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真实的幸福作文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1

有一个女孩,一出生就注定是个幸运的女孩,父亲是个有名的大款,而自己的母亲也是个美丽大方的女人。但是,这个女孩终究会遭遇生活的不幸,她的父亲抛弃了她的母亲,这个女孩非常恨她的继母,她不想去理会她所说的每一句话。这个女孩非常喜欢蓝色,也非常想看飞舞的雪花,因此她就叫:蓝雪菲。她的继母是陈琳,可以说,陈琳是天底下最最好的母亲了,但由于鸿沟,雪菲一直没有跟她讲过话。在这之前,雪菲真的是一个活泼的天使,她很美丽,也非常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因此在她的亲生母亲眼里,她就是一个很完美的天使。但由于母亲走了,她便变的不爱说话,虽然她的父亲一再地说:“天使是很活泼的。”但雪菲也无动于衷。雪菲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是音佳楠,佳楠原本也是个不爱笑的女孩,但由于雪菲的帮助,她现在是个活泼的女孩了,现在好像是雪菲和佳楠的角色调换了似的。

#学校#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雪菲是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却依然摆脱不了家庭悲剧的阴影。佳楠是她唯一的朋友,佳楠希望可以帮到雪菲。

“雪菲,你不要这样子了,你要变的开朗一些。”佳楠用好言相劝雪菲。

“……”雪菲沉默着,她望着窗外的飞雪,她也好想这样啊……

“蓝雪菲,请你来回答问题。”她的语文老师晴雨是个通情达理的老师,她非常喜欢雪菲,而雪菲也非常喜欢晴雨。但今天的她根本就没有听见晴雨的一句话,只顾着看窗外的飞雪。

“雪菲,雪菲……”佳楠不知道喊了雪菲多少遍,但是雪菲依然无动于衷。

“蓝雪菲!”尽管晴雨最喜欢雪菲,但看到她这样,也动用了“狂狮喉”。总算把雪菲喊醒了。

“啊?”雪菲惊讶地望着晴雨老师。

“蓝雪菲,你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这节课自习!”晴雨老师终于被激怒了。拿着书怒气冲冲地走了。

“都是你雪菲,弄的晴老师都生气了。”雪菲以前的对手:石枫颖更是不把雪菲放在眼里。

#家里#

“我回来了。”雪菲有气无力地对保姆说道。

“回来就好啊,小姐,老爷夫人都在等你呢!”

“哦,我知道了。”

雪菲背着书包就往楼上走,根本就没有看到陈琳焦急的眼神,就算看到了,也许都还是这样。她痛恨这样的生活,尽管丰衣足食,但仍缺少点什么。

“菲菲,快下来!”雪菲的父亲蓝宇对着刚想上楼的雪菲吼道。

“现在越来越没家教了,喊你这么多遍你没听到吗?”

“……”雪菲侧着脸没有任何回答。

“算了,蓝宇,孩子那么辛苦你就不要这样子了嘛。”陈琳赶忙劝住蓝宇,在她的眼里,救孩子只能替孩子解围。然而在雪菲眼里,如果是个好母亲的话,应该是责骂孩子,而不是这样“溺爱”她。她头也不抬地上楼了。

“现在的孩子真是,真是急死人了。”蓝爸爸还在那埋怨着。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真实之观察 真实之体验 真实之训练

现在的小学生作文,满是这类情节:要么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马路上捡到东西交给警察叔叔,要么就是放学了,天下大雨忘记了带伞,爸妈给我送伞来了,于是感动得流泪。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笔者认为这映照出了当今部小学作文教学无比丑陋的现状,失真的作文真的已经泛滥成灾了!

小学生作文之所以失真,就是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引导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和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所以就出现了不少乡村的孩子,很少写出散发出泥土芬芳的作文,只会用陌生的语言去描绘那遥远的城市生活。为什么孩子们不去看看沉默的远山、广袤的原野、沉寂的池塘?为什么不写写村前的大樟树、路边的狗尾巴草?

