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肾细胞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肾细胞癌范文1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54
作者单位:276826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spiral CT sign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 for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spiral CT signs of 2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literature were reviewed. Results MCRCC had mild clinical symptoms.All the tumors on CT appeared as multilocular cystic mass with distinct boundary. Cystic wall was local thickened; Thickness of septum was uneven; The diameter of septum with nodule was less than 5 mm.Enhancement of moderate degree or above was appeared in cystic wall and septum and nodule.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CRCC were as following: Capsule was found in the tumor which is composed of some cystic cavities with different size. Most of cystic cavities were covered by monostratified or stratified cubic clear cells. Besides, septum also had clear cells which form small collections. The Fuhrman grading was Ⅰ-Ⅱ.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clear tumor cells werepositive for CK and EMA, and all were negative for CD68. The two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surgery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45 months and 32 months respectively, and no recurrence nor metastasis were found. Conclusion MCRCC is an uncommon subtype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its grade and stage and m alignant degree is low, at the same time, it have typical spiral CT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so early diagnosis is very important to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 Renal cell carcinoma;Multilocular;Cystic;CT
在WHO(2004)肾肿瘤分类中,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r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被作为肾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罕见亚型,约占肾细胞癌的1%~2%[1]。与普通型肾透明细胞癌相比,MCRCC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并且预后良好。现就我院收治的2例经病理确诊的MCRCC,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讨论,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明确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1 病例报告
1.1 患者女,37岁。患者于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不适,无尿痛、尿急、尿频及排尿困难,无发热,无肉眼血尿;遂来我院就诊,CT检查平扫示右肾前唇囊性占位,其内可见分隔,大小约为9 cm×9 cm×11 cm,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厚度略欠均匀,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欠清,考虑右肾前唇多房性囊性占位(囊性肾癌可能大)。全麻下行右肾囊性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大小约为9.2 cm×8.8 cm×11.5 cm的多囊性肿物,囊腔大小不等,囊壁厚约为0.1~0.3 cm,囊液清亮,内壁光滑,未见状突起,局部略增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见多数囊壁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状透明细胞,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有的内衬扁平上皮细胞或无内衬上皮;间隔由胶原纤维组成,部分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但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病理诊断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Fuhrman分级Ⅰ级。
1.2 患者女,36岁。患者于2年前无意中触及右上腹包块,无腰痛发热,无尿频、尿急、尿频及排尿困难,无肉眼血尿,无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所以未作特殊诊。今来我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右肾下极切面形态失常,于右肾下极可见一个大小约9.2 cm×5.5 cm混合性包块,形态呈分叶状,边界尚清,内部为混合回声,以无回声为主,呈蜂窝状,可见较厚分隔及斑片状强回声;CDF1包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肾下极混合性包块,性质待定,考虑肾肿瘤。CT平扫示右肾中下极见囊性包块,大小9 cm×8 cm×6 cm,伴有明显厚薄不均分隔及斑点状钙化影;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术后病理为(右侧)肾脏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Fuhrman分级Ⅱ级。
图1 平扫示右肾前唇见多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光整,内见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病理切片分隔表面及间隔内可见透明细胞(HE×100)
图2 平扫示右肾下极多房低密度囊性肿瘤,壁薄,间隔增厚,囊壁及分隔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病理切片囊腔内衬瘤细胞,细胞呈透明状(HE×200)
2 讨论
