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周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范文1

        无

        (2)体制缺陷是成就伟大公司的绊脚石 曹健

        (6)《反垄断法》的存在价值在于严格执法 无

        (7)企业级移动应用强势来袭 罗梅

        (8)视频行业的“地盘”格局正在变化 无

        (8)迷途羔羊的自我救赎 无

        (9)免费的公共wifi能长久吗? 李佑聪

        (9)宽带堵年给中国带来什么 魏雅华

        (10)内生机制完善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 厉以宁

        (12)网刊互动 编辑推荐 无

        (12)领先报道 无

        (12)论坛热帖 无

        (13)新闻网消息 无

        (14)外刊速览 无

        (16)双周新闻:头条 无

        (16)国际 无

        (17)热点人物关注 无

        (18)国内 无

        (20)柳传志运筹帷幄加快布局 联想控股a股上市露出眉目 傅若岩

        (22)2012:那些人,那些事 曹健 张里 李琦 徐上峰 丁乙乙 刘媛 宋艳红 马勒

        (39)名人写微博 无

        (40)用数字说话 无

        (42)微博商业化失败诱发新浪地震 李萧然

        (44)苏宁电器获颁快递牌照 物流将成电商终极战场 蓝齐

        (45)亏损成行业桎梏 招聘网站遭资方抛弃 蓝齐

        (47)民营快递十亿利润被迫“上供” 邮政基金师出无名遭吐槽 宋滟泓

        (48)软硬一体化成主流模式 三星为持续竞争力推自有系统 徐涵

        (50)三星力推柔性屏幕手机要革谁的命 牧野

        (52)国产手机相继发力高端市场 欲先摘低价标签后远走海外 蓝齐

        (53)电广传媒抢建下一代广电网 电信运营商垄断地位岿然难动 宋滟泓

        (55)国美苏宁殊途同归“去电器化”成家电连锁业趋势 干晔

        (56)黄宏生家族重掌创维 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遇挫 余骅

        (58)高通缓解夏普财务窘况 “液晶王”转型综合家电商 余骅

        (60)lumia 920:诺基亚的绝地反击 牧野

        (62)白领要做职业的主人 王树彤

        (63)人多不一定是生产力 丁辰灵

        (63)“心系天下”w2013耀世登场 无

        (64)认购证事件催生了证监会 陆一

        (65)tcl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 开辟中国品牌国际化娱乐营销新时代 无

        (66)vc常用的忽悠用语 桂曙光

        (67)说真话的赵普为何躲在央视 郎遥远

        (68)从变更国籍看外企“超国民待遇” 乔新生

r>        (69)中国人为什么爱钱甚过爱家 闻声

        (70)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商机 丹尼尔·迪麦尔

        (71)总裁声音 无

        (72)首席执行官是企业创新的领头人 萨蒂什·南比桑

        (74)谷歌不甘再为他人做嫁衣 宋艳红

        (74)微信已成马化腾甜蜜的负担 李国琼

        (75)股价上扬并非手机巨头复苏信号 小刀

        (76)《新闻周刊》之死非中国新媒体的 杨磊

        (77)中国彩电企业或错过oled班车 刘步尘

商业周刊范文2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第一财经周刊》创刊6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系统的研究理论却相当少,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第一财经传媒或者《第一财经日报》;第二,将SWOT分析法引入传媒战略管理研究能对《第一财经周刊》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第一财经周刊;SWOT分析;策略

1.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日益国际化,人们对于财经的关注与日俱增。以《第一财经周刊》《财经》《理财周刊》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财经媒体们也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拥有巨大潜力的财经媒体值得我们关注。

虽然财经媒体在风起云涌的市场中依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不乏不看好财经媒体发展前景的观点存在。这些担忧主要总结为:市场需求量小、新闻资源少、发行压力大等。而《第一财经周刊》正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众多唱衰财经类媒体的声音中创刊,以轻松的方式进入财经新闻领域。凭借定位的清晰和过强的执行力,在新媒体不断占领市场、传统纸媒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第一财经周刊》还是成为了国内财经界极具影响力周刊之一。

