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相思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相思古诗范文1
燕,俗称燕子,是一种候鸟,春分前后由南方来到长江、黄河流域,秋分过后又迁往南方。
燕子不怕人,常在人前飞来飞去,还喜欢在人家的屋梁上筑巢孵育幼雏,因此又叫家燕。古代诗人对此多有描写:“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杜甫《归燕》);“自来自去堂上燕”(杜甫《江村》);“不怕飞低打着人”(陆游《燕》)。
燕子背部、翅膀和尾部都是黑色,在日光下泛绿光,腹部白色,脖子到胸脯紫色,仿佛身着一套雅致的礼服。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飞起来很好看,人称“燕舞”。“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陶潜《拟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李商隐《越燕》);“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史达祖《双双燕》)。“燕舞”的姿态确实很动人,因此,在古代诗歌里,常和“莺歌”并列,作为风调雨顺、春光大好的典型意象。
燕子“长袖善舞”,却没有黄鹂那样的美妙歌喉。不过,燕子的嗓子也不算太差,虽不会“唱”,却很会“说”。整日里吱吱喳喳叫个不停,尤其是雌雄一对,双栖于梁巢时,呢呢喃喃,像是在话家常,说悄悄话,“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双双燕》)。于是,又有了“燕语”之称,通常比喻人的亲切的闲谈。
由于燕子双飞双栖,人们常用来比喻夫妻和谐,称作“燕侣”。如果“燕侣”一旦分开,或者缺少“燕侣”,自然会产生思念、痛苦。于是,在古代诗歌中,常用燕子来引发、反衬或暗示夫妻相思之苦、独居之憾。例如权德舆有一首《玉台体》,写一个女子思念丈夫:“君去期(预定)花时,花时君不至。檐前双飞燕,落妾相思泪。”花开时节,丈夫逾期未归,她看见双飞燕子,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再如张祜的《赠内人》,写一个幽禁宫掖的年轻女子:“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她深夜难眠,久久地呆看梁上双栖的宿燕,心里好生羡慕;又看见扑火的飞蛾,想到自身命运,好生同情,把它从灯盏里救出来。其孤独悲苦的心境可想而知。
见燕生悲还有另外的情况――感叹时光流逝、人迁、今昔不同。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花落燕来,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自然景观似乎未变,天气依旧,亭台也是老样子,燕子年年来,但人事大不一样了,过去的美好生活永远过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不禁怅然生悲。
个人的年华易逝,好景不长,国家的命运也是盛衰迭变,繁荣有时。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登堂筑巢,是不分主人贵贱的;它们哪会懂得,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其后代已零落成为普通百姓,今日的权贵,又能扬威几时?它们也不会知道,今日的权贵们,依旧寻欢作乐,夸奢竞富,何尝吸取历史的教训!燕子无知,刘郎有思,作者借用这小小的燕子,表现了历史兴衰的重大主题。
引发悲情的燕子,仿佛是一面漂亮的反光镜,本身是无忧无虑的,可偏会照见人们内心的忧愁悲伤。
与“快乐”的小燕子不同,在古代诗歌里,大雁是悲苦的意象。
雁,又叫鸿、鸿雁,俗称大雁。大雁也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据说到衡阳即止,不再南徙;第二年春分后北返,路过中原,回到北方大漠中。
大雁不像小燕子来去悄悄,亲近人家。大雁远离人群,且仅是路过中原,人们通常只见它们在高空列队飞行,日夜兼程,已很辛苦;再加上叫声悲哀,传下很远,这就给人留下了悲哀的印象。早在《诗经》中就称之为“哀鸿”,后来常用它来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连迁移他乡的人家也叫做“雁户”)。
大雁还有一项“特异功能”――替人捎信。源出一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拘押在北海上牧羊;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放回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此后汉使得知苏武的真实情况,也编了点谎言,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脚上系着一封帛书,说苏武在某大泽中;匈奴只得将苏武放回。后来就有了雁足传书的说法,“鸿雁”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长相思古诗范文2
皇上命令军队向山海关进发。将士们满脸担心,互相窃窃私语:“怎么?又要仗?”“是呀,这次战役似乎非常艰难……”
虽然不愿意,可是军令难违呀!于是,纳兰性德率领将士们,手握长枪,身披盔甲,整装待发。
一声令下,军队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军了。此时正是寒风刺骨的隆冬。风雪无情的吹打着将士们的身躯。将士们的深深的陷在厚厚的白雪里,冻伤了,脸冻红了,手冻僵了。一次次的跌倒在雪地里,但每次都挣扎着爬起来,互相搀扶着。接着,眼前出现了一条冰河。将士们小心翼翼的牵着马踩在冰上。忽然,冰裂了,一位将士掉进了冰冷的河水里,无力的呼救着。其他几位将士齐心协力将他救了上来。“没事吧?怎么样”一位将士关切地询问道。“没事。”他颤抖着声音虚弱地回答,但不久,继续向前走去,就这样,将士们翻过了一座座雪山,渡过了一条条冰河一路上受尽了风雪的欺凌。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只有坚定的向前。渐渐的,夜深了。将士们便准备在这里暂时休息一个晚上。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在一顶顶简陋的帐篷里,一点点微弱的灯火,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风呼呼地刮着,雪花漫天飞舞,将士们猛然从梦中惊醒,再也无法入睡。听着外噪杂的风雪声,将士们回忆着在故乡的各种情景。那时正是暖洋洋的春天。
他与孩子在空旷的草地上放风筝。孩子快乐的说:“父亲!你看孩儿放得多高啊!”不远处,自己稳馨的家园正升着缕缕炊烟,他那漂亮、贤惠的妻子门前向他招手:“郎君、孩子!快回来吃饭吧!”坐在饭桌前,他一边打逗孩子,一边与妻子唠家常,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多么幸福啊!“呼——……呼——”忽然,一阵大风打破了他的思绪,脑海中的美好景象立刻化为乌有。唉——什么时候,战争才会结束啊……
长相思古诗范文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以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发展观来观照这场改革,我们发现,尽管这场改革在当时当地有着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当初改革的背景已经改变,所以我们对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与某些策略选择,需要重新思考与整顿。
本文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S市为例,对这种改革探索进行回顾与反思。
改革背景与阶段性措施选择
江苏省S市是1996年在原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基础上组建的。2000年,全市总人口占全省的7%,而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GDP200.65亿元,仅占全省的2%;1人均GDP3993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量的增加,基础教育财政压力越来越大。2001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改革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在以政府办学为主,在保证适龄儿童均能就近进入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前提下,允许引入市场机制,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地方政府办好骨干示范性高中,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办学条件较好的公办高中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
在这种背景下,S市自2001年以来,对辖区内的基础教育大胆地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硬着头皮改革”,政府全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2001年,S市提出“一保三放开”的基础教育改革思路,即保义务教育,放开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同时在公办学校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淘汰机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保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具体措施包括:(1)实行统一规划,全市各地都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2)优惠土地使用。(3)减免有关税费。(4)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5)灵活自主地确定学校性质和用人制度。(6)合理流动教师。(7)维护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8)全员参与社会保险。(9)自主收费和招生。