MCRCC因具备特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2004年WHO肾脏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列为肾癌的一种独立罕见类型。实际上,人们对MCRCC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1928年,Perlmann报道了一例含透明细胞的多囊性肾肿瘤,因透明细胞呈小灶状聚集,不形成大的结节,似淋巴细胞,且透明细胞巢内微血管较多,因此当时被误认为“淋巴血管瘤”。1957年Robinson[2]对此病例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此肿瘤为“多囊性肾细胞癌” 。1986年,Hartman[3]将囊性肾癌分为四种类型:①多房囊性肾癌;②肾癌囊性坏死;③单纯性囊肿癌变型;④单房囊性肾癌型。1998年Eble和Bonsib[4]明确提出了多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标准:①肿瘤由厚的假纤维被膜环绕;②瘤体全部由囊腔及无膨胀性实性结节的薄的间隔构成;③囊腔被覆透明上皮,异形性小;④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上皮巢。2004年,WHO在1998年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MCRCC作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并将其列为肾癌的一种独立类型,其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MCRCC大体上边界清楚,囊腔大小不等,内见浆液性或血性液体,肿瘤有纤维包膜与周围正常肾组织分隔。组织学上,肿瘤多数囊腔内衬单层上皮,偶见内衬上皮为复层,或有小。内衬的上皮细胞多为呈扁平或肥胖状,胞浆透明,细胞核小而圆,染色质深染而致密。间隔由纤维组织构成,常有致密的胶原纤维,在部分间隔内可见小的透明细胞团,但大片的实性结节不明显。这些透明细胞核小、深染。核分裂象罕见或缺如。Fuhrman分级多为I~Ⅱ级。免疫表型:CK和EMA阳性,CD68阴性。由此可见,以往,MCRCC与淋巴血管瘤、囊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直到2004年,MCRCC才作为肾癌的一种独立类型,与其他的类型分离开来。本组2例病例无论大体特点、病理组织学均支持本病的诊断。
文献报道,MCRCC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年龄20~75岁,平均51岁,男女发病率为3∶1。MCRCC多无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大多数因查体或无症状腹部肿块而发现,仅少数有血尿及腰部不适等症状[5]。该肿瘤发展缓慢,尚无急速进展的病例。 Fujii等[6]报道36例无症状肾癌中发现MCRCC7例,而在23例有症状肾癌中未发现MCRCC。本组2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的相符合,均无特征性表现,MCRCC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
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目前公认CT是诊断MCRCC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CT平扫示肿瘤呈边缘光整的圆形和椭圆形,大小不一,肿瘤直径1~14 cm,平均3~7 cm,双肾发病率大致相当,内见分隔,病变区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欠清,囊壁和分隔可见局限性增厚或/和附壁结节形成,肿瘤实性成分低于10%~25%,囊壁或分隔少数有钙化,囊液因出血或肿瘤坏死等密度略高于水。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见轻度至中度以上强化[7]。周建军等[8]按照MCRCC间隔的强化特点及形态,将MCRCC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I型,间隔菲薄型;II型,间隔增厚型;Ⅲ型,间隔结节型。间隔菲薄型肿瘤所有间隔菲薄并规则,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间隔呈轻至中度强化,实质期一般中等程度强化。间隔结节型的壁结节皮髓交界期呈显著增强,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实质期强化幅度下降,结节强化均匀,但直径
充分认识CT增强的MCRCC典型征象,诊断不难,但间隔过少、过薄、强化不显著者需要与多发肾囊肿、多房囊性肾瘤、囊性错构瘤等鉴别。多发肾囊肿囊壁菲薄、均匀,囊液密度近似水,增强扫描无强化;多房囊性肾瘤多见于婴幼儿和成年女性,肿瘤境界清,分隔薄而光滑,附着处不增厚,增强时囊壁及分隔总体不及MCRCC;囊性错构瘤女性多见,囊性为主,影像常可见实性、脂肪、钙化成分[11]。
MCRCC可以经外科手术治愈,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单纯性肾切除术及部分肾切除术。张宁等[12]研究发现,MCRCC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因此提倡只要是MCRCC的患者,不论肿瘤大小,只要可行,均可采取保留肾单位手术,而Lener等[13]则认为只有MCRCC肿瘤直径≤4 cm时才可实施肾单位保留术。因此,对于MCRCC患者应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两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45月及32个月均无复发。Corica等[14]报道MCRCC18例10年生存率为92%,Koga等[15]对9例MCRCC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5年生存率为100%。可见,MCRCC预后良好。究其原因,可能与MCRCC含有的恶性肿瘤细胞少、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极少、增殖活性低、Furhman分级低有关。
综上所述,MCRCC属于低分期、低分级、低度恶性肿瘤,有着特殊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所以认识该病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对术前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opez-Beltran A, Scarpelli M, Montironi R,et al.2004 WH0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nal Tumors of the Adults.European Urology, 2006, 49: 798-805.
[2] Nassir A, Jolimore J, Gupta R,et al.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series of 12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rology, 2002, 60(3) : 421-427.
[3] Hartman DS,Davis C, Johns T,et al.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Urology, 1986, 28: 145-153.
[4] Eble JN, Bonsib SM. Extensively cystic renal neoplasms: cystic nephroma, cystic partially differentiated nephroblastoma,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cystic hamartoma of renal pelvis. Semin Diagn Pahol, 1998, 15(1): 2-20.
[5] 鲁力,马建辉,李长岭.多房性囊性肾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6):397-400.
[6] Fujii Y, Ajima J, Tosaka A, et al. Asymptomatic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Nippon Hinyokika Gakkai Zasshi, 1992,83:1270-1275.
[7] Han KR, Janzen NK,Whorter VC, et al.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biology and clinical behavior. Urol Oncol, 2004, 22(5) : 410-414.
[8] 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等.肾细胞癌MDCT多期扫描:评价双皮髓交界期的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4):337-340.
[9] Levy P, Helenon O, Merran S, et al. Cystic tumors of the kidney in adults radio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s. J Radiol,1999, 80(1) : 121-133.
[10] Kim JC, Kim KH, Lee JW. CT and US findings of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Korean J Radiol,2000,1(2) :104-109.
[11] 丁建国,周建军,周康荣.多房囊性肾瘤的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8):816-819.
[12] 张宁,李朝争,龚侃,等.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253-255.
