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素养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1

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到人文教育在促进民族和国家振兴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环保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等教育。而文学教育则是以文学作品为途径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活动。文学教育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健全思想品德、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读写水平、掌握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直接关系,其在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18-02

一、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语文知识获取兴趣不大。由于硬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数学成绩的加强,认为只要上课简单的听讲就可以语文考试万事大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利于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只是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硬性掌握,在语文素养这个更高层次上似乎相差甚远,对课外文学涉猎过于狭小,严重缺失文化熏陶。没有好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就显得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二)高职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收获一般。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不大,都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巅峰阶段。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不妨发现,在当前高职学校中,虽然学校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是传统的内容,并不能够对当前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定性的认为高职语文知识收获甚少,因此渐渐地就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尽管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语文管理不够严明,仅仅拿考试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在不断的缺失。

(三)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网络。随着当前网络、多媒体数据的普及化,学生们都开始通过使用网络来进行课外阅读,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尽管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般借阅字典、专业类书籍较多,像一些历史、哲学等书籍借阅率过于低下。网络阅读当前充斥着学生的空间,严重的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此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对枯燥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但是面对着网络教学所给予的丰富的见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学生们长期依赖于网络学习语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认为语文知识与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就业作用不大。其中,认为语文学习对将来职业有帮助的占到15.3%,认为帮助相对较小的占到45%,认为能够提升个人自身的能力的占到53%。从这一组数据能够得出这一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对于其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中,追求与就业关系层面近的知识,而忽略那些不易就业的东西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五)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听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专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听说能力都不太突出,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尽管已经是高职阶段,但是独立写作的能力仍旧缺乏,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随笔、散文写作,甚至有了困惑都不进行询问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断地缺失,不利于其素质的培养。

(六)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待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时,都显得过于偏低。并且,学生对于自身语文知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也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无关乎重要的,只要能够考试好,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这就是标准和准则。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功利主义的加强,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限定,目光短浅,认为继续学习的意义都不大。此外,我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所产生态度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

二、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增加知识的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到,加快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一个大的方面。语文包括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切的文字以及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真正穷尽中华文化,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方式和途径很广泛。日常的交流、看书、读报等等都是增加文化素养的方式。语文素养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二)增强学习的能力。在增强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保持持续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目前,虽然英语在我们高职教学中比较重视,但是学生们应该不要忘记,语文传统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语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更能够涵盖许多的理解、思辨能力,这些都对我们学习能力的加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谈美感教育.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48-01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总之,只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班级语文环境就会创设得氛围浓郁,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面旗帜,指引人们不懈追求人生的幸福,实现生命的价值。人文精神,简而言之,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并实践人的价值与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的精神。(孔祥华,2006)它关心“人之所以为人”,既注重个人身心和谐发展,又关注他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教育,彰显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历史学科的独特功能和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作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我认为,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从学科内容看,历史学是记载人的功业,以人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有人称之为“人学”,不同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次,学习与研究方法更强调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沟通,在理解、体验中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方法上的人文性,历史教学通过再现历史,使学生形成知识,拓展精神世界,磨炼精神品质。最后,教育对象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决定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这要求我们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氛围中,饱含情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使其知行意同步发展,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另外,新课标更突出“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把对人的关怀与尊重,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位置。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能力,成为政治宣传品,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尊严,无视“人”的情感,以至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学生每每“谈史色变”。新课程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凸显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把历史从“政治”中解放出来,注入人文主义新鲜血液,历史教学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陈长华,2004)。

因此,我们应该给中学历史教学以恰当的定位,使其回归本质,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以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二、历史教学应彰显人文精神

1.历史教师应成为人文精神的楷模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责任心相当重要,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历史学科在中学俗称“小四门”、“副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更要自我珍重,热爱历史教育事业,当好楷模,身体力行,发展人文教育。历史学科思想性极强,教师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用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引导学生。教书先育人,树人再树才;坚定信念才能满怀激情、理直气壮地走上讲台;言之有情,授之有理,学生才能学之有趣。要做到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储好一桶活水”,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且应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1)人文理念。历史教育要以人文本,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作为历史教育的目的。

(2)感悟理念。历史教学要摈弃陈旧的“灌输”教学模式,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要重视过程性教学,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领会历史的风采。

(3)创新理念。历史老师应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感悟历史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开放理念。历史教学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历史教学要提倡争鸣,允许学生以批判思维对教材和教师的观点质疑,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历史教学不能沉浸在故纸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

