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死亡诗社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死亡诗社简介

死亡诗社简介范文1

关键词:网络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在网络风行的今天,走在网络应用前沿的高校更是纷纷变革教学模式,不但远程开放教育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远程教育,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以外,也都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网上学习资源,其目的在于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从而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最佳境界,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围墙,随时服务于社会的开放大学。这个构想看起来十分美好,但在应用多年之后,并未成为教育的主流,仔细分析研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一、网络资源形式单一

纵观现在网络资源应用最广泛的远程网络教育,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启动网络教育模式,扩大自己的影响,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但网络资源质量确让人不敢恭维。很多网上资源在技术和时间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传,数量是有了,但质量无法实现网络教育的目的。现在网上资源占很大比例的是素材类资源,主要有文档类资源和幻灯片类资源。文档类资源类似于教科书的翻版,虽然可以在信息量上加大容量,但就学习的环境和方法上比较,还不如纸介的教科书更方便学习。而幻灯片类型的资源,很多类似于面授课板书的翻版,信息量不足,不利于自学,有些资源的建设者,一味的追求背景的花哨,素材的多样、动画的变幻,但这样的做法实际是本末倒置,反而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效果更差。

虽然基于Web的远程教学中应用也较多,如智能辅助教学(ICAI),但它主要强调辅助老师“教”——利用“学生模型”、“知识推理”和“教学决策”等模块,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经过若干年年众多专家的努力,ICAI始终未能走出“象牙塔”,很少能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ICAI的研发周期长,又不具有通用性,所以代价很高;而且指导思想是以教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认为现在网络资源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是基于XML建设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中可以包含课程主页、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交互管理等内容,通过常用的WEB浏览模式,学习者方便学习使用。包含的内容全面,教学资源多样,素材资源、音视频资源、三分屏课件等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操作界面使用方便,对于各类学习者都较为适用,是网络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资源建设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不够、教育性不强

以远程教育为例,多数学习者是在工作之余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他们不同于高校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很多的一致性,教学有很多的共性。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这就要求网络资源的建设者充分考虑他们的差别,但现在很多的网络资源就是高校课程设计的直接应用,没有考虑到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差异性,从而导致网络资源的教育学不强。

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首要考虑资源的教育意义,要看它是否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要有较强的知识性,要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下,设置具体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围绕具体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顺序,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建立逻辑主线索以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意义。

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网络资源建设,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特色,尽可能提供类型和内容丰富的资源,方便各类学习之的选择应用。以网络课程为例,基础不同的学习者可以从资源库中选择不同程度的资料来学习,既可以选择基础性的知识,也可以选择提高性的较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这样就给了学习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资源的特点。

而且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学习环境设计,如:“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协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设计,而且在教学目标中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掌握要求也不同,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可以分别设置,从资源内容的由浅到深、资源表现方式从文本到视频、还可以设置BBS论坛方便学生们的讨论。网络课程形式多样性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各类学生之所需。

三、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力量不足

高校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时,一门课单纯靠学科教师完成资源建设是不现实。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资源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学科类汉语言为例,散文和小说体裁的文章最好通过能提供活动影像的媒体来讲解,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加深对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对于理工学科中的原理和现象,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或过程复杂无法真实再现,最好通过动画过程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展现出来(或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过程加以放大)以帮助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但我们教师的资源制作水平总体水平较低,以文本和PPT运用最为熟练,但如动画、视频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掌握平均水平都较差,所以要做到内容符合也有很大困难。

从我校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让他们掌握素材制作,从时间、精力、基础等几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单靠他们自己是很难制作出高质量的资源的。这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要做好一门网络课程资源是很费时费力的,是需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完成的,不是急功近利单纯要求指标能做好的。

网络课程的基础是脚本,而脚本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设计。要想在优质网络课程开发上取得突破,不仅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使课程内容的脚本设计能达到一流水平;而且还应在网络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现在很多高校的网络资源建设采取了团队合作的形式,课程教师负责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的设计,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人员负责具体的实施,这样的结合才有可能建设从内容到形式都满足要求的资源。

四、网络资源应用中的学习互动设计不足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相比,网络教育的一大缺点就缺少互动环节,互动式教学意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参与者以主体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这些规则、规范是参与者双方共同接受、共同认可而达成的同意、一致和普遍性,进行的教学领域中的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和传导的活动。

