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事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1

摘 要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问题。深化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要转变财务观念、加强预算管理、加强资产管理特别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文化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财务预算 会计

一、我国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及主管部门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和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不能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要求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一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了解的不深,致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不统一。

第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些文化事业单位仍采用对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反映其构建时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实际净值,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第三,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文化事业单位一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保证,但一些单位却无视预算,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甚至虚列支出。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反映不出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措施

第一,转变财务观念。建立完善的文化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工作必须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文化产业单位一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引入各种投资方式下,势必要对产权关系进行界定,而这点是事业会计核算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也需引入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产权界定和经营成果的核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转变观念。

第二,加强预算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核定的预算经费支持,用好、管好预算资金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化单位就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的条件下,对预算项目的细化和精确度要求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时,既要参照近年各项收支水平,又要充分考虑计划年度内业务活动的新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增减因素,使预算的编制必须科学、准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节约国家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拟订预算指标预警线,及时发现并纠正超预算、超计划的经济事项。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保证文化事业专项业务的资金需求,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第三,加强资产管理,特别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资产是国家为保障文化事业活动正常开展而提供的必需的物质资源,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该盘清家底,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报废及变价清理各环节各状态均应纳入严格的资产管理体系。构建和调入的固定资产,由单位物资管理部门负责验收,财务部门会同参与。贵重的专用设备,应由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并及时入账交付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转让和报废,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核销,贵重设备等的报废和转让需经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否则单位不得私自处置。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也应及时收回、尽数入账。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定期清查核对。针对文化事业单位业务的特点,对其特殊的专有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及时处理。对特殊的专有资产如图书、文物、艺术品等藏品不论价值高低,均应登记入账,并建立健全总账和分类账。要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这些特殊资源的安全与完整。要注意将无形资产的管理纳入财务管理活动中,如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商标权、专利权等,其评估、保护、使用和转让均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使优秀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认同和保护。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购置固定资产要列入预算法,防止无计划、重复购置,符合集中采购标准的要进行集中采购。处置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应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规范化管理。各文化单位都应以体制改革为契机,结合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本单位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 基建管理

近年,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基建投入逐步加大,项目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事业单位内设的基建管理部门多为临时机构,由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基建项目在组织管理、基建程序执行、财务资金管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笔者结合单位的基建项目,针对上述基建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基建管理水平、控制建设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加强各参建单位的组织协调,理顺管理秩序

部分建设单位按照国家基建制度要求实行建设监理制聘请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控制把关以外,还聘请造价咨询公司驻场或成立单位内部监理机构。结果是造价公司或内部监理机构取代了监理公司投资监控职能,弱化了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以致造成参建单位之间职责不清,管理交叉错位,出现问题相互“扯皮”,从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管理效率低下。作为业主,建设单位要发挥“穿针引线”、组织协调的作用,调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定期召开碰头会,合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重点是处理好与监理公司的关系,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微观调控充分授权给监理公司,使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发挥监理应有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监督、管理,尤其是监理人员的素质。另外,必须委托法律专业人士审核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等参建单位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施工过程中由于职责不清而造成的管理混乱,影响工程进度。按照我国当前的基建管理制度要求实行建设监理制,只需招标聘请监理公司对基建项目负监理法律责任,从节省建设成本和理顺管理关系角度考虑,避免造价公司、内部监理部门等不必要的监控机构并存,保证管理秩序正常运行。

二、严格执行招标程序,避免工程超概隐患

按照国家有关招投标规定,基建项目必须具备初设概算和施工图已审批这两个必备条件才能进行公开招投标,但部分建设单位在未完全具备上述招标条件的情况下违规超前招标,没有投资金额和设计准绳,埋下以后工程建设超概隐患。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标程序,不能有肢解工程规避公开招标、暗箱操作指定施工单位或供应商、缩小招标范围等违规行为。通过规范性的招投标管理,以批准概算作为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批准施工图作为工程量清单计算的依据、施工图预算作为工程招标限价编制的依据,达到择优选用、控制建设成本的目的。