说起真实,就是我们新课标要求的,把作文的架子放下来,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文从字顺,真情实感”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现在看来,也是最高要求。如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由美声唱法进入通俗唱法,走上正确的轨道呢?笔者认为有以下路径:

一、引导学生真实之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咬笔杆皱眉头,边写边数字数……”这些现象不在少数。难道是真的没有可写的内容吗?不是,而是这些学生平时对生活留心不够,他们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所以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开阔其视野,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

案例一:“意外的收获”

一天,天气特别冷,孩子们纷纷在猜测是否会下雪。我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很快地觉察到孩子们不时地往窗外瞄几眼,根本就集中不了注意力。我索性放下手中的课本,对他们说:“既然今天的天气比课文更有吸引力,那你们就走出去看看到底什么时候下雪吧!”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窝蜂地冲了出去。半小时后,外面果然飘起了雪花,孩子们在操场上好一阵疯跑!第三节语文课上,我改变了原定教学计划,一堂“观察日记”课新鲜出炉了!孩子们的日记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心里所想到的。这则日记成了我和孩子们“意外的收获”!

新课程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充分给学生的作文松绑,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这种作文对学生来讲非常愿意,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写作文。这样作文就回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而对小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只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的文章。

二、引导学生真实之体验

作文要写得生动,首先是自己的亲眼观察和真实体验。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要鼓励孩子“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时,能从丰盛的泉源中引出畅流不歇的溪水,笔者认为学生体验生活,是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老师有意让学生进行各种体验,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

作文是什么?是真实思想的负载,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自我的释放,一句话,作文是投入真实的生命去表现生命的真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进行一次真实的承载,完成一次真实的创造。

案例二:“失败――成功”

开学伊始,我们学校开展了“争夺示范星”活动,凡在一周内表现良好的班级都能获得一颗示范星,并贴在教室的门上。可连续五周,我们班一颗星都没拿到。晨会结束后,回到教室,我没有吭声,只是把教室的门开得大大的,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空空的门面,而后,我在黑板上写了“无星的五星期”六个大字,请孩子们写写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从窃窃私语转而目瞪口呆,最后悄无声息地埋头写了起来。这次孩子们交上来的不是作文,我感觉到的是一颗颗滚烫、真实的心:有承认错误的,有提建议的,有表决心的……

又过了一星期,第七周的晨会上,当广播报到我们三(4)班获得“示范星班级”时,孩子们激动得欢呼起来!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我。回到教室,孩子们个个腰板挺得笔直,小脸蛋兴奋地发红,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给每个人在光荣榜上都加了一颗星作为奖励,并再一次在黑板上写上“我们成功了”五个大字,这次成功的喜悦,是孩子们最为真实、最为深刻的体验,毋庸置疑,此次小练笔的质量极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看来融洽的气氛,倾心的相交,让情更真意更浓,也让作文更具活力,更具有情感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真实之训练

如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巴金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真实的写作不仅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而且要求这种写作实践是大量的、持续的,只有经常性坚持不懈的真实的写作,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有的作家还建议把写作当作日课,像练功一样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真实的写作的以上特点,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多读多写”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不过也注入了新的内容。真实的作文除了靠孩子们去观察、去体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是系统的日常训练,让孩子们不即不离地有着一种写着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

当我们一旦引领学生走入我们身边这个真实而又精彩的世界,去细心观察、体味这个世界,他们的笔下自然会流淌出最真实、最美妙的音符来。总之,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说,而这事、这理、这情都要做到以真实为出发点。正所谓“心口如一、言文一致”。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求真亦写真――让真实永驻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J].小学语文教师,2006.10.

[2]刘春修.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3、

[3]汪涵.你是我的地平线[M].海南出版社,2006.7.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3

一.深入生活,开阔视野

王蒙在《致习作者》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要改变中学生文风的虚假现状,首先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储备。教师要多做学生生活的引导者,让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的课内外生活精彩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魅力,激起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兴趣。事事留心皆学问,要努力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写作计划,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把接触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定期反馈、多方交流。我们还可以有效利用影像资源,选择优秀的电视栏目和报纸,作为了解生活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关注现实,把握热点,带动思考,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为写作奠定基础。

二.阅读经典,厚积薄发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经典名著,是被历史证明的最有文化价值的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审美特征。阅读经典,不仅能启迪学生智慧,更能拓宽他们的心灵广度和深度,其实质是与名人对话,是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新课程标准》已给出了一些经典书籍的参考,除此,我们还可以采用老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灵活方式进行阅读,如《杂文选刊》、《时代美文》、《当代小说》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范围。一言以蔽之,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徜徉于经典书籍的海洋,实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他们的心胸开阔了,精神积淀丰富了,见解自然就会深刻了。真实的体验,独特的感悟,就会像那灵动的生命之泉长流不息,正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激发动机,张扬个性

