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颅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颅手术范文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8~73岁,平均39岁;颅内肿瘤5例,颅内血肿6例,高血压脑出血7例,脑积水4例,脑室外引流术10例。
治疗方法:32颅内感染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回报之前,先经验性治疗采用三代头孢+氯霉素加腰穿引流并鞘内注射庆大霉素。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抗菌药物,选用抗生素。
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正常,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漏口消失,CT或MRI提示颅内感染消失。
结果
疗效:本组32例患者中30例治疗2~7天内得到控制,体温降至正常,头痛,恶心,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体征消失。脑脊液白细胞<10000000/L,糖<45mmol/L,蛋白质<45g/L,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1例脑肿瘤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死亡,1例肿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而死亡。
细菌培养及药敏:32例脑脊液有9例脑脊液培养出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对利奈唑胺,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也只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和氯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氧哌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脑室外引流时间:因为脑室外引流所占比例较高遂选取同期32例脑室外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引流时间。1~5天内拔除引流管10例,其中仅1例发生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率10%。6~10天内拔除引流管12例,其中有3例感染,感染率25%。10天以上拔除引流管10例,其中有4例感染,感染率高达40%。
讨论
开颅手术是颅骨外科手术的一种,指通过机械设备打开患者颅骨,从而进行一些非常规治疗,由于开颅手术的高风险性,例如医生的失误操作导致患者脑损伤,这个手术本身也备受争议。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实施开颅手术还是很有必要。开颅手术后有没有后遗症看几个方面:受伤程度,受伤部位,术后恢复情况等。后遗症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长期昏迷,偏瘫,失语,癫痫等。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因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且血脑屏障的存在,抗生素常规剂量难以在CSF内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故明确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寻找颅内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对防治颅内感染至关重要。目前认为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多达十余种。颅内感染是一个影响波及脑、脊髓、被覆组织及其邻近的解剖结构的多种病理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具有头皮、颅骨和脑膜的三重保护,且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颅内感染的机会较其他器官要低得多。开颅手术使脑的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于手术野腔隙内或脑室内置管以达到术后引流渗血或残留积血的目的,各种致病菌极易从血循环或开放性通道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导致感染。
对于颅内感染,应着力于早发现,早治疗,联合治疗。经验性治疗采用三代头孢+氯霉素+腰穿引流并鞘内注射庆大霉素,对大部分病例有效。但决应放弃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根据培养结果,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鞘内注射小剂量敏感抗生素是目前最推崇的方法。鞘内注射由于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正在日益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周开宇、王广涛报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率238%[1],颅脑术后感染率215%。由于开颅手术使脑的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加上术前某些基础病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神经外科手术复杂精细费时,也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开颅后的颅内感染多为医院感染,由于目前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细菌耐药性及菌株的变异,感染的细菌呈多耐药性,使颅内感染的治疗很棘手。因此,掌握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尤其重要,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药物主要依据科室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神经外科手术,去选择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何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成功防治颅内感染的当务之急[5]。
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日益引起关注,脑部引流管置入可导致细菌随引流液流入颅内而引起颅内感染。有研究显示,术后放置引流管可使感染危险率增加84倍。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大,引流时间>24小时,感染率明显增高[3]。通过对32例脑室外引流引流患者的观察,可以发现随脑室外引流持续时间的延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可能与引流管流置时间越长,细菌越容易滋生,而发生逆行感染。所以为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对必须放置引流管的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符合拔管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拔除,并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倒流入颅内。