第二阶段:“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实行公办学校改革
200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之后,S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大胆试行公办学校转制,鼓励名校办民校,并在2006年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1)积极推进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2)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以试行“国有民办”。(3)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4)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经有关机关批准后可以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
第三阶段:“边发展、边规范”,规范基础教育改革
2005年以来,S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结合本市实际出台了《S市非公办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暂行规定》、《S市非公办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对民办学校设置和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逐步完善和规范其改革,使民办教育尽可能良好而有效地发展。2005年,S市还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以加强民办学校的自身管理。
这种市场取向改革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引进民间基金创办民办教育机构,扩大基础教育规模;二是公办学校实行一定限度的公办民营式转制,以缓解当地财政压力,三是优质公办学校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实行收费上学政策;四是在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管理方面引入竞争与流动机制。
改革后基础教育发展的成绩
自2001年基础教育采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来,S市的基础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民办学校的数量大量增加,而且体现在教育机会供给增加、人们教育观念改变等方面;不仅在纵向上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在横向上也走在苏北同类地区教育发展的前列。
1、上学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校园环境大大改观,S市教育资源总量大大增加。与苏北其他同类地区相比,S市初中升学率由改革前落后于其他5市5~10个百分点,转变成为改革后超过其他5市2~3个百分点。
2、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不同的学校
改革以后,S市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注入教育市场,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局面,学校的硬件设备普遍改进,软件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善。尤其是民办学校发展迅速,城区与边远乡村均有民办学校,形成了城区、乡镇、村多层次的学校布局。此外,职业教育在相互竞争中,学校数量大大增加,特色与吸引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
S市基础教育在改革后形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使得当地的学生及家长在学校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求学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家庭支付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3、民办教育发展成绩骄人
S市主张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管理环境,2001年~2006年,S市民办教育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
4、利益相关者认同基础教育改革
在S市教育改革过程中,主要涉及政府、学生、家长、教师、公办学校教职工和民办学校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不仅政府各部门对基础教育改革持赞同态度,而且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和家长也较多地持赞同态度,并认为自己是这场改革的受益人。
如实施改革后,由于学校可以拥有更多的收费自,学校可支配经费有所增加,教师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各学校把教师的待遇必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改革后,一些薄弱公办学校教职工的不满会高于其他教师群体,但这部分群体只是一个较少数量的群体,很难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选择优质教育的机会。改革前很多学生无法凭借货币与优异的学习成绩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改革后则可以通过成绩和货
币来选择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学校,货币在教育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基础教育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并非S市特有,而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1、学校规模日益膨胀
S市改革后,与一些农村公办中小学的规模在逐渐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优质民办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与班级学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学校所能获得的经费=在校生人数×单位学费。由于单位学费要受到同类学校竞争及政府物价部门审核的限制,所以学校所能获得的经费的多少就主要取决于学校规模的大小,这样,办学规模便在规模效益与“做大做强”的驱使下日益膨胀。学校的规模少则数千人,多则近2万人,班级规模一般也在70人左右。
2、上学贵与学校分层现象明显
随着民办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S市基础教育阶段缴费上学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尽管从缴费的绝对值来看,由于学校之间的竞争,相比苏北同类地区,S市学生所缴费用并不算高,但需要缴纳高额费用上学的学生及家庭不在少数。根据抽样调查,S市所辖SY县初中学生60%~70%都要缴费上学,除学费外尚需缴纳或择校费或借读费或培养费等;SY中学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在校生数8000人左右,但每年只缴学费、不缴培养费的统招生仅400人左右,其余的学生在缴纳学费的同时都要缴纳培养费,培养费的收费额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划定不同的标准,3年的培养费从几千元到万元不等。HW中学是SY最好的初中,由公办SY中学控股,每年招收60多个班级,全部收取学费和培养费。测算下来,大多数学生选择上这两所学校的初中和高中,包括寄宿费生活费在内,6年中学阶段的总费用至少在5万元左右,多的可能在10万元以上。学生上学的经济成本对于一个人均GDP仅为江苏省平均水平1/3、全国平均水平1/2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此外,昂贵的教育费用带来的是学校分层现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调查组曾随机选择A、B两所学校中的两个班级进行样本调查,其中A校为当地最好的公办中学,但实行收费政策;B校为某乡镇中学。统计时将父母职业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领导干部的作为“父母高职业”来统计,将父母职业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一般工人的作为“父母低职业”来统计。根据S市人均GDP情况,将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家庭作为“父母高收入”家庭来统计;在文化上将父母中任意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中专以上的作为“父母高文化”水平来统计。