[13] Lener SE, Hawkins CA, Blute ML, et al. Disea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ow stage renal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nephron sparing or radical surgery. J Urol,1996,155:1868-1873.
肾细胞癌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术前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囊性肾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随访所有患者存活至今,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增强扫描时,囊壁及间隔或结节处有强化。结果:囊性肾细胞癌手术预后良好,而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可将CT作为术前诊断手段。
【关键词】CT;囊性肾细胞癌
【中图分类号】R73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24-01
囊性肾细胞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低度恶性肿瘤[1],多数为体检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如若得到确诊并及时行外科手术切除,预后良好,然而,部分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有出血、感染等良性肾囊肿改变相似,造成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手术期,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细胞癌病灶的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其术前CT表现正确认识率,从而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挽救患者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6年4月~2013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腰背痛5例、腹痛2例、肉眼血尿2例,余为健康体检时B超显示肾脏囊性占位,进一步行CT检查时发现。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4天至6年不等,平均2年。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RCC。6例病灶行肾癌根治术,9例病灶行肾部分切除术,3例病灶行肾切除术。术后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8年不等,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至今,临床及B超检查未发现复发及转移征象。
1.2 仪器与方法: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机型为Philips Mx8000 4排螺旋扫描仪或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扫描仪,层厚和层距为5~10 mm,扫描范围要求完全覆盖两肾,检查时患者取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安射力),总量80~100ml(300mg/ml),高压自动注射器经肘静脉给予,注射流率为2~3ml/s。于注射后30~40s开始动脉(皮质期)期扫描,60~70s开始静脉期(髓质期)扫描。分别记录病变部位、大小、囊壁、分隔、囊液、钙化、增强表现及与周围肾组织的分界,并且采用Bosniak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2 结果
1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11例。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密度肿块,境界多数清楚,大小约2~9cm间,平均5.6cm。单房8例(图1),多房10例。多房者囊内可见分隔影, 其中6例囊壁或间隔局部增厚(2~4mm ),2例伴有附壁结节(直径3~17 mm),4例伴散在钙化。增强扫描示囊壁或间隔强化者13例,且囊壁与间隔强化程度相同,无强化者5例,且均为单房,囊液未见强化,CT值为6~68HU不等,其中15HU者8例。经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胞癌(单房性或多房性),Bosniak分级6例IIF级,12例III级。
3 讨论
囊性肾细胞癌(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肿瘤类型,通常是指那些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的具有囊性改变的肾癌,绝大多数发生于一侧,多为单发,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不一,约占肾癌的10%~15%[2]。对囊性肾细胞癌的治疗手段往往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若将肾复杂囊肿如分隔性多房囊肿、出血性囊肿和感染性囊肿等误诊为囊性肾细胞癌,将导致临床过度治疗甚至牺牲一侧肾脏,但若对囊性肾细胞癌认识不足,从而将肿瘤性病变误诊为良性囊肿,从而延误治疗,错过最佳手术期。因此,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
囊性肾细胞癌的形态学特征主要为单房性或多房性的含液囊腔,内衬单层或复层类似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该病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据Hartman等[3]研究指出可能包括以下四种来源:(1)病灶呈多房性生长: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囊壁及间隔均匀或略增厚,囊腔内充满新鲜或陈旧性血液,可伴点状钙化。本组中属此型者8例,其中4例因囊壁增厚不明显,且囊腔内密度增高或出血,内壁可见钙化,术前曾误诊为分隔性多房囊肿,随后复查中发现病灶增大,予以手术将患肾全切。(2)病灶呈单房性生长:表现为单一囊腔,囊壁较厚或厚薄不均,囊腔内液体密度较均匀。本组中属此型者有3例。(3)病灶为肾细胞癌囊变坏死:表现为肾细胞癌内组织坏死所致囊性变,尤其体积>5cm者,较常见,肉眼观囊壁厚而不均匀,囊腔内含组织坏死碎片或出血,以单腔最多见。本组中属此型者3例。(4)病灶为单纯性肾囊肿癌变:此类较少见,肉眼观囊壁上存在散发性结节,常偏于囊肿一侧,镜下观肿瘤细胞发育分化好,为透明细胞或颗粒细胞,肿瘤较大时, 可见部分囊壁缺如(压迫性萎缩),本组中属此型者4例,其中3例最初CT诊断为肾囊肿,随访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复查,病灶明显增大,予以手术切除确诊。
