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标资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标资产范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12
1非标资产业务的介绍
11非标资产定义
2013年银监会正式提出“非标资产”概念,即指非标准化债券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场所等公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以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为主)的主要渠道是银行理财和银行间市场,而且规模迅速扩大。非标资产因收益相对较高且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所以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但伴随非标资产业务体量的迅速扩大,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值得引起重视。近几年监管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对非标资产业务进行监管。
12非标资产业务划分及运作方式
根据资产标的来划分,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非标业务主要包括信托计划受益权和资管计划受益权,即银行通过购买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成为受益人,并最终拥有获取相关收益所形成的资产。
从表面来看,非标业务购买的是一笔受益权资产,属于同业投融资业务,但从风险度量和资金运作方式来看,其实质是商业银行借用非银行机构为通道向特定客户融出贷款,本质是属于类贷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非标资产的相对高收益对于盈利下降明显的银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受到的外在监管相对较松,因此商业银行自身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去配置非标资产;而对于受限制的融资主体说来,非标业务也提供了绕开信贷监管的途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融资便利的角度来看,非标业务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随着监管机构和银行保利润的博弈升级,非标资产的参与主体日渐增多,结构设计日渐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2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发展现状
21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速明显
上市银行在2012―2015年的非标资产业务数据(主要包括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显示,其规模分别达到56598亿元、77328亿元、80057亿元、101296亿元,几近翻番。而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其中2014年非标业务同比增长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107号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强,迫使商业银行压缩非标业务。但是2015年我国经济持续疲软,银行不良贷款高发,间接融资需求不足,而流动性又较为宽松,多方因素影响下,银行为保利润增长,加大了对较高收益的证券类投资的配置力度,非标资产业务同比增速上升23个百分点。
而根据2014年5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金融资产返售交易将不得纳入买入返售业务管理和核算,存量业务自然到期结清,使得在监管限制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逐年减少。如兴业银行2016年一季报显示,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127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369%,主要表现为买入返售票据、信托及其他收益权的减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变化见图1。
另外,各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普遍增加(四大行除外),2012―2015年分别为:19125亿元、28684亿元、42385亿元、66990亿元。四年间增长了3倍多。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据统计,2015年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的占比高达8042%。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变化见图2。
22非标资产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贷款
贷款类信托产品作为非标资产业务的主要标的,其在2012―2015年9月间的平均收益率为833%,扣除约1%的通道费和担保费等费用后,商业银行投资此类非标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保守估算在7%以上。而信托受益权占比较高的银行,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占比低的银行。如2015年年底,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12%和615%,而工行的收益率仅为312%,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推算。
3非标资产业务迅猛扩张中潜存的风险
非标资产收益相对较高、同时计提拨备的风险权重较低,此外还可以绕开监管,因此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追捧。
31非标资产的融资方存在信用风险隐忧
非标资产业务的资金需求方大多是较难从银行获得有效续贷的地方政府平台或者房地产、钢铁煤炭等高风险行业,其资金需求量大且对利率不甚敏感,其收益率往往又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甚至还有国家信用作为隐性担保,因此出于市场需求和共赢的考量,银行才会设法绕开监管,经由非标业务为这些行业提供额外融资便利,使得非俗什业务具有了类贷款的属性。
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聚积,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进,这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非标资产规模的迅猛扩张,以及2016年以来不断爆出的信用债违约事件,打破了市场对政府、国开行的兜底预期。未来某一时点的信用违约事件,很有可能引发市场极不稳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对我国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造成沉重打击。
32银行激进投资非标业务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非标资产范文2
摘要:计量企业收益有两种会计理论,分别是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过去,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界运用的主要为收入费用观,以此来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经济环境与经济活动发生的许多变化,传统的以收入费用观理论为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开始受到了质疑。
关键词 :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企业收益
引言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普遍运用,会计界创立了全面收益观,从而使得会计收益的计量方法,由收入费用观逐步向资产负债观过渡。而随着我国颁布了企业新会计准则,更多的企业与领域开始引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因此,笔者简单地对这两种会计收益的计量模式进行了比较,得出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一、简述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
