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念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念家范文1

念家范文2

至此经年,二十年载的时岁,从未离开我亲爱的家人这么久。独自一人在这座寒冷的城市漂泊着,感受着青春奋斗后的泪水、品味着孤独背后的忧伤。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自己会从梦中流着泪醒来,却全因我的家人。我远方的家,我亲爱的家人啊,你们还好吗?万世沧桑,唯有家人的爱是唯一不变的神话。

这一秋、这一冬,多少次,心寒了。多少次打击、多少次嘲讽、多少次的否定、多少次的被抛弃、多少次的沉默,这背后,内心的起伏,只有自己才是深深的体味者。无法忘记,每次沉默的背后,都是心的一次疼痛;无法释怀,每一次伤害之后,都是一次自信的怀疑甚是瓦解。于是,开始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坐车。这一季,我在害怕着孤独,却又在享受着孤独。这些、这些,仿若又是一次人生的蜕变。而我远方的家人啊,这些我不愿与你们提及,怕你们担心、怕你们不舍啊。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那座小城,过得还好吗?这半年,我没时间给你们打电话、没时间去关心你们,你们每天的日出而作、半夜而息的生活还好吗?爸爸的腰还疼吗?妈妈的头还经常痛吗?你们奋斗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受过屈辱、经过生死、历过贫穷,这坎坷而艰辛的一生,却也是从未放弃过的一生,却也是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一生。我知道我亲爱的父母,承受了很多,我不忍糟蹋你们的每一分钱、我不忍浪费大学这宝贵的四年,我不甘让你们受屈辱,更不舍让你们每天承受着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唯有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我的努力、我的拼搏才能保护你们。

纷繁复杂的人心啊,猜不透!毫无戒备的我们,一不小心就被伤害了。每次痛过之后,总会想到我们远方那温暖的家,那永远在等待着、守候着我们的家人。家里那温暖的火锅、那美丽的笑容、那真心的关爱,都是我们心中的期待啊!

我亲爱的弟弟啊,我不知道你是怎么了?经历了什么?为何如今的你一点都不可爱了,变得让我如此难以接近、如此陌生。每次那冷漠的语言深深地刺痛着我。你的冷漠,让我不敢去打扰、不敢去靠近。但我真心渴望着,常回家看看那日益苍老的父母吧,珍惜能在一起的每一刻啊。你渴望着远离,可你却不知远离后的孤独与无助啊。外面的世界再精彩,精彩不过一家人幸福地相守啊。请替我常回家陪父母吃饭吧。我已经不知道每周日的晚餐,有多少次是父母两个人独自吃的。回家吧,我亲爱的弟弟!( 散文网: )

念家范文3

在初一新生报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进初一(1),我们是一家。”我与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初一(1)班这个家庭中,我们的家宽敞而明亮,我们的家快乐而温馨,我们的家会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更加兴旺。”

我向学生强调,在我们的集体,学生不单是坐在教室中学习的人,更重要的是“家”里的主人,是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而努力进取的人;班主任是这个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关系的主导,是慈母、大姐姐、大朋友。师生间、生生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彼此应互相尊重,民主办事。

“家”不仅给集体带来了荣誉,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有的学生看到桌椅不整齐了就随手摆正,有的学生看到窗帘脏了主动摘下来去洗,还有的学生从家中拿来花草美化我们的“家”。“家”中的环境好了,学校的卫生检查我们自然不用犯愁,获得了红旗使得班里人人都高兴,“家里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随之增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班级常规工作的良性循环。

“家”中要有文化的氛围。我们班每天都坚持写班级日志,上面记录了我们这个“家”发生的重要的事,取得的各项成绩,出现的各种问题。“班级日志”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每天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学习的原动力。

营造家的氛围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找好“当家人”。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班干部队伍,使班干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军。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帮助班干部树立他们在同学当中的威信,积极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对班干部及其工作当众表扬,私下批评。最终,班主任要帮助班干部完成从“帮手”到“助手”再到“总管”的转变。

第二,管好“家中事”。班主任要有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抓住教育契机,针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和个别学生的某些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找准一个突破口给予其有力一击,再做适时的引导和教育。与学生的谈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思想言行的改进成为自觉的过程。原则上我还是采取引导、鼓励的教育方式,偶有限制和惩罚的教育手段,但一定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被尊重、被关心,这样的教育才能有成效。

