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老年患者充血性心衰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症状,其临床症状也存在多个特点。比如症状不典型患者[1],可能仅仅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因此患者不愿意进行活动锻炼,还有一种是患者白天症状不明显,但是晚上会加重,经常会在睡梦中因为憋气胸闷而憋醒,这就要求患者在睡眠时需要适当的将枕头垫高,有效缓解不良反应症状。总之此类症状患者有着很多的临床表现特点,在对其临床特点及其病因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致、认真。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59~87岁,平均年龄(70.22±11.00)岁。
1.2护理方法 ①病情评估。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循环系统疾病及其基本病情资料情况加以详细评估和识别,针对老年患者的患病种类开展针对性评估工作,准确发现老年患者当前存在的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提升护理疗效[2]。②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反应,对其疼痛持续时间加以准确记录,准确的寻找诱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需要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于一些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及时的给予其吸氧操作,氧流量控制在2000~4000ml/min之间[3],同时舌下服用硝酸甘油,对于大部分患者疼痛应该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对于一些疼痛仍然严重的患者,为了避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需要立即给予患者镇痛剂用药处理。③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后,情绪就会变得激动和焦虑不安,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加以指导和说明,解释这是正常的身体和疾病反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使得患者心情保持平静和稳定,从而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④用药护理。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输液过多、过快都会使得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输液总量,控制好输液时间,在对患者进行输液速度控制和教育过程中,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变化,可以自行调节输液事件,建立输液巡视观察卡[4],加强巡视监督管理,保持输液速度的稳定和安全有效。⑤预防控制管理。对于一些有其他病史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感染情况后,需要及时的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保持患者的血液浓度,确保用药准确和安全,加强对患者心率、体温变化方面的护理观察,及早发现心力衰竭的不良表现,从而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管理操作。⑥饮食护理。饮食方面,患者需要尽可能的保持饮食科学不油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多的食物,进餐以少量多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控制好盐的摄入量,保证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维持在正常范围内。⑦便秘预防和护理。老年人的肠道功能减退,病后卧床导致患者的肠道蠕动减少,因此很容易引发便秘症状,这种情况下,排便用力会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防便秘护理,可以鼓励患者多食用蔬菜、香蕉等,从而保持大便通畅,降低便秘发生率[5]。
2结果
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实施护理管理操作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
3 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表现及其引发疾病原因加以详细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只有1例患者出现压疮,经过经常性的翻背擦拭和加强床上活动锻炼后,压疮逐渐消失。这表明了老年循环系统疾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工作后,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从各个方面加强护理指导,使得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海岩,乔春梅.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的内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1):285-285,286.
[2]汪小华,侯云英,林璐等.研究生临床带教对《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57-1659.
[3]黄益钢,杨华牛何健中,等.分组同步学习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04(8):780-781.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2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研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抽查。结果:护理人员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专业护理技能不规范,尤其是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运动与饮食对策、降糖药用药指导、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健康教育等方面未能正确执行。结论:在对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高糖尿病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才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
【关键词】分泌科;糖尿病护理;护士;问题与对策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异常代谢的终身性疾病,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1]。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治疗糖尿病会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标准较高。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是糖尿病临床防治工作开展的重点。为了进一步研究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研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抽查。
1.2 方法
有专门的负责人员深入内分泌科,抽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采用查看、观察、询问等方式,对护理人员糖尿病护理工作进行详细检查,与此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归纳、总结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 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护理人员在糖尿病护理中存在一定问题:护理人员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专业护理技能不规范,尤其是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运动与饮食对策、降糖药用药指导、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健康教育等方面未能正确执行。
3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内分泌科护理人员在进行糖尿病护理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糖尿病知识、缺乏临床操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没有真正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到位。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责任心,导致例临床护理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针对安全隐患的存在,必须找到相应解决措施,有的放矢,提高护理质量:
