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考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考改革

成考改革范文1

关键词:考试改革;高考;考试内容

高考,关注着每一位考生的命运,但是,由于对考试的功利化认识,使考试成为应试教育的“替罪羊”,成为众矢之的。随着“取消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考有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才是关键的解决方案。因为高考,在目前众多教育评价方式中,是唯一的一个相对公平的举措。因此,当今应该做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审视高考考试的问题所在,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考试内容角度出发,探究高考考试内容解决方案。

一、 当前高考考试内容问题

在考试内容的设置方面,过多依据课本知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这主要表现在客观题比例较大。对于大家来说客观解答题的答案标准化且作答方法非常简单,再加上问题设计的方式偏重于“会”与“不会”,所以不能引发深入思考、分析。即使是主观题也因为老师们在评卷的时候主要是依据讲授内容或书本给分,所以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大。所以这种考试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

由于对于课本知识的过于依赖,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使得学生成为背题的“工具”,容纳知识的“容器”。机械化的记忆,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即虽然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但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却不知所措,甚至缺乏解决最基本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新课改下对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具体要求与相关探索

新课改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这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否则课改进不能实施本质性改革。面对同一考试,同一录取的考试形式,在高中新课改实施之前,国家出台了相关高考改革走向的文件,如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考试内容作出相关要求,指出“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指导意见》(2007)开始使用的高考改革方案。《指导意见》强调,“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在此指导下,相关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指导意见》的精神,首先开展新课实验的四个省(区)曾先后对本省原有的高考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革,并出台了首届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2007年使用的高考改革方案。

2007年海南省对考试内容改革方案是讲考试科目调整为“3+3+基础会考”①。其中,在考试试题中增加了选做题,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给了高校做录取的参考。同时,海南省会考成绩以其10%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显然,这对强化基础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会考与高考却是两种不同目的的考试,前者是对毕业生进行的结业性质的水平考试,后者则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将会考成绩百分之十计入高考总分,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违背会考的目的扭曲其功能,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会考成为另外一种小高考。这样,使得考试的科目成为10科而非6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007年宁夏的考试科目仍然维持“3+小综合”的形式,有变化的是考试试题分成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增加了往届生选做题目,中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文字评价,供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同时也强调了,无论是理科综合试题还是文科综合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内容,这就意味着考试科目为“3+3”而非“3+小综合”。

三、 未来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走向

高考科目改革的目的,有的学者认有两个:一是解决学生偏科问题,二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目前对于考试内容的改革并咩有到达这两个目的,减少科目也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就未来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走向应该从两方面考虑。

(一)考试科目设置合理科学

就目前的考试科目设置来说,“3+X”方案相对来说能缓解文理偏科现象,许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从高中一年级起便开始让学生确定“3+X”中的“X”,以便针对学习。只是在实际选择中,学生一般为了取得高分数,采取避难就易的方式,尽量不选择物理或者化学等相对较难的科目,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没能解决文理偏科问题,更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因此,考试内容改革方向,应该朝向科目设置中力求能达到“中和”的方式,比如可以对广东省的科目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加完美,以便能借鉴“3+文科基/理科基础”的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其课业负担问题,这将要涉及到对考试题的命题与设计问题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而不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大综合”。

(二)对考试内容测评的方式多元化

日本考试方式多样化,层次化。全国统考,大学独立考试和单独考试依次进行,期间实验操作、论文、听力、考试、面试多种手段。而我国几十年来一直侧重于笔试,忽视了实验、论文、听力面试等考试手段。我们应该借鉴日本高考在笔试基础上有效地实施小论文测验、综合问题测验、面试、实际技能检查和听力测验等有益经验,采用多种考试方式,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

四、 总结

蒙哥马利所言:“考试之所以蓬勃发展,同样是由于它具有多种功用的性质:考试常常适应多种目的需要,当某个目的过时了或者与它不相干了,考试仍然能够以其他理由存在。”对于学生来说高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高考改革关系千家万户,设计众多考生的利益。因此,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考改革,尤其是关于考试改革最核心的考试内容改革应在充分的理论依据基础上进行。逐渐完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顺利衔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伟宜,王晞,……等.考试与评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成考改革范文2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考试;闭卷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2-0020-03

