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单的一天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单的一天日记范文1
【关键词】物理检测;命题设计;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73-02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理念有三方面: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而不是只重视结果;三、要注重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在学业评价内客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力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的,现在仅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
综观近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试题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物理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和严密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重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课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计算;题目中物理情境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难、偏、怪”的题目而脱离实际。
例:岳阳市2002年中考试题:初三年级王强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思考,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下面是他一天日记的摘要:今天是星期六,下午四点爸爸带我去游泳,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去搭公共汽车,车上的人较多,我站在车上,公共汽车启动时,我感到身体往后仰,到体育馆后,我换上游泳衣,赤着脚接受路面鹅卵石的“抚摸”,走向游泳池。 “当我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爸爸拿着照相机不断地给我拍照,我也感到自己越变越轻,真是舒服极了。游完泳从游泳池中爬起来,我感到有点冷,一阵风吹来,我似乎开始冷得打颤。阅读王强同学的日记摘要,要求从中找出四个跟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名词、短语和句子,并分别写出涉及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或名词)。”
该题中描述的王强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给学生学习物理作了一个好的示范:善于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乐于写“物理”日记的习惯,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物理与人文的结合。
二、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要克服只重知识、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之一。在笔试的环境下,对“过程与方法”可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人站在恰好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向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试想如果倒入碗里的水不是水而是别的透明液体,实际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即:不同的透明液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原理是什么?
(2)你将测量哪些量?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你会面对那些设计上的问题如何处理?
(4)你对实验的结果有何猜想?
题目开始先介绍硬币在水中的折射,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做这道题,学生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一问通过对实验结果有何猜想,还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道题设计的很科学。
也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仅仅在物理实验时才能实施,在试题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有一定难度,另外以往试题多为知识内容,实验内容也仅是在测量与验证定理上作要求。于是教师不熟悉对科学探究怎样进行卷面考查,容易出现简单化、标签化。比如下面这道命题就过于简单,留于形式。
小梅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探究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她猜想:(1)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把一只平底玻璃杯分别正放、倒放在一盆大米上,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2)在倒放的杯子上加放一盒饮料,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
进行实验:观察到玻璃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状况如甲、乙、丙所示。
分析论证:(1)甲、乙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2)比较图乙和图丙的实验,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
总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强越。
简单的一天日记范文2
2008年3月,埃及曝出考古重大发现――一座公元8世纪的古城堡重见天日。为这次考古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一位获得埃及文物部门特许的中国考古爱好者,他的名字叫李金培。鲜为人知的是,李金培曾是一名国内的罪犯,能变成外国政府特许承认的专家,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一切的改变,只因为他当初对女儿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谎……
高墙内的考古谎言
1965年,李金培出生在被称为六朝古都的河南省开封市。从爷爷和父亲那里,他掌握了不少考古和挖掘古墓的知识。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为充实考古队伍,决定招考一批热爱考古事业而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李金培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围。1995年,李金培调到湖北荆州地区,随后又作为单位的优秀人才,被送往武汉某重点大学考古专业学习,系统地接受专业教育。正在前途一片大好之时,李金培却走上了歪路。为了筹到一笔安置新家的费用,他利用工作便利将一件文物倒卖给老乡,获利10万余元。事情很快败露,李金培因此获刑7年。
清醒过来的李金培后悔不已,尤其让他无法交代的是远在陕西的妻子和女儿茵茵。茵茵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女孩,她漂亮、懂事,在学校里门门功课都是优。案发后,李金培要求执法部门不要将这个消息告诉茵茵,因为她当时面临中考。李金培知道茵茵最喜欢历史,尤其对古埃及金字塔法老的诅咒感兴趣。他便对妻子说:“告诉茵茵我在埃及考古,要等任务完成了才回去看她!能瞒多久瞒多久,我宁愿娃将来恨我,也不愿意在这节骨眼上让她伤心!”
