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体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范文1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学校体育范文2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就影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推动社会体育发展,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提出的个人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影响因素学生的个人如何改进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竞争更是残酷,所以更多的人认为金钱和地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以人们在过多的追求金钱与地位的时候,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工作中,对于身体锻炼更是抛之脑后,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质却越来越退步。

二、内容

(一)制约高等体育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由于我国人均分布广泛,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匀,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均,政府更是难以统筹各个地方大学的发展,所以在很多地方经济就直接限制了体育的发展。没有了经济,更多的物质就无从谈起。

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是有些学校受到当地经济的制约,体育资源缺乏,对于更多的体育健身器材就根本没有办法,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让学生给学生施展个人潜能,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学生锻炼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

3.管理机制是否严谨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但是有些管理机制不够严谨,对学生的督促欠缺,使学生养成了拖拉懒散的坏习惯,缺乏自觉性,大多数学生都只能在体育学习中保持自己原有的身体素质,没能有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不好的信号。这严重的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

4.学生身体素质差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针对90后的学生相对于过去的学生,普遍的身体素质较差,不管是身高体格,还是心肺功能,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再加上更多别的问题,学生更加没有了体育锻炼的欲望。

(二)学生的个人因素

1.自觉性

伴随着高考的结束,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自我放松的状态,说直接一点就是对自己有了一种放纵,来到大学同学们没有了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了动力,当然好多学生的自觉性受到了影响,不用说对体育的锻炼,就连自己的专业好些人都不能顺利完成,所以说学生没有了自觉性,就等于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2.积极性

无论你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你选择了这件事,就得认真积极的去完成,不少的人选择了从激情到懈怠,做事情没有了积极性,体育也是一样,没有了积极性,没有了坚持,没有了毅力,即使终点离你只有一步之遥,你也难以到达。

3.能动性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疑我对体育是相当的了解,体育既要靠天赋又要靠勤奋,所以说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学生,理论知识再扎实,如果你没有主观的能动性,冠军永远与你无缘,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汗水织就成功的辉煌,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所以好些人就是缺乏了能动性,对自己的梦想只能昂首相望。

(三)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接班人。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虽然在学校里体育教师众多,但是称得上优秀的就只有那么一少部分,很多的教师失去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所以说,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督促,加强体育专业训练,使学生做到多能并兼;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不仅要在思想上转变,而且要在行动中体现,只有教师优秀了,学生才会成为未来的接班人。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车环、“山羊”、轮胎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三、结语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学校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至成为一句空话。

学校体育范文3

摘 要 体育具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增强人的体质。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了湖湘体育文化在湖南学校体育中的传承,并积极探索了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体育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文化 传承

体育作为学校的基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体育中国蕴含着和丰富的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积极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深刻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体育文化包含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而学校体育是以学校为空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多种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对体育技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学校体育应积极传承体育文化,培养教师和学生体育文化传承意识,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湖湘体育文化在湖南学校体育中的传承

(一)地域风俗丰富了湖南学校体育内容

湖湘体育文化受湖南地理环境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湖南体育具有娱乐、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包括赛龙舟、踢毽子、放风筝、拔河、武术等多种运动项目。湖南学校体育积极传承湖湘体育文化的内容,开展武术、拔河、踢毽子等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

(二)湖南学校体育传承了湖湘体育精神

湖湘体育文化精神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用于革新的创新精神等。竞技体育作为湖湘体育文化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湖湘体育文化的精神。而湖南地区的学校体育传承了湖湘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湖南学校体育传承了伟人体育思想

湖湘文化中的伟人体育思想主要指的体育思想,的体育思想将体育与健身、富强联系在一起,使体育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阶梯。湖南地区的学校体育积极传承湖湘体育文化中的伟人体育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体育文化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上进行体育锻炼,从而缓解学习压力,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同时,丰富的学校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提高体育的娱乐价值和和健身价值。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传承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为此,学生应积极了解体育文化,加强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另外,学校也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体育文化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首先,学校应积极完善体育教师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加强教师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和重视;其次,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体育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使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无法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同时,在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学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了解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传承。另外,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宣传公平公正的竞技体育规则,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竞技体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促进体育文化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体育文化应积极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创新。为此,学校应积极了解国际及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继承和发扬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及时调整体育文化中不符合时展的内容,根据体育发展的需求积极创新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另外,体育文化创新要在保持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别国优秀体育文化,增加体育文化的内涵。

四、小结

体育中蕴含着和丰富的体育文化,而文化竞争是当前各国重要的竞争内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积极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湖南学校体育传承了湖湘体育文化的体育精神和伟人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体育文化应不断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体育素质,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促进体育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范文4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一个延续,二者间存在着"鱼和水"之关系。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并发挥各自最大的功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终生体育目标的统一。

终生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终身体育问题是整体和长远的体育思想,对每个人来说,在学校里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并要把它贯彻到人生始终。

