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杨万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池杨万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池杨万里范文1

2、小池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小池杨万里范文2

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____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1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1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1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高骈《山亭夏日》

1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小池杨万里范文3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5、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____李商隐《赠荷花》

小池杨万里范文4

我最喜欢家门前的小池塘,它非常美丽。

冬姑娘悄悄地走了,生机勃勃的春姑娘来了。冰雪融化,池塘苏醒过来,一片春意盎然。岸边,绿茸茸的青草铺满地面,花儿朵朵开放,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绿柳芽儿钻出脑袋,瞧了瞧外面的世界,觉得很新奇。那金色的太阳,雪白的云朵,于是努力的生长,在风中跳舞。我想到一句应景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池水特别清,河里的鱼虾都能够看的一清二楚。池水特别静,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夏姑娘来了。池塘里涨了千姿百态的荷花,一阵微风吹来,荷花身姿摇曳。远看,仿佛是穿着粉红衣裳的仙女,在那翩翩起舞。青蛙跳到一片大荷叶上,“呱呱”歌唱,引来了小金鱼,小蜻蜓。看到一池的荷花,我想到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塘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啊!

小池杨万里范文5

关键词:诚斋体;理学;活处观理;格物致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49-02

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提及了自己学诗的过程:“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子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①杨万里作诗始承于江西诗派,后又把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作为法度,这可以看作是对吕本中“活法”的继承与发展,杨万里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了江西诗派的藩篱,破除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

一、“诚斋体”的形成所体现的理学意蕴

杨万里于淳熙四年到淳熙六年所作的诗歌收于《荆溪集》,标志着杨万里的诗风向诚斋体转变、形成。他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道:“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此时的杨万里,其作诗的状态已经基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作诗有信手拈来之感,已“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在戊戌三朝以后,这种“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大量出现,如《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入常山界》:“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杨万里的诗歌创作有对理学的直接体现,如他在《秋声赋》中写道:“悲与思其循环,老忽至而不知,俯仰千载,孰能逃造物之此机。”

宋皓琨在《论理学与诚斋体形成的关系》一文中指出,理学对于杨万里作为诗人的胸襟、思考方式和观察视角及态度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诚斋体的诗歌内涵与风格特征。比如《荆溪集》中“化工”“物化”等字眼的频繁出现,说明了诚斋体受到了理学的影响;理学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胸襟透脱”,使理学家们开始从日常事物之中来致理。

二、理学对“诚斋体”的影响

(一)“活处观理”对“诗味说”的影响

“诚斋体”的形成与南宋时期理学的兴盛是分不开的。“诚斋”之号就受到了理学家“正心诚意”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和创作风尚的影响下,文学批评也会表现出与之趋同的显著特征。随着理学的兴盛,理学开始为大部分诗论家所关注。杨万里著有《诚斋易传》《心学论》《杨子庸言》《天问天对解》等理学著作,其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学思想。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阐述的:理学思想并未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他反而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他的描写日常生活的诗往往富有理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借助于山区行路的感受,寄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杨万里在解释《易》时,将“易”中所体现的“道”解释为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理”。

作为一个理学家,杨万里并未否定诗歌的文学性,把诗歌变成抽象的理学心性义理的图解。杨万里的“诗味说”是对司空图的“味在咸酸之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受到南宋理学的影响,“活处观理”对“诗味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万里在《颐庵诗稿序》中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乎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杨万里以“饴”与“荼”作比喻,指出“饴”是先甜而后酸,“荼”是先苦而后甜,指出在品诗的过程中也要“去词”“去意”,品得诗中的“味外之味”。

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提出了“以味不以形”的诗论标准,从形神关系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味”是指风味,风神气味。“风味”与“形似”的关系实际上是风神与形貌的关系。风神气味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如拘泥于形貌则不可得,必当于形貌之外去领略和体会。诗歌所具有的直观的词和意是属于形貌方面的问题,故在“去词”“去意”之后,方能懂得其内涵的风味之所在。②

