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静夜思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1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把这些材料整理成很能打动人的描述,学生听后对李白的处境深表同情。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古人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而此时再播放李白深情朗诵呤唱《静夜思》的课件,再让学生表演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用《中国功夫》的曲调唱诗等。最后我引导说: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多好啊!直到现在,每当月圆之时,想家之际,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人都会含着眼泪吟诵它。
教师借机板出课题,让学生再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2
关键词:农民公司;龙头公司;农业产品公司;公司+公司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067-06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一种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以有利于对农民的有效组织和对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在支持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探索出的“公司+公司”模式,经过初步实践已收到了良好效果。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评估,无论对于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进程,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及其局限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的基础上,依靠各类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带动,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从目前我国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种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或合同,组织农民生产,并回购、销售农产品,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在当前普遍存在的小规模、分散农业生产的情况下,通过龙头公司的带动和连接,以订单或合同的形式来整合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生产,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解决农户生产的规模不经济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公司+基地”模式,即龙头公司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筹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由基地带动农户加盟生产经营。龙头公司负责培育和供应正规种苗,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技术服务,按合同价回收基地加盟农户的农产品和销售。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保障农户利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即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农民专业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和依托把公司与农户连接起来,这样缓解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农民和龙头公司都有好处。农民的好处是,合作显示了集体的力量,提高了农户在企业和市场面前讨价还价的能力,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龙头公司的好处是,通过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生产资料发放、产品收购验级等,管理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也可以更有保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但是,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就“公司+农户”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利益的保障问题。“公司+农户”模式中的龙头公司,在收益分配上遵循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并不承担将利润返还给农户的义务,公司不可能与农民分享利益,因此农民会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有些龙头公司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策略,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稳定客户,真正的利润返还额在公司总利润中只占一小部分。公司的扩大再生产能力完全取决于公司本身的资本积累和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与农户基本上没有关系,因此龙头公司的经营行为和发展方向也不受农户的约束。二是公司利益的保障问题。龙头公司面对众多分散的农户,难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如果龙头公司把握不好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必将影响到它的销售环节,甚至影响公司的生存。三是公司与农户仅仅是一种产销关系,公司不参与生产环节,不利于推广实施农业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也不利于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就“公司+基地”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这种模式中,农产品价格的定价权在龙头公司,基地农民与公司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仍处于利益分配的不利地位。二是龙头公司与基地农户之间的信用关系比较脆弱,当遇到市场风险时,基地农户可能是最终的损失承担者。三是基地只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不具有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不能作为一种平台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利于把国家扶持政策有效地落到实处。
就“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是一种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松散合作,并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难以对农户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没有监督、管理和进行利益分配的权利或权利极为薄弱,对内缺乏调控手段、制约机制,对外服务功能发挥不出来,当合作社发展中出现问题时,无法体现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二是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程度不同,生产中的投入也就不同,这种管理参差不齐的格局,合作社无法调控。
二、“公司+公司”模式的基本内容
“公司+公司”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内容涉及两个公司,前一个“公司”是指龙头企业的公司;后一个“公司”是指农民公司,即农民组建的或以农民为主要股东的公司,如重庆市的仁伟果业公司、江东生猪养殖公司等。这些公司都是按公司法组建的企业,均是市场主体。
这种组织形式中的“+”号示意两个公司是互相关联的公司,这种关联属于产业的关联,并非只是一般市场主体的交易关联。他们是同一产业链上的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形成有机的整体。
农民公司,顾名思义,是指农民组建的或以农民为主要股东的公司。农民组建公司,主要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权益资产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使农民对土地权利与其它实物资产和现金资产一样,变成了可量化、可变现、可交易的股权。由此,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一块土地的部分占有者变成了自己股份的所有者,由一个捆在土地上的农民变成了自由之身的股东。