三、严把设机关,控制随意变更设计、增加建设内容的现象

部分建设单位基建采用业主负责制,造成跨行业管理,工程管理经验不足,加上主观意识过浓、纪律意识淡薄,在建设过程中未履行审批或者报备手续就擅自调整原设计方案或者增加建设内容,既造成工程建设费用的增加,也延长了施工工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随意变更设计、增加建设内容的违规现象,一方面是建设单位主观上漠视国家基建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设计深度和精度不够,存在大量设计漏项或概算漏项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基建法规,以此作为行为准绳,更新基建管理观念。在提出更改设计或增加建设内容时,原则上应尊重科学,权衡利弊,对较大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开支

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薄弱、把关不严,未能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主要表现为:建设单位管理费核算混乱,随意扩大建设管理费的开支范围,或者为规避管理费超支而将应在管理费核算的费用归集到“待摊投资—其他待摊投资”科目;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情况较严重,建设单位不重视该项费用的管理,且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必须严格管理建设单位管理费开支,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划分开支范围,从严掌握开支标准,纠正管理费开支不规范的现象。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前对建设管理费做好计划预算,分配好建设初期、中期、后期管理费的开支,避免由于初期管理费开支过大、中后期剩余的管理费不足而超概算的现象出现。此外,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领导审批和财务人员开支该项费用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增强基建绩效意识,提高资金投资效益

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主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相对企业开展基建项目来说没有筹资或资金成本压力,大部分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国家基建资金投入的效益,拖延工期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比计划工期延长两、三倍时间。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事业单位也要增强对基建资金的绩效意识,尽力控制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基建资金的绩效评价与其他财政资金一样,也是通过经济性 、效率性、效益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衡量。基建项目的经济性就是科学合理地控制和降低建设成本;效率性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预定的工期或缩短工期完成项目建设;效益性就是工程规划设计、完工后的使用功能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偏差最小。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项目为例,可通过建设项目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进度偏差、投资偏差、工期、节能环保等指标评价经济性、效率性;通过项目完成后可接待人数、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内容和数量、环境效益、新增就业人数、可持续发展、项目整体满意度等个性化指标评价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陈宇.对高校基建管理工作问题的思考

[2]阎海林.一个基建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弊端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类型专业,建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该专业在文化发展产业化的当下,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价值,尤其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之必须。然而,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也应该与文化市场发展相吻合。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出现至今,已经广泛存在于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当中。尽管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相应人才,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主力仍是传统的影视制片和印刷出版业先锋人物,很多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就职过程中感觉迷茫。然而,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管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刚需,这意味着该专业的发展应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拟合,即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是该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路线

1.以学科挂靠的方式办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各种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内容,如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产品经济人等。但是,在就业导向视角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着一种目标零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办学要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比较困难。而纵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文化与高校研究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依托、挂靠院系或是某一强势学科寻求本专业的建设途径。从全国层面上分析,本专业多依托在文史、语言、艺术、传播、商学和管理等学科门类。依托母体办学的思路,无疑是合理和可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母体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学科建设、科研学术、师资团队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和条件,教育资源充足,教学水平较高,有的甚至还是强势学科或专业。从母体分离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具有基础好、起步快和教学成本低的特点。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唯一出路,因为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直接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指导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路径。目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培养目标不够细化,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局限。例如,就业市场需要对某项文化事业进行推广,需要必要的宣传人才、文案策划、销售以及活动组织工作人员。但是,目前高校并没有从这些细节角度培养学生,毕业生尽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做基础,但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国内以及区域文化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积极开展专业调研,获悉文化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信息,并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例如,将毕业实践改为学期末实践,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进入区域所在的文化产业公司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具体内容,以便进行职业规划;又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就职回访,分析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岗位技能指导培训课,由文化产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进行人才培养。

