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人生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享受人生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享受人生作文

享受人生作文范文1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享受人生。”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我们首先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世间的真情与真爱。或许他们地位卑微。或许他们无法带给你自己想要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不要忘了,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十几年如一日地付出。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在家中,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你是否感恩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当你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你是否感恩父母对你的关心?也许有的同学会漠视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父母们每天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有的同学的家里很富裕,可以随心所欲地花着家里的钱。可当你们花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父母的钱,是多么来之不易?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学习,那当我们长大了,拿什么来回报们的父母呢?

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赐予我们无穷无尽的文化,带我们走进这知识的海洋。在学校里,面对老师辛勤劳动,你是否学会了感恩呢?老师们不管有多累,只要看到我们哪怕只有一点进步,他们都会为我们感到高兴、为我们的一点成功感到自豪。当看到我们学习上出现了滑坡,学习习惯散漫的时候,对我们提出了警告或批评,也许有的同学会反感老师的批评,但请记住一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当感谢老师的批评,正是这些批评,我们的人生才会减少遗憾和后悔。老师对我们无私的帮助,利用点滴时间辅导我们,老师从早到晚,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我们身上,下了班还在批改作业。试想一下,我们长大成人过着舒适安逸生活的时候,能给老师什么回报呢?而老师从不奢求这些。所以,我认为同学们都应当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老师对我们的教育!让老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

享受人生作文范文2

关键词:学生作文;理;情;方法;运用

教学中我们发现:厌写、怕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态;作文水平低,内容空洞乏物,辞不达意,言不由衷,是学生的普遍现象;认为作文枯燥乏味,纯是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是学生的普遍心理。为何会出现如此令学生头疼、教师尴尬的局面?如何破解学生作文的坚冰?众多同仁早已进行或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讨与尝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教近二十年,年年怕教作文,年年教,怕中教,教中学,学中总结,虽然失误过,彷徨过,可也有一些收获。比如从寻求学生情感的平衡入手,解决学生对作文的认知、情感,授之以渔的点拨方法,指导训练等,以此来破解学生作文的这块坚冰。

(1)晓之以理,消除学生害怕心理

学生厌写、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作文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作文的目的不明确。一方面,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作文写不写,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另一方面不把作文当回事,为作文而作文,为语文而作文,自己不想当作家,不靠作文谋生,能应付则应付,不能就拉到。面对学生这种心态,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博士的“意义治疗法”。他为每一个忍受折磨的病人找到自我的意义和责任,唤醒他们活下去的潜意识,懂得为何而活,并为活下去忍受任何痛苦。学生如果清楚了为什么作文、学会作文有什么益处,也就消除了作文害怕的心理,不为作文而痛苦,而为作文而光荣的心理,自然是水到渠成。为此,我从理论上告诉学生作文的意义:作文是社会实用科目,是全方位衡量语文知识水平的标尺,既是自己目前升学,今后就业,将来谋生的基础,又是为国贡献、为民出力的必须;又从实践上用事实说话。学生身上的成功事例最有说服力:学生发表在校刊《梅江春》、其它省市报刊的作文,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作文利用时间经常朗读,经常赏析;平时学生日记、随笔、课堂作文中的优秀篇章抽出时间经常朗读,经常赏析。另外,广播、电视、报刊报道的作文产生轰动效应的学生更有感染力:小学就出书的朱墨;高考作文满分被名牌大学破格录取的蒋昕捷;凭一份自荐信在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被老总录用的曹袁军……学生一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跃跃欲试之感呼之欲出,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壮志,真可谓“既晓理,何怕文”!