不久之后,李金培被押到监狱服刑。每天,他都要到工地参加劳动,吃的是简单的饭菜,睡的是简陋的通铺,一想到漫长的7年他都没有任何自由,李金培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改造产生了反感情绪。因为拒绝改造,李金培被关了禁闭。狱警告诉他:如果三个月内,他还是拒绝改造,那么就享受不到家属接见和亲情电话的奖励。
对于女儿的思念越来越浓,幸好3个月后,李金培终于被允许走进电话室。听到茵茵在电话里甜甜地叫着爸爸,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娃,爸爸正在这边挖古城墙呢。我们找到一座古城堡,这需要好长时间呢!”茵茵深信不疑,她说:“爸爸,你就在那边好好干吧。”这次通话好似给李金培干枯的灵魂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对改造越来越积极了。
告别过去闯荡埃及
不久,茵茵告诉他,升学考试她考了全班第一名。作为奖励,她向父亲提出拍些埃及的风光照片寄回来。这让李金培傻了眼。为了维护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李金培开始主动找监狱干部借有关埃及历史的书籍看。
与女儿的关系稳定下来之后,妻子却向李金培提出了离婚。这之后,李金培的思想再次出现了波动,他不仅拒绝改造,还在监狱里拉帮结派,制造事端。因为他料定孩子已经知道了一切,谎言无需再继续。
2002年6月,监狱尝试最后一条拯救李金培的办法,要他跟女儿通电话,电话那头仍然是他熟悉的声音:“爸爸,是爸爸吗……”时隔一年,孩子的问候没有变,爱他的心没有变。李金培握电话的手开始颤抖:“娃,是我……”“爸爸,挖成功了吗?你要回来了吗?”“不,娃,还得等一段时间呢……”茵茵在那头“扑哧”一声笑了:“爸爸,我都要考高中了呢,你还不回来的话,考大学的时候,我直接考到埃及去算了,我到沙漠里去找你!”李金培心疼得更加厉害,他含泪回答:“娃,我相信你能做到,我在埃及等你!”
为了女儿的这句话,李金培决定摆脱一切恶习,潜心改造。2004年,他因为有重大立功表现,获得减刑奖励,可以提前出狱。2004年6月18日,李金培走出了监狱,买了一张去开封的火车票,想回家看望朝思暮想的女儿和母亲。
临上车前,李金培犹豫了。几年过去了,乖巧的茵茵也该出落成大姑娘了吧,她会相信眼前落魄的父亲是从埃及考古归来的功臣吗?明年,她就要读高三了,如果知道爸爸对她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还会为梦想奋斗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李金培停下了脚步。
女儿拯救了他的灵魂,现在,李金培要帮她实现梦想――去埃及!他认定这是拯救他们父女关系的唯一出路。李金培先找到进修期间的一位老师,讲述了这5年来他与女儿茵茵之间发生的故事。老师非常同情,帮助他申请到了埃及的自助旅游签证。2004年底,李金培登上了前往埃及的航班。
九死一生父女重逢
到达开罗后,李金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拍了一张照片,给女儿寄出了发自埃及的第一封信。
起初,李金培对自己申请工作签证,获得埃及长期居留权相当的自信。他认为,他的考古特长在埃及应该可以施展。但是他很快得知,外国人若在埃及合法考古,必须获得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的批准。但现在的李金培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文物挖掘专家。迫于生计,李金培只好在开罗一家小的中餐馆落下脚来。他一千就是半年。在这半年里,他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阿拉伯语,也积攒了一些钱。老板见李金培手脚勤快,打算替他申请打王签证。李金培觉得这样也能将日子混下去,等生活稳定了就将茵茵接到埃及来。
