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古诗全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1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中国的唐诗宋词虽然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叙事诗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用一段故事独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王昌龄当时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比如,生活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世界的变换;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双脚,引领我们走进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们的耳朵,带领我们聆听世间的美好音乐。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许久没见的朋友在短短相聚过后各奔东西,从此天涯海角。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龄在送别好友之后,通过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伤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无限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能够理解朋友之间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故事对白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描绘画面,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快,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明》一诗时,首先,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之为踏青节,也是人们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主要通过祭祖和扫墓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从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由来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密切相关。古时有“清明风”之说,来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指出:清明节是将寒食节习俗与上巳节习俗融合的一种节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之习俗。通过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让学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回归古诗主题,《清明》一诗主要讲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不能回家,使远在他乡的杜牧感受到浓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诗词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他并不过渡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努力调整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让学生自主地画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树、天空、诗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古诗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点出这篇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当时写作的气候环境条件等,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打开清明节的相关网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清明节知识;“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点明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在路上诗人看见路人在坟墓旁边烧纸钱、扫墓等祭祀先祖的行为使他思想情绪高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描绘出路人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诗的关键人物,是帮助作者走出伤感情绪的指引人,因为“牧童遥指”把杜牧带入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通过学生在多媒体设备描绘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情感与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清明节有关的视频或者电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殓师》和《岁岁清明》都是有关于清明节的电影素材。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总而言之,视频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47.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明显的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有近十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3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有待进一步激发。基础较差同学,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部分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
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写字表和词语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链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全册安排
“阅读链接”四次,未安排“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全册共安排“口语交际”三次,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四次,其中第三单元是作文单元,未安排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未安排语文园地。“语文园地”由三至四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三、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10篇古诗词诵读内容。本册要求学会12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
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
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
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月10日—2月14日
6
开学第一课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10号开学
2
2月17日—2月21日
6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3
2月24日—2月28日
6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4
3月2日—3月6日
6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5
3月9日—3月13日
6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8、匆匆
国庆放假7天
6
3月16日—3月20
6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日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7
3月23日—3月27日
6
第三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8
3月30日—4月3日
6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9
4月7日—4月10日(4月6日放清明节)
5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清明节放假一天
10
4月13日—4月17日
6
14、文言文两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
4月20日—4月24日
6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2
4月27日—4月30日(星期五放劳动节)
5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检测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劳动节放假一天
13
5月4日—5月8日
6
第六单元检测
古诗词诵读
14
5月11日—5月15日
6
古诗词诵读
综合复习
15
5月18日—5月22日
6
综合复习
16
5月25日—5月29日
6
综合复习
17
6月1日—6月5日
6
综合复习
18
6月8日—6月12日
6
综合复习
19
6月15日—6月19日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3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一、提供史料,理解诗境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的确,古诗是古人叙过去之事,写古代之景,抒当时之情,各方面与现在都会有较大差异。教这类诗,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如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
这首诗是写在临安的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中借描写西湖的美景,讽刺那些统制者醉生梦死,腐败昏庸,表达了诗人的激愤之情。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时代背景,再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山清水秀、轻歌曼舞美如仙境一般的西湖上,是这些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之徒在玩乐,想到当时国家的破碎、人民生活的凄苦,如此强烈的对比,学生怎能不心生愤慨之情、进入诗的意境呢?
二、提供直观,身临诗境
1、影像显示古诗描写的情境,通过影像直观再现出来,一下子就会变得非常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如教《锄禾》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影像,学生不仅能一下子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亦能自然而然地补出了锄禾的主语是“农民伯伯”,了解了“日当午”的意思,看出了“汗滴禾下土”的情况,明白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认识到“盘中餐”是“粒粒皆辛苦”的。
2、景物观察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描写四季景色的多达二十几首。这些课文的编排,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有条件的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
例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可以让儿童看一看经霜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些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这时再模仿诗人去背诵,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图像示意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搞清地理位置,便于步入诗境,可画一张简明的示意图。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先画一条长江,在长江北岸画上瓜洲,再在长江南岸分别画上京口(镇江)和钟山(紫金山),然后在其间标上几座山。这样,再通过教师对作者当时情况的介绍和古代交通情况的说明,学生就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江山之隔而产生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三、描述启发,引入诗境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的意境,调动儿童的激情、兴趣,使他们积极想象、动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之后,教者用动情的语言描述:作者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又是才十七岁的少年,远离家乡;平时思念亲人,到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了。怎样思亲的呢?作者想到了远方的兄弟们,在他们登上高处“遍插茱萸”时,因为“少一人”而牵挂自己,作者通过亲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亲”,给“异乡”“异客”之思念,更添了一倍凄凉。