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这两种会计理念,都是将收益的确认与计量作为基础,逐渐发展的。首先,收入费用观的观点是:计算一定期间内,收入和与之相关的成本与费用的差,从而得到企业的收益。该理论认为,收入和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就是收益。收入费用观的中心是交易,认为确定收益,要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等原则相符合,在会计处理上,一般是先产生收益,然后再计量负债的减少,或者为资产的增加。
资产负债观与之不同,该理论是根据资产与负债的变化来计算企业的收益的,建议用期初净资产减去期末净资产,得到的差额即为收益。那么,当负债的价值减少、或者是资产的价值增加时,就产生了收益。这种理论重视经济交易的实质,认为在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候,首先要搞明白它产生的资产与负债、以及是增加还是减少资产或者负债,在此基础上,来确认相关的收益。因此,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论是:采用一定估价方法,对比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期初、期末资产,得到的净值就是这个会计期间内企业的收益。
二、比较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
笔者从财务报告的目标、收入确认的计量方法、会计计量的重心与属性、损益处理的不同等几个方面比较了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这两种观念的差异。
(一)二者财务报告目标不同
受托责任观是收入费用观主张的财务报告目标。该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企业的管理者向股东、债权人等阐述企业资源的使用结果与状况,从而看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是否尽职。从财务报告上,我们能评估出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资产状况与经营成果,如资产与负债的变动、现金流量、企业经营利润等信息,从而合理地反映与评估出受托者履行相关责任的情况。
与此不同的是,决策有用观是资产负债观理念的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观是指:为会计信息的使用传达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为他们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帮助。该理念认为,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造成的,可是资产负债观也认为,这些会计要素会对企业当前与将来的经营效益产生一些作用,让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变化有迹可循,从而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高层管理者、群众等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财务状况、资产配置、负债程度、经营成果等等,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从而做出合理的决定或投资。
(二)二者对收入的确认计量的比较
收入费用观认为,收入的确认时点应是成立销售或者取得劳务时,并且入账时要采用实际的交易价格。
确认费用时,则要将费用与相关收入所形成的因果与时间关系来配比,通过比较收入和费用,确认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益。因此,应采用实现的标准确认企业收益,也就是说在处理时,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收益才能确认,体现出现金收付制的理念。
资产负债观理念则认为,企业应该经过计算其资产与负债在期初、期末价值的差额来得出收益。资产负债表观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思想,在会计期间的期末,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与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所得出的当期净资产的增长额,即为该企业的本期收益。计量企业收益时,更重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要保证在每一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的客观与公允,从而显著增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可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带有一些主观性,这造成资产与负债的计量也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不同
收入费用观强调了历史成本观,只有根据已经实现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才能确认资或负债,重视对企业过去产生的营业状况做出报告,那么,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就很合理了。资产负债观与此不同,它重视的是企业将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重视资产将来的价值,因此,格外关心资产今后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的能力。于是,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种类更多。
(四)会计计量的中心不同
顾名思义,收入费用观认为收入与费用是会计计量的中心。在进行会计计量时,第一步是确认与计量收入和费用,在此基础上,再确认与计量资产、负债。由于可以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得到收益,因此收益表是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产负债表则是收益表的补充了。
然而,资产负债观理论的观点是,资产与负债是会计计量的中心。只有先确定了资产与负债,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确认别的要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减掉负债以后,由所有者拥有的权益。那么,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时,产生收入,同理,当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时,产生费用。因此,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负债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利润表则是它的补充了。
(五)损益计量方法不同
在收入费用观下,计量损益使用的是收益表法。第一步,确定那些已经实现了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收入与费用,在此基础上,将收入和费用相配比,从而计算出企业收益,即损益体现为收入减掉费用。
而资产负债观使用的方法是财产法。在计算收益时,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收益体现为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即企业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得到的差额,然后再减去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最后,还要加上企业向投资者进行的利润分配,就得到了企业的损益。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企业收益更准确真实。
(六)适用的会计环境不同
在过去传统的、较为静态的经济环境下,比较适合使用收入费用观。这一经济环境表现为:物价比较稳定、资本市场不完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比较低。然而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收入费用观就不适用了,应采用资产负债表观。当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动态的,即物价上升幅度较大、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经济业务逐渐创新、流动性风险与市场的风险性比较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当前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成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制度逐渐规范完善等,我们应与时俱进,使用资产负债表观。
