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述职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述职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述职计划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1

一、生产计划编制工作

2016年,我刚刚开始接触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迅速的适应生产计划编制程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计划编制经验,努力克服了诸多技术困难,出色的完成了《2016年三季度生产计划》、《2016年四季度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计划编制期间,我与多名同事合作,列出工作提纲,推动重点步骤,推敲主要内容,解决实际困难。在和同事的不断配合中,我也拉近了与同事间的情谊,这些都使我有很强的成就感,让我面对工作更加轻松与从容。

二、生产难题解决工作

在季度计划编制前后,现场生产遇到大大小小的难题,这需要技术人员去分析解决,拿出针对困境的破局方案。2016年针对采场煤量煤质生产接续困难、行车安全等难题,我与众位同事配合,先后完成了《南排土场道路优化设计》、《二区西底板煤清理设计》、《煤矸石改移设计》等单项设计,通过优化行车道路、增加优煤作业位置、加快剥离重点部位推进速度等方式,使全年生产接续工作得以保障。在上述设计方案编制完成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矿采、运、排作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我今后应该更加注重对我矿生产技术领域的了解与积累,为今后即将面临的难题多做准备。

三、应急管理工作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光传输技术课程为例,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展开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中,根据行业岗位职能需求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采用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五步教学式”教学模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职业化;任务驱动;高职课程;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97-03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职业化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将职业化的思想引入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出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光传输技术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将职业化的思想、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入课程改革中,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的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以职业化为导向,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将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致力于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设计思路:通过研究通信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及通信技术岗位职责,结合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光传输技术课程分为五大技术模块,每个模块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托与企业共建的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的中兴通讯光传输设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专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传递,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中心,教学不再区分理论和实践,将部分理论知识点融入实践任务教学中。每个模块下分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再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及递进关系,分为多个子任务。在模块和任务的划分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实际任务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光传输技术课程依据上述思路共分为五大技术模块,依次为:SDH传输网组建、传输网业务配置、传输网保护配置、传输网运行与维护、传输网开局与故障处理,如下页表1所示。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以这些目标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典型任务,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比如,在SDH传输网组建的模块中,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两大任务:链形SDH网络的组建和环形SDH网络的组建。在“链形SDH网络的组建”任务中,以知识目标中的前3个为基础进行设计。在完成“链形SDH网络的组建”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此时知识目标为知识点4,为了掌握知识点4并巩固之前的3个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任务“环形SDH网络的组建”。我们设计的任务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任务中重复用到,这就有助于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不断重复,达到对知识点理解的不断加深,最终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任务为驱动,采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和任务实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在团队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在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中,任务的完成者是学生,任务的指导者是教师,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这种方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课前评估——明确任务——知识讲解——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所有教学活动均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拟工作环境中展开。具体实践过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对上节课布置的课后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教师对小组及个人的抢答情况做评价记录;第二步,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任务引导,使学生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第三步,教师进行任务所需知识点讲解,在此过程中对不同的知识点可引入不同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助教式讲解等,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第四步,学生以组为单位先制定出任务的实施方案,然后进行任务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方案的检查并对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过程性考评;第五步,每组学生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完成自评和组内互评。

“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解决任务中相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学会光传输网络分析、设计、维护、故障处理等技能,而且可养成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还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将多元智能视域下高职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引入课程评价体系中,采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引入了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现将这种评价体系在具体实践中的特点总结如下。

实施全程评价 课程以五大技术模块为主线,以精心设计的任务为载体,全程评价贯穿始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考核、对学生任务方案的考核、对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对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全程评价的方式可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可以更灵活、有效地组织后期的教学,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课程虽然是以具体任务的完成贯穿始终,但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仅以任务完成的优劣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考核。因此,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察外,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参与度等方面的考察,综合考虑任务的完成情况、资料整理情况、任务汇报表现、团队沟通协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保留原有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有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间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此外,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整个评价趋于公正、合理和全面。

实施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为了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品质,帮助教师有效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设置了期中和期末两次学生满意度调查,从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满意度调查机制能够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改革。