《第一财经周刊》创刊于2008年2月25日,是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CBN)主办,定位于广大的公司人群。第一财经是目前我国最有影响的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之一,致力于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财经资讯平台。《第一财经周刊》是借助第一财经的品牌与资源优势而创办,宗旨是以全然不同的视角报道商业新闻,“发现一个明亮的商业世界”(前《第一财经周刊》总编何力语),专业地服务特定人群。

《第一财经周刊》经过了6年的发展,现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它的前景如何?笔者认为需要对《第一财经周刊》的媒介战略做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因此,笔者将利用SWOT法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经验和启示。

2.相关概念的界定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特点。SWOT分析法的重要贡献在于以较为系统的思想为指导,将独立的因素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制定企业战略有了科学的依据。

3.《第一财经周刊》战略的SWOT分析

3.1《第一财经周刊》的优势分析

3.1.1资本优势

2008年2月25日,《第一财经周刊》创刊,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总部设在上海。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发起出资成立,是台属、台控、台管的控股企业集团公司。 SMG以传媒产业为核心业务,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报刊发行、网络媒体以及娱乐相关业务于一体的多媒体集团。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下称SMG)在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2012年5月18日,入选第四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拥有百视通新媒体(600637)、东方明珠(600832)两家上市公司,合计最高市值达到937.2亿元。据SMG2013年财报显示,SMG2013年年底营业收入为210亿元,资本实力雄厚。而SMG旗下的子公司“第一财经”有限公司(下称“第一财经”)凭借SMG雄厚的资本条件,在经营能力上也表现不俗。《第一财经周刊》便诞生于“第一财经”坚实的资本运营基础之上。

背靠SMG这一强大的传媒集团,《第一财经周刊》首先在资本和人力上都有保障,可以更快地在市场上取得知名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其次,与国内其他财经类杂志相比,在资本的运营上,资本雄厚的《第一财经周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此外,雄厚的资本实力让《第一财经周刊》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显得轻而易举。尤其在跨媒体上,《第一财经周刊》iPad版是苹果App Store最畅销的中文数字杂志,一经推出下载量就达到了350万次。

3.1.2 定位精准

在《第一财经周刊》创刊之前,我国的财经类杂志普遍更关注国家政策以及商业世界的精英阶层和企业家。而针对普通企业白领的商业和财经读物是相当少的。而《第一财经周刊》能在竞争激烈的财经杂志市场里迅速打开局面则要归功于其精准地定位于广大的公司人群。

通过市场调研,《第一财经周刊》发现,当时市面上没有一本杂志明确地定位于公司人这一年轻而又庞大的群体,最相似的《财经》和《商界》也主要是定位于商业精英人士。《第一财经周刊》准确地“卡位”,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而生活在各种各样企业的普通公司人、年轻白领构成了《第一财经周刊》最主要、最有价值的读者群体。

3.2 《第一财经周刊》劣势的分析

虽然《第一财经周刊》在定位上更加细分了市场,且在文本内容上风格独树一帜,但是在创新上,对比国外进入中国的财经杂志,还显得相当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思维多元化和新思维的内容生产者:

首先,《第一财经周刊》的很多选题和内容都会参照《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客》等国际顶尖杂志,或者向《纽约时报》等大报的优秀文章购买文章版权,创新性不足,没有更多自己的内容和思考观点;其次,杂志内容的深度不够,很多相对需要专业知识的文章都只是在简单的介绍和科普,深度报道的数量不足。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第一财经周刊》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内容生产的创新更依赖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内部人才的培养机制是避免《第一财经周刊》劣势的一条比较好的途径之一。

随着《第一财经周刊》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笔者相信这一劣势会逐渐地被优势和机会所取代。

3.3《第一财经周刊》机会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国就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将突破1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的腾飞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中产阶层正在逐步地扩大。据《福布斯》中文版和宜信财富的《2014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2013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人民币至6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197万人。这意味着,首先有空前多的人不仅需要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地了解财经信息和产经动态,而且投资观念的改变促使这些新兴的中产阶层需要更多元、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信息解读;其次,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数范围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需要一份与自己身份相适应,且为自己所在阶层表达话语的刊物,而《第一财经周刊》的出现是与受众的需求相适应的。