三、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入费用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收入费用观为计量企业收益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当前已不再是曾经较为传统稳定、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了,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市场稳定性这一基本条件已经不存在了,那么,采用收入费用观得到的企业收益的真实性、准确性、甚至是完整性、都有待商榷了。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规范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经济交易与事项更加复杂多元化,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使用目的,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多的标准。采用收入费用观理念计算出的企业收益毕竟不够完整准确,已经达不到那些信息使用者提出的要求了,因此,强调公允价值这一先进概念的资产负债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资产负债观下确认的收益是指净资产的净增加值,而资产和与负债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易被伪造改变,从而大大阻碍了利润操纵的产生。因此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相比,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就重新定义完善了一些会计理念,准则中提出了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换的建议,这一转变,将对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带来重大改革。
四、结语
当今社会,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规范、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日益复杂、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普及、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更高要求等因素,传统的收入负债观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了。因此,会计收益的计量模式将逐渐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强调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观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小能.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 会计之友,2009(6): 16-16.
[2]施先旺,刘美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财会通讯,2008(06).
非标资产范文3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
一、会计与税收的差异
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差异的存在由来已久,它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大改革下,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经历了从高度统一到逐步分离到协调的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会计与税收高度统一;20世纪90年代的会计与税收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两者的差异出现了日渐扩大的趋势;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施行以后,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分离变得明显;自2006年开始,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相继颁布及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进一步分离,两者差异加剧扩大。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的适当分离可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尽快接轨,提高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伴随着我国会计和税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的新制度、新法规相继出台将两者差异与协调的研讨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取的具体会计处理办法。税收政策是各项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有关征税的各种原则与确定纳税人纳税义务的各种方法等。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了实现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有很大差异。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使企业经常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的情况下需要做出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遵循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及谨慎性原则。税法中对纳税申报也有类似要求,但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防止避税,税法实行收付实现制和据实扣除,这也可能违背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二是会计与税收的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企业应通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核算,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帐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以分为应纳税差异与可抵扣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量确定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的方法。
三、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该项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在这一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般原则下,资产的计税依据=税法认可的初始入帐价值-税法认可的折旧或摊销。通常情况下,税法认可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初始入帐价值,因而在资产的初始计量阶段,其计税基础与入帐价值是相同的。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税法不认可某些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认可未发生的减值损失、不认可某些资产的折旧或摊销方法等,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计税基础于其帐面价值往往不同。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一项资产的计税基础小于其账面价值的,两者之间的差额将会在未来期间产生应税金额,由此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于企业来说就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当确认为负债。
一般原则下,负债的计税依据=帐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税前扣除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与帐面价值一致。
四、暂时性差异及类别
