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的诗词

中秋的诗词范文1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来源:文章屋网 )

中秋的诗词范文2

一、秋之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这是一首极富秋之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用极为简练的笔墨勾画出骆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呈现出一派清幽的景象。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牵出了诗人的绵绵相思之情。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而“相思迢递隔重城”,地域的距离无情地阻隔了彼此间的思念。诗人所宿的骆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寄托风和云载着自己的悠悠思念飘向远方,以求在孤寂中获得慰藉。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抬头望天,雨意正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秋景,给诗人本来就黯然的心境罩上了重重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秋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世所称赞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敲打枯荷,那凄清而又错落有致的声响,带给听者的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千里,却无时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心有灵犀”吧。这样看来,那敲打枯荷的雨声便一直滴到了今天,滴在了我们的心上。

二、秋之色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思。“碧云天,黄叶地”二句描绘的景物一高一低,词人的视角一仰一俯,展现出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浓郁的秋色和浩淼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略带寒意的秋烟。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之中,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乃日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已隐含其中。下片开篇的“黯乡魂”二句,直接道出萦绕在词人心头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忘却乡愁。“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排遣心中的愁绪;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感到更加孤独和怅惘,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叹息。最后二句,写的是词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但这一努力终归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的色彩感极强,低徊婉转而不失沉雄之气,是情与景交融的名篇。

三、秋之风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现存的第一首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深秋时节一片肃杀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空旷、寂寞的感受。这样的景为下文作了铺垫,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一致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那个肃杀的秋夜,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容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凝望着远方,“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思念丈夫,常常泪落沾襟。这一方面表现出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空虚,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生活尽管是这样的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他早日归来,别无奢望。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凉的夜晚,愁怀难释,于是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吟出的却都是急促而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动听的长歌。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思念远方的丈夫,时而临风叹息,时而抚琴低吟。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夜空,见银河已经西转,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这一句真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十分精彩。

整首诗在“秋风萧瑟天气凉”的环境下,把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秋之雨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

这首词写别情,非常含蓄,其中的结句是整首词最为精妙之处。

中秋的诗词范文3

关键词:龟兹研究;考古;研究意义;新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25-09

中国有很多石窟,著名的如甘肃敦煌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等,但是它们处在中原地区,反映的主要是中原汉族文化的成就,唯有龟兹石窟处于古代西域地区,反映的主要是古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即龟兹民族的文化成就。而龟兹民族只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以后就在历史中消失了。这么一个神秘的民族留给我们的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龟兹石窟。因此,研究龟兹石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在古代新疆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龟兹民族,更是为了更好地、更正确地认识今天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历史根源。有鉴于此,龟兹石窟文化的研究就具有了更新、更重要的意义,使我们能够用历史的事实来驳斥民族分裂主义的谬论。

一、龟兹石窟研究表明,从公元前1世纪

起,新疆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

版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建立西域都护府来管辖包括龟兹等西域地区的军事、政治事务。第一任都护郑吉为会稽(今江苏苏州)人,曾多次随从出使西域,对西域事务比较熟悉。宣帝时,他担任侍郎一职。作为宫廷的近侍,他深得宣帝的信任。后西域有事,被派赴渠犁(今新疆尉犁西)屯田,不久,他率领士卒攻破不服管辖的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晋职为卫司马。由于他熟悉西域政务,又建有军功,故被委派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从郑吉开始,西汉中央政府派赴管理西域各国政务的西域都护共有18人,其中政绩突出的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人。如都护李崇的官印“李崇之印”于20世纪70年代在新疆沙雅县裕勒都司巴克被发现。其印呈方形,龟纽铜质,阴刻篆书。

到东汉时,东汉中央政府继续沿袭前朝的建制,设置西域都护来管辖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各国的政务。当时政绩比较突出的都护有陈睦、班超、任尚、段禧等,这些人的事迹在《汉书》中都有记述。

西域都护的政治地位很高。《通志卷五十七 职官七》中说:“比二千石,月百斛,西域都护。”二千石是汉朝政府中郡守一职的俸禄标准。汉朝的行政区划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行政中的最高机构,直属中央管辖。可见当时汉朝中央政府是把西域地区作为郡一级的行政机构来看待的。所以西域都护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一个郡守。西域都护又经常“加衔”为骑都尉。《通典卷三十二 职官十四》中说:“汉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西域都护为加官也,或以骑都尉谏议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骑都尉在汉朝是对最高武官的称谓,所以西域都护“加衔”骑都尉一事,说明他是汉朝中央政府派遣在西域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不仅掌管派遣在西域的屯田戍兵,而且有权指挥和调遣西域地区的各族军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天凤(西汉末年王莽的年号)三年,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戍巳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骏等将莎车、龟兹兵七千余人,分为数部入焉耆。”可见当时西域都护李崇等人指挥的就有西域国家莎车、龟兹的军队。

西域都护的办事机构叫西域都护府,西汉时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镇),东汉时即设在龟兹国的都城延城(今新疆库车县城中),所以说,从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龟兹等西域地区已经在西汉王朝的管辖之下。

西域都护府自建立之日起,一直把维护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统一作为一项最重要的中心任务,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1)认真贯彻执行汉朝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汉书卷七》中说:“(郑)吉于是中西域而立幕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讨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2)输入先进的中原地区生产技术,帮助西域地区在经济与生产技术上同中原地区接轨。古代龟兹在农业生产上技术落后,首先是缺乏金属生产工具。《汉书西域传》中记汉武帝时,搜粟都尉桑弘羊曾提及轮台、渠犁“旁国少锥刀”;其次是不知牛耕。《洛阳伽蓝记》卷五中记载,说到西域地区在公元6世纪初甚至还“不知用牛,耒耜而田。”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这些落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汪宁生先生说:“在注宾河(今流经库车、轮台的库鲁克河)上,为了引水灌溉,还出现了一个拦河坝,这是屯田将领索励组织焉耆、龟兹、鄯善三地军民共同兴建的。”[1]故而上面提到的沙雅县长达100多公里的汉代沟渠遗址至今仍被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称之为“汉人渠”。(3)代表汉朝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直接任命、册封西域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即《汉书西域传》中所说的“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绥。”在沙雅县于什格提遗址曾发现一枚“汉归义羌长”印,铜质篆文卧羊纽。这是汉朝中央政府颁给当时在此地为官的羌族某个酋长的官印,说明这个羌族酋长就是当时汉朝中央政府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

