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童年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师的童年故事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1

法国人是天性浪漫的民族,他们肯定不会忘记拿童年来幽默一把。《小淘气尼古拉》就是两位法国的漫画大师合作逗乐的杰作,葛西尼负责写故事,桑贝负责配图。故事的叙述也是用漫画的手法,图画本身也是绝妙的故事。

尼古拉是一个刚上学不久的小学生,他有一帮“死党”,就是在学校里的一帮哥们儿。这帮小家伙天真烂漫,快乐无比。无论他们到哪里,哪里就变得乱七八糟。

他们一窝蜂地冲过马路去上学,看得交通警察实在心惊,于是征得校长的同意给他们上一堂现场的交通秩序课。能到校外去上课,孩子们非常乐意。警察很耐心地带着他们以安全的方式走过来走过去,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可就在警察满意地夸奖他们、并宣布下课后,这帮小家伙又一窝蜂冲过了马路。

给小家伙们上课不是件容易事,真佩服老师坚强的神经系统。一次学校组织身体检查,开始的时候,医生们还觉得很有信心应付这帮看起来很可爱的小家伙。可是没多久,这帮小家伙就开始让医生们头疼了,最后测评孩子们智力状况的医生几乎精神崩溃,他感觉自己成了神经病。

他们一起踢球时就更加热闹了。随时都在吃零食的亚三有一个新足球,约了一帮死党一起来踢球。全部来齐,一共18个人,大家先要就各种问题争论个明白。阿蔫学习成绩好,当然只能做裁判,可是只有鲁飞有口哨,因为他的爸爸是警察。可鲁飞不愿意把哨子给阿蔫,大家只能决定,阿蔫要吹的时候就告诉鲁飞,由鲁飞来吹哨。然后大家抢着当队长,各有各理由,说不到一块儿,就要动拳头。尼古拉说用硬币来决定吧,可是硬币抛出去却找不着了,大家又忙着找硬币。好不容易鲁夫吹响了开场哨,可尼古拉又与杰夫争论起来,两人扭打在一处。阿蔫对鲁飞没经过同意就吹哨抗议,鲁飞说哨子是自己的,爱吹就吹。渐渐地,大家乱作一团,又跑又叫,你推一把我打一拳,开心得不得了。这时候,正在吃零食的亚三突然发现,原来那个足球根本没带过来,忘在家里了。

尼古拉也有破天荒被人夸奖“乖”的时候。他喜欢和邻居一个女孩子玩,所谓一起玩,就是在女孩面前表演翻跟斗。他被邀请参加女孩的生日派对,拿着礼物兴冲冲地跑上门,却发现自己是唯一被邀请的小男生,他不得不坐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孩中间。女孩的妈妈把尼古拉送回家时,直夸他是个斯文的小绅士。可回到自己的房间,尼古拉放声大哭,让妈妈莫名其妙。还是爸爸理解他,带他出门下馆子、看电影,看的是西部牛仔片,总算让小尼古拉找回了平衡。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2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下设三个校区:“老字号”北街校区、“青年号”罗塘校区、“儿童号”城南校区,三个校区都因地域因素,天生玲珑型。小微的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怎么变,变向何方,我们经历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

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

与大师的童年对话。我们静心品味大师经典作品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触摸传统儿童生活中那些宝贵、丰富、充满精神意味的童年意象,寻找通向儿童世界的密码。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对童年的认知,有了这份对传统的穿越,自由、快乐、诗意的童真、童趣成为校园空间变形的核心要素。

与自己的童年对话。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校园空间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没有深刻的、缺乏自省意识的、经由自身的童年生活出发建构起来的对儿童世界的体察,对儿童的认知则必然会走向空洞与浮华。反刍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对话,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儿童世界的丰富与高贵。