3.1 加强护理人员糖尿病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加强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针对糖尿病的护理流程以及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完善的、合理的教学培训计划。具体培训内容应该分为以下几部分[3]: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分型,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正确检测糖尿病患者生命体征,正确使用胰岛素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处理。一般通过大课堂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在培训操作技能时,必须深入到临床实践中去,通过"亲身示范""传帮带"教学方式,真正在实践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合理经验与心得。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成立相应的"糖尿病护理小组",结合排班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水平、资历等进行合理分组,并设置负责人。加强小组之间的学习、培训、交流,发现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3.2 严格护理流程的制定与实施
糖尿病护理工作复杂、流程较多,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不仅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需要严格操作流程,从根本上保证护理的规范性。结合内分泌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需求,制定各种护理操作流程。比如,处理低血糖操作流程,检测血糖操作流程,检测尿糖操作流程,胰岛素注射操作流程,操作胰岛素泵流程,操作动态血糖仪流程等。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学习、实施,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规范性,降低护理差错,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3.3 加强合理用药指导
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合理用药非常关键。在遵医嘱的同时[4],护理人员正确指导患者服用降糖药物。与此同时看,将药物的治疗效果、名称、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副作用向患者详细介绍,通过告知药物副作用的处理方式,让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服用降糖药的时间,对于血糖控制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在发放药物时,务必叮嘱患者的服药时间,哪类药物需要餐前服用,哪类药物需要餐中服用,哪类药物需要餐后服用,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另外,在注射胰岛素时,必须叮嘱患者注意事项,比如说,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原因、如何预防以及进餐时间等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4 加强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建设
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心、积极性,对于护理工作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护理人员的医生、医德建设,提高护理责任感,提高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临床护理中去。真正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对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护理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高糖尿病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才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非,姬秋和,张南雁.非专科医师在应用胰岛素中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2011,21(12):1527-1528.
[2] 朱新青,陈照坤,梁雁芳.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6(9):32-33.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86-01
.一般来说,呼吸内科疾病患病的时间比较久,同时,难以一次性治愈,容易反复发作。由于以上这些特征,内科呼吸疾病患者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常出现烦躁、郁闷或者恐惧的情况。内科呼吸疾病给患者的身体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除了一般性的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外,病重患者还经常处于危机的状态,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要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质量,为治疗疾病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的80例内科呼吸疾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8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22例患者属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有6例患者属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此外,支气管哮喘患者有2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有15例,患有肺癌的患者3例,临床出现呼吸衰竭患者2例。
1.2严密观察病情
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呼吸观察。呼吸观察主要针对患者呼吸的频率和节奏为主要的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正常,呼吸节奏是否稳定,如果患者呼吸出现不稳定、不规律的情况,则要对患者进行重点观察。
对患者进行密切的意识观察。意识观察的主要工作是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白天嗜睡、反应不敏捷的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就要考虑对患者进行重点观察。
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咳嗽观察,咳嗽观察的主要指标是看患者的咳嗽是干咳还是咳痰,是否有咳血、胸痛、久咳不止的情况。此外,护士细心观察患者的咳嗽的节律和时间点,并做好记录,为后期的治疗提供真实的资料。
1.3护理方案
内科呼吸疾病患者入院之后,首先给患者细心的讲述医院的情况,以及疾病的状况,针对患者的疑虑,或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护士耐心的解答,让患者稳定情绪,能够配合医院的护理和治疗工作。为患者安排干净清洁的病房,病房要保证有重复消毒,并且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不在病房里面摆放任何的花草,避免花香对患者造成刺激。护士每天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并陪同患者到室外活动和检查。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叮嘱患者要少量多餐,进食流失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2结果
在研究的8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中,有67例患者已经成功被治愈康复。其余的13例患者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并出现并发症,例如,心脏衰竭、呼吸堵塞等等。
3讨论
3.1心理护理
根据统计显示,呼吸内科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所以,患者入院之后,护士首先要主动去帮扶。并在帮助的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期展开有效护理收集信息。对于部分有沮丧、烦躁情绪的患者,护士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关心患者的饮食起居,给予患者需要的帮助。对于不配合医疗人员治疗的患者,护士要积极和患者沟通,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2舒适环境
病房作为患者平时居住起居的地方,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必须,要经常的用无刺激性气味的消毒水来拖洗地板;为患者整理床铺被子的时候要避免灰尘和棉絮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限制每天探望患者的人数,避免感染;热水瓶要放置在离患者比较远的地方,床上要装上防护栏,保证患者的安全。
3.3口腔护理
呼吸机经常作为治疗呼吸内科疾病并发症的主要器械。由于呼吸内科患者容易被口腔的细菌感染,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所以,护士要经常性的帮助患者清理口腔。清理用生理盐水棉球为宜,让患者的口腔保持清洁,避免真菌感染。护士要及时使用阿米卡星0.2g加生理盐水100mL对患者展开治疗,使得患者的气道湿化。如果患者出现了黄粘痰,说明已经感染,要及时采用敏感抗菌药给患者治疗。患者如出现血痰,就要检查套管和气囊是不是有压迫患者,并及时的修正。
3.4饮食指导