所以,“自从西汉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之后,西域地区和内地即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十分重视,除通过都护府的呈报随时了解西域各地情况外,还经常派遣中央官吏——都吏巡行,以了解和督察西域地区的政务。新疆出土的汉简中,即有汉朝中央政府派遣都吏葛卿出巡西域的简文。”“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西域一些地区,特别是今东疆地区的城郭诸国的地方基层组织,采取了同汉时中原地区一样的乡里制度。乡有‘三老’,里设里正等。从罗布淖尔出土的汉简中,即有‘庚戌旦出坐西传日出时三老来坐食时旧舍’的简文,就是证明。”[2](P323)

总之,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而使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由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所证明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是铁证如山的。在龟兹石窟中,我们可以用很多材料来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在库车县的阿艾石窟中,其侧壁最外处有这样一条汉文题记:“清信仏弟子行官年五月十五日拜。”那么题记中的“行官”条作如下解释:“唐制,节镇、州、府皆有牙官、行官,牙官给牙前驱使,行官受差遣至各地公干。”《资治通鉴》卷216有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的如下记载:“(王)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副都护京兆程千里、押牙毕琛及王滔等”,胡三省宋元之间的史学家,先后撰成《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篇和论十篇,对《资治通鉴》全书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并对史事有所评论,在古史学上很有价值作注曰:“押牙者尽管节度使衙内之事。行官主将命往来京师及邻道及巡内郡县。”这清楚地说明,牙官是搞内勤的,而行官是跑外勤的。那么,唐朝的行官为什么出现在龟兹呢?20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曾在克孜尔石窟获得一件文书,名为《唐建中五年(公元784年)孔目司贴》,这是唐安西都护府的官方文书,其中有多处记载行官段俊俊、薛崇俊、高崇辿、赵壁等人。因为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建立的安西都护府已管辖着几乎整个西域地区的政务,那么汉族行官在龟兹地区行使是很自然的了。

龟兹石窟中出现的“行官”或“行官道场”,反映了当时唐朝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已经覆盖到包括龟兹在内的整个西域地区。

日本人香川默识在其所编之《西域考古图谱》中曾记述了当年日本“探险队”在库木吐拉石窟中盗窃所得的一块壁画上有“大唐 (庄)严寺上座四镇都统律师道”的题记。按“都统”一职在《辞源》中释义如下:“官名,晋太元中,前秦苻坚兴兵侵晋,征富家子弟二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都统官名始于此。唐乾元(萧宗年号)元年置都统,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掌征伐,兵罢则省。”由上可见,“都统”是一名武官。而“律师”则是对善于背诵、讲解佛教律藏的僧人的尊称。那么从库木吐拉石窟壁画题记中的“四镇都统律师”作整句分析:“四镇”指唐时安西大都护府所辖的龟兹、毗沙、疏勒和焉耆等四个都督府,称为四镇。《唐书·兵志》中说:“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这是一个军事单位,“都统”就是它的最高军事长官。“四镇都统”应是率领龟兹等四个都督府所有兵马的最高长官。但是“都统”怎么又跟“律师”连在一起呢?可能库木吐拉石窟壁画题记中的这位“都统律师道”是参加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军事行动的一位武僧,由于军功攫升为“都统”,又因为是一位有佛学才能的高僧,故委任他为管理四镇辖下所有佛寺和僧尼的一名僧官。而僧官一职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高僧传》卷六中记载:后秦时,“秦主敕选道劼法,师为僧正,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并记“僧正秩同侍中。”在中原的汉唐时,“侍中”是皇帝的近臣,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很有权势。在历史上,僧官之名多有变迁,除僧正外,还有僧立、沙门统、昭玄统、左僧录、右僧录等,但从未见“都统律师”之名,这大概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僧官名录中的一个创新吧。不管怎样,这位“四镇都统律师”应是由唐朝政府册封的掌管安西四镇佛教事务的一名僧官,也就是说当时四镇之内的佛教事务统统由唐朝政府派出的官吏进行管理。

在库木吐拉石窟的题字中出现了很多汉寺的名称,45号石窟有“大宝寺”,沟口第七号窟有“金沙寺”,49号窟亦有“金沙寺”,《西域考古图谱》上卷刊布的日本大谷“探险队”从库木吐拉石窟割走的唐代壁画汉文榜题中有“楞严寺”,而《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记龟兹有“大云寺”、“龙兴寺”等。这里所谓的寺很可能是库木吐拉石窟中的某一个窟。因为在中原地区就有把石窟称作寺的做法。比如当年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在龙门山镌石凿造的供奉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佛像的奉先寺,就是今天龙门石窟中的大像窟。武则天还特在敦煌镌造了一尊高达33米的弥勒佛像,即《莫高窟记》中的“北大象”,今天的敦煌石窟第96号窟。据刘进宝先生的考证:“这个窟(指96号窟)大概就是敦煌写本中提到的‘大云寺’。”[4](P37)所以说,文献中所记的龟兹地区的汉寺实际上就是龟兹石窟中的一个窟,难怪马世长先生也说:“有金沙寺一例为证。该寺的确切位置,现在尚不能断定,它可能在库木吐拉附近寺院遗迹中的某处,也可能是某个汉风洞窟的名称。”[5](P323)

为什么在龟兹地区有那么多佛寺呢?这和当时龟兹的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册府元龟卷九九一》中记载:“(唐高宗显庆)三年正月,立龟兹王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龟兹王……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又拜白素稽为都督,以统其众。又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国。”这条史料明确地说明这时的龟兹已成为唐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单位了。接着到武则天的“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阿史那忠节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6]唐王朝到武则天掌权,佛教十分兴盛。武则天自诩为弥勒佛转世,并策动僧人怀义、明法等人献《大云经》以验证,还下令于全国各州府及京都地区建立大云寺,寺中各藏《大云经》一本。[7]于是,上面一个号令,下面各地方州府纷纷响应,这样就到处建起了“大云寺”,甘肃敦煌有大云寺,河南龙门也有大云寺。作为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一个府,龟兹自然不能例外,也建起了大云寺。所以龟兹地区建立的一些汉寺,如龙兴寺、大宝寺、金沙寺、楞严寺等,都是唐朝的中央政府教化普及的成果。