开颅手术范文2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46-0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患者多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多由车祸致伤、重物打击或坠物砸伤等外因造成,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且极易发生并发症,临床治疗困难㈣。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及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的程度及相关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时多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以清除颅内血肿,减轻患者颅内压,而正确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于开颅手术围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均在17―79岁,平均年龄为(43.16±4.73)岁,患者伤后3d内格拉斯哥(Gcs)评分为3―8分,平均为(6.16±1.04)分,致伤原因包括:车祸致伤29例,打击致伤18例,高空坠落15例,锐器致伤6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及CT扫描结果进行确诊,其中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其中血肿清除术41例,开颅去骨瓣减压2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在术前要争取时间与患者进行耐心的沟通和交流,使其了解自身病情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充分的关怀与鼓励,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及焦虑情绪,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及术后的恢复: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身体状况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瞳孔、脉搏、呼吸状况及患者意识等),做好手术各项准备(急救药品及手术器械),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各项检查(脑血管造影、CT扫描、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生化等),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血肿大小和部位等;迅速开通静脉通道,补充体内营养,调整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等。
1.2.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对进入手术室患者要时刻观察其意识的清醒度,保证尿道通畅及头颅位置的准确,确保患者呼吸正常。对伤势严重患者进行积极抢救,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工作,手术过程中要时刻配合医生做好病情监测。一旦发生异常或意外情况,立刻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1.2.3术后护理术后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并进行相关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和护理,对术后泌尿感染、褥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进行相应护理。
1.3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8例,好转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5.29%,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与对照组(分别为61.76%和2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开颅手术范文3
【关键词】万古霉素;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14-02
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1]。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在寻找有效手段预防颅内感染。本文根据我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手术医生术前洗手后手部细菌培养情况,并综合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确定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各类葡萄球菌,所以在2007年1月~2008年6月期间246例开颅手术中随机选择92例,于术前2h内选用敏感抗生素万古霉素(稳可信)500mg静滴,并和同期手术的其它组对照,评价本方法在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依据、效果和优势。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间我院神经外科共行246例开颅手术,患者年龄5~82岁,平均43.2岁,男性187例,女性59例,其中清洁手术201例,污染切口45例。幕上手术182例,幕下手术64例,急诊手术179例,择期手术6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术前留置导尿和深静脉置管。手术时间1h45min至7h,平均2.5h。
1.2 诊断标准:①高热:乏力等毒血症症状。②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③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蛋白定量>450mg/L,糖定量
1.3 方法:将需要进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用药组:在手术开始前2h内,即静脉诱导开始至切开皮肤前的一段时间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稳可信)500mg,使用方法:500mg万古霉素加10ml注射用水溶解,再加100ml以上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静滴60min以上,于静滴结束2h后测血药浓度(峰浓度)。术后用药组:从手术结束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至切口拆线。不用抗生素组:术前术后不用任何抗生素。统计三组病人颅内感染例数和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三组病人术后颅内感染和治疗费用见表1、2。
3 讨论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大部分是清洁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较低。而急诊手术和污染切口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则偏高[2]。随着近年来人造脑膜、颅骨修补材料等植入物的使用,发生颅内感染的机会也在增加。一旦发生颅内感染,会导致病程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神经功能障碍和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预防术后颅内感染致关重要。选用一种经济、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绝大多数术后颅内感染可溯源于手术时刻,因为手术创伤、出血、手术时间延长,术者的手术技巧和患者免疫力下降等相关原因。部分情况下因手术者洗手和消毒不严密也会增加术后感染机会。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选择在术前2h内静滴万古霉素预防颅内感染,与其它方法相比,本组方法具有多方面优势。①使用方便,操作简便。因为开颅手术绝大部分病人采用全身麻醉,所以无需另外建立静脉通路给药,只需利用全麻给药通路静脉滴注。而且方便血药浓度的检测,可以了解是否在有效的治疗范围内,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②抗生素应用针对性强。