与当下的儿童对话。努力从“长大了的儿童”的儿童视角出发,认真、严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下儿童的生存困境。于是,我们便有了关于“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独到的理解,有了儿童版的校园模样:欢乐谷、梦工厂、图书馆、生态园。我们找回了童年应该有的样态:简单而不失丰富,开放而不失神秘,真实而不失梦幻。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形成了我们对区角概念的建构:在校园主题功能区之间的边角区域,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教育元素,创设充满童趣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嬉戏、担当、分享、探究于其间,这样的边角区域就成了校园的区角。它小巧而灵活,实现了教育的“无中生有”,让教育更具儿童味;与新教育的对话,有了我们对区角课程的勾勒,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校园里生长。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让我们的行为顺应儿童、唤醒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在区角里遇见、生长。对话之中,我们有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悟道,更有对教育诗意的解读,鲁迅先生说过“儿童最像诗人”。最终,我们有了一份约定:于诗意里蹲下,聚焦儿童版的校园区角。

构建:让区角摆渡童年的

美好

区角构建,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选择、建立适切的意像,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我们循着以下路径:

路径之一:基于儿童好表现的心理,设立“我要登台区”。 “儿童号”城南的校园里,“有才你就来”的墙壁区角,在这里,每期展示三十个孩子,挑战周期为半月,下一期的孩子必须选定一个挑战对手,以自己的单项积分超越对手,赢得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每一朵花儿都可以绽放。“青年号”罗塘校区,“诚信书屋”主人的申请,在诚信书屋里,清晨、午间、傍晚,小主人整理小屋、盘点流转量、好书推介,事事用心。每一位访客,驻足其间,自行阅读,自动放回。在这里,一个顽劣的孩子因为有了这份担当而变得安静、有责任心。

路径之二: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立“实践体验区”。城南校区的“开心小农场”“手指上的阅读”,罗塘校区的“院墙上的生态园”“竹窗对弈”,北街校区的“国学园”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处。开心农场里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生态园里的创意种植、小鱼和虾及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生存状态,让孩子们喧闹的心有了寄放,动植物的生命唤醒了孩子的生命意识。园子里,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咀嚼,获得某种植物是甜的认知;园子里,兴趣相同的孩子可以跨越年龄对话;园子里,孩子们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有了动植物习性的了解。为了向来宾推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植物电子身份证。

路径之三:基于“一景一故事”的思考,设立“经典浸润区”。走廊的尽头、楼梯的拐角、亭坊之间,都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意像:“夏洛的网”“稻草人”“草房子”“大象学校”等,让孩子在移步换景之中对话经典,感受“书”是甜的,感悟“书香是最迷人”的味道,与经典结缘,存储好习惯,为幸福生活奠基。校园里,“小豆豆”经常可以猫在“草房子”里,感受美的多样性,仰望“夏洛的网”、伫立于“时代广场”,颠覆传统的“鼠”的印象,重构“鼠”的智慧、

善良。

表_:梳理心灵穿越的记忆

区角里,留下了孩子们心灵穿越的记忆,有欢愉、有哀伤、有流连、有沉思,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对于儿童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

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里,有了一个九岁孩子新书的故事。一本书的故事,让课程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一个作家和孩子的美好约定:PK写书,争取合著出版。一本书,氤氲了阅读的力量,乐乐书吧里,校园小作家的专用书架推出,书架上有这个孩子“读过的书”“正在读的书”“想读的书”“自己写的书”。生态园里,有孩子们自编、自创、自演的园子童话剧,剧里有:一条小鱼突然沉入水底,五年级孩子创作的《小鱼殇》情景再现。有“你说我猜”的校园植物竞猜游戏。生态园里,还有低年级孩子观察小蝌蚪,记写的《小蝌蚪变形记》。生态园里,有孩子们心仪的“快乐游考”。小小区角,留存了美好,留住了穿越的美丽。

融合: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致力于草根式、校本化。于是,我们聚焦区角课程的创生与构建。让区角课程成为“实验创新,小中见大”之“实小”的注脚。

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实现了“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区角阅读走向特色阅读的跨越。沙石、碎布、绒线、植物皮、蛋壳等都成了孩子们创作的材料,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在孩子的手中重构、再现,心、脑、手的联动,让阅读、劳技、绘画、科学牵手了,学科壁垒在“手指上的阅读”中消融,课程整合无痕落地,核心素养由此生长。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从区角构建走向“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城南葡萄园)、两长廊(向阳长廊、花开长廊)、三个主题厅(绿拇指陈列厅、追风筝故事讲演厅、城南