一、终生体育的概念

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生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育的内涵要充实,外延要全面,不能把教育局限在学校的框框之内,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社会而言,是全人类的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一生要持续地受教育,使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在体力,智力,性格,伦理诸多方面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学校体育的理解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学校体育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历程,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培养的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与其他体力劳动者相比,他们尤其需要体育活动,更应该培养他们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而这部分对象的体育素质与学校体育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强化学校体育教学当中的终生体育教育,使学校体育在终生体育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转贴于  三、终生体育和学校体育需结合

终生体育强调体育不是到青年期或成年期的最后就停止的,要继续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的要求。终生体育既不是以学校体育为主,也不是以家庭体育或社会体育为主,必然会使过去的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教育的作用在学校之外,而所有应做的工作都在学校之内,而且这种新的工作越来越多地委托给学校来做。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改革学校体育的现状,建立起应用各种体育手段于终身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方法体系,在充分考虑到各类学校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智力,体力诸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把运动教学的和应用各种手段进行实际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地安排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终身的身体教育。

四、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1.促进学校体育目标与终生体育目标的统一

按体育对象的特点,遵循人体发展的年序分类为婴幼儿体育、少年儿童体育、青年体育、以及中老年体育,更能体现终生体育的连续性,而按体育运动进行的场所分类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体现终生体育的连续性则有所不足。加上长期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为中心”的影响,我们常把体育看成只是学校的事,对于展望作为终生体育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一贯性或综合性的目标,可以说还不够充分。普及体育分类学知识,让人们普遍了解各类体育范围的划分,不同的目的,各自承担的任务,知道在各个年龄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如何坚持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在终生体育总目标下,实现学校体育同终生体育目标的统一。

2.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强化终生体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重身体(生理)方面的内容,忽视精神方面的内容,“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之任务,至今完成不好,大部分毕业生终生体育观念不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体育能力差,未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所以,很有必要强化终生体育的观念,对现有运动项目必须有针对地取舍,树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而所有的目标都是要为终生体育这一目标服务的。统筹微观视角,只把学校作为一个环节,作为终生体育的基础阶段,强调运动项目的价值性和运动着的自主性,使体育运动更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人性。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体育的内容要有所改革,合理安排一些使用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医疗保健、健美、养生、游泳、球类、韵律操等。这些项目技能性强,有特色和魅力,真正符合终生体育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范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调查二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调查法,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资料的方法。而本文则是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以走访或者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在对信阳市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做出更准确的了解之后,针对二者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2)逻辑分析法。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讨论之后,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原理和知识分析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提出完整可行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在辅助工具的辅助下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而本文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观察,发现二者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数据统计法。对走访和问卷的调查结果在统计之后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2、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当温饱已不成问题,对健康的追求就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体育工作也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这就要求体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要体育社会化,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起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使二者在资源方面相互补充,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终身体育的发展模式。

3、学校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3.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并未充分利用

(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区体育工作。以信阳市为例调查发现,零散的分布在各地区的体育教职工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强大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他们接受过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并掌握科学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法,除此之外,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所以,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很好的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在目前还只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便无法继续进行学校体育的学习,因此学校体育没有很完美的与社区体育接轨,因此体育教职工只能在学校内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进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信阳市现有的五所大学,约三十所高中,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运用,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条件相对好于各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全国,学校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更是占到全国的68%。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或自愿或在家长督促下写作业、看书,而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才参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而大多数时间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闲置的。所以,虽然高校用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许多场馆仍然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3)没有普及科学的体育理念。深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体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并没有从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去全面的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体育教育也并不像文化课教育一样被人们认为不可或缺,而现代的学生们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更是无法与七零后、八零后的国民相比,而肥胖、近视等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却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科学的体育理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3.2、学校有专业的组织体育活动能力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范本,为社区体育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等帮助,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将体育场馆设备外借而引起的设备清洁等方面的种种顾虑,使得这些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3.3、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源缺乏的制约

以信阳市为例,社区体育尚处于发展时期,以公园、广场、公共场所空地以及住宅小区内的健身点等非正规的场地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不但种类稀少,数量也少,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另外,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工业并不发达,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从而每年投入到社区体育中的经费和用于体育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4、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严重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年人口仍占50%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仍处于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较之以前加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人口总量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现象严重。

3.5、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单一

以我国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发展并不迅速,还因为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过于单一,且大多集中在传统休闲、韵律表现那些更适合女性居民的类型,例如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广场舞,并不能吸引很多男性居民的注意。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有悖社区体育的初衷,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建设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4、信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由此可知,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相互协调,互动发展不仅具有深远意义,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4.1、构建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招收自愿服务大家的热心市民,并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予以培养,逐渐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团队,帮助并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地,以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加强各自内部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4.2、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拥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主动向周围的居民开放自身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例如,向附近的居民提供锻炼场地,体育设施;并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或服务人员。为了不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冲突,各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安排,分时段、分类开放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社区方面则要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并倡导大家爱护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遵循管理制度。