我们统计在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神经外科医生术前洗手后手部细菌培养结果,在9例阳性结果中7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2004年~2006年间我科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35例病例中,细菌培养结果金葡菌10例居首位[3]。靳桂明等[4]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发生颅内感染1137例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5.4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占40.18%。邓明强等[5]报道在48例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培养中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3例。张文歧等[6]报道326例颅内肿瘤术后13例发生颅内感染,经脑脊液培养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8例。综合上述资料,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万古霉素是窄谱抗生素,对上述细菌高度敏感,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③药效确切。万古霉素剂型为白色粉末状粉针剂,规格为500mg瓶,用法为每6h静滴500mg,每次持续60min以上,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内,而在脑膜炎症时血脑屏障透过率更会提高。在术前2h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在术中刚好达到峰值,本组在术中测得血药浓度在25~40ug/ml间,属有效范围,其药效作用确切。如手术时间过长超过药物半衰期6个h则需追加500mg万古霉素。在术后应用抗生素则失去最佳预防时间,无法针对术中可能引起感染的各环节有效预防。④毒副作用小。万古霉素重大的副作用有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第八对颅神经损伤等。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和替考拉宁、氨基糖甙类同时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者、老年患者和新生儿应慎用。我们在术中对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所有病例均在安全范围内,没有一例出现与应用万古霉素相关的毒副作用。当峰浓度在60~80ug/ml以上,谷浓度超过30ug/ml以上可出现肾、听力损害等副作用。而在术后应用抗生素组中出现了皮疹2例,二重感染5例,伪膜性肠炎3例,肝肾功能不全3例。以上不良反应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特别是对重危病人的影响较大,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⑤不易引起耐药性。目前尚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的报道,一旦经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是葡萄球菌,万古霉素均对其敏感。而临床常用的β内酰氨类和头孢二三代抗生素长期使用后耐药性较多,并且易产生二重感染。⑥医疗费用减少。由于本组使用单一剂量万古霉素,加上1例颅内感染使用其它抗生素,平均抗生素费用是173.5元,低于术后应用抗生素组的人均2078.8元。相对于未用抗生素组,因其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例较多,在控制感染方面投入的费用较多,其人均总费用和抗生素费用均高于本组。⑦注意万古霉素和全身硫喷妥钠等合用时可致组胺释放,引起皮肤潮红、过敏反应等,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并准备好抗组胺药物,对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处理,同时尽量避免使用硫喷妥钠。⑧万古霉素只能针对主要致病菌,若引起颅内感染的致病菌非葡萄球菌或为G-菌,则万古霉素对其无效。本组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致病菌是鲍曼不动杆菌,在此情况下需加用敏感抗生素处理。 综上所述,术前应用万古霉素可降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具有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和医疗费用少等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7
[2][5]邓民强,黄书岚.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及用药途径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2(6):16
[3] 黄炜,蒋鑫彦,陈涛.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卷17期:114
[4] 靳桂明,董玉梅,余爱荣等.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荟萃分析[J].2007,123):149-150
开颅手术范文4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CT扫描出血量为30~50 ml,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尿激酶冲洗血肿腔1~2 d。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率较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是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颅内压,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的功能[1]。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出血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3~65岁,平均55.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病程2~15年,平均8年。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6例,丘脑3例;GCS计分3~5分1例,6~9分17例,10~12分2例。
1.2 方法
患者均于发病后7 h内手术,全身麻醉,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量最大且距皮层最近处层面为切口位置。纵行切开头皮约4 cm,小乳突拉钩撑开后,妥善止血。颅骨钻1孔,扩大骨窗直径至3 cm左右,骨缘用骨蜡止血之后电凝硬脑膜血管。悬吊硬脑膜后呈“十”字切开。选择脑皮层表面相对血管少的区域,用脑穿针依CT片上血肿定位及深度穿刺以探明脑内血肿部位、方向及离皮层的距离。电凝烧灼脑皮层之后,在小型脑压板协助下,用湿盐水脑棉保护脑组织,逐渐进入血肿腔,清除全部或大部分血肿(至少80%以上)。对于活动性出血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小的渗血用明胶海绵轻压之,不必要求彻底清除干净,尤其是血肿壁的血块不必清除[2]。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仔细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血肿腔内放置内径5 mm的硅胶引流管。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每日尿激酶3万~5万U溶于3~5 ml生理盐水后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2 h后低位引流,2次/d。