2.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既是一种永恒和向上的人文精神,又是一种博大宽容的人文胸怀。历史学科中有大量人文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加以挖掘,适当拓展,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类历史的每一步都是人文价值的体现,因此,在选取组织历史材料时,就应当认真挖掘和充分阐释,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如对待世界史应充分体现:在世界史进程中,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科技的发明创造和批判中发展的科学体系是人类创新和文明的标志,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转向现代工业和信息时代的进军,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与科技相适应,对人的价值尊严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日益朝着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法的规则及相呼应的制度及文化。对待中国历史则应体现: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是以仁爱、和平、自强、进取为核心的,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向善,在这种文化核心中既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孕育了独特的与现世寻求天人合一的世界文化额共同趋向的东方文化。而这一文化是人类文化日益走向独特融合的今天,共同追求人的平等、自由、公正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追求奋斗的结果,这也是人类创新、人文精神的关键。中学历史教材选编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活动,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仁人志士的佳言懿行,等等,都体现出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这些生动的素材,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品位无疑是有效的。

3.让历史课堂传承人文精神

历史老师应改革教学方式,运用史学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趣,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主动探寻历史,融入社会进程,孕育学生关注人类的人文精神。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查找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质疑释疑,探究合作。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预设的实施,对学生的有效组织,现代教育手段的适切运用,关注个体差异,激励学生创新,对动态生成问题能敏感发现和妥善处理,等等。尊重、爱护学生,尽量用学生的生活、学习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课,有序而不呆板,有趣而不落俗套,有效组织教学。变“读课、讲课”为“谈课、话课”,就会化图文并茂的书本为有声有色的一幕幕历史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徜徉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人类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传承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文辅相,2004)历史教学要着力凸显人文教育的功能,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张扬人文素养大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2]成林萍.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3).

文学素养知识范文6

一、影视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必需

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的主体,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对于他的这个论述,从影视文化艺术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影枧艺术作品是一个从零到有的创造过程,是影视专业人士努力奋斗的结晶。这些艺术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影枧专门人才,但与广大观众的欣赏、接受水平也是密切相关的。观众的欣赏水平对艺术的发展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影视制作的艺术水平,对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提高也是必然而然的事情。在提倡精神文明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影视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位见识少的大学生可能从不习画,但是如果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美术作品时,他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细致地表露出对作品艺术的评鉴:一个不懂戏剧的少年也可以为电视剧中一波三折的情节所感动:没有上过芭蕾舞课的青年却也可以因为影视文化中流行的原因而热衷于街舞;对于自己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涵养一向不予重视的调皮男生,也许因为青春剧的某些经历情节而改变自己。如此等等,这都可能会因为影视教育的缘故而对艺术有了某些领略,从而为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有的甚至可能会因此走上艺术之路。而对于高校来说,高素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其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影视文化教育对艺术素质培养的内容

1、艺术审美是核心

影视艺术是以电影(电子)技术为手段,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达到以情感人的综合性艺术。但影视文化从广义来说,不仅仅限于电影电视剧,也包括展示各类文化和生活内容的艺术片、专题片、纪录片等,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它不仅仅只是高校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更是在美的欣赏,和信息的接受过程中一种美育的艺术。

影视中的专题片《旅游指南》、《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它们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广,学生既拓宽了视野,还能在一系列的感官刺激中体会各种审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很多影视作品通过感人的故事,加以唯美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唤醒学生内心世界的审美观,自然达到美育的效果。如故事片《金刚》、《泰坦尼克号》、《小草》、《传闻中的七公主》等中外电影、电视剧,这种催人泪下、动人心弦的人情人性美对大学生艺术情操的渲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艺术表现是重点在影视文化教育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模仿剧中的演员,排练剧中精彩的情节,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艺术兴趣,从而为培养艺术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在影视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剧中人物的言语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排演剧中人物。充分利用文艺晚会、联欢会等大型的活动,让他们多参加这些艺术实践和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的艺术表现感触,以此作为提高艺术创造力的平台。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如何去理解一部作品,在亲身模仿和排练中体会艺术家的内心感受,教会学生如何用色彩和歌声表达快乐的情感、悲哀的情感。而学生也只有通过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学会比较不同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感效应。

3、艺术创造是突破

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往往学生参与热情最高,期待最大,比如各种大型的文艺晚会、联欢会等。影视教育则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最生动、最活跃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做出最满意的作业。学生有了影视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正好有了让自己表现创造的舞台。所以往往学生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些自己创办的文艺节目中去,并用自己的想象和才智大胆把影视教育中的知识进行艺术创造。从观众的掌声来看其表演的效果,总是让很多在场的影视教育者感到意外,这便是教育的突破。

三、影视文化教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