念家范文4

关键词:三位一体;家校互动;学习平台

一、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一般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人为:"如果整个社会尤其是家庭重视教育,入股家庭没有较高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学校教师付出怎样的努力,学生的培养要想取得完满的效果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家庭教育在当今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知识经济的今天,家庭如果不能够与学校和社会同步,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那么学生将更加容易收到社会不良信息的侵蚀,将对学生整体的发展不利。

所谓"家校互动"指的是在学校家庭从分沟通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合力育人。家校的互动合作可以使学生收到两封面系统一致各具特色的教育影响[1]。如果家庭的教导和学校的教育能够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就更容易使学生具备多重受益终身的素质,更完满地完成个体社会化的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著中还强调:"社会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复杂的,学校的教育不能是唯一的教育"。那么在当前我国的家校互动中主要是信息的流动,包括信息单向流动和信息双向流动两种模式。传统的家访,家长到学校探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都属于信息单向流动。包括当下使用较为普遍的校信通也属于信息的单向流动。只有当信息和影响达到了双向流动甚至是多项流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家校"互动"

近十年以来,我国家校互动的方式只要通过互联网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4%。上网费用继续下调,电脑的使用更加普及。形成了一系列通过网络的家校沟通模式。不仅如此,我国手机网民用户呈爆炸式增长,自2010年到2012年,短短两年时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增加2.48亿,截止2012年7月,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31亿。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体网民数量的66.67%。一份针对学生家长使用手机状况的调查显示,在1500多份的调查基数上,家长使用手机的比率为98.97%,其中手机具备上网功能的比率为89.11%。

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给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带来了便捷,也使得通过网络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成为一种更高效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通过网站建立家校互动平台。这一平台的优点在于,教师家长可以便捷地浏览学生、学校、学业信息,例如学校班级介绍、课程信息、教师的教学计划、课表、成绩查询等。比较常见的是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的学校门户网站和相关分页。另外也有一些专门提供家校互动的网络平台,例如:浙江大学万朋家校互动平台、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等。这些平台信息量大,功能强大,权威性强,但是也面临开发成本巨大,开发周期较长、需要配备专门技术人员等不利因素。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网站家校互动是在半虚拟的情况下进行家校沟通,没有能够把浏览人信息,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一对一信息提供在平台上,更不能进行面对面沟通。

二是即时通讯工具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腾讯QQ软件,是使用最普遍的平台,可以很流畅地完成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和家长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实现即时沟通,留言可能很长时间才被看到,造成信息不及时与遗漏。QQ的免费性和信息面广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交流不够正式和严肃,随意性较强,专门针对教育教学的应用功能不足,容易受到广告,游戏等信息的影响,因此通过QQ的家校信息沟通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是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平台。这些平台或工具对于家校互动只能祈祷辅助作用,不可能成为家校互动的助理平台,而且这些平台也都是基于虚拟或者半虚拟的沟通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家长对于面对面交流信息的需求。

二、我国中学教育家校互动需面向建立学习型家庭的目标

家校互动平台的建立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但是又必须在有效控制学生上网的情况下促进他们的交流与沟通[2]。同时整合传统的家长座谈,家访等交流模式,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可行的设备和平台。并且还能够把这些终端连接成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工具可以相互沟通,只用一个账号,就可以接受和信息,并且通过账号接受短信,在线下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面对面交流。我们知道,再先进的通讯工具交流都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可以由专业公司设计一套手机APP,当下载人数和应用人数广泛的情况下建立电脑终端软件,实现手机应用,手机短信,电脑,平板电脑之间的信息无缝连接,对于具体的APP应用的设计平台,作者会有专门论述,这里先陈述理念。

既然从理论上可以建立一套以手机应用和短信推送为主要功能的信息沟通平台。那么,相应地,这一互动方式就会改变人们的理念,改变家校互动的目标,模式等理念。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学习型家庭"的目标。当今的教育据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随着家庭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普遍,家长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尤为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良好的家校互动,推动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变,成为对新型家校互动提出的目标。