(2)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认识了作文的意义,知道了作文的利弊,消除了害怕的心理,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要想真正成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才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攻不克的难关。当然,兴趣的产生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一时之力,重要的是别人的肯定与赞赏,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是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成功从肯定与赞赏开始,肯定与赞赏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肯定与赞赏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潜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意的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把书写整洁,立意新奇,构思独特,语言精美,感情真挚,放在肯定之中,摆在赞赏之列,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不浪费自己的贬斥之语。久而久之,肯定在这里传撒,赞赏在这里飞扬,情感在这里升华,成功在这里起步,快乐在这里常驻。

(3)授之以渔,扫除学生写作障碍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生知晓了作文意义,产生了作文冲动,还有不少的绊脚石、拦路虎,其中作文方法位列其首。教师传授的知识,仅仅是知识,有时用得上,有时用不上;教师教给的方法,即使不算知识,也能转化成知识,衍生出更多的知识,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方法生产知识”,教师教方法远比教知识重要。作文教学只有重视学法的指导,以方法指导作文,才能排除障碍。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多问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几个怎么样。如阅读名篇佳作,选择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排序组材等不同层次、方面分别问问为什么别人的确实好,想想自己跟别人比怎么样,自然而然找到了差距,理所当然学到了方法。再如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总是头痛,老是写不好,只要告诉他们专门留心开头和结尾,一有精彩,立即摘抄,附上心得,掌握借鉴,学会创新,保证能行。又如话题作文的立意,虽是难点,告诉学生只要抽出时间,读懂材料,把握关键,追求看点,吸引读点,没有过不去的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平时积累的一点一滴作文方法技巧,终将指引自己昂首阔步向前迈。

享受人生作文范文3

如果说,生活体验是他们写作的重要内容的话,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应当成为“彩练”“乐舞”的第二步要素。语文必修五专题二写作部分主题为“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指导的当时正值学校组织全校性拔河比赛,我就从这里导入,引导学生谈赛前、赛中、赛后的过程、表现、体会、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细节)、拔河比赛最重要的因素等,因为是亲身经历,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呐喊助威的啦啦队,结果是每个人都有话说。有赛前选手选拔趣事,有比赛进程描述,有胜利之后的欢乐,有最终决赛失利的原因分析,有啦啦队的具体表现、队长老师的喜怒乐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好胜心理,渴望成功,是哪怕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想的事,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如此,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强调并实践着的就是“在不同基础上的个人进步”,当我把一个后进生作文的一个写真性情的片断作为范文展示给同学之后,我分明看到了他在行为习惯和语文课堂学习上的显著变化,读书会、辩论赛、课前演讲、随笔写作、精彩活动视频,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无一不是可“写”的,作文指导,应该“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