(一)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时而产生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按下列公式确定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二)暂时性差异的类别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的暂时差异。
(3)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五、递延所得税资产
(1)确认原则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要求折现,无论其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
(3)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4)适用税率变化对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
因为企业计提坏账准备,使资产(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应收账款原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下面就以坏帐准备项目为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假设某企业每年的会计利润为1,000,000.00元,其中:发生业务招待费100,000.00元,投资收益200,000.00元,预计收回该递延所得税资产期间适用的税率为25%。
A.假设第一年某单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500,000.00元
1、递延所得税费用为:500,000.00*25%= 125,000.00元,(纳税调增)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0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0.00
贷:坏帐准备 500,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000.00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125,000.00
2、按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作为当
期所得税费用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坏帐准备调整50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1,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1,340,000.00*25%=335,000.00元
借:所得税 335,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5,000.00
3、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
当期纳税调整:发生业务招待费100,000.00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0.00*40%)40,000.00元;投资收益200,000.00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000.00元;坏帐准备调整500,000.00元,应当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0,000.00元,合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40,000.00元。
即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坏账准备500,000.00=1,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费用:1,340,000.00元*25%=335,000.00元
即:所得税费用=当期税法计算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 335,000.00 -125,000.00
= 210,000.00元
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为 210,000.00元。
B.若第二年,第一年某单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500,000.00元转回
递延所得税费用为:-500,000.00*25%= -125,000.00元,(纳税调增)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0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0.00
贷:坏帐准备 -500,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000.00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125,000.00
2、按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坏帐准备调整50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 340,000.00*25%=85,000.00元
借:所得税 85,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5,000.00
3、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
当期纳税调整:发生业务招待费100,000.00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0.00*40%)40,000.00元;投资收益200,000.00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000.00元;坏账准备-500,000.00元,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00.00元,合计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60,000.00元。
即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坏帐准备调整500,000.00=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340,000.00*25%=85,000.00元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 125,000.00+ 85,000.00
= 210,000.00元
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为 210,000.00元。
C.若第二年,第一年某单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500,000.00元确定无法收回
因为已经确认计提的坏账准备无法收回,首先做冲减计提坏帐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坏帐准备 500,000.00
贷:应收帐款 500,000.00
则上述业务处理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再次变为一致。
1、递延所得税费用为:-500,000.00*25%= -125,000.00元,(纳税调增)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000.00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000.00
贷: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125,000.00
2、按税法及相关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当期确认的坏账未计入当期费用50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 340,000.00*25%=85,000.00元
借:所得税 85,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5,000.00
3、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
当期纳税调整:发生业务招待费100,000.00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0.00*40%)40,000.00元,投资收益200,000.00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000.00元,当期确认坏账500,000.00元未计入当期费用,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00.00元,合计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60,000.00元。
