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做父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做父亲

做父亲范文1

丁誉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位源于他对自己父辈形象的矫正。他和绝大多数“80后”独生子女一样,在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家庭里长大,爸爸严肃甚至严厉,很少过问他的生活与学习,只有在丁誉犯了错或升学时才会彰显家长的权威。不过现在,丁誉觉得父亲退休后反而变成了慈父,温和而细心。于是,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刻,丁誉就决定,要做一个温和民主的爸爸,与其未来做一个可爱的“小老头”,不如做一个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好哥们儿。

在爱与关注下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中,与丁誉持同样想法的父亲不在少数。《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调查显示,“温和”成为“80后”父亲的最典型标签。

理念:快乐比出类拔萃更重要

丁誉最近有点烦恼,9月份儿子即将入园,在考察了社区周边的几所幼儿园后,他感到很失望。他所在的小区位于北京市北四环外,离家最近的幼儿园是一所公立园,他听幼儿园的家长说,孩子几乎很少有户外活动时间,基本上都在学习各种知识,小班就要背诵三字经,每周还要检查背诵进度;大班几乎每天留作业,还需要家长检查作业并签字。其余几所私立园也不轻松,英语教学成为他们的金字招牌。

“孩子过早地被灌输知识只能压抑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挤压户外运动的时间只能让我们的孩子体质越来越差,这不是在毁孩子们吗?”丁誉希望儿子能像自己小时候那样,有个能在户外疯跑、不被压力所累的自由童年。快乐,被丁誉当做早教的主要目标。

《小康》的调查结果也暗合了丁誉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上,61.1%的“80后”父亲表示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52.2%的“80后”父亲认为孩子快乐很重要,希望孩子出类拔萃的“80后”父亲仅占15.3%。

“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轫与勃兴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那个年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塑造了他们不同于“70后”,乃至“60后”的独立与反叛精神。他们怀念没有学习压力的快乐童年,厌恶应试教育下的小学与中学教育模式,因此当他们做了父亲,在教育子女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抗争性,即尽力延缓应试模式到来的脚步。另外,“80后”作为社会的夹心层,他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内心快乐与自由的可贵,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出类拔萃永远都是小概率的相对事件。

孩子快乐不仅来源于父母为他们营造的空间有多大,还取决于家长日常习惯的教养态度是否给予他们公正与尊重。在丁誉的童年记忆中,他的调皮捣蛋常常招来一场家庭大战,他犯了错,爸爸经常没有耐心听完事件原委就劈头盖脸地训斥,甚至诉诸“武力”,心疼儿子的妈妈会与爸爸吵做一团。丁誉说,这样的训导方式反而让他变得更叛逆,更不愿与父母沟通。“我儿子也特别调皮,常常把家里的东西打翻,把书撕坏,把玩具摔烂,不过我真的没有打过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观念也不完全有道理,用其他方式引导他认识与改正错误不是更好吗?”丁誉也在思索如何能够用一种有效的非暴力方式对待儿子的错误。

与丁誉的观点不同,一些家长更偏向于“犯错必施以重罚”的纠错理念。在如何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上,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交锋从未停止。调查结果或许代表了一部分“民意”。87.3%的“80后”父亲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为错误负责;30.9%的“80后”父亲会对孩子施以较轻的体罚,例如罚站、罚跑步等;习惯于用言辞激烈训斥手段的“80后”父亲占13.1%;7%的“80后”父亲坦承自己只批评孩子,却不对其进行引导教育;5.7%的“80后”父亲会在子女犯错误后对其施以打手心、罚跪,甚至打屁股的惩罚。

美国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在其著作《勇于管教》中提出了“在爱中管教”的理念。杜布森认为那些具有攻击性、严酷的管教方式是极其有害的,必须抛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建立孩子对父母的尊重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尊重是双方面的,父母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行动:做个“80分爸爸”并不难