1 传统课程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闭卷考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当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高校绝大部分课程仍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与教育改革极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考试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软件工程”与其他课程一样,一直沿用闭卷考试方式,即使大量扩招后仍采用这种方式。对于软件工程课来说,在传统的闭卷考试情况下,任课老师只能通过期末成绩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并相应地调整授课方式。一次性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失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因为在一次性期末考试过程中,偶然性的存在和考试内容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使得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利用软件工程知识进行独立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核还远远不够,因此这种考试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变化。

1.2试题内容的简单化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在考虑出题、制定答案和阅卷方便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试题的类型越来越简单化,考试类型中客观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简述、理解和应用题型逐渐减少的现象。在这种考试类型变化的误导下,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方法呆板,考前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对三个学期“软件工程”考试成绩的分析数据也说明由于学生对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在选择题、判断题方面失分较多,题目内容和难度稍加变化,就大大影响考试成绩,充分暴露了试题过于简化造成的学生对课程学习不重视的态度。

1.3对闭卷考试的作用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认为考前任课教师一定会划考试重点,只要认真熬上几天几夜把重点死记硬背,最后努力就可能考试及格。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课后抄作业或者不交作业,上课经常迟到甚至出现长期旷课现象。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教师监考不够严格,不能充分履行监考教师的职责,这样的“好”教师的信息会在几届学生中流传,所以有的学生就会在这些教师监考时铤而走险进行作弊,而在一旦考试作弊被抓到,就通过各式各样人来说情,使得针对作弊的惩罚措施无法实行。还有的学生存在一些这样想法,如没有毕不了业的学生、学校最后肯定会降低考试要求等。这些因素促使学生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考试的意义,从而更加不重视考试。

1.4教师对课程考试观念落后

教师往往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出题者。对于期末闭卷考试,一是教师担心题目太难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及格,为了不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教考核,在学生中间赚一个“好老师”的名声,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出重点并且降低试题的难度;二是在统计和汇总学生的考试成绩时,如果存在学生差几分就能及格的情况,统分的教师一般采用向学生“捐分”的方式使其及格;三是任课教师不认真分析考试结果,不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来调整或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更不能把计算机科学中出现的新知识添加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失去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的作用;四是有的教师为了出题快速,将往年的考试试题稍加修改即成为今年的试题,比如选择题换成判断题、判断题改成选择题,这样就会失去考试本来的意义。

2 考试改革的原则措施

2.1 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

我系针对课程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了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

2.1.1 考试改革不应降低考试作用和功能

课程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一种途径。通过考试,不仅任课教师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作用可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因而课程考试的改革不能失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作用和促进改革教学方法的作用。

2.1.2 考试改革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准则

考试的改革应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太多压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考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又能使考试成为学生们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

2.1.3 考试改革应目的明确

课程考试是检验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考试进行改革的目的是要改革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而不是取消考试制度。改革是为了使考试能更好地发挥其评价和反馈作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服务。

2.2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由于“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学生在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主流软件的工程管理体系、系统建模工具、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将对他们完成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软件工程”课程为试验对象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

2.2.1 软件工程课程组全员参与该活动

我们组织软件工程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负责有关实验的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成立课程考试改革小组。全体成员定期讨论该课程在考试方式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出解决方法。

2.2.2 加强平时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虽然每学期的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但是为了更好体现考试成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修改了“软件工程”的评分标准,增加平时考核的比例。为了防止学生考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及时了解学生平时掌握软件工程知识的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加大了平时的检查力度,将学生出勤、作业、回答问题、课程设计等平时表现作为平时成绩。

为了体现平时考核的重要性,我们规定软件工程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率、讨论课表现、小测验、作业、设计设计、回答问题等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来确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也是占总成绩50%。同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该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加强平时考核的办法加大了教师们日常的工作量,为了保证任课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采取实验教师和班主任分工协助任课教师承担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关心学生在课程上的一言一行,熟悉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通过期末考试考不出来的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接受信息能力、口头表述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

2.2.3 重视期末课程考试成绩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期末考试成绩也不容忽视。课程考试成绩好坏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成果的直接体现,为了避免学生因人多造成的平时考核轻松过关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强制性地规定软件工程课程的期末卷面成绩不足50分则不能通过该门课程。