即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1,000,000.00+业务招待费用调整40,000.00-投资收益调整200,000.00-坏帐准备调整500,000.00=3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340,000.00*25%=85,000.00元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
= 125,000.00+ 85,000.00
= 210,000.00元
影响当期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为 210,000.00元。
七、结束语
在上例中,当期会计利润*适用税率=1,000,000.00*25%=250,000.00元
永久性差异*适用税率=业务招待费40,000.00*25%-投资收益200,000.00*25%=-40,000.00元
当期所得税费用=250,000.00-40,000.00=210,000.00元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S].2006年
非标资产范文4
【关键词】 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截至2008年4月30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 55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117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54%。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88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75.21%;保留意见为15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2.82%;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4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1.97%。非标意见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程度地表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醒使用者需谨慎使用会计报表资料。因此,对上市公司非标意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假设
李淑华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差的上市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朱小平、余谦的研究显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概率正相关。唐跃军、左晶晶依据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非标意见与年报披露迟滞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情况,给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5大假设(H):
H1: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比较容易收到非标意见。
H2: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3:债务杠杆高、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
H4:总现金流量金额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5: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存在显著的时间迟滞。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4―2007年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43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10家公司,将余下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同一行业被出具标准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CER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并经过逐一整理。同时,笔者对所选取审计意见的统计数据与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进行了核对,以确保其准确性。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 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以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取研究样本和配对样本时已经考虑了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公司的行业和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另外再选取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5个关于财务状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对测试假设可能产生的干扰。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笔者以OP表示审计意见,OP=1表示非标意见;OP=0表示标准意见,意味着审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不存在重大错报且不存在取证限制。
2.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规模也会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资产规模小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而且往往容易面临能否持续经营和经营失败的问题,因此比较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笔者以TA表示总资产,取自然对数(即lnTA=X1),预期上市公司规模与非标意见负相关。
3.解释变量。每股收益(X2)指标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越差,盈余操纵动机越强烈,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每股收益对非标意见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X3)可以作为企业业绩的预警信号,其相对信息含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笔者预测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流动比率(X4)直接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地,流动比率越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负相关。资产负债率(X5)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又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差,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X6)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本文预测该指标对非标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年报披露天数(X7)对审计意见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笔者以实际披露日期与当年资产负债表日的时距(天)作为审计意见的一个变量,并预测其与非标意见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
笔者基于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在模型设计方面,笔者基本参考了以前的研究,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年报披露天数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一个控制变量,构成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 +β5X5 -β6X6 + β7X7+ε