如果让“80后”父亲们以父亲形象和亲子关系作为评判要素,给自己打个分,他们会为自己打出多少分呢?《小康》调查显示,为自己打出80分的人最多。

赵睿是一对双胞胎女孩的父亲,在照顾5岁的女儿方面,他总结出的“育女心经”一点也不亚于妻子。他坚持做一个慈父,让两个女儿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在赵睿看来,严苛并不能建立起父亲的威严,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才是正道。“我从不板起脸教训孩子,也不强迫她们做不喜欢的事。”赵睿最近就给大女儿停了芭蕾课,事实上这个女孩更喜欢轮滑,而舞蹈只是妈妈的一厢情愿。

不过,赵睿的温和并非妥协。一次大女儿吃饭时不停地提出无理要求,一会儿要拿着玩具吃,一会儿要妈妈喂,一会儿又要打开电视,遭到拒绝后便以哭来要挟父母。赵睿以女儿最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来讲故事,告诉孩子喜羊羊都是自己好好吃饭,吃完饭才去玩玩具。“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其实没有意义,反而会让孩子效仿父母的行为。当然,温和也是有技巧的,不是毫无条件地当老好人。”赵睿说他最讨厌的就是父母把自身的急躁传染给孩子。

与丁誉最认同《爸爸去哪儿》中的张亮“哥们儿”式的父亲形象不同,赵睿则认为林志颖与儿子kimi之间的父子关系最值得赞赏。赵睿给出的理由是,林志颖带给孩子的是平等、爱、包容与乐观。

而在《小康》调查中,石头爸爸郭涛的父亲形象得到了受访“80后”父亲们最多的支持。在看过这档节目的受访者中,36.5%的人认同郭涛;张亮的认同度紧随其后,占24.1%;21.2%的人倾向于林志颖的做法;9.3%的人认同田亮;王岳伦的父亲形象认同度为8.9%。

受访专家均认为,郭涛之所以获得更多青睐,首先是因为纯爷们儿气质的他培养出了阳刚坚强的石头,毕竟不沾染“娘气”的男孩子现今并不是很多;其次是郭涛既严格给孩子制定规则,又懂得及时反省自己对儿子的态度,并能在行动中加以改进。

那么孩子们认可的父亲形象又是怎样的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内一名大学校长问自己的女儿,在她眼中好父亲是什么样。这位女孩回答,拥有90%的温柔和10%的冷峻。

反思:缺乏耐心是最大的短板

66.5%的“80后”父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的时间比自己的妻子还要多。调查显示,“80后”父亲与孩子在一起时,以互动为主。那么,“80后”父亲们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什么事情呢?选择运动(65.2%)的人最多;其次是聊天(57.5%);再次是看电视(54.1%);选择“玩游戏”和“学习”的也很多,各占53.4%;还有42.4%的“80后”父亲常和孩子一起看书。此外,和孩子一起玩电脑、玩手机,甚至发呆等等,也是不少“80后”父亲们陪伴孩子时常做的事情。

“我给自己定下个规矩,只要在家,大部分时间会用来陪儿子。周末肯定要有一天过父子二人世界,我基本上都是带着孩子去户外活动。”丁誉说,附近的郊野公园是父子俩最常去的地方,父子俩一起散步、跑跳、玩滑板车。他说不太喜欢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玩电脑,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敷衍的育儿方式,根本起不到亲子沟通的真正作用。

这或许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新晋老爸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关键性作用。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中,多为母亲担负的育儿责任较重,而父亲则是在外打拼、为妻儿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保障。事实上,这种传统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将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父亲、母亲及子女之间的距离应该大致相同。

虽然每位父亲教养孩子的方式不同,得到的认同度亦有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父爱的优势呈现出共同特征。在“带孩子方面最擅长的事情”这个调查题目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社会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坚强、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答案。