目前泌尿外科医生及放射科医生广泛使用Bosniak分类标准,该标准是1986年由Bosniak根据囊性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首先提出,主要将形态特征和血供两大方面作为评估内容,包括囊隔数目、囊壁或囊隔厚度、是否有钙化以及是否有实性结节、增强后病灶的囊壁、囊隔或者实性结节是否有强化等。病灶内有明显强化的囊壁、囊隔或实性结节是诊断囊性肾细胞癌最客观、重要的一点,也是决定病灶手术切除还是随访观察的关键因素。该分类标准于1993年增加了IIF级为II级亚类[4]根据Bosniak分级标准,将肾脏囊性病变分为4级:I级:良性单纯囊肿,囊壁薄且无间隔、钙化及实性成分,囊液为水样密度且增强后无强化,不需要外科手术。II级:良性囊性病变,可有少量线样间隔,增强后轻度强化,囊壁及间隔可有细小、点状钙化。IIF级:需要随访观察的囊性病变,病灶内分隔较多,间隔及囊壁可轻度增厚,并可见结节状的钙化。增强囊壁及间隔可见强化,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肾内完全不强化的高密度病灶(大于3cm)也包括在这一类内。这些病变一般都边界清楚,并被认为是良性的,但需要随访观察它的稳定性以证明其为良性。III级:需要外科手术的囊性病变,囊壁及间隔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这类病灶不能除外肿瘤多数需要手术切除,此类病灶包括出血或感染的复杂囊肿,多房囊性肾瘤,囊性肾癌。IV级:明显恶性的囊性肿块,符合第III级囊性病变标准同时又具有明显强化的非囊壁及间隔的软组织成分,这类病变是明显恶性需要切除的。本组研究中发现BosniakIIF级6例,III级12个,且III级中多与复杂性肾囊肿判断不清。
由于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5],不常表现为肾癌的“三联征”,少部分会有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腰腹痛、腹部包块或肉眼血尿等,大部分囊性肾细胞癌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为偶然发现。当发现时腹部肿块多已较大并可伴有转移。影像做出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比较困难,一般文献报道的病例也多为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的回顾性分析[6],但通过对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表现反复观察对比,总结其影像表现,是可以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术前诊断率的,从而及时手术切除。本组研究中,将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误诊为多发肾囊肿,是对其囊壁厚度及分隔缺乏细致认识所致,而将单发性囊性肾细胞癌误诊为复杂性囊肿,是对其囊内容物密度增高,从而判断为良性肾囊肿的出血及感染所致,忽略了肾癌囊性变也可造成囊内出血这一可能。在影像学检查中,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MSCT)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7],CT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且增强扫描可获得多期图像,精确追踪对比剂进出改变,更好地显示病灶血供情况。本组18例患者中术中所见肿瘤部位、大小、侵犯等与CT扫描所见相仿,未见区域淋巴结转移。本组术后随访时间最长者达6年,至今未见死亡病例,与Israel等研究发现囊性肾癌系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很少发生转移,手术治疗预后较好相一致[8]。囊性肾细胞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尤其是CT表现,主要表现为:(1)单房或多房性囊性肿块,一般肿块较大,多位于单侧肾组织内;(2)囊壁和(或)间隔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如囊壁内出现壁结节,则诊断更明确;(3)囊液密度均匀,平扫CT值近于水或高于水,与囊内出血及蛋白质含量有关,增强后囊内不强化;(4)囊壁或间隔散在钙化灶,此处可能显示壁增厚或壁结节。CT扫描时应多方位层面观察,否则只进行平扫,可能造成病灶间隔显示不清,仅表现为囊肿改变而造成误诊。
通过本次回顾性研究发现,囊性肾细胞癌主要应与肾囊肿相鉴别,肾囊肿可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改变,囊壁较薄,没有囊性肾细胞癌中常见的局限性增厚及附壁结节,囊液性质与水相似,在增强扫描中囊壁无强化,若有合并出血或感染的不典型囊肿,其在CT表现上或类似于囊性肾细胞癌表现,这时需注意将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综合考虑,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或术中取样检查。其次应与多房囊性肾瘤相鉴别,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也可见于任何年龄,在成年多为女性。该病总体表现与囊性肾细胞癌中的多房类型很相似,但其间隔较MCRCC更光滑清楚,间隔及囊壁的强化程度也不及后者,呈膨胀性生长,囊壁内结节较少见,囊壁光整且均匀,囊壁和分隔无附壁结节,有时可强化,囊内的出血不多见,但有时可能难以明确其界限。此外囊性肾细胞癌还应与肾结核、肾脓肿等性囊性变病变相鉴别,但肾结核、肾脓肿等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总之,CT对术前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至关重要,囊性肾细胞癌多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壁及分隔不同程度增厚及强化,可见囊壁内结节及钙化,部分表现为间隔纤细不完整或强化不明显的囊性病灶易误诊为肾囊肿或多房囊性肾瘤,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应多方位多层面对病灶进行细致观察,并定期随诊复查,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通过恰当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Corica FA,Iczkow ski KA, Cheng L,et a.l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cured by resection: a study of 24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 up.JUrol,1998,161:408-411.
[2]Hartman DS,Choyke PL,Hartman MS.From the RSNA refresher course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cystic renal mass.Radiographies,2004,24(Suppll):S101-115.
