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本

课本范文1

李扬看着这本书,就非常珍惜,一学期下来还是那么新。李杨的同桌小刚感到后悔,他想:不就是一本书吗?没啥大不了的,但是我和李扬的友谊是无价之宝啊!

很快,他们也长大了,但是小刚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而李扬却很幸福,没过多久,李扬便打听了小刚的下落。

李阳觉得小刚很可怜,就给他找了个固定的工作,还给他租了房。这时的小刚看到李扬的举动,很是感动,他又想想自己当年调换书蠢事很是后悔。他就把当年的事告诉了他,李扬并没有生气,笑着说:当年我们真淘气。小刚也笑了,他们一起看望了王老师。

课本范文2

每年学期结束,都会理出一堆孩子用过的课本。边清理边感慨:好些课本还“赤刮拉新”,就这样扔了,实在是一种浪费。

现在的小学教材,都是十六开、彩色的,印刷精美。除了语数英主课的教材用得比较多以外,美术、音乐、品社、科技等课的教材,还有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教材等,都很新,完全可以给低年级的同学循环利用。

大学同学移居芬兰多年,说孩子的课本都是从学校借的,上面只许用铅笔写写划划,一学期结束再还给学校,一本教材要循环使用很多年。俄罗斯也是这样,很多年前我在莫斯科大学学俄语,到校第一件事,就是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借课本。在美国,课本属于学校财产,随着课桌椅子一起编号,学生不能随意涂写。还有朋友发微信说,加拿大同样如此,孩子们的课本上不允许写字,每年都循环利用。

资料显示,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树龄在20至40年的树木,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1.7亿多人,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不少大树、节约不少能源。曾有全国政协委员大声疾呼:“尽快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

芬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的森林资源都比我国丰富得多,但这些国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理念,要远远超过中国。

而在媒体上,对教材循环利用呼吁了不下十年,有关部门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将从美术音乐等副科教材开始,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除了极个别学校开展一两种课本循环利用的试点外,绝大多数孩子还是读完一本扔一本。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浪费。

课本范文3

最早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教科书叫《最新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的,它用两年时间把小学初小、高小的各门学科都出齐了。那时中国教材编写主要受日本的影响,得到日本文部省的帮助。

1912年,清朝,商务印书馆管教科书的编辑陆费逵辞职离开商务印书馆,带走一批骨干,创办中华书局,出版了第一套民国教科书。他带走的其中一个骨干沈知方后来创办了世界书局,出版了一套适合新的共和体制的教科书。这使得商务印书馆意识到自已的落伍,两三个月后也陆续出了一套完整的《共和国教科书》,包括初小、高小和中学部分。

民国时期最好的教科书其实是1922年等知识分子编的、1924年出版的《新学制教科书》,它确立了今天还在沿用的“六三三学制”,即小学读六年,初中读三年,高中读三年。后来比较流行的是《复兴教科书》,它在“九一八”,特别是上海“一・二八”以后比较受欢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这四个出版社,当年基本瓜分了整个教科书市场。政府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没有插足教科书,更没有垄断教科书。1928年后,在编写内容上限制民营出版社,本身并没有编写教科书。直至1942年撤到重庆,才建立官办出版社正中书局,开始插手教科书编写。当时出了一套“国定本”,整合了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7家最大民营出版社,让它们负责印刷、发行,由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审定,陈立夫、陈布雷、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等专家或有文化的官员都参与编撰。

当时民营出版社虽一度受限制,教科书多被要求加入其意识形态,比如增加。‘”,但由于整个社会的独立性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深。那时的中小学教科书,相当程度保留了汉语的纯粹性。特别是叶圣陶和丰子恺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到现在还非常流行。

总体来说,1902年到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清朝、北洋时代、复辟,到北洋时期,再到统治时代,无论风云怎么变幻,中国的教科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没有删掉《国文》、《常识》、《公民》、《历史》等带有普世价值的科目。哪怕是一直用到1949年的正中书局的国定本,也是按照教育规律来编订。况且那个时代教材可以选择,中小学可拒绝使用国定本,比如1947至1949年。温州永嘉的永昌小学校长王人就没有选用国定本,仍然用《开明国语课本》。

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商务印书馆的教材占到整个市场的60%左右。商务印书馆出版过很多套教科书,最初是《最新教科书》,第二套是《共和国教科书》,第三套《新撰教科书》,还有《新学制教科书》、《复兴教科书》等。

课本范文4

当时我觉得很不理解,这些课本原本陪伴他们多年,难道他们对其没有感情吗?不但没有感情,他们一定还觉得有关课本的记忆不那么愉快,恨不得倒空所有有关课本的记忆,用焚烧的方式让课本在自己身边消逝得干干净净,这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恨意吧?

当初我是怎么处理自己的课本的?一小部分课本和学习资料会被借走,剩下的我其实也没有收藏,而是当成废纸卖掉,如今在我的书架上,同样是连一本老课本也找不到了。原来我对自己的课本也没有多深的感情,说离弃就离弃了,毫不可惜。至今回想起来,有淡淡的悔意,为什么不保存几本呢?至少从中可以找出流年岁月的蛛丝马迹,看自己当初是不是真的水深火热过?

我没有烧过课本,并不证明我对它们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我同样感到课本的面目可憎,在毕业的时候同样庆幸再也不必跟它们纠缠了。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如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便缺点多多,毕竟跟自己朝夕相处过,而且相处的岁月不会来第二次,因此是应该多怀宽容之心吧?到头来,课本就像一堆用过的废纸,根本不是值得收藏的书籍,更无法成为成长和奋斗岁月里的老友,我们的课本到底怎么了?