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展开的光传输技术课程改革实践中,采取任务驱动为核心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五步教学式”教学模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团队协作、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庆波,杨前华,闫之烨,李洁.以职业化为导向的“MIMPS”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2]周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3]黄永缆,姜献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3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支持;中国;瑞典;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23-04

一、研究背景

无论是在瑞典,还是在中国,信息技术进入学校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然而,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变革教育的工具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则是近十年的事情。瑞典作为发达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错的的尝试和探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理论框架

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试图对中瑞两国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政策、方法、形式、效果、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获得改善和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参考建议。本文所理解的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

三、比较分析

1.发展历程

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瑞典,但在教育信息化以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却并未落后于瑞典。事实上,两国在大规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起始时间上相差并不远。瑞典政府于1999年启动了国家级行动项目――“学校中的ICT”(ItiS),在全国范围展开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为全国大约75000名教师提供在职培训[2]。而仅仅一年后,中国政府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也拉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幕。

过去的十年间,两国政府都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且,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一个长期的规划对国家发展的必要性。所不同的是,作为欧盟成员国,瑞典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受到本国政府发展规划的制约,还受到欧盟相关政策的影响。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和欧盟执行委员会批准的一项为期十年的工作计划[3][4]就对瑞典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建设的思路上,两国则略有不同。中国首先关注的是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了教师能力的滞后,才逐步重视对教师应用技术的培训。而瑞典的ItiS项目,一开始就注意到教师能力的培训问题,因此教师的培训是伴随着硬件建设同步开展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瑞典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换句话说,瑞典人是先意识了到教育的变革,并于1994年了新的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学校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ICT因此被看做通过协作和交流进行学习的有力工具[5]。随后才在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这就有力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为了促进教学的目标。而中国政府迟至2005年才正式推行新课程标准[6],此时“校校通”工程已经开展了五年。瑞典的做法对我们反思“技术引领”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颇有益处。

2.政策法规

为了促进ICT在教育中的应用,中瑞两国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中国政府先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7]。瑞典政府则较多地参考了欧盟的相关政策,如里斯本委员会制定的关于ICT教育应用的政策[8]、欧共体制定的“eLearning行动”等[9]。

此外,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需要,中瑞两国还特别对信息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规范。中国政府于2004年先后出台了《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CETS)》和《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要求。而瑞典教师教育革新委员会也于2007年提交了提案,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应用ICT进行学习所需的技能[10]。这些规定的颁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中瑞两国还分别设定了专门的机构指导和管理教育信息化活动。瑞典政府从2003年开始,设置国家学校改进局,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校园网的建设,还包括如何将校园网发展成信息化教学平台,并为学校开发出合用的教学产品,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11]。而中国政府也有相应的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管理和指导,如各级电教馆(站)、装备中心、信息中心等。不过,中国这些机构过去更多地是侧重于学校和区域的网络建设与设备采购。事实上,中国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管理部门还有很多。多重交叉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发挥不同管理部门的特长,但也容易带来重复建设、政出多头、效率低下等问题。

3.方法形式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一个维度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属和管理问题,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项目和自下而上的教师自发行为;另一个维度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或模式问题,包括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和在线学习模式[12]。无论是从单一的维度来看还是将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分析,中国和瑞典都具有丰富多样的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教师网联”是由中国政府发起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项目,其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而众多的教学网站则是教师自发的专业发展行为[13]。同样,瑞典的LIKA(学习、信息、交流和管理)项目类似于中国的教师网联,国家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提升教师”(L?�rarlyftet)也是由政府主导的以面对面学习为主要方式的项目,而在线学习社区(Lektion.se)则是由教师们基于web制作的教学材料网站,并在其中分享经验和资料[14]。

中瑞两国都很重视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而信息技术的跨时空特性又为这种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两国都重视利用网络推动学校和教师与其他国家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中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支持跨国交流,教师自发的交流行为也见诸报端[15]。于此同时,瑞典政府通过“教师ICT”网站引导本国教师和27个欧洲国家的伙伴建立了电子结对(eTwinning)。