旧事荣誉展厅)、四大主题馆(文学名人馆、名著体验馆、儿童绘

本馆、主题创作馆)”。“手指上的阅读”的实践被《人民教育》发表

推介。

一个区角,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院墙上的生态园”生成了:“悠悠桂花香、淡淡桂花韵”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孩子们在知桂花、赏桂花、拍桂花、摇桂花、写桂花、绘桂花、咏桂花、学桂花、品桂花的课程里,桂花嵌入孩子们的记忆,无论去向何方,总能想起校园的桂花树,想起桂花树下的故事。“开心农场”续写了“葫芦”课程。种子课程、种植课程、收获季课程、葫芦创作课程、葫芦拓展研究课程。孩子和葫芦一起成长、致远。万年台里“古戏台”上,孩子们穿越百年的办学历程,谛听先贤们的声音,传承戏曲的精髓,萌生了担当戏曲传承人的梦想。在这里,实小校友――姑苏“荷言旗袍”的主创人,和孩子们分享如何将旗袍和昆曲融合,形成独到的“荷言旗袍”的韵味。藉此,将旗袍带向国际舞台。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3

为了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粹,展示孩子心中的奇思妙想,保存童年的那份美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画面精美、富有内涵、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绘本为媒介,引导孩子进行绘本创作,利用读绘本、共交流、绘故事、导故事、评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创作动力,通过带领儿童原创绘本,带他们领略神奇的艺术之旅。

读绘本

创设环境,互动分享。首先,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创作环境,不同的主题课要创设不同的环境,让孩子在自如的分氛围中阅读。例如,一次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课中,孩子们纷纷从家里拿来自己精心培育的植物装扮画室,为画室带来一片生机。其次,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绘本作为教材,配以形象的图片或自制教具,让孩子在互动分享中阅读。最后,阅读要学会交流,只有与读者共同交流,才能从一本书中看到更多的意义。

激发求知欲,走进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图画具有生动、现场感、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比拟。因此,在读绘本这一环节,教会孩子如何读图尤为重要。首先,读艺术表现手法。绘本的图画表达方式包含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绘画风格,因此可以利用绘本作为教材,让孩子知道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会出现怎样的效果,适合怎么的故事情节,有怎样的特性。其次,读构图。分析绘本的构图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读出更深层含义。小学的孩子已经过了涂鸦期,因此一定的美术知识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画出心中所想,表达出他要表达的内容。最后,读色彩。色彩是有感情的,善于运用色彩的感情效应,能让孩子感受色彩在绘画中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孩子对色彩的感知。这是学生创作绘本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读绘本让孩子初步了解绘本,了解绘本书的绘画方式,画面的构图、色彩,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共交流

生生交流,锻炼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观察和分析问题,不受一定思路的约束,从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独立的思路。求异思维可以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可以训练孩子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流动性,让孩子的求异思维获得良好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会要求孩子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与众不同,保证可以随时更换办法。并且,每次社团活动,我都会寻找一些能促进开发求异思维能力的话题。例如,一个孩子的绘本故事里两只蝴蝶发生矛盾,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是谁的错。回答一定有好几个,可以分别让孩子说出原因,并给出处理的办法。

师生交流,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与学生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老师才能掌握、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和学生交流时,要做一个聪明的合作者,交流合作是否有效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要主动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了解交流制作的完成情况,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例如,对一些好的想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与学生反复交流讨论。有时甚至可以深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完成任务,成为其小组一员。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调控作用,才能避免“形式、混乱、冷场”等无效尴尬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师生交流可以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绘故事

主题创作源于生活。绘画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画也不例外,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丰富的生活。例如以“生活中好伙伴”为主题的一次课,就非常能吸引孩子。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的好伙伴是同桌,有的说是家里面的小宠物,还有的说是和自己一起成长起来的小树。

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唯一答案,没有时空限制。在这样的课堂,教室不再是禁锢思想的牢笼,变成了孩子创作的天堂,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和拼贴材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可以选择任意大小的纸张来完成自己的创作。由于创作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因此出来的作品也别具一格,风格迥异。