传统的家校互动呈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是发放成绩单,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学习型家庭的目标下,就要求家校互动实现双向乃至多项信息流动。传统的家校交流方式很难达到家长和教师的分流。学习型家庭的建立需要基于信息的充分和互动,需要有计算机系统的支持[3]。包括友好简便的用户界面,教学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以及线下活动的广泛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型的家校互动目标。尤其是线下活动,这里指的是除了在线上更新信息外,还应该有家长与学校的预约家访,家长会,家长信息交流等互动组织和方式,这就要求学校配合,甚至在特定时间频率下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学习型家庭的建立需要家庭成员以学生教育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通过教育信息的广泛沟通营造整个家庭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在教室的带动下家长和学生处于持续的学习长进中。并使这种状态更加开放,互动,相互鼓励,学习共勉。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现在的网络视频教室,网络公开课,手机学习软件不断更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家校互动方式必须带动学习理念的转变,那么这种转变就需要从信息化入手,带动家庭成为学习型的家庭,开放教育的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基数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才能在课堂之外学生的教育里注入持久的活力。例如建立"家长课堂"开展"主题讲座",家长心得交流会等。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型家庭的转变带动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对家庭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更贴切的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材料,为学校教学提供给更多的因材施教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

[2]曲丽君.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4).

念家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家校 互动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但不是唯一,家长在新课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离开了家庭教育的配合,新课程是注定无法获得成功的。

立足孩子健康发展,让家校联动,让家长与新课程同行,这是当前顺利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证。家校联动,不妨从以下“三让”入手。

一、让家长进入课堂

1.举办家长学校,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

(1)培训内容集中,贴近家长

为家长提供较为完整的有关新课程的说明材料,并与他们一起讨论新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改革目标,宣传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减少功利主义对家长的影响,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鼓励家长多读书、多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家教水平。

(2)培训方式多样,提高实效。

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家长介绍新课改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可以请家长代表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与学校沟通的体验,发挥主流家长的引领作用;还可以请学生当场表达他们对爸爸妈妈们说的心里话,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要注意运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帮助家长克服新课程的“不适应症”,消除他们的抵触和茫然心理。

2.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与新课程教学

(1)课堂面对面

让家长进入课堂,观摩参与“新课程教学”课堂,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新课程教学活动。可以全天候的,也可以只参与某一学科某一课时。即可以是单纯听听课,也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学习流程,参与互动。家长参与课堂,特别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

(2)交流面对面

举办三方座谈活动,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一起面对面交流、讨论学习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坦诚的交换看法,交流心得。座谈可以就新课改中的某一现象深入讨论,也可以随意而谈,不拘细节,只求实在、生动、实效。这种座谈交流,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体现对他们的平等与尊重,有助于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二、让教师进入学生家庭

1.体验学生的家庭生活

教师进入学生的家庭,时间可长可短,长则一天及数天,短则半天。对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可以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与学生及家长一起短暂生活,可以让教师发现家教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新课改教育理念不相符的情况。同时,感受学生的家庭生活,能融洽并沟通三方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喜其道,对一些问题学生尤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教师要学会处理好三方关系,要合理地安排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生活与工作。

2.现场指导家教

教师进入学生家庭,要有效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交流家教意见,提出改进办法。特别要帮助家长发现认识上的误区和实际的错误做法,引导家长以开放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行为指导孩子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沟通多样化

1.利用网络系统互动

“家校通”是融合了电脑电话合成、手机短信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沟通平台,它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发送手机短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内容可以是孩子一天中各方面的表现,也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指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既可以向家长发送家教方法,也可以回复家长的咨询,交流教育工作;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也可以向家长发送孩子的获奖情况、有关通知等。大家既可以在网上即时讨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访谈(视频聊天),也可以留言回复,深入讨论。这种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利于家长有效利用校园网资源,能极大地帮助家长树立新课程理念,提高家教水平。

2.家校联系手册

“家校联系手册”即可以将家校联系卡与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合二为一,也可以是单纯的联系卡。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在校完成作业、上课听讲、自我意识、团结同学、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也有教师给学生的适当评价以及给学生和家长的指导性建议。手册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后,反馈给老师。