王国荣讲过一个延续至今的犹太父亲的教育理念:小鹰长大后,鹰爸爸会用枝条把小鹰赶出巢穴,让它们学着飞翔,一旦小鹰发生坠落的危险,鹰爸爸会用坚实的后背将小鹰接住。一代代小鹰就是这样长成了雄鹰。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王传升博士曾指出,父亲带孩子的方式多为“大马带小马”,与妈妈不同,爸爸多会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无形中会培养孩子的有担当、独立、果断、坚韧且富于冒险精神的品格。

丁誉也承认,自己在尽力扮演一个慈祥且尽职尽责的父亲角色,但时不时地还是想要“逃”,尽管只是一刹那的闪念。“陪儿子一起疯玩,我愿意,不过当他没道理地大哭不止时,我真的很心烦。我会抱着他哄,但心里已经说了无数次烦死了,也会骂人,如果这时候其他人来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丁誉常用“一会儿是天使,一会儿是恶魔”形容儿子,在儿子变成“恶魔”的时候,丁誉常常败下阵来,手足无措。

调查中,“80后”父亲们纷纷吐槽育儿路上的苦恼。他们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任性、顽皮、倔强、哭闹、说谎等常感到难以招架。他们会因为与孩子难以沟通、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而感到头疼。

“80后”父亲们还对自身存在的“短板”进行了反思。62.2%的人表示对孩子的耐心不够,39%的人承认自己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28%的人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对于如何培养健康亲子关系没有概念的人占21%,17.5%的人会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妻子,17.3%的人对孩子要求过高,15.5%的人还没有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对孩子手足无措的人占比12%,6.4%的人把教养孩子的责任推到老人身上。

做父亲范文2

如果说父亲的生活还有一点乐趣,那就是我。我长的很帅气,没有一点像父亲。高个子,大眼睛,很聪明。他真的很爱我,尽管我从小到大常捉弄他,不肯叫他爸爸,只是偶尔会哼着叫声老爹。

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妈妈就走掉了,再没有音讯。她是个很漂亮的女人,现在偶尔想想,真不知道她怎么会嫁了这样的一个男人,他们是那么的不般配。记得邻居的孩子被我打哭,跑出老远后就骂我是狐狸精生的小杂种,我跑过去把他家的玻璃全部砸碎,结果父亲赔钱给人家还低着头说了整个晚上的“对不起”。然后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一句话也不说。他就这样孤单,一辈子没说过什么像样的话,哪怕我被人欺负。所以我很争气,从不靠他。我在小伙伴中,跑得最快,打架最厉害。从小就有人说我很聪明,可我从没考出过倒数10名。挨到初中毕业,就把所有的书全烧了,每日玩乐。父亲很没用,一辈子站在原地,又不会赚钱,只会卖力气,做最多的工,拿最少的钱。他笨到不会花钱,但并不富裕,因为有我这样一个很会花钱的儿子。

我有了个女朋友,叫燕子,从此一个人花钱变成了两个。“老爹,给我拿200块钱。”一天回家,我一边狼吞虎咽吃着桌上的饭菜,一边头也不抬地说。见老爹看着我没做声,我又加了句:“你看什么,最近有事嘛,等我有钱了再给你。”“明宇,你不去找事做,这样混下去不是办法……”还没等他说完我就急了:“你怕我还不起你怎么的?以后我会挣大钱,像你这样一辈子没出息,哼!”他好久没说话,过了一会儿,起身拿出200元钱,轻轻地放在桌角上。

没多久,燕子嫌我没有钱,仰着头挽着别人的胳膊走了。我回到那个穷得掉底的家,把所有的杯子碗碟全砸了。哭着大吼:“你个没用的老东西,怪不得我妈不要你,穷了一辈子还要连累儿子,看吧,人家嫌我穷。我妈怎么就不带走我,把我留给你这样的窝囊废!”老爹收拾着残局,我看见他在落泪。闹够了,我躺在床上不肯吃饭。父亲轻轻摸着我的头,我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我觉得活得很委屈,难道要和父亲一样吗?这样窝囊一辈子。“孩子,找女孩子,对你好人本分就好,漂亮没有用的。爸爸希望你能幸福,这些年让你受苦了。你不要这样,不可以看不起自己,命运要靠自己来改变。我相信你是和我不一样的,会有个好的人生。”这是父亲说的最长的一句话了,我抬头看着他,很久没看他那丑丑的脸,添了那么多的皱纹。

