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基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基层

走基层范文1

参展企业包括跨国三巨头“GPS”(G即GE医疗,P即Philips飞利浦医疗,S即Siemens西门子医疗)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深圳迈瑞、锐珂医疗、京精医疗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无论“洋”“土”,都打起了“基层牌”。

“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在中国市场把GE医疗现有业务的中高端和基层8∶2的比例调整至5∶5。”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段小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随着国家医改政策导向的变化,GE医疗决定从城市包围农村,抢夺基层医疗市场。此前,基层医疗市场是国产品牌的天下。

基层产品成新宠

你见过iPad版超声仪吗?

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览中,便携式平板彩色超声仪Venue 40获得了最多好评,它的亮点在于人性化的便携设计――原本重达上百公斤的庞大躯体被一次性浓缩,变身为一个类似iPad的显示屏和一套充电及检测设备。

“我们在超声影像方面一直有业界领先的专利优势,但走进基层医疗市场还需要高性价比,即高性能、低价格、便携带。”GE医疗大中华区X光机产品总经理易仲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Venue 40符合放射科所有临床要求,从胸片、急救、创伤到腹部检测实现全覆盖。”他希望,基层医护人员能轻松携带Venue 40到偏远的病患家中诊疗,解燃眉之急。

此外,GE医疗还推出了专为县级医院量身定做的Brivo CT、星光系列X光机、超声C系列产品和监护仪等。“我们使用全中文简便操作程序,并且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易仲伟说。

在产品后方还有GE医疗推出的“异空间辅助维修工程师”――通过网络和视频支持平台帮助基层医院的维修更快速、简便,并通过IT试点项目提供卫生信息解决方案。

“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专业技术、设备和人员的不足是限制医疗服务的重大阻碍,通过IT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助力基层医院硬件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诊断水平。”GE医疗集团全球技术研发中国总经理戴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出整套解决方案是GE医疗的优势所在。

“洋品牌”争着“本土化”

科技部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有效满足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这意味着,基层医疗市场蛋糕巨大。

早在2010年,GE医疗就启用了“本土挂帅”策略,原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马思礼(Marcelo Mosci)调任美洲区,中国人段小缨掌印大中华区。GE医疗集团全球总裁兼CEO约翰・迪宁曾公开表示,“GE医疗在中国的团队中,96%都是中国本地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

段小缨的表现显然没有让人失望,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的医改政策,她几乎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解读起未来发展趋势,她成竹在胸:“2009年起,新医改逐步推进的目标就是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

从2011年起,GE医疗推出了“春风计划”,力图用三年覆盖全国7000余家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5万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通过产品、渠道、服务和生产四管齐下,希望打开基层医疗市场新局面。”段小缨说。

德国巨头西门子医疗也加入了“本土化”行列。近年来,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65个地区办事处,并将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的CT设备的70%销往其他国家,中国已俨然成为西门子医疗最重要的产业基地。

飞利浦医疗、柯惠医疗等跨国巨头都纷纷将研发和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并悄然布局基层医疗市场,试图通过“本土化”战略抢夺新兴宝地。

“最初的基层医疗领域是由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垄断的,而如今,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医疗的国际巨头‘GPS’也渐渐加入分食县域医疗市场的队伍之中。他们的搅局,必将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王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

国产品牌危机

看现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形势仍是一片大好。

查看各上市公司2011年财报,阳普医疗的总收入有超50%的增幅,鱼跃医疗斩获高达11.7亿元的总收入和44%的利润总额增长率,新华医疗的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0%~100%,深圳迈瑞的全年总收入也达到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就连刚上市不久的三诺生物也在2012年一季度业绩预报中称净利润增长47%~67%。

“国产品牌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基层医疗市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介绍说,如,新华医疗的消毒灭菌设备、制药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华润万东的X射线机产品和深圳迈瑞的彩超产品也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当然,这些产品相较于‘GPS’的产品是较为低端的,科技含量和利润都无法相提并论。”

面对GE医疗等跨国企业的强势争夺,“国产品牌的市场垄断格局一定会被打破,甚至一年之内行业重新洗牌,因为‘GPS’的资本、技术、渠道和影响力都是高高在上的。”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唯一可与之抗衡的是同样做整套解决方案的锐珂医疗。

2007年起,锐珂医疗就启动了宁夏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在该项目中,数字化设备、信息网络建设、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和基层医生培训都是重头戏。“在启动时间上早于GE医疗,在项目设置和覆盖面上也不弱。”该业内人士认为,单一的基层产品已经不具有明显优势,“必须有整套解决方案才能在基层医疗市场站住脚跟。”

多管齐下攻占基层医疗市场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段小缨

Q: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医改政策?尤其是基层医疗市场相关政策的变化?