[3]Hartman CD, Davis CC, Johns CT, et al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Urology,1986, 28: 145-153.
肾细胞癌范文3
【关键词】 肾肿瘤 Np63 原癌基因蛋白质cmdm2 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s of Np63 and MDM2 protein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Methods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Np63 and MDM2 in 76 RCC, and 14 normal ren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Np63 and MDM2 in RCC and in normal renal tissue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m (F=28.34,22.57;q=6.471-12.529;P0.05), but related to clinical staging (F=24.59,10.82;q=4.694-11.971;P
[KEY WORDS] Kidney neoplasms; Np63; Protooncogene proteins cmdm2; Immunohistochemistry
肾细胞癌是人类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其能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及术后检测提供新的依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p63和MDM2蛋白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探讨二者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早期判断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参考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组76例标本均为我院2000~2006年间手术切除的肾细胞癌标本。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4~85岁,平均56.2岁。病理学分型为:透明细胞癌48例,嗜色细胞癌10例,嫌色细胞癌5例,未分类型及其他13例。ROBSON分期:Ⅰ期16例,Ⅱ期29例,Ⅲ期14例,Ⅳ期17例。有淋巴结转移31例,无淋巴结转移45例。对照组14例肾组织均取自离肿瘤2 cm以上的正常肾组织。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小鼠抗人MDM单克隆抗体(Dako 公司),Np63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浓缩液(Santa Cruz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通用型),DAB显色试剂盒,EDTA抗原修复缓冲液和柠檬酸抗原修复缓冲液(福建迈新公司)。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石蜡切片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水化,0.01 mmol/L PBS冲洗5 min,共3次。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其中P63为柠檬酸,pH 6.0修复,MDM2为EDTA,pH 8.0修复)。每张切片滴加体积分数为0.03的H2O2双蒸水溶液,室温下放置10 min,用PBS振洗5 min,共3次。滴加正常非免疫动物血清,室温放置10min,甩去多余液体不洗。滴加适当稀释的一抗(P63为1∶100,MDM2为1∶75),于湿盒内室温下放置1 h,PBS振洗5 min,共3次。滴加生物素化二抗,置湿盒内室温放置15 min,PBS振洗5 min,共3次。滴加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溶液,置湿盒内室温放置15 min,PBS振洗5 min,共3次。DAB显色,镜下观察,自来水冲洗中止显色。复染核,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采用已知的阳性切片和PBS代替一抗,步骤与前相同。
1.2.3 结果判定
利用德国Simple PCI 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测量,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转化为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以组织间质空白处入射光的值为定标,在200倍镜下每张切片选取5个视野,分别测定间质灰度和肾癌灰度,取其平均值,作为Np63和MDM2蛋白表达测定值,测定值=间质灰度值-癌组织灰度值。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SNK法,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法。
2 结 果
2.1 Np63、MDM2蛋白的表达
实验组中Np63蛋白主要表达于肾癌细胞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MDM2主要表达于肾癌细胞细胞核;对照组中Np63和MDM2蛋白少量表达于近曲、远曲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核。
14例正常肾组织中Np63蛋白表达测定值为17.67±6.86,MDM2蛋白表达的测定值为14.15±5.24。肾癌组织与正常肾组织中Np63、MDM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F=28.34、22.57,q=6.471~12.529,P0.05);不同临床分期肾癌组织中Np63、MDM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F=24.59、10.82,q=4.694~11.971,P
转贴于
2.2 Np63、MDM2之间的关系
Np63和MDM2蛋白的表达存在着显著相关性(rs=0.513,P
3 讨 论
Np63(缺乏酸性N端反式激活区的截短型p63)是p63基因的一类亚型,对p63的研究表明,p63的结构是p53家族中最为复杂的,p63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因其结构不同而不同。它能够参与DNA 结合位点的竞争或直接与p53 或TA p53(酸性N端反式激活区的全长型p63)结合而灭活p53 或TA p53的功能,从而阻止p53 基因和TA 亚型所诱导的细胞周期抑制和发生凋亡[1]。PATTURAJAN等[2]研究表明,Np63的过表达介导了β链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后者又反过来诱导链蛋白核积聚和活化了β链蛋白信号传导途径。正因为Np63异构体是β链蛋白信号途径的正向调节因子,才使得NP63异构体具有致癌的特性。本文结果显示,肾细胞癌Np6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推测Np63表现出来的是癌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启动特定突变体肿瘤发生的生物特性,并为癌细胞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Np63的表达随ROBSON分期增高而增加,有淋巴结转移者Np63的表达要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提示Np63在肾细胞癌的形成、进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结果还显示,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癌组织中Np63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考虑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一样的。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MDM2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MDM2基因最初是由CAHILLYSNYDER等[4]在自发肿瘤鼠Balb/c3T3成纤维细胞系中鉴定出来的。MDM2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是抑制野生型p53(wtp53)基因的激活转录功能和抗肿瘤活性。其主要通过与p53形成复合物或加速p53的分解,而高水平的MDM2基因产物本身也可以使p53的功能失活,抑制p53的功能,对p53起负调节的作用[5,6]。本文结果显示,肾细胞癌MDM2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推测MDM2表达过强可封闭p53介导的反式激活作用,使p53功能丧失,导致基因的不稳定及细胞增生,从而表现出癌基因蛋白的作用,参与肿瘤形成。MDM2的表达随ROBSON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加,有淋巴结转移者MDM2表达要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提示MDM2参与肾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
总之,Np63和MDM2都与p53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两者在对p53的作用上机制不同,但作用结果是一致的,两者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应该是起协同作用的。
参考文献
[1]LEVRETO M, LAURENZI V D, COSTUNZO, et al.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p63 and p73[J].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1999,6:11461153.