我们可以看出,家庭背景与子女所就读学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中小学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公平问题是更大范围的共性问题而非S市的特例。但是,S市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有效地缩小学生就读学校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之后,通过货币择校使得这种原本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某镇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和家庭经济富裕的家长,甚至部分该镇中学的教师也将子女送入S市中学等条件较好的中学就读,而在该镇中学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家庭。
3、学校借贷办学现象严重
随着民办教育机构的大量增加,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学校盲目扩大和发展,通过加快硬件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使得学校负债运营现象迅速扩大。在抽样调查的学校中,无一例外地存在欠债问题,城区公办学校一般负债在500万元以上,农村公办学校一般负债也在200万元以上,民办学校负债则更多。虽然在江苏省政府的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问题正在解决,但改革过程中的教育金融风险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4、寄宿制有成为部分学校逐利手段的嫌疑
在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S市积极创办寄宿制学校,全市中小学做到校校都有寄宿制,寄宿学生达到17.1万人。寄宿制较好地解决了边远乡村学生入学与学校办学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于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有着明显的作用。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明确要求或调整利用作息时间等手段隐形强迫离校较近的学生也在校寄宿或在校就餐,其背后是住宿和就餐的赢利性。这种赢利在25%~40%左右,学校每年的赢利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成为部分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在此情况下,寄宿制的本意必然出现异化。
5、教师收入增加,流动性亦增加
按照“校长不任命,搞竞争;教师不调配,进市场;奖金不封顶,论贡献”的改革思路,S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业务培训、评选先进、教育科研、教龄和工龄计算、名师名校长津贴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对待”,这为学校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流动消除了制度上的障碍。同时,学校的用人机制也有很大变化,各学校可以对教师实行优胜劣汰,利用待遇上的差距吸引外校或外地的优质教师,比如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平均是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的两倍左右。
教师流动本身是正常的,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S市基础教育改革中,由于短时间内优质师资的供给与民办学校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教师需求之间形成矛盾,各学校不惜花重金相互挖优质师资,所以造成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些公办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某小学四年级,有一个学期换了4位任课教师,学生根本无法适应。另外,教师的频繁流动也使得一些学校不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认为没有必要投入资金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其可能为别校做嫁衣,不如直接花重金聘请优秀教师。
对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我们对S市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进行讨论与评价,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对一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臧否,而是反思与总结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共同经验与教训。
第一,明确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取向的改革模式所受到的最大的质疑就是能否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只有在恢复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平台上,具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改革才能够得到比较健康的发展。要保障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就必须明确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
第二,正确处理基础教育发展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同的时代赋予政府不同的责任与职能。市场与资本总是敏感的、强势的,它会忽略公平,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要讲公平的、讲长效的。因此,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机制仍应起主导作用,并应由政府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平等配置教育资源。
第三,保护并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两免一补”政策后,农村民办教育发展受到强烈冲击。民办学校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与价值。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彻底整顿与真正规范“改制学校”、“名校办民校”,还民办教育机构以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更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定位。
长相思古诗范文4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新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新会计准则按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分为四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因而不能可靠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分为两类:成本法和权益法。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以上情况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该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不予变更。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权益法强调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保持一致,因此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点
(一)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中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是两个法人实体,都符合法律上企业法人概念的要求,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实质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会体现投资人的股东地位和权力,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不会直接影响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而权益法核算中的投资收益真正反映了投资企业真实的投资利益,随时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体现了投资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同时,新准则不是简单的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划分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标准,而更多的考虑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权力的大小,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更能反映企业间的真实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二)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完善和规范,解决了原有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与趋同。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并针对金融工具的不同进行了细化,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规范。对企业持有的各种长期债券投资定义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对企业为了套期保值或短期资产增值而用现金购买且在短期内出售一定的金融资产,新准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对企业为了控股或其他目的而持有的其他企业较大比例的股票定义为“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持有的目的形式细化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持有权益性投资,明确的规范对象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更具可比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简便性