3.4 《第一财经周刊》威胁的分析

3.4.1 竞争者的威胁

在《第一财经周刊》创刊之前,创刊于1989年的《新世纪周刊》、创刊于1998年的《财经》和创刊于2007年的《理财周刊》以各自独特的定位和突出的优势,一直占据着国内财经杂志三强的位置。由于发行之初《第一财经周刊》采取赠阅的方式,因此从《第一财经周刊》创刊的第一个半年之内,它的发行量就已经遥遥领先《新世纪周刊》和《理财周刊》。在销量上,《第一财经周刊》只有在北京地区的销量略小于《财经》,在全国财经类杂志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8%,打破了原有的传统三强局势。

虽然近几年《第一财经周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着排名第一的销量,但是传统三强的竞争力也不容轻视。在提高内容质量方面,《财经》杂志加强了与海外专业财经媒体如Financial Times、路透社和《哈佛商业评论》的合作力度,以提高杂志内容质量和分析深度。在内容专业方面,与《第一财经周刊》同样定位于中产阶层的《理财周刊》做得比《第一财经周刊》更好。和《第一财经周刊》面面俱到和内容浅显不同的是,《理财周刊》的内容不仅细分到了中产阶层的个人与家庭理财,而且还广泛邀请理财专家进行执笔分析,其专业程度也更胜于《第一财经周刊》。

3.4.2 新媒体的威胁

比起其他专业媒体,信息传递的效率无疑是最重要的。提供最具时效性的信息和最深度的评论是财经类媒体取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财经类媒体最重视信息量的挖掘。但是,首先,在挖掘信息的时效性上,网络的速度无疑是最快的,信息也是最海量的,因此,《第一财经周刊》在全面性上无法与网络匹敌。其次,在信息分析方面,《第一财经周刊》也无法与一些专业的门户网站相提并论。如专业财经网站基本上都拥有大量业界知名的分析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其签约的分析员对最新的热点经济事件提供深度分析,并及时与读者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财经周刊》必须在做好深度分析的同时还要找到突破传统的分析角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新媒体的夹击中生存下来。笔者认为,《第一财经周刊》在报道角度上的突破传统做的很好,只需要在内容深度上进行加强。

4.《第一财经周刊》的经验与启示

从《第一财经周刊》创刊至现在已有6年时间,他走过的道路为中国传统纸媒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和研究的模式。《第一财经周刊》从无到有,再到形成了现在的品牌影响力,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当中涉及了发行、营销、经营等诸多本文没有提到的地方。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的财经类杂志来说,人群的精准定位和内容的“接地气”是一本财经类杂志在市场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基础。定位的精准是来自于对受众的密切关注,内容的“接地气”是来自于对自身资源的掌控与分配。现代社会的财经类杂志要想成功,定位准确和懂得如何利用自身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对于财经这一门专业性相对较高的报道领域,记者和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也是必要的。前文《第一财经周刊》的弱势分析中笔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到位才具备了创新思维的条件,才有了内容质量提高的可能。如《新世纪周刊》总编辑胡舒立女士的凭借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财经知识储备获得了财经业界与新闻同行的普遍认可。但是,像胡舒立女士这样的人才在中国财经新闻界少之又少。由此可见,目前的国内财经媒体比任何时间都需要一批有专业财经知识的人才,各大媒体应该完善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如岗前系统培训、定期培训等,提高杂志内容的质量。

从对《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结来看,笔者认为,财经新闻业者只要认真研究受众的需求,精准定位读者群体,加强创新,完善内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财经报道的内容和质量,获得成功的财经媒体必然会增加。我们期待更多优秀和专业的财经媒体出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婷,《第一财经日报》的SWOT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刘怡,严三九,从定位清楚到执行到位――《第一财经周刊》的媒体定位分析.新闻记者.2012

[3] 洪晓燕,由“第一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传媒之品牌构建.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冯露,《第一财经周刊》打造新型商业读本策略分析.长江大学学报.2012

[5] 赵金,财经媒体的发展新趋势――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青年记者.2008