写作动机是创作主体进行写作的内在动力之源。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擅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真正欲望,实现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自由轻松的写作环境,从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巧妙设计具体可行且生动有趣的作文题目,尊重差异,尽量体现分层设计的原则,使他们都能尽情地释放自己,实现自我效能感。同时,要优化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多角度整合并积极运用语文的各种教学资源。每学期可以定期开展各种文化专题活动,如举办读书交流报告会、戏曲表演、社区调查等。或有效挖掘课内教学资料,利用课内语文篇目开展想象扩展、变体改编等活动。还可以引入作文的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写作的幸福感。当活动、情感、个性、情趣交融为一体时,我们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现题目新颖化、立意的多面化、思维多向化和表达的多样化,追求作文的独特性思考和个性化表达。

四.优化方法,培养习惯

好的方法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优化作文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优化作文训练要多从立意、选材和作文的多向思维入手,而不是把作文变成以开头、结尾、段落、结构为内容的技术化训练。譬如,写作素材从经典书籍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方法;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分及“虚构度”的把握;新颖的题目、独特的观点、高远的立意、文体创新等个性化表达的策略;华丽的辞藻和内容的充实、情感的真实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如,真诚做人的习惯。想要作文真实,做人首先要真实;要有细致入微体察世界的耐心,因为万事洞明皆文章;要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凡是能够打动读者心扉的文章必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勤于阅读,养成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等等。习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把它们真正落到实处。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4

一、指导看――在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进行常规作文教学时,往往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影片赏析亦如此。“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怎样来看电影才能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更有效的锻炼呢?在欣赏一部影片之前,先指导学生选择鉴赏角度(老师先说几点,学生共同讨论还可有哪些角度)、情节的曲折性、内涵的丰富性、情感的真实性、语言的精当性、性格的坚韧性、追求的执著性、刻画的传神性、画面的生动性等,就演员的人生经历及其成功所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还可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评价同一部电影,这身份可以是观众、演员、导演、电影院经理等;还可以进行比较赏析,如比较同一题材作品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就存在很多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同一事情的理解很不同。再如,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理解,中国人视之为英雄,而美国人则视之为一种霸权主义。

二、引导思――在思中训练学生的迁移性思维和推测性思维

古代众多诗人运用迁移性思维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句,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在电影赏析过程中应注重训练这种迁移思维。如在看《没事偷着乐》(原著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经常乐吗?你幸福吗?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你怎样理解幸福?在这部影片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家的长子,面对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和困惑,你会怎么做?通过赏析你对“爱”是怎样理解的?你对这部影片有什么独特感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考也深入了。在看到大民与云芳带着母亲与儿子游公园时,因钱不够不能全家人同乘缆车,只能两个人坐,要求学生推测最终会哪两个人坐车呢?学生一时兴致高涨,猜测纷纷,有的说应是奶奶和孙子,也有的说应是妻子和母亲,还有的说是大民和母亲……而且他们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结果影片中是云芳带着儿子坐缆车,大民背着母亲徒步登上山顶的。

三、诱导议――在议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对赏析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反向性思维。如对《没事偷着乐》的真实性,学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而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部电影太假:假在云芳刚刚痛失“眼镜”(即她的男友出国了,两个人分手)后,就果断地嫁给张大民,这种爱是假的;当母亲和儿子都想坐缆车而钱不够时,大民该如何选择?最后是让妻子和儿子坐了。大民本应该让母亲坐,毕竟母亲年事已高,坐缆车的机会不多了,而大民的选择意味着对母亲的这种亲情大打折扣。这个学生的观点立即招致许多认为影片很真实的同学的反驳,双方唇枪舌剑,思维极其活跃。

四、注重写――在写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5

关键词: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22-01

针对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作文三步法”课题组合作,参加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几年来,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作以总结以期更进一步。

一、基本做法

我们紧扣作文三步法教学原理,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小坡度、分层次”的方式,划分各年级作文三步法学习内容。见下表:

教学中我们关注了两点:第一,把三步法的教学内容和课本中的作文整合。比如四年级下册《校园一角》与爱自然原情感训练整合,五年级上册《熟悉的一个人》与分想训练整合等。第二,三步法的理论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比较深奥,所以在把握内涵和规律的基础上淡化概念。采取“先讲后总结”的方法进行理论训练,即先让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总结出方法。比如在“分想”的理论训练时,可以这样处理的:

出示《家有儿女》全家福,提问:你喜欢谁?他有什么特点?他做的哪些事能体现这个特点?

