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及其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到文学,从建筑到宗教,从曲艺绘画到民风民俗等都涵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具体来讲,从传统习俗讲,包括一些节日以及相关的的传统习俗,像元宵看花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从建筑讲,有瓦房竹楼,亭台轩榭;从传统文艺讲,古代文学、传统戏曲、绘画、乐器、舞蹈;从传统思想讲,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等。这些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各种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称,传承着我们祖先的历史和文明。

若说领土是民族的身体,那文化就是民族的灵魂。古今中外,多少国家因为民族文化缺失,导致失去领土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在战乱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至今,只有中国是从四大文明古国走到现代的国家,这都是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这是中华文化富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

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的意义

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是继产品设计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之后,新兴起来的一种结合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好的传统文化产品符合以下两点:一,要符合好产品的基本要求,包括使用功能需求和外观视觉需求,再就是具有商业价值。二,体现民族精神,其设计的引入方式一定要恰当,不能生搬硬套,能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自然地体会到文化精神的内涵,而且从中得到美感和文化熏陶。

目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主要包含在旅游纪念品和文化宣传品设计中,但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渐渐的也渗透到生活用品的设计中。从全球设计现状来看,北欧设计独树一帜,以纯粹、洗练和朴实的风格像世人们展示着他们追求轻松的浪漫文化,德国设计则把国民的严谨性和理性融入到他们的产品中,日本则把节俭和绿色作为设计的导向,精致细腻的文化色彩在其传统文化产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当我们拿着一本设计手册或者时尚报刊时,能看到各个国家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能一眼感觉到,这是哪个国家的设计,就是民族文化的引导所带来的不同。但是我国文化设计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方向,市场上现的有民族特色产品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力发展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三.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现状

中国的工业设计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起步较晚,文化产品欠缺特色和竞争力,不能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扶植文化创意产业,产品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从市场上来看,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好的产品设计还是屈指可数。一方面,开发商一味追求生产价格低廉,提高销售数量来增加商品利润,没有认识到原创设计和知识的重要性,大部分设计师是以美工的身份开展工作,没有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和市场导向的高度,设计创新受到了极大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设计师对文化的研究不深入,只是表象模仿和机械套用,导致大部分产品设计陷入质量低下,风格雷同和缺乏精神内涵的怪圈。

四.怎样做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

经过对相关文化优秀产品设计案例的调查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4.1调查阅读大量的当地人文历史、地理常识和民俗典故

做一个地域文化特色调查,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关于当地文化历史和地理特征书籍和报刊,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自然地理决定着当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常年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了当地的文化,比如我国东北地区,人们都喜欢在饭局上开怀畅饮,这都是由于当地处与纬度比较高的地带,常年天气寒冷,喝酒可以驱寒,所以自然形成了东北喝酒豪爽的习俗。再就是阅读相关的民俗典故,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先从地理位置开始调查,再读当地的历史,包括英雄事迹,名人名言,民俗典故等。比如“田螺姑娘”电饭煲设计,就是在引用江浙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提取定时做好饭的寓意而设计的定时电饭煲。

4.2沉浸式体验

所谓沉浸式体验,就是完全身心沉浸在其中感受文化。书籍和期刊的作用,只是给设计者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了解真正的当地文化,还需要亲自去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包括观、听、品、闻、感五大体验。观,就是要观察,包括当地的房屋建筑、地貌植物、人们的服饰装扮等;听,就是要听当地的语言、音乐、和民俗故事等;品,顾名思义品尝地方的特色餐饮,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感,其实是伴随整个体验的,要无时不刻感受给你带来的异域特色。

4.3抽取精髓 提炼文化本质

抽离精髓,即把所感受的文化本质提炼出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这是做好文化产品设计最关键的一步,为什么北欧、德国、日本在自己的设计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因为拥有自己明确的文化价值观,即文化本质。所以当我们在书面和亲身感受文化表现之后,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提炼自己所感受到的文化本质,在表象的基础上总结出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为什么会有这种价值观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者不停留在文化表面,局限设计。比如闽台地区有一种奉茶的民俗习惯,好多设计者在做关于闽台文化特色设计的时候,都做了关于茶的设计,这样当然没有错误,但是透过喝茶这个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尊重和热情好客的这种精神,所以如果以“尊重”“奉献”、“乐于助人”这种文化内涵出发,会有更多的设计方案出现,也更能从本质解释闽南的奉茶文化。