很多资源建设者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以课程论坛方式来解决,但是这需要有专人对课程论坛进行维护,这个维护者最好是该课程的专职教师,他才能及时回复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上的问题,但这对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面授和网络课程双肩挑的,没有那么的时间和精力实时处理网上问题,这也就使课程论坛的实时互动成为空谈。

也有些有实力的网络教育机构,如现在影响很大的奥鹏学习中心,采用了呼叫中心的应对方式,同时也启动了雪晴论坛的BBS互动,虽然投入很多,但面对五花八门的课程问题,各个时间段的提问,依然只能解决对学习平台的使用问题,或者是共性的课程学籍管理问题,而单纯的有针对性的课程性问题依然不能实时解决。

五、网络资源评价体系设计不全面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网上学习的评价方式单一,多数是通过测试题来完成,试题的制定大多以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而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测试题是无法实现评价目标的。这样的评价导向会限制了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

其次评价目标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传统教学评价的普遍问题,在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普及的今天,我们在资源建设之初的教学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学习的特点,使用的评价方式和技术与传统评价应有所不同,如:同样是测试题,可以通过多媒体作业与考试系统提供各种类型的试题库,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按照不同组题策略选出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做联机测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分析测试成绩,让学习者借助统计图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诊断自己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这样的远程自动测评系统,可以弥补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在时空上分离所带来的缺陷。

死亡诗社简介范文2

[关键词] 主题;结构;镜头语言

在光影的世界里,除了“死亡”与“爱情”之外,师生情也是经常被创作者涉猎的命题。《青青橡树》、《麻辣教师》、《生命因你而动听》、《心灵捕手》、《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再见孩子》、《摇滚校园》等都是有关师生相处的经典作品。2004年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在法国掀起了“合唱”的狂潮,让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在此以前,彼德・威尔的《死亡诗社》以其动人的情节、激愤的主题在世界影坛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部片子虽相隔数十年,但细细分析起来,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一下的。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音乐家克莱蒙在饱受失败之后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学校中多是些10来岁的“问题少年”,校长哈珊用残酷的方式管理着他们,孩子们表面顺从,内心却一直抗拒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克莱蒙想到了用音乐来温暖这些孩子们,于是便成立了一个童声合唱团。合唱团的诞生改变了整个学校的气氛,孩子们的内心也渐渐明媚起来。正当克莱蒙在孩子们身上实现自己音乐理想的时候,他因触怒校长而被开除了。当一个个写满祝福的纸飞机漫天飞舞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音乐已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在一所原本平静的中学,一个名叫约翰・基廷的英文老师用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反成规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使一批出身富裕、家庭前途已经明确的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巧妙地教给学生们另外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他启发他们,一些勇敢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重建秘密社团“死亡诗社”。他们主要的活动是夜间聚集在一个山洞进行作文学练习,喜剧的笔调一直持续到尼尔在专横的父亲逼迫下自杀,此事激起了学校的盲目镇压,基廷被赶走,然而自由的思想已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蒙所处的是一所有着“池塘之底”之称的寄宿性学校,面对的是一群所谓的问题儿童。在《死亡诗社》中,基廷所在的是一所具有“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等优良传统的百年名校,所面对的是一群如同读书机器一般的缺乏个人思想的学生。无论是问题儿童还是守规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一群迷途的羔羊,等待着上帝的救赎。在“池塘之底”里,校长哈珊攻于心计,不惜以虐待的方式对待学生,动辄便是体罚,不是关禁闭就是做杂役,整个学校在他的控制下如同监狱。在看似纪律严明的背后,是一个个“问题儿童”的问题不断:穆东在捅了一个老师后自杀;乐格克经常制造事端,致使马桑大叔住院;有着天使面庞的皮耶尔却有着一颗魔鬼般的心灵;佩皮诺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皮耶尔失去了父亲靠母亲打零工勉强度日。他们被残酷的社会和生活现实所放逐,社会拒绝了他们,他们也开始拒绝自己,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高压下逐渐扭曲。在基廷所在的中学里,学校严格地控制着学生的思想,“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成为他们的法宝,把一个个本来应有着自由思想的学生训练成读书机器:尼尔本是一个有着自由追求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戏剧,但在“传统”这面大旗下,他不得不遵从父命,压抑自己的个性;安德森是一个安静而害羞的男孩,他有个出色的哥哥,在“荣誉”这面大旗下,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陷于深深的自卑中。在这所学校里,欣赏诗歌要套用方程式,一天要做完20道大题,5天要交一次实验报告,除此之外课外时间基本被各种学习小组所占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学生被当成物品来打磨,一个个失去了自己本应鲜活的一面,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