2005年8月,茵茵以62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她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爸爸,她被历史专业录取了。高兴之余,李金培也很担忧:如果女儿来埃及看到一个在饭馆里打工的爸爸,那他多年来为圆谎付出的努力等于付诸东流了。
李金培开始了第二次冒险。他来不及等签证下来,结清工资后就跑到了西部靠近利比亚的塞卢姆省。一个沙漠出来的当地人告诉李金培,在塞卢姆沙漠里住着许多外国考古队,需要雇佣一些有经验的队员,而且报酬非常高。那年圣诞节前夕,李金培前往波兰专家驻扎的一个神庙,想谋一份工作。在拥挤的巴士上,有个戴眼镜的欧洲人用阿拉伯语和他聊天。李金培如实相告他在中国的从业经历后,那人将他带到神庙附近的一间简易房内,问了他一些挖掘知识,很快通知他被录用。他们给李金培开出了十分诱人的工资――每天300埃镑。两天后,李金培和几个埃及人被一辆吉普车送到沙漠深处的一个戈壁地带,在那有一处已经被开挖的古墓群。因为天气很冷,人手不够,工程进度相对缓慢,李金培等人到达后,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李金培被叫到一个老头跟前,那人问他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主墓穴。李金培自制了一把洛阳铲,配合他们的金属探测仪,在已经被挖得遍地开花的荒漠上四处踩点。他把工具去,再抽出来,哪是生土(没有动过的土),哪是熟土(回填过的土),他一看便知,通过这种方法,他很快找到了主墓穴的位置。
不久,李金培发觉他们似乎不是合法的考古队。一次偷听,印证了他的猜想。李金培害怕被抓后永远被驱逐出埃及,那样他将没机会见到女儿。
于是,他伺机逃跑。
李金培朝着日出的方向走去,从日出走到日落。第二天,他继续往东行走,水喝完了,随身带的一点食物也吃完了。天黑的时候,李金培实在支撑不住,昏倒在地……当李金培再次醒来时,被一群说英语的旅行者包围。通过随队的埃及向导,他们弄清楚了这个中国人的遭遇,其中的一个英国长者告诉他,埃及有许多外国盗墓集团,他们专门雇佣没有身份的黑工,目的达到后,就将这些人杀死在墓穴里,然后卷起“宝贝”逃之夭夭。李金培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他及时逃出,否则等不及见女儿就会丧生异乡。
这个英国人叫罗伯特,是一位来自英博物馆的学者。他给李金培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叫他3个月后打给他。脱险后,李金培回到了塞卢姆首府。3个月后,他如约将电话打给了罗伯特博士。罗伯特叫他到埃及与巴勒斯坦交界处的伊斯梅里亚地区去。博士在那儿组建了一个考古队。李金培到达后,罗伯特对他手里的洛阳铲非常感兴趣,很器重他。李金培因此成了队里正式的考古队员,也获得了在埃及考古的合法证件。
李金培和罗伯特一行,在广袤的沙漠进行着艰难地搜寻。2007年6月,他们发现一条军用古道。他们将先进的考古仪器和李金培古老的工具、理论相结合,探测到一座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堡。城堡规模宏大,周围环绕着许多古墓。开挖的那天,博士激动地和李金培紧紧拥抱在一起。由于李金培对此次考古工作贡献突出,获得了埃及文物部门的特别嘉奖。
第一批文物出土后,李金培对罗伯特博士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邀请他远在中国的女儿到现场来看看。罗伯特起初不解其意,当听说了李金培与女儿的故事后,这个满脸沧桑的老博士给了李金培一个深深的拥抱,他说:“没有比在一座新出土的城堡上,跟阔别10年的女儿重逢更有意义的事情了,我很羡慕你有亲人来分享成功!”
