成前药,不但可以口服好,而且毒性低,作用持久。根据微粒给药系统分布特性进行制剂设计,采用的案例1:阿霉素是非常有效的化学药物,但是其心脏毒性非常大。怎么办?如果把阿霉素设计成微粒给药系统-脂质体,可以改变阿霉素的体内分布,靶向于病灶部位,减少其向心脏的分布,既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根据药物代谢的特点进行剂型设计,采用的案例: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其很难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其前体药物左旋多巴,转运到脑内后,被脑内脱酸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但左旋多巴不仅被脑内的脱羧酶脱羧,也能被消化道、肝中存在的脱羧酶脱羧,所以口服多巴胺首过效应强烈,生物利用度只有30%。怎么办?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和临床需要等给出不同的方案:加大给药剂量来维持有效浓度;制成十二指肠迅速释放的制剂;组成复方片剂等等。同学们讨论激烈,并在讨论过程出得出合理的剂型设计。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进行制剂设计,采用的案例:肠肝循环,使得胆汁排泄成为药物在体内消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疗效的强度和维持时间长短等具有中药的意义。将阿霉素用葡萄糖醛酸苷化制成阿霉素前药,该药能选择性的被细胞外的葡萄糖醛酸酶激活,提高其治疗作用。
2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要点
2.1案例选择应遵循客观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案例的客观性是指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在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精心取舍编制,体现其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案例必须符合生物药剂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能为生物药剂学的教学目标服务。趣味性是指案例应该选用那些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并且能够促使他们深入下去进行探讨的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读性的案例。
2.2案例分析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给出案例时,对于涉及知识点及因果关系的关键词语,应加强语气或标以符号重点提示,但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并有意给出一定的模糊度和悬念,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前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提问互动启发式的形式进行。
3结语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5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 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 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 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药合用中同样应注意配伍问题,配伍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1.1 含甘草的中药与阿斯匹林配伍,会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减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肠道的抵抗力,从而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含雄黄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与西药硫酸镁、硫酸亚铁配伍,会把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导致毒性增加。含苷类成分的中药三七与酶制剂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发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疗效降低。含有大黄的中药与复方新诺明、土霉素合用,会影响大黄的导泻作用。
1.2 含鞣酸较高的中药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如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与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1.3 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而影响中西药的疗效。
1.4 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
1.5 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如中药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都是碱性强的药物,这类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胃蛋白酶合剂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药的山楂丸,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胃舒平等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6 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增加毒性,导致药物中毒。
1.7 含有机酸的中药、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药或一些碱性较强的药物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用,磺胺类药在碱性尿液时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则易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富含大剂量有机酸的中药或其制剂时,如蒲公荚,乌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对抗碳酸氢钠的碱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药的不良反应,轻则可引起结晶尿,重则导致血尿。
1.8 牛黄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有中枢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牛黄能增强水合氯醛、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黄与苯巴比妥钠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 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服。丹参含丹参酮,与铝镁等金属离子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属络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疗效。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女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中成药不宜与碱性西药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
1.10 大黄,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否则葸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而降低疗效。苷类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强心作用,与西药苷类同服可增加毒性,严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片,因其化学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有增强钠再吸收及钾排泄作用,易导致药源性低血钾,低钾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故不宜与强心苷同时应用。麻黄及其制剂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能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与苷类同服增加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剂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与助消化酶类药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肽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此二键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则使西药酶类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疗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药如雄黄、砒霜、硫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其化学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酶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泻下类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及其制剂牛黄解毒片、清新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类衍生物通过吸附结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如与乳霉生同服,可杀死乳酸杆菌,影响乳霉生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药及其制剂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离子,对酶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合力,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肾中蓄积,二者不宜同服。
1.12 中药麻黄素及其中药制剂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否则能引起高血压危象,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毛细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甚至虚脱。
1.13 罂粟含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主要用于镇痛,镇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症。如与罂粟同服,会产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乱、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故当患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时,不宜与吗啡及含有吗啡生物碱的罂粟壳、阿片,复方樟脑酊等同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性药物与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强疗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二者合用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抗胆碱药阿托品等与西咪替丁合用时,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的症状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枢的毒性反应,故西咪替丁不宜与含阿托品类的中药如洋金花,颠茄、莨菪等同服。