其中,P为非标意见的概率。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收集的数据可知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值比较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规模看,标准意见组总资产的平均数为739 467万元 ,高于非标意见组的99 509万元,初步验证了假设2。从盈利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收益的平均数为0.5,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6,说明盈利能力低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标准意见组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数为1.12,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42,从而验证了假设1。从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平均数为0.96,明显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0625,于是假设4得到初步验证。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数是1.49,而非标意见组的流动比率为0.85 ,流动比率是标准意见公司高于非标意见公司;标准意见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数显著低于非标意见公司的306.15,因此假设3也得到初步验证。标准意见的公司报表披露时间距资产负债表日平均为84天,时间少于非标意见组的103天,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二)逻辑回归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系数值的符号均与预测的符号一致。上市公司的规模对审计意见不存在显著影响,虽然大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优于小公司,但大公司审计风险高,审计成本和诉讼成本高。安然、世通等事件使审计师已经淡化了客户的规模优势。
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意见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为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则预示着资产周转速度慢,利用效率低,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差,这将使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资产负债率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则会认为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佳,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说明获利能力与财务困境是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考虑因素。假设1、3、4得到充分支持。
年报披露迟滞时间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绩差公司往往到4月底(法定截止日前夕)才披露年报。公司在年报盈亏的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在意,需要在会计上进行“特殊的处理”,这自然容易招致非标意见。同时,为求得注册会计师的认同,公司与审计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沟通,这又会影响到年报披露的时间,假设5得到验证。
五、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获得中长期资金主要依靠再融资,不仅途径单一,而且由于不断稀释股东收益,不利于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募集中长期资金,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提高流动比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降低不必要的借贷成本支出;通过采取固定利息方式锁定未来资金成本,有效降低财务费用;拓展融资渠道,降低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股东权益收益,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使控股股东真正做到与上市公司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要求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同时,要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严惩。要建立资本市场诚信原则及相关的法规,让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担负起诚信义务,这既是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精髓所在,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大股东及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的行为,应建立完善的法规,明确大股东等有关法人、董事长和其他主要经营人员所负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与标准,规定在违反诚信义务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调整董事会的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拥有多名独立董事,从董事会的结构看,应能达到有效的公司治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只有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应对被出具非标类型审计意见的公司和亏损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公司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推迟披露的机会,保护投资者利益,使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公司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国外实践及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考虑缩短年报的披露期限。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年度报告披露期相对较短,为90天左右。考虑到年度报表需经审计以及定期报告披露的频率,本文认为我国将披露期限制在3个月内比较合适。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6).
非标资产范文5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有哪些特征?银行理财产品该怎么买?我们需先看8号文后,银行会有哪些改变。
银行理财投资业务进入调整期
按照巴曙松公开的观点看,2012年,银行业总资产130万亿,到目前为止,理财产品规模总量为8万亿左右,按照8号文的双限要求计算,非标债权规模不得突破2.8万亿(8×35%),但实际上可以达到5.2万亿(130×4%)。目前非标债权资产预计在4万亿左右,只要提升总体理财规模即可将非标提升到5.2万亿。
银率网统计,在发行理财产品的90家银行中,只有24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以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占比小于35%,且大都为小型的城市商业银行。
在这其中,由于非标规模和银行总资产挂钩,大银行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而那些近几年凭借此类业务发展快速的城商行就会受严重冲击。
那些非标债权规模不达标的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处理超过部分的非标准债权,处理方式包括:出售、转回表内,或者是发行更多的不含“非标债权”投资的理财产品,从而摊薄占比,按照比例,需要发行约1万亿元不含非标债权的新产品,才可以达到银监会对非标债权发行的数量标准。
事实上,对于未来发行的非标准债权产品给出了发行比例后,对那些已经在存续期的资金池类产品,也给出了9个月的调整期,所以整体来看,对存量业务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对那些已经购买了银行非标债权类产品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没有影响。