商业周刊范文3

对此,《互联网周刊》发表声明回应称,对于媒体报道此文的标题及内容有许多不实之处。并表示,为了配合科学出版社上市等有关准备事宜,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及有关各方,是以完全公开、自信、诚信、严格遵循政策法规的方式进行正常的工作,并得到了国家有关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今日有消息称,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互联网周刊》的经营公司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拟以0.0001万元的价格转让20%股权,挂牌期满日期为2011年7月1日。公告显示,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北京东方常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80%,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持股20%。此次股权转让方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公告披露的财务指标显示,2010年,《互联网周刊》营业收入674.63万元,营业利润-2.45万元,净利润-3.01万元。资产总计458.27万元,负债总计1452.03万元。

《互联网周刊》创刊于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主要面向新商业主体,包括IT人士、信息化人士以及广大网民。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高在朗,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设计、制作、、国内及外商来华广告等。(陶痴)

以下为声明全文:

针对6月28日上午新浪网(署名记者罗亮)发表的题为“《互联网周刊》资不抵债:1元拍卖公司20%股权”一文,中科院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联合发表公开声明如下:

1)新浪网此文标题及内容有许多不实之处,作为自身有明确价值观的机构,我们对此表示遗憾,也希望借此呼吁自律、正向思维,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为社会的和谐与共荣共同努力。

2) 为了配合科学出版社上市等有关准备事宜,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及有关各方,是以完全公开、自信、诚信、严格遵循政策法规的方式进行正常的工作,并得到了国家有关单位的指导和支持。

3) 作为知名媒体,《互联网周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专注目标、使命和价值观,蒸蒸日上,未来我们依然会坚持我们的理想,为所有人奉献思想的光芒。

4) 我们感谢广大读者及热爱《互联网周刊》的人们,我们充满热情地为你们努力工作。

科学出版社、互联网周刊

2011年6月28日

相关新闻:《互联网周刊》资不抵债:1元拍卖公司20%股权

6月28日上午消息,北京产权交易所的一项产权转让信息披露,科技类杂志《互联网周刊》的经营公司北京互联网周刊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联网周刊服务公司”)正打算以1元价格转让公司20%股权。

互联网周刊服务公司于日前股权转让公告,拟以0.0001万元价格转让20%股权,股权转让方是公司股东之一的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公告披露,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互联周刊服务公司20%股权,北京东方常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80%股权,本次股权转让全部来自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据第三方评估结构评估,本次转让标的对应评估值为-175.2万元。

根据公告披露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周刊服务公司2010年度营业收入674.63万元,全年净亏损3.01万元,资产总计458.27万元,负债则高达1452.03万元。

商业周刊范文4

自1998年6月18日创刊开始,一直到眼前如火如荼的2008奥运元年,《互联网周刊》一如既往的作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观察者和引领者,从城市到农村,从精英到大众,从商业到生活,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在中国已经从“高级工具”演变成了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开端,我们更有幸亲身见证并参与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巨变。

在这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周刊》完成了从一个刚呱呱落地、充满太多好奇心的柔弱婴儿到今天一个健康、求实、奋进并拥有媒体理想青年的蜕变。令我们非常欣慰的是,在这漫长并伴随着镇痛、汗水和希望的蜕变过程中,始终有这么3种人与我们一道前行:

1、老读者。作为《互联网周刊》16万忠实读者一员的您,我谨代表《互联网周刊》所有新老同事向您们道一声一,谢谢了!是你们给予了《互联网周刊》不断自省、不断前进的原动力,是你们给予了我们在遭遇挫折甚至寒冬时咬紧牙关硬挺过来的信念和希望。

2、传媒人。你们在各自媒体无数个日夜的选题、采访、鳊写、报道、出差、加班,以及对媒体理想的坚持和决不妥协奠定了中国媒体如今巨大的影响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我们也高兴的看到我们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大舞台上的影响力更是突飞猛进。

3、企业家。震撼全世界的中国经济归根结底是你们创造的,是你们的理想、执着和富于责任感的企业家精神铸造了中国经济快车正轰鸣着的发动机。企业家群体的品行折射着一个国家的气质与底蕴,我们相信更多个牛根生、马云、丁磊……必将不断破茧而出。