此外,龟兹地区曾出土过大量中原钱币,记得我在克孜尔千佛洞文保管所工作的时候,在洞窟前的流沙中时不时发现一枚“五铢钱”。对于此类“五铢钱”,有的学者说这是“龟兹五铢”,是古代龟兹人铸造的。我不同意此类看法,我认为在龟兹地区发现的“五铢钱”是“中原五铢”,是在中原地区铸造的。据《辞海》“五铢”条解释:“中国古铜币名。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继续在民间流通。五铢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根据该词条上的图示,“五铢”的“五”写成字,这是汉篆的写法,而我亲自见过的三枚出自克孜尔石窟89-3号窟的“五铢钱”,“铢”字隐约可辨,“五”字写成形,因此明显是中原的“五铢钱”。

除“五铢钱”外,克孜尔石窟的36号窟、98号窟、新1号窟等处还发现过唐“大历元宝”钱,共六枚。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出土过“大历元宝”钱。20世纪初来库车地区“探险”的法国人伯希和曾在该地出土过“大历元宝”16枚、“建中通宝”32枚。同时期的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也都在库车地区出土过数量较多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而库车县文管所则收藏有30多枚“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特别要指出的是1992年5月中旬在新和县(属龟兹地区)城东北部一垃圾堆发现过三千余枚“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钱币。据王永生先生的记述:“1981年5月在焉耆通往为库车路边的兰城子唐遗址中,出土一藏钱陶罐,内装钱币约五六公斤,处于好奇,要了8枚,其中‘开元通宝’1枚”。[8](P565) 在五六公斤重的藏钱罐中,王永生先生只要了8枚,却全是中原钱币。可见当时龟兹地区不仅中原钱币流行很广,而且已作为一种保值的储藏手段了。

从龟兹地区大量中原钱币流行情况来看,这显然不是少数几个中原商人或游方僧尼在龟兹地区活动所能造成的结果,而应该是中原钱币在当时的龟兹地方已经作为官方货币流行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王永生先生说:“库车古称龟兹,唐代又称安西,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历年出土发现完全集中于这一地区,这说明它们应该是在库车地区铸造的……即是唐安西都护府在当地铸造发行的。”[8](P566) 因此,汉唐时期中原钱币在龟兹地区作为官方钱币大量流行的事实,也说明当时的龟兹地区以及整个西域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二、龟兹石窟研究表明,新疆不是哪个

民族的新疆,而是历史上存在过的

许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共同家园在龟兹石窟的壁画或题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古代龟兹地区曾有许多不同种族的居民在此地生活和劳动。

克孜尔石窟第212号窟左侧壁上部有一幅“亿耳因缘故事画”,长692米,宽07米。在这幅画内发现了一行用龟兹文书写的文字,大意是:画家鲁玛卡玛来自叙利亚,他作完这幅画后,画了彩色圆圈,作为这幅画的标志。从译文的语气看,题记并非是画家本人的手笔,而是由一位熟悉情况的后人题镌,以此表达对画家的垂念。[9](P255)而德国考古学家格伦威德尔在《古代库车》一书中也提到有叙利亚和耶稣圣地的画家在克孜尔石窟作画之事。可见,当时确实有一些操着伊朗语的白人在龟兹地区居住工作。

此外,日本人羽溪了谛在《西域佛教之研究》一文中说:“他们(指覩货罗人)居住的地方不仅限于赫色勒(即克孜尔),广延到塔里木盆地北边一代诸地。勒霍(Le Coq)在这地方探查研究的报告,末了说:……到公元8世纪中叶,在古代库车、喀喇沙尔或者到吐鲁番止,都被覩货罗人所侵略,他们占有诸地。”[10](P63)

按“覩货罗”为中亚古国,《隋书》、《北史》、《唐书》,称“吐火罗”,其地在今之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间,即今之阿富汗北部。吐火罗人是一种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的白种人。他们在龟兹地区的活动,通过交往和联姻,使龟兹居民的血统中增加了白色人种的成分,难怪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古代的龟兹居民是白种人。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的《新疆简史》第一册中说:“随着佛教等宗教的传入及商业交往的日趋频繁,葱岭西操印欧语的居民越来越多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使这一带的民族构成增添了新的成分。考古发现的属于古代印欧语系的语言和书写这些语言的文字,应该主要就是他们的遗留;壁画雕塑中出现的白种人形象也应该主要就是这些人的形象在艺术上的反映。”[11](P18)这样,白种人在新疆民族历史的形成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

在克孜尔石窟第95号窟正壁有可辨认的岩画94幅,基本以马、鹿、羊、牧人骑马和射箭等形象为主。[12](P159)为了明确这些岩画的制作年代,我查了龟兹石窟研究所编写的《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但是在95号窟的说明上没有注释该窟的时代背景,只是在题记一中注出:“西壁中部有了横列刻写的婆罗谜文字。”据周连宽先生的考证:“从4世纪起,龟兹人民已开始借用婆罗谜字,以表达本地的语言,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乙种方言(龟兹语)’的文字。4世纪末已有僧徒用这种文字翻译佛经。”[13](P61)可见在克孜尔石窟第95号窟中刻画这些岩画的人很可能是古代的龟兹牧民,这就是他们所留下的物证。

克孜尔石窟第131号窟正壁刻画有马、驼、鹿、羊、禽鸟、人和人骑马、驼的形象。马的身体瘦健,头部较小,颈部披满长长的鬃毛;驼皆双峰,背部载物或人;鹿的头部很小,双角粗大,生出排叉,四肢修长,劲健有力;羊的数量较多,皆有大角,尾短而上翘;禽鸟可辨认的仅两只;人物较复杂,共有6个,其中4个站立,1个伸双臂,有尾饰,另一个手臂有动作但不清,有尾饰。吴焯先生对这幅岩画做断代时说:“对比最近在新疆且末昆仑山脉莫勒恰河出山口发现的岩画,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如动物中大角羊和鹿的形象,二者完全一样;且末岩画中的人物亦有尾饰,尾饰的装饰方法和形式也基本一致。据称且末昆仑山麓的岩画是古代羌人的作品,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千年,还可以研究,但它属于古代羌人的作品这一点,基本是可信。”[14]