A:随着医改的深入,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最关注的就是县级医院,并且明确提出提升300家县级医院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前是二乙的医院可能会变成二甲,甚至是三甲。最近两三年针对基层医疗的改革已经不只是需要简单的仪器设备,而是需要更好的软硬件支持,我们也在边学边做边调整,摸着石头过河。

Q:您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基层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

A:我认为GE医疗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我们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全线产品平台成熟。第二,GE医疗有产品开发及产业链运作都需要的雄厚资金。第三,GE医疗在大中华区起用的是本土人才,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市场,接近客户,清除障碍。

走基层范文2

本刊讯(通讯员 施 儒)8月8日—10日,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河池市隆重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沈德海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全区14个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副局长、调解仲裁科科长、仲裁院院长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悉,目前河池市本级和市辖11个县(市、区)中的9个县(市、区)已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有编制40人,建院率达81.8%,县级仲裁院设立完成情况排在全区前列。截至目前,全市仲裁院共受理案件848件,案外调解379件,涉案金额达2500多万元。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在桂林启动

本刊讯(通讯员 戈红明)7月26日,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在桂林人才市场正式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于祖毅到会并致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处室负责人、桂林市、桂林市人社局及桂林高校分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领导等6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据悉,2012年广西共有16.8万名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本次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实名登记、服务到人、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让广西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全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召开

本刊讯(通讯员 马国宇)8月14日,全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市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忠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忠平副厅长强调,当前,我们要鼓足干劲、下足功夫扎实推进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一要在加强基金征缴、确保基金安全、提高统筹层次、寄送权益记录、整合经办资源、落实惠民政策上真抓实干,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二要在精确管理、规范经办、优化服务、提高素质、文化建设上大胆改革创新,努力解决难点问题;三要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于促进参保人利益最大化、着重于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稳定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握工作主动。

各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自治区农垦、林业社保中心负责人,自治区农保中心负责人,自治区社保局局领导及各部(室)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积极推动政策有效贯彻落实

本刊讯 2011年,为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促进我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桂人社发〔2011〕72号文件,将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20%调整为16%,所下调4个百分点的基金由地方财政和自治区财政各承担50%。

走基层范文3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抓个性,写细节

2012年4月26日,我接到一个采访,云梦县倒店乡道班,有一个34岁的女子代红艳,16年坚守。下基层前,我在想要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出彩?

带队领导说,写人物,要抓个性,写他们的故事和细节。4月27日,我去了云梦县倒店乡道班,为了近距离了解主人公代红艳,我在她家待了一天一夜,与她同吃同睡同劳作。一开始她有些紧张,慢慢地,因为年龄相近,她就完全放开了。像平时一样,做饭、洗衣、和邻居聊家常,饭后还带记者去看了广场舞,散步去她儿子的学校。我们的交谈也很随意自然,聊她的工作生活、家庭家人,聊她的困惑与追求。第二日,记者凌晨5点和她一起起床,7点整,她带上铁锹和十字镐,骑电动车带上记者开始巡路。清扫、小规模维修、修剪杂树杂草,8.3公里的乡村公路,顶烈日,来回一趟下来,用去了一上午。在这一天一夜里,记者仔细观察每个细节,认真聆听她的话语,抓住她的个性。如走路的风风火火,生活虽清苦却爱美爱时尚,性格爽朗亲和,做事细心不叫苦,心态知足常乐等等。