[2]PATTURAJAN M, HIBI K, TRINK B, et al. AIS is an oncogene amplified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97(10):54625467.
[3]张鲁伟,周荣祥.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Np63和MDM2蛋白表达及意义[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5):446448.
[4]CAHILLYSNYDER L, YANGFENG T, FRANCKE U,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and chromosomal mapping of amplified genes isolated from a transformed mouse 3T3 cell line[J]. Somat Cell Mol Genet, 1987,13:235244.
肾细胞癌范文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1岁,因“左腰部胀痛不适2年,加重1月”入院,伴尿频、低热,无肉眼血尿,查体:心、肺、肝、脾无异常,左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无明显异常,曾在外院两次B超提示肾囊肿,CT平扫及增强分别描述左肾上极占位,肿块类圆形约2.5 cm×3.8 cm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肿块边界清楚,其底部稍有不规整. IVU示左上组肾盏拉直、伸长,肾盂上缘可见弧形压迹.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未发现异形细胞,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诊断为肾结核. 抗痨治疗后行病灶清除术,术中见左肾中部背侧有一约3 cm×4 cm的肾包膜,呈暗褐色改变,囊性,质软,以注射器抽吸出褐色液体约15 mL后病灶萎陷,切开包膜见病灶空腔约3 cm×4 cm×3 cm,组织液化坏死,以刮匙搔刮坏死组织,并切除其包膜. 术后病理报告为嫌色细胞癌,癌细胞组织学分级为Ⅰ级. 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左肾切除. 肿瘤标本切面呈暗黄色,有完整的包膜. 术后应用α干扰素300万U肌注,3次/ wk,共12 wk,未行放疗及化疗. 定期行B超、CT, 胸片检查,随访2 a无复发转移.
2讨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1],目前多将其认为是肾细胞癌的一个亚型,约占同期肾癌的4%~5%,50岁以上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1. 由于该肿瘤生长缓慢,并具有较完整的包膜,临床上多因肿块增大产生局部压迫症状而就诊,部分因肾集合系统受累而出现血尿. 临床上以典型型多见. 组织学分级多为Ⅰ,Ⅱ级. 此类肿瘤极易误诊,本例即因肿块大部分坏死液化而误诊为肾结核,未观察到肿块底部肾实质密度变低为癌组织侵犯,术中未送快速冰冻切片亦为误诊原因,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也未能真实反映病情. 起初误诊为肾囊肿,而后误诊为结核行抗痨治疗及手术. 肾结核临床表现可有午后低热、盗汗,明显脓尿、脓血尿,早期肾盏肾盂的破坏显示不佳,肾实质内可见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有造影剂进入,为结核空洞;病变进展,显示部分或全部肾盏肾盂扩张,肾实质内呈多个囊状低密度影,CT值略高于水;病变累及肾盂及输尿管,使其璧增厚、僵直. 不典型肾结核易与此类肿瘤相混淆. 我们认为肾癌根治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因嫌色细胞癌的恶性度低于其他类型的肾癌,若肿瘤≤3 cm可考虑行肾部分切除术或肾肿瘤剜除术. 目前认为肾嫌色细胞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 应用后反而因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而致肿瘤复发, 术后常应用生物免疫疗法提高患者机体抗肿瘤的能力, 取得较好疗效. 肾嫌色细胞癌预后好.