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公司制形式:一种是农民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参股农民持有的总股份占农民公司股份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如重庆市的仁伟公司;另一种是龙头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农民公司主要由龙头公司出资组建,农民参股并占有一定数量的股权,如重庆市的江东公司。
由于农民公司规模较小,又缺乏雄厚的资金和必要的市场信息、管理人才,因此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独立站稳脚跟。为了帮助农民公司的发展,还有必要引进一些大企业作为龙头,以带动农民公司的发展,这些企业被称为龙头公司。
所谓龙头公司,是指在农业产业中,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 较强,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机制,能够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流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龙头公司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姓农。它必须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公司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龙头公司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必须占其总增加值70%以上。
第二,属“龙”。它必须与农民、农业基地相关联,建立起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形成农业产业链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和利益机制。
第三,为“头”。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农业产业链上的主要经济主体,在所在产业和区域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扩张与升级。
这就要求龙头公司,不仅要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而且应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经济、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带动农业基地及农业产业的发展。
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的关系主要是:
(一)上下游关系
龙头公司和农民公司是农业产业链上的两大经济主体,自然具有关联性。充分认识这种关联性,并依此建立有效的关联机制,形成有机的整体,是“公司+公司”模式成功的保障,且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与否。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发展和主体发展分析,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应构建成以下关系:
在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公司和龙头公司是上下游关系。农民公司负责农业基地建设,生产初级农业产品,处在上游;龙头公司负责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处在下游。上游和下游共同构成产业链条,没有上游就不会有下游,没有下游的带动,上游就很难规模化发展。
例如重庆柑橘产业。仁伟公司等农民公司从恒河公司购买优良柑橘苗木,并种植柑橘林,生产柑橘;恒河公司统一收购柑橘并加工。没有柑橘的生产,就不会有恒河公司;没有恒河公司,农民公司就无从获得优良的柑橘品种,尽管也能直接销售鲜柑橘,但是无法获得附加值,难以组织规模化种植。
基于这种相互依存的上下游关系,首先必须认识到两个主体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同等重要性。其次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包括生产上的协同、规模上的协同以及经营上的协同。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利益共享关系农民公司与龙头公司利益相关。龙头公司靠经营、加工农民公司的产品而获得利益,没有农民公司的利益,就没有龙头公司的利益。农民公司的产品通过龙头公司而进入市场,同样,没有龙头公司的利益,就不会有农民公司长期、稳定的高收益。
龙头公司和农民公司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基于利益的共享关系,二者必须同心协力,只有产业效益提升了,同一产业链上的两个主体才能增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属于利益共同体,应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从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化角度看,龙头公司处于主导地位,其有机构成比农民公司强,盈利空间大。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中,龙头公司应该保护农民公司利益,利益分配应适当向农民公司倾斜。这既是追求共同利益的必要举措,也是龙头公司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保障。如重庆恒河公司在与仁伟公司等农民公司签订的柑橘购销协议中承诺,对农民公司实行最低保护价(现定为1.1元公斤),且保护价不低于(2006年实际高于)重庆柑橘市场平均价格。这是明智之举,其结果是“双赢”。
(三)风险共担关系
风险是市场的常态。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风险,农业产业化更不例外,除了作为企业所面临的生产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存在自然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两个主体,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风险共担,一方的损失必然殃及另一方。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公司+公司”模式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对而言,农民公司面临的风险比龙头公司大,而农民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却比龙头公司弱。农民及其组织起来的市场主体都是弱势群体,需要龙头公司、政府及社会各界保护和支持。在国家开行重庆市分行推进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各方对农民公司防范风险给予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支持:
一是最低保护价。即对农民公司生产的产品,由龙头公司统购,并实行最低保护价,防范和控制农民公司的市场风险。国家开行重庆市分行推进并初步打造成型的八条农业产业链,均实行了最低保护价。
二是收益保障。农业风险较大,龙头公司需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收益,防止风险给农民造成损失。如重庆桂楼公司在与江东公司农民股东签订的人股协议中承诺,土地经营权入股股权的每亩收益每年不低于800斤谷子收入,现金入股股东的分红每年不低于10%。这就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防范了因农民公司遭遇经营风险给农民带来损失。
三是融资担保。农民公司融资,政府和龙头公司提供担保,以防止农民公司债务风险。如江津的农民公司融资,由江津绿丰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绿丰公司是由江津市政府、重庆市农业局、恒河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出资比例分别为60%、20%和20%。并且,如果贷款农民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担保公司清盘后仍不足以偿还负债,造成最终损失时,国家开行重庆市分行承担80%,江津市政府承担16%,恒河公司承担4%。为此,江津市政府和恒河公司还建立了风险准备金,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10万元,恒河公司每年提供2万元,以绿丰担保公司名义专户存储,防范风险。
四是保险支持。当地政府与龙头公司共同协助农民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以防自然灾害。如涪陵区政府协同桂楼公司,帮助江东公司参与生猪保险,每头猪保费7元,区政府资助5元,江东公司自己仅承担2元。
此外,龙头公司和当地政府为农民公司提供技术、信息等各种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公司防范风险。
(四)资本关系
所谓资本关系,是指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相互参股而形成的股权关系。这不是一种必然的关系,也非“公司+公司”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两个经济主体为进一步密切相互关系而作出的共同选择。毫无疑问,通过相互参股,形成资本纽带,可以使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两个企业关系更加紧密,目标更趋一致,生产经营更加协调,因而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