实际上,中国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更丰富一些。中国教师的热情和创造力并不比瑞典教师差,特别是在技术的应用上。例如,在通过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中国教师走得比瑞典教师远。除了教师个体使用博客进行反思或交流,中国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群组型博客,这些博客通常是以区域为单位,由本地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以促进本地教师交流和服务于本地教师的教学为主要目标。对这种以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的区域性教师群组博客的研究在瑞典尚未见报道,而在中国,这种实践早在2005年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研究报道也比较丰富[16]。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区差异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水平在不同区域的差别也很大,甚至,由于教师个体的素质和追求不同,在同一区域乃至同一学校,教师利用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形式也可能大相径庭。而瑞典,由于区域较小,发展也较均衡,这种差异并不特别明显。

在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方面,瑞典做得比较好。在国家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提升教师”中,虽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高校是由瑞典国家教育局指派的条件最好的大学,但教师们拥有自主选课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学校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虽然选课还需要与校长和管理部门协商,但教师仍然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权[17]。反观中国,教师参加什么培训常常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多数时候只能遵循主管部门的命令,接受分配给自己的课程,这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是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效果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尊重教师主体性的理念在瑞典的教学网站中也有反映,在线学习社区不仅提供资源和交流服务,还允许教师创建自己的主页和私人网络或群组,这就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而在中国,教学网站几乎都控制在发起者及其核心群体手上,很少有教学网站能为教师提供这种个性化的免费服务。

在对基础技能的培训和细节方面,瑞典人处理得也不错。“教师ICT”网站提供了“实用ICT和媒体技能”(PIM)的服务,帮助教师掌握各种数字化技术工具,如数码相机、投影仪等,并且提供互联网使用“一步一步”的教程。这些教程和指南也是遵循网络学习特点开发的,因此,PIM还提供学习地图,指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同时,PIM还为教师提供测试使用IT的服务,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标准,从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来评价自己,以便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依据[18]。中国虽然也有一些提供类似网络教学的网站,但在教学设计、实用效果、评估服务等方面还达不到PIM的水平。

4.效果与问题

Jedeskog回顾了瑞典学校里ICT的使用历程,将其分为“四个浪潮(阶段)”,并且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认为在前两个阶段(计算机科学教育阶段和电脑作为教学工具阶段),教师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发展,而在后两个阶段(教师在职培训阶段和ITiS项目阶段),教师受益较大[19]。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ICT对教育和培训的影响并没有期望的大[20]。在中国,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也不是很令人乐观。比较常见的问题多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21][22],也有一些探讨了城市与农村差距的问题[23],后一点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总体来看,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虽然大多数人认同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究竟如何使用技术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中瑞两国都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

5.中瑞比较简略表

上述关于中瑞两国使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比,可以用下面两个表来概括:

四、结果

通过对比中瑞两国在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较普遍地利用技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中瑞两国大约都是十年的历史,这一活动受到各自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影响和制约,也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不同的是,瑞典人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就考虑到了教师培训的问题,而中国人则是在硬件建好后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瑞典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平均,而在中国,差异则相当明显。更重要的是,瑞典新课程标准的早于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因而信息化建设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这就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目标。

第二,中瑞两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ICT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都对信息时代教师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欧盟成员国,瑞典的政策还会受到欧盟政策的影响。在对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方面,瑞典的管理模式较简单,架构也较清晰,而中国则多重交叉管理,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重复建设。

第三,两国都充分采用了各种形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甚至做得更好一些(如群组型博客)。但是,瑞典给予了教师更多的主体地位,他们的教师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如选择培训课程的权利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在线学习社区和PIM)。而在中国,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尊重,教师几乎没有选择接受培训课程的权利,很多专业发展项目也没能真正考虑到教师的需要和特点。

最后,对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在两国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清晰的证明。不过,大多数人都认同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产生的方式和效果尚待进一步明晰。