3.遵循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人才培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预备”性质,这是高校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关键点,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讲,“预备”式的人才培B是就业导向视角下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专业建设应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契合,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所展示出来的毕业生技能、素质,才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进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校联合所在地区域的文化产业,建立研究性的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建设的走向,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引。另外,以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跨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态势极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高屋建瓴,站在宏观角度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角度上细化人才培养路径,力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各类创造型人才,只有这样,该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挥创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新兴专业,而新兴专业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试探的状态。这种建设状态将影响专业建设的广度,即部分高校碍于学生的就业局势,在扩大规模方面犹豫不决。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回访,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以此作为专业建设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振艳.转型就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6):116-117.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我国石油工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凝结形成了富有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精髓的石油文化始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潜在力量,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应有的特色等问题。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石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把石油文化、石油精神融入到石油企业的思想建设之中是当前石油企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事情来培育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

一、构建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体员工,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逐渐成为影响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石油企业广大员工不是企业的附属物,而是企业的主导者。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强调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通过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观,使企业精神与个人意志和谐共进,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人的和谐。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最终必然体现在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上。要给员工很好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社会宿舍、交通补贴等,给员工以安全感,并经常组织员工进行集体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尽情地在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沟通,体现公司乃至员工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当前,许多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的条件还比较艰苦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有一种自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事业放在战略的高度,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创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落到实处;没有领导的参与,企业文化就缺少号召力和凝聚力。石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考核模式的影响,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好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构建企业文化将显得极为空洞。运用360度考核方法和量表法,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考核测评。将业绩考核和态度能力考核结果有机统一起来,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石油企业绩效考核涉及的管理层级多、岗位庞杂、员工数量大,难度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将绩效考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从而加强企业管理效能。

四、激发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广大石油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教育意义,企业文化建设就好比“空中楼阁”,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搭建好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从规章制度的设立到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广泛听取员工的呼声,同时为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和物资保证。

五、立足于本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富有特色和鲜明个性的石油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里都存在着文化现象,每个企业在发展中所面对的营销环境存在差别,同时由于企业的使命,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依此要求所有企业采取同一个标准来建立企业文化是极不合适的,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应该有其独特之处。

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还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为我国提供丰富石油资源的同时,还要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对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油田公司而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石油企业,可能要更多考虑如何利用其独特地理位置,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在现实中,石油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无法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等问题非常普遍,还大大削弱了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有的作用。建设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自身发展阶段、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抓住不同时代特点的同时,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对文化特质的影响,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鼓励创新,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鼓励思变、创新为荣、不怕失败与挫折的活跃而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员工会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石油企业都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竞争意识,敢于创造和引进新方法。

六、建立健全企业安全文化。石油企业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近年来,由于我们不懈的努力,石油安全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一方面在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时,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促进安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和设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的传播。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整体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企业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特色文化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在我国石油企业大力“走出去”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我们增加新的内容。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全体员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继承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弘扬“石油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为我国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机关再就业服务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玺,张国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17.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我国石油工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凝结形成了富有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精髓的石油文化始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潜在力量,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应有的特色等问题。

随着我国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石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把石油文化、石油精神融入到石油企业的思想建设之中是当前石油企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事情来培育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

一、构建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体员工,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逐渐成为影响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石油企业广大员工不是企业的附属物,而是企业的主导者。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强调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通过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丰富企业发展的人本观,使企业精神与个人意志和谐共进,进而实现企业内部人的和谐。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最终必然体现在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上。要给员工很好的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社会宿舍、交通补贴等,给员工以安全感,并经常组织员工进行集体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尽情地在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沟通,体现公司乃至员工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当前,许多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的条件还比较艰苦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员工的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有一种自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事业放在战略的高度,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创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落到实处;没有领导的参与,企业文化就缺少号召力和凝聚力。石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考核模式的影响,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没有一个好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构建企业文化将显得极为空洞。运用360度考核方法和量表法,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考核测评。将业绩考核和态度能力考核结果有机统一起来,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石油企业绩效考核涉及的管理层级多、岗位庞杂、员工数量大,难度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将绩效考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从而加强企业管理效能。