重庆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这种关系。如桂楼公司与江东公司,桂楼公司是江东公司的控股股东,江东公司是桂楼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种关系的形成,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江东公司的建设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目前农民积累十分有限,无法在乡村有限的范围内筹足这笔建设资本金,需要引入投资者,当然桂楼公司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对象。桂楼 公司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商品猪养殖基础。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结成资本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虽然也有资金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密切双方的关系,构成一种经济联盟。实践证明,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考虑,彼此都会用心关注和支持对方的发展。
除上述关系外,龙头公司与农民公司还在技术、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信息等方面具有合作关系。正是这些关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龙头公司和农民公司在尊重各自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结成新型的、稳定的、和谐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公司+公司”模式的创新点及其优越性
现阶段,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公司+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后者是前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公司+公司”模式与“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比较,两者虽然都是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上,均具有龙头公司,且都有一套相互关联的机制,但却存在以下明显差异:一是主体不同。“公司+公司”模式的主体都是公司,而“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主体之一是农户。前者是企业,后者是个体农户,很显然,两者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潜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二是关联机制不同。“公司+公司”模式是两个市场主体,通过契约(如仁伟公司)和资本纽带(如江东公司)而构筑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关系,受法律保护。因此,他们是一种组织化程度高的紧密型合作关系。而“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多个市场主体(龙头公司与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松散型组织而建立的一种关联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松散的以道德约束为主的关系,实际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他们是一种组织化程度低的松散型合作关系。三是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公司+公司”模式,无论是龙头公司还是农民公司,都是企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率。“公司+农户”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则是基于传统的“一家一户制”,这种单家独户耕作方式既无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又无力扩大再生产,有的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正是以上三点不同,形成了“公司+公司”模式的鲜明特点,也是“公司+公司”模式的主要创新之点。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优越性。
从农民公司来看,采用公司制的组织模式,特别是股份公司制,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第一,公司制的组织模式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交易费用。在人类生活中,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迫使人们寻找其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下,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并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合适的项目时,通过股份公司的方式可以迅速地聚集生产中所需的稀缺资源,如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从而节约交易成本,使得企业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公司制的组织模式采取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有助于农民公司吸收高素质人才管理公司,通过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促进农民公司吸收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促进公司的发展,进而推进农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式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组织降低成本,在劳动力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加速技术进步降低生产中的成本或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企业才能成长。在股份制农民公司中,在企业资本、技术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在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进农业经济的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践已经证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对农业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公司制的组织模式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与其它产业的竞争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股份制公司更多的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传统农业中由于仅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由于其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低,同时农业中的剪刀差的存在,使农业始终处于弱质地位。而在采用了现代股份制治理结构的农民公司中,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必然要采用了先进的工艺和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收益,特别是进行农业新产品生产的组织其收益还高过社会平均利润率。
总之,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采用农民公司制,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整个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引进龙头企业,使之与农民公司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同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第一,龙头企业发挥着推动产业链形成的作用。“公司+公司”模式中,龙头企业使农业产业链有效并合理地延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幅提高,农业结构也更趋合理。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农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收入。
例如,在重庆丰都试点,农民公司大方双路相当于青蒿产业链中的一个生产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持下进行原材料的生产提供,这不仅完善了龙头企业的青蒿产业链,同时也促进了丰都县青蒿产业的发展。目前,大方双路公司已形成从种植到提取、合成完整的产业链。该产业链由10万亩种植基地24个蒿叶粗加工厂、30吨/年提取生产线、20吨/年合成生产线组成,预计可实现销售值3亿元以上(其中可创汇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以上。