导故事

故事出来共分享,作者导演掌全局。导故事是让原创绘本的小作者当导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小作者创作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成果,小伙伴们当评委,表达对故事的喜爱程度。在这一环节,小作者要写出剧本,协调演员,因此,非常锻炼小作者的综合协调能力。同时,也非常考验组员的合作能力,他们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会了倾听、交流与合作。

导故事,让课程大融合。据了解,很多国家的学者认为美术课程不应该再作为独立的艺术课出现,而应该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融入到小学其它课程中,这正说明了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和融合性。在绘本创作中,导故事这一环节把这种融合性发挥到极致,美术课堂不再是为了画而画,而是发挥了更多的功效。

评故事

大家都是小评委,一言一语来评判。儿童原创绘本的观众是儿童,因此孩子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孩子的评价可以看出原创绘本对孩子的吸引程度,是否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让孩子做出个性的评价卡,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伙伴,体现他们之间正确积极的友好交往。老师会选择优秀的评价卡作为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这对被选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孩子对别人作品评价的过程,也是他们审视自己、学习别人的过程。

帮孩子留住美好童年。孩子原创绘本的第一页都有老师的推介词,有对小作者的评价,有对创编绘本的评价,在这里没有批评、指责,只有爱、引导与表扬。一个完整的绘本教学体系原本到此已经诠释完毕,但是我想,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帮助者、助推者,我有必要对孩子这样优秀的作品,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于是我结合自身专业,把孩子的文稿和图画编制成一本完整的绘本书。我把这本书称为――给孩子童年的一本书。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4

《冰雪奇缘> (Frozen)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获得了2013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影片讲述在四面环海的阿伦黛尔王国,生活着两位公主。姐姐埃尔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一次玩耍中她不小心误伤了妹妹安娜,妹妹险些丧命,父亲无奈之下只好紧闭宫门隔绝外界的联系来保护女儿,埃尔莎逐渐学会了隐藏和克制,两姐妹隔着重重宫门不能相见。父母因为海难去世后,埃尔莎到了加冕的年龄,各国王公齐来祝贺。当埃尔莎得知安娜要和初次见面的南埃尔斯王子汉斯结婚时,情绪失控显示出魔力,阿伦黛尔王国因为她的严冬咒语完全被冰雪覆盖。安娜和山民克里斯托夫以及他的驯鹿搭档组队出发,为寻找姐姐拯救王国展开一段冒险之旅。最终,妹妹历经艰险找到了姐姐,不仅解除了冰雪魔咒,也收获了真爱。《冰雪奇缘》强调爱能融化冰雪,不是爱情的“爱”,而是亲情之“爱”,故事虽然是给儿童看的,成人_样能被深深打动。 

二、电影《冰雪奇缘》的主题解读 

(一)爱的救赎不是压抑封闭,而是敞开心门 

影片从两姐妹的童年开始,两姐妹在空旷无人的皇宫里玩耍,妹妹央求姐姐“用魔法!用魔法!”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姐姐神奇的冰雪魔法,她的手可以随意变幻出雪花,脚下可以变出冰面,两姐妹在冰雪中快乐地玩耍,可意外发生了,魔法误伤了安娜的头部,她从高高的雪堆上跌下陷入昏迷。此时剧情突转,埃尔莎大声呼救,国王抱起小女儿,去找地精( trolls)帮忙,地精大师抹去了妹妹有关姐姐魔法的记忆,妹妹才得救。大师告诫姐姐她的魔力会越来越强,她必须要学会控制,而恐惧会成为她最大的敌人。国王为了保护女儿,封闭了宫门,甚至隔断了姐妹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时候开始,影片蒙上了淡淡的阴影。姐妹两个人从此不再一起玩耍,各自寂寞地成长。 