回来后,三易其稿,甚至每个字每句话都反复斟酌,最终成文《16年,一个女人与一条路》,提炼出她的三种精神:以站为家,她把清苦的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以养好路为荣,她把重复枯燥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以养路为业,她带着儿子守路,追求简单的快乐。该文用细节打底,运用描述、排比、比喻等大量手法,加入大量的直接引语,生动讲述了代红艳在清贫艰辛中坚持,用青春注解责任与奉献的可贵品质。文章刊发于2012年5月27日《孝感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后,评报专家给出评语:文章鲜活生动,真情实感,希望多一些此类下基层文章。之后,2013年5月17日《湖北日报》14版进行了全文转发。该文先后获2012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和湖北新闻奖二等奖。湖北日报2013年度新闻宣传评选中,该文获得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而通过这次采访,我与代红艳也成了朋友,节假日都会互相问候。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要想写“活”典型人物,首先,要放下记者架子,与被采访者交朋友,平等相处,以诚结之,以诚换诚,使之无话不谈。其次,要多到现场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沉下去,走到底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采访亦是此理: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

“走转改”活动中,有的记者到基层的机关办公室,转一转、聊一聊,拿点材料就回去了。这虽然比过去只在“上层”转来转去要好,但没真正“走到底”。

我觉得“走基层”就要走出报社,走出机关,走到基层;就要扎扎实实地体验基层老百姓、基层工作的甘苦,体验基层干群的实际感受。要采访到位,深挖细挖,不能仅仅满足于基层安排的被采访人与被采访点。

去年下半年,我去县市跑了村村通公路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两个调查。做村村通报道时,当时联系人只安排了交通局和一个村。在实际采访中,我觉得素材数量不够,也不够典型。和基层干部沟通后,打算多跑几个乡镇,偏远点的更有说服力。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三个乡镇三个村,采访了交通局相关负责人、村干部、村民等近10人。除了采访通村公路情况,还延伸到通湾公路、班车通行情况。

做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报道时,当时联络人先介绍了情况,然后带我去了一个乡镇找了一个资教老师座谈。了解完情况后,我觉得这样的“被安排”采访,没有挖到自己需要东西,且该名老师的事例与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时间有出入。我提出了质疑,希望多去几所学校多找几个资教老师。当日下午,又去其他学校找了几个资教老师了解。搜集到了足够的事例佐证。

古语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通过这两次采访,我意识到,在下基层采访中,如果遇到由于被采访的对象对你的意图不完全明白,对报道的特点不完全了解,往往会把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材料漏掉,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给我们看的那些事实,消极地如实反映,而要积极作出调整;另外,有许多情景、形象、场面等, 不可能用语言完全确切地逼真地表达出来,必须要自己亲历实地观察体验。

“走到底”还要“放下身段”。我们有些记者下基层少,对基层的语言、物事、习俗等不是很清楚。遇到此,不能不懂装懂,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追根到底,避免写文章闹笑话。

既要沉,更要思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既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维护百姓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愿望,更要有自己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换言之,新闻采访中要沉下去认真观察,写作时要浮起来冷静思考。

一个好的记者,在下基层采访中,除了要耳听、嘴问、亲自观察外,在具体写作中更要认真思索、深入研究,方能写出“感自己之感, 言自己之言”的好新闻来。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变化的,相互联系的,如果仅仅就事论事,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在新闻采写中,要不断学会就事论理、论趋势。对自己的采访选题,深度解读。

《孝感日报》的《民生》版开辟了“民生视点”栏目,从事社会民生新闻报道后,凡是该栏目的文章,都要求记者在稿件后附带记者手记,以提升、深化主题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采写的稿件《村路弯弯到我家――孝昌县村村通公路建设扫描》一文中,我除了了解村村通公路建设情况,还延伸主题,了解了通车、通信息、养护管理等情况,并在记者手记里,提到了建养并重,尤其谈了养护的现状、破解办法,提升了主题报道的深度与开放性。

《“安居”方可“乐业”――探访孝昌农村中青年教师周转房建设》新闻报道中,我走访调查了该县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以及周转房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中青年教师住房困难。在主题报道后的记者手记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物质上改善,精神上富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了,受益的最终是农村孩子。解决与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后来该文被2013年11月27日《湖北日报》第10版转发。

