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制度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1

目前,老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各个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作为老师,也应该加强心理书籍的阅读。这个暑假,我读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的教育学书籍,看了以后我深有感触。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书中说道,据我国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心理检出率48%,这也许是个别情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使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因此,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研究,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自我调控:

1、转变观念。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3、拓宽心胸。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4、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二、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学校领导也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2

【关键词】健康促进;轻中度脂肪肝;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77-02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当肝脏对脂肪合成能力增加和(或)转运入血的能力下降时,脂类物质(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过多,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50%以上的肝实质脂肪化时,即为脂肪肝[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与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有低龄化和女性化的发展趋势,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肝病,且有5%-15%的病人有发展为肝硬化的潜在危险[2]。现将我科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56例轻中度脂肪肝患者,给予施行健康教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48-69岁,均在健康体检中经B超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教育内容①增强科普力度,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脂肪肝的概念,树立预防脂肪肝的观念,增强科学预防的自觉性。②帮助分析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脂肪肝虽为良性病变,但其肝脏纤维化发病率高达25%,约有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3]。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生活方式,不仅是导致脂肪肝的直接原因,同时也降低人体的免疫及解毒功能。

1.2.2心理教育脂肪肝是现代生活病,人们对该病认识不足,难免出现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心情,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而且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较多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信心及耐心,此时的心理教育就尤为重要。因此,应及时给病人讲清该病的病因、转归及预后,介绍取得明显效果的病例,提高战胜脂肪肝的信心,清除抑郁、焦虑心理,维持心态平衡。同时也要做好家属宣教工作,以利于对患者予以提醒,监督。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教育

现代的高职教育已经逐渐从单调的技能、知识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上,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教育也就更加关心学生的成长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推广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多的机会继续深造,但在继续深化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却失去了快乐,变得不自信甚至自卑。这些问题也是现代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高职教育中心里健康教育的重点h节。

1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教育工作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日常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并且现阶段高职学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消极”的心理,是这些学生未能够在学习中投入所有精力,使得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求学时光变得消极甚至是荒废,而积极的心理学相关教育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打开心扉,走出心中的阴霾,以一个更加积极快乐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生活之中。

1.1 为学生的综合评估增加新方式

不仅是各大高校,还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度都极其的关注,往往在新生入学一段时间之后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心里问卷调查,查看学生是否存在各种各样的心里健康问题,并且现阶段的高校心理调查经常采用到的调查问卷是的大学生人相关人格问卷,通过有效的心里调查,为高校心理教育、咨询工作以及校园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在各种问卷的调查中,会将学生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分为几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则视而不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更是如此,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平静的绝望”未加关注,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潜能了。实际上,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那里,SCL-90调查问卷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因此,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正面评价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展。

1.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增加高职教育的新内涵

在心理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就目前各类有关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看,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局限于对少数“问题”学生(贫困生、心理异常学生等)的研究。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完全集中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所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幸福、创造幸福,从而肯定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增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推进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部分的高校以及高职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常常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为手段,以达到对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让个体更加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较传统模式更具多样性。

2.1 以班级文单位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学生展现出其自身的闪光点,在对自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特长加以发挥。在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就要明确,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特点,这种潜能只是没有机会发挥出来,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舞台,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之中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比如演讲活动、舞蹈表演、书法文艺、歌曲演唱、魔术惊喜等等活动,学生也就能够开展活动的同时抓住机会展现自己,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同班同学以及教师的认同,也就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提升对自己的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2.2 有效的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中,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其治疗的并不是意在消除病人身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通过积极心理促进患者身上所存在各种能力以及相应的自身潜力发挥出来。而这一理念应用到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整过程中的时候,就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并且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心理促进自身潜能开发,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终使学生战胜自身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学生心心理问题调整中,通过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在解决的同时使学生综合能力、心理状态得到提升。

2.3 开展丰富多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院级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院级公共选修课是由学院组织开设的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选读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发展学生多个方面的智能。通过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选修课,讨论“如何增进你的幸福”“如何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等问题,让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品质,能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自身的优点、特长的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寻找有效方法和实践措施,开发多种形式相互配合、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达到从微观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从宏观上实现和谐校园,进而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4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态度;中高职护生;现状调查