不知道是父亲的话感动了我,还是要赚很多钱给燕子看,等她后悔给我提鞋都不要,我决定要活出个样来,要让所有人看得起我。命运要靠自己来改变,我要摆脱父亲的命运,摆脱卑微的羁绊。

我从夜市摆地摊开始,不顾周围的人怎么看我。白天就去学厨艺,学得很认真,这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充实。这一年我22岁,半月后拿着摆地摊挣的200元钱给父亲,他做了一桌子菜,比过年还丰盛,喝了半斤白酒,拍着我的肩膀说:“我儿子会有出息的。”重复了好几遍,竟还笑出眼泪,我从未见他这样开心过,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竟不像以前那样看不起他了。其实老爹很疼我,小时候惹了祸他总是用那驼背的身体护着我,不会说什么教训的话,也从不打我。只是说“不要那样,要做个好人”。我爱吃烤地瓜,他就下了班多走两站地去买给我,大冬天舍不得坐车,还要把地瓜放在棉袄里怕变冷了。有一次我发烧很重,他就背我往医院跑,到了那里,才知道他的鞋都跑掉了,没顾上捡,脚冻得早就没了知觉。至今,他的脚还有旧的冻伤,每到冬天都会犯几次。

一个月后,我毕业了。摆地摊赚了1500元钱,交了800元的学费剩下的都给了老爹。找了一个饭店帮厨,每月1000元,不用再去摆地摊了。而且准备厨艺再精些,多赚点钱,自己开个小饭馆,到那时父亲退休了,可以给我帮忙。

院子里的邻居个个都说,明子学好了,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没像他妈那样,给他爸争气了。还有的拉住我说,明子,你要孝顺你爸,他不容易啊。我记不起,有很久没有人欺负父亲了。妈妈,印象中早已模糊的漂亮女人,她在哪里呢?我竟许久没再想念她了。

生活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生春风得意之时,总会有狂风暴雨的袭击。意外的一场车祸如一颗石子打破了我刚刚平静下来的生活。抢救时需要输血,而结果是父亲躲在墙的角落,看着我心疼欲裂,却不能输血,因为我们的血型不符,因为,他不是我的亲生父亲。

几个月后,我康复出院了,可心中的伤口却不知如何能够愈合。我第一次,跟老爹―这个委屈了多年,窝囊了一辈子的父亲说了声:对不起!我的小伙伴没骂错,我真的是那个漂亮女人、狐狸精的小杂种。而父亲,没有因为妻子的不忠和抛弃而怨恨,养下了她的私生子。他那么爱我,而我,竟看不起他―他没有骂过我,没有打过我,护我疼我,没有跟我提过我的身世,一直以来给了我生活的自信和做个强者的勇气。父亲说,孩子是无辜的,他有权利选择轻松幸福的人生。父亲,原谅我,你是我永远的父亲。我会孝顺你,让你过上好日子!