商业周刊范文5

而在北京,尽管有CBD、金融街等地标,但一些新兴产业园区内正在崛起的地标性建筑似乎更被市场看好。

北京商业地产空间大

来自市场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1到9月,北京商业地产新增供应量同比减少39%,而成交量却显著上升。在这段时期内,北京商业地产项目成交金额364.1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写字楼成交总额283.1亿元,同比上涨56.6%。

供应量的下降必将带来空置率下降。来自搜房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中高端商业综合体项目整体空置率为8.81%。这已经是自2006年以来空置率的最低点位。

来自国际物业运营机构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报告指出,北京作为发展中的国际贸易城市,商业与住宅的面积比例为1.41,不仅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甚至低于国内一些二线城市。据悉,济南、西安、大连一些区域的商住比分别为2.22、1.93、1.72,均高于北京市的水平。所以,北京商业地产的发展具有较大空间。

负责开发综合体诺德中心项目的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景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商业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未来5年中国经济面临四大转型,即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从私人产品供给向公共产品供给转型以及向低碳经济转型。可以说,在从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这两大转型中,商业地产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诺德二期正认购

或许正是看到商业地产的阳光未来,各路人马纷纷摩拳擦掌,试图钻入商业地产这个蛋糕房。

但是作为技术含量颇高的商业地产项目,并不是每个量级的选手都能玩得转。北京诺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中国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供应的确在明显提升,不仅是因为很多开发商投身商业地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

李新春说,很多开发商都希望投身商业地产,分一杯羹。但是,商业地产与住宅开发不同,它对于开发商的要求更为严格,从规划、招商到后期运营,需要全程运筹。因此,并不是每个开发商都能够做商业地产开发的。

而诺德中心项目的开发商是依托中铁建工集团的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国企背景开发商曾先后投资开发并建设了深圳诺德中心、大连诺德大厦、青岛诺德中心、苏州高新国际商务广场等商业地产项目,现均已成为区域地标级项目,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北京诺德中心。“我相信,凭借中国中铁雄厚的实力以及多年的商业地产经验,我们中铁华升一定能够抓住商业地产的发展机遇,为我们的城市贡献更多、更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双赢。”李新春如是说。

投资者的反应最能说明诺德的吸引力:中铁诺德中心项目一期已经售罄,并开始交付使用。有人说,对于大型综合体项目来说,诺德中心一期能够提前交付业主,这也算地产开发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其近期推出的二期准现甲级写字楼,也已经开始认购。投资者们亦不断打探着各种消息。之前在一期购买了近千平米面积的投资者郭东升近来又开始打起了二期项目的“主意”。

商业地产 正逢大好机遇期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预判未来中国的商业地产市场?

王景明:中国的商业地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机遇,从以下三大方面可以看出来。

其一,政府规划层面。中国正在经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出台大量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发展,比如CBD东扩,总部基地的东进西扩。这一切,为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

其二,商业项目层面。中国的开发商越来越重视商业地产的开发,更关注规划和招商的前瞻性、未来运营的持久性。越来越多优秀的商业地产项目面世,这些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在实现自身效益的同时,更在“商业地产改变区域价值”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三,投资价值层面。在中国,商业地产的持久稳定投资属性开始显现。尤其是住宅限购令之后,商业地产项目的不限购、不限贷吸引了众多投资客进入,随着商业地产租赁市场的不断升温,投资客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商业地产持久稳定的投资属性。

《中国经济周刊》:在如今的市场形势下,以商业地产为主要方向的诺德品牌,有怎样的发展战略?

王景明:经过之前的品牌整合,已经确立了品牌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制定了“立足北京,布局全国”的发展战略,力图将诺德品牌打造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这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如今,北京诺德中心项目就是品牌发展战略的起航之作,未来随着城市化发展需求,我们将打造更多的诺德品牌项目,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经过一年的转型,很多开发商正式投身商业地产,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新春:中国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供应的确在明显提升,不仅因为很多开发商投身商业地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

中铁华升地产依托中国中铁雄厚的实力,倾力打造“诺德”品牌,以“一诺千金、德行天下”的开发理念,先后在多个城市投资开发商业地产项目,现均已成为区域地标级项目,目前正在开发建设北京诺德中心。相信凭借中国中铁雄厚的实力以及多年的经验,中铁华升一定能够抓住发展机遇,贡献更多更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诺德中心项目一期已售罄,取得这样的成绩,诺德优势在哪儿?