4.4结合产品 融入文化

通过前期的文化调查和体验,提取出深层次的本质理念,然后再运用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中,以理念来指导设计,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这样设计的产品才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外观造型的生搬硬套。像清华大学教授石振宇先生主持设计的中国式豆浆机,就是在提取中国文化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讲的是目前市场,热销的豆浆机是通过电机带动刀片高速运转,在短时间内把黄豆打成豆粉再加热而成;但中国传统豆浆是通过石磨磨出来的,然后再使用炭火逐渐加热而成,因此传统豆浆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朴素、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石振宇教授提出了纯正"中国味道"的设计理念,研发出了以“研磨道”为原理的“中国式豆浆机”。这些理念一经推出就引起广大设计师和消费者认可。

五.总结

具有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是产品设计里最难做好的设计之一,它源于人们积淀的生活价值观,没有那么多专业名词和设计术语,更不是简单表象模仿,是几千年的习俗,是活生生的日子。面对中国文化,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真诚敬仰的心去领悟,尊重他,体会他,因为他是庄严的、神圣的。希望我们都为此努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因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林宏卫.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对“软实力”研究的热潮。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和谐、礼仪等思想一直以来都具有吸引力,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影响日益扩大。同时,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也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是,中国还需要更多努力来进一步提升软实力。

中国生产的创意产品应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

埃德娜·多斯桑托斯·杜伊森博格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产业计划主任

全球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使得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有了更高的需求。联合国贸发大会的报告显示,文化创意经济正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增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进出口,促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生产的创意文化产品应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的西方化。可以从西方国家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但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我认为在创意产业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

张国祚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是软实力最根本的源泉。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文化在软实力中居于灵魂地位,发挥经纬作用。我们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其实都是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要尊重文化和市场规律

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

中华文化走出去,我觉得最佳效果就是“融”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几个规律,比如说文化规律,这个规律基本上全球文化是通用的。再一个是市场规律,我们说文化是河流也罢,是产品也罢,文化市场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另外,一定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习惯,让我们跟东西方的观众一块“融进去”,这样我觉得就好办了。

人类的文化应该是多元共生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3

唐装到后期清朝的满族旗袍等都充满了民族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时候,

受到众多外来服装文化及特点的影响,中国服饰慢慢开始被西方文化影响,直到现在,

我们穿的服装已经彻底被西化。作为中华文化继承者的我们这一代,

总会有一个想复兴中华文化的梦,而设计师刘正心,

正是这样一个人,也在做着这样一件事。

设计师刘正心,85后,地道武汉人。他习惯留着扎起的长发,穿着中国风长袍,一副脱离低级趣味的模样。

在武汉热闹吵杂的昙华林,这里曾分布着三间属于刘正心的原创设计服装店,其中礼服婚纱高级定制品牌浮生若梦(工作室现已搬至武汉CBD),成衣品牌若空。这些服饰最大的特点在于,都充满着各类东方元素。刘正心的外公过去是武汉市图书馆馆长,从小从外公那里接收各种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自然热爱。尤其是道家文化,他经常把《老子》、《庄子》读过又读不离手。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刘正心是因为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道教文化,所以才开始做关于中国文化服装的设计,其实事实并不如此。

刘正心对于设计的热爱,可能比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来得更早一些。他说,小时候在学校读书,他就是一个特别爱臭美的男孩,喜欢留头发或是换各种各样的发型。也经常逃课去逛街买衣服,还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从小就喜欢美的东西,喜欢设计,然后又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才想要更多地把这两者结合,做成自己最喜欢的,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顺理成章,刘正心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服装设计专业。而毕业后,他并没有马上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开设自己的店铺,而是先从服装的终端开始做起。他的第一个工作是服装品牌的策划营销以及培训管理,这样做了三年。然而在做这项目工作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的设计,并且在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刘正心的第一个品牌浮生若梦是2012年年底创立,然而在成立初期,像大多数人一样,他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就武汉人对定制及高定服装并没有概念,大家认为他只是一个做衣服的裁缝,还经常被称作“刘师傅”。然后就是房租与资金周转的问题。刚开店的时候因为昙华林人人烟稀少,生意惨淡,甚至连交房租都困难。随后遇到昙华林被炒热,房东开始漫天要价。而那时的刘正心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做生意方面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也一在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用他的话来说,创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一部磨难史。

现在刘正心团队的核心成员,均来自国内顶级的高定团队,而在找到他们的时候也遭遇了很多阻力。但是看到这样的结果,刘正心很欣慰,因为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说自己组建了一支武汉服装设计圈内最好的团队。