其实,羌人在龟兹地区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今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达格山的岩壁上保存的东汉时期的刻石《刘平国作列亭诵》中,记录着当年在此劈山开石的劳工中就有万阿羌、程阿羌两人,此两人应是古代羌族人无疑,因为“两汉时期,河西、新疆地区,取名‘羌’‘羌女’等,均为羌族。”[15]

在我国的古文献中也大量地记载着羌人居住在西域各地的情况。《汉书·西域传》中说道,楼兰东南有若羌、于阗,南有若羌、西夜、蒲类、伊耐、无雷,“其中类羌氏行国”,可见羌人居住之广。这一切都说明古代新疆居住有羌人,他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劳动,共同生活,为古代新疆的繁荣做出过贡献。

在龟兹石窟中,我们看到了古代汉人曾经大量地、频繁地在这里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光在克孜尔石窟就有一批窟中留有汉文题记:有汉族僧人留下的,有汉族百姓留下的,有汉族官员留下的,如第105号窟的“官王进”。其中最早的有105号窟的“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十四日”,有220号窟的“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十一”,有220号窟“大历(公元766—779年)四月”,有222号窟的“贞元十年(公元794年)”。

而在库木吐拉石窟则存在着一批汉风洞窟。这是指在壁画题材内容、布局构图、人物造型、装饰纹样、绘图技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佛教艺术的风格,或受到中原佛教艺术强烈影响的洞窟。[5](P287)初步统计,此类汉风洞窟约有24个之多,这些汉风洞窟共同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变画的出现。经变画是唐代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一种宗教绘画的表现。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中的经变画,其构图形式与中原汉族地区完全一样,经变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装饰等与中原地区流行的同类壁画如出一辙,加之这些经变画中多标有汉文榜题,一望便知是出于汉族画工的手笔。二是尊像图的出现。这些尊像图大多是佛与菩相间成组次地出现,形象完全是汉族式样,像旁也标有汉文榜题。三是观世音菩萨像的出现。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的代表人物,它能救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它不厌弃任何人,不分贵贱贤愚,只要念观世音的名号就能得救。这是中原汉人最崇拜的佛教神仙,她也出现在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之中。四是汉化的装饰纹样的出现。如汉式朵云图案,这是中原汉族画工用来表现天上景观的,在汉化绘画中又称为行云、祥云,成为中原地区绘画中衬托天空天景的一种常见的纹样,如今也被用到了库木吐拉石窟的壁画中。五是汉式供养人像的出现。如库木吐拉石窟第46-1号窟壁画中残存的四身女供养人像,她们束髪于顶,绕成一髻,坠向脑后,额头上方的头发中,横插一木梳。衣服宽博、交领。左手握拳,似擎一花。供养人像前有竖写的长条汉文榜题:第一身为“赵什四”,第二身缺,第三身为“新”,第四身为“宝妹梁 宝妹”。供养人的服饰、发型和插梳装饰完全是汉式,题名中的“赵什四”、“宝妹梁”也应是汉人。

那么,为什么在库木吐拉石窟中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汉风洞窟呢?这与当时的龟兹与唐朝中央政府之间十分密切的政治、文化联系相关。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军击退西突厥,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兼统焉耆、于阗、疏勒,谓之四镇。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军又大破吐蕃,克四镇,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并派汉兵、官吏,还有大量来自中原的僧人和商人,他们巡礼佛教石窟而留下的汉文题记和题名数量极多,不下数百。除已经介绍过的克孜尔石窟外,库木吐拉石窟中就有“建中六年”、“大顺五年”等年号。“大顺五年”(即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已是唐代末年的纪年了,可见汉人在龟兹地区活动时间之长,特别是有些汉僧就在龟兹居住下来,建造寺庙,在当地安居传教了。

综上所述,龟兹石窟就是一座历史纪念碑,上面明明白白地记录着新疆历史上存在过的多个民族在龟兹以及新疆土地的活动情况,他们与龟兹以及新疆人民在一起,共同开发与耕耘了这片土地,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龟兹文明以及西域文明,为古代新疆的开拓与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 龟兹石窟研究表明,佛教文化先于

伊斯兰教文化传入新疆公元4世纪时,中原的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行,说到彼处王欣寺有青年沙门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时高僧释道安正好在长安,听到罗什在西域有这样高的声誉,就请当时前秦王朝统治者苻坚迎他来中原。但此事几经波折,二十余年后才得以成行。当时长安的统治者已是后秦王朝的姚兴。鸠摩罗什到长安时,年已五十八岁,姚兴对他十分器重,待以国师之礼。很多宗室显贵如姚旻、姚嵩、姚显、姚泓等,都信奉佛法,尽力维护,公卿以下莫不归心。后来他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国西明阁,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他先后译经35部,294卷。著名的佛学家任继愈先生在总结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时说:“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为深远。”他把之归结为五点:(1)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译经正式被作为封建国家的宗教文化事业,由国家提供资金,组织人力;(2)鸠摩罗什译的佛教典籍,对中国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翻译成汉文的;(3)由于鸠摩罗什的影响,后秦王朝首先创立僧尼管理机构,历北魏至隋朝,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僧官制度;(4)参与鸠摩罗什译经的弟子达500~800人,从他受学、听法的弟子多至两三千人,他们分布于大江南北,对南北朝时中国佛教学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5)鸠摩罗什的译经传教,既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对当时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6]

从鸠摩罗什的一生业绩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文化不仅在龟兹地区已十分繁荣,而且在整个西域地区各民族文化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还强烈地影响中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公元4世纪前后龟兹佛教文化的高度发达与繁荣