剧情因为王子的出现发生了转折。妹妹在姐姐的加冕日和邻国的汉斯王子一见钟情并答应了他的求婚,当她满心欢喜告诉姐姐时,姐姐却出于对妹妹的关心拒绝了,妹妹生气质问她,并逼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使得她要一再将自己“拒之门外’,并表示不愿意再这样生活下去,姐姐一怒之下情绪失控显露出了一直隐藏着的冰雪魔法。大家惊恐不安,埃尔莎恐惧自己的魔法会伤害到他人,慌乱中向着森林逃去,整个王国陷入了一片冰天雪地中。妹妹此时明白了姐姐躲避自己的缘由,决定去把姐姐追回来挽救这一切。 

埃尔莎的天生魔力,是禁锢也是责任,因为爱妹妹,恐惧能力失控给亲人带米更大的伤害,而压抑住自己的能力。当埃尔莎选择逃入深山的做自己的”冰雪女王“时,她释放出制造冰雪的魔力,也显露出一直被压抑的本性。她自己都不知道可以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世界。但是封闭压抑不能成为她的救赎之路,所以当妹妹受到魔法的伤害而冰冻的时候,埃尔莎因为悲痛而释放出了自己的能力,融化了妹妹心上的冰块。因为爱才封闭,因为爱才敞开。由爱带来的痛苦,最终还是要用爱来解除。影片保留了童话故事的简单美好,爱永远是最终的答案。心门一旦敞开,再也没有什么是令人恐惧的了,姐姐变得坚强自信,用魔法给大家带来快乐,也成为了真正的女王。所以说,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接受具有这个能力的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这能力为自己所用,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二)真爱意味着牺牲与成全 

童话故事里,美丽的公主总会和白马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一次却有了不同的结局。影片开始的时候,在宫里孤独长大的妹妹安娜,在姐姐的加冕日遇到了英俊的王子,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他们性情相投,默契无比。安娜将皇宫托付给王子未婚夫,独自一人去找姐姐埃尔莎。路上偶遇卖冰为生的穷小子克里斯托夫,他们一起对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找到了姐姐。安娜被姐姐误伤面临死亡,克里斯托夫带她去找地精们帮忙,地精大师告诉她,她的心里有一块冰,只有真爱才能融化冰雪。于是克里斯托夫将安娜送回王宫,希望王子的吻能够救她。令人意外的是,王子是带着阴谋来的。他将安娜锁在冰冷的房间里,打算让她冰冻而死,并嫁祸给埃尔莎,自己好继承王位。这时候,埃尔莎和安娜童年时制造出的玩伴雪宝及时赶到帮忙。影片借雪宝之口说出了真爱的答案,真爱就是“把你爱的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就像克里斯托夫对安娜,尽管自己爱安娜,为了让王子的吻救她,甘愿将她送回王子的身旁,自己伤心离去”,原来爱不是占有和索取,而是牺牲和成全。 

当王子欺骗埃尔莎说安娜已经因她而死并用剑向埃尔莎行刺的时候,安娜用身体挡住了剑并化成了冰雕。埃尔莎最终明白了什么是爱,也明白了让冰雪消融的力量就是爱,爱让人牺牲,爱让人强大,安娜克服了自身的恐惧,控制了冰雪,救了妹妹,也救了整个王国。姐姐的魔力既考验了爱情中的真爱,也考验了姐妹之间的爱。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5

一张废纸片成就的文学大师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美国密苏里州的大街上,行人散漫。14岁的他漫不经心地走着,突然发现路边一个人正在翻看的书中掉下了一张纸。他以为,也许是一张银行存折,也许是一张现金借据,或者是一张藏宝图。总之,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恩赐,他发财的机会来了。他快步上前捡起那张纸片仔细看。不是他想象的发财机会,那是一张记载着一个叫约翰的人的传奇故事。他闲着没事,就从头至尾地阅读起来。没有想到这张纸片的故事如此离奇,一向讨厌读书的他竟然读得如痴如醉。但是,接下来却让他为难了,只有一张纸,约翰的故事中断了,但是他实在想知道故事的下文和结局。他立即在街上寻找那个拿书的人,希望能够借他的书让自己看完约翰的故事。但是,那个人早就没有踪影了。

他立即去书店和图书馆,寻找阅读有关约翰的书。虽然这个时候,年轻的他已经开始工作,而且非常繁重,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约翰的兴趣。当其他的人都去喝酒玩乐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看书。看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字典。甚至有一次,由于他彻夜阅读,到天亮了才刚刚睡下,其他人都准备上班去了,喊他一起去,他竟然说:“你们先睡吧,我得再看一会儿书才睡。”