去年年底,刘正心携自己的品牌浮生若梦和若空参加了第四届武汉国际时装周。在众多亮相的设计师中,他融入的西式潮流与东方美学的服装造型吸引到大批观众的目光。作为居士的他认为中国文化终要回归,在被西方思潮浸染了太久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这种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中。“茶文化、国学在渐渐变热,服饰文化的回归也将不远了。” 这次的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苗寨的一段旅程。苗族人信奉万物,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大自然的赐予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拧保是万物所蕴含的能量。东方人认为“拧笔巧命的本质,也是灵魂的所在。刘正心这次寻遍苗寨,一片片去寻找孕染苗族之灵的老绣与草木染。用万物去着色,集灵性于一体的她们,结人之牛物之灵,将苗族人的智慧与信仰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他用五行之色辅以天然的织物,将老绣与草木染融入其中,看似随性却是随心,将这种古老的美置于“若生”中,宛若新生。

而在刘正心正在准备的2017春夏系列中,他将会把自己最喜欢的道家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作品的设计之中去,让大家真真切切的认识到道教以及他独特的魅力。同时,刘正心也正在努力与全球各地的设计师买手店合作,把成衣品牌推向更多城市及国家,让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民族热情与文化传承。

BOSS对话刘正心

BOSS:听说你很早就入了道教,是一位道家居士,那么你做服装设计的想法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呢?为什么会有做服装设计的想法?

刘正心:我做服装设计其实跟信道教没有什么联系的,我从小就喜欢服装设计。小时候我是属于那种比较爱臭美的类型,大学顺理成章读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我就先开始从事服装的策划、营销、培训等工作。一边做一边想,自己平时也会给不同的客户设计一些服装,那么为什么不创立一个品牌呢,于是就有了我现在的品牌。我也是在创立自己品牌的同时期入的道教,举行的拜师仪式。但是我入道教是因为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研习道家的文化,反复去读《老子》、《庄子》之类的书籍,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直都是我研究的对象。

BOSS:你创立了两个服装品牌――浮生若梦和若空,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可以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品牌的意义吗?

刘正心:浮生若梦是高定礼服及婚纱的品牌。这个成语出自我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道士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也一直是我信仰的人生哲学,所以用它做品牌名称代表着我寄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若空是我高级成衣的品牌,英文名emptiness and quiet,道家谓之“虚静之境”。

BOSS:品牌最早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呢?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刘正心:品牌是2012年的年底成立的。其实一路走来,困难还是很多的。比如刚开始运作的时候,我的店是开在昙华林,当时昙华林没有什么人,所以生意很惨淡,有时候可能连交房租都会有些困难。然后就是资金周转,有好几次我都觉得挺不过来想放弃;还有一些关于商业上的问题,我没有经验,吃过很多亏,也有一些很惨痛的教训;再就是团队建设的问题,刚开始开店及设计服装的时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但是品牌要发展就要有一个完善且精锐的团队。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我团队的伙伴都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大家才聚到一起的。

BOSS:你的成衣部分多以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少数民族设计风格为主,这样的服装风格其实比较小众,那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刘正心: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想把那些中国古老的服装技艺一直流传下去,也想做一些很好的融合中西方设计的作品,做一个能弘扬中国文化的设计师。

BOSS:你同时还设计礼服系列,又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线呢?

刘正心:礼服不等同于晚礼服,它是一种服饰形态,一种在重大的或特定的场合穿着的服饰。要如何去漓尽致地把那些东方的文化和工艺展现出来?那些工艺(刺绣等)、面料(锦缎的运用)跟结构上的东西,只有当你尝试去做了这样一种高于生活的服饰艺术品,才能更好地将我们文化与艺术的精髓展现出来。

BOSS:今年品牌的最新一季的服装设计理念是怎样的呢?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刘正心:虽然我是道家居士,但我很少在服装里运用到道教元素,因为我比较中意的东西我会很慎重的去做设计。这次的2017春夏系列作品我会将一直以来我对道教文化和精神的理解传载到服装当中去。道教是属于中国的宗教,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服装的展现能有更动人去了解它,让大家对“道”有更好的深刻的认知。

BOSS:你一般怎样寻找灵感?

刘正心:各种都有,一般是去各地采风寻,也许梦中也会有灵感!

BOSS: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现在的团队吗?