肾细胞癌范文5
[关键词] MiR200;肾癌细胞;增殖
[中图分类号] R73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b)-0023-02
[Abstract] Objective MiR200 proliferation of kidney cancer.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from January 2013- January 2015, 51 patients i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pathological cells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cells, renal cancer and build nude model, measuring MiR-200 in different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proliferation. Results MiR-200 in nude mice SN12-PM6 and human 786-o, A498 expression were lower than normal tissue expression (P
[Key words] MiR200;Renal cell carcinoma;proliferation
临床上发现肾癌的患病例数逐年增加,而通常肾癌晚期已经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放疗和化疗成为了治疗肾癌的主要手段[1]。研究发现[2-3],MiRNAs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该研究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51例肾癌患者和BALB/C裸鼠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MiR200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癌住院患者51人病理资料,其中男28人,女23人,年龄43~78岁,平均(62.63±4.89)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肾癌[4],未合并糖尿病等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实验用20只BALB/C裸鼠购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5周,16~18 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MiR-Ctr组和MiR-200组,均按照SOF级环境饲养并按照动物建模手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鼠源肾癌细胞株SN12-PM6,人源肾癌细胞株A498和786-o购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细胞中心。用MTT法检测MiR-200对肾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1.2 裸鼠建模及肾癌肿瘤细胞生长检测
裸鼠肾SN12-PM6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消化离心PBS重悬,冰上保存。裸鼠腹腔注射1%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将已备好的细胞悬液20 μL植于鼠左侧肾脏实质内,缝合皮肤,置于SPF下饲养。隔日观察裸鼠体重,第5周时用影像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第6周末处死裸鼠,解剖取其双肾,称量双肾后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反应
1.3 MiR200的表达量检测
选取融合度达到90%以上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PBS冲洗后,Trizol法提取总RNA.提取的RNA经RT master mix法逆转录成cDNA,进行定量PCR扩增以U6为参照,取癌旁组织平均值,使用2-Ct计算肾癌细胞中MiR-200的表达倍数。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提取的RNA经RT master mix法逆转录成cDNA, 进行定量PCR扩增以U6为参照,取癌旁组织平均值,使用2-Ct计算肾癌细胞中MiR-200的表达倍数。
1.4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肾癌细胞株中MiR-200的表达
以人正常组织平均值为对照,MiR-200在肾癌细胞中表达值显著降低,各细胞培养组间与对照组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MiR-200对肾癌细胞增殖影响
使用MTT法于24、48、72、96 h和120 h检测肾癌细胞抑制率情况,SN12-PM6与786-o均对肾癌细胞有抑制作用,24 h内变化不显著,48~72 h,MiR-200增长明显放缓,超过72 h,抑制达到平台期。见表2。
2.3 MiR-200抑制裸鼠肾脏肿瘤生长情况
两组肿瘤形成率均为100%,形成率无差异,但MiR-200肿瘤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iR-200的阳性率(2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80%)。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不断进展,超过1500个MiRNA已被发现,发现其调控超过30%的蛋白质编码基因,MiRNA不仅参与人体重要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5]。研究表明[7],超过一半的MiRNA位于肿瘤发生的基因上,和肿瘤关系密切。目前已证实MiRNA与多种肿瘤相关,而肾癌相关研究却报道很少,该研究证实MiR-200在肾癌细胞中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因此推断MiR-200在肾癌的发生、生长、转移、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另根据不同时间截点测量人与裸鼠的抑制肾癌细胞增长发现,48~72 h,肾癌细胞抑制水平最为明显,抑制率较高。而在裸鼠实验中通过CDK2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说明MiR-200能够调节CDK2这个靶基因,从而抑制肾癌细胞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8],每个MiRNA具有多个靶点,而一个靶点也同样有多个MiRNAs对应,如MiR-200可调节细胞上皮间质的转化[9],可调节细胞凋亡[10],该研究尚未针对具点和MiR-200作用降解靶基因的翻译抑制机制以及不同阶段阻断细胞周期的研究,为下一步更系统深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
综上所述,MiR-200在肾癌的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还需要具体明确MiRNA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和反馈表达作用,也为肾癌如何抑制肿瘤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雪刚. MiR-200c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柳金顺. 肾细胞癌差异蛋白质发现与筛选的实验研究[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
[3] 赵亚伟,王砺,李前跃,等松. 121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及预后分析[J]. 山东医药,2013(42):55-56.
[4] 那彦群,孙光,叶章群,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丰水强. 局限性肾细胞癌肾切除后5年复发的临床特征和预后[J].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1(4):233.
[6] Tao Y, Guo Y, Liu W, et al. AKT inhibitor suppresses hyperthermia-induced Ndrg2 phosphorylation in gastric cancer cells[J]. Braz J Med Biol Res,2013,46(4):394-404.
[7] Schena,F.P,Serino,G.,Sallustio,F. MicroRNAs in kidney diseases: New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J].2014,29(4):154-163.
[8] Mirzoeva,O.K,Collisson,E.A,Schaefer,P.M, et al. Subtype-specific MEK-PI3 kinase feedback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2013, 12(10):1124-1131.
[9] Abdel A M, Wassef M A, Ahmed H H, et al. The role of bone marrow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ttenuation of kidney function in ra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J]. DiabetolMetab Syndr,2014,6(1):34.