第二,龙头企业发挥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由于目前小规模的、兼业的、一家一户的小农式生产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科技创新又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只有通过龙头企业最大程度地吸收、集成和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农民形成群体规模,才能使高新技术成果大量进入商品化农业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在销售中的比例,从而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重庆恒河公司2003年起在江津成立技术部,成为公司聘员最多的部门,除负责建立国外技术的承接平台,还承担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采后处理的实验试验,田间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2005年起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会,并由技术推广组每十天一次巡回到各种植单位作田间检查、技术指导和推广。可见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以其自身的资金、规模、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有力 支撑。
第三,龙头企业发挥着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作用。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有形市场和不断开拓无形市场,切实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商品大流通、生产大发展,从而提高农民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
一方面龙头企业发挥着桥梁作用,它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把农民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通过龙头企业的引擎,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从一定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对于农民公司就是市场,农民公司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找到了市场。
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具有比较完善和畅通的销售和信息采集渠道,它们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规格等的需求,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农民公司中,从而引导其确定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在“公司+公司”模式的各个改革试点中,龙头企业都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市场需求有机的联系起来,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按照市场信号要求所带动的农户种多少或养多少,改变了农民先种养,后找市场的传统习惯,避免了生产的大起大落和分散的农户信息闭塞及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第四,龙头企业发挥着扶持农民公司的作用。这方面的作用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在农民公司组建之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保证了公司的顺利运作和发展壮大。比如,涪陵的桂楼公司在和江东街道营盘村10组26户村民组建东江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时,公司注册资金为人民币100万元,其中桂楼公司就出资人民币70万元,占总股份的70%,农民以23.235亩土地的22年租金和现金人股共计人民币30万元,占总股份的30%,同时还自筹436.75万元用于项目固定增产建设。可见,没有龙头企业的前期投资,农民公司的组建是不现实的。
(2)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如前所述,小农式的生产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龙头企业凭借着自己的技术优势,向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大量引入了高新科技成果,对公司农民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这样就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帮助农民公司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比如恒河公司2003年起在江津成立技术部,成为公司聘员最多的部门,除负责建立国外技术的承接平台,还承担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采后处理的实验试验,田间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2005年起每月组织一次技术培训会,并由技术推广组每十天一次巡回到各种植单位作田间检查、技术指导和推广。恒河公司认为,如果没有果农的技术进步和素质提高,就不可能产出企业需求的材料果,这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一环。
(3)龙头企业对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农民公司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自动自觉地按照市场导向和需求,组织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了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龙头企业还主动组织农民接受有关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农民的科技素养和科学意识得到提高,增加了他们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带动了农民增收。
比如在重庆东江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桂楼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实行圈舍统一规划、技术统一培训、种猪和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配方、疫病统一防治、生产统一保险、产品统一销售等“七统一”的标准化养猪模式,扶持股东农户通过规模化、生态化,推广现代养猪技术,打造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东江公司在运转中能通过规范管理扩大效益。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3
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诗篇。说它“平淡”,真是再平淡不过了,但是,诗人善于发现“平淡”中的“诗意”,把思乡游子夜不能寐,短梦初回,由迷离恍惚到思绪飞扬,由床前到天上再到遥远故乡的内心波动,清新自然地化入了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记得我小时候开蒙练毛笔字,私塾先生最初叫写的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分明是为了写好“一二三四五……”,但看似平淡的记叙沿途所见的诗句,却包容了一种悠然远去的自由自在的心绪,一种轻快活泼的情感节奏,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萌动心底的微笑。可见,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造,“平淡”是会化为“神奇”的。
不禁想起了一段文坛逸事,它是关于“画上题诗”的趣闻,近似于当今中学生常碰到的“看图作文”。据说当年杭州太守得了一幅好画,画的是:一湾江水,许多柳树环抱,一棵树上有鹧鸪啼叫,一棵树上有杜鹃鸣唱;江岸上立一位亭亭少女,正掩面而泣;江流上有一远去的小舟,舟上立一风流公子……好画,必须题上好诗,于是杭州太守请来了唐伯虎。唐伯虎见太守态度不甚恭谨,一恼之下,提笔写下四句:
东边一棵老柳树,
西边一棵老柳树,
南边一棵老柳树,
北边一棵老柳树。
这极为平淡、极为粗俗的四句,岂不是将好画糟蹋了?太守只好赔不是,请唐伯虎补救一下,写好这篇“看图作文”。其实,唐伯虎是化“平淡”为“神奇”的高手,只见他引笔挥毫,接下去写道:
任尔千丝万缕,
系不住郎舟扣!
这边鸣鹧鸪,
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这一续,意境全出。原来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公子哥儿丢下了热恋着他的女子,登舟回府了;女子送到江边,一声声抱怨――老柳树啊,你东也是,西也是,南也是,北也是,纵有千丝(思)万缕,也系不住情郎的归心!此时此刻,我好比鹧鸪,一声声呼唤“走不得呀,亲爱的哥哥”。而情郎却有如杜宇,掷下了一声声“归去,归去”!请注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鹧鸪的鸣声常拟作“哥哥”,杜宇的鸣声常拟作“归去”,唐伯虎把“画”里的“关键词”用绝了!