学生讲述以后,教师结合实例进行总结:从他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一个共同特征“调皮”,这就是概括。再根据这个共同特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就是分想。

这样,用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不脱离学生实际。

二、激发兴趣――作文是为自己服务的

在“作文三步法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让我真实的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因为作文课不再是干巴巴的讲解,而是成了静下心感受的时刻:倾听一支铅笔的细微声息,抚摸一片树叶感觉它的与众不同,剥开橘子在橘香四溢中品尝它的味道……作文课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老师们把盆花摆上讲台,同学们调动各种感官谈自己的感觉;吹气球、掰手腕的小游戏也被搬上讲台……在真切从容地感知了身边的事物后,“写”就成了学生的内在冲动,成了一种表达自我的内在需要,真实的文字倾泻而出,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从三言两语到成段成篇,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习作兴趣大大增强。

三、积累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

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种植园里留下孩子们劳作的身影,双手沾满泥巴的那份真实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剪纸”校本课程的课堂上有孩子们一刀一刀耐心雕刻的专注;体育品牌“跳花绳”的整齐划一、花样翻新是孩子们日积月累的功夫;风筝比赛上的那一份洒脱与豪迈成为童年最难忘的一刻;升旗仪式上的那份庄严、激昂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取代的……丰富的活动在极大的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每次活动都会有所侧重的去观察,记录下来。

此外,在记录的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在感知训练阶段,我们发现学生有生搬硬套理论的现象。比如一部分学生误以为感知物必须要按着“看、听、闻、触”的顺序来写;还有一些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等短语,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文章显得生硬、缺乏流畅感。我们则通过例文对比、病文讲评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感觉特点把感受写下来,免去那些多余的过渡短语。

四、以展代评――激发写作内驱力

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写作实践活动,比如教师系列、家人系列、同学系列等等。每个系列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和体裁进行习作练习。课堂上,我们大多采取口头作文的形式,将说完之后直接评议,短时间内可以进行大量练习,节约了时间。书面作文则以日记、片段练写、课文续写等小作文为主,大作文不宜太频繁,一般每两周一次。

真实的幸福作文范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本源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女教师无意中看到自己儿子的作文,题目是《记我身边一个最难忘的人》。可映入这位母亲眼中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母亲在我3岁那年就去世了……”当时她差点晕倒在地。事后,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对此“人生悲剧”并不以为然,因为作文的多数句子都是从各类“作文选”上“借阅”背熟的。又曾据报载:重庆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是“酸甜苦辣说高考”,高考阅卷教师普遍认为那年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如往年。其原因是以前考生写文化散文都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诗句和话,然后加点材料,词藻华丽就能得到高分。这次写高考,没名人可用了,但部分考生引几句杜甫的诗,后面加句话,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庄子的话,这就是庄子的高考……闹出屈原、杜甫参加高考的笑话。

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离生命本体越来越远,和生活实际越来越“绝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过多注重于进行理论性的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知识化的作文形式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真实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造成了中学生写作心理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学生的笔下却经常是“千人一面”,而学生作文也常是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没有个性特色,达不到预期的写作效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归根结底,语文教育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是认知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而不是浅浅的文字技巧。毕竟,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再华美的文字也是海市蜃楼,其命运逃不过昙花一现。

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

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写出真实的你”——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和真谛,也是写作的最起码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呼吁,作文教学理应回归写作的本源——对生活的关注。因为,生活就是最大的作文题材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发现蕴涵在其中的意义,抒写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唤醒生活的记忆,培养体验生活的意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作文走进生活,首先应唤醒学生尘封的记忆,帮助他们解决“有什么可写”、“写什么”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写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这样的学习套路:写作指导——范文引路——命题写作——教师评批。学生也基本在这些范文的指引下模仿练习,缺少了自我与生活的真实,以致“邯郸学步”,把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抛掷一边。作文的灵魂在于生命的体验,而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学习的压力,又似乎让他们变得“麻木”、“冷漠”了,对一些平常小事似乎“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以要他们的作文写得感性飞扬、有质感,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撩拨他们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其渐渐活跃和丰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教师们应该从七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来表现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写自己身边事,说心里话,并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多指导。让我们来看看本学期学生的几篇习作:

《又是粽子飘香时》撷取了自己儿时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奶奶为“我”包粽子,并从这个生活细节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对挚爱的奶奶、对儿时的欢乐时光以及对故乡的爱与留恋。

《石榴花又开》的作者从院中常开的石榴花和辞世的爷爷身上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要珍爱短暂的生命。

《快乐,就这么简单》则将目光投向自然,在阳光的温暖、花儿的芬芳、风儿的和煦中昭示人生哲理:只要善于发现,快乐无处不在!

《信念的力量》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入手,抒写自己阅读《贝多芬传》的感悟:贝多芬因他“主宰命运”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付出缔造了他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命运。接着,作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使认识更进一步: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将成为命运的主宰。

以上习作善于捕捉和选取寻常的生活细节和司空见惯的生活内容,但对生活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思考之后,这些平常的生活便有了价值。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关键是要我们善于发现。家庭、学校、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事情并不一定重大,但只要有一个闪光的细节,能激发我们的内心情感,使人为之思、为之叹,那就是一个好的写作素材。教师就是要在写作指导时唤醒学生尘封在记忆中那些经历过的点滴往事,那些曾或长或短让自己动情过的往事,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假大空了,也不会缺乏真情了。当然,光有素材还成不了好文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善于从小现象、小问题中感受不寻常的情感,分析出不一般的大道理,并在对人或事的叙写、对情理的分析中,传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

所以,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捕捉生活中感动的瞬间并把它记录下来,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实在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二、引导学生发掘、巧用写作资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我们的教师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不是围着学习转,就是围着电视电脑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连四季果蔬都搞不清楚。其实,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明察秋毫”。教学中,笔者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情感资源三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认真思索,并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还能在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中绽放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写出立意深远的习作来。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很好的典范。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的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

2.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

但身处社会之中,一个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隔离呢?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上网,不正是了解这个社会的好时候?课余三五成群谈天论地时,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时候?因此,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应相机而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巴以战争、反恐斗争,从奥运风云到世博会、亚运会,从汶川、玉树地震到矿难、火灾;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从韩寒、郭敬明到姚明、刘翔等,只有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才能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作文才能紧贴时代生活,与时俱进。

3.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的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指导学生把宏观写作资源细分,作文时知道从哪个资源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准能新鲜出炉。

三、启发学生提炼生活,从生活的真走向艺术的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很多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写真人,说真话,但当我们同学实实在在按照生活的原样、原貌好不辛苦地写出来时,教师又常常说写得不好,甚至说我们是在记“流水账”。

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两个概念: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真实地反映生活并非按生活的原样,一丝不爽地照描葫芦。虽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不代表语文就是生活。写作应是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如果完全像自然主义那样拍摄生活,复现客观真实,那只能是呆板、粗陋的。作文的真实,应是材料的真实和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要求是人、事、物、景要与生活一致;表情达意的真时,就是文中的“情”与心中的“意”要一致。“在现实主义,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与训谕的张力。”因此,对生活,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写作时,调动积累,发挥联想想象,对生活中不同时空的“事实”提炼,剪切,粘贴,虚拟特定的情景,运用语言艺术对生活进行审美地表达,赋予其以更多的智性和灵性,以使读者获得虚实相生的美感。当然,作文能取阅读者,有生活积累和真情实感还不够,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常用的抒情技巧,如词语的重叠、句式的整散等,熟练一些抒情方法,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生活的感受充分地、富有真情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一个灵动的“自我”。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文学真实来自生活真实,但它不是某种生活现象真实的、肤浅的、片面的复现,而是对生活本质真实的艺术提炼与概括。生活真实往往是零散的,我们须使之集中。真实中往往有金子,也有泥土,我们须取精去粗,详加选择与提炼。一句话,不要完完全全地照搬生活,把生活里真实的本质现象反映出来,这就是真实。

总之,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作文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问渠哪得清如许”——有了生活之活水,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会发掘并利用写作资源,作文之花便长久开放;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写作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成浩.为生命的真实而作[J].人民教育,2010(1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