做父亲范文3

细想起来,我与女儿一起做了三件事。

一、用心体验女儿成长的欢乐

天下父母心一样,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我对女儿当然也不例外。但我更注重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喜欢在旁边观察女儿学习的姿势与态度,一个人静静地品味她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便于我真实了解女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发现,我的女儿是一个喜欢学习,而且学习能力过得去的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般,常常是老师安排什么她就做什么。因此在督促她完成作业方面我们从不操心,主要是在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进行一些引导。每次考试,无论她考得好与不好,我都不直接与她讨论分高分低,主要是问一问她对这次考试的看法、心情,并同她简单的交流一些她自己比较在意的问题,考好了与她总结成绩,考得不满意为她鼓鼓劲。对于她的课外作业,有时她实在无法按时按质完成,我相反地开导她,做不了就不要勉强,甚至有时还背着她的妈妈马虎应付,我这样做可能有的人认为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可我不这么想,我认为只要孩子努力了就不能苛刻孩子再“超载”,那会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她就会产生厌倦感和恐惧感。对孩子作文的辅导也是家长经常碰到的事,我的孩子多是自己想办法完成,但有些作文受孩子阅历的局限,如税收知识、给伊拉克小朋友的一封信、小制作小发明什么的等,老师要求家长指导。我的办法就是和女儿一起讨论老师布置写作的目的,讲一讲身边相关的知识,有意地引导她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再指导她理出写作思路,我一般不倾向于让她在网上下载。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在她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乏有一些疑难甚至十分好奇的问题,我们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对她有益的问题我就慢慢地引导她理解再去想办法自己找答案;另一种是有些不适合她这个年龄或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就直接告诉她答案或举一些相关的简单的例子,再看她的反应,直到能让她接受。我们从不拒绝她提出的问题。只要有机会与女儿在一起交流,我多会问她今天在学校的一些趣事,有时她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回来我就要与她聊一聊吃得好不好,与她一起感受学校生活和学习的乐趣。这样女儿对我这个做父亲的就没有距离感,愿意向我提问,与我交流。

二、真情设计女儿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设计上,主要注重了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引导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的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喜欢的东西很多,时间长了同样也会对她曾喜欢过的东西失去兴趣,这是一般孩子认知事物的规律。要使孩子对某些事物能产生持久的兴趣,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是不能小视的。我们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先是让她试,只要利于她的成长,她感兴趣,条件允许都让她去试,在试中观察她的反应,了解她的想法,再根据她的适应能力与相关气质,指导她的兴趣发展。在孩子的特长教育方面,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我注重的是她的一种基本素养的培养,并不强求她一定成名成家。这样使我的女儿始终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学习提高。

二是有意磨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慢慢长大,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逐渐由给予性、限制性、强制性教育转为自我教育,并不断提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除了经常性的交流启发外,我们较注重用行为来影响女儿。为了培养女儿自学习惯,常常是她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看书,我在家没有事做的时候就有意地读书看报写东西,久而久之她就会模仿去自觉学习。家务事只要她有兴趣,我们均引导她参与,特别告诉她安全常识。上学放学及单独外出,我们都实地指导她如何注意安全。一直以来我们从不用吓唬的方式来约束她,遇到蜈蚣、壁虎、蛇、老鼠等危险动物,我们告诉孩子“不侵吓它就不伤害你”的安全防范方法,培养孩子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意识。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安全意识,我的女儿一直以来一个人在家里她从来不会有害怕的感觉。

三是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人往往具有两面性,而我们在对孩子的这方面教育一直坚持“表里如一”,大人孩子共同遵守,同时接受监督。我们不给孩子瞎承诺,但答应了的事就一定兑现。要求孩子不贪占他人的东西,与小朋友在一起玩过后,别人的东西就要还给别人。有一次双休日,我与孩子一起回家,在路上她发现地上有一匝钱,我叫她拾起来,我们也没有数,但我看见有一个五十元的纸币。我说你把它交给学校,她说好。随后我也没有介意了,过了几天,我突然问起女儿钱的事,她很坦然地说,交给学校值日生了,还为班上加了分呢。我说你做得对。我们要求孩子不羡慕他人的吃、穿、用。我常和孩子交流,我问她:“别人在买零食吃的时候你羡不羡慕?”她说有时羡慕,我问:“你说的是实话?”于是我和她讨论吃零食的利与避,告诉女儿爸妈不常给钱买零食吃不是舍不得花钱,也不是没钱,是为你的身体健康着想。通过多次的交流,吃零食的习惯得到了较好的限制。在我们家里我们极少与孩子谈钱的来之不易,不用金钱激励孩子。我们十分注重孩子关心他人和参与集体生活的体验,我每次接送孩子的时候,总是建议她把同路的同学一并约上,我每次出远门总要为她的好伙伴同时备上小礼物,由她送去,让她心中装有别人。

