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景物描写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许多自然景物,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写好了,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如临其境,陶冶情操;那么,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美好景物记录下来呢?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观察时,只有抓住了景物特征,写作时才能具体,才能真切地把所描写的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才能感染读者。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南宋诗人杨万里如果没有看见夏日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就不会写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诗句。同样,唐代诗人杜牧被深秋时节的枫林美景深深地陶醉了,达到了流连忘返的程度,才能描绘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奇观。一个景物,从不同角度描写,就有不同效果。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的样子。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如:“听见海浪撞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粘在我们身上。”就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讲话、做事都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这样显得有条不紊、清楚明白。写文章如同讲话、做事,也讲个先后、主次,这就是顺序,我们所见到的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动有静,甚至是景中有人。我们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等。总之,把握住了写景的顺序,描绘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如我们要写一处公园的景物,就要先抓住公园这一景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把公园的湖水、假山、拱桥、游乐区的特点一一写出来,让人读后感到条理清晰。
三、展开合理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不仅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让人产生遐想,而且能展现很深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深秋时节观察枫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红红的枫叶“如丹、如霞、如火……”。再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就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蓬勃生机与春的美丽。
四、注意情景交融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2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清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等,一旦纳入了诗人的诗句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透过文学的鉴赏,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者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的激发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二、从现代散文中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现代散文,大多即景而发,笔调流畅,景物鲜活生动,美丽怡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朱自清的散文中较多地方表露出自己对美学问题的见解,如他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水的描写就富于变化之美。天未断黑时,“秦淮河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火明时,阴沉沉的变为深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河水又“绿如陈酒”,同时秦淮河由于天黑,灯光、月色不同,水面显现出异彩,真是“一眨眼一个样,层出不穷。”在教学散文中,多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活泼多变,而无板滞之感的文章,其美感而得以体现出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群山环绕之形象美,无不透露出作者诗人般的笔触。而王蒙、张爱玲等的作品里,更体现出作家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怀。所以,通过对现代名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培养学生观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诗歌,通过描绘景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观察和体会。行行诗歌,除了具体的景物对象,更多的是作者们思想感情深沉的流露。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云彩”“晚霞”“康桥”“河水”等无不寄托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行行诗里,无论从节奏美、音乐美,还是描绘的情景美,都展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而遥远的映像,同时那一份忧郁的情绪给全诗罩上一层浓浓的感彩。除开名篇现代诗,更多的小诗中还描绘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意象,给人以明丽空灵的境界。
四、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大自然可说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美丽画册,学生的观察、掌握知识的角度等方面的能力毕竟有限, 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欣赏自然的美景。当然在教室里凭着自己的想象,远远没有亲自走到山间、田野、溪流、河畔观察而得的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大胆的鼓励学生对照书本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提高;在作文时鼓励学生大胆描绘,久之,则能培养学生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美的观察和热爱,从而与日俱增地去创造美。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3
一、景中有“我”
我们在观赏景物时,往往被优美的景象所吸引,所陶醉,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可是,我们在写景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我”丢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景物无论多么美好,都是由“我”欣赏之后才明确的,“我”是观赏景物的主体,也是描写景物的主体,所到之处,有景就有“我”,“我”在景中。
所以,在描写景物时,千万要把“我”写进景中,主要是“我”在景中的动作、感受等。摸摸海水,是什么感觉;捉捉小鱼,结果如何;嗅嗅花儿,陶醉了没有;听听水声,是如何联想的。这些内容,虽然大多是“我”的举动,但都与景物有密切关系。“我”的这些方面进入了景中,景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情感,有了动态,这样的景物才具有诗情画意。例如:一名小学生从海边归来之后写道:“我摸了摸清澈见底的海水,凉凉的、爽爽的,真舒服。我忍不住把脚伸了进去,呵!冰凉冰凉的,滑溜溜的,好痛快啊!我在浅水中跑来跑去,喊着叫着,任凭溅起的浪花飞到脸上、身上。”文章把“我”放进景中,“我”的有关动作也写得具体细致,对海水的动作是“摸了摸”“伸了进去”,在水中“跑来跑去”,通过这些动作,我们才知道海水是“冰凉冰凉”的。这样,既有景物的客观展现,又有“我”的动作和主观感受。景中有“我”,“我”在景中,写景不忘“我”,“我”又不离景,景与“我”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生动优美、意兴盎然的沙滩旅游图景,富有童真童趣,令人流连忘返。
二、动静结合