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属于慢性消耗疾病,发病的时候都会有咳嗽、咳痰等等症状。所以,护士要叮嘱患者经常进食一些高蛋白,富含纤维的食物,以水果和蔬菜最适合。同时,要每天保持饮用一定量的水,保持呼吸道的湿润。为了避免患者失眠,要叮嘱患者不要在睡前喝茶或者咖啡等。
3.5用药安全
依照药敏实验结果,使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的时候,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要检查是否真菌感染。祛痰使用溴己新,镇咳常用咳必清,平喘常用氨茶碱,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用药,并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时,要控制好输液的速度,如果输液太快或者太多就会导致肺水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更加优质的护理方法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3.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4
【中图分类号】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呼吸内科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1]。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病程时间长等临床特点,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7月-2017年10月)搜集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按照优质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02±3.1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59±1.08)年;平均年龄为(63.05±3.1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62±1.05)年。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护理、输液护理等。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环境护理。保持呼吸内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环境清洁度和安静度,定期开窗通风;除此之外,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和发病情况,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则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医生;(3)吸氧护理。积极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取患者半卧位,设定氧气流量,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血样情况;(4)保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呼吸内科患者翻身,促进呼吸内科患者排出痰液,正确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咳痰;(5)心理护理。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充分了解呼吸内科重症的救治方法,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产生更大信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呼吸内科患者在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消失为有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未消失为无效)、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2.2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分析
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95.78±2.32)分,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2.28)分,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其一,呼吸困难;其二,血氧饱和度不足;其三,容易产生烦躁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2]。呼吸内科患者的消化功能易受损,使用相关药物治疗之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对呼吸内科患者的相关治疗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对呼吸内科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恢复呼吸内科患者的身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病变轻者多受到咳嗽和呼吸等影响,病变重者呼吸困难甚至缺氧。由于环境受到污染,人口逐渐老龄化,所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3]。因此,临床中必须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5
方法:选择100例呼吸内科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科分组护理的护理服务。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疾病健康相关知识掌握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专科分组护理服务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适合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专科护理呼吸内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9-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死亡率较高,因此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社会进步,呼吸内科的护理临床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关系着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整个过程,是临床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渐渐成为临床护理的服务理念,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对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专科分组护理的服务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与康复有着促进作用,为了深入研究专科分组护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我们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科分组护理的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满意度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呼吸内科在2011年1月份到2012年6月收治的呼吸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61岁,男性34例,女性1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是18-68岁,平均59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针对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针对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专科分组管理式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要求为:
专科分组工作的组织:组员组成包括专科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具有2年以上护龄的护士3名;其中3名主管护师及1名专科护师相对固定。各小组服务机构人员由科护士长统一管理,护理部负责监督考核;我科根据本科疾病特点制定专科记录卡,上有患者姓名、住院号、电话号码、住址、伴发病名,家属联系方式,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师记录上述内容,统一交专科组长保管,责任护士或专科组长负责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专科的健康宣教及所有治疗与护理,并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专科护理业务查房,每2周进行一次科内护理业务查房,以便及时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和评价各专科小组的护理质量。