性健康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对性相关知识掌握的好坏关系着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高低。例如有研究显示人工流产的女性对性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越高,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越低。尽管性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但有研究显示其常被医疗卫生工作者忽略。通过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产后性健康教育可提高产妇的性生活质量,并改善产后性问题。因此群众性健康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性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研究提出性健康教育应以护士为核心培养专且精的师资队伍,同时护理人员应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性健康护理,并广泛开展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显示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忽视患者性健康问题,且性健康指导行为与性健康教育态度呈正相关。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生力军,其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今后性健康教育的开展,及护理对象的性健康状况。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地区中高职实习前护生的调查,旨在了解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为后期性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和评价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以成都地区3所学校的实习前护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完成在校课程学习;(2)两月内将进入临床实习;(3)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1)曾经专门接受过性相关知识培训者;(2)有临床实习或工作经验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中高职护生性健康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性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及尴尬程度进行调查。主动性意为:当护理对象未咨询性相关问题时,护生主动为其提供性健康教育的倾向性,如条目“没有他人咨询,我会主动为其提供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被动性则表示当护理对象向其咨询性相关知识时,护生提供健康教育的倾向性。问卷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并通过专家(临床和教学专家)咨询并进行小范围预实验后设计而成。采用李克特1~5等级评分方法,“完全不会”为1分,“完全会”为5分。预调查表明该问卷Cronbach’s a为0.80,折半信度0.83,重测信度0.65。问卷采取匿名方式,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研究员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回收,逐项查漏,及时核对。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正态性检验和P-P图分析,资料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统计描述,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推断。P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有效问卷315份,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以15~20岁为主,占80.0%。学制为中专者占29.5%;三年制大专者33.3%;五年制高职者37.1%。

2.2护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性相关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与性病、优生优育与避孕知识)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被动性调查,结果显示护生主动向护理对象提供性健康教育的倾向性低于被咨询时被动回答的倾向性。即护生较愿意提供性健康咨询,但缺乏主动提供该类知识的意愿。见表1。

不同学制护生对护理对象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及被动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8,P=0.725)。但不论哪种学制护生,均不愿主动提供性相关健康教育(P

2.3护生对不同性别护理对象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尴尬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护生面对同性护理对象与面对异性护理对象相比,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尴尬程度较轻,提示护生为同性提供性健康教育的可能性较大。见表3。

3.讨论

3.1提升医护人员开展性健康教育意识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性的认识更加科学和深入,“谈性色变”的现象亦逐年减少。有研究显示,年轻成年人能从专业人士处获得相对较多的性健康教育,同时较以前相比,也更愿意与其谈论性相关话题。而Farrell等通过对101名平均年龄为81岁的老人调查研究亦显示47.1%参与者希望在医疗服务中获得性健康知识,86%认为他们在讨论性健康问题上无尴尬、生气等不良情绪。但与患者实际需求相比,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的性健康教育仍然不足。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患者希望从医务人员处获得性健康服务,但医护人员却缺少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根据“知信行”理论,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巧的培训,以及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调查,找出相关因素,可帮助增加其健康教育的行为。

3.2积极开展护生在校期间性健康教育

护生作为护理队伍的生力军,应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Akinci等的研究显示在护理教育阶段即开展性健康相关培训,可提高护生进行性健康咨询的自在感。本研究针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由于刚结束护理专业各理论知识学习,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和期待。此时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态度的调查,优势主要体现在无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下,护生为护理对象提供性健康教育的意愿。同时其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将直接反映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此外,对在校护生的调查也可部分反映学校教育中性教育内容的不足,为各护理院校制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3.3护生缺乏性健康教育主动性

无论通过何种渠道进行性健康教育(如网络、电话或现场),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是保障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护生在被咨询时较愿意提供性相关知识的指导,但并不太愿意主动为护理对象提供这些知识的健康教育。与Kong等对377名护生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护生在性健康教育上缺乏主动性,并可能与其相关知识缺乏、榜样缺乏或焦虑等因素有关。建议在今后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设置必要的知识内容,还应增加情感教育以及加强性相关沟通技巧的培训课程。

