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1

2、《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3、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4、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2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古诗教学要设计的精彩,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3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从悦读始,以悟读兴,借多读成”的教学策略。

1激发思考——悦读的动力

“悦读”体现阅读的动力,阅读要成为习惯,必须让学生投入地读,兴趣盎然地读。如果要真正从“悦读”始,就必要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突破口”, 让学生思考起来,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1.1抓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中,我以题目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读通诗题,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一个秋天的黎明,诗人走出篱门,迎面吹来阵阵凉风,遥望北方,心中感慨万千。)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诗题,你有什么要问问诗人吗?经过师生共同梳理,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睡不着觉?走出篱门干什么?心中有什么感慨?这样即营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急着从诗句中开始寻找,小声读了起来。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杜甫的《春夜喜雨》显然属于“有我之境”。题中的“喜”字正是对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一“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多么善解人意,在万籁俱寂时到来,丝毫不影响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让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我在上这一课时,直接出示题目,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1.2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引导学生思考:从“独”字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很容易就明白了“在异乡”“为异客”的感情,知道了“倍思亲”时的孤单,理解了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

1.3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学生经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芙蓉楼送辛渐》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学生彻底明白了诗人送别的对象、送别时的感情,朗读时就更容易还原诗人当时的心境。

2培养语感——悟读的关键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它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2.1在反复吟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吟咏、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间”(朱熹语),而且可以在“读”中感受形象、意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最适合朗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浣花溪草堂”外的明媚春光。全诗一句写一景,组成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明丽的画卷。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及领读,指导学生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注意语调的高昂、舒缓、婉转等变化,读出诗的节律和音韵,让学生口、耳、眼、心并用,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句所蕴涵的形象、色彩、声音、情感和内在的意蕴,从而陶醉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2.2在品味佳词妙句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我国古代诗歌,讲究炼词炼句。根据这个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可抓住作品中的佳词妙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学生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

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尽”“又”二字,用得颇为传神。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孩子……

师:他们还有泪吗?

生:没有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说明他们已经没有眼泪了,真是欲哭无泪。

师:苦难的百姓除了哭泣,还能做些什么呢?

生:什么也不能做,除了受奴役,就是等待。

师:他们等了多少年?

生:很多年。

师:从哪里看出?

生:“南望王师又一年”的 “又”说明是一年又一年,而不是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六十五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通过读,“又”字深深植根于他们脑海中,诗人陆游对百姓的同情,对金人的愤怒,对南宋小朝廷的失望也深深地烙在他们心间。

2.3在情景想像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意境深远。如何使学生“入境”而“悟其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必须驱谴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的想像,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似的浮现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结合课文插图,想像儿童追蝶,寻蝶的情景:“捉住它,捉住它!”一群小孩子奔跑着追逐一只金蝴蝶。那蝴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飞着,似乎在和孩子们戏耍。孩子们左追右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谁料那蝴蝶飞进菜园里去了。孩子们赶紧打开篱笆门跑进园里去寻找,只见满目金黄——油菜花开得正旺旺呢。他们在菜花丛中瞧呀瞧,瞧得眼花缭乱,哪里找得到蝴蝶的踪影!……学生通过想像,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意境美的陶冶。

3化整为零——多读的捷径

古诗文教学注重诵读训练,大学者都是从小就背下四书五经的。鲁迅在15岁时就差不多背下十三经;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个大冰山,入肚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融化,到那时候,可就是笔大财富了。语文教师“课堂”观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只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古诗文,可以化整为零。

3.1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3.2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3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3.4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4

作者:闻 俊

自洪荒的世纪迤逦而来,人类已越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几千年。千年历史,千年文明,古诗词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我国文学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由于我国古代文化注重“含蓄”之美,所以古诗词大都“深文陷蔚,余味曲包”。因此需要我们后学者运用鉴赏来领会他们的“韵外之致”,把握他们的“味外之旨”。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文学鉴赏的层次是“初步”,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为古诗词鉴赏能力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需要知识基础,还需要阅历、见识、思想、情感,以及个人的气质等。从对作品的鉴赏本身来说,又包括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如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对艺术现象的理解,对艺术技巧的评析,对艺术语言的咀嚼,等等。

所谓“初步鉴赏古诗词”,包括两个方面:一、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语言及表达技巧。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具体指能初步把握思想内容,分析作品思路,理解艺术形象,评价艺术技巧,鉴赏文学语言。

纵观高考题目中的古诗词鉴赏,可以归纳此类题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课外取材,但难度均小于教材内同类作品。一般不用教材以外的典故,倘用典故,则多系教材中提及的事件或人物,有助于课内外结合上考查学生。当然有些典故也还需要我们从上下文具体语境来推测。

2.注重艺术鉴赏。从作品的整体认识、意境、风格上体会和评价。

3.逐句分层理解。要求我们从原作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4.考查内容仍主要在唐诗、宋词、元曲的范围内进行,主要从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来把握命题。

古诗词鉴赏问题属主观性命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此类题目呢?

1.整体把握诗意。首先,通读全诗,找到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点,也即“意象”,再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再将它归入古人论述的诗歌审美意境类型的“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中的某一类。将本诗的理解先定位。同时注意古诗词创作意旨――“诗言志”,一首诗必定要体现作者某一主观意愿。

2.分析本诗作者。注意调集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搜索名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和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小环境。然后从大小环境的交点上理解诗词反映的社会生活。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很容易从当时“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大动荡和杜甫的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5

关键词:诗歌 标题 诗类 增删调换 建模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重视诗歌的标题,对标题一扫而过,或者干脆就不读标题,径直读诗。其实诗歌的标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重视标题,认真阅读标题,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歌体裁,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些诗是咏物诗,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删 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化长为短,显类别,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删减为:白雪歌,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删减,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删减,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增 对标题进行扩展,化简为繁,显背景,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 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标题就变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标题就变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替换掉柳州城楼,就可以变为,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 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变序调整,可变为,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标题的特点,诗歌的要素,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 咏柳、咏鹅、咏松、、题竹石、在狱咏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题)、(赞)、(赋)、(吟)+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 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别)+人+事。

4.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时间)+忆(怀)+人。

5.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人)+(怀古)。

6.闺怨宫怨诗建模 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宫)+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从内容上,表现技巧上,语言上,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范文6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上一篇人生激励

下一篇代理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