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功能等级评价标准,即改良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Ⅴ级分法[3]。Ⅰ级:基本日常生活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所规定的活动及工作都能独立。Ⅱ级:基本日常生活能独立,但工具性日常生活部分依赖。Ⅲ级:基本日常生活(﹤3项)及工具性日常生活部分依赖。Ⅳ级:基本日常生活(3项≤B﹤5项)和工具性正常生活部分依赖。Ⅴ级:基本日常生活(≥5项)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完全依赖或死亡。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出血后,血肿形成,造成局部神经细胞损伤,脑组织受压、软化、坏死,并随着血肿的增大,其张力迅速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等[4]。手术目的是及早清除脑内血肿,挽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功能,但手术操作对脑组织也是一种损害,因此手术方式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创伤较大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具有如下优点[5-6]:①创伤小。骨窗直径3.0~4.0 cm,而且微创技术分离脑组织创伤小反应少,达血肿边缘后低压抽吸凝血块,不会误吸血肿周围脑组织。②手术时间短。进颅迅速减压快,手术操作简便,一般50~100 min,平均60 min,能迅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③可以在局麻强化下进行。④止血确切可靠。在显微镜下,可发现血肿壁周围微小出血点,可直视下双极电凝止血,彻底止血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关键,减少了术后再出血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9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但对于血肿量很大,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特别是已出现脑疝者,仍应以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处理,不宜强求小骨窗手术[7-8]。一般意识障碍程度较轻,病情分级在Ⅱ级左右,血肿量在30~40 ml,病情平稳者可采用微创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而且合并应用尿激酶,可减少再出血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一强,郑斌. 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7,l4(10):1352-1353.
[2]董宇峰,吴春荣,于海东,等. 小骨窗显微手术及常规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6例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23-624.
[3]王忠城.神经外科学 [M]. 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86-689.
[4]何二平,王福林,吕爱华,等. 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医学,2008,28(10):36-37.
[5]贾清海,肖博,王华英.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6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03-104.
[6]陈华,邬跃刚,习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个体化治疗[J].山东医药,2008,48(37):43-44.
开颅手术范文5
关键词 超早期 小骨窗开颅 高血压脑出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月收治经头颅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男23例,女19例,年龄47~75岁,60岁以上30例(71%),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后意识状态分级: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6例。CT示出血位于外囊12例,内囊30例,其中破入脑室6例。血肿根据多田公式计算,30~50ml者26例,50~100ml者16例。
手术方法: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手术治疗,选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全身麻醉,术前及术中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药物降低血压及颅内压。采用CT定位,以血肿最厚处层面相应头颅投影点标记为中心,平行于外侧裂投影线的颞部斜切口,长4~5cm,直达颅骨,乳突撑开器牵开头皮全层,在颅骨上钻孔后,咬骨钳咬除颅骨,扩大骨窗至2.5~3.0cm。切开硬脑膜前先穿刺抽吸血肿减压,然后再切开硬脑膜。在颞中回中后部横形切开皮质1.5cm,沿穿刺针向血肿方向用窄脑压板分离由浅入深,直达血肿腔,自动牵开器牵开,冷光源下血肿腔内细心操作,吸引器低压轻缓吸除血肿,尽量少损伤血肿壁,对活动性出血点双极电凝止血至注入生理盐水回流液清亮不漂血丝,深部穿支血管勿损伤;对血肿壁上黏附牢固、不易吸掉小血块保留,勿勉强清除。底部血块也可保留部分,不可强行剥离。原则上在不增加脑创伤和损伤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清除血肿。对血肿未能完全清除或破入脑室者,血肿腔内留置内径2mm硅胶引流管,对破入侧脑室者术前常规额角行侧脑室外引流。对未破入脑室且血肿清除干净者不放置外引流物,缝合硬脑膜及头皮。
术后处理:保持血压平稳,脱水、抗炎、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术后第1、3、7、14天分别复查CT,对残留血肿量≥10ml者,经血肿腔引流管注入5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2万IU夹管3小时(冬天注意加温),每天2次,直到血肿残留量
结 果
术中血肿清除80%以上39例,其中清除90%以上达25例,清除血肿60%左右3例,无再出血病例。意识状态Ⅰ级3例,Ⅱ级11例,无死亡;Ⅲ级22例,死亡2例;Ⅳ级6例,死亡4例。总病死率为14.3%。3个月后按日常活动(ADL)分级法[1]:Ⅰ级4例,Ⅱ级15例,Ⅲ级12例,Ⅳ级5例。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尽管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时机、适应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已有许多报道[1~3]。从病理生理变化看,脑出血后6~7小时,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而且随时间增长而加重。超早期手术能尽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对血肿周围半暗带区内的神经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作用,打断脑水肿继发损伤,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坏死,还有助于减少凝血过程及血液成分崩解释放出毒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其他炎性介质,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促使神经功能的最大限度恢复,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吴中学,赵海高,等.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72-76.