(二)“格物致知”对诚斋体的影响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最早源于《礼记・大学》中,“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虽为理学家们治学的方法,但它实际上也包涵了观物的因素。郭艳华在《“格物致知”对“诚斋体”诗学品格的影响探析》中提及,理学家们观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穷理尽性,正如邵雍所提出的“以物观物”的命题,“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性偏则暗。”邵雍提倡“以物观物”,这样能够避免“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的弊端,其“观物”的目的在于“致理”。而杨万里从内心的体认出发,涵养万物,去寻求“万物之理”与“吟咏自然”的某种契合。

理学家所推崇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给予杨万里作诗以新的门径,使他在格物时倾注了更多的审美感悟和情感体验。杨万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把诗歌的题材转向对自然界事物的描摹上,正如杨万里所说的“万象毕来,献予诗材”(《诚斋荆溪集序》),“山中物物是诗题”(《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观》)。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杨万里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描摹刻画之中,而是从中发现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理学意蕴,这也是格物的目的之所在。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述到:“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杨万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并非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而是要从中体会万物之理。如《芗林五十咏・文杏坞》:“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三、“理学”对诚斋体的负面影响

“诚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这与宋代诗歌所主张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杨万里也因此产生了境界狭窄、粗率滑易、浅俗无味的缺点,这是杨万里为了追求理趣所付出的代价。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刻意地追求理趣,常常从对一具象的描写入手来阐发“万物之理”,这就容易造成审美空间的局限性。如《晚日》:“日影穿波跳碎银,波光弄日走寒星。一时飞入船窗里,万草千花变未停。”这是杨万里对波光里的日影的描写,虽描写形象,但并未为读者留下太多的审美享受。正如宋皓琨在《理学对诚斋体的负面影响》中所说的,杨万里在理学上实现了在“洒扫应对”中达“道德性命之理”的愿望,却在诗歌创作上造成了诚斋体的一些败笔。

杨万里转益多师,最终形成了“诚斋体”重理趣、主活法的超然独立的美学风貌。我们不难发现“诚斋体”的形成与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杨万里在追求诗歌的意蕴之中来挖掘万物之理,自成一格,是诚斋体在诗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原因。

注 释:

①《诚斋集》卷十八.

②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周汝昌.杨万里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袁向彤.杨万里“诚斋体”的理学诗思与“味”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5〕宋皓琨.论理学与诚斋体形成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06,(5).

小池杨万里范文6

一、通过理解古诗《小池》译文丰富想象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随之逐渐增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译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和译文联系起来,在通过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在小学诗文中,《小池》这首七言绝句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写的一首诗,作者在简短的四句诗句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法,例如新颖的想象手法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教师在《小池》的教学中,对每一句诗句进行分析讲解,例如在对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中,作者运用“惜”这个字眼让人不免产生想象,作者似乎在说,泉眼对细流的爱惜,舍不得细流多流失一点点,通过这样的想象描写,使得这句诗句立刻拥有了生命力,诗句中的泉眼和细流都富有人性。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分析讲解,对诗句中表现的意境产生联想,教师在逐步分析诗句后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诗句中富有生命力的泉眼和细流,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在通过对诗句理解,通过泉眼对细流的爱惜之情,也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物的爱惜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古诗教学中通过运动媒体观察想象

在现在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知识。对于一些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综合文字、图片、动图等资料可以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理解更加通俗易懂。而在《小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用与诗句意境相像的图片或视频展开教育。

例如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描述到小荷才刚刚把它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可是在这嫩尖上早就有一只蜻蜓立在小荷上。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小荷充满了生意盎然,而蜻蜓似乎要捷足先登。通过这样的情景分析,教师可以对这样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制作出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晰的泉水,将诗句中的意境情景淋漓尽致地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画面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诗句中,更加形象的体会到诗句中的意境,同时在这样的形象意境中,学生还可以和诗人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感受到诗句中活泼美好的氛围。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学生对诗句中的事物都充满了画面感,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对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对画面中看到的事物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会纷纷举手发言自己的所看所想。这样可以激发了学生思维、智力和想象力。

三、通过对《小池》的续写诗句、设疑扩展想象

在很多语文教材中,文章的语境已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历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课文中,会有一些文章通过故事的形式展开。而在很多文章中,看起来文章的结束故事也随之结束,但是通过细想,又似乎言尽意未了。对于这类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或者设立疑问悬念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