联系手册可以固定时间交换,如每周一次;也可以针对特定情况,在有必要时与家长交换交流意见。它以书面的形式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手段,让家长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也能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达到共同培养与教育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能将联系手册变成教师向家长的“告状信”。

念家范文6

同是龙须糖,别人在惨淡经营,有人却可以每月万元进账。那么,他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从头再来:

下岗工人街头摆卖龙须糖

1971年出生的陈明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因为家庭贫困,他只念到初中就停学了。18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陈明进入某机械厂做锻造工人。在机械厂他一干就是9年!2000年初,因为单位经济不景气,厂里实行减员增效,生性憨厚的陈明不幸被列入下岗名单中。

下岗后,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对于陈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迷惘和困惑后,陈明开始走上打工之路。两年间,他先后做过保安、业务员等工作。给别人打工,只能勉强维持简朴的生活,而要想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只有改变自己。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受诸多条件制约的陈明却不知该怎样去改变窘困的生活环境。为此,他一直很郁闷。

2002年8月18日,在某公司做业务员的陈明由于工作上的疏忽,给公司造成了一笔不小的损失,老总毫不留情地辞退了他。失业后,陈明再也不想就这样混下去了,他想到自己的叔父在香港做点心师,决定去香港投靠叔父,在那边寻找发展的机会。

2002年10月初,陈明来到香港,找到叔父,要叔父帮他找事做。然而,陈明既没技术,又没多少文化,在香港,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实在太难了!一天,陈明去应聘一家餐厅的服务员职位,快应聘成功时,老板突然改用英语和陈明交谈,连26个英文字母都弄不清楚的陈明站在那里,红着脸尴尬地盯着老板不知所措。老板见陈明不会英文,鄙夷地说:“在香港,不会英文还想谋生?”老板的言下之意让陈明知难而退,走出老板的办公室,陈明觉得自己在哪里都是一无是处,他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一连半月,陈明都没有找到工作,他冒出了打道回府的念头。这时,叔父劝他道:“阿明,你跟着我学一段时间的手艺再回去吧,有一技在身,走到哪里都不会饿肚子呀!”叔父在香港是挺有名气的点心师,会做数十种民间美食,他有意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侄子。然而,在众多的美食中,陈明却对龙须糖这种古老的传统美食情有独钟。很快,陈明就完全掌握了龙须糖的制作流程,三个月后,他离开香港回到广州。

回到广州后,陈明打算开一家专门制作售卖龙须糖的店子。为此,他开始在广州街头走访调查。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本地的龙须糖味道太甜,形状、颜色跟香港的龙须糖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没有形成规模经营。

那家店子的生意很冷清,一天下来,购买龙须糖的顾客寥寥无几。与店主攀谈后陈明得知,生意几乎是惨淡经营,如果不经营其他的副食品,单靠龙须糖赚钱,那是不可能的事。陈明禁不住问店主:“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经营方式呢?比如改变糖的颜色什么的。”店主说:“我哪有那份心思去折腾,像这种传统的食品,现代人早已将它遗忘了。”

为了更为透彻地摸清龙须糖在广州的经营状况,陈明连续观察了两家售卖龙须糖的店子,在了解到经营状况相差无几后,他有些泄气了。

2003年2月的一天,陈明从一个售卖龙须糖的店里出来,碰到一位正在吃龙须糖的中年女士,他想知道顾客对龙须糖有什么意见,于是便走上前去,简单地自我介绍一番后,问那个女士:“你觉得龙须糖的味道怎么样啊?”那个女士说:“感觉还可以,只是觉得太甜了些,入口不够顺滑,如果能做得再好看一些,咸一些,就好了。”

中年女士的话让陈明茅塞顿开:如果能改变龙须糖传统的制作方式,减轻龙须糖传统的甜味,加入广州人喜爱的咸味,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呢?陈明决定颠覆传统,按现代人的口味制作龙须糖。打定主意后,他在位于中山六路中六电脑城对面、西门口地铁站附近租了间门面,2003年3月1日,一间名为“白胡子”的龙须糖专卖店开业了。