2007年10月16日,茵茵抵达开罗国际机场。当罗伯特的助手将茵茵带到挖掘现场,李金培慢慢地站了起来。夕阳下,一个身材高挑、披着长发的姑娘快步朝他走来,边走边喊:“爸爸,是爸爸吗?”记忆的洪水霎时涌上李金培的心头,他不知道该怎样迎接这一重要时刻,只是伸出满是尘土的手,说:“娃,是爸爸!”父女俩紧紧抱在一起,任幸福的泪水横流。为了这个拥抱,这位坚强的汉子奋斗了10年。
入夜,李金培和女儿彻夜谈心,可他就是不敢提自己坐牢的往事。直到茵茵睡去,李金培替她清点行李,发现了一个厚厚的日记本,上面记载了李金培与茵茵在监狱中第一次通话以后发生的点点滴滴。看着,看着,李金培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早在妻子和他离婚前,茵茵就在无意间听到了妈妈和奶奶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简单的一天日记范文3
关键词:戏剧;表演;理论;自觉;更新
在涉及戏剧表演如何创造角色的问题时,诸家学说纷呈,见仁见智,如“心理外化说”、“天性解放说”、“动作说”等等,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这一现象本身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戏剧表演、创造角色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规定,人生是丰富多采的,谁也无法用一种教条式的理论去束缚鲜活的生命。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实际实践中,人们又往往喜欢去寻觅试图框住表现鲜活生命发展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相互间旷日持久的表演学术的论争。
一、传统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几种分析、排练的教学方法
创造角色的练习一般是以剧本片断教学作为开始的。教师分配学生找剧本,要求学生找一些人物少、事件完整、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突出的剧本,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对所选剧本题材,风格、时代、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限制。剧本敲定后,开始进入排练,一般常见的分析、排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剧本分析法。准备好剧本后,就开始读剧本,一遍一遍地读,然后分析剧本中的时代背景、中心事件、矛盾冲突、贯串动作、主题、主题思想、最高任务、分析角色的规定情境、潜台词、内心独自等等。直到把全部搞清楚了之后,开始写人物分析,人物小传、对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都要写得非常具体。在剧本分析透彻之后,才开始排戏,用综合的舞台调度去体现,其实是在桌旁完成分析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其二是对词、背词排练法。即学生们拿着剧本你一句我一句地对台词,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台词来感受、体验剧作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思想感情。在对词的时候对剧作的事件,矛盾冲突贯串动作、主题思想、最高任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然后背词,找到角色的语气、感觉来表达。此后开始排练、完成舞台调度,找到语言和形体配合的感觉。
上述两种排练方法的弊端在于:一是由于纯案头的工作过于繁琐,纸上谈兵过多,往往将学生置于旁观者来评论角色,因而学生由自己向角色转换的排练时,自己就变得很理性。并且还要背负着看似丰富,实则累赘的分析成果,使其始终在阐述剧本情节上徘徊,无法真正进入角色;二是对词、背词,又由于演员只顾说自己的台词,说完上句想下句,根本不听对手的词、完全没有交流,形体动作僵硬、干巴、失去了生活自然的有机性,于是,学生的创作热情受挫,有些不知所措。只得再重新分析剧本,重新体验角色。
纠正上述弊端,就需要一种理论的自觉,这种自觉,不是为了论证某种事物而寻找理论依据,而是理论本身还活着,是理论自觉地在解决和指导着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的演员明确剧本的外部事实和事件之后,应当转入‘用行动进行侦查’,在实践中探索从这些事实和事件产生的有机过程。于是演员面前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今天、此时、此地,处于角色的生活情境之中,他该怎么办呢?对于提出问题,演员不是用言语,而是通过行动去回答。这里,他是代表他自己行动,而不是代表他目前还不熟悉的人物形象”①。这是斯坦尼拉夫斯基晚年的重要成果――行动分析法。
这种分析是在演员拿到剧本之后,先不要急于背词或做大量的案头分析,而是应先寻找动作,找出剧本中的事实、事件以及由事件涉及的角色在剧中的行动的任务、目的。即人物在规定情境中会做什么?然后怎么做?带着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觉做一些即兴小品和练习,可以是剧本的事件,也可以是与剧本无关的事,但一定是要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生活起来,语言可以不受剧本的约束,是即兴的、生活化的、自然地说出,但行动意向不能脱离剧本的情境与角色行动目的范围,演员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生活在角色当中会说的话或会表达的情感,组织和感受角色的舞台生活、获得一定的角色舞台生活的感觉,在捕捉到了比较准确的台词思想动机后,慢慢向剧本原台词靠拢,这时原台词和演员自己根据角色发挥的台词就很接近。