开颅手术范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骨窗手术;常规开颅手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15-01
高血压脑出血为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之一,其发病率为脑血管病症总数的30~40%,具有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的特点。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老年人,起病迅速,病情危急,加上老年患者自身的体质特征,采用传统手术疗法临床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关研究表明,微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减少死亡,改善预后。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4例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1.29±3.54)岁,平均发病时间为(5.24±1.77)h;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63.18±3.06)岁,平均发病时间为(4.88±1.13)h。对照组21例,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2.38±3.46)岁,平均发病时间为(4.01±1.37)h;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62.46±3.58)岁,平均发病时间为(5.37±1.56)h。出血部位:27例为基底节区,11例破入脑室,6例为皮层下,皮层下出血经CTA基本排除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纳入标准:①有高血压病史,同时伴有一侧的肢体瘫痪;②采用多田公式对血肿量进行计算,血肿量在30~60ml之间;③未出现脑疝,存在意识障碍;④患者均有呕吐、头痛、抽搐等表现;⑤GCS评分:19例≤8分,16例为9~12分,9例13~15分;⑥排除脑外伤、脑卒中、脑动脉瘤、血管畸形所致的出血。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微骨窗手术,方法如下。选择最大的血肿层面,并将投影点详细标出,作直切口,实施全麻或者局麻,头皮斜行直至颅骨作一切口,钻孔后,扩大骨窗,直径约为3cm。术中患者颅压明显降低,术毕后进行骨瓣复位;也可在颞骨进行钻孔,之后扩大小骨窗,直径控制为3cm,“十”字形将硬脑膜切开,切开皮质,长度为1cm,对血肿位置确定后,尽量避开重要血管以及功能区,使用脑穿针直接穿入直至血肿腔,在避免对脑组织过多牵拉或损伤下尽量吸除血肿,注意不要强行剥除紧密粘连的血肿。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残腔彻底清洗,并将引流管置入。对于存在脑室出血的患者行外引流术,给予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术后24h采用1000U的尿激酶与5ml的氯化钠溶液于血肿残腔注入,对引流管进行夹闭,4h后给予开放。间隔8h采用尿激酶进行1次冲洗,术后24~48H给予患者头部CT检查。对于残留血肿超过15ml的患者,引流后将20000U的尿激酶注入,1次/d。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术后给予两组患者综合治疗,并对血压血糖有效控制[1]。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3 讨论
临床中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法多样,相较于传统的常规开颅手术,现代微骨窗手术具有以下明显优势:①手术时间缩短,可以迅速的到达颅内,使脑受压尽快解除,有利于临床急救。②创伤小,操作幅度得到限制,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损伤与术中出血,硬脑膜严密缝合,有利于颅脑完整性的保持,减少缺损面积,提高预后效果。③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避免了血肿清除不彻底,解决传统手术中止血困难的不足[2]。本研究中,采用微骨窗手术的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开颅手术的对照组,而且意识恢复时间缩短,语言恢复情况良好,本研究结果也与庞力[3]等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骨窗手术治疗有效率高,死亡率低,操作简单可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贺震民,高艳丽,陈泽军,等.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03(02):165-166.
[2] 阎洪法,龚惠云.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04(03):153-154.
[3] 庞力,周良辅.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6(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