据统计,从公元3世纪起,龟兹的佛教徒去中原传教译经者已不绝于途,不仅有一般的沙门,还有王族的子弟和虔诚的居民。佛典《开元释教录》卷二中记载:“沙门白延,西域人也,才明盖世,深解逾论,以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戊寅,游化洛阳,止白马寺,出无量清净等经五部。”又据同一佛典卷第二记载:晋惠帝(公元291~306年)时,沙门帛法祖译出惟逮菩萨经一卷。由于白(帛)姓为龟兹的国姓,所以白(帛)姓的佛教人士应该都来自龟兹。

可以想见,当时的龟兹能够派出大量僧徒往中原传教,足见其佛教的信仰已经根深蒂固,佛教在龟兹已经十分兴旺发达了。《晋书·四夷传》说龟兹有“佛塔庙千所”,而梁《高僧传》中说鸠摩罗什时龟兹有僧尼一万人。《汉书·西域传》中记龟兹有“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虽然《汉书·西域传》中说的是公元1世纪时的龟兹人口,到公元4世纪,经过三百年多的发展,龟兹的人口必然有所增加,至于增加到什么程度则无史料可循。

而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明朝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记载着一个印度僧人锁喃嚷结来中国传教的事,他在路过龟兹时是这样写的:“王号木文毱多。宫殿整齐,人民男妇赤色。敬重三宝。”季羡林先生说:“推锁喃嚷结天竺之行,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或在天启初年(那已经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了),龟兹佛教文化流传时间之长可见一斑了。”[17]

正是龟兹佛教的兴盛才造就了龟兹石窟的繁荣。目前,在古龟兹地区尚保存着佛教石窟遗址9处,现存洞窟573个。这么大规模的石窟建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反映了龟兹地区人民的雄厚经济实力和佛教文化的巨大吸引力。

在龟兹石窟建筑的延续时间上,最早的数克孜尔石窟,其第118号石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18]相当于中原的东汉末年或魏晋时期。最晚的数库木吐拉石窟,其第79号窟约建于公元10~11世纪,[5](P329)相当于中原的宋朝时期。也就是说,龟兹石窟持续存在了九百年,创造了佛教文化史上的奇迹。

(二)在古代西域地区佛教文化曾经传遍了天山南北和葱岭内外

仅根据成书于公元4世纪的《高僧法显传》、《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和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古代西域各地佛教文化的传播情况就充分地反映出整个古代西域地区佛教文化繁荣昌盛的概况。与此相应的是现在新疆各地都保存着一批佛教遗迹。以佛教石窟为例,吐鲁番地区现保存着雅尔崖石窟、吐峪沟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和胜金口石窟,共有洞窟165个,还遗留着大量古代精美的佛教壁画和塑像;焉耆地区有西克辛石窟,保存洞窟12个,而霍拉山沟南北的石窟中则保存着大量古代的佛教文物,光佛头就有80余件。另据考古发掘,在和田地区有著名的热大寺,寺中有高塔,寺院的壁上塑着40余尊彩色的佛和菩萨像,北墙上还绘有一组壁画,画出佛、比丘、供养人的图像;在若羌地区有三座佛寺和八处佛塔的遗址,佛寺的壁龛上塑有佛像和天王像;在吉木萨尔地区有回鹘王朝时的佛寺遗迹。寺内塑有一尊九米长的涅槃佛像,涅槃佛在侧而卧,神态安详。还有二十余尊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在古代西域地区佛教文化在整个地区的意识形态中确实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佛教文化存在的同时,当时还存在着其他的宗教文化,如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等文化。

古籍《酉阳杂俎》中记载:“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斗畜的风俗,是拜火教萨迪火节的遗俗。[19](P71)而日本人羽田亨所著《西域文化史》中也记载着:“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所获文书中有唐光启元年书写的沙州(今甘肃敦煌)、伊州(今新疆哈密)地方的地方志残卷中有关于哈密地区的火祅庙记有‘火祅庙中,有素书形象无数。’这里的‘素书’为‘素画’的误写。‘素画’指彩画塑像。”根据上述记载,可见古代西域地区存在过拜火教文化。

摩尼教本来是波斯地区流行的宗教,后来遭到统治者的打击,教主摩尼被处死,教徒纷纷外逃,大概在公元5—6世纪时传入西域地区的北庭、高昌、焉耆、龟兹、喀什噶尔等地。《隋书·音乐志》中记载的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就是一首摩尼教赞美诗。古代龟兹语文献中还发现了《摩尼赞美诗》残卷。据薛宗正先生说,摩尼教早在隋朝就已传入龟兹。

基督教约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西域,唐时已在西域各地流传。日本人羽田亨在《西域文化史》中说道,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附近一小寺院的废址中发现有关基督最后进入耶路撒冷城,即“圣枝节”(Palm-Sunday)情景的壁画断片以及与此有关的别的断片。还说:绢画的小断片上残有持十字杖的坐像的一部分,应为基督教绘画,也发现于高昌。而据薛宗正先生说:“13世纪穆斯林作家卡兹维尼(Kazwini)记载库车及其附近的拜城等地有基督徒在那里定居生活。他还说:‘有迹象表明,当时的佛教、摩尼教与景教(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之间是和平共处的,相互矛盾不大。其中佛教仍然占主导地位。”[19](P82)

所以,古代新疆文明就是在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融合其他多种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而伊斯兰教文化在古代西域地区是一种晚来的宗教文化。

维吾尔在隋朝时称韦纥,在唐朝时称回纥,又称回鹘,原居住地在漠北,建有强大的回鹘汗国,但由于长期与吐蕃征战,国势逐渐衰落,后来漠北强邻黠戛斯人乘机进攻,烧毁了回鹘国都喀喇巴拉噶逊城。失去国家和土地的回鹘人纷纷向西四处逃散,有一部分人来到了天山南麓的龟兹地区,后来历史上称之为龟兹回鹘。这些事都发生在公元9世纪中叶,从此龟兹的历史进入了回鹘时期。