3.4男性较少从护士处获得性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5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大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如何正确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和广为探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客观环境和条件,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职院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环境和各种教育因素在不断变化,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发展,辅导员必须力争成为创新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力量,高职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能够围绕高职院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展开,也要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导向和群体导向展开。

1 根据时间划分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1.1 一年级:加速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极为敏感和特殊的时期,从军训开始就有着对新的地域环境和生活节奏不适应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甚至抵触心理。随着军训的结束,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新的问题也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巨大,通过与高中同学间的联系,比肩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对学校和专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加之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会使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会产生压力和矛盾感。同时,自我评价的失调会导致强烈自卑感,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引发孤独感和压抑感。这些问题大多是共性问题,也是高职院辅导员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应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一系列的适应性训练展开。充分的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建立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前提,认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解决依赖引导和带动。辅导员与新生的接触应从入学前就开始,提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缓解学生的陌生感和内心的茫然。调和好三组关系是加速新生适应高职院学习和生活的关键:(1)成长背景和当前氛围的关系-――帮助学生协调新型人际关系,邀请老生介入新生的日常管理,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2)理想境遇和现实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当前的选择,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3)学历定位和职业目标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审视学历定位,打通学生学历、职业发展双通道;(4)专业认识和职业认同的关系――向学生剖析专业课程和实习政策,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习正确地认识为专业和职业的纽带。

1.2 二年级:培养高职院学生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约2年,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后,也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至二年级的上学期,很多学生会进入学习倦怠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滑,自律性下降,这时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中挖掘职业理念,扎实基本功,通过专业目标和学业目标的树立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个阶段,辅导员要注重班级、团队活动的多元化导入:(1)导入项目课程的课外调研――邀请专业教师作为班级活动指导老师,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力;(2)导入学生干部和校友资源――通知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斗志,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修正职业规划;(3)导入企业模式的培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培训的活动,了解行业组织机构和运作,帮助学生缓解因认识偏差而导致的压力和矛盾;(4)导入职业化演绎的班级管理――将企业的岗位角色融入学生群体,通过对职业的演绎达到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兴趣。

1.3 三年级:帮助高职院毕业生解决实习、就业、升学困惑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毕业生阶段多在实习期,2年的在校时间,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已经取得语言、计算机等基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意识到职业生涯中重点和难点,为第3年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旦面临实习,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习惯了自由的大学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实习工资与预期的差距而产生的失望心理;因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及实习管理机制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因实习工作的枯燥重复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因扎根基层的实习工作一知半解后变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在实习前后,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应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辅导员经过与学生2年的朝夕相处,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在实习前建立信息点,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出现的个别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宣传职场沟通技巧。除此之外,学生焦虑困惑的根源是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辅导员除了防微杜渐班级整体的心理问题、结合点对点疏导个别学生实习前后出现的突发状况外,还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师,为其实习双选、就业双选提供参考意见。

2 利用环境氛围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的校园环境如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学生个体比喻成单个细胞(点),其所在的校园环境中的不同场所即是线、面和立体网络,这些场所本身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构成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辅导员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利用合情的环境氛围,对教育、疏导和引导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学生个体是点,在一对一沟通中建立信任和信心

辅导员与学生都是点,沟通的前提是要建立信任和适度的亲密程度,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这样的场合一定不能是公共的场合,因此,当辅导员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个体建立沟通时,应选择较为放松和相对孤立的场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有助于辅导员老师排除干扰,建立学生个人状态“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摸底和谈话。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谈论话题选择谈话的场地,走进宿舍、坐在食堂、图书馆的阅读时间、咖啡厅的下午茶,操场上的晚自习,篮球场的对角、校园漫步都可以成为合情合理的环境氛围。

2.2 学生宿舍是线,串联学生细胞,在家庭氛围中培育良性人际群落

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地方,又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人际交往频繁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说学生是点,宿舍环境就是线,串联一部分学生。建立如家一样的亲情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补偿学生离家的失落感,稳定情绪;宿舍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交流和促进的作用。辅导员利用串联的线条,培育一个个良性发展的个性群落,充分运用宿舍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和一致爱好,通过良性竞争和互帮互助,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宿舍内部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改变心理教育辅导员“单打独斗”的窘境,一位老师同时深入关注近百名学生不切实际,心理辅导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借助宿舍的特有氛围,可以使宿舍成员学会爱人和被爱。