笔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在中戏导演博士生考试中考导演构思时曾抽我和96表演班的一个男生去做考生的演员,当时考试的题目是排演话剧《骆驼祥子》片断,给我排戏的考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张东钢老师,因时间紧,无法细排,好在我们对片断都很熟悉。我饰演虎妞,但毕竟我从未饰演过这个角色,也不记得剧本中的台词,只知道这段戏大体的内容,我很着急,怕由于演砸了影响考生的成绩,而张东钢老师却很从容,他让我根据情节明确虎妞上场的目的,带着行动自己走一遍,自由地发挥语言,不要想剧本中的台词,像做即兴小品一样,突然间我感觉非常轻松,非常自由,我好象真的是虎妞,有着直爽泼辣的个性,跟我演对手的演员所饰的祥子也一样抛开剧本跟我自由地配合,当导演对我们所表现的人物感觉表示满意后,再让我们回到剧本中看人物的台词,这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剧作中的台词和我们自由发挥的语言是如此的统一。由于排练方法得当,使得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演出,而且效果相当好,受到一致好评。通过这次排演,我深深体会到了行动分析法的魅力。如今我也做了艺术学院的老师,我在给学生排戏时也常用行动分析法,同学们都感觉很轻松,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候,角色的影子在闪动,角色的生命在萌发,活生生的人物便跳了出来,虽然它的闪光很短,但却很亮,很生动。
二、时代要求表演理论的更新
在表演理论更新方面,新一代的中国戏剧艺术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现在比较风行的小剧场戏剧。小剧场的概念在我们国家原来是没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反戏剧、、反传统的特质,而我们国家只是用它来解决戏剧的衰落。直到上世纪末小剧场戏剧才开始成为我们戏剧的主要样式之一,也成为人们研究的兴奋点,人们开始对它的观演关系、美学特征、导表演方法、舞美样式、剧作特点做了很多研究。另外还有关于音乐剧的研究。这些都是时代赋予的理论的更新范畴。这种理论更新在古老的戏曲剧种也曾出现。如戏曲理论集大成者李笠翁就曾说:“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的情态,今天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人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啭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②古老的戏曲剧种尚且“随世道的迁移”而进行“自啭其舌”的理论更新,难道号称“文明戏”的话剧艺术处在大变革时代而不需要理论更新吗?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戏剧表现的内容、形式和编、导、演,都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就戏剧表演教学而言,早在理论自觉中就作了许多预期性的铺垫,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许多需要更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理论与现实脱节这一现象是不容回避的。当今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要他们表现艰辛痛苦的感觉,用斯氏的表演方法,由内而外的表演,往往都很难达到。为了让学生表演与自己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的角色时,表现饥寒交迫,被亲人抛弃等等,学生在表演时总是进入不了情绪和状态,此时用手猛击一下学生的身体,学生受到刺激有疼痛感,对进入角色状态很有帮助。这种外部的疼痛会转化为内心疼痛,外化出来,形成了一种由外到内的表演,可能这种表演训练方法显得有些笨拙,但对现在的学生却很受用,因为它很直接、很真实地被感觉,比起不断的启发分析更有效。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由外到内的表演方法的思考,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与所谓“心理外化”论是相悖的,其实人的心理很难捉摸,无法外化,只有凭借演员去感觉。现举两个文坛大师的心理活动来加以说明。
