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梅花的古诗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1

海王有一美丽而善良的女儿小美人鱼。小美人鱼爱上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 。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 。巫婆告诉小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小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却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公主,其实美人鱼就是海象,因为海象上身乳房肥大,看起来很象人类的乳房,而且头上有毛,象人的头发,下身似鱼,这都是在科技未发达时期在海上漂泊的人们观察不清,才塑造出美人鱼这一形象。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2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3

1.

花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

2.

有哪些关于花的迷语,古诗?

具体实施研究方案

1.

上网查资料:

a谜语:

高高个,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

(向日葵)

四季它常绿,总是不开花,摊开一只手,满手刺来扎。

(仙人掌)

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飞到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生根基。

(蒲公英)

一个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荷花)

b许多花都可以吃,如:用新鲜玉兰花瓣,裹上面粉和糖芡,油煎后便成玉兰饼,香嫩可口,别有一番风味;把野栀子采摘后清炒,只需放些盐,就清香扑鼻,吃起来鲜嫩爽口,栀子花可舒筋活血,有解疲劳、健体强身的功效;木槿的白花,烹调作汤,味颇清香,有名的木槿豆腐汤,就是把它加在豆腐汤里做成的;用脑的花朵,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后,投入米饭同煮而成的“黄饭”,香味浓郁,久食可以明目延年;将玫瑰的鲜花铺在席上散热,揉脱花萼、花蕊、花柄,扬弃后,把纯花瓣加糖搓揉成团,可制糕饼夹陷,如与糖霜和糖乌梅捣烂,名为玫瑰酱,曝晒后收于瓷罐内,经年香色不变;用桂花拌糖,加入少量柠檬酸,可以做成糖桂花、桂花羹等食品;紫藤,又名藤萝,春季开花后于未落花时,摘下整个花序用清水洗净,放在加水、加白糖调成的面糊里,让它裹上面糊再放人热锅里炸熟,就是炸藤萝饼,将花朵摘下掺人面粉中合面烙饼,面里也要加糖的是藤萝面饼,用花蘸水裹干面加糖蒸熟的是蒸藤萝糕,用藤萝花做的食品,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2.问问身边的人:

花不仅可以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而且有的花还可以吃,如:就可以泡茶,洗脸有去火的功效。

3.看书查找:

题画兰墨梅

早梅

(清)郑燮(元)王冕

齐已

身在千山顶上头,我家洗砚池边树,

万木冻欲折,

突岩深缝妙香稠。朵朵花开淡墨痕。

孤根暖独回。

非无脚下浮云闹,不要人夸好颜色,

村前深雪里,

来不相知去不留。只留清气满乾坤。

昨夜一枝开。

研究结果

1.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有益身心,而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创造氧气。更神奇的是,有些花还可以吃。例如:桂花,,玉兰,野栀子,白花,梅花,紫藤等。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4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 语言模糊性独特功能

一、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迄今为止,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对模糊词语的研究,对语音和语法等的研究涉及不多,对其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研究更是薄弱。换言之,模糊语言学还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在此试图分析语言模糊性的独特功能,具体从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两个方面分析。

二、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

模糊性是关于对象的类属边界的不清晰性和性态特征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义、语音、语法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语言活动和语用之中。其中,语言词汇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名词、(包括术语)、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数词、数量词的语义都普遍具有模糊性。换言之,整个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都具有模糊性。(于根元,1999)

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相互对立、统一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固然,生活需要语言的精确性。比如科技论文、合同、契约、法律条文等,都要求语言尽可能精确,排除模糊性。但是,“完全消除语词的模糊性,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贫乏得多”。(沙夫,1979)例如:

A:“你最近成绩怎么样?”

B:“还好。”/“马马虎虎。”/“老样子。”

“还好”、“马马虎虎”、“老样子”等词义都很模糊,但这是非常得体的。B不想告诉A自己具体的成绩情况,所以不会用精确数字来回答,如“数学60分,语文70分”等。由此可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有其特殊的作用和益处。

三、语言模糊性的独特功能

(一)在日常交际中的独特功能

合理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恰当得体,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在交际时,有时语言需要力求精确;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也必须使语言模糊一些。日常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试看下面对话:

A:“昨晚看过天气预报,周六好像有雨啊。”

B:“是吗?”

A:“我想可能会下雨吧。”

B:“那就再约吧。”

例句中,由于A“昨晚看过天气预报”,因此他知道明天要下雨,但是在回答B时,A却用了“好像”“我想”“可能”这样的模糊词语,从而使话语模糊不确定。A的目的是:我并没有说明天“一定”要下雨,所以并不对我说的话承担责任。

可见,人们在交际时可以根据对象和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进而调节人际关系。

(二)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经常使用一些模糊性语言,或者说是故设模糊,以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的美感,从而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

1.古诗词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作者巧妙地运用模糊词“疏”“暗”来修饰“影”和“香”,字面意义似乎是模糊的。“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恰是这种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达到了一种奇妙的效果,酝酿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此句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几多愁”这样的模糊性词语用比喻来限定,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该比喻也是模糊的,是不可捉摸的,但却穷尽了“几多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该句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2.小说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

小说《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系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曹雪芹,《红楼梦》)的描述几乎处处都有模糊性词语,但林黛玉貌美体弱、多愁善感的形象却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曹雪芹完全有能力把林黛玉的外表写得再具体些、细致些,但他却一概略而不谈,只用寥寥数笔便把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为追求爱情渴望自由而伤时感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表达效果是精确词语无法比拟的。

