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公九卿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公九卿制范文1
案例一:一位有6年教龄的年轻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勾勒出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如下:三公九卿(秦朝)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省(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军机处(清朝)示意图的设置简洁明了,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发展趋势是有帮助的。但当示意图呈现在白板上时,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了吗?老师非常肯定地回答到,是的。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是三省六部制基本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的职能?还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三公九卿制消亡?示意图上无法反映,老师的回答看似肯定实则有错误引导之嫌疑。那么事实呢?“太尉一人,正一品。司徒一人,正一品。司空一人,正一品。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唐六典》卷一《三公》)。这就是说隋唐时期仍有“三公”,“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但不是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唐朝的“三公”级别很高,都是正一品,高于当时三省长官宰相的级别,“三公”只是“论道之官”,务虚不务实。名义上是“无所不统”,实际上是“无所统”、“但存其名位”的荣誉职务。正因为隋唐三公只是“但存其名位”的荣誉职务,所以没有僚属,没有办事机构。隋唐时期三公已沦为没有任何实权的荣誉职务,实权掌握在三省的长官手中,这与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职权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即级别最高的职官,往往是没有实权的荣誉职位。
案例二:一位教龄10年的老师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的解释是,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那么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就有三位宰相,这就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只有一位宰相的中枢权力体系,使相权一分为三,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这种对三省制的表述看似合乎逻辑,特点一清二楚,实则也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唐初,继承隋制,以尚书的尚书令一员、门下侍中二员、中书中书令二员为宰相,这样三省的宰相至少有五位而不是三位。“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尚书令一职只是官职而未实授,尚书省的副手左、右仆射代行尚书令的职权,左、右仆射同为宰相。在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把官位循资而升看作是一般原则,即使你是饱学之士,但官位级别较低,也不得参与国家大政,资位较高者往往保守持重,小心谨慎,缺乏祛除积习之勇气。更为重要的是三省长官“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为名,让其他级别低的官吏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宰相人数增加,有时多至十多人。宰相成员的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又使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案例三:一位教龄15年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在说明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时,总结如下: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这种表述不谓不对,也不能说是表述准确。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对此的表述为“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这位老师的总结显然是依据人教版教科书的表述而做出的理解。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教师教学用书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为“中书省(制诏)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人教版教材和岳麓版教师教学用书对唐朝“三省”表述的最大区别在于中书省的职能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表述是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岳麓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表述是中书省是制诏机构。而事实上,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记载: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会议场所。唐初开始设政事堂,说明唐代的决策机构采取集体办公形式。自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决军国政务的最高国务会议;自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后,政事堂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且以“中书门下之印”副署皇帝所发文书,有牵制皇帝之权。我国国学大师钱穆也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三公九卿制范文2
2、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内廷,任用自己信任的侍卫等分割宰相权利,地方实行推恩令;
3、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元朝地方设行省制度,中央为行中书省;
6、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陪同皇帝处理政务但不作为正式机构;
7、明朝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三公九卿制范文3
1、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灭亡。
(来源:文章屋网 )
三公九卿制范文4
要追问错误原因,也可能会使很多人有点诧异,甚至有点不愿接受。可事实上确是如此:“和尚”和“庙”是没有关系的!夸张一点说: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和尚不住在庙里,庙里没有和尚。
这一点难怪大家不信,我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学作品中对“寺”“庙”两个概念的混淆,我就会给我的学生说明此事,学生们也都会瞪大了眼睛显得很惊奇。
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名字:
第一组:少林寺、金山寺、大佛寺、法门寺、雷音寺,《西游记》里面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寺院……
第二组:太庙、黄帝庙、岳王庙、夫子庙、山神庙、土地庙、二王庙、位于中国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庙供奉的是27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庙”……
看了这两组名字,我想一定会有所体悟了。是的,僧众供佛念经修行的处所叫“寺”、“寺院”或“佛寺”。也就是说,“寺”才是和尚们生活与活动的地方。
我们可以从“寺”字意义的扩大及演变的过程来探究。
《说文》:“寺,廷也。”从小篆字体可见,“寺”字从寸,之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法度字多从寸”。也就是说“寺”字的本义与官府有关。《康熙字典・释名》中说:“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这是“寺”的本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当然汉字和其它事物一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它的外形还是内涵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么“寺”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呢?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就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从这时“寺”就渐渐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文均有涉及“寺”的,如初中教材中所选的唐朝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题咏的是一个叫“破山寺”的寺院,诗中涉及“禅房”二字,很明显,这里就是僧众活动的场所。再如清人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这篇文章更加明显地反映了“寺”和“僧”的关系,文中多次提到峡江寺的僧人,尤其是一个叫“澄波”的法师。看来,僧人确实是住在寺中的,寺院是僧人活动的地方。
《尚书大传》云:“庙者,貌也。”班固的《白虎通》中进一步的解释是“先祖之尊貌也。”所以“庙”原指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就是宗庙。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庙也有其更细的分类,如皇族奉祝祖先灵位的地方称为太庙,世家或富豪宅邸内奉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家庙。又有纪念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庙、轩辕庙、炎帝庙、神农庙等,祭祀圣贤之人的孔庙或文庙,对人物寄托怀念景仰之思的文成公主庙、妈祖庙,庙等等。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与民间信仰有关的神仙庙(注意神仙和佛祖是分别从属于道教和佛教两个体系的),如城隍庙、财神庙。所以庙里是没有僧人的,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庙里总得有人负责吧。我们读《阿Q正传》知道,阿Q是没有家的人,就住在土谷祠里(也就是土地庙),那么这土谷祠里负责人是谁呢?这时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个还算善良的庙祝来。在神仙庙中,往往有庙祝负责管理香火。而宗庙当然就是家族中安排专人负责维护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可有多篇涉及“庙”的文章,可以作为佐证。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两段话:“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这里的庙就是前面所说的皇族奉祝祖先灵位的太庙。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早饭之后,她(祥林嫂)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这句话里所说土地庙属于与民间信仰有关的神仙庙,注意庙中所住不是僧人,而庙祝。再看《水浒传》里的选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段话:“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做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推着一堆纸。”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这个庙中供奉可不是什么佛祖、菩萨什么的,而是叫一尊山神像。可见庙确实是与和尚无关的!
三公九卿制范文5
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
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
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三公九卿制范文6
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个政权虽然仅存在15年的时间,但是它所开创的一系列措施却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效仿,其历史功绩可谓功不可没。
首先,秦王朝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中国封建国家的大一统。秦王朝的建立,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先河,使得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同时也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秦王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政治制度。秦王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以后,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并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后宫制度等。皇帝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国家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秦王朝在法律建设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秦王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以后,“明法度,定律令”,在采纳了战国时代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将商鞅变法中盗、贼、囚、捕、杂、具六律统一为《秦律》,以达到运用统一法令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私有财产和封建等级制度。
第四,秦王朝开创了封建监察制度的先河。秦王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封建监察制度由此诞生。在地方上秦朝设立监御史负责地方各郡县的监察。这样,封建皇帝就达到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自己耳目的目的,以广收信息,加强皇权,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各级封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五,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对文字进行统一和整理工作,参照六国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颁令全国统一使用。之后又颁令使用隶书,隶书的通用成为我国文字由繁到简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文字书写更为简便统一,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第六,秦王朝的工商货币政策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秦王朝的工商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统一币材。(2)建立法币制度。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建立金铜复本位制,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法定货币制度。(3)统一铸币权。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4)统一币形、币重。秦王朝的货币改革,不仅有利于当时的商品交换而且也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发展史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