刘正心:我的两个搭档,一个是来自亚洲最大的礼服婚纱基地――太平洋纺织的技术总监,另一个曾服务于深白,后长期在高定品牌ShiniUni担任主设;工艺主管则曾长期在Movous从事工艺及生产管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4

    构建文化校园,打造和谐学校,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蕰。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一、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而今,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二、仁侠之气匹夫有责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谈何为家庭、对族人负责?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风气负责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谈。

    三、诗词曲赋琴棋书画

    说来惭愧,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的儿子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接触一点古典诗词之美,真是浅薄了。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查了全唐诗,较权威的统计数是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的诗有900多首,陆游的诗有9000多首,而这只不过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雾水。可是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也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至于琴棋书画,要么学琴必为考级,下棋只为成为古力之二,读书则只为分数和升学,画画也就为今后找个饭碗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

    四、四书五经文史典故

    现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书五经、文史典故”?孩子们对以“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使我们的孩子们连一点儒家思想的痕迹都没有。

    1、《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gu)《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3、《二十四史》:汉.司马迁《史记》,汉.班固《汉书》,范晔、司马彪《后汉书》,晋.陈寿《裴注三国志》,唐.房玄龄《晋书》,南宋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fen)《周书》,唐.魏征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后晋.沈昫(xu)《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4、《四大名着》:《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7、“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8、“唐宋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四大戏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

    10、“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

    五、传统常识

    1、《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4、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垂髫(tiao):幼年儿童。(又称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ji):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指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年:一百岁。

    5、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si)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xu)狗、亥猪。

    6、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7、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分前后,祭祀农事。寒食: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吴子胥)。端午:五月初五,吃棕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冬至: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驱病。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8、考试:

    中国古代的考试起源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但对我们来说,那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时至今天,我们孩子们的一切都还得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打转儿。

    (1)、考试等级(从低级到高级)

    院试:县级考试,考上为生员,即秀才。(又叫童试)

    乡试:省级考试,生员参考,考上为举人(又叫独闱)

    会试:国家级考试,举人参考,考上为贡士(又叫春闱)

    殿试:国家级考试,贡士参考,皇帝主考,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传统文化要素 继承发展

在现代设计当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思想。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现代设计更加有深意和层次,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追捧,其中的美感已经得到认可。中国设计师应当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一、我国现代设计的现状

首先,目前很多大学中的设计课程都是按照西方的教学方式进行开展的。西方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很多设计师热爱西方文化,并对西方文化非常崇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设计是一个要求个性和独特性的工作,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很强的基本功,还要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是生长的环境和所学的知识给予的。

其次,随着中国文化渐渐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美妙。但是一些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是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照搬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能表达出其中的深意,整个设计作品还会使人感觉主题不统一.可以说这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一大阻碍。

设计师必须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并懂得如何运用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要让这些元素成为设计中的亮点而不是突兀点。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出民族的内涵和特色。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tt,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标志设计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很多人可能马上就想起2008年的奥运会。无论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还是申办委员会会徽,都彰显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它们还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

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会徽(图2),看起来像是一个“太极人”。太极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源于我国道教文化。太极讲究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道教传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因此表面一看的确是中国的元素,但是仔细看到各个颜色,发现又是一个五环,五环是奥运会的代表。这样就将奥运与中国元素结合到一起,而且其中的洒脱感看起来是中国国画与书法的结合。承载着这么多深意的标志往往让人能够看上好久,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视动漫设计

在现代的影视动漫设计中经常能够看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迹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本身讲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有的在探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李安作为一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导演。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代表,在他早期尚未出名之前,在家潜心编写剧本,写出了“家庭伦理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讲述的都是中国人的故事。从小在国外生活的李安骨子里却透露出中国人的细腻与敏感。这三部影片无一不是在探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更具体来说,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三部影片中的父亲都是典型的中国家长的代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冲击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李安用这样的方式探讨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片子带有浓浓的中国文化,同时又让每一个人深思和反省。这样的情感上的共鸣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因此李安的电影中的文化意蕴虽然是通过中国的传统家庭来表现的,但情感却是世界性的。

获得过许多奖项的《卧虎藏龙》,更是将中国人的儒家传统、礼教思想讲述得生动深刻,观众在片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国武侠的魅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和“义”的深刻影响。俞秀莲和李慕白虽然都爱着对方,但是因为俞秀莲的丈夫是李慕白的师兄。并且在保护李慕白的过程当中受伤而死。李慕白和俞秀莲坚守着中国的传统礼教,最终只是朋友。这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在美国影院中杀出一条自己的独特出路。