尚记得我初人小学,新课本发下来,捧在手里犹如宝贝,放在鼻尖上嗅,那种新鲜墨香至今还不能忘。回到家里,还迫切地让父母教我包书,然后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班级,有时候还抄写一句座右铭在上头。谁如果弄脏我的课本,那是需要说多少道歉的话、好听的话,我才能罢休的啊。那时候,我相信课本就是书,就是带我进入知识海洋的船,就是我不能割舍的心爱之物。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课本和越来越无趣的讲解联系了起来,老师们向我们满堂灌的目的是直奔做不完的习题和越考越不想考的各类大小测试。动不动十多斤重的课本塞满了大书包,我们需要起早贪黑地面对课本背默和大量做题,如同一只蚂蚁去啃一块磐石。书包里,课堂上,只要有课本在,其他的课外书就很难有容身之地。在老师眼里,只有课本是保守而又安全的,他们绝不允许那些精彩的、个性独特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课外书来占有学生们钻研课本的时间,他们认为课外书对课本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只有将课本铺满学生的身心,其他的东西才不会乘虚而入。教室变得越来越拥挤不堪,我们觉得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难以有自由自在的空隙。天天陪伴我们的只有那几本日益失去趣味和生机的课本,有时还要开夜车苦钻课本,甚至走出学校在家里过节假日也要把课本啃遍。

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就认为课本就是书,书就是课本,课本是这么面目可憎,外边的书也同样令人憎恶不可读,毕业了便把课本烧掉,同时不相信世上还有什么好书可读。而那些有幸读过课外书的同学,相比之下,更坚信课本不是书了,而是禁锢和损害自己个性的慢性毒药,毕业之时就是排毒之时,谁还会对课本流连忘返呢?

台湾作家唐诺认为,学校课本是令孩子讨厌阅读之源,他说:“一个人如果每天被迫和那寥寥两本无趣的教科书相处十二个钟头以上,若他还剩下半小时一小时自由时间,你以为他还肯再打开另一本书来看吗?”当然很难。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编撰出来的课本不但不是孩子们深深喜爱的书、毕业后会收藏的书,而且还会磨灭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这真是悲哀和讽刺。

课本范文5

屈原

对着我高呼

还我《离骚》

下个星期

海洋里的怪物

钻进

我的眼睛里

月底

李白

又向我

讨个酒钱

期末

所有的物象

都在试卷上微笑

之后

课本范文6

没准通过孩子的涂鸦能更多地了解他们,了解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女儿的自然课本上画了不少食物。

我调侃她:“你这是上课呢?还是画画呢?”

女儿回:“哈哈,老师骂人时画的。”

女儿喜欢把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称作“骂人”。其实,老师并没有多少“骂”的成分,因为这个自然老师是一位很不错的老师,她参与童军活动,做辅导员带领过孩子,与我们有比较多的接触。

我看着女儿十分细腻、生动的食物涂鸦,推测出她画了很长时间,我笑着说:“哦,你们老师骂人时间还真久,让你有时间画出这么细腻的画来。”

女儿说:“还好啦。有几个男生在自然课上很调皮,老师总要批评他们几句。时间不长,有的是我下课后画的,有的是我先写完习作等待下课时画的。”

女儿从上一年级开始,课本上就有各种涂鸦,而且画得非常生动。我既没有批评她也没有夸奖她,反而通过涂鸦观察她的各种状态,读到她内心的许多故事,这也算是对她的一种有趣的了解方式。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在课堂上忙着涂鸦,不认真听讲怎么可以。但我觉得,不要先急着批评孩子,那样太过武断。而要通过孩子的涂鸦去更多地了解他们:比如,孩子在哪个课本上画得最多?在哪一节课上画得最多?都画了些什么?可以与孩子聊聊,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涂鸦,这样没准就可以还原孩子当时的状态以及当时的环境。

女儿这两年的数学和社会课本上几乎没有涂鸦了。数学课现在的教授方式是让孩子成为主讲人,这就意味着,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同学讨论、分析、操作和发言,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在课本上涂鸦。而社会课的老师是女儿最喜欢的老师。女儿五年级数学课学统计时,作业是要自己设计一个统计项目,然后实施调查与统计。她设计了一个选出最喜欢老师的统计项目,这位社会老师在全班得票最高。女儿曾经跟我介绍这位老师:“妈妈,我最喜欢社会老师了,老师讲课太有趣了,她的课让我根本没有时间画画。老师有好多朋友呦,她的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所以,可以看出,一个课程的设计如果让孩子投入其中,能够直接参与进入课程的流动,或者能够调动孩子的情感产生共振,基本上孩子是无暇做与课程无关的其他事情的。课程的教学对于孩子来说,不能只是头脑的灌输,而需要调动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一起投入进来。

至于孩子会涂鸦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刚好是空闲时间、课程难度上遇到障碍了、课程太简单都会了、学习时间太长累了走神了、课程不能引感上的共鸣、电子媒体或电视接触太多而造成的注意力缺失、饮食造成的无法专注、情感情绪上正处在非常时期等等。所以,遇到孩子在课本上涂鸦时,不要直接给孩子扣上一顶不专心的大帽子,然后“噼里啪啦”说教一顿,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涂鸦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涂鸦也是一种疏压的好方式。我在去年参加一个课程时,由于连着一周全天都是高密度和强度的课程,感到非常疲惫。我知道是自己思考和吸收了太多身心不平衡的东西所致,所以最后两天晚上的课程,我主动放弃拼命做笔记的习惯,利用外国老师需要翻译的时间差,边听讲边在笔记簿上用彩色铅笔做涂鸦。我有意识地通过涂鸦释放思考的压力、唤醒沉睡的感受,而这样做并不影响我听课。即便受到一些影响,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它是另一种方式的提醒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