五、 反思与建议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本质与非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中瑞两国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比较,似乎揭示两国并不存在巨大差异。然而,从下面这个小故事中,也许我们可以窥见两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在笔者主持的中瑞两国专家参与的“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中瑞两国的专家遇到了一个互相不可理解的问题。当时探讨的话题是通过网络培训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方专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学习者作弊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诸多研讨会中,只要是涉及到在线学习,就几乎一定会讨论到学习者作弊的问题),而瑞典方的专家却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样问题。

为此,笔者专门暂停会议的进程,向瑞典的Ola Lindberg博士解释了为什么中方专家会对此存疑,并请其解释为何瑞典不会出现这个问题。随后Lindberg博士给出了答案。在瑞典,一位教师的工资虽然与他的职称、工作年限有很大关系,但也与他的教学岗位和教学成效有关系,而评判其工作能力的人则是校长。换句话说,教师可以和校长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薪水。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较高,或者可以胜任更高薪水的工作岗位,他可以和校长谈,提出自己的要求,校长则会根据他的表现来判断是否给他加薪。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那会影响到自己的薪水。所以,教师在接受培训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来混学分,而是希望实实在在提高自己。这样,当然就不会存在舞弊的现象。

Lindberg博士的解释让与会的中方人员大致明白了中瑞的差别,也能够理解为何瑞典人不关注网络培训的舞弊问题了。笔者当时也认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直到后来与一批英国教师交流时才发现,原因其实不那么简单。近期接待了一批来国内访问的英国中小学教师,在一次交流会上,为了验证Lindberg博士的话(英国和瑞典同属欧盟,在政策、做法上相似性较高),笔者向英方的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家是否愿意参加教师培训,二是这些培训有用吗?十位英国中小学教师几乎一致给了肯定的答复。这说明在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动性上,英国教师和瑞典教师是相似的。但是,中国的教师就不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吗?似乎也不是,可为何我们的教师不是很愿意参加这些培训呢?

笔者就此问题又和英方访问团的团长进行了交流,这才真正搞清楚内在的原因。英国政府每年都会为每位教师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当然,钱不会发到教师手上。同时,政府每年都会给教师几天专门的时间,用于参加培训。这期间,学校不安排课程,教师去参加培训,工资照发。和瑞典一样,教师可以自己选择参加什么培训,当然,也要和校长商量。提供培训课程的主要是一些高校相关部门以及专门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把自己的课程公布出来供教师选择,教师选定课程后,这位教师的培训经费就会转给提供培训课程的机构。换句话说,培训机构事先并没有得到经费,只有当教师选择接受它的课程之后,它才可以得到经费。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师选择自己的课程,培训机构就必须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合适的课程,这样它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维持自己的运转乃至获利。这是他们与中国最大的区别之处。

在中国,教师的培训通常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接受什么培训、培训者是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几乎对此毫无发言权。而培训者的选择也基本由主管部门的领导确定,因此,搞好与主管部门领导的关系而不是开发优秀的课程就成为培训机构的首要考虑了。很多时候,教师是被迫参加这样的培训,因为每位教师每年都要获得若干继续教育的学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被迫参加这种培训还要教师自己掏学费,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学习。试问,一位教师在休息时间自己掏钱去参加一个根本就不想参加的培训(更何况这种培训往往质量不佳),学习积极性会有多高?舞弊恐怕是最佳或最现实的选择。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我们探讨的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但影响其效果的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诸如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讨论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应该脱离社会背景来进行。而中国要提升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在培训中引入市场化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做到国家出钱、高校服务、教师自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就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土壤。

[参考文献]

[1][7]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2] [5][10][11][19]Limin Gu、J Ola Lindberg,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瑞典的政策、文献和近期行动[J].远程教育杂志,2009,(4).

[3]European Commission.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 Training 2010” Work Programme, Working group “IC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ess report [R/OL].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2010/doc/it-technologies_en.pdf, 2003.

[4]European Commission.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 Training 2010” Work Programme, Working group C “IC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ess report[R/OL].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2010/doc/info2004.pdf, 2004.

[6]张亚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成与政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16).

[8]European Council. eEurope 2002. An information society for all [DB/OL].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2002/documents/archiv_eEurope2002/actionplan_en.pdf, 2000.