走基层范文4

【关键词】走基层 访民生 接地气 用真情 源头活水取之不尽 新闻作品充满灵性 鲜活感人

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抓活的新闻虽说是老生常谈,但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规律使然,更是新闻工作者责任之所在。当新闻记者真正深入下去,在新闻源头,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叩问,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在走基层过程中对于新闻源头“活水”多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从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到乡镇村屯、养殖基地、蔬菜大棚,当你脚沾泥土,虚心向农民请教,农民就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诉说心里话;当你深入社区,亲切地与大爷、大妈、困难户交谈,他们就愿意打开话匣子给你讲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群众认可,引起人们共鸣,反映百姓真实生活,表达党和政府意愿,传递人民群众呼声的“活的”新闻作品才能产生。

走基层要多看多听多问多记

义县2017年抓住春季大好时机,多点发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向“实现全年1.8万贫困人口脱贫,40个贫困村销号”的工作目标展开攻势。早春时节,距大田开犁播种还需要一段时间,按照以往,这个时节还是农闲,但是,我在义县大定堡乡中沟村采访时发现,这里早早地就萌发出一派生机,30多户贫困户的心情与以前大不一样,都是信心满满,家家都有事情做。交谈中,村民刘国琴告诉我,她家的羊圈里前几天又添“新丁”,去年开始养的5只小尾寒羊现在变成了8只,这对于刚刚走上养殖路的她来说的确是件让人兴奋的事。与此同时,村干部也在忙着入户走访,为贫困户支招鼓劲,帮助大家伙儿规划新一年的发展。说起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村民张伟如数家珍,他说,去年开始,在镇党委、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帮助下,30多户建档立卡户走上了“大户为龙头搞好技术护航,‘合作社+农户’做好销售保障”的生态养殖路。同时,25.2千瓦光伏电站也在村里落户了,又为贫困户减贫置办了一个稳妥的小存折。

在义县七里河镇育新村同样是活力涌动,2016年新建的20多栋高效农业大棚内,黄瓜、茄子俏销大江南北,新设施和新技术让这里种出来的蔬菜既有“颜值”又涨“气质”,传统设施农业转型升级让脱贫之路更加光明。刚刚脱贫摘帽的七里河村,热情延续,再鼓干劲,老庭沟千亩生态果园、肉牛养殖合作社在早春时节也开工建设扩大规模,以全县农业“111”工程为引领,产业扶贫在宜州大地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结出新硕果。

虽然“实现全年1.8万贫困人口脱贫,40个贫困村销号”的工作目标难度很大,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有许多沟沟坎坎要过,但是通过进村入户深入采访,我们会发现,义县紧密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和贫困户的户情,制定了自己的“小目标”和“小蓝图”,依托产业扶贫,有的发展生态养殖业,有的发展高效种植业,还有的借助光伏业,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之路正在迈出坚实步伐。

走基层要用心入心

2016年是锦州市的农村环境建设年,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金秋时节,我在北镇新立农场采访时看到,这里的村屯、路、街、巷、庭院进行了全面治理。一排排高大白杨树掩映下,水泥路面平坦整洁,四通八达;方方正正的路网当中,是一片又一片阡陌纵横的河道水渠和万亩稻田。位于北镇东南、与盘锦接壤的新立农场,是锦州为数不多的水稻产区之一。农场的一位老职工动情地告诉记者,在农村环境建设过程中,他和职工、村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道路交通条件的变化。由于他们这里是地处绕阳河与羊肠河的低洼区,当地无论是老人是孩子都会用“干了硬,湿了泞,不湿不泞拔不动”来形容从前十年九涝的新立农场。

这样的一句顺口溜,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新立农场从前的道路交通状况。乍听起来好像土里土气,细细品味起来才觉得有滋有味最接地气,当从这句顺口溜中品出“泥土的芬芳”之时,新闻作品就变得有血有肉有灵气了。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质朴、最纯真,也最有生活气息。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前面顺口溜中的生动话语是不可能听到的。深入基层,接触群众,听百姓讲述,看社会变化,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与渴望,实现党群联动,上下互动,这也正是新闻源头甘甜“活水”的魅力之所在。

走基层要用脑入脑

现在我还记得采访全国最美村官――王桂兰时她泪流满面的讲述,她说,18年前她刚接手担任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时面临的压力可谓巨大。村上除了欠有高达37万元的村债,村里的治安状况也不好,“村民穷,村风差,偷鸡摸狗爱打架”就是当时他们村治安环境的真实写照。祸不单行,就在她准备带领村民大干一场的时候,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那么,面对这三重巨大压力,王桂兰又是怎么做的呢?她说刚开始时自己确实吓蒙圈了,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她是这样安排的。一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白血病,自己要是倒下了,那就啥都干不成了。二是村党支部积极带领村民实施“一菜带两区”的正二村发展规划:“种花生,生豆芽,帮助村民快发家。栽葡萄,养猪鸡,集体经济重崛起。”三是不仅要坚决还清村债,重树诚信,还要让全体村民都富起来,重树自信。