此外,对于已经购买了此类产品的投资者来说,8号文重点解决的是理财产品资金池的信息透明度问题,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兑付没有影响。
但是未来对增量业务短期有影响,对非标债权的投资比例限制影响新发产品的收益率,一一对应的规定对增量业务要求即刻生效。未来会减少发行非标债权的产品。
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向最多的是矿山、房地产等高利润高风险行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占主动,这部分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但是8号文承认了非标债权的产品,就不会叫停银信合作等业务,对银行来说就是业务有影响,但是也终于放心了,鉴于此影响,未来会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期。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放开,未来非标产品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转化为标准化产品,并且仍能提供高于普通债权资产的收益率,有可能会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新趋势。
8号文中还有一项和投资者相关的规定是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一一对应,虽然目前大部分银行已经实现了理财产品的单独管理和建账,但是大部分银行还不能实现单独核算,未来可能导致放缓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理财产品是此次8号文后的“获利者”,券商的理财产品没有受到8号文的限制,而且券商的资管业务投资标的范围较广,这对券商来说,未来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但是银行对券商资管业务的需求可能也会受8号文的影响。
8号文中的第八条明确规定,不准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担保或者回购承诺,这对投资者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虽然此前的银行通道业务中,都有银行的担保回购,投资者购买产品后,最终可以通过银行来获得兑付的保证。
非标债权的理财结构和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在销售过程中银行的理财经理未必可以向客户解释得那么清楚到位,一旦发生亏损,银行实际上承担了兜底的义务。
此外,以前很多分行有批准权,可以自行决定项目是否进入资金池业务,如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较大的分行都有此权力,但是在8号文以后,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的批示权都由总行批准,规避风险。
总结来说,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在规模、时间、具体执行上都进行了指定,未来银行理财投资业务是调整期。
基金化理财产品或成为主流
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池类模式上受限后,转回到一对一的产品,会导致产品收益和风险分化,因为以债券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都很低,以融资类的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都很高。因此资金池类运作模式可能会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过渡性产物,未来基金化理财产品可能会成为主流。
8号文中所定义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资金池模式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主要投资标的,此类标的和债券、股票、基金进行组合投资,为投资者博取高收益。当8号文规定理财产品与投资品必须“一一对应”之后,在一款理财产品中用于博取高收益的信贷资产减少,预期收益也会降低。
举例来说,一款投资方向为票据的理财产品,1年期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数可以达到5%以上,但是目前市场上单纯投资票据的收益率远达不到5%,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把钱全部投资票据的话,不仅不赚钱,还要倒给客户钱。一般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投资票据的金额只有一小部分,剩余的会投资到收益率更高的渠道上,如企业贷款和信托等,这也是现在被监管的非标债权类资产。
一般银行投资此类产品,除去给客户的5%左右的收益以外,自己还有1%到2%之间的利润。那么银行在投资这些非标债权产品时的投资收益要在7%的收益以上。而事实上,一对一的产品,银行只能拿到3%左右的收益。
这么做银行会亏本,可能会取消这类产品的发行。会在监管之内寻找能赚到钱、投资者也认可的产品。
目前,在8号文之后,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工具能做的,首先是加大对二级市场的投资,如票据、私募债和部分券商的资管产品;其次是与券商的资产证券化、信托支持票据和信用衍生品。
摊薄非标占比,理财产品配置大量债券
目前8号文对理财产品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多数银行的非标占比超标,在达标之前没有空间来增加新的非标资产,银行只能配置债券等标准债权资产。
但是各家银行突然加大理财产品中债券的配置比例,导致了债券产品的上涨,从而引起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尤其是短期债券收益下行会更加明显,因为理财资金短期产品占比较高。在这其中,城投债的价格上涨幅度最大,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城投债上涨超过9%。
银行想要通过继续增加理财产品余额,摊薄占比,同时配合非标资产处置到期,而债券市场大涨,投资者可以获得收益却十分有限。但是到今年年底,随着非标债权资产处置到期,银行新发的理财产品可能会增加限额内的非标资产。
事实上,在去年8月份,银监会就已经给银行“提醒”,要求实行“新老划分”原则,新成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要求单独核算,允许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多对多,存量的资金池产品,可以等待理财产品到期,暂不拆借,此部分产品期限都在1年以内,到今年8月份左右,这些存量的资金池产品基本可以自动到期消化。
收益降低,期限延长是趋势
根据WIND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预期收益率平均为4.26%,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7个百分点,但是与前一季度相比,略有上升。在第一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仅有6.91%的产品最高收益率高于5%。
从发行银行来看,在中资银行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下降幅度最小,平均预期收益率也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事实上,未来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数量增多,单从投资者角度看,此类产品在保本的同时,收益也较低。
在收益率之外,理财产品的期限也将出现变化,此前的资金池类产品通过期限错配,支撑起了滚动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但是未来短期理财产品数量将减少,8号文将导致未来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延长,以匹配所对应的资产期限。
不过目前投资者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需求较高,也已经养成了短期理财的投资习惯,而当前的债市价格逐渐升高,银行配置债券的成本高,投资者拿到的收益有限,银行可能会通过配置债券型基金来吸引投资者购买。
8号文后需更注意风险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此前投资者的意识中,中资行发行的产品中,无论是保本还是非保本,最后绝大多数都可以实现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只需要关注产品的收益率和期限既可以了,对于保本和非保本的区别会忽略,但是8号文之后,产品一一对应,投资者更要注意非保本产品的风险性。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不会语焉不详,同样,理财产品的风险性也会更加明确,当投资者未来在购买产品时,风险意识要更强。