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险恶,是外人和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他们急需要有人把他们引上救赎和回归之路。此时,“放牛班”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克莱蒙・马修带着他简单的行李慢慢推开了冰封已久的大门;基廷也带着他的野性与激情闯进了守规少年的心。克莱蒙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来到“池塘之底”,然而他并没有把他的落魄带给学生。无论那些孩子多么不敬:喊他“秃头”、抢他的皮包、画他的头像、偷他的乐谱,他均以他的自信、幽默与爱心一一化解。与那个粗暴的校长不同的是他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就连被大家放弃的蒙丹他也是尽力挽救。在他的教育下,一个个问题少年开始回归,躁动的孩子们变得安宁,混乱的秩序转向有条不紊,冷漠的师生之间也开始充溢着温情。而在这一过程中,音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一曲曲柔和又略带惆怅的乐音,如同一首首温暖的诗篇滋润着孩子们僵硬的心田,焕发出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与克莱蒙相比,基廷更像一位教育者,从第一节课开始,他便以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做法告诉学生们,突破教条和禁忌才能获得自由的心灵,才能直面自己。他让学生们把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书本撕掉,他鼓励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于是,他们重组死亡诗社,自由的思想在他们的心里萌发:尼尔勇敢地打破父亲的权威,坚持演完自己喜爱的话剧, 诺克斯勇敢地向喜爱的女孩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就连一向羞怯的安德森也慢慢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那一首首振奋人心的诗篇,如同一声声响亮的乐音激励着学生勇往直前,奔向自由的彼岸。基廷的扮演者罗宾・威廉斯是美国影坛的著名男演员,“他曾主演过《大力水手》、《变节小人物》和《早安,越南》等影片,他那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广受赞誉。他形容这部电影为‘一本年轻人的圣经’”。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莱蒙和基廷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救赎的角色,引领孩子们走上了回归的路。

这两部影片又都显示出了对于现实的悲情似的无奈。克莱蒙和基廷均遭受到现实的冷酷打击,最终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学校,而二人离开的场景却又极其相似。当克莱蒙提着他的皮箱,带着他的乐谱离开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孩子们簇拥而出为他送行,但是专制的校长禁止他与孩子们作最后的告别,门口一个人影也没有。但是当他走到楼下时,他听到了孩子们唱起了他教过的歌,一个个写满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纷纷飞出。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与他告别,漫天飞舞的纸飞机,让他看到了孩子们展翅高飞的心灵。基廷被辞退的当天,他故意去教室收拾东西,在他将要出门的时候,一个个孩子站到了桌子上,冲着他高喊:“船长,我的船长!”他明白他可以成功地离开了,因为他的自由思想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这两部影片虽都以学校为基点,但都不同程度传达出了特定时代的氛围。《放牛班的春天》中表现的救赎、回归正对应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这就是二战结束后。佩皮诺是这帮孩子中让人极为爱怜的一个,战争夺去了他的父母,他每周六执著的等待让人更加痛恨战争的非理性。战争毁掉了一代人的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了对权威者过分迷信的荒唐。皮耶尔的音乐天赋在没有被发现以前,他的内心迷茫而彷徨,对一切都充满怀疑,甚至走向了否定一切的道路。他的心路历程也正好切合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传统价值观遭到摧毁,存在主义盛行一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苦闷之后,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重新回归家庭的价值观得以重建,社会重新获得稳定。影片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的故事。《死亡诗社》拍摄于1989年,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则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1987年,美国出现了股市大崩溃,经济萧条,社会上流行一种“及时行乐”的观念,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反应。20世纪50年代横行的麦卡锡主义即将结束,60年代的自由主义即将来临。拍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和被拍摄年代(50年代末)的美国有着及其相似的社会需求:情感的抒发、精神的宣泄。可以说这个故事是将学校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与服从、个体与权威、理想与现实相对抗的寓言。