2.3 班级课堂是面,铺陈学生组织,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宿舍是一个半公开的群落,那班级则是完全开放的场所,则是所谓的“面”,这是一个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优质平台,有共同专业目标和学习定位的学生被聚集在班级、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引导树立大学学习的信息,建立未来职业生涯的愿景。在班级的面中,通过有效的班委建制和管理机制,健全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健康咨询,及时把脉敏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虚拟平台触发学生真实情感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迅捷的同时,也面临这网络引起的一系列身心问题。网络平台既是大学生沟通联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平台,也是“心理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收到巨大冲击,容易出现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问题。对于高职院辅导员来说,网络既是与学生沟通联络的优质平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正确认知网络平台,有助于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有助于扩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区域;有效地区分网络信息,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应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营造真实人际交往,借用营销“O2O”理念,将网络背后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3 围绕学生群体和学生事务2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辅导员除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履行心理教育的职能外,根据学生类型的“量体裁衣”也尤为重要,高职院学生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90后群体心理引导;(2)针对贫困生的个体关爱;(3)针对赴外研修和中外合作班学生的思想教育;(4)针对学生干部的素质拓展。

健康教育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 创新心理素质 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依据教育创新而立足的独立学院,只有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办学动力和目标,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才能在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个学科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路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塑造出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心理素质的内涵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对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一种意向、愿望和设想,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和需要,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出新成果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包括敏捷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除智能以外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人格特征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构本身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与创新心理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创新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新心理素质发展、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完善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创新素质发展的关键是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其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竞争和合作、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心灵的深处缓解心理危机,消除烦躁、冲突与脆弱,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形象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个体深刻认识、切身体验创新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激活创新需要,培养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和创造力个性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

本文在借鉴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例,对钱江学院328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9份,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37名,以大二、大三年级为主。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独立学院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仍不容乐观。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习惯于安于现状”有90%的学生选择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但选择完全同意“凡事喜欢问为什么”、“敢于尝试未知或新鲜事物”、“对感兴趣事情有献身精神”的只占总人数的3%一14%。可见独立学院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不安于现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献身精神,但在“我对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上略显不足,说明缺少寻根究底、对真知执着追求的精神。

2.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上表主要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来考察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观察能力上,“我观察事物时很仔细”,8%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15%,50%的人选择一般同意。

在想象能力上,“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13%的人选了完全同意,很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占16%。

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四个指标来反映,即“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规律)来”、“讨论问题时,我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时,我通常会列举出好几种方案”、“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我总能由一及十地展开思路”,总体而言,以上指标选择完全同意的人在1%到7%之间,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在20%到41%之间,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思维不足,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能力薄弱。

在实践能力上,“有很强的动手能力”,57%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一定优势。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创新人格发展不理想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善于独立做事情”,67%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说明独立学院多数学生自认为独立做事能力较强;“我心中常会产生突破现状的愿望”,63%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我对所感兴趣的工作能持之以恒”,71%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而“我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从不气馁”,只有45%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事业心、意志力,但在受挫心态方面总体仍显不足。

综上所述,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在创新能力上明显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发展状况也不理想。因此说明当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并不理想,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培养渠道。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方式

根据以上对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我们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全体教师都应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样,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首先,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模式与书本教条的约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培训工作。

2.将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仍然是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还是经由一个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课堂教育可以保证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普遍性与实效性。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开设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课程,或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有关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章节,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作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创新不再神秘,使“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有益于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开放性、快乐性、安全自由为原则,构建适宜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首先,要改变单向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倾注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令人身心愉悦、心情舒畅,进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活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从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

我们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心理障碍,克服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开展创新知识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创新创造的心得体会,唤醒、启发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拓展训练,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借鉴,提高自我认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估自己,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建议;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

[3]俞国良.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朱迪.浅析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9,(7).

[6]傅特艳.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心理环境[J].企业家天地,2007,(1).

上一篇祝福老师的诗

下一篇土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