新会计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规定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减少了核算错误的发生,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首先,当投资企业追加投资使得持股比例增加,或由于其他原因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而不用进行复杂的追溯调整,降低了核算方法变更难度。其次,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这一明细科目。在权益法下,如果初始实际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反之如果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将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取消大大简化了权益法核算,避免了以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和分配。
(四)提高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制定新会计准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衡量新会计准则是否成功重要标准。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在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选择以及减值资产处理上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按照新规则的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不再确认投资差额,同时也取消了摊销股权投资差额的规定,从而使企业无法再依靠股权投资差额来进行利润调节,不能通过摊销股权投资差额而相应增加利润。同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新准则规定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年度不得转回。一些企业经常在亏损年度转前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而在盈利年度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反向操作,增加当期费用,以降低当期利润,为以后年份调节利润创造机会。因此,这项新规定就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不法行为,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弊端
(一)过分重视清算性股利背离了重要性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中,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不能控制也无法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处于中小股东的地位。投资企业在利用成本法核算时,如果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了投资企业应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这一部分要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在投资年份进行长期股权核算时,需要计算清算性股利,以明确应计入投资收益的股利数额和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股利数额。但是,清算性股利只发生在投资年份,而且是在投资年份的特殊股利发放日,多数情况下是正常股利的发放。因此,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中小股东企业不必去过多考虑清算性股利的数额,现行准则的计算公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但增加了核算成本,还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对于采用成本法的中小股东,为了简化股利的计算,会计准则可以另辟蹊径,在投资年度可以仅对数额较大的股利发放进行核算,而对于数值较小的核算可以忽略,直接计人当期收益,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简化会计核算。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过于注重表决权比率
在新会计准则中,核算方法取决于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而企业之间关系的确定又取决于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投票表决权。其中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投票表决权代表的是重大影响而缺乏控制的能力,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投票表决权代表的是具有控制的能力。但在实际企业控制权中,一家企业即使没有达到另一家企业的超过50%的投票表决权,但在实际上具有实际控制权,依然可以认为控制该企业。一方面,如果被投资企业股权分散,且投资企业所持有拥有表决权的股票份额大大高于其他单个股东所持份额,那么,该投资企业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企业控制权;另一方面,投资企业之间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关联关系,因此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债务契约安排、长期的购销合同、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议等方式,来限制某个企业在没有其他企业许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能力,即利用契约达成一定的企业同盟,从而控制被投资企业。因为往往通过私下的契约来控制企业,有实质控制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利用低于50%的股票所有权来否认控制权的存在,从而选择较有利的核算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探讨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基本观念,接着分析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优点,最后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不足。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改变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修订了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改变了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减值的处理方法,进而对集团公司的会计处理、财务报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随着法律监督能力不断增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雷莉萍.长期股权投资及控股合并有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07(2).
2、刘东晓.控股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与抵消例解[J].财会通讯,2008(4).
3、刘秀兰.新准则下具有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及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4、郑海元.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内容的新变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23).
5、胡梅.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主要变化[J].财会探析,2008(12).