二、尊自我,个性展风貌

1999年高考作文,很多的学生写记忆移植带来的好处,但从我们阅卷者的角度看,太多的表达平平,但有一位却通过一个没赶上记忆移植而生活在“拥有霍金、盖茨大脑”时代的失业者的醉言,表现了独特的鲜明自我。其中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别开玩笑了,伙计。我不是不安心,只是为这个世界担忧呀!你想,我们周围都是巨人,上个世纪的巨人!我们永远生活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影子下……你们想想当初,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有霍金,新人辈出啊!有了新人才会有新思想,……新人,这个时代需要新人……别管我,我没醉……思想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内涵,这个学生的文章立意真可谓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因此,对于学生的诸如此类经过认真思考,富于个性见解的文字,教师真应该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惆怅之墨墨字上一黑字,心是灰的,墨的下方小篆体一炎字,说明墨字是被火烧出来的,或许青春就像墨字一样,也要经过大火的历练,心灵才会变得宽广。回想起我们一起生活的两年零三个月,在那拥挤的空间,单薄的书架下,我们挑灯夜读,结果却不知不觉睡着的情景,一切都似昨日。离别那天你问我:“为什么会有离别”,当时我突然呆住了,胸膛内好像是被巨石堵住,……后来我明白,离别虽是灰色,却也是新的旅程,它可以让人走得更远,让心飞得更远。写离别,更多的人想起了李杜友情,想起了柳永,学生想到的却是一个“墨”字,而由此而表达的离别“惆怅之墨”,不能不让我阅卷时眼睛一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说:“在初春的时候,植物还很幼小娇嫩,那时的太阳并不灼烤它们,它只给它们以温暖,逐渐地使它们变得茂盛。”高中生作文教学,我们应该“修枝”,但个性化的习作,那怕是一个细节的个性化表达,“给予温暖”都应该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三、炼语言,文本添秀色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一条重要方法就是以教材为本,让新课程教学文本的优美语言、精当构思为写作增添秀色。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被否定者有之,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其中文本的典范性文学性与教育性值得商榷,但是我想,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它们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才不会那么远。无论是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必修三的“号角,为你长鸣”,还是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能不说其中不乏或优美,或精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把作文教学有机渗透到文本教学中,以课文为范文,或句式仿写,或段落构成,或行文构思,或真情表达,它不仅是学习的范本,更是习作的很好借鉴。以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为例,“荷塘月色”让我们领略到的有朱自清先生笔下“颇不宁静”的荷塘月色,也让我们分明地学到了以一文眼统领全文的精当构思、以一荷塘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更亭亭玉立的优美语言;“听听那冷雨”让我们走进了余光中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感和细腻生动的冷雨之声;“金岳霖先生”,细节写人的范本;“林黛玉进贾府”,以一事写全貌,以一眼看世人的手法……当《十八岁和其他》呈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正十七八岁;当《旧日的时光》朗诵在乐曲声中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心中也有无限的真诚话语;当《乡土情结》娓娓动听的时候,那第一段的精美与诗意顿让我们有了仿写的依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文为本,融作文教学于其间,收获的正是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丰收。写下一段同学的青春絮语,而那正是《我的四季》学习之后的行文:漆黑的夜晚,我在这空旷的土地上寻找着种植太阳的地方。我把脸紧紧贴着大地,仔细寻觅着。一只蚯蚓爬了过来真诚地对我说:“把太阳种在心田上吧。”我恍然大悟,土地是宽广的,可是有什么比心更宽广呢!于是,我把心中的希望化为了太阳种子,我要把它种在心上,长成一颗永不熄灭的太阳。

四、广拓展,素材增光辉

“不动笔墨不读书”。广泛地阅读各种各类读物,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享受,阅读生活,享受人生。我们的做法是:浏览后的兴笔随语,重在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课堂的“你举我荐”,重在以自我理解推荐他人阅读;编刊以志铭记,重在学而有感而发。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罗兰,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一隅风景,一抹霞光,一个景致,一处远山轮廓,一则优美警策故事,无一不是生活之中,又是俯拾即是的习作素材,有具体的要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有感而发,有充盈得当的写作素材,我们的学生习作才会有“源头活水”,高一的“课文小语”,高二的“第二印象”,高三的“滴水藏海”,我们把教师、学生有效地组合成团队,广泛拓展我们的语文空间,“为习作寻素材,为材料找知音”。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当“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而昼夜不息”,而习作“乐舞”“彩练”不正已“凤舞九天”!

五、总结

享受人生作文范文4

阅卷现场反馈

从2012年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在文章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滥用排比,虚张声势。部分考生以为在文章的开头连用几个排比句,能够吓唬住阅卷老师,殊不知这种滥用恰恰给人以“扔板斧”“拍砖”之嫌,虚张的声势自然是无法掩盖内容与思想的贫瘠的。

2.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作者似乎是在说“呓语”“醉话”,让读者无从知晓所要表达的意思。

3.热衷“概述”,泛泛而谈。考前积累的诸多素材一股脑全“概述”到文章中,不能就一两件事深入地说下去,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致使内容空洞无味。

4.记叙凌乱,笔墨分散。 叙写一件事不能紧扣中心有序组织,而是东一句西一句,凌乱不堪,让人猜不透作者究竟要写什么。

失分案例

华而不实,虚张声势

【作文片段】

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站在西北大荒漠的孤城上,拿着酒杯,望着逐渐西下的夕阳,对着那慢慢升起的孤烟,与岑参同赞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在凉亭上,喝个半醉,望着对面同是白发苍苍的坡,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叹一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那些年……