创新理念: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因为陈明所选的地理位置优越,他的店门前,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所以开张后,生意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每天还是可以卖出二三十盒龙须糖。在价格上,每盒他卖三元钱,比同行稍微贵一些。他始终坚信,传统的龙须糖失宠,绝对不是价格因素,而是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只要做出来的东西让消费者满意,能吃出新意来,这样的低消费,市民是不会在价格上斤斤计较的。

果然,将龙须糖改良后,陈明赢得了回头客,他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最高一天可以收入150块钱。仅2003年4月份,除去一切开支,陈明就净赚了2800元!尝到甜头后,陈明对龙须糖的加工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他让家人专门配送原料,而自己则招收了一名工人,在店里给他做帮手。这样,他的“白胡子”店正式步入正轨。然而,就在陈明准备大干一场时,他的生意却冷淡下来。

为什么好好的生意突然会变得清淡呢?陈明在试过龙须糖的味道后才发现,自己所做出的成品味道居然变了,口感极差!整天埋头做龙须糖,却忽略了对成品味道的掌握,陈明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失误。通过反复查找,陈明终于找到龙须糖变味的原因:香港和广州的天气不一样,因此制作的步骤、时间也不一样,比如熬糖的过程,就需要根据天气灵活变化。

找到“病因”后,陈明进行了新一轮的尝试:把不同天气下熬糖需要的时间、火力、用量记录归纳,从而掌握不同情况下的制作技巧。他决定亲手配制成品原料,他觉得,自己辛苦一点不要紧,只要成品能取得消费者的喜爱,就值!

2003年9月的一天,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陈明的店子前,她买了几盒龙须糖,离去之时,她对陈明说:“陈师傅,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喜欢吃你做的糖,感觉比巧克力的味道还好!只是,我们都认为龙须糖外表十分老土,一点都不好看,你是否可以在成品上做做包装呀?”

女孩走后,陈明意识到,要想赢得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就得紧跟时代潮流,彻底打破传统,改变龙须糖无外包装的历史!如果将这个传统的美食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不仅有了很好的卖相,还体现出一种时尚感,而这样恰恰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意识到这一点后,陈明当即请广告公司为龙须糖设计了一个精美、新颖的包装样板,然后与食品包装厂取得联系,生产一批包装纸,用于成品的包装。

陈明对龙须糖进行“改革”后,所产生的效益让他自己都感到惊讶:光临“白胡子”小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他的店门前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购买“改头换面”的龙须糖。换一个形象,龙须糖就大受顾客欢迎,陈明欣喜不已。这时,他更加明白:时代在变,龙须糖只有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将这种传统的食品发扬光大!

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春节期间,陈明平均每天都会卖出200多盒龙须糖,短短3个多个月,他就净赚了2万多元!春节过后,他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性经营。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已让陈明赢得了稳定的市场。考虑到龙须糖毕竟是休闲小食品,消费者有限,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就只有让龙须糖更加鲜活起来,与时尚并行。

一天,陈明在经过一个凉茶店时,发现店内有甘蔗汁卖,他突然联想到,甘蔗汁口感清甜,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如果能将龙须糖做出既具备鲜美味道,又有消暑清热的效果,那么,会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陈明说做就做,他购回榨汁机,然后批发大量甘蔗,有了原料后,他尝试着开始配制“清热解暑”型龙须糖。经过不断的试验,陈明终于成功地配制出甘蔗味的龙须糖!产品一面世,就大受消费者的喜爱。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在吃过家人买回来的龙须糖后,拄着拐杖来到陈明的店子,居然和陈明聊起了关于龙须糖的历史!在交谈中,陈明得知,原来,这位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是以卖龙须糖为生的。遗憾的是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了逃生而四处流浪,丢下了那个手艺……

老太太激动地对陈明说:“我一直以为,龙须糖已被遗忘了,没想到你不仅将这个手艺继承下来了,还敢于不断创新,使龙须糖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实在了不起啊!”老太太的一番话让陈明感到十分自豪。