这就是在“平淡”中发现“诗意”。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4
第二阶段――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
在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理解字词、领会诗意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无法逾越的阶段。这必然涉及语言训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翻译并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领会并复述诗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对于古今汉语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语音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从语音方面指导学生辨析古今汉语,从而领会诗意。关于古今汉语的语音问题,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曾就“叶(xié)韵”问题提出看法:“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xié)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应该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古诗韵文,而不必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是更好地遵守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既然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古今语音不同甚至误读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辨析呢?陈昌发先生认为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原则:[3]第一,“老字号”从古。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就应依从旧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第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没有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应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时就应以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第三,多音字从义。在教学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还会遇到多音字。此时应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陈先生同时指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这些都是中肯之言,也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第三阶段――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
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为了第三阶段的教学服务的。因为只有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以及准确辨析古今汉语的语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也只有如此,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诵读”才成为可能。无数事实证明,“诵读”可以对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古人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人叶圣陶亦云“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4]着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的好处时认为:“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这些说法都是一语中的。依据上述说法,在采用“诵读”时必须注意音节和节奏,这里就涉及古诗词的平仄问题。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或词人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词中安排一种高低起伏、长短交替的节奏,形成一种声律上的美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平仄所形成的节奏,就能为古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是上海戴建荣老师摸索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古诗词教学法,他对古诗词“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充分运用。对此朱文君老师曾做详细介绍:[6]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戴老师所运用的“平长仄短”法,其实就是利用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诵读时由“平长仄短”所带来的节奏高低起伏、长短交替,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其次以半读半唱的吟诵形式来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最后是借助手语,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曾观摩过戴老师的古诗教学《静夜思》,受益匪浅。特别是戴老师在画出《静夜思》的平仄曲线图并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古诗时,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老师,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一起陶醉在李白所营造的浓浓的思乡情意中,更陶醉在古诗蕴藉隽永的韵味中。通过这种“平长仄短”法,既让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快乐,这就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进行古代汉语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古诗词中古代汉语诸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最终实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5
历经几十年发展,首都经济形成了特有的“321”结构。2004年首都地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28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60.0%,第二产业占37.6%,第一产业占2.4%。按产业部门分类,比重居前八位的产业分别是:工业占30.1%,金融业占14.0%,建筑业占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4%,批发和零售业占6.1%,房地产业占5.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5.0%,教育占4.2%,其它产业所占比重低于4%。工业仍然是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十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有利。从发展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加速发展将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四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今后5年,北京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将对工业今后的发展构成重要挑战。二是北京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郊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就业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