长相思古诗范文5
一、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长期股权投资范围的修订
这方面准则修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权益投资后,投资企业能够实现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的;第二,进行权益投资之后,投资企业与联营方能够对投资客体进行控制的;第三,经过权益性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受到投资主体影响极大的;第四,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以上四个方面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能够提升企业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运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将,不会对会计实务操作产生质的影响,且影响范围不会过大。
(二)准则修订的另一体现
对新准则前解释性文件、年报通知等相关规定进行了科学整合,并对准则正出了变更,以体现其效能。
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过程中,并通过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投资主体对投资收益进行确定的会计处理方案,将原有准则中以累计净利润分配额为限,确定被投资企业吸纳投资后收益确认会计处理方案。
2.对净资产变动份额相关进行了明确规定。新准则中,对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变动及净资产损益当以权益法进行核算,明确指出了其确认方式。
3.对净损益分担或享有确认进行了明确规定。新准则中,投资企业若发生被投资方净损益享有或分担时,这部分净损益处理应当同被投资方为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量,将归属于投资方企业的损益部分抵销。
4.新准则对追加投资进行了规定。新准则中,若投资方进行追加投资,且所追加投资对被投资方实现了共同控制,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这部分追加投资应该以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应当由原有持股投资公允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相加,改按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
5.新准则对权益法、成本法间的转换衔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衔接进行了规定,明确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动衔接方式。
6.取消了原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以权益法为基础调整对子公司投资的要求;删除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确定初始投资成本的规定。
(三)新旧衔接采用追溯调整法
在新准则实施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除确实无法实际开展的企业除外,其余企业要以新准则为基础追溯调整。
二、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对笔者所在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披露的影响
2014年,《关于做好新颁布或修订的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会计部函[2014]467号)出台,根据这一披露要求,笔者所在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对2014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分析:ABC公司系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旗下有一家全资子公司(简称F公司)对外投资有两项,分别为对M非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8.00%的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末、年初账面价值均为140万元、对N非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32.00%的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末账面价值为4.1亿元、年初为3.9亿元,两项投资均在2014年以前年度投资取得。根据旧准则规定,此两项投资符合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核算范围,应列报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但根据新准则, ABC公司将持有的对M公司8.00%的权益投资,由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并相应调整本报告期相关报表及比较报表项目。具体调整及2014年年报列报项目影响结果如下:
(一)影响ABC公司年度报告“董事会报告”一节中在“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核算方法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项目中的披露如下:
因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会计政策变更。
2014年,财政部修订或制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并明确要求所有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都应在2014年7月变更执行新会计准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应当通过成本计量法进行计量,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变更原有股权投资方法,不再作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并对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追溯调整。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1.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订)》,本公司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的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以成本法为会计核算基础,作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后,本公司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的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变更之后,公司对自身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追溯处理。