李新春:北京诺德中心的独特优势有三点:

其一,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是一个拥有20年历史的国家级开发区,如今又进入“东进西扩”的发展战略时期。北京诺德中心作为丰台科技园“东扩”战略的首个项目,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与园区共发展。

其二,诺德品牌作为世界500强中国中铁旗下的首个城市综合体品牌,拥有强有力的实力后盾。

其三,诺德品牌做项目,并非只站在企业的角度,更是以城市运营商的理念来做项目。北京诺德中心是丰台科技园的首个综合体项目,填补了区域乃至城市的空白。

《中国经济周刊》:市场上目前有很多写字楼产品,诺德二期的产品有哪些优势?

刘巍:第一,依托项目整体高端定位,地标综合体带来的平台优势。北京诺德中心二期定位于地标级高端综合体,包括一栋200米超高层总部写字楼、四栋比肩而立的总部企业独栋写字楼、两栋公寓以及名品商业中心。荟萃多元业态,以200米“区域第一高”之势,定义总部经济区商务新形象,建树总部经济区地标。

第二,独栋写字楼带来的高端企业形象。未来进驻者,可专享独立冠名权、独立电梯、独立空调、独立出入口等,形成企业专属总部楼,强势彰显企业实力。

商业周刊范文6

南都娱乐周刊:你最近的工作是?

裴蓓:近期在上海的Dior大秀,到时候我会压轴出场,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南都娱乐周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工作经验是?

裴蓓:要说最深刻的,肯定是Dior的高级定制服秀,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巴黎,一下飞机就赶去面试了。出来以后,差不多隔了两三个小时,公司就打电话给我,“恭喜,你面上Dior了。”我特别惊讶,不会吧,我刚刚才去的。

南南都娱乐周刊:在时尚圈里,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裴蓓:Surprise说来就来。当年Alexander McQueen的秀,我跑了很多次,以为他们已经放弃我了,没想到最后还是成功。公司第一次让我去面Alexander McQueen,我偷偷跑掉了,因为听说他的秀淘汰率很高。第二天公司打电话来说:“他们想见你”,我想这倒不错,信心十足过去,试了几套衣服都蛮合身,自我感觉OK,但结果还是没有要我。到大秀那天,公司打电话给我,“你现在马上去McQueen,他们还想见你。”我赶紧坐地铁过去,试了两套衣服。衣服很小,我都已经觉得扣不上了,很勒。然后晚上8点直接走台。

南都娱乐周刊:你对事业未来的计划是?

裴蓓:模特这行毕竟不能做一生,将来还是得考虑转行的。

“我觉得整个行业还没形成健康的商业氛围”

南都娱乐周刊:你合作过的模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

SIMON WANG:裴蓓和吕燕、纪莉莉。裴蓓是我回国以后,作为2009年上海时装周开幕大秀上首发模特,当时裴蓓是时装周形象代言人,娇小的身材很具有国际名模所特有的气质。而吕燕则是在2010年上海电视台元旦晚会时,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顶楼展示我的最新设计。如果按照现在模特的普遍身高标准来说,吕燕并不是很高,但是整体气质非常具有名模特有的霸气;而纪莉莉是我在2010年就开始合作的模特,不管是拍摄的大片,以及时装周会,纪莉莉都是我不二人选。

南都娱乐周刊:目前往国际T台上走的,你最看好谁?

SIMON WANG:现在出现在一线品牌大秀中的除了刘雯之外,还有孙菲菲、秦舒培、雎晓雯、何穗,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着比较好的成绩, 尤其是她们现在都在MODELS排行前50, 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南都娱乐周刊:你觉得好模特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SIMON WANG:除了长相、身高、身材,还有比例是一个好模特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须具有亲和力、沟通能力,尤其是肢体方面的创造能力、理解力。现在国际交流的频繁也需要模特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