[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 e-Learning � Designing tomorrow"s education [DB/OL].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rogrammes/elearning/comen.pdf, 2000.

[12][14][17][18]Ola Lindberg,Limin Gu.ICT和教师专业发展―― 瑞典案例 介绍及理论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3).

[13][16] 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J],2009,(2).

[15]吴秉健,游陆莲. 以和平的名义让孩子们在一起―跨文化校际协作学习交流活动[J].信息技术教育,2005,(3).

[20]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The use of ICT to support innov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 A report on progress[R/OL]. 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rogramme/doc/sec2629.pdf, 2008.

[21]桑新民,焦建利,汪晓东.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3+9+终身”的样子[N].中国教育报,2002-4-11.

[22]汪晓东.教育技术是个“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导刊),2007,(4).

[23]张群力.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思考[J].今日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汪晓东,讲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wangxd@scnu.省略)。

Technology Enhanc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Wang Xiaodong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51063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u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about ten years, both in China and Sweden. With the study on Comparing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ave been revealed on the stages, policies, ways and effects of technology enhanc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vic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in China have also been found. It was discovered by the deeper analyses, that the mechanism is a key fact of the effect on the technology enhanc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the right way which can provide a good bas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4

近两年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虽也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不能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不利于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可持续发展性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之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专长得以发展、创造力得以挖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为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素质与技能并重的“3+4”模块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一方面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参考,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规律的过程。

为适应制造业高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及家长对迅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目标,解决办好自动化类高等职业教育资金需求大而投入相对有限的制约因素,结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改革和创新了“3+4”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教育三年培养期划分成岗位认知、基础知识、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生产实习、综合应用、顶岗实习七个模块;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三个模块主要在校内进行,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四个模块主要在企业行业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道德培养全程化的原则,依靠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三支队伍将职业道德培养和养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职业道德培养系统化、具体化,使毕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一技之长和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模块:职业岗位认知。安排在第一学年初,时间2周。结合入学教育,参观6-10家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邀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介绍工作情况,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

第二模块: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一学年,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数学、英语、电工、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简单问题和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具备较强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模块:社会实践锻炼。安排在第一学年暑假至第二学年9月,时间10周。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模块: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二学年,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电气控制、单片机应用、PLC应用、电气传动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第五模块: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暑假至第三学年9月,时间8周。学生分散到专业对口的多家企业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六模块:综合技能培训。安排在第三学年上期,时间5周左右。该模块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多种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模块: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下期。学生主要分散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操作,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院聘请企业教师和学院教师双重指导,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学生具备学员和雇员双重身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估

在“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学生入学后参观实际工作岗位、听取行业专家报告会等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实践――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几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把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效果明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3+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能够达到以下目的: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完成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过程,较快形成具体的职业概念,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在理论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巩固和强化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5

一、如何做好学生干部工作

1.学生干部的选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前提下,经由民主推荐、自荐、组织推荐等形式产生候选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学生干部。在特殊时期、民主推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组织指定、任命或聘任等形式产生。

2.学生干部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思想上需积极进取,能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端正动机,增强责任心,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敢于揭发和批评违纪行为。其次,学生干部需熟悉学生工作和组织结构,对学生工作充满热心,组织集体观念浓厚。第三,需具备良好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或潜能。

总体来讲,学生干部要符合“一好、二强、三高”的标准,即学习好、工作能力强、自控能力强、思想觉悟高、政治热情高、群众威信高。以身作则,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能真正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3.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①需要有正确的定位: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自己,作为干部需要有服务同学、奉献学校的意识;②要明确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能力:A.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综合表达和社会交往等工作能力;C.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③具有较好的个人魅力:能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并取得同学们的拥戴和信任,并对同学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4.学生干部的监督。要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在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来自老师、同学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同样不可或缺。

二、学生干部的述职报告制度

述职者,述所职也。述职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的陈述,即为“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制度是任职者陈述自己任职情况,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的一种监督考察制度。

1.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目的。首先,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未来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次,能更好的促进内部交流和学习,使得学生工作有一定的继承性,可以继承以前工作中的好的做法,改进不好的做法,并可加以创新。