从正二村的葡萄园到养猪场,再到蔬菜大棚和豆芽作坊,我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多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美丽承诺,他们的桂兰书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18年过去了,在王桂兰带领下正二村由一个欠款37万元的负债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4年,正二村集体纯收入达百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被评为锦州市“百强村”。现在全村有60多户村民在城里购买了楼房,170多户购置了汽车,18户建起了小别墅,全村9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宽带,正二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鲜活的事例,鲜活的人物,鲜活的语言,一个性格刚毅、信念坚定、心系村民,困难压不垮,病魔让三分,一心想干事儿的全国最美村官就这样跃然纸上了。

走基层范文5

乡村公路旁,几间盖着小青瓦的土坯房吸引了黄新初的注意力,“我们先到这几户人家去看看吧。”黄新初步行穿过竹林,来到一个院子。院子里,48岁的村民李代华正在和着水泥,他家的沼气池坏了,忙着维修,他的母亲和弟弟在一旁帮忙。“老乡,你忙啥呢?能否耽误你一会儿工夫,我们聊会儿天,了解些情况。”黄新初言辞恳切。看着眼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李代华放下了手中的活,答应“就聊几分钟吧”。

“你知道建沼气池,政府有补助吗?”从李代华正在做的事情切入,一来二往,黄新初向李代华提了十来个问题,涉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土地流转、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资金使用、合作社建立、庄稼种植、收入来源、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工作等许多方面。没想到眼前这位陌生人,对农村生活这么熟悉,李代华对他产生了不少亲切感,一五一十地回答了每个问题,甚至还主动提出,希望能够解决道路、水利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收入,早日改变麟凤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黄新初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记录下来了,市里和县里将抓紧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加以解决。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基础设施建好,把居住条件改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大家尽快增收致富,生活得更美好。与李代华分别后,黄新初对随行的同志讲,领导干部一定要脚下多沾些泥土,心中才能常念着百姓,只有和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聊天,心与心的距离才会拉得更近。刚才这位村民反映的问题很实在,这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多跑基层、多接地气,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作出的决策才能让群众更加满意,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实惠。

走基层范文6

【关键词】发声 吃透两头 新闻情结 捷径

新闻“朋友圈”曾流传过这样一条微信,“十大名记者的十句真言”,其中甄选了辽宁日报原副总编辑范敬宜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这句深刻地概括出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重要性的话能入选“十句真言”,足以说明当下的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视走基层。

在通信业和信息化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前辈新闻工作者的那种深入基层、动辄一扎进基层就是十天半个月的那股精神和劲头,依然是各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工作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深入基层都不“吃亏”,走基层的“长途跋涉”看似“弯路”,实则是记者成长和发现新闻的“捷径”。而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也决定了必须深入基层,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发现新闻,发现基层典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基层是新闻发生的最肥沃的“土壤”,离开了土壤,新闻这棵“苗”很难茁壮成长,甚至存活都成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走基层关乎新闻的生命。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深入基层,怎么“深”都不为过。

基层群众有反映心声的强烈愿望

把基层群众的心声真实及时地反映出来,目的是让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以便为各级各类政策出台和法律法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反映群众心声,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主要责任之一。

笔者在基层采访过程中发现,基层的一大批群众确实有着强烈的述说心声的愿望,这也正是和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初衷相契合的地方。中央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更好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使命,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和价值所在。基层群众有新闻报道的需求,这就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基层的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基础。

从事农村新闻报道,笔者结识了这样一位农民,虽然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现在还兼任着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他在组织筹建和管理农村合作社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位农民始终认为未来中国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所以他就一门心思想着通过新闻媒体,把他的想法和做法传播出去,他甚至自己亲自写文章,三番五次地向省内省外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之所以执着地想“发声”,他本人归结为“新闻情结”。他的想法简单直接,不图名不为利,就是想通过新闻宣传,把他的那套做法推广出去,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合作致富的道路。

这位农民所谓的“新闻情结”,实际上反映的是基层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一种期待和盼望,或者说,是基层群众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这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就应该是新闻媒体努力的方向、报道的重点,围着基层转既应是新闻理念也应成为报道方法。

前一阶段,笔者采访了毛丰美先进事迹,采访了大量村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宣传好他们的毛书记,宣传好他们大梨树村的美好生活。反映好基层群众的愿望和心声,这不也正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吗?