事实上,投资标的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资的产品风险和收益都会较低,而以融资类项目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其风险和收益都会较高,事实上,融资类项目的投向多数是基础设施类、房地产等项目,期限也较长。投资者在看到较高的预期收益的时候,也要注意同时伴随而来的较长的投资期限和高风险。
产品究竟怎样买
对于产品究竟怎样买,银率网的分析师给出的建议是,建议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可关注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或结构性理财产品,从投资期限来看,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合理投资一些中期理财产品,以锁定当前的较高收益率。
事实上,在银率网看来,8号文对投资者有两点利好:
非标资产范文6
上一次“钱荒”之所以发生,货币政策紧缩和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去杠杆”两个因素共同导致资金供给收缩;而政府微刺激和实体经济复苏过程中,融资需求增长存在刚性。资金供需背离进而导致利率上扬。
2014年4月份以来,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央行虽然坚持不全面降准,但低调地对货币政策微调,进行定向宽松。其次,金融监管部门联手压缩同业非标资产已经接近一年,机构们已经普遍主动去杠杆。因此,资金供求格局有所改善,大大降低了年中再度出现“钱荒”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定向宽松
面对经济下滑,央行虽然没有全面降准和降息,但是暗中使用了定向宽松工具,且规模不小,起到了稳定货币供给的作用。
定向宽松的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稳定短端利率;二是对部分银行给予再贷款,稳定长端利率;三是对符合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增加可用资金。
从4月份开始,公开市场操作从少量净回笼转向目前每周超过500亿元的净投放,4、5月份净投放量为2780亿元。另外,央行在上次“钱荒”之后开始使用SLO和SLF等短期流动性供给,平抑隔夜和7天期利率,目的就是防止出现季节性的时点“钱荒”。
就具体利率水平而言,央行规定,当隔夜、7天和14天回购利率分别高于5%、7%和8%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向央行申请SLF操作。也就是说,央行已经给短端利率设定了上限,因此难以再现“钱荒”。
再贷款是2014年央行又一积极货币政策的尝试。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提到发放了1000亿元的支持农业和小微企业再贷款。5月28日,有外媒报道称,央行对国有大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再次进行了3000亿-5000亿元的再贷款。
再贷款工具一般而言是在流动性紧张时用于维护金融稳定,但此次却被用于结构性放松。它的期限最高可以达到一年,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降低货币市场长端利率。
虽然对发放再贷款央行不必即时公布,人们难以通过公开信息直接验证,但国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董德志对本刊记者指出,从市场反应上,可以看到5月下旬的交易日,货币市场利率在尾盘突然出现下行,特别表现在IRS(人民币利率互换)利率大幅下挫,创出年内新低,显示有资金投放。
董德志判断,从资金投放的角度,如此大规模的再贷款和降准已经区别不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最终都是表现为可用资金变多。这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原动力。”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同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这意味着在央行4月22日宣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定向宽松有望继续加码。
“同样的资金面,平常时期可能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但如果在某一时点每家银行人人自危而囤积资金,就会出现钱荒。”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政府出面来稳定预期非常重要。今年政府和央行的措施将保持6月银行间利率稳定,不会发生钱荒。”
上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在800亿元左右,如果加大“定向降准”的规模,结合再贷款,总体释放的中长期资金大致为5000亿-7000亿元。而且本次货币宽松在5月份就开始,区别于2013年。
非标资产收缩
“非标资产”即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相对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沪深交易所流通的标准化债券来讲的。非标资产具有流动性差、透明度低、融资成本高等特点。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或同业业务等形式投资的类信贷资产都属于非标资产。
2013年6月末的“钱荒”从时点来看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市场资金供不应求,而整个下半年的“钱荒”主要原因是非标资产快速扩张,占用流动性。央行试图通过货币市场的高利率去杠杆,但是由于当时刺激政策提高了融资需求,而隐性担保又抬高了无风险利率,因此非标资产成为高利率融资的主要渠道。相反,低风险、低利率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则不得不承受“钱荒”。
但是从2013年末开始,清理非标资产逐步得到落实。最早以银监会出台“8号文”为标志,控制银行理财产品投向同业非标资产,促使货币信贷回归银行表内。此后,银监会再次“99号文”,控制信托通道业务,堵住同业非标资产的一扇主要大门。而在今年5月,一行三会联手“127号文”,从会计记账准则上彻底规范非标资产。
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再次要求规范信托、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实现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的。这意味着非标资产赖以生存的表外通道业务会继续承受高压。
中信建投首席债券分析师黄文涛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稳增长所需要的融资不够,那么既定的信贷规模之外,就需要其他融资来弥补,特别是一些受信贷约束的部门,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这既是2013年“钱荒”的情况。
因此,在堵住非标资产扩张的同时,还需通过标准化的债券融资满足原本非标融资需求,同时降低无风险利率,是避免“钱荒”的长效机制。这方面已经实施的政策包括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用于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的专项金融债,扩大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允许个别信用风险发生。
在监管规则和融资结构变化后,原本配置非标资产的资金被迫回归表内,配置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放缓,且在最近两个月同比下降,但是M2却在4月回升,就显示在同业之间加杠杆的资金,开始投资于债券和信贷等信用创造活动。
资金供求改善
在资金供给保持稳定的同时,需求却因为经济疲弱而低迷,因此带来了资金供求的改善。
而商业银行虽然可用资金变多,但是并不一定体现为贷款。对高等级债券、正回购、现金等高流动性、高安全性资产的配置很可能实际上是4月份以来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办法。
董德志对本刊记者指出,从前四个月四大行月内放贷节奏看,1-3月是集中在中上旬放贷,月底还曾出现由于额度超标而压缩贷款的情况。但是从4月份开始,突然出现前期贷款投放不足,月底集中突击投放的情况,显示贷款需求不足。
5月份延续了4月份的信贷弱增长的情况。截至5月25日,据媒体报道,国有四大行的人民币贷款仅有1300亿元,存款负增长3000亿元。而从2009年以来,5月份四大行的月均贷款增量在2376亿元,2014年大幅低于以往平均水平几乎可以确定银行体系的贷款需求在减弱。
资金从信贷流向债券也可以从市场迹象得到印证(如图)。在银行放缓信贷资产配置的同时,回购利率在3.3%附近保持平稳,债券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收益率下行。4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50个基点,相当于回到了2013年“钱荒”初期的水平,而且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