我真的希望我出生在那个才华横溢的年代,那个充满风流才子的年代。真希望能与太白在江上一起乘舟对饮,一起望月感叹;真希望与摩诘一起领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谛;真希望与杜甫在一起,感受人世百味。

【点评】

除却将王维的诗句张冠李戴用到了岑参头上之外,这两段文字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滥用排比句试图造成一种吓唬人的声势,但透过这种浮夸的表层,读者根本不知道作者“那些年,如果我出生”之后究竟想干什么,是去孤城赏景,在凉亭喝酒,还是要跟才子们附庸风雅?这样的文字放在文章中只能使文章内容空洞,造成“致命伤”。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作文片段】

孤独,是一种姿态——伫立山巅,却不孤单。是的,高处不胜寒,而我们宁愿以这样昂首立于山峰的姿态忘却寒冷。这样的姿态是“傲”。当我们傲然,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当我们傲然,就会在花下独酌邀明月,举杯浇愁尽欢歌;当我们傲然,就会爱恋撒哈拉沙漠而一生漂泊;当我们傲然,就会追寻那幸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点评】

作者说“孤独”是一种“傲然”的姿态,是可以成立的,但“傲然”了,怎么“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怎么“就会在花下独酌邀明月,举杯浇愁尽欢歌”?甚至就能追寻“幸福”了?拉了一堆名人,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要说什么。泛泛而谈,不知所云,只能使文章降一个档次。

成功案例

用例典型,析例透彻

【作文片段】

小事之中有道德的升华。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急速坠楼的小女孩伸出了双手;在路上,“最美司机”吴斌缓缓地停下了满载的客车;在东北,两位七旬老人在被车轧碎的井盖旁竖起了警示牌;在佛山,拾荒老人陈贤妹作为第19位路人抱起了小悦悦……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伸出”“停下”“竖起”“抱起”,却为我们冷漠的心灵加了一笔绚丽,添了几分温暖。这便是小事的力量,它凝聚人心,它让道德升华。

【点评】

首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第二句概述四则典型事例,最后一句详细分析,揭示了事例的共同点,使其聚焦于中心,且能做到首尾关合,结构缜密。这样的文字用例典型,析例透彻,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彰显了小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给人以真切的认同感。

笔墨集中,挖掘深刻

【作文片段】

心存高远,意守平常。简单与平常,表达着我们最浓重最真挚的情感。你看,不只是战死沙场、殒身不恤是英雄气概,也不只是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是民族大义,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顿悟:原来爱国还可以如此表达。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将普通的充饥之物变成了一个色香味萦绕的世界。它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这片沃土的崇敬。那是山的味道,是风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思乡念亲、勤劳坚守的信念融合在一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沉的爱。

爱,也许就是这样简单,无须豪言壮语,无须嘉言懿行。一碟小菜,一碗老汤,一捧稻谷,一杯陈酿,无不诉说着一种情感,而这些都和我们的生命彼此相融。这些最最平常、最最简单的美食,饱含着最最浓烈、最最淳厚的大爱情怀。

【点评】

简单与平常之中蕴藏着深沉的大爱情怀,这是小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但在行文之中小作者并没有试图以超大信息量的所谓“集锦”去“晃瞎”读者的眼球,而仅以中国美食为例,将笔墨集中于此,深挖其哲学意蕴,品味其文化魅力,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给人以多层面的美的享受。

生活场景,情有依托

【作文片段】

因为爱之深,所以忧之远。

昨晚和妈妈睡觉,黑暗中只有我们均匀的呼吸声,妈妈握着我的手,轻轻地摩挲着,不说一句话,我却能感受出这其中包含的所有情感,是爱,是忧,不是简单的担忧,而是一种深沉的温柔的感情。

这种含蓄的忧,在如今这直白的时代,又有几人能感受,并愿意感受呢?人们都说爱要大声说出来,爱很简单,可挂在他们嘴边脱口而出的,真正是爱吗?没有忧的爱,到底有多深呢?