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其中居然记有,“过午看足球和女子蓝球。所谓看女子蓝球者实在就是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还有读《红楼梦》为林黛玉的命运而难过,翻过那个不祥的结局。有时也想:“自从去年以来,我的心常常转到妓身上去。我能感觉到她们的需要。”大师季羡林的内心是如此丰富复杂,如果演员要表演季羡林的内心所想,能演出来吗?请不要妄加指责说表演大师不要表演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主要表现大师的精神。可季老却不这样看。当他看到自己七十年前的日记出版,喜不自禁:“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他还这样表述日记的价值:“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在里面找到我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自有他丰富的阅历和内心世界。但依据心理外化,演员在这方面是难以外化的。又如,台湾作家林清玄为了追求所谓生命的至高境界,到山区去闭关,但境界再高的人也要吃饭,于是他每个月都要到山下买东西。一天,他怀着宁静的喜悦的心情在山下采购。一开始,他站在一个水果摊旁边欣赏水果。突然,一个人跑过来,忽匆匆地问他:“老板,请问这种水果多少钱?”林清玄吃了一惊,也有些生气,暗想:“我修身养性这么久,境界不凡,气质脱俗,你居然说我是卖水果的!你果真看不出两者的差别吗?”他急忙跑到卖花的旁边,一本正经地站立着,看别人又会怎样看待他。很快,另外一个人走过来,张口就问他:“老板,这朵玫瑰花怎么卖?”我难道真的像卖花的吗?不可能!我的脸上明明还写着闭关的清寂。他又跑到卖肉的地方。“我才不信,难道有人会把我看做屠夫不成?”果然,又有一个陌生人跑过来,似乎顺理成章地问他:“老板,猪肉多少钱一斤?”林清玄觉得太奇怪,在内心深受震动的同时,也获得一种启发:“你的内在是不一样的,但你的人还是跟所有人是一样的。”人的内在和所思所想都是千差万别的,演员只能感觉,而无法去透析他的内心,至少,此时演员只能表演林清玄在购物,却不知道他在闭关,为什么闭关等等。可见演员要演季羡林与林清玄的内心,只能凭观察、感觉、揣摸,但永远无法真实地再现。
此外,还有关于遴选培养表演人才遇到的所谓“内心与外在”问题。在招生选择学生时,是看重学生的形外还是更看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力?往往二者很难统一。这个问题困扰笔者很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外形条件很好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却很苍白,而相貌平平的学生却大多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强的感觉力。对于培养话剧演员,对于舞台而言,演员的表演技巧、表演状态,内心感受的真实始终是第一性的,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认为从表演教学,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出发,在选择表演学生时应更看重其内心的感受力,在这一方面需要更新理论的支持。
与之相佐证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曾到香港演艺学院进行教学交流,有较深的体会。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形象大多都并不出众,但是表演时从内心发出的感觉都很真实,很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而相比之下,内地的表演学生大多形象靓丽,表演时更多的是注重外部技巧,内心空空,总不易把观众带入情境。由此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感受力强对角色的把握更准确,创造的角色更真、更抓人。再由此引伸,我已经想到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百老汇式,好莱坞式的著名演员呢……
从理论自觉到理论更新是针对戏剧表演教学中理论滞后,理论模式化,已不适于指导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戏剧艺术,戏剧审美而提出来的。在这里“自觉”与“更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论自觉就不可能有理论更新。
中国戏剧表演教学长期以来,是在保持原有戏剧表演理论与理论自觉、理论更新的矛盾中进退维谷。而现代戏剧表演教学理论的更新与戏剧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摸索出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戏剧的表演理论,戏剧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戏剧舞台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应该承认,传统的表演教学理论部份已经明显地阻碍着现实舞台上创造具有真正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角色的表达,所以作为当下表演教学理论,除了借鉴当代国际上的表演教学理论外,小剧场戏剧的表演理论亦可作为理论更新的补充。总之,扬弃一些传统的表演理念,把那些不适合现代意识表达的戏剧表演方式的理论改成适合现代意识表达的形态理念是完全可能的,而理论自觉与理论更新一旦形成可行的理论就一定能推进戏剧表演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