四、艺术创作,再现诗境
1、创作诗配画诗与画是相通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教者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想象,放手让他们尽情涂鸦。如教学第六册教材中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一句一景,和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还暗含诗中的雪之“白”、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可尽情让学生发挥,即使画不像,但在画的过程中,诗的意义、情境已深深地印入了脑海。
2、分角色表演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有不少是写人叙事的,如杜牧的《清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教者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想象事件的过程,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他们毕竟是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演者主动积极地想象、探究,默切配合;观者不失时机地联想、品评,气氛热烈。至此,学生融入意境并留下深刻印象是必然的结果。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4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主旨探讨 方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名族文化的瑰宝。众所周知,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为前提。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就犹如拿到了开启古诗阅读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禽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下面高考题:
[例一]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纯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敌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个诗词鉴赏题难度较高。题目虽然是“超然”。结句“诗酒趁年华”也显得很超然,作者好像也进入了“超然”的境界。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此就第一题而言,通过“咨嗟”、“休对”、“且将”词语,考生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作者存在着苦闷,而且还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排遣出去。为什么会有这种苦闷呢?还需要考生深层思索。深层思索离不开对民俗文化和苏轼的身世背景的了解。寒食之后,便是清明节(注释中也明确告诉了考生),应当返乡扫墓,而作者欲归却归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宏大志愿(中学课本选录的苏轼诗词文的注释中有明确说明)。此时作者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既有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情,而这种愿望又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排解,进行自我劝慰,“休对”、“且将”句尽管颇为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因此,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不对这几个词语细心体会,不考虑文化背景,只看题目中的“超然”。就有可能把题意理解偏,回答失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
二、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
古人常常借助某些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来抒发复杂的感情或影射某种现象。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请看江苏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创,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国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解析]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报国精神的赞扬及诗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自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严寒。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反衬出了戍边将士的英勇精神。颔联用典。同时还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此二句只就一“晓”“宵”写来。并不铺叙金日生活,概括力极强。全篇只此二句对仗,严整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如果忽视了“折柳”这个典故的内涵,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请看下面一道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会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析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诗人一大早就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他坐立不宁,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是否是友人到来的车马声。好像听到了友人身上佩戴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诗人正要出门迎接,谁知这竟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仍没有到来。于是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是自己自作多情。透过诗中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等侯好友时的神态,感受到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
四、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如果我们对于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情感难以把握,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方法就是抓住诗中直接表现诗人心理、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箕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花瓣上沾著水珠的画面,但作者写这旬并不是为惜春感伤,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1.作者接着“数枝”句发表议论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2.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直接抒情“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现出了关心农事、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心理、情感态度的词句,再结合全篇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能较快地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体物入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读诗时,要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过,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5
一、奇思妙想型
《古朗月行》一诗中儿童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盘”“瑶台镜”,想象月中的仙人长什么样,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是给谁吃的,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二、勤劳淳朴型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加上儿童擅长模仿的天性,于是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辛弃疾《清贫乐 村居》里的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三、热情乐助型
对不认识的人完全可以不管的,可儿童的好奇和乐助心促使他想知道眼前的人何处来,何处去,干什么。《回乡偶书》就描述了这样一群孩子。一个“笑”把儿童的好奇的内心、不礼貌的狡黠给很好地遮掩了起来。贾岛《寻隐者不遇》里面的童子很认真、礼貌地告诉寻者师父采药去了。到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上。具体哪个地方就不得而知了。童子不仅很好地回答了来访者的提问,而且很有禅意,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杜牧《清明》中的牧童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急他人之所急,迅速为“断魂人”指明了方向,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为之好转。
四、淘气可爱型
白居易的《池上》中,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白莲,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他的行踪!一个“偷”(瞒着别人、悄悄地)字,将儿童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表现得一览无余。这里的不解是作者眼中的不解,在孩子心里,他以为自己是懂得藏踪迹的,并且自得其乐。
五、机智聪慧型
《所见》中的放牛娃的歌声还在树林里回荡,可是他忽然停下了脚步,紧闭了嘴,两眼紧盯着树上。原来,他看到树上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想去捉,怕歌声把它吓跑了。全诗紧紧抓住牧童在一瞬间的神态变化,仔细地刻画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在放牛途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小儿垂钓》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专心钓鱼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蓬头”小孩子坐在那儿学大人钓鱼,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跃然纸上。诗人用了“侧、映”来写小孩子的心机,小心翼翼地选了块少有人到,已长青苔的地方,侧身坐着,还用草挡住身体,怕鱼儿看见自己给吓跑了,可偏巧有过路人不认识路,远远地又是招手又是嚷嚷地问路。诗人用了“怕”“不应人”来写小孩子又急又恼的样子,寥寥数语,将小家伙皱眉鼓嘴、连连摆手、不让人说话、煞有介事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六、快乐自由型
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一放学回来就奔跑着放飞风筝――《村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使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轻快,仿佛也感受到了浩荡的春风,恬静而自然。《村晚》中描述的孩子骑马不规矩,而是故意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牛吃着草,自己吹着笛,吹笛也不正二八经地吹,则是“无腔信口”地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表现了牧童的无拘无束,淳朴无邪。
清明古诗全解范文6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