四、激发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广大石油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教育意义,企业文化建设就好比“空中楼阁”,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搭建好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台,从规章制度的设立到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广泛听取员工的呼声,同时为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和物资保证。

文化事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石化集团;物业管理;措施

一引言

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全世界物流市场已明显表现出了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就石化行业发展的环境而言,预计国民经济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石化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善。石化集团企业要在市场经济变革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物流管理的体制还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如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资源。然而,行业景气周期对投资回报的影响、未来中东地区石化产品向我国的出口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技术的制约,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将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石化集团全面完善和改进物业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现状

近年来面对世界石油石化工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全方位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国外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由于桶油成本中的勘探、开发、开采等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可压缩空间越来越小,国外石油石化企业开始意识到,加强物流管理,减少物流成本,是企业从内部挖掘利润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加强外部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国外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强化了企业的物流管理,提高了资产的运作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物流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石化集团通常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虽然不少石化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严重,物流一体化依然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如今国内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连企业的物流成本究竟包括那些部分、企业的物流成本究竟是多少都搞不清楚,更不用提全面有效的物流管理了。

三我国石化集团物业管理中的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石化集团物流网络化进程

我国石化集团需要在物资供应系统内部网上建立网上交易系统,利用电子商务环境的有利优势,有效物资信息。这样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增强服务意识,又可以避免单据传递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石化集团应当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使财会人员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细致的会计核算事务中解税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注意诸如现金流量预测、资产负债结构、资金周转分析研究等问题,提高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能力。当前为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越来越多的石化集团将物流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自己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供应链。这样可以减少物资供应人员仓储和运输费用和很多中间环节,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增加物资供应部门的经济效益。

2充分做好石化集团物流人才培训工作

在我国石化集团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石化集团可以从国内外引进熟悉成品油等方面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在集团职工教学培训内容里,增加物流教育课程,培养既熟悉成品油流通,又通晓物流管理的各级物流管理人员,培养集团公司的物流人才,为集团公司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当前引进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石化集团企业经营方式的重大改变,它对企业物流绩效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它也需要企业内部进行大量的改革。企业高层领导必须参与物流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拟定富余人员安排方案和相关人员培训方案。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我国石化集团需要建立配套的物流人才绩效管理系统,保证物流人才在企业发挥最大的绩效。

3全面实施石化集团绿色会计绿色物流

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对石化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石油化工企业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以实现清洁生产。目前,国外不少大石油石化公司已开始付诸绿色化行动,生产过程绿色化和产品绿色化已成为其行动的目标。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各大石油集团在追求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也将更加重视环保投资,不断采用新技术,推行环境友好工艺,对现有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和工艺进行改造,以节能降耗,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环境质量,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今后,在石化集团企业的会计和审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迫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和绿色物流是我国石化集团的必然选择。

4加快石化集团物流统计系统设计

石化集团物流统计信息系统是采用先进的统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依托企业计算机网络,建成能快速、全面地反映石化集团生产物流状况的生产统计网络。石化集团物流统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石化集团统计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国石化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情况,对系统的数据入口和信息的呈现形式进行完全定制,把企业自身的实际统计业务映射到系统中,使生产实际与信息系统有机地相结合。通过对日、旬、月、季、年各种基础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监督、控制企业的整个生产物流过程,防止物料的流失,规范和细化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管理。石化集团物流统计信息系统可以为石化企业将来的ERP数据仓库以及绩效考核体系提供数据源,为分公司、分厂、基层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五总结

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石油企业将面临国外企业的冲击,物流管理的竞争将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行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石化集团物流管理的发展已经落后国外甚至国内其他行业物流的发展。我国石油集团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物流系统优化步伐,实现物流体制的创新,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大幅度降低物流费用,提高与国外石油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桂娥.石化炼油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国石化[J],2006,(6)

2.陈国辉、杨维军、曹坚.我国“十一五”石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J],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