“吃透两头”一直是辽宁日报始终强调和“灌输”的一种新闻思想,做好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吃透“上头”,就是中央精神要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在此前提下还必须吃透“下头”,就是基层实情、群众诉求要摸准、摸清、摸透。吃透了两头,才能承担好新闻媒体“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责。而欲吃透下头,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零距离体验。

鲜活的新闻必然来自基层

实际上,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这也是新闻工作本身的需要,那些鲜活的带着“露珠”的新闻必然来自基层,来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除非媒体或者新闻工作者主动放弃鲜活新闻,否则,没有不深入基层、到大众中间去的。

2012年党的十召开前夕,辽宁日报组织策划了一个反映前十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的系列报道,笔者承担的题目叫森林进城,主要写城市绿化带给市民生活的新变化。笔者就在几块城市绿地蹲了三四天,接触采访了20余位市民。其中一位60多岁老汉说早晨5点多就从家出来,每天都要带着中午饭,在绿地一呆就是一天。过去只是听说带饭上班,还没有听说有带饭逛绿地的呢。所以,在写作上就把这件新鲜事放在文章的开头,重点予以描述,效果很好。事后总结,如果没有连续几天蹲守在那块绿地,是不可能获得带饭逛绿地这条信息的。

基层就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场,田间地头、车间厂矿就是群众活动的大舞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人民群众中间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的“老家”,才能真正体会到,基层群众的舞台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舞台,离开了基层,新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是鲜活不起来的。所以,老的新闻工作者们常说,好稿件七分采三分写,足见“采”的重要,而深入基层又是“采”的前提。而且,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住新闻事实。只有深入实际,身到现场,才能对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细枝末节了如指掌,否则,通过别人的转述或再转述,就难免添枝加叶或“缺斤少两”,甚至有可能改变事实的本来面目。因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准确。

时下,随着通讯手段的方便快捷,电话、邮件等等通讯工具确实给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通讯工具归根结底还是工具,是不能在新闻工作者采访的过程中当主角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依旧是新闻采访的“主旋律”。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多向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发扬那种啥车都坐过、啥地都睡过,一采就是三五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的敬业精神,把更多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呈现给广大受众。

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成长和提高的捷径

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见诸媒体,说某省有一名厅级领导到基层调研,在与群众交流时,问完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和“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后,就不知该如何继续聊下去了,最后只好靠陪同人员打着圆场算是尴尬“过关”。文章评论说,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一些领导干部有时虽然“身入”群众,但却放不下架子,不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所想,不会讲群众乐意听、听得懂、能管用的话,不会融入群众的问题尖锐暴露出来。实际上,这篇报道在给一些领导干部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提醒和鞭策。

新闻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说到底也是一种群众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必须深入基层,向基层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生产实践是智慧的源泉,基层就是新闻工作者不断成长和提高的社会大学校,广大人民群众就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走基层、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这是新闻工作者成长和提高的一条捷径。

2014年夏秋,辽宁发生了该省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由于指挥有力、措施得当、救助及时,受灾地区的群众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一位农民在说到旱情时总结出了六个字,“有灾情,无灾容”,言简意赅,这不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习的东西吗?

向基层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会融入基层群众的生活,了解、熟悉和适应基层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习惯以及待人接物处事方式,等等,否则,就很难和基层“对上A”,这是深入基层的入门学问。第二,学习了解基层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状态,对整个基层的生产经营运作方式和过程要了解掌握,这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融入基层而打下“专业”基础,否则难免要提些不知所云、不着边际的外行问题,贻笑大方。第三,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会在深入基层中通过借鉴基层群众的实践,对自己的新闻采访工作做一对照,也就是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自己来自基层的概括和提炼,再拿回到基层去检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在与基层的互动中真正领悟“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