4.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信息网络

学校体育范文6

1.1学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和谐统一的群体文化

在建国初期,人们一直把体育看成是军事训练或培养运动超人,对体育的理解或表达仅仅看成或作为一种健身、娱乐、竞技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也理解为简单的奔跑、跳跃、速度、耐力与灵敏等,大众对体育的理解也仅仅是为了去掉一些身体上多余的脂肪.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苏联体育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当时的学校体育文化更多的表现出军事性和政治性,体现在强调依靠自身的锻炼来强身健体和为国家建设服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得到释放,对体育的要求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体育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工具,而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恰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独立性与集体性相协调,表达在通过人与人在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和谐统一.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完善了学生个体人格.学校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还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舞台,认为,“完全人格,首为体育”.学生通过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归属、祖国情怀、爱国精神.同时,这种归属、祖国情怀、爱国精神也反过来强化一个民族对其文化的认同,并进而影响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层面的民族情感与社会风气.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就表示参与者接受了共同的社会道德秩序,这种秩序超越了他们个人的地位并对他们的情感与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社会人格培养对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体育活动中能够起到连接个人与群体纽带关系的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出紧密的群体精神,一直到学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和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培养学生精神风貌、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及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正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所在.

1.2作为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群体文化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设置,它能够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缓解社会压力和紧张,具有缓解、释放的功能,体育主要是身体活动,而人通过身体运动或活动表达了对体育的认同.这些认同中包含了符号、仪式、历史和话语等文化内容,而这些共同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体育的基础.这种功能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之中.学校体育课程或学校体育活动、竞赛,以及大众体育活动经常是建构“我们”和“他们”边界的理想道具,正因为有对手或对方的存在,才强化了“我们”和“他们”,或者说竞争对手的意识,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归属感,同一群体的人之间产生连带意识,达到相互之间的认同.为获胜者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对奖牌的认同背后是民族、国家、文化的自豪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共同体的存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构和认同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在学校尤为突出.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和发展,学校体育将会在组织、经济、文化三种资源的占有率上得到持续的提高,广大师生普遍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肩负着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的任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导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在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取向上日益体现、突出其个性.时下以群众为对象的社会体育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健美、舞蹈、气功、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无不渗透着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学校体育的参与动机及对体育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单一性的体育生活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体育的需求,学生对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态度也各异,客观上也必然规定了其体育生活方式特点不同.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做操、打球、跑步、打太极拳等体育教学固有的手段,学校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同质性、单一性向异质性、多元性转变.当前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已从以往的健身为主的单一形式,走向娱乐、消谴、健身、交际、人的全面发展并举的多元体育文化表达的形式,从体育活动中探索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并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现代体育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期,作为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也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学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以满足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生存或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使学生在学校体育参与过程中塑造人格,培养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学校教育肩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传承了体育文化的脉络,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是教育的事,也是体育的事.因此,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学校体育文化,必然蕴含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结构变迁或培养学生具备应对社会结构变迁所需的能力和心智,正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所在.

1.3学校体育文化是构建在学生身体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是“体”与“育”的和谐统一

身体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客体,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载体.笔者认为“体”不是文化,“育”才是文化或教育,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古希腊柏拉图婚配的生物学理论认为体格强壮的父母将会有体格健壮的儿女,未经国家批准的结合而出生的孩子,则是不合法的,这种的优生做法是文化的遗传学理论认识,但身体遗传的优劣仍然存在着基因变异,所以后天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将“体”和“育”结合起来就是身体的文化与教育,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体育”也亦是如此.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育学生身心的价值体系和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校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客体地位上被动地接受.学校体育对接的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是表达在通过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上的和谐统一的群体文化.因此,学校体育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学生身体的教育或影响,更应该体现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育己”、“育他”,而其前提是学生自身必须“想育”、“喜育”、“能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体育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其自身也在不断的丰富文化的内涵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它也是人类生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实人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性情、风格也靠文化的培养教育.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文化来说,其正是在社会活动中以学校体育运动的手段或方式诠释着文化的功能和意义.而现在学校体育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是与时俱进的.上世纪70年代的学校体育课是单一的短跑、长跑、跳跃、投掷,篮球、排球,现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班,各种选项课(班)、高水平专项班,中学特长班,以及体育活动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舞龙舞狮、秧歌、跳钟馗等民族体育活动,充满了校园文化.这对体育文化继承、传播和发扬提供了良机.社会转型期,人们将体育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健康快乐投资,更是提高民族素质、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的积极因素.而提高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外,更为重要的还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对学生潜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和习惯、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应体现在是“体”与“育”的和谐统一.

2结语

上一篇故障诊断技术

下一篇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