回鹘人在漠北时期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崇信自然灵力,以天为上界,诸神所居;以地为中界,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恶魔所居。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有四名摩尼教传教士来到回鹘国,并获得了回鹘大汗的信赖,允许其在国内传教。《佛祖统记》卷41中记:“(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迴(回)纥遣使同摩尼伪人来朝”《旧唐书》卷195中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十二月二日,宴归国回纥摩尼八人,令至中书省见宰官。先是,回鹘请和亲,宪宗使有司计之,礼赞约五百万贯。方内有诛讨,未任其亲。以摩尼为回鹘信奉,故使宰臣言其不可。”可见此时摩尼教在回鹘国内已很是流行了。到回鹘人西迁到西域后,除信奉原先的萨满教、摩尼教外,同时也信奉基督教的一派——景教。《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中说:“九月二日,西行四日,迭屑头目来迎。”据俄国人伯雷狄斯考释:迭屑乃波斯文tersa之译音,波斯人称基督教徒为迭屑。[20](P469)刘义棠先生说:“唐末回鹘西迁后,除信奉其原先之摩尼教外,同时亦信奉景教。”

回鹘人于公元9世纪中叶西迁到龟兹定居以后,就和那里的居民生活在一起。由于龟兹人信奉佛教,回鹘人在长期接触以后也逐渐信奉起佛教。这些都在龟兹石窟中有明显的反映。如库木吐拉石窟第79号窟被称为“回鹘窟”,因为这个洞窟是由当时居住在龟兹的回鹘贵族建造的,窟内的壁画中绘出了好几个回鹘供养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在龟兹回鹘时期由回鹘人开凿和供养的一个佛教石窟。在库木吐拉石窟群中这类被称为“回鹘窟”的佛教石窟还有第75号窟,汉文榜题中有“骨禄”、“思力”的回鹘人名字,而第70号窟中则留有回鹘文的题记。

所以说,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上信仰过多种宗教,伊斯兰教只是其众多信仰中的一种信仰而已。

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因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东扩而传入中亚地区。公元10世纪在葱岭西部出现了一个由回鹘人和突厥人葛逻禄部共同建立的一个政权称喀拉汗王朝,最强盛时期其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七河流域、河中地以及今新疆西部,政治文化中心在八拉沙衮(唐碎叶故域东)和喀什噶尔。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王朝。这时西域的基本形势是容纳多元宗教的高昌回鹘,传统的佛教国于阗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喀拉汗王朝鼎足三分。但是,正如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佛教几乎是以和平方式传播的,而且在流布地区遇有土著民族的宗教和哲学时,也总能毫不勉强地与之和平共处下来,像佛教与中国的道教、儒教与日本的神道,都能协调共存而形成了当地的生活模式。相反,基督教和其姊妹宗教伊斯兰教一样,是排他性的,在多数情况下是靠暴力强制推广的。”[21]于是在西域就出现一场伊斯兰教讨伐佛教的战争。信奉伊斯兰教的喀拉汗王朝与信奉佛教的于阗国之间爆发了被称为“圣战”或“护法战争”的宗教冲突,双方对抗了40年,结果以于阗国的失败告终。这已经是公元1001年了。这样,伊斯兰教初步由今喀什噶尔推进到了和田,而与继续信仰佛教的龟兹、焉耆、高昌三国形成佛教与伊斯兰教东西对峙的历史格局。

公元14世纪时,蒙古族察合台汗国首领秃黑帖木儿改信伊斯兰教,并利用伊斯兰教的“圣战”口号进行武力扩张,征服了龟兹,强迫当地人改变信仰,到处捣毁佛寺、佛像,迫害佛教僧侣,引起当地万余名佛教徒的反抗,遭到统治者的残暴镇压,著名的古龟兹佛寺、石窟寺如昭怙厘大寺、克孜尔、库木吐拉等石窟的毁坏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但是据明朝旅行家陈诚在其所著的《西域行程记》中谈道,公元15世纪上半叶,吐鲁番等地仍有佛教信仰,只是已在衰微之中。到公元15世纪后半叶,吐鲁番等地才改奉伊斯兰教。而新疆之维吾尔族人民完全皈依伊斯兰教应在公元16世纪时。刘义棠先生说:“目前,维吾尔族人仍为单一伊斯兰教信仰者,其习俗,虽不无夹杂教外之遗风,然其整体而言,则仍为伊斯兰教文明也。”[20](P515)这说明世界上没有一种纯之又纯的文化,古代新疆文明就是由多种宗教文化融合、交汇而成的。

(三)龟兹的佛教文化曾经强烈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1.开创了中国佛教石窟文化的先河

中国的佛教石窟数量众多,分布甚广。但是我们如果作一个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那些分布在甘肃、山西、河南、四川等地的石窟都是发轫于龟兹石窟。这有三个原因:首先,龟兹石窟是古代西域地区的最大一处石窟群。尽管在古代疏勒、于阗等地也曾建有一些石窟但数量极少,其影响和价值决不能与龟兹石窟同日而语。其次,佛教是由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先是传入到龟兹。而龟兹最早的一批石窟开凿于公元2到3世纪,中原地区最早的石窟则开凿于公元4世纪,在时间上是晚于龟兹石窟的。可以说,中国的佛教石窟文化滥觞于龟兹。当然,这只是从历史角度来说的。再次,中原石窟文化以龟兹的石窟文化为嚆矢。比如说,在石窟建筑上,中心方柱支提窟这种窟形被称为“龟兹窟”,因为它不同于印度的支提窟的原型而有所发展变化。而敦煌莫高窟第19号窟、西千佛洞第4号窟也都为中心柱型支提窟,与“龟兹窟”十分相似,显然是模仿而成的。在石窟壁画的内容和风格上,龟兹与中原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显示着相互之间的继承关系。季羡林先生曾说:“佛教传入中国,最初基本上是由印度或西域一些小国的高僧来华传教……而实现的”。[17]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龟兹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2.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在佛教传入以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全民族信仰或者拥有众多信徒的宗教,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主要信仰是祖先崇拜。《尚书·盘庚上》说:“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这是说,要领先公先王的庇佑而发达兴旺,因此对祖先的祭祀极为重视,事无大小,均用占卜,求告于祖先。以上说的是商代,到了周代则发展成宗法制度。据《说文解字》释:“宗,祖庙也;从‘宀’,从‘示’;‘宀’是屋宇,‘示’是神主,其本义是宗庙。”这是说周人有共同的祖先与宗庙,有特定的祭祀仪式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至今,黄帝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年年清明节都要在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就是这种祖先崇拜的痕迹。