2.2.4 课程考试内容改革措施

考试的题型仍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我们对客观题考核方式进行了一定改革,如2006学年试卷中选择题第7小题:

数据字典应该由对下列( )类元素的定义组成。

①数据流②数据流分量 ③数据存储④处理

A.①②B.①②③C.④①② D._________

在制定课程考试标准答案时,我们考虑到学生在答题时可能表现出来多样性、创新性等多种因素,对每道题的答案进行仔细推敲,设计参考答案见表2。

表2 标准答案表

题号

参考答案

第7小题

选择D, 在D上填写①②③④

选择D,在D上填写ABC都不对

选择D,在D上填写A+③④

3 结束语

一个学期后,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3级本科和05级专升本两个班级进行比较实验,考试结果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软件工程课程考试结果比较表

班级

考试改革

人数

不及格人数

及格率

备注

03计科本

180

11

93.8%

缺考2人

05专升本

143

35

74.5%

缺考4人

在对两组实验对象的教学过程中,03级本科学生与05级专升本的学生的平时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1)整个学期内,03级本科学生在出勤率方面大大提高了,平均出勤率人次超过92%,尤其是在上机时,学生们的出勤率及做实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而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如上机玩游戏、聊天等大量地下降;而05级专升本学生平时出勤率不高,上机做实验表现自律性较差,为了玩游戏、聊天,学生才来实验室上机。

(2)平时无论上理论课还是做实验,03级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非常活跃,还通过E-mail或面谈等方式与任课老师交流课堂体会和教学改革建议;05级专升本学生的表现却大相庭径,平时作业不认完成,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一个学期的考试改革,任课教师不断对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实践和探索,将重知识、重能力、重科学记忆、重创新、重理论和重操作等因素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针,针对学生平时的反馈意见和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软件工程课程的考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使考试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宏,聂进,马利芬.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7):172-173.

[2] 俞旭伟.改革有机化学考试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职教论坛,2002,(12):27-28.

[3] 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2.

[4] 章美文,党承华,翟利玲.工科院校考试改革探索[J].河北建筑学院学报,2006,(3).

成考改革范文3

一、成人教育的现有考试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1.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现阶段各类成人教育还是以成绩的高低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而言,考试成绩合不合格就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使得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能合格不得不“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锻炼。考试中,也出现部分教师不够认真,监考教师认为成人教育的学生素质较低、水平不高、纪律性较差、不好管理,因而对考试违纪学生听之任之,不能认真地履行监考老师的职责。从而造成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因此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们主要通过作弊来应付考试。同时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学者教师,因为目前的考试还没有达到“教”与“考”分开,因此“划范围、出提纲”就很难从考试成绩上也就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客观上助长了教师上课应付了事,不认真备课,不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的不良现象,起不到督促教师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作用[4]。使得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从而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2.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现有的成人教育的课程最终评价考核内容看,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理解和对知识的应用较少;试题量较少,试题的覆盖也较窄;试题没有近观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出题,且试题的随意性较大;考试题也都是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基本题型;考试方法也都传统的多为闭卷,考试内容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评价,这就忽略对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些既不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也为成人教育的考生作弊提供了可能。3.考核评价效果不突出现在很多成人教育都认为成教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较差、水平较低,因而在对成教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上的放松,考试前任课才师给学生划重点普遍比较严重,有些课任老师批阅试卷也存在应付了事,不认真批阅,甚至随意给学生“加分”,这样使得人为地把成人教育质量降低。

二、改革现有的成人教育考试模式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结合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与成人学生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因为成人教育的学生除了学习还得上班,他们的学习都是业余时间参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测验的几会,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平时课堂教学时增加平时测验,同时在课堂还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同学们的专业出一应用性的习题或相关学科的分析练习题,教师将每一次作业和测验计入个人成绩,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改革原有的评价考核方式

首行,对试题题型进行改革,坚持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记忆与再现,加大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其次,对试卷形式的改革,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等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有纸化和无纸化试卷形式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尝试。再次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构建军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考试方式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半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制定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包括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等,为课程考试质量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提供保障;在确定了具体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评分标准和分值分布,实现量化操作[5]。做到细化明确,提高操作性;做到规范考试程序,具体细化、规范考试环节、判卷环节、成绩登录环节、补考环节,保证考试程序的公开、公平和科学。