在这两部影片中,克莱蒙和基廷都选择了艺术之光来点亮学生们的心灵,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用音乐,一个用诗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有曾为《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等创作过音乐的法国著名电影音乐人布鲁诺・古莱担纲创作。影片中大部分音乐都是原创的,力求突破传统。这些孩子们虽身处“池塘之底”,但并非顽固不化,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荣耀之巷》、《托起轻盈的飞鹭》、《驿动的梦》、《黑夜》、《风中飞舞的风筝》等合唱曲构成了整个影片叙事的框架,音乐也见证了孩子们转化的过程。“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一首首乐曲如春天般温暖孩子的心灵,美妙的音乐净化了他们的世界,仁爱、友善、宽容渐渐融入他们的心中。基廷则用一首首诗歌向学生们传达生活的激情,提倡把握今天,借由罗伯特・海瑞克的诗告诉他的学生,“我们都将是蛆虫的食物”,所以 “摘下那些玫瑰花蕾在它们还在盛开的时候,时光在飞逝;这些今日芬芳的花朵,明日就要凋落”。他告诉学生诗歌是无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的,生活的精髓不是医学、法律、经济、工程,而是诗歌、美丽、浪漫和爱情。在他的感召下学生重组“死亡诗社”,开始体验诗歌艺术与自由思想的真正魅力。

法国是电影的诞生地。“从卢米埃尔开始,法国电影就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给电影带来一种朴素的诗意,其后,巴赞、克拉考尔完善电影理论的同时,把电影表现生活的疆界大大扩展了。”在电影历史上,法国人拥有过自己的辉煌。进入21世纪,好莱坞电影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美国大片的进攻下,欧洲的艺术电影陷于困境。然而,用精美的形象语言呈现电影的魅力,仍是法国电影人一脉相承的追求。所以尽管在操作上电影是一种工业,但法国更注重的是导演的个性发挥。法国电影直到如今一直激荡着电影特有的诗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来源于纪实的力量。法国电影创作者大都身跨记录片与故事片两个领域,如《放牛班的春天》的制片雅克・贝汉,对于纪录片的喜爱使他们努力开发题材本身的故事性,而由纪录片向故事片的转向又是他们在导演作品时,坚持一种真实性的原则,为电影这种虚构的艺术带来特有的魅力。所以《放牛班的春天》贴上了法兰西特有的标签,具有法国式的温情。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杯浓浓的酒,那么来自好莱坞的《死亡诗社》就是一簇跳动的火焰,充满着激情。无论是长达两分钟的夜间寻访,还是尼尔喊出的心声都让人为那份激情所感动。当然,影片在情节的设置上加入了年轻人谈情说爱、吟诗论世等场景,相对于《放牛班的春天》更符合商业电影的需求。在视听语言的使用和叙事结构上,虽然相对于《死亡诗社》更为朴实,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后者采用正叙的手法进行讲述,前者则采用倒叙的手法展开,让整部片子的基调一开始就陷入一种温情之中。在光影的使用上,《放牛班的春天》注重前后的对比关系。克莱蒙到“池塘之底”时正是一个冬天,厚厚的积雪、迷蒙的晨雾、冰冷的铁门、城堡一样的校舍,无一不让人感到压抑。影片以灰色为主调,较暗。随着克莱蒙与学生关系的缓和,他渐渐处于中心地位,光影也变得越来越明亮,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也在一片暖色之中。直到影片结束,树木苍翠,一片生机。在镜头运用上,开头两个航拍镜头巧妙地完成了从城市到乡村地点的转换;当孩子们的心灵在音乐的感召下慢慢复苏时,镜头多次仰拍他们在院里嬉戏,在天桥上放飞降落伞和纸飞机,蓝天、白云充斥着画面,蕴涵着希望和生机。另外对于主要人物的出场,影片也采取了不同的镜头语言:哈珊突然冲进镜头,给人以压迫之感;皮耶尔的出场则采用镜头慢慢推进的方式,让观众跟着镜头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而蒙丹的每次出场都是面向镜头横冲直撞,给人一种侵犯之感。这些都恰好与人物的性格相契合,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让人物更加丰满。《死亡诗社》在颜色的运用上也颇费心思,开头的黑色礼服,给人以威严、禁锢之感,随着思想的解放,他们的衣服颜色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在棒球赛胜利的狂欢中,红色T恤尽显生命的激情。

“别小看心灵的力量!”一位法国制片人在看完《放牛班的春天》后如是说。这句话也适用于《死亡诗社》,前者带有法兰西式的温情,后者带有澳大利亚人的激情,两片虽相隔数年,但它们同样令我们感动。

[参考文献]

[1]许颖.《死亡诗社》及其导演彼得・威尔简介[J].当代电影,1994,(1).