三、忠实记录女儿的成长趣事

许多做父母的都希望把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而且多是通过照相或通过摄像等方式,我们的家庭也不例外。但从我的女儿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天起,我就在为她还做着一件事,就是忠实记录女儿快乐成长的趣事。女儿的第一次哭声、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学会的第一句话、过的第一个生日,什么时候长的牙齿,什么时候经历过了身体的不适,作为她的母亲分娩的痛苦与小女平安降生的喜悦,以及女儿的老师、同学、伙伴,还有关心、呵护她成长的所有的她认识和不相识的人,等等,只要她亲历过的有关她成长的人和事,只要我知晓的多数都及时的记录了下来。我希望通过对她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一方面让我体验到抚育女儿的一种人间至真情意的无尽欢乐,同时自己也能反思对女儿教育的得与失;另一方面等到有一天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真实记录放在女儿面前时,让她能感受到一个人成长的不易和有多少人为她的成长所给予的无限关爱,希望我的女儿在默默的感悟中自立、自强。

做父亲范文4

随着湖南卫视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活泼可爱而又纯真的王诗龄、Kimi、天天、石头和田雨橙以及他们的爸爸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五位爸爸不同的育儿方式也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父母议论的焦点。郭涛对儿子石头“男子汉式”严格管教的传统教育方式,张亮与儿子天天父子间朋友式的相处方式,林志颖对儿子Kimi的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以及田亮和王岳伦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体贴都一一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关于父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父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1. 父亲是孩子的玩伴,是孩子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引领者

在心理学上,父亲通常被看作是孩子挣脱母亲怀抱的关键动因,是引导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与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和抚养相比,父亲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孩子玩耍和游戏上。在游戏过程中父亲不仅带给儿童快乐和满足,还会让儿童从中获得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和自信,获得对人容忍和宽容的动力及应付环境的能力,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儿童与父亲的游戏还会使儿童逐渐脱离母亲,降低儿童与母亲的紧密程度,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使儿童获得更多直面外部世界的机会,提高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提高社会胜任能力和技能。父亲作为家庭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还会将外面世界精彩的信息不断带给孩子,与孩子一起分享交流,激发孩子对外面的世界的关注和期待,并为融入外面的世界而不断地塑造、修正自身。

另外,心理学家赫瑟林顿等学者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可以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这些都是孩子以后顺利走向外面世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 父亲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美国耶鲁大学曾连续12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且精力旺盛,交际能力强。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两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六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Carlsmith认为父亲对男孩智力发展的影响要比女孩大。男孩早期失去父亲会使他们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在他们进入大学后还能观察到。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比那些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获得更高的分数。原因可能是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德国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地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等;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如更广泛地接触和认识自然与社会,并通过操作和探索变换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等。父亲较多地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操作能力的发展都能起到较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3. 父亲是孩子最初性别角色的启蒙者和模仿者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纪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影响力,不知不觉对父亲产生既敬又怕的心理。因此,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榜样和模型而去模仿父亲,认同和强化自己的性别角色;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未来丈夫的模型。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缺少父亲抚养的男孩相比其他男孩更缺乏男子汉气概。一个男孩没有了父亲,就没有了方向,就没有人带他走过从儿童到成人的陌生地带,而缺少父亲抚养的女孩则很难与男性相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在一个父亲缺习的家庭中,男孩往往胆小懦弱,阴柔气质较重,女孩则不太懂得如何与男性相处。