4.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建立考试结果分析评价和反馈机制,完善考试效果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一方面总结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考试办法,另一方面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完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成人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

成考改革范文4

关键词:设计考察、课程改革、现状、问题

设计考察课程是目前设计院校所必须开设的一门科目,笔者2011年带领学生从广州带学生到安徽西递宏村进行为期2周的设计考察,主要任务是拍摄一些建筑,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等,通过2周的设计考察,学生对当地民俗及建筑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这门课程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下面将目前设计考察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下。

一、设计考察课程现状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假的唯一标准”,设计考察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因此这门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设计考察课程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普及全国各高校

目前这门课程的开设院校非常多,基本上全国各个高校均开设这门课程,而且开设课程的层次也非常多,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研究生,基本上都有涉及考察这一门课程,由此我们可看出,目前开设这门课的高校非常多,已经基本上做到普及全国。

(二)考察内容主要以观、玩为主

学生外出实际考察,多以玩和观为主,比如到了西安,很多学生会选择去著名的兵马俑、大雁塔等名胜古迹去参观,参观时学生们大都拿着照相机给自己和古迹一起合影,也有的学生单独拍摄建筑,以备回家后自己欣赏。当然也有很多学生选择游玩景点,比如学生去南京考察,夫子庙是肯定要去的,那个地方主要是商业街,很多学生去也主要是以购物游玩为主要目的的。

二、设计考察课程所暴露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设计考察课程的现状分析,笔者总结出目前设计考察课程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下面分析总结如下:

(一)出发前没有制定考察目的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一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组织学生外出实践前,没有给学生制定相关的考察目的,所谓考察目的,就是学生去到这个地点,应该着重看些什么,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这些都是考察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目前很多院校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盲目的带学生外出考察,学生们也只能盲目的顾着游玩了。

(二)考察地点没有针对性

前面分析过,目前很多院校带学生外出考察,往往是随大流,通常别的学校去哪,这个学校也会选择去同一个地方,比如安徽黄山就是全国各个高校必去的一个地方,但是去的人多了,学生们自然不会有太多不同的感受,这样对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设计考察缺乏对市场的考察

设计作为一门动手的课程,其设计出的产物自然与市场相挂钩,也就是说,设计出的东西如果脱离市场,就不是一件好的设计作品,比如一件广告设计作品,如果其内容不能够被人们所认可,也就失去市场,因此就不会成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因此设计考察的内容必须有对市场的考察。

然而目前很多院校的学生外出考察很少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关注,前面分析过,学生们去考察大都关注一些建筑和游玩的场所,要么就关注一些设计成型的展览,但是很少对某一地区的设计市场或者产品市场进行过多的关注,比如学生去山西平遥古城考察时,肯定会对那里的木质漆器所吸引,于是他们会拍照、会拿起来把玩,甚至会购买,但是很少有人会对漆器的市场进行调查,这是目前设计考察所暴露的最大一个问题。

三、设计考察课程改革道路

(一)尽量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地点去考察

在学校进行外出考察前,必须要选定一个适合学生的地点,不能盲目的跟风,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对这门设计考察课程的成功起到决定的作用,只有开了一个好头,才能够确保本次实际考察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如何选择考察地点呢?笔者认为针对自己上课内容安排考察地点是最为恰当的一个方法。

所谓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考察地点,指的是任课教师根据本学期学生们所学知识的内容有针对的选择考察地点,比如这学期大二学生学的是创意思维与产品设计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创意性的思维训练与产品设计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制作出一些具有创意的设计产品,这么一门设计课,任课老师在选择地点是应该尽量选择2种类型的地点,一种是开大型设计展览的城市,另外一个就是有特色产品及市场的城市。比如上海和平遥,就是两个比较好的地点,但是如果选择黄山,肯定无法与本学期的课程相对应,也就无法达到外出实践的目的。