布置家庭式医院环境,实施管理方式的人性化;我科结合本科室自身条件,着重于细节,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整洁、安全、可靠的住院环境。自患者入院时起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专科的各种人性化护理服务[2]: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在提供专科护理时,首先要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要进行自我介绍和向患者简要介绍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消除医患间的陌生感,建立起患者的归属感;责任护师和专科护师通过治疗、巡视、护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呼吸系统疾病健康宣教,以各种不同方式使患者对疾病深入了解,改变不良习惯,改善医患关系,积极配合医生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保护措施的宣传教育,使患者家属起监督、管理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患者对医院的信任,针对需要接受各种特殊检查与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在检查与治疗前详细告知患者各注意事项,并确保患者全部听明白并接受。对于情况特殊、病情较重的患者,要积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在临床治疗的全过程中,正确的指导患者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正确氧疗及长期氧气疗法的重要性,尤其告知COPD患者家庭氧疗、有氧运动训练、呼吸肌锻炼对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3]。患者康复出院时,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差异P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调查,包括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两个选项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的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专科分组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理念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延伸与升华。为深入研究专科分组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使用情况,我们随即抽取我科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针对观察组,在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之外,实施专科分组护理服务;而对照组仅提供了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疾病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远远低于观察组(统计差异P
参考文献
[1]高岚.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应用.医学信息.2010(07)
呼吸内科疾病的护理范文6
方法:对我院2010年开展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工作以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需要重症监护的内容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昏迷、呼吸肌麻痹以及院内感染。
结论:认真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症监护,可以减少疾病的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重症监护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32-02
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我国成人脑血管意外发生总数的75%~85%。据统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70%以上是由颅外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一侧或双侧的颈动脉狭窄,或者是椎-基底动脉狭窄。这类疾病病性险恶,患者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类病人,应根据病情收治入院,并进行重症监护。常规的重症监护包括一般监护和加强监护。一般监护包括:心理护理、护理评估、监测、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及实验室检查。而加强监护则包括体温、循球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监测、肾功能、肝功能及细菌学监测等。
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国际上开展时间不长。在我国,目前尚未有固定的模式和规范化程序可供借鉴。我院于2010年起开展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工作,结合我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的开展情况,现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及护理中注意的问题报告如下:
1 我院开展神经科重症监护的模式
目前国际一般的流行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内外科联合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常见。优点是集中设备,投入少。但由于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也给神经外科术后的患者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第二种模式是与普通重症监护联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设备集中,生命支持的监护和治疗更为强化。缺点是不能突出神经系统监护的特点。第三种模式即为单独神经内科的重症监护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把神经科重症监护的临床和研究深入下去。但投入较大。我院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表现为嗜睡、昏迷,癫痫甚至心衰等临床症状
有些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对于患者的监测与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2.1 昏迷的监测与护理。昏迷表现为意识的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无意识反应,并引起运动、感觉、反射功能和大小便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修订后的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PCS)来进行,最高分为35分,最低分为7分,分数越低,表示昏迷的程度越深。[1]护理要点:
2.1.1 呼吸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经常翻身、叩背、吸痰。
2.1.2 预防褥疮,定时更换,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无污。
2.1.3 生活护理。每天做2-3次口腔护理。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全流食。预防泌尿系感染,同时保持大便通畅,若3天无大便者、应给予通便灌肠或定时服用缓泻剂。每日早晚用无菌盐水冲洗后涂眼药膏,并覆以凡士林油沙,用眼药水交替点眼1次/2h,预防角膜炎。
2.2 呼吸肌监测与护理。有些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会表现为呼吸肌麻痹。这时,呼吸运动障碍导致通气功能不良,引起机体缺O2而产生如呼吸困难、低氧血症、CO2贮留、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这类患者需要重点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及心电监护。通过血气分析,及早地判断呼吸衰竭。护理要点:
2.2.1 维持呼吸功能,建立呼吸通道。若使用了呼吸机,需要定时冲洗气道。若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及时清理痰液,吸痰前后均应给予纯氧吸入。
2.2.2 预防肺部并发症。吸痰,运用雾化稀释痰液。对于肺部深处浓稠的痰液,可通过引流进行。若出现发热症状,需及时进行降温护理。
2.2.3 营养支持。做好管饲喂养的护理,定时监测胃内有无残留物发生,保障肠内营养的正常供给。如果出现胃肠道症状,必要时给予鼻饲及胃肠动力剂对症处理。
2.2.4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对于一些神志清楚但须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护理人员可以采取手势提示法、实物图片法、写字板等方式,多与病人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早日康复。[2]
2.3 预防院内感染。病原菌经空气传播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3]因此,在护理需注意:
2.3.1 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2.3.2 加强管理,限制探视人数,减少不必要医护人员流动,以保证医疗空间环境的洁净。
2.3.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环节,保持室间整齐清洁。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认真做好病人的重症病情监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广波.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