[2]王庆福.2004年法国电影现象[J].电影新作,2005,(1).

死亡诗社简介范文3

诗歌

《死亡诗社》

导演:彼得·韦尔

主演:罗宾·威廉斯 罗伯特·肖恩·伦纳德

伊桑·霍克

影片简介: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约翰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然而,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绘画

《蒙娜丽莎的微笑》

导演:迈克·纽威尔

主演:朱丽娅·罗伯茨 克尔斯滕·邓斯特

朱丽娅·斯黛尔斯

影片简介:

1953年的美国正处于转变之中,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安·威利斯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整个社会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重新劝说回家。

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着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让她们也包括凯瑟琳自己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

规则

《热血教师》

导演:瑞达·汉尼斯

主演:万·克拉克 马修·派瑞

普林斯通·特那 玛瑞萨·维加

影片简介:

克拉克从北卡罗莱纳前往纽约大都市的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即使刚从肺炎中解脱出来,克拉克也马上回到他调皮的学生当中。

音乐

《放牛班的春天》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

主演:热拉尔·朱诺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雅克·贝汉

影片简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体会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群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人生

《二十四只眼睛》

导演:木下惠介

主演:田村高广 笠智众

死亡诗社简介范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审美倾向。

对历史的结构,笔者更倾向于阿恩海姆的观点:“单元并不是单个的艺术和它们的集合,而是它们的构成要素。”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中,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规律几乎不可能。但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之下,找到某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可能的。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本文即意在对比数个经济大繁荣的情况下美术审美风向面的变化,以得到经济繁荣与审美倾向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经济繁荣的基础。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民族都经过这样一个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的“草创”时期。从世界多个例子能够看出,此时期,在经济上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匮乏。

以中国为例:抗战前的上海的小学教师每月30-45元,按当时物价约合小米600-900斤,到1949年解放时其工资收入只能购买约80斤。②极度的物质匮乏导致全社会产生统一的目的:恢复生产。这样,社会的其它方面矛盾大大缓解。社会意识表现为积极进取,统一性极高。只有经过此阶段,才能为日后的经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上各种矛盾缓解。

我们都可以看到,为了经济起飞要打下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要缓解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统治者与人民的意志统一,整个社会的基调以“生产”为主。

(二)初次繁荣的特点。

在60年内经济快速增长,一代人初次经历的繁荣,我们称其为“初次繁荣”,也可以称为“没有经验的繁荣”。由于初次繁荣所导致的经验不足,也容易使社会经验偏向几种问题:(1)盲目的投资热;(2)情绪化;(3)跟风;(4)急利近利。

以80年代的日本为例,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对刚刚分配到手的社会财富不知所措,造成可以预料的社会问题。“由于……景气上升,多数企业获得了莫大的利润。

……乐观的增长气氛导致了爆炸性的设备投资热。”③这种投资热最终会传导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经济繁荣与贫富差距。

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之后,社会整体财富增加惠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但也会出现财富过于集中的现象。

1、民众财富增加。

英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总体来说还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19世纪人们的生活状况比18世纪有了明显的改变。据统计,1850年至1882年间,在同一行业中的工人工资提高30%,平均增加50%。

2、财富快速集中。

财富的增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消息,在自由市场下,财富分配很难控制,很容易出现财富集中的现象。“财富和实力这样令人陶醉的增长??完全限于有产阶级。”④二、审美箭头。

(一)锐意进取的审美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时期,社会意识空前一致。统治者与社会各阶层全都以增加物质财富为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富于侵略性(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甚至直接攫取物资)。这样的社会意识传递到审美中,即可见到各种扩张性的艺术风格。

(二)表达生产。

在此阶段,由于社会矛盾降低至一个可忽略的程度,很多经济体在这一历史时期都可以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因此其艺术品的表达上,也可以看出其审美简单化的倾向。很多艺术形式出现的生产现象是其它时期艺术品所不青睐的题材。