(二)出发前开全体学生会议

出发前的会议非常重要,代课老师必须事先做好PPT,将本次出发的目的地、时间、目的地的基本情况、以及考察目的和考察作业事先布置好,比如学生将要去济南灵岩寺参观,教师应该将灵岩寺的基本概况详细的给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将灵岩寺的一种著名景点给学生,这样当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时,会因之前对某一景观有印象而增强对这一景物的认识程度。

接下来将每一位外出考察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播放事先做好的PPT,让学生们对本次外出实践的目的、安排了如指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自己接下来的行程事先做一些准备,也不至于到了那边盲目的游玩和参观。

当然,会议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强调,就是组织纪律及安全问题,尽管大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但是仍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对自己的组织纪律问题并不是很看重,同时对安全隐患等问题也不是很重视,因此教师应该在会议结束强重点强调这些问题。

(三)重视对市场方面内容的考察

市场的重要性前面已经分析过,对于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忽略市场,再好的设计产品也只是一个摆设,因此学生外出考察应该对考察一些市场方面的东西,比如前面举得平遥漆器的例子,平遥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平遥漆器的器形、制作工艺都非常丰富,然而,目前平遥古城的漆器尽管也非常好,但是在器形和制作工艺上基本上没有创新,仔细的同学肯定会发现,平遥古城所卖的漆器大都样子十分相似,在器形上也基本上以化妆盒、收拾、屏风为主,不同的是制作工艺有好有坏,但基本上都是延续过去的传统。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市场。在过去,人们经常使用漆器,汉代时期,漆器曾经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因此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漆器的已经渐渐失去它的市场价值,人们选择漆器就是因为他好看,所以它的市场价值就越来越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方面问题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漆器如何设计能重新进入市场这一角度来启发学生,这样学生回校后,就能设计出一些与漆器相关的,且具有一定市场的新型漆器,也就达到设计考察的目的。

四、总结

总之,设计考察课程是目前高校所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然而这一课程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对设计考察课程进行重新的思考并定位,才能设计出一堂成功的设计考察课程,也才能够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树德.试析社会转型过程中澳大利亚的课程领导[J].外国教育研究.2005(09)

成考改革范文5

当然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体现这些案例的意义,我们更应通过多角度发问启发学生思考,并从案例中找寻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秦朝人以糯米浆与石灰制成的灰浆用作长城基石的胶黏剂其胶粘原理是什么、飞机甚至航空用胶黏剂有什么特殊要求等等。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并用,以案例为基点,通过提问可有效刺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学课时充沛,我们还可以针对胶黏剂的粘结原理问题组织相应课堂讨论和课后调研。经过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及课后数字资料的自行查阅及研究后,可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先进行简单的交流总结。有了先前的了解和思考,在接下来的胶黏剂粘结原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是游刃有余,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胶接本身是综合性强、影响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在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全面的理论是没有的。目前,比较常见的粘结原理就是六大胶粘原理:吸附理论、化学键形成理论、弱界层理论、扩散理论、静电理论和机械作用力理论。这些原理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内容,光靠枯燥的文字表达是不够。譬如,根据吸附理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润湿影响胶接强度。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形象生动地解释这一现象。

另外讲到静电理论时,我们可以采用3D交互演示动画将被胶接材料和固化的胶粘剂层理想化为电容器,形象阐述粘附功与剥离速度有关的实验事实,同时可更换不同胶接材料和不同种类交联剂来尝试相同实验,通过观察最小剥离速度来比较不同类型交联剂的粘附能力。由于粘结原理的可探讨性很强,我们不防在课程学完之后,进一步引入与本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创新性强的最新科研工作,带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实验—解决问题的路线中体会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科研,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等特点,在化学化工类各本科专业创立之初,《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就被列入培养计划,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随着专业定位的转变,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所学的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仅仅是《现代化学实验技术》中小部分内容,所分配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课时的大量压缩,导致我们不得不重新筛选实验项目,尽量考虑耗时短的实验,否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此外,学生人数太多,实验仪器设备及场所的配置不到位,也会造成多个学生一组共同完成实验,使部分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操作,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虚拟实验室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针对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可借助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结合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内容,通过建立“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实验教学课时、实验场所、实验人员及实验条件限制,并能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实验教学交流平台。通过大量人机交互实验操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学生自主创新机制。针对某些与生活特别贴近的章节,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可建议学生事先收集一些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组分的作用及原理,并借助虚拟实验室创新性地研制出新的配方,最后将配方付诸实际,利用各种手段分析所得产品的性能。如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教学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成考改革范文6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研制