2.对2014年1月1日/2013年度相关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金额:
长期股权投资:-1,40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400,000.00
(二)影响ABC公司年度报告“财务报告”一节中“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项目的披露如下:
经本公司2015年3月17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1.因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会计政策变更
2014年,财政部修订或制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并明确要求所有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都应在2014年7月变更执行新会计准则。
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本公司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的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变更之后,公司对自身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追溯处理。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2.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及其对本公司的影响说明: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订)》之后,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的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以成本法为会计核算基础,做长期股权进行会计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年修)》后,本公司权益投资无法对投资客体进行影响,同时,持有权益投资的投资企业也不具备对投资客体的控制能力,且这部分权益投资市场价格不明、公允价值计量不清的股权投资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变更之后,公司对自身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追溯处理。
3.对 2014年1月1日/2013年度相关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金额
长期股权投资 -1,40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400,000.00
(三)影响ABC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财务报告”一节“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报表项目的期末期初数的追述调整与列报。调整后披露如下:
合并资产负债表
编制单位:ABC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31日 单位:元
非流动资产:
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期末余额1,400,000.00
期初余额1,400,000.00
长期股权投资:
期末余额-1,400,000.00
期初余额-1,400,000.00
(四)影响ABC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财务报告”一节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附注列示,根据追溯调整后的合并财务报表,应披露如下: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情况
项目:可供出售权益工具:
期末余额
账面余额1,400,000.00
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400,000.00
期初余额
账面余额1,400,000.00
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400,000.00
项目:按成本计量的
期末余额
账面余额1,400,000.00
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400,000.00
期初余额
账面余额1,400,000.00
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400,000.00
2.期末按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被投资单位:M公司
账面余额
期初1,400,000.00
本期增加
本期减少
期末1,400,000.00
减值准备
期初
本期增加
本期减少
期末
在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8.40%
本期现金红利0
单位:元
(五)影响ABC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财务报告”一节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附注列示,根据追溯调整后的合并财务报表,应披露如下:
1.合营企业
2.联营企业(N公司):
期初余额390,000,000.00
本期增减变动
追加投资
减少投资
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20,000,000.00
其他综合收益调整 其他权益变动
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计提减值准备
其他
长相思古诗范文6
一、从个人的性情出发钩沉遴选,创新体式
柳青是中学语文老师,学生当然是她写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之一。但是,面对千年诗歌天空的耀眼星光,她摘取“诗星”的标准完全颠覆了肆虐已久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和套路,既不屑于围绕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去编织什么诗歌欣赏的“宝典”“攻略”“核弹”,也不受缚于课程、教学大纲中专家们圈定的“课外阅读书目”。在她看来,那无异于制造“毒药”,再次拉紧套在学生脖子上的精神绞索。书稿的遴选还冲破了传统约定俗成的名家名作的尺度限制,既不沿袭文学史/诗歌史划定的诸如“在当时曾经有过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之类的框框,也不按照文艺学的流行观念“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等等去指导取舍。她认为那是作茧自缚,必然收窄自己的眼光,抑制自己创造的活力,最后只能令读者看了书的目录就会兴味索然。
柳青有自己选材的标准,那就是“从个性出发,沿路捡拾随处可见的散落的珍珠”。因为“诗乃性情之物”,“每一代诗人,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意识不同的审美追寻不同的人生价值,可是,相同的是那份诗意与情怀”。当选者的性情与诗人的性情相遇相合,就如同一个相见恨晚的知音,诗人诗作才会成为选者的审美对象,艺术欣赏、文学评论才会发生。柳青本就是痛恨虚伪的性情中人,她的心灵没有多少负累,轻r直上。在风雅的儒士、诗意的文人、性情的诗人之林中自由穿梭,那些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歌唱使她心醉神迷,不能自已。在她眼里,凡审美地表达真性情的诗歌,不论言志还是缘情都在可选之列。只有真性情的诗歌才是真正心灵的呼唤、灵魂的放逐、身心的交融,她的钩沉遴选可说是“随性所欲”。