4.父亲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守

护者

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常被比作大山,是家庭的脊梁。生活中也确实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男性角色天生的性别特点,父亲往往被看作家庭中养家糊口、遮风挡雨的重要人物。因此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它为每个健全的心灵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又可以让人滋生出爱的力量和能力。父亲缺失会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很有可能会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一份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如果父亲在儿童期很好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那么子女在16 岁时犯罪率最低,并且子女的心理也更健康。对男性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儿子与父亲的亲密感情和父亲对儿子感情的理解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若尔和密勒(Roll and Millen)研究发现,当男性大学生和父亲交流时,父亲会对他们作出及时反应;相反,当儿子无法和父亲交流自己的困难时,他们会感觉到被拒绝和被抛弃。在克兰珀(Krampe)的研究中,那些和自己父亲关系亲密的女大学生把父亲视为激励的来源,当父亲关心她的时候她总是很高兴。事实上,所有的女孩,无论与父亲的关系亲密或者疏远,都希望和父亲有更多的交流。

二、父亲如何加强与孩子情感上的联系

1.父亲要学会将自己的爱明明白白传递给孩子

人们喜欢用“大山”和“海水”来形容父爱,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常常是严肃而隐忍的,对爱的表达是深沉内敛而又波澜不惊的。但这样的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较复杂且难以理解。年幼孩子对情感的表达是直白简单的,喜怒哀乐都挂在小脸上,他们对成人情感的理解也是直接、简单的,本能地用眼睛捕捉着他们能看到的一切。《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长与孩子们进行的一次秘密谈话。当石头被问到爸爸爱不爱他时,石头严肃而又认真地回答:爸爸有时爱自己有时不爱;当爸爸对自己凶,不理睬自己时,自己感觉不到爸爸的爱。秘室外的郭爸爸一脸内疚和自责。

像郭爸爸一样持有 “严父慈母”观的人不在少数,为了保持严父的形象,他们喜欢板着脸,用规则和纪律来要求孩子,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责和批评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孩子好,能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父亲的不苟言笑或训斥会让孩子觉得害怕或不舒服,也会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各方面表现不好,是父亲讨厌自己、不爱自己的表现。

因此作为父亲,尤其是性格相对内敛、严肃而又拙于表达的父亲,要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行为模式,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大人的心思孩子都会懂。要学会用细腻、温和的语言,将自己的关心和爱明明白白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父亲是温暖的、可以接近的。如田亮对女儿的爱的表达方式,就值得一些父亲学习和借鉴。洗脚时田亮对女儿的一段深情告白:“你的小臭脚丫永远会在爸爸的掌心上”;滑沙时,女儿一个人独自执着滑下,田亮在后面默默守护,这一高大形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瞬间。田爸爸对女儿的爱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女儿内心充满欢喜和依赖。还有小志爸爸,无论kimi做什么事情,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愿意或不愿意,他总是耐心地引导、鼓励或支持,从不用家长的威严强迫命令儿子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所以,原本胆小、柔弱而又离不开爸爸的小kimi,与父亲相处一段时间后,很快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而又独立的小男子汉。因为他与父亲之间成功建立了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

还有郭爸爸,儿子石头在秘室里发自内心的那段话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在后来与儿子的互动过程中,他的行为也变得温暖了许多。尤其是最后他给石头写的一封信,真诚地表达了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关爱和赞赏之情,同时也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并向孩子表达了强烈的歉疚和悔恨之情。

父亲采用积极温暖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明明白地传递给孩子,不仅在情感上会拉近亲子间的关系,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安全感和勇于尝试的信心;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模仿的榜样,让孩子知道怎样向他人适时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等积极的情感,为孩子以后顺利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2.父亲与孩子沟通时可采用丰富的肢体表情

有许多父亲想当然地认为父爱应该是深沉而内敛的,应该是板着脸训斥甚至是打骂孩子,他们内心苦痛却不心慈手软,羞于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情感只有7%,50%以上的情感是通过身势语表达出来的,其余的30%~40%的情感是通过话语的语调、声调和强弱的变化表达出来的。丰富的肢体表情和身体上的亲密接触最有效、最能让孩子容易感受到爱,可以帮助孩子及时排解消极情绪,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

父子间的身体互动展示了父子间情感的深层表达。有学者研究认为,父子之间的身体关系不同于母子之间的身体联系,前者更有活力,由不可预知的动作激发孩子。父亲的触摸也不同于母亲的触摸,父亲的触摸是令人安慰的(比如,坐在父亲的膝盖上或者由父亲抱着)和支持的(坐在父亲的肩上)。