接下来,按照制作甘蔗味龙须糖的原理,陈明相继推出苹果味龙须糖、西瓜味龙须糖、橘子味龙须糖等一系列产品。每一种类型的龙须糖,陈明都采用不同的包装,并进行分类,以便顾客各取所需。而在原料的配制上,陈明坚持做到最好,比如碾花生,他要求手工碾,因为机器碾出来的花生带油,呈黏糊状,对口味的影响虽然不大,但质量上就难以保证了。还有熬糖,也绝对大意不得,必须根据天气来掌握火候,稍微马虎就会影响成品的味道。而他所配制出来的成品,是用多种砂糖进行制作比较,选择出一种口感好、卖相也好看的砂糖。

随着品种的增加,陈明的生意蒸蒸日上。见自己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口味不断地吸引顾客消费,陈明简直笑眯了眼。

越做越火:

我的“白胡子”店将会连锁全国

2004年6月的一天,陈明在店里忙生意时,注意到店子旁边有一个女孩目不转睛盯着自己忙碌,从表情中可以看出,那个女孩好像要和自己打招呼,但见自己一直在忙生意,不便打扰。“也许她需要帮助吧。”陈明停下手中的活儿,朝那个女孩走去,问她:“你站在这里看我做龙须糖已有好一会儿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

那个女孩笑着说:“我想和你谈笔生意,但见你一直在忙,不好意思打扰你。”经过交谈,陈明得知,原来,女孩在小店对面的一幢写字楼做厨工,她单位的同事都吃过陈明做的龙须糖,感觉味道很不错。但是由于工作关系,有时很晚才下班,已买不到龙须糖了。于是经过商议,同事们决定让煮饭的小厨工统一为他们购买,而正因为是团体订购,他们希望在价格上,陈师傅能够优惠一点。

这桩送上门的生意乐坏了陈明,当天,他就以每盒2.8元的价格,和那个小厨工达成协议:每周女孩固定来取5次龙须糖,每次的数量定为30盒,一周结一次账。而龙须糖的种类,则按客户的喜好来安排。

一周后,一个年轻人来到陈明的店子,他高兴地对陈明说:“你的糖真是开胃的良药啊!虽然只是当成零食来吃,但才几天,我就发现我的饭量增加了,长期以来的厌食习惯已随之消除。真的感谢你!”陈明没想到自己创新的龙须糖,竟有着如此神奇的效果,他感到格外吃惊。在得知那个年轻人是写字楼的白领后,陈明心里一动:何不将生意进一步拓展到白领阶层呢?

打定主意后,陈明决定主动出击,寻找开创事业的空间。他设计了一张介绍龙须糖的精美名片,然后与送报员达成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便利,将名片带往各大写字楼。走好第一步后,陈明再次招收了两名工人,专门为写字楼的白领们送龙须糖。

果然,自名片发出去后,陈明的手机铃声不断,电话中,有不知龙须糖为何物,感到非常好奇,想尝尝口味的;有已经吃过龙须糖,咨询怎样订购龙须糖的……为了稳固自己的事业,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实惠,陈明决定免费送糖上门。将龙须糖打入白领市场后,陈明的生意再次上了一个台阶,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陈明已明显感觉到,光靠自己一个人做龙须糖,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要想生意保持良性循环,只有招收师傅了。为了招收到技术过硬的制作师傅,陈明特别让自己的家人去香港,在他叔父的介绍下,聘请了一个点心师傅回广州,做陈明的帮手。

陈明的龙须糖火爆羊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香港《娱乐周刊》采访了陈明,对陈明敢于将传统的食品文化进行创新作了专题报道,并称陈明制造了一个创业神话;《广州日报》也对他的故事作了报道。

随着龙须糖知名度的上升,引起了商家的注意。广州各大小茶楼、酒店纷纷与陈明取得了联系,要求陈明为他们提供龙须糖,当成餐前小吃,甚至还有人跑上门来拜访陈明呢,要求拜师学艺或是开连锁店的都有。

这个传统手工艺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陈明知道,是自己的创新让龙须糖有了市场。意识到“白胡子”已成为一个品牌后,他决定将事业做大,打算在2004年年底将“白胡子”注册成为商标。并且再次从香港请来一个点心师傅为他打工,自己则退居二线,负责对外的业务。他一方面积极与商家合作,将龙须糖发展到餐桌上去;一方面与有意合作开连锁店的人接触,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将“白胡子”店开到全国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