2.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特点。①个人性: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要求学生对自己负有职责的工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并能从中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述职的工作要求是“客观的、自己的”,与一般的报告相比,需要有个人性的特征;②规律性: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要求实事求是,但是也不是记录流水账,要对已有的事实、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分类、整理与总结,能够得出公正的评价、经验和规律等;③通俗性:学生干部的述职报告,注重现场的交流,需要以大众的理解为标准、现场用通俗的语言去适应评审团的接受心理。

3.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内容。述职报告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是普通的散文或叙述文,它是类似演讲文稿的一类文体,要求在平实中透出规范。主要内容是学生干部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汇总,包括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工作事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建议,下阶段的工作计划等。具体分为:工作阶段内详细情况说明;工作阶段内详细的学生群体所反映情况汇总;工作阶段内深入准确的自我总结;具有可行性的下学期工作计划;建设性地提出对未来工作的看法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发展建议等。

4.学生干部述职报告的评判标准。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需要“德才兼备”,在学生干部述职报告中,需要体现“德”、“能”、“勤”和“绩”等方面内容。①德:在工作中能否遵守社会道德、践行诚信原则等,能否树立正确的模范意识,起到道德模范作用,成为同学、老师值得信赖的伙伴;②“能”:工作中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善于计划和组织,能否按时、按量的完成组织交予的任务等;③“勤”:是否保持了勤恳踏实的秉性,有较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能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做好服务;④所负职责的工作是否能在完成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创新。

学生干部述职制度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亦能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在树立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与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浅谈如何当好一名大学生干部[J].中国科技纵横,2010(24):143-144.

个人述职计划范文6

首先是内容的组织,个人述职报告应当根据自己的工作职位以及岗位职责来组织我们的报告内容,他主要是在向领导传输一种我们任职状况以及职位胜任状况的个人信息。在这里一般应当将自己的岗位工作按照岗位、负责区域、工作内容、时间等将自己的述职报告划分为几个阶段,然后按阶段分主题进行工作汇报。

其次是述职报告的结构,这部分一定要清晰而明了,它可以增加领导的注意力,具体汇报内容又可以分为前言、岗位工作回顾、岗位发展展望、后续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前言主要是对自己整体任职工作状况及发展方向的评估,更是对当前工作职位的认识,在这一部分一定要简明扼要,切要注意避免“独占风头”,把市场的成绩全部归功于自己,一定要体现出“成绩是在领导及公司的支持下取得的”;岗位工作回顾是真正向领导展示自己销售业绩的部分,内容一定要简而精,既要将自己的销售业绩罗列出,又要清晰明了而不罗嗦,所以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学会归类阐述,并按类寻找代表性销售业绩进行陈述;另外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市场问题及自我检讨”,人无完人,市场也绝对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市场,我们的销售管理工作也就自然要存在一定的缺失,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述职报告显得真实,但这一部分的阐述一定要体现自己对市场及个人问题逐渐纠正、自我提升的过程;第三部分岗位工作展望,主要是针对自己在市场回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全解决方案以及自己在岗位提升方面的思路与见解,以向公司领导传达自己胜任当前职位乃至更高职位的能力;最后,后续部分是自己树立的目标,是给领导看的,这是表决心的部分,可以以具体的岗位目标来陈述也可以以几句工作口号来阐述。

再次,选择一个非常合适的名字能够使你的述职报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应当避免直接使用“述职报告”以及“个人总结”之类的字眼,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如果使用“××区域××期间个人生意回顾”效果会更好一点,而且能够显示出个人营销功底的扎实性与专业性,另外再给你的述职报告加上一个合适的副标题,那效果自然就不用提了。

最后是述职报告的形式,述职报告是给领导看的,所以普通的文字格式达不到让领导形成印象的目的,最好能够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演示,这样领导更乐意看,另外一定要加上一定的图表进行展示说明,这样既能增加领导对述职内容的印象,又避免了述职内容的冗长罗嗦。

上一篇二氧化硫化学式

下一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