可见,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使语言简练的同时传递足够丰富的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语言的模糊性在日常交际、文学作品两方面的独特功能。总之,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为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巧妙地选择生动灵活、富有形象性的模糊词语,可以拓宽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并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模糊性语言的巨大魅力,以及模糊性语言呈现出的缤纷色彩。

参考文献:

关于梅花的古诗范文6

设悬法。记叙文要扣住读者,关键一法在于设置悬念,若看头知尾,一览无余,再好的文章也会逊色;反之悬念环生,波澜迭起,就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驿路梨花》开头写“我”和老余投宿于深山小茅屋,不知主人是谁,给读者造成悬念。过了一会儿瑶族老人来送米,满以为他是主人,但他说不是。读到这里,读者自然想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后来老人说自己从一个赶马人口里得知,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时,她又说不是。至此文章悬念进一步加深了,直到最后读者才解开谜底――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主人。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文章既合乎情理,又曲折生动,深化了中心。

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造成文章波澜的技法之一。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他巧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后来,他又巧遇魏忠贤,骗得名片。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这是三巧。四巧是他拜访魏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五巧有人代他做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层迭,描绘出封建社会一幅群丑图。

离合法。此法指叙写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行文忽即忽离,忽远忽近,离合错综巧妙推移。如杨朔的《茶花赋》,起笔写“我”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盼望有一幅描绘祖国面貌的画挂在眼前,以寄托思念之情。但接着宕开一笔,从梅花写到茶花,又联想到劳心劳力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工巧匠,又从孩子们仰着的鲜红小脸联想到童子面茶花的含露乍开,这些似乎已离题很远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由此得到一幅画的构思: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面貌。文末一合给人以清新隽永、豁然开朗的感受,文势显出波澜。

逆转法。指故事情节不是循着常规顺次发展,而是陡然遇到情理中的“意外”转到另一方面去了。如,《窗》(泰格特小说)写两位卧床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才可看见外界。在生活沉寂中,为安慰病友,近窗病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乎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病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得近窗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烘托法。此法是先展示和所要抒发的情致相关或相似的景、物、事,然后进行渲染烘托,最后写出借以抒致的主体形象。如散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文章开端引述徐霞客关于大理蝴蝶会奇景的记载,又描绘七八年前自己看到的大理蝴蝶会尾声的实况,说明这一奇景的存在;又引述张潮关于昆明城内圆通山蝴蝶会奇观的记载,说明蝴蝶会并非大理独有。接着又写西双版纳秀丽景色,为下文蝴蝶聚会设置背景。最后才详绘澜沧江边蝴蝶会盛况,揭示出“祖国处处有美景”的主旨,抒发出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文章层层烘托、步步渲染,使读者步步进入胜境,曲折的文思显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铺垫法。铺垫是“水涨船高”的表现手法。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而用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做“垫衬”。这正如为了让塑像为人瞩目,便把它安放在坚实的基座上。这种手法具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被垫的人或事显得特别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文势曲折跌宕,读来如登山观景,一步高于一步,一景美过一景。如《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写白妞说书的高超的技艺,但开篇却先着力写琴师弹琴,黑妞说唱,目的在于衬垫主要人物的出场。写琴师的弹琴“入耳入心”,“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如此精彩却只是白妞出台的前奏;再写黑妞的演唱令人叹为观止,谁知竟“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刻意铺陈渲染,正是为了突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由于使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不仅白妞的形象光彩照人,鲜明突出,而且文章精彩纷呈,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断续法。断续,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文势的变化,加强表达效果,或加深对主题的开掘等需要,故意中断文路,插入别的内容,而后再接着叙述。比如任大霖的《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老师”》,作者首先以深沉的笔触叙述了“父亲”在艰难中教“我”学古文古诗的情景,下面忽然笔锋一宕,插入杭州的一位亲戚送给“我”一大包新书,给“我”打开了通向文学之路的大门。这件事似乎与父亲毫不相干,是文章的一“断”。但很久以后,当“我”向那位亲戚表达谢意时,才知道那一大包新书是父亲托交的。原来,还是父亲把“我”引上文学之路,这又是一“续”。这样一断一续,使文章生起一层波澜;明断暗续,使文章别开生面;断而后续,更显情思丰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忽闪法。此法是金圣叹评点古典时提出的。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第四幕中,夏洛克磨刀霍霍,正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鲍西亚突然一声“且慢”,而后便做出了割肉不得流血,否则土地财产全部充公的判决。夏洛克只得以攻为守,只求退款了事。但鲍西亚接着又喝道:“别忙!”于是重申必须照约处罚,如割肉时差了“一丝一毫”,非得抵命、财产全部充公不可。夏洛克只好乞求不打这场官司。可是鲍西亚又一声喝道:“等一等。”然后指出夏洛克已犯有谋害公民罪,必须照前判决,逼得夏洛克嚎叫起来:“要了我的命!”这里,“且慢”、“别忙”、“等一等”,形成了三次停顿,使剧情曲折多姿,妙趣横生。

张弛法。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以及矛盾的变动与静止。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会叫人神倦力竭,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就会使人兴味索然。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就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就写得张弛有致。当鲁提辖听金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厮”,由于李忠、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了鲁提辖资助盘缠又护金氏父女出走,情势先张后弛。第二天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情势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但他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西,三激这是弛,却孕育着张,最后发展到三拳致死人命,这又是张。三拳之后鲁提辖的“寻思”和“拔步便走”这又是弛。文章情节的张弛突出了人物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