不久以后,他就开始了自己出外谋生的经历,做印刷厂的排字工人,来往于密西西比河一带几个城市。他依然在不间断地阅读,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开始了创作,给报刊投稿。几年以后,他当上了河道上的领航员,因为他的经历惊险动荡,常常接触到社会最地层各种各样的人物,因此对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挖掘,加上他幽默风趣的文笔和辛辣的讽刺,他的作品很快在美国文坛走红。1862年,这个几乎没有进过学校,靠一张纸片引起阅读兴趣,一直在流浪中读书写作的青年人,终于靠自己的文笔,在自己27岁的时候,成为《事业报》的新闻记者。他以记者的身份游历欧洲,从此开始了自己叱咤世界文坛的文学创作道路。

1867年3月,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即包括《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在内的短篇小说集。他最着名的作品是《汤姆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书中呈现了他童年生活的面貌,文笔生动活泼,深受读者喜爱。美国名作家海明威曾经说:“美国的整个现代文学,都发源自一本书,他的名字就是《顽童流浪记》。”他4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10多部长篇小说、几十部短篇小说及其他体裁的作品。他的文章充满了喜悦、冒险、进取、轻快、幽默的意味,最能代表美国的民族性,因而被称为“幽默大师”。

他就是被世界文坛誉为美国“文学林肯”的马克·土温。

大师的童年故事范文6

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从不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当他掏钱买下中国摄影师张鹏的作品时,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静中带着惊恐的小女孩,睁着茫然的眼睛,身处于鲜血的包同中。

据说,这样的情景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幼年的他曾经和母亲辗转过好几个贫民社区,少年时期在纽约街头的放荡叛逆生活,最终促成了这个金发少年在《不如重新开始》中饰演一个受继父虐待的角色,从此一炮而红。同样对中国黑暗少女系作品青睐有加的还有美国红辣椒乐队的主唱。

美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收藏远不及欧洲,2年前稍微火过一阵,金融危机一来,老美都看紧了自己的袋。但张鹏的血腥女孩却触动了美国人心里的角落,而且的极了他们狂热喜爱的插画大师马克・莱登(Mark Ryden)作品。

马克・莱登的画作总是能让人从眼花缭乱的艺术流派中一眼认出来,他比蒂姆・波顿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更深刻(马克本人承认爱丽丝原作对他的影响很大),比《阿达一族》里克里斯蒂娜・里奇扮演的恶魔更鲜艳,比松本大洋的《恶童》更甜美。

马克・莱登没经历过什么凄惨童年,只是小学时候画小狗,动不动就把肠子大喇喇地画出来,或是在自画像里的本人额头上加第三只眼睛,老师一度想将其扭送给儿童心理治疗师,最终被开明的家庭保护,并于1998年做了第一次个展,让史蒂芬・金、前甲壳虫乐队成员林格、电影导演亨利・塞利克、演员布里吉特・方达都拜倒在他的牛仔裤下。

受动漫影响和启示颇深的中国80后很快便接受并发展了马克・莱登的风格。张鹏的小女孩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比马克・莱登更忧伤、残忍。

最初张鹏只是觉得,中国大多数艺术作品中对童年往往采取歌颂及赞美的态度,人们愿意留存在记忆里的童年也必定都是美好的一面,没有人愿意裸地把那些不光鲜、不完美的一部分曝露出来,这个想法随后演变成对独生子女一代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混乱的精神反思。

张鹏的小女孩不像马克・莱登的那么多变,模特固定为两个,是他在北京郊区的一个菜市场发现的。

一开始小女孩的家庭并不愿意,张鹏为拍摄支付她们担任模特的酬金,发现有利可图后,小女孩父母的态度开始转变,叮嘱她们一定要好好配合拍摄。瘦弱的女孩子们诚惶诚恐地站在镜头前,张鹏说,你们想一些伤心的事情吧,没想到几分钟之后小女孩的脸上便立即出现了他想要的表情,自己也不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