然真性情的诗歌何其多,她毫不隐讳自己的偏爱:“或许是审美期待的差异,我更喜爱阅读那种散淡柔美的诗词。……诗歌仅仅拿来怡情养性,而不必充满杀伐之气。”如此,当读者打开书稿,熟悉又陌生,丰富又新鲜,从“《诗经》的浪漫”到“六朝的风采”,从“唐诗的风姿”到“清诗的性情”,从“白话诗的风流”到“网络诗的另类”;从“风情摇曳的美丽时光”到“左岸江湖,右岸琴声”,从“悲情诗人的心灵呼唤”到“我是人间惆怅客”,从“如秋雨般凄凉的内心世界”到“活在希望里虚构一个王朝”,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标题,无不是千年诗歌的诗性之美、诗心之美、诗趣之美的标记,折射出选者情怀的自在、思考的自主、放言的自由,从而唤醒读者沉睡的诗意,撩拨读者审美的冲动。
《千年诗情千年叹》的写法不同于“诗歌评论”和“诗歌鉴赏”这类流行的文艺批评模式,从书中有不少引自诗话词话的材料来看,作者可能吸取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本事诗”和诗话的某些优长。唐末的“本事诗”专记诗本事,以故事解说诗的背景、内容和写作过程。宋代诗话比它成熟,除“闲话”“记事”外,增添了议论和学问,有的还能针对当时诗坛存在的问题发表一些文学见解,指导诗歌创作与欣赏。柳青的书稿,共十一章,基本按照文学史的断代顺序编排,每章分若干节,除《诗经》外,每节评说一位诗人及其诗作(一首或数首),既“抒写性情故事”,又探究性情文本,二者互文互补融汇成一个整体。在情感充沛、优游自在的叙述与评说中,自然呈现出历史的背影、诗史的轨迹,故事中的人生、诗词里的性情,间或还有对时弊的抨击,关于古今知识分子命运的思索,写诗与读诗的点睛之论。这种新诗话的批评体式,随意收放,不拘一格,颇有张力,很适合作者“兼顾诗性与人生,历史与人文,思维与情感”的写作需要,大有利于她从性情出发张扬个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二、回归诗歌本体,持守“同情之理解”
自由的心灵是评论者、欣赏者进入诗歌文本探寻诗人诗性情怀的通行证。宋学家认为,“心者性情之主也”“心统性情”,我们不妨把佛教的“明心见性”理解为性情的呈现有赖于心的澄明自由。评论、欣赏主体心灵的自由源于专制观念的颠覆,思维桎梏的打破,精神污染的清除。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女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先进思潮的洗礼给予了柳青比较开放的思想、自由的心灵。在书稿中,这种心灵的自由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维度是对诗歌本体的认知与追寻。柳青说:“诗词的魅力,首先表现的是对一种美学意义的追寻。”甚至认为:“古典诗词,许多时候,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达情意,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诗词境界。”这是很有见地的。的确,诗歌是人类自由生命的独特表现,是人类爱美天性外化的独特方式;诗的魅力就是美的魅力,写诗和读诗都是人们对美的一种寻找,对自我生命表现的一种肯定方式。面对诗歌,如果离开了审美这个本体,主体的心灵就会陷入政治教条、僵化思想的泥淖,那是怎么也自由不起来的。哪怕只是偏离这个本体,心灵的自由也会大打折扣,如同沉重的翅膀让鸟儿无法飞高飞远。柳青引领读者去寻找、体验和思索美的魅力,这正是《千年诗情千年叹》的魅力所在。比如李商隐的诗,柳青就认为后人的阐释往往如同猜谜一般,不得要领,离开了审美的方向。当她把解读拉回审美的正道,发现“用高深的诗句诉说难以言明的哀伤,用远古的故事隐喻内心深藏的波澜”,就是李商隐寻找到的一种新的审美方式。他为什么如此选择?因为他写作之时,“就不想将那些隐秘的心事随意说出,他只想说给看得懂读得懂的人”。我认为此解颇中肯綮。
为让读者不在审美的道路上迷失,柳青在追寻诗词中的美学意义时,常常于不经意间发挥出一些诗歌欣赏的经验之谈,提醒、启发、引导读者。没有在传统文化中浸染过,没有长期的诗歌欣赏经验的积淀,这些看似平常的话是难以说出来难以说到位的。如柳青指出了在欣赏、评论中常犯的偏离审美方向的一个毛病:“欣赏诗歌,最怕的就是坐实了诗歌的意蕴。”这应该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产生种种“误读”的重要原因。消除“坐实”意蕴这种误读,柳青提出了最直接的方法:“透过眼前实景,玩味内在意蕴,方为读诗之趣。”而只有“细细品味”,方能 “读懂诗心”。读卞之琳的《古镇的梦》,如只盯住瞎子白天敲算命锣和更夫晚上敲报时棒的“实景”,是无法窥知“诗人蕴含在单调的场面描写之中的丰富思乡情愫”的。林徽因的《别丢掉》,在怀念徐志摩的单一意蕴背后还有深情倾吐、轻声叹息、哀告诉求、祈盼追寻、守候祈求,诸多微妙的波澜律动的诗情,最后才可能彻彻底底读懂她的诗心:“宣泄一种感伤而沉凝的情绪,一种隐幽而寂寞的思绪,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一种物是人非两茫茫的伤情。”穿透了眼前,就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在阐发《诗经・氓》的阅读体验的过程中,柳青还提出了突破“坐实”解码“误读”的根本解决之道,即要承认好的诗歌“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这种源于心灵自由的多元解读,有时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意象,有时是一个形象,或一个意境。它既为诗歌自身的审美特质所决定,更与不同读者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倾向、文化积淀、审美趣味和由此而来的对作品不同的主观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分不开。这正是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在,能够“让经典变得更为经典”。柳青特别强调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在多元解读中的重要性,这当然不难理解。她认为,面对《氓》这样的作品,女性阅读由于保持了一种独立与清醒的女性意识,将诗中女子放在与男子对等的位置,可以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在紧紧把握住审美方向的解读中,柳青娴熟运用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从而颠覆了学术界几乎达成共识的“弃妇”说,诗中的“她”被重构重塑,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唯我独尊的女性叙事主体形象”,一个全新的别开生面的形象。多元解读不过是文学批评中的常识,但在《千年诗情千年叹》中得到自觉而充分运用,在当下教育语境中无疑具有挑战的意义。
对诗人诗作作“同情之理解”,是柳青自由的心灵进入文本探寻诗性情怀的另一个维度。史学大师陈寅恪说过,对于研究对象“应该有了解之同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对其“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史德,他说的是历史,也同样适用于文学批评/诗歌欣赏,可谓之文德。《千年诗情千年叹》无疑是一本讲究文德,有君子蔼然之风的书。面对千年诗坛千古诗情,柳青不是居高临下的判官,不是冷漠寡情的看客,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之苛评为能事的说教者。她内心少有政治戒律的禁锢,美学教条的束缚,从心灵的自由中生成独到而柔和的眼光,敏锐而通达的思想,潇洒而宽容的气度,使她能够以开放通达的历史观回望过往的诗坛风景、人生故事、诗作情怀,带着深深的悲悯之心与诗人们交朋友,真诚地做他们才情的欣赏者、命运的同情者、困惑的解析者。在与诗人们心灵的融汇、灵魂的契合、时空的跨越中,她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读懂他们的人生,读懂他们的诗。在她温婉流丽,柔中带刚的笔下,没有生硬的“爱国主义”“同情人民疾苦”的标签,没有冰冷的 “时代局限”“阶级局限”的印记。时代的风云都有温度,悲情的诗人都有尊严。她力图从生命意识的细微褶皱中,从人性幽暗的隐秘角落里去抚摸那些鲜活的生命、诗意的灵魂,因此对诗人们在历史关头痛苦地作出人生选择时的“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有着深切的理解,真诚的同情。