学生大多喜欢描写景物,这是因为,景物往往给他们以美好愉悦的感受。看到美好的景物以后,自然会被这些美景佳境所吸引,甚至到了流连忘返的程度。从景物外表特征来看,就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姿态,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只写静景,景物就显得过于冷清,过于平淡;如果全写动景,景物又失去了它的基本状态,都是一种缺点。因此,在写作记游类作文时,既不能光写动景,也不能光写静景,两个方面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很好的写景效果。如一位学生在习作《游泰王山》中写道:“白云蓝天之下,树木是那么苍翠挺拔、郁郁葱葱。远处褐紫色的群山呈现出淡淡的轮廓,犹如一块绿色的大绒毯;近处新修的盘山公路,一辆辆汽车,像一个个龟鳖停在盘山公路上,一动不动。公路的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陡峭的悬崖,偶尔可看到的石缝中生长的一簇簇灌木丛随着山风微微摆动。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又飘来一群彩蝶,飞舞在山花嫩叶之间,还有朵朵白云,飘荡在水天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可以说,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很成功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做到了动景与静景的紧密结合,这是游记写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小作者先通过视觉,远写大景象,盘山公路,悬崖峭壁。这些景象都是静止不动的,显得静穆而广远,给我们大概的印象。这是符合实际的,远写的这些大景象,当然是看不出它们的动态的。小作者写到这里,并没有停笔,又写了具体的动景,首先是植物的动,灌木丛微微“摆动”;接着是动物的出现,小鸟“叫着”,彩蝶“飞舞”,它们就在眼前,看得清楚,听得真切,写它们的动作也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游记的动景与静景相结合,是自然景物两种形态的客观反映,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山峦、树木、建筑物、器具等,有时就是不动的、静止的,但是地球仍然在转动,这些景物本身也是在活动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这个道理。而风吹草动,鸟飞鱼跃,车来人往,它们又是明显活动的、变化的。这种情况,写入我们的游记之中,就是动静的有机结合。二者各有特点,互相补充,形成写景方法。至于先写动景,还是先写静景,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自由一些,随意一些。
三、突出重点
要写好游记,仅仅做到景中有“我”,动静结合是不够的。还要学会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就是不能把一次观光游览所看到的景物像“流水帐”般全部记录下来,要选择印象较深的景物或者特别好的景物,进行具体地描写,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如我们写“”,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
四、首尾照应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4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手法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要注意学会观察景物。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养成对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征,对事物有深人的体会,没有观察,离开观察,景物就不能鲜活真实起来,文章就不能生动形象起来。进行自然环境描写,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如点面结合法、动静互衬法、对比表现法、特写法、白描法等。
1.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对景物进行全面描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对景物的某一点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即在进行全景描写的同时也要注意特写。全景描写给读者展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美,特写,或者说对点的描写,给读者展现的是一种细节美。由点到面的描写,或者由面到点的描写,能将景物展现得充分、全面、真实、自然。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在写到紫藤萝花时,就注意到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也就是由面到点的描写。“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这是从“面”的角度来写的。“点”的角度,写到了每一穗花和每一朵花的特征:“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这样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会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2.动静互衬法
动静互衬法是指将景物的动态与静态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的手法。如《安塞腰鼓》一文,开头写道:“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接下来写到了腰鼓队打起腰鼓后那种磅礴的气势。这里是以静衬动,表现安塞腰鼓的壮阔和豪放气势。
3.白描法
白描法是指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加以简单勾勒的描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时,鲁迅先生对他做了这样简单的相貌勾勒:“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高而瘦”,“须发都花白”,“戴着大眼镜”,这种简单的描绘,将人物的外貌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二、自然环境描写常用修辞方法
借助恰当的修辞方法,能将景物描画得生动形象,比喻和拟人是在写景状物作文中使用最多的两种修辞方法。
比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这样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这里,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春花尽放、姹紫嫣红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拟人的修辞可以使山水有情,花草有意。在《春》的开头,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春天俨然成了一位久别的老友,在日思夜念之后,当他款款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感到无比亲切、高兴。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正是拟人修辞的妙处使然。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等句子,通过拟人,或比喻、拟人兼用的修辞方法,使所写之物,如人之行,若人之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三、自然环境描写应体现的功用
1. 交代时令。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描写,能够让读者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令,从而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2.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当“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时,这样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这里的自然景物描写,既渲染了一种冷清和毫无生机的气氛,也为下文爸爸的离世埋下了伏笔。
3. 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羚羊木雕》一文,当“我”很不情愿地向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一个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里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当时悲伤、难过的心情。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丑小鸭》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丛里飞出来。”此处的环境描写,由于美丽的白天鹅的出现,引发了丑小鸭的向往和追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写景;观察;四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20-01
写事物需要观察,写景物也需要观察。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法国诗人阿拉贡说:“什么事物最妙?善良的人,睁大眼睛瞧。”就是告诉我们,观察要细心和全面。
一、“定”要与“动”结合
定点观察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景物,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如同z影作画一样,是有的放矢的观察。这种方法适合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的描写,焦点醒目,个性鲜明。如杨小琴同学的作文《冬游鹰咀山》里这样写道:“站在山顶上,头顶上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北面是一块块陡峭不平的山地,地里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冬麦,此时不得不惊讶于二牛抬杠,冬日里还能送出春帆;南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新疆柳,好像是路边检阅的队伍,放眼望去,远远的太子山,巍峨险峻,白雪皑皑。”
但事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是同一景物,角度不同,呈现出来的面貌和效果也不同,这就需要把定点观察和移动观察结合起来。用移步换景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其次要把移步后的景物具体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如赵红同学的作文《走进秋天》里这样写道:“路过乡园边,走在小径上,这边的棵棵松树依然昂首挺胸,那边的丛丛翠竹依然精神抖擞。瞧,是谁那样赶趟儿似的给杜鹃姑娘换上了红装?你瞧她似羞非羞地涨红了脸,真是所谓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进树林,远远传来了秋蝉支支动人的心曲。夕阳西下时,你会惊奇地欣赏到一曲优美的田园笛声。这是山野孩子自制的双管竹笛发出的,声声流入心田。此时此刻,你是否融入了大自然?