文[l]提出了"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之后,引起数学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成为热点。经各方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于2000年3月份问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从l999年7月开始的这段时间,笔者曾多次参加过关于标准研制的有关会议,接触到从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到一线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工作的种种观点,深感研制的过程确如文[1]所希望的"应成为数学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灌注了活力,经历其中,深受启发,以下就几个方面问题作一探讨。

1关于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讨论中,不少观点的争论实际上都可上溯到这个层面上来,它涉及到为什么要制定标准?以什么制定标准?所制定标准需要体现的核心思想或观念是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标准研制的基础,也是需要在研制过程中不断深入研讨以形成共识的。

1.1应首先以时代性要求作为标准研制的依据

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应该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出发,反映出数学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和应达到的目标,诚为G.豪森在《数学课程发展》一书中所指出的:应该将数学课程发展放在历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从这一角度出发,至少如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考虑的:

(1)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如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对教育及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变化(如技术性特征的凸现、应用环境的拓展、以数学理性精神及数学语言、思想、方法为核心的数学文化与人的生存更紧密的联系等);

(3)数学教育观的新发展(如数学教育功能、价值的变化;对数学教育过程、本质的新认识等);

(4)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如怎样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总要求以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等)。

应该说,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敏锐地关注着上述时展要求所赋予的数学教育新的时代特征。如在ICME-8上,我国学者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的范式革命",引起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关注。之后,文[2]进一步从数学教育价值观、认识论观、数学观3个维度组成的框架来描述这种观念的变革。文[3]从"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的角度对上述观点予以支持。20世纪末连续两年·。在上海举行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不仅对20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就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国际比较,还对改革的目标和未来10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作了展望,作为参与者,深感数学教育的新观念、新思维已成为问题研讨的基础;而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师数学教育年会上,主题报告《数学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鲜明反映出在知识经济理念之下对数学及数学教育的新认识。这里还要提及的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围绕"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验研究,专家鉴定意见指出:该课题"在数学教育观和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则、理论依据方面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新思路"。其主旨报告从重新认识数学、重新认识学生、重新估价我国数学教育现状、把握国际数学教育新方向等方面论述了其研究在未来义务教育中"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思想和实践体系"。

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活动集中地反映出这样一种共识,即:应该以一种基于时展要求之下的全新的理念来推进数学教育改革,而这也就成了标准研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1.2关于《设想》所提出的改革的基本理念

它主要涉及到如下层面:(l)数学观,从数学是模式与秩序的科学,是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一种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等方面去反映对数学发展的新认识。(2)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从中体现出数学教育与国民素质、人的理性思维、自我情感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关系,体现出平等教育、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3)围绕"学习的建构",从数学学习的本质、方式、教师作用等方面形成一种新的学习认识论观念。(4)基于以上观念变化,提出新的教育评价观,即建立一种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应该说,上述理念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共识,反映了未来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前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认识基础。随着研制进程的推进和讨论的深入,研制者对上述理念也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我们不难从文[5]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发现一些变化。

1.3关于标准研制的核心思想

文[6]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应其有明确的指导思担",它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予以表述,它"事实上构成了新的改革运动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次之改革运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赞同这样的成点,只是认为这种核心理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也是研制的一个成果),它需要对诸多层面的理念予以梳理、贯通、整合及提炼,需要以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它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的产物,更应该能通过课程载体落在实处。

综合研制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种种观点,比较趋于共识的是:新课程标准应注重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实现"人的发展",有鉴于此,就必须实现如下转变,即: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从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活动中的建构性学习;从仅于数学内部学数学转变到更多地联系数学外部(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学数学;从追求特定时限学习目标的实现转变到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养成。

2课程标准研制需要注意的几个策略

由于"标准"的研制在我国尚属首次,加之涉及面广,需解决的问题多,且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研制实验过程,可以说是一项数学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为有效地实施这项工程,应该注意方法、策略问题。笔者曾在1999年10月份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就此问题发表过意见,现在本文着重就几个问题再谈点个人意见。