1.14 含鞣质中药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与铁发生沉淀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使硫酸亚铁失去疗效。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碱能降低胃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硼砂又能与铁剂作用产生沉淀,也影响铁吸收。部分碱性中药还能加重铁剂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罗布麻、满山红等中药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硫酸亚铁的铁离子可与槲皮素形成络合物,降低铁剂疗效。雄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不宜与铁剂同服,因雄黄为硫化砷,可与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化砷酸盐,二者合用会降低各自的疗效。多价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矾及其制剂紫雪丹、牛黄上清丸,复方罗布麻片、牛黄解毒丸等,皆不宜与四环素族药同服。四环素类药物,在偏碱性环境中,能与铁,钙,镁、铝、钾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降低四环素药物的溶解度,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抗菌疗效。消化酶类药物如神曲、鸡内金,淡豆豉及其制剂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环素类药物有破坏酶及其制剂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时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减弱四环素的抗菌作用。碱性类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四环素类药物在酸度高时易于溶解吸收,而碱性中药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四环素类药物吸收。炭剂类中药如荷叶炭、棕榈炭、血余炭及其制剂十灰散等,不宜四环素类同服,因炭类中药能吸附四环素类药物,使四环素类药物有效血浓度下降。甘草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为甘草含生物碱,易产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两种药物吸收皆减少而降低各自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肖崇厚.中药化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15.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范文6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房颤;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指左室扩大或左右双心室扩大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最终演变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疾病。心衰时一系列内源性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激活,多伴发心律失常,特别是表现为房颤[1]。早在Framingham[2]发现,房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房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损害和栓塞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死亡率。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充血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62例,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2例患者为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56±3.56)岁,心功能Ⅲ-Ⅳ级,全部患者均符合WHO/ISFCl995年制定诊断标准诊断为DCM,同时排除其他特异性(继发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疾病等所致的心肌病。其中初发型房颤3例,阵发性房颤2例,持续性房颤4例,长期持续性房颤3例,永久性房颤7例。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者2例,转为房扑1例,死亡1例。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①饮食:饮食宜摄入低盐,将盐的摄入量减少1/3,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2~3g左右,禁用含钠高的食品,但也要防止出现低钠血症。少量多餐,高热量\低脂\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B族\C族类食物,同时戒烟忌酒,禁饮浓茶\咖啡等,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和活动量,姿势应采取头高脚低位。②用药前准备:迅速建立2条或以上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粗而清楚的静脉给药。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准确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及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③扩心病多发于中年人,由于病情凶险,病因不明确,患者在这样的年龄段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又比较重,因而对自己的疾病比较担心,容易出现恐慌、害怕、狂躁、失眠等不良情绪,尤其并发房颤的患者更是如此,不良情绪反而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心衰的纠正和房颤的转复。因此,在接诊治疗时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向他们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可结合治愈的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家属也要进行护理沟通,让家属配合护理。在救治时要沉着冷静,给予患者安全感。
2.2心力衰竭的特殊护理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劳累。以下护理措施可积极纠正心衰:①:取半卧位或床头稍高位,使肺扩张较大,氧合作用增加,同时减少静脉回流。②吸氧:给低流量持续吸氧2~4L/min,保持鼻导管通畅,同时做血氧饱合度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口唇和末梢紫绪情况,根据缺氧情况调整氧流量。③按医嘱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④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和体重。心衰症状明显,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头晕甚至晕厥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和情绪影响。
2.3用药护理
2.3.1一般药物治疗护理穿刺护理由于皮肤产生水肿现象,在静脉推注时应谨慎穿刺,为使保护血管,药物更快起效,减少输液量,滴速不应过快和过多,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亦可使用中心静脉置管通道给药。
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除了能增加心肌收缩力,还能对房颤患者有降低快速心室率的作用。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耐受性较差,常用剂量就有可能出现中毒,若发现头痛、恶心、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抢救。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轻度中毒,均得到及时处理。
血管扩张类药物会产生性低血压、损伤肾脏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到严密监测血压,若有咳嗽、虚脱、头昏、血压降低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利尿剂可减轻液体潴留,改善心功能,但该类药物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诱发药物中毒用时应及时复查电解质[3],记录出入量,若有乏力、腹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2.3.2复律的药物护理
2.3.2.1胺碘酮的使用胺碘酮对于控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及房颤的转复以及维持窦性心律有一定的效果。用药时应遵遗嘱将胺碘酮150mg稀释至20ml,静脉缓慢推注5~10min,0.5h后可重复1次,随后将胺碘酮300mg稀释至250ml,以50~100mg/h静脉滴注,注意应用输液泵,以保证剂量准确,0.6~1.2g/d。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视觉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肺毒性、静脉炎等。因此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或输液肢体疼痛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2.3.2.2普罗帕酮450~600mg/d,3次/d口服。静脉注射常用剂量为1.5~2mg/Kg,缓慢注射。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快速的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内阻滞、低血压、复律后心动过缓。用药时应严格遵守上述剂量浓度,若滴速过快或用量过大,可出现嗜睡、谵语等意识改变及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心衰加重、呼吸抑制等。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悸、血压或心率下降时,应通知医生。
2.3.2.3 β受体阻滞剂初次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靶目标为清晨静息状态下心率不低于55次/min。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少,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降低、头昏、乏力等,美托洛尔口服维持剂量每次12.5~100mg,2次/d。静脉注射为2.5~5mg(5min内注射完毕),可每隔5min注射1次,重复3次。但β2受体阻滞剂容易引起抑郁症,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4]。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心率变慢、血压降低的体征和头晕、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有研究表表明[5,6]患者的心衰健康教育知识淡薄,部分患者症状改善后继续应用原药物剂量甚至自行停药或减药,待症状恶化时反复至急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熟悉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能够迅速准确的识别心电图的异常,快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朱小红.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和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2008,6:426-427.
[2]Wolf PA,Benjamin EJ.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atrial fibrillation:the Framingham study.Am Heart J,1996,131:790-795.
[3]张凌云,秀峰,曹学颖.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杂志,2011,6(33):6.
[4]Wyse DG,WaldoAL,DiMarco JP,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AFFIRM)Investigator.A comparison of rate control and rhythm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02;347(23):1825-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