轻轻地趟过小溪,轻踩着青青的草儿,悄悄地来到田野。一股泥土的芬芳便伴着清风向你扑鼻而来,细闻,还带着丝丝谷子的甜味……”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是能感知的现实之物,虚景是未出现之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更形象。如《沁园春・雪》中实写的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虚写的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写不仅打开了行文的思路,而且使写景画面富于立体感和艺术性。
三、“动”要与“静”结合
最妙的景色,要有灵动之处,即有生命,有灵性。写景时动静结合,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正像风景画中山有水相伴,月以云依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一种是化静为动,直接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活力。另一种是以动衬静,以声态显静。如刘自珍同学的作文《美丽的校园》中这样写道:“教室里特别的安静,只听见同学们写字的沙沙的声音。”唐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人语的分明衬出了空山的静寂。动静结合得好,可以给人一种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之感。
四、“浓”要与“淡”结合
苏轼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内含一个审美观念,即写景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恰当地搭配起来。“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工笔细描;“淡”就是用粗放式的语言勾画景物的轮廓。
怎样做到“浓”呢?就是要求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景物,调动五官感觉,细致观察事物。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只有去仔细观察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想观察出个究竟来,就得将眼、鼻、口、耳、舌、手等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从触觉写了春风的柔和。“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句从视觉写了春风的和悦。如此把春景描绘得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只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说“淡”,就是要求与主题关系间接的要写得粗淡一些,简洁一些。如《湖心亭看雪》可谓是张岱文笔简练,不事雕琢的传世之作。全篇行文很少使用形容词,也不借助特别的修辞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纯用白描――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风景。“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量词的精妙使用,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6
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常常是唉声叹气,怨气不断。学生绞尽脑汁,拼命往外"挤"作文、"凑"作文。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怎能写出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1.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普遍不重视作文。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些学生从不重视作文,不写作文,即使写作文也是应付差事。
1.2 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提起写作文学生就害怕,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作文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1.3 学生缺乏写作方法、技巧、写作素材。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戈壁滩。
2.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上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名著、佳作欣赏, 培养写作兴趣;结合课外活动,诱发写作兴趣;联系生活,触发写作兴趣;多肯定,少批评,激发写作兴趣。
2.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实践证明,无论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内容材料都来自观察。而中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不外乎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2.3 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首先,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可以阅读中外名著,优秀作文,杂志等等。
2.4 引导学生不断的积累写作素材,厚积薄发。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剪贴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单元,就指导学生摘抄描写自然景物的片段。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的单元,那就指导学生摘抄写人记事类的片段。摘抄不能只停留在"抄"的阶段,还要"赏"。针对摘抄到的文章的语句,要求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此外学生还要结成摘抄小组,互通有无。总之利用摘抄本进行积累时,对精彩内容进行分类、归纳、赏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提炼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在作文时所应用的语言。这样常年累月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摘抄资料,在每周的写作课时,总有同学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为自己的文章增砖添瓦。
2.5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2.6 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书写真情。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高兴、兴奋、忧郁、感伤会时时涌在心头。这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写作时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日记体、访谈录、书信体、也可以写小说、散文、诗歌等,要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倾诉心中的感受。在文中一定要使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要把成长的感悟深刻地揭示出来。平时可以鼓励学生从日记、短评、随笔这些较为随意性的文体入手,随时写出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量少作硬性、统一性要求,由此慢慢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7 写作前精构框架,理清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对文章篇章框架进行设计和规划,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讲授写作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