除了李安之外。美国还有很多的电影也刮起“中国风”,比如《功夫熊猫》。熊猫本身作为我国的国家保护动物,憨态可掬,而中国功夫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将功夫和熊猫结合起来表现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让人惊讶的就是影片中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可以看见雨雾缭绕的山林,还有京剧、卷轴等中国味十足的事物,一些打斗过程中的动作也借鉴了中国式的拳法,整部片子洋溢着浓厚的中风,而且非常自然。当然好莱坞文化也在其中,但是两者结合得非常融洽,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好莱坞精品动画制作结合起来的典范。

(三)包装设计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中国元素带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在包装设计中常见一些造型优美的梅瓶,在古代人们用梅瓶来盛装酒水。发展到现代。人们发现梅瓶有一种特别的美感,非常舒适和谐,便有很多酒类的包装和设计采用的是梅瓶。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茶叶的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可以看到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茶文化源远流长.书法也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代表。将茶叶和书法相结合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传承与发展

首先,必须面对现实。我国期间对设计教育发展出现一段空白期。这是我国设计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这更需要我国的设计师在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西方设计手法上,两者融会贯通。设计师本身掌握的技能越熟练。越能自如地表现心中的想法。因此在学校学习基本课程的时候应当认真积累。当基础的技能可以娴熟运用,就可以进行再创作了。

其次,设计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设计不像科学研究那么重视理论。其最终的产物必须经过真正的改造和制作;也不像艺术创作那么理想化,设计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为人所用的,发挥真正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要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因此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技能达标的基础上。设计师头脑中必须有一定的想法,这些想法来自于设计师生活的积累。一些设计师平时视野狭窄,可能就会造成脑中空白,毫无感触和想法。因此设计师在平时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经典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思想启蒙。设计师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最后,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堆砌。以为这样就完成了文化的应用,这是非常形式化的,并不能真正达到效果。设计师自己要明确元素的含义,并领悟其深层次的含义,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其深意。而不仅仅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范文6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愈演愈烈,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益处则是在于,西方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新鲜的元素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范围,同时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转型和有效地提升。但相反,西方文化的融入,造成了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过度倾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利因素,这同样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融合造成了更加复杂的难题和现象。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做分析,同时针对我国人们对于中西方节日的一种文化进行了调研,从定量的角度来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西方文化流行性和渗透性相关分析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分析,更充分地分析了利弊,让大家意识到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双刃效应;全球化;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的,更是人类灵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且也逐步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之中。本文仅就文化的一个方面节日进行分析,根据当前的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多地接受西方的节日,并且作为重要的节日等进行庆祝,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则意识不够强。这明显表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让大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机借鉴作用,更好地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针对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进行分析,为实现趋利避害提供了一些意见。

一、双刃效应

(一)积极效应

首先,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增强与西方友人的关系,能够促进和谐共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其实,就是在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了自我的文化内容,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西方的文化借鉴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学习和发展,就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将中西文化有效融合,增进感情的同时,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体现出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二)消极效应

根据调研的数据也显示,有86.88%的人认为现在西方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说明了在目前这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各种信息和形式、价值观等都会不断地涌入到我们得生活和工作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不利,会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不利于我国人民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分地关注西方文化,会丧失自身的优良文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庆祝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促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传承,因为我们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西方文化,不能够出现舍本逐末的这种现象,丢失了自身国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地去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50个样本。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填写,有效问卷为150份。本文首先是针对调研的数据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对比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采用SPSS的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进行西方文化的流行性与渗透性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图1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 图2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

根据图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关注度很高,而且参与到节日的也比较多,除了万圣节仅占11.88%之外,愚人节和感恩节是在40%左右,而圣诞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则均在60%以上,情人节也占据了50%的比例。

根据图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群体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程度很高,基本不过的占比为8.13%,虽然每年都过的占比最少,仅为4.38%,但是一般来说都过和偶尔过的分别占比为31.25%,56.25%,所以仅这两项占比就达到87.5%的比例。

从表2成对t检验和表3方差分析的检验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能够得到流行和传播还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所导致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就淡化了。

三、结论

在面对国际全球化的形式下,我们要充分地把握、加强和促进我国自身的优良传统文化发展,同时要有效地掌握好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做到趋利避害,不断地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西方,更多地学习、借鉴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目标。总之,有效地把握机会,将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充分地发挥和把握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传承、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

[2]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3]刘艳坤.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文学现代化起步的原因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