2.1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教育经过若干历史发展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厚重的历史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基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数学教育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而如果从前述时展的要求看,数学教育在某些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更应该加快改革进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分析,决定了"标准"研制的基本态度应是扬弃加变革,即采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数学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更要以改革的姿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说,研制者所采取的态度是严肃而科学的,除了注意历史总结,现状剖析和未来需求设计这三者的贯通外,其着力点放在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上,这也表现了"标准"是一个适应未来的向前看的标准目前有人对标准研制是否充分肯定了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以及目前改革步伐是否迈得过大所表现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个需要处理好的是坚持自我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数学教育研究历来具有国际协作的传统,而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使"地球村"更加成为现实,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使得各国的数学教育更加走向开放和交流。值此世纪之交,各国数学教育研究异常活跃,反思过去、调整现在、思考未来已成为共同的主题。数学教育在这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也呈现出更多带普遍规律性的特征,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国际研究的大好时机。中国作为世界上学习数学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研究应该更多地融入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潮流,一方面吸取别国之长;另一方面也为国际教育界提供自己的经验。正是从局这双向目的出发,在标准研制中,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研制组除了进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的专题研究外,还广泛收集了各国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国别研究和其它方面的专题研究。事实证明,这种比较研究对于认清自己国的长处和不足,把握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是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在研讨中,还涉及到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问题。比如,关于计算机(器)的普遍使用能否实现,某些现代内容(如概率统计)的增加是否会造成地区间新的水平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能落到实处,师资水平能否保证标准的实现,等等。笔者认为,在标准研制中,注意我国国情和现实可能性固然重要,但这种现实可能性一定是放在21世纪发展的背景下加以考虑的,一定是以时代需要为前提的。所谓目标既定,行动使然,课程标准应该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它的先导性。

2.2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增强研制工作的开放性

应该说研制工作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除就《设想》在全国普遍征求意见外,还先后召开了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北地区的座谈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听取了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高师研究者、教研员、一线中小学教师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见,并调动国内、境外有关学者的力量,进行了5个方面专题的调研,研制工作及有关会议也考虑到了地区性和各个层面的代表性。考虑到标准研制及具体实施、实验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更需要各方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在研制的开放性上还需加强。应鼓励针对研制及实验有关各层面课题的立项研究,更提倡多方联合对重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

2.3提倡学术论争,增强研制过程的活力

围绕着标准研制,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期刊上出现了不少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多有观点碰撞。事实上,数学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当前发展的趋势,更何况我们是在做过去从未做过的事,如果众口一词,循之一径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学术论争必然带来学术繁荣。笔者参加的几次会议,尽管时时感到"火药味",但同时更感到言者的坦诚和成就这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因标准研制所引发的学术论争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为这一工作灌注强劲的动力。

3关于课程标准的设计

3.l标准水平的定位

此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发出应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争论),这里要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1)要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定位的依据;(2)从上述依据出发,标准应首先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标准,所以这一标准又不应理解为基于当前现状的低标准,而是着眼于21世纪发展要求的高标准;(3)标准在确立规范性要求的同时,应体现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能为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手段及地区实际情况差异)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4)3学段(9年级)之间的水平划分也应体现科学性和学段水平之间的递进发展关系,即通过阶段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来刻画标准的完整水平定位,而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来予以确定的。

3.2标准的内容与结构

《设想》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点:(1)以基本理念阐释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与指导思想;(2)将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性领域,"虚"实结合、内容与活动结合、知识与素养(能力、态度等)结合、认知与情感结合,通过两个领域的交融、互动,来实现课程的总目标;(3)进一步对实施课程目标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性意见。这样。目标体系、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体系,应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这之中,目标体系的设计特别是知识领域内容的设计是重点,也曾引发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关于平面几何的改革,关于小学是否引入方程,关于计算机(器)的进入?关于四则运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体内容的增、舍等等。此外,关于如何看待数学能力;如何贯穿数学思想方法;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关于"证明"限制的程度怎样才合适;在3部分内容(数与式、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之外如何反映数学的联系(内部及外部联系);发展性目标对知识性目标的导向如何落在实处;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与呈现之间的关系等也是引起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亲子活动游戏

下一篇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