三、世俗化。

(一)艺术品消费规律。

艺术品在消费中属于奢侈品,因此呈现与奢侈品相同的消费规律。艺术品与奢侈品在材料上、数量上、产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具有普通奢侈品所不具备的唯一性特征。因此可以把艺术品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奢侈品。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性的消费品。⑤奢侈品消费有以下几大特征:(1)追求自我实现(;2)炫耀性(;3)从众性(;4)模仿性(;5)情绪性。或者从这几点可以推断出2004年以来我国艺术品消费的现象。从2004年起,中国当代油画一下成了国际拍卖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在以纽约和香港为代表的拍卖市场中,中国油画无论是在成交额还是在成交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书画,人们甚至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些具有无限升值潜力的艺术股票。

(二)世俗的力量。

提起底层人民的艺术品消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民间艺术、行画等等。但当收入增加后,他们的审美不再与廉价为伍。参杂着高雅与残余低俗的新式审美开始迸发。从明代中晚期的五彩、粉彩、斗彩中闪耀着世俗所表现出来的决心。青花、釉里红、彩瓷的进程,很容易看出审美有发展的趋势:含蓄-委婉-通俗-直白。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1999)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解释:“在目前激烈的视觉年代,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

四、审美黑洞。

史蒂芬·霍金说:“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从生万物,再到毁灭万物,这就是宇宙规则。现在,我们有幸目睹这毁灭一切的“黑洞”的诞生。

(一)“粉碎”经典。

哈桑对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的第一个概括是“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⑥像黑洞一样,毁灭一切已获人类认知的稳定、真理、和经典,打碎重构后再把它们抛还。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玛丽莲·梦露》等作品,重复使用大众熟悉的影像、物品与符号,并用摄影技术直接与绘画相结合,成为“近代艺术家中摧毁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藩篱最出类拔萃的一位。⑦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对一切的否定,可能会导致负面、虚无,甚至是道德的沦丧。但是,不破不立,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的一句话:”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⑧(二)高雅与时尚。

世族引导的审美风尚,被后现代的”黑洞“撕得粉碎。”只要这些‘胜人一筹的本事’的竞赛在一小部分人当中比试起来,而这些人除了互相超越以外,便别无好事可做。……不管我们是剃发,还是系领带;是喝茶,还是滑雪,我们都加入了‘跟着领头跑’的竞赛“。⑨(三)资本的增值。

资本增值的最快途径,就是赌博。在相同的情况下,南北二石自然成了人人能懂的”

大“,而当代两个”小(“刘小东、张晓刚)的作品则可成为资本圈钱的工具。从收藏价值上说,很明显清末民初的画家与作品都已盖棺定论,绝没有当代作品的不确定性。在这里,不确定反而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正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资本扩张时期,斥资1亿美元追逐风中飘摇的”向日葵“一样。

资本增值的同时,社会审美也被带离正常的轨道。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标准是否开始跟不上别人的脚步?自我否定配合上后现代思潮的模糊,审美陷入了暧昧不可自拔。

注释:

①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46.

②中财委编:《1949年中国经济简报》。

1950.

③[日]小林义雄著。孙汉超。马君雷。译。商务印书馆。1985:12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416.

⑤贺嬿敏。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J].消费市场。2009:11.

⑥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383.

⑦陆蓉之。破后现代艺术,文汇出版社,2002:209.

⑧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文集-坟。

死亡诗社简介范文5

[关键词]演讲;英文电影赏析课;听说思辨能力

2004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教学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其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能就一般或专业性的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并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能清楚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教学改革实践的6年中,广大师生越来越关注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种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但是,在注重英语发音和交际能力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口语表达往往内容空泛,缺乏深度,欠缺逻辑性和思辨性。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言之有物。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英语演讲和教学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把英语演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和有益的尝试,但开展英语演讲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同学都培养成演讲家,而是以演讲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听说思辨能力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意义

演讲是指讲话人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听众做连续性发言的行为。演讲这种开放探索式的学习还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推理等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灵活有效地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众所周知,语境是学好语言,特别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语境自然是所学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创造这样的条件。英文电影赏析课是教授和学习英语可以利用的理想辅助工具。将英语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能够创造英语思维和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把演讲作为一种教学和训练的手段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在欣赏完英文电影之后,就电影所探讨或展现的某一主题或文化现象,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讨论方式。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首先,这种模式能够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训练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系统、有结构地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建议等。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美语言,纠正语音语调;通过设计自己的演讲稿,学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传递信息,锻炼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其次,要想打动听众,演讲中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所以,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能摆脱被动盲目的欣赏电影状态,而学会主动搜索和电影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文化习俗知识以及阅读原版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时事新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欣赏的电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为了完成演讲任务,学生要经过收集材料、筛选和语言组织过程,所以他们一直处在一种非常投入和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此外,课堂演讲练习会帮助学生增强对欣赏英文电影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英语表达方面的自信心,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交际恐惧。