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大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心理状态,丰富了中国艺术的传统形式。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以至于工艺美术,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特别是雕塑,从魏晋南北朝直到清代,在地面上保存下来的作品属于佛教系统的几乎占绝大部分。

3.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

从建筑艺术上来讲,我国古代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体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谓。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可见中国古代建筑是以平面基础,是在平面上展开的。

佛教传入后,受龟兹石窟建筑的影响,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些向外发展的立体形建筑物。如敦煌莫高窟是沿着岩壁向高处立体地一层又一层地开凿的。先开凿最低一层,开完后就向高处的第二层发展;又开完后再觅更高处的第三层发展,以此类推。当整个建筑完工后便形成了一个立体形建设物,看上去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从绘画艺术上来讲,凹凸法是表现物体阴阳明暗的一种透视法,它来自印度。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人物画就采用了这种技巧。随着佛教的东传,在龟兹石窟的人物画中也出现了许多用深浅不同的颜色对人体的眼窝、手臂、胸部、腹部和双脚作晕染,使之富有立体感。这种对印度凹凸法的巧妙运用,使龟兹石窟艺术更为绚丽夺目。龟兹石窟壁画中使用的晕染法也传入到敦煌。但是晕染法传入敦煌后至少发生了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晕染已变成更富有象征意义的粗单线,例如当胸和胸下只剩下纵横两条单线;二是这些单线已经变形而程式化了,例如腹部和膝盖只是用一个圆圈以显示过去曾有表现筋肉隆起的企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以下三点:(1)佛教文化在新疆古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曾起过主导性的重要作用;(2)新疆古代文明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结合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3)在新疆古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文化进入的时间虽晚,但却起过一种承先启后的作用。

最后,以季羡林先生在《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文的一段话为本文的结束语。季羡林先生说:“在古代新疆一带是东西文化汇流的地方。这里曾住过许多人种不同、语言不同的部落或部族。6世纪以前,伊斯兰教还没有兴起,现在住在那里的许多说土耳其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还没有全部迁移过去。所以无论从宗教方面来说,或是从人种方面来说,当时这一带的情况都跟现在完全不一样。”[22](P97)这是科学的结论,这更是历史的真实。

[参考文献][1]汪宁生.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J].考古学报,1977,(1).

[2]卢苇.论两汉西域都护府[A].龟兹文化研究(第1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霍旭初.阿艾石窟题记考识[A].龟兹文化研究(第3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刘进宝.敦煌学述论[M].兰州:甘肃出版社,2002:37.

[5]马世长.库木吐拉的汉风洞窟[A].龟兹佛教文化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6]《太平御览》(卷792)[Z].

[7]《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Z].

[8]王永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A].龟兹文化研究(第4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9]姚士宏.叙利亚画家在克孜尔石窟[A].克孜尔石窟探秘[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

[10]西域佛教研究[Z].P63.

[11]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第1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12]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石窟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13]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M].上海:中华书局,1984.

[14]吴焯.克孜尔石窟刻画图画的内容、作者和时代[J].文物,1986,(10).

[15]王炳华.“刘平国刻石”及有关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1980,(3).

[16]任继愈.鸠摩罗什对佛教文化的贡献[A].中国佛教史(第二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季羡林.“丝绸之路”与西行行记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8] 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0.

[19]薛宗正.佛国古韵龟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刘义棠.维吾尔研究[Z].P469

中秋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篮球教学;层次教学;理论;模式

一、篮球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指出要着力扩大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全面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我国各省市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筹指导下,正在逐步推动篮球运动的普及。就目前高职篮球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篮球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留许多问题。在年龄上,任课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在职称结构上,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在业务能力上,多数教师水平较高,部分教师有待提升;在教学环境上,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上,评价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授课内容固定乏味,缺乏新意。

二、篮球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基础特征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摈弃,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篮球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出快乐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好师生互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对篮球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对学生的参与和教学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篮球层次教学理论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篮球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分层教学理论基础包括“主体性教育思想”“结构―定向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主体性教育思想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篮球课程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并解决篮球课程中的学习难点和重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重点要落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上,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生的基本体能和篮球战术掌握情况。课本上的知识也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2.结构―定向理论

“结构―定向理论”在体育教学模式中被广泛应用。结构化是指教学要确立以学生心理结构为中心的观点,通过心理结构的构建,影响学生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预设的效果。教学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定向化是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心理结构的发展规律,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在篮球教学中,结构化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篮球运动知识及篮球技战术的学习,形成基本的运动能力,掌握运动规则。定向化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动作及技能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影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篮球运动中去。“结构―定向理论”的篮球教学模式包括明确教学空间、制订教学程序、开展教学活动等几个步骤,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过程最优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理论”是指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具体化、教学内容重点化、教学方法效率化、教学进度适宜化、教学评价科学化等。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制订教学方案要参考最优理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把握教学进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状态,高效完成课堂教学。设置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分组练习,辅助体育游戏等协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体系要科学客观,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都应该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四、篮球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更好地遵循篮球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如果授课教师忽略了个体差异,会干扰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篮球教学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达到预设的目标。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方法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波. 分层次契约教学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中秋的诗词范文5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地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因此,学校对体育课程例如羽毛球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改进,其中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时较为广泛,但是只有合理地应用分层教学策略才能使羽毛球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对如何将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应用在羽毛球教学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分层次合作 羽毛球 教学 实验分析

一、分层教学策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分层教学的提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分层教学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都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提出也是体育新课程的要求,当前体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尊重差异,从而是么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分层教学策略的提出是教学原则上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具有羽毛球特长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进行学习专研,能够使学生得到更为深入的训练,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基础上,发展技能,使羽毛球成为这些学生的强项;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培养起来对运动的兴趣,培养起对运动的兴趣爱好;通过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想成热爱运动的习惯,针对一些体质较弱,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给他们教授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使之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实验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不要将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的概念混淆起来

分组教学就是教师将所有的学生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几个小组,分组一般分为差异分组、同质分组以及按男女比例分组几种方式进行,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分层教学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多个层次来对进行教育,从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策略可以将同一水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教师有针对性的教授,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是不同的。教师将二者混淆起来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也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一贯按照运动的特长分层是不正确的