为了改变父子(女)间情感疏远的状态,密切父子(女)关系,父亲可以尝试用一些肢体语言去表达对孩子的爱,如上学前,给孩子整整衣服、摸摸孩子的小脑袋;激烈的父子对战游戏后一个奖励的亲吻;伤心难过时,父亲一个有力温暖的拥抱,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快乐和美好。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五位爸爸都会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如亲吻、抚摸等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就连严父郭涛在后来与儿子的互动中,也学会了频频地与儿子亲吻、拥抱等亲密的肢体语言,他与儿子的关系也愈来愈亲密和谐。

3.在家庭中父亲要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与孩子交往

事实上与父母爱孩子相比,儿童对父母的爱丝毫不亚于父母爱他们。儿童的爱中,成人是他们的最爱,儿童爱父母并想服从父母,儿童爱父母胜过其他的一切。他们愿意看父母说话、微笑、做事、逗乐,也喜欢父母陪着他们吃饭、睡觉、玩耍,他们舍不得父母在他们的视野中离开。他们对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敏感,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引发他们不同的情绪

反应。

一旦进入到家庭中,父亲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把职场上的不快和烦闷带到家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展现一个愉快的笑容,让孩子觉得爸爸见到自己是开心的,是喜欢自己的。否则,爸爸阴沉的脸会让孩子有压力,敏感一点的会认为那是父亲不认可、不喜欢自己的表现。其次,父亲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尽量关注孩子,选择孩子所喜欢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孩子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父亲沟通。当然,这就需要做父亲的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看看孩子每天都在做什么、玩什么,什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外,父亲还要注意,在与孩子聊天时,一定要目光专注地看着孩子,不能心不在焉,边做事情边和孩子聊,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不愿意将谈话进行下去。

最后,心理分析学者理查德·阿特金斯(Richard Atkins)认为,父母亲共同塑造了孩子看待和理解父亲的方式,母亲的身体语言可能促进或者淡化孩子和父亲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结,以及孩子对父亲的精神感知。母亲作为“婚姻守门人”,是父亲与子女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如果母亲能够爱父亲、尊重父亲,孩子就能够很自由地接近和爱戴父亲。母亲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活动中来,并给父亲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这不仅会有效地提高父亲的参与度,还能使整个家庭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

氛围。

做父亲范文5

2、将两侧向内折,形成一件白色衬衫的领子。

3、自己画一个领带的模板,剪下来。然后将模板放到一张带图案的卡纸背面,剪下领带。

4、在衬衫衣领下添加领带。

5、打开礼品袋,加入父亲最喜欢的零食或某种礼物。

6、关闭礼品袋。然后用胶棒粘合封口。

7、在礼品袋的衬衫领上添加两个白色纽扣。

做父亲范文6

也是从这场革命开始,延续千年的父权体系开始摇晃。而随后几年开始的则给了这个体系更大的打击。1919年11月1日,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呼吁父亲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不仅仅是鲁迅,那一代的启蒙者们通过诗歌、散文、画作等形式,抨击旧有的“长者本位”伦理观,倡导新的家庭关系,要求对父子关系进行彻底革新。也正是在这一思潮的鼓动下,一批批“新青年”开始走出旧家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独立走出父亲的羽翼、开始个体人生的一代,然而自由的代价却是相当沉重,他们所遭遇的波折与苦痛更是前所未有。

旧体系既已打破,新关系却并未如期建立。不仅仅如此,当新一波政治大潮到来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接踵而至。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大公报》上发表《对我父亲——的批判》一文,斥责自己的父亲是“帝国主义走狗及人民公敌”,表示要与之划清界线,断绝往来。此事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而作为当年提倡新的父子伦理,写出“我要你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的,更陷入了尴尬境地。

上一篇学校体育

下一篇村务公开制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