二、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模式

将英语演讲引入EFL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逻辑性。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进行外在真实演讲环境和内心体验的感悟,学会归纳经验和语言文化新知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演讲教学训练模式有以下几种:模仿学习、常规训练、技巧训练、测试与考评等。英文电影赏析中的演讲活动有着很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可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模仿学习是英语演讲初学者的基础,是学习语言表达、掌握一般演讲风格的第一步。作为英语演讲的初学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英语母语者成功的范例,如英文电影中的名人演讲、经典对白等,充分地运用视听演示材料进行观摩学习、模仿比较、分析探究,从而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契点、特点和方向。模仿性演讲有助于学生迈出演讲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演讲的积极性,克服羞怯心理。而且模仿性演讲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掌握。既可以是一分钟的电影独白,也可以是三分钟的影片对白或更长的电影片段模仿。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常规训练以学生自由讨论、定题演讲和即兴演讲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的有效交际能力为目标。如英文电影观赏完后,教师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经过自由讨论能活跃思路,迸发出思想火花。有效交际能力是指学生能利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其突出表现是能就某一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言之有理有据。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练习及相互反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练习所学过的演讲技巧。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缺乏思辨能力和学习英语自信的情况,可以在英文电影赏析课上组织定题演讲,使学生能够就特定主题发表观点。演讲主题可以是电影中所探讨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电影中涉及的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看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以“人文主义”为主题进行定题演讲;再如,看完电影《珍珠港》后,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珍珠港事件”为主题进行定题演讲。学生写好演讲稿后首先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演讲。进行定题演讲的目的是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演讲稿的写作和演讲技巧,建立自信。在学生基本克服羞怯心理,初步掌握演讲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观看英文电影后在课上组织即兴演讲,让学生就和电影相关的话题或问题进行即兴演讲和评论。教师可以根据电影内容设计演讲题目,学生在10分钟内准备2分钟的演讲。比如,看完电影《死亡诗社》后,可以让学生就“珍惜时光”这个主题进行即兴演讲;再如,看完电影《城市之光》之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光”为主题进行即兴演讲。进行即兴演讲练习的目的是要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演讲技巧训练旨在巩固和加强常规训练内容。导致演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通过英文电影观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熟记台词,有效表达,呼应观众。但仅有模仿是不够的,一定要掌握一些演讲技巧,如材料收集与讲稿撰写的技巧、演讲的心理准备与回答问题的技巧等。在众人面前讲话紧张是人皆有之的“ 怯场”现象,但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使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并能把紧张情绪转化为积极因素以确保演讲成功。此外,英语演讲还要特别注意英语语言文化和习惯,包括句子结构、句子语调和语速;还有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将真情实感投入到演讲过程中,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演讲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准确、流畅表达的个人观点的同时,也要让听众感受到语言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思辨魅力。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测试与训练相结合,是指要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学、互练、互考”等强化训练方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课堂练习机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测试与考评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辅设备协助进行测试。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摄像设备将学生的声音和形象记录下来,让学生的演讲出现在屏幕上,请全班学生一同评论,客观地分析演讲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目前的英语演讲水平。演讲是一种较高级的交际活动,对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观点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都有一定的要求。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进行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演讲技巧及临场发挥各方面通过一定阶段的训练逐渐规范化,学生个人的演讲潜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掘。

三、结 语

演讲是现代生活中语言交际的重要活动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英语演讲是运用语境教学,使其口语交际能力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将系统性的演讲训练与英文电影赏析课堂教学相结合,从模仿练习到定题演讲,再到即兴演讲,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将英语口语学习与电影中的各种热点话题、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有助于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真实、接近英语国家文化和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思辨能力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将演讲嵌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正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际作为的最终训练目标。它不仅以语言为手段,以交际为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硬语言能力、逻辑与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Connie Gibson.英语演讲实训指南[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 Lucas S 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Boston:McGraw Hill,2004.

[3] Stephen Lucas.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英语演讲教学与评估[N].21世纪报,2006-04.

[4] 马琴.美国经典电影赏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5] 马琴.大学英语演讲方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6] 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2(02).

[7]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总经理致辞

下一篇鸟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