每一位学生的体质、体能都是不一样的,同时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看来学生的体育基础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的按照学生的运动特长分层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在高中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方面获得更为有利的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培养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分层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需要

分层教学策略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策略往往是被运用在一些对体育学习不热忱的学生身上,教师往往不太重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并且教师在对分层次合作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也仅仅只是针对某些学生或某一层次的学生,而不是所有的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策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从而将其实施,使之更为全面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采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高中体育授课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羽毛球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体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比如激励法,在一个班的学生中必然会有一些喜欢运动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充满着活力,教师可以以次为例,让其他的学生感觉到这种活力,从而让这种活力感染到那些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以一带百,使学生融入到体育带给人的快乐之中,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带来的温暖和亲切,使学生从喜欢老师的方面对体育产生兴趣。

(二)积极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知识主导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各种特点,比如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学习方式上的特点等等,通过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进而制定出一些教学计划,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总之就是要将学生放在整个的羽毛球教学的第一位,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等,使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同时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

(三)采取奖励机制对学生进行鼓励

奖励机制实质上是一种评价机制,在羽毛球教学中,评价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进行羽毛球授课,其有必要通过小组比赛或者是平时的表现对某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使学生的信心倍增,同时也要对一些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鼓励,进行悉心的教导,从而使他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分层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凤媛.高中体育分层教学刍议[J].体育教学.2013.3.

[2] 潘冬花.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J].教育与管理.2010.2.

中秋的诗词范文6

为叙述方便,现约定:当实系数二次方程ax?+bx+c=0(a≠O)有两个实根时,这两个实根分别为x1、x2。

类型一: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小于常数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f(X)=ax?+bx+

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1+a)X?-3ax+4a=O的所有根均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若l+a=O,即a=-l,则方程(l+a)x?-3ar+4a=0即为3x-4 =0,其根为,不满足题意,所以a≠-1。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已知|a|=1,且方程ax?-2x-b+5=0有两个负实数根,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5

评析:上述变式相当于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小于0,因此构建充要条件的方式不变。

类型二:方程的两个实根均大于常数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c,则

例2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x?-(m+1)x+3=O的两个实根都大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m

变式: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l)X?+2(m+l)x-m=0有两个正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O

评析:若从,的角度解决例2,运算量明显较大。

类型三:方程的一个实根大于常数k,另一个实根小于k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侧了若关于x的方程O有两个不等的实根x1、x2,且X1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l)=O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厂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评析:变式中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实根大于常数k,另一个小于k,只不过常数k=0。

类型四:方程在区间(k1,k2)内有且仅有一个根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例4 已知关于z的方程在区间(-2,0)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当a一0时,原方程化为x-3=O,其根为x=3,不满足题意,则a≠O,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①若x1=-2,代人原方程可求得a=1,易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2=1,显然不满足题意。

②若x1=O,代入原方程可求得a=3,易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显然满足题意。

③若-2与0均不是方程的根,令,根据题意,一定有f(-2)f(0)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3]。

变式:已知在区间(-3,o)内有且仅有一个数值满足方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l)由f(-3)f(0)

(2)由f(-3)=0,解得,所以满足题意。

(3)由f(0)=0,解得m=-3。又,所以m=-3不满足题意。

(4)由=0,解得m=-1或

①若m=-l,解得x=-2∈(-3,0).所以m=-1满足题意。

②若,解得x=3在(-3,0),所以,不满足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m的取值范罔为

评析:从上面两个题目的解析过程可以看出:“方程在某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与“在某区间内有且仅有一个数值满足方程”两种说法存在着本质区别,那就是是否需要把=0考虑进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三种:有两个相等实根,有两个不等实根,没有实根,所以前一种说法中不包括=O这一情况)。另外,例4在检验a=l或a=3时采用的方法与其变式在检验时采用的方法均可供对方使用。

类型五:方程在区间(k1,k2)内有两个根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

例5 已知方程1=0的两个实根都在区间(-l,1)内,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1:设关于x的方程-5)=O在区间[0,2]内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令,则原问题等价于关于t的方程在区间[1,9]内有解。令。显然k≠0。

函数f(t)的图像的对称轴为直线t=

因为,所以方程在区间[1,9]内有解

解得

所以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2:设关于x的方程0在区间(0,l)内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令,则原问题等价于关于£的方程在区间(1,2)内有解。。结合“双勾函数的图像,可知:当t∈(1,2)时,函数的值域为(4,5),所以4

评析:例5及其两个变式实质上代表了“解在区间内”与“在区间内有解”这两类极易混淆的问题,而两个变式的区别是前者对称轴确定,后者对称轴待定,当然变式1也可以借鉴变式2的解法,在此不作赘述,请读者自己尝试。

类型六:两根分别在区间(-∞,k1)与(k2,+∞)(k1

此种类型的求解策略是:令c,则切忌把充要条件写成因为具有两层含义:一是f(k1)与f(k2)同号,二是f(k1)与f(k2)均与a异号,综合起来就是区间(k1,k2)是以两根为端点的区间的子区间,但f(k1)f(k2)>O仅仅说明f(k1)与f(k2)同号。

例6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m+2)=O的一个根小于0,另一个根大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m0,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O}。

评析:若把条件改为“方程的两个实根在区间[O,1]之外”,则解答时应综合考虑类型一、类型二、类型六这三种情况。

变式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在(-l,1)内,另一个根大于3,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令

由题意可知:

解得

因此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2:已知方程有一个根小于2,其余三个根大于-l,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令

若x=0是原方程的一个根,则可推得a=0,显然不合题意,所以原方程有四个非零解,同时使得一元二次方程f(t)=0必有两个正根,由此进一步得知原方程的四个根是两对相反数。又原方程有一个根小于2,则其必有一根大于2,故方程,f(t)=O必有一根大于4。

由于原方程的另外两根均大于-l,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所以这两根分别在(-1,O)与(O,1)内,故方程f(t)=0的另外一根在区间(O,1)内。

因此可列出相应的充要条件

解得

因此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上一篇挥不去的思念

下一篇户外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