柳青特别擅长从常见的诗性文本,特别是专家学者们尚未注意到的文本中去打开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诗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去发掘被遗忘的真情,被遗忘的诗性。比如李白,万千论著给我们描绘的是潇洒飘逸、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诗仙”形象。关于他的爱情诗,最新的十一卷本文学史认为,那是“对妇女的命运提出控诉”,柳青却提出了质疑。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认定“李白的爱情诗,与他平淡无奇的爱情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她从“入赘妻家十年”的故事推断:“在最浪漫最富有幻想的年龄,却没有幻想与浪漫的资本。所以,对女人,李白一直是若即若离甚至敬而远之的。”依据还来自于对两首遭冷落的《长相思》的细读,她发现了与诗仙李白性格与生活轨迹不相称的生活真实:“我想李白内心是寂寞的,他的相思曲才会抱怨之语多,钟情之语少。”柳青认为,像李白这样的男人是不宜于有家室的。因为“家,是现实的存在。诗,是浪漫的幻境”。女性阅读的优势将李白拉下了神坛,她对李白无疑比我们有更多更深的“同情之理解”。其实柳青这种独到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在追寻朝代更替之际的诗人们的心灵轨迹,关照面对多种人生抉竦氖人们的灵魂煎熬时,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那里有更多历史的吊诡,人生的悲剧,美学的意味。正是在一幕又一幕跌宕起伏、诗情洋溢的悲剧中,柳青看到了诗人与时代的碰撞、人性的挣扎、生命的呼号,并把她对诗人们的“同情之理解”化为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三、找回消失的诗意,安顿被纠缠和贬损的灵魂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权力任性、金钱疯狂、精神堕落、道德沦丧,诗意已渐从大地和人的内心消失,灵魂的自由和尊严也随之受到纠缠和贬损,安顿灵魂的“诗意的栖居”成了空中梦幻。面对残酷的现实,柳青没有闭上自己的眼睛。当她“看到在尘世挣扎的灵魂”“看到在生命的尘埃里苟活的芸芸众生”“看到年轻人衷情网络游戏忘却了砥砺精神内质”,忧思满怀,叹息不已。的确,失去诗意的情怀和自由的心灵,也就失去了寻找、发现生活和世界美的眼睛,人生会陷入残缺、悲凉。唯有找回消失的诗意和美,找回与它相伴相随的心灵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实现对苦难的救赎、对现实的超越。从哪里去找?柳青以己之力以己之长,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她眼里,那是一道迷人的风景,有诗意和美的营造,有心灵自由的追求,是一个“可以随意逗留随意休憩随意安顿”的心灵港湾,我们“从远古诗情获得精神的养料,于风物意境获得审美情趣,以此化解生命的艰辛和理想的幻灭”,来“完成心灵的安抚”“充盈我们贫乏的人生”。正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这个平实低调富于诗情的认知,激励着柳青继出版《千古文章千古情》之后,又完成了这部姊妹篇,只为“唤醒心底沉睡的诗情,拂去现实人生的尘埃,勾起诗意栖居的梦想”。
在《千年诗情千年叹》中,柳青的现实关怀不是浮于面现于外的大词高论,而是心灵在自由飞翔中诗意的审美的表达。她充分利用新诗话体式的张力,在展示诗性故事诗性文本,重构其中的画面、氛围和意象、形象、意境,重现诗人内心微妙的律动婉转的思绪之时,自由随性地融入自己的体悟与思索,设身处地心临其境为读者演绎了一出又一出人生诗剧,而又大多聚焦于一个又一个中国古代诗人的悲剧命运。从这系列悲剧中柳青体悟到:“中国古代文人,需要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总是辛苦而艰辛,需要在儒学与道学之间选择,总是矛盾而纠结。”“这是中国读书人的宿命,是几千年儒家文化浸染的必然。”书稿中对每个人生诗剧和悲剧命运的评述与思考,有些写得比较精彩且富感染力,而有的就不那么准确乃至有相抵牾之处,不会被读者完全认可与接受。但是,我比较欣赏柳青在这本并非专门的学术著作中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和悲剧命运这个问题的勇气,更关注她诗意的、审美的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从这里强烈感受到她浓烈的人文情怀,她对知识分子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尊严,找到灵魂的归宿――“回家的路”的悲悯之心和急切之情。显然,她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引读者沉溺于诗意和美,而是为了现在,为今日之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寻找诗意和美、自由和尊严的再生之道,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提供借镜。从镜中的精神、灵魂之美,可以照见失去诗意和美的现实之乏味和丑陋,失去自由和尊严的灵魂之污秽和破损,使我们羞愧、惊醒,去洗涤、拯救、安顿自己的灵魂,增添改变生活的勇气,让诗意慢慢回到内心,回到大地。
柳青不仅从古代诗词寻找诗意和美,还给读者送去了现当代诗情的浪漫。古代知识分子的坎坷人生和悲剧命运“千载难解,千古延续”,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此一脉相承。在他们身上也仍然延续着对诗意和美的追求,闪现出坚守灵魂自由与尊严的光影,既使是当下诗坛的堕落也不能将它们完全掩去。书稿告诉我们:徐志摩之所以是“诗魂”,因为他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和美。余光中在对李白的追寻中重认传统,找回“整个民族的记忆”,实现了灵魂的超越。食指找到了安放灵魂最好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喊出了时代的强音:“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从而为我们保留了一块精神的高地。卧夫面对“王八看绿豆/癞蛤蟆走到了马路上”的现实,真情直言“我做不到再用童年的目光阅读这个世界”。南山为了“寻找生命价值和生活真谛”,呼叫着“让酒精来燃烧雄性的血液”。老巢能在现世的安逸中闻到死亡的气息,他有一句诗可能流传后世:“换个朝代我也能认出自己。”柳青从个人性情出发捡拾的自由诗和网络诗,的确够得上是“古典情怀的现代延续”和发扬光大,是我们唤回诗意,灵魂回家的另一途径。所以,“最后两章在去留之间依旧留存”,是柳青作出的正确选择。当然,诗毕竟只是诗,不论古典的还是现当代的,其作用是有限的,正像书稿里引用的网络诗人余秀华说的:“诗歌并不能改变生活。”“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充当的一根拐杖。”这一点,柳青应该是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