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中总萦绕着淡淡的忧,像《草房子》《红瓦黑瓦》,他说孩子们需要这种略带忧伤的陶冶,那并不等同于消极。的确,我在读完他的作品后,虽为小说中的忧哭泣不止,可擦干泪水后满心盈余的是对生活的爱,对生灵的悲悯,对生命的珍惜。

享受人生作文范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职能 语文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为语文教学从应试体制向素质体制的转变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切实贯彻这一思想呢?恐怕见仁见智。我结合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师的职能谈谈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传授激励、唤醒、鼓舞。”教学,顾名思义,指有教有学。我国古代的“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而“学”则为“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也”。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在升学应试的“高压”下,教师往往片面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教师的教课进度,轻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因此,相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演变成了教师的“主讲”作用;而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天然主角却成了群众演员,甚至观众、听众,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

长此以往,角色的错位必然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厌学情绪,消磨学生的个性特长,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索积极开拓的勇气,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主观能动作用减弱,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情况为依据,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寻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导学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加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敢于发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不良心理。特别要善待成绩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寻找他们的优势智力,激活他们的自信、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提高学习素质。学生要克服依赖性,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过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努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

二、加强阅读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愿望,若不具备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那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讲授固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从学生的发展观、人类的终身学习观出发,掌握科学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则重要得多,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和自学始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该能力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自学能力、阅读效率极大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现已成为学生认知的焦点,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发现问题和自学阅读。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要遵循阅读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义、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讲演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积极的努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学生是课堂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生阅读的辅助者,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学习辅导者”的角色,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但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教材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八年级下册)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并设计习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小说背景是什么?

2.小说主人公是谁?此外还有哪些人?

3.故事情节如何?

4.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5.找到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的作用。

……

还让学生各自提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这一节课,大家畅所欲言,从故乡的景象变化谈到故乡的人物变化,有的同学对闰土深表同情,有的同学痛惜“我”和闰土的那段友谊……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分享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心理暗示,增强了主体意识,养成了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重视写作能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写作教学,甚至有从未开展过专门的写作教学的教学现象。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疏漏。对写作能力的漠视,必然给语文教学也给语文学习带来创伤,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写作常常被学生视为最头痛的事,他们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处于一种被迫作文的状态。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观察不细,且不善于将看到的化为文字,不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知道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第二,教师对写作教学的漠视和对写作缺少强有力的指导。第三,在训练学生作文时,惯于用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比如虚幻的思想内容强加于学生,没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观念,没有说服力的情感评价,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等)和灌输一些固定僵化的写作模式,以及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不能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严重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文题、作文要求等。我认为这是大多数学生畏惧作文讨厌作文的主要原因。

人是需要交流的,他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都需要与他人分享。语文教师如果把写作训练变换为一种情感交流方式和途径,那么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将从根本上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作文本身必须能唤醒隐藏在学生身上的真情真感受和真实认知,以手中的笔真实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自己的情感世界,自己所熟知的生活。

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人的悟性,使人享受到最大的人生乐趣。”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价值当然不言而喻。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大胆地想象,尽情地把表现力、创造力释放出来。从命题的创新着手,给予学生写作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首先是命题内容贴近学生。命题应该站在学生的立脚点,替学生着想,什么材料是学生能写和所要写的。中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习,活动,交往,街道见闻,商店橱窗,社会实践,神奇的大自然……作文命题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写熟识的、理解的,写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实物美景,写出真情实感。

其次是命题方式新颖多样。如不规定题目、半命题等,特别是“新概念作文”――自由命题,以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为出发点,对风格、题材、体裁都不作要求。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展示想象力的都可以写。尤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喜欢说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由于放开了手脚,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在写作时神思飞扬,笔底生辉。每次作文,我都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笔下充满一道道独具魅力的风景,一幅幅别有情趣的生活画面,一簇簇睿智闪亮的思想火花……正是这样,学生才会尽情享受写作带来的愉悦。因此,我深切地体会到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宗旨”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