肾细胞癌范文6
关键词:B超引导;FNAC; 肾癌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经济实用,操作简便,主要目的是鉴别良恶性病变,并对病变进行分类诊断。目前我国肾脏的细针穿刺主要应用于肾病活检,肿块FNAC检查报道极少[1],可能与FNAC诊断上存在一定难度有关。为提高肾脏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率,现对我院有病理组织学对比的肾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聊城市第二人们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手术切除的肾癌59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88岁,平均52.5岁,肿物直径在2.5~11 cm之间,所有病例均术前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检查。
1.2 方法 患者选俯卧位或侧卧位,穿刺采用负压抽吸法[2],首先对肾脏部位进行B超扫描,以穿刺路径最短,避开重要器官、神经、大血管为准,选出病变的最大层面。拟定皮肤表面穿刺点后,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铺无菌巾。7号加长穿刺针接上5 ml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以30°斜角刺入皮肤,抽吸针进至皮下,在B超探头扫描引导下,并调整针头方向至正确的部位,垂直进入肿块,嘱患者平静呼气后屏气,注射器保持一定负压,在肿块内反复提插3~4次,当从针座后孔看到有乳白色或血性成分后拔出,把针头内的少量吸取物推在载玻片上,均匀涂抹,立即95%乙醇固定,HE染色。穿刺完毕后重新B超扫描,如无出血、积气等并发症发生,嘱患者休息30 min,如无不适方可离去。
1.3 结果判定 由两位高年资的细胞诊断医师和病理诊断医师分别对涂片细胞学和病理切片进行诊断,如有诊断困难者,用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诊断。将各自诊断结果分别记入两组,诊断准确性按国际通用标准[3],统计学处理方法: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FNAC及细胞块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见表1。本组59例肾癌中,FNAC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83.1%(49/59)。
表1
59例肾癌FNAC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例)
组织病理学诊断例数FNAC定性诊断
恶性可疑良性 准确率(%)
恶性肿瘤594361083.1
2.2 59例肾癌中,FNAC分型诊断见表2。对肿瘤分型诊断正确率FANC为66.1%(39/59),其中黏液腺癌分型诊断可达100%,透明细胞癌和状细胞癌也较高,但对肉瘤样癌、肾上腺皮质癌、集合管癌和神经母细胞瘤均未明确具体分型。FNAC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5)。
表2
FNAC与细胞块联合FNAC分型诊断准确率比较(例)
组织学诊断例数
FNAC
准确数准确率(%)
透明细胞癌403177.5
移行细胞癌4250.0
状肾细胞癌4375.0
嫌色性肾细胞癌4250.0
肉瘤样癌200
肾上腺皮质癌200
集合管癌100
黏液腺癌11100
神经母细胞瘤100
合计593966.1
2.3 59例肾脏肿瘤细针穿刺中有2例出现晕针,平卧休息后恢复,另有1例B超显示少量出血,无特殊处理自愈,其余56例均无并发症。
3 讨论
FANC现已应用于全身各个脏器,其诊断价值已被公认[4]。采用FANC检查,其诊断速度快,准确性高,能给临床医师在设计治疗方案时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5]。由于肾脏肿瘤分型的多样化,同一肿瘤类型又常出现不同的分化程度,给肾脏FANC分型诊断带来困难。FANC与组织学检查比较,其最大的不同是标本量少,标本中组织学结构大部分或完全丧失,这也是造成FNAC局限性最大的原因。Brierly RD等[6]报告对49例患者在影像技术引导下行肾实性或囊性肿块细针穿刺,对于大的(≥5 cm)实性肿块灵敏度为89%,小的(<5 cm)实性肿块为64%,对于囊性病变效果较差,对肿瘤分型意义不大。
经组织学证实,59例肾恶性肿瘤原发55例,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幼儿神经母细胞瘤为肾上腺和腹膜后病变,因与肾脏位置较近,临床误认为肾脏肿瘤,1例黏液腺癌为胃癌转移到肾脏。FNAC细胞学涂片对透明细胞癌和状肾细胞癌诊断率较高,透明细胞癌准确率达到77.5%,其原因是由于①临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②细胞学特点较为典型,特征明显,如透明细胞癌常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背景,细胞丰富,呈单个散在或松散的细胞群,也可为中央有纤维结缔组织轴心的状结构以及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略大,染色质粗,可有核仁。状肾细胞癌大小和透明细胞癌相似,但胞浆呈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状,常呈状,伴有明显的泡沫样组织细胞。1例黏液腺癌FNAC细胞成团,大小较一致,核圆形偏位,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大量细胞外黏液与原发于胃肠道等部位一致,易于诊断。肾上腺皮质癌、集合管癌、肉瘤样癌以及神经母细胞瘤FNAC分型无价值,原因是这些病变临床极为少见,细胞学诊断经验不足,术后多取材,多做免疫组化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小蒙.常见深部脏器肿物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8):64-65.
[2] 李天潢,黄受方.实用细针吸取细胞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