“十一五”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全市工业工作的总体筹划。北京是首都,工业发展要考虑自身特殊因素,我们强调,规划要把握好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在北京发展工业的必要性与约束性关系,牢牢树立适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工业有助于扩大首都经济总量,缓解就业压力,稳定财政收入。同时,工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受地区经济繁荣程度形成的需求约束的产业,发展工业对促进首都经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北京的水、土地和能源等重要资源严重短缺,环保要求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北京要承担其它城市没有的首都功能,在北京发展工业存在着约束性。考虑这两个方面,确立适度发展工业的原则是正确的,也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的明确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北京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在未来5年经济发展总格局中,工业将在继续支撑全市经济发展中平稳地下降比重,预计“十一五”末,工业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比目前下降2个百分点。
二是准确把握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今后5年的产业发展目标。我们的总量目标是,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内。这两项指标可能与兄弟省市相比不高,既有基础问题,也有坚持适度发展原则问题。与总量相比,我们更关注结构,重点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北京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各类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密集程度全国少有,是全国重要的市场中心,城市综合环境居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工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集中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这一产业发展战略取向。目标是,到2010年以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工程与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要抓住首钢搬迁调整的机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能满足首都人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就业的新型都市工业,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准确把握引进与创新的关系,明确树立今后5年的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技术集约化为目标,狠抓技术创新,是推进工业化的历史需要。在新的规划中,我们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部署。要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现代制造业这一任务,积极推进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在不同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实施技术领先、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战略。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包括全球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鼓励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在提升全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准确处理培育增量与调整存量的关系,下决心调整存量。制订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处理好培育增量和调整存量的关系。培育增量要根据国务院及城市规划的要求,严格项目筛选机制,确定符合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产业准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管投资额多大,都坚决不能上马。对历史形成的存量要逐行业分析,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调整的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耗水、低附加值项目,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制订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淘汰,为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发展置换空间。
(三)
“十一五”北京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医药、基础产业和都市工业六大产业中的高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巩固和保持通信设备终端产品制造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已形成的优势,扩大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重点培植TFT-LCD显示器件、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交通和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及电子元件等产业,建立完善集成电路和数字高清电视产业链,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和通信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
汽车产业主要是继续壮大整体实力。依托“戴-克”和“现代”两个战略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完整的产品结构,壮大实力。重点发展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服务贸易,合理布局,建设带动性强、整体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产业集群。
机电产业重在结构升级。发挥首都科技和资本优势,推进组织结构和布局优化,加快先进制造装备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水平,逐步形成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重点发展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机械;积极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和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做大规模。以生物制药为制高点,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中药与天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流通业,逐渐形成集生物医药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基础产业重点是调整升级。石化工业突出发展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发展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冶金行业重点抓好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建设,以精品板材为龙头,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向工艺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能源节约化、产品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与汽车、家电、建材产业形成产业衔接。建材行业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提高集约化程度。
都市产业要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继续保持规模,拓展内涵,重点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有创意经济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产业,推动时装、食品、印刷包装等产业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工业布局将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工业开发区(基地)为依托,形成“创建一个总部基地,打造两个产业带,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工业从城区向郊区转移。
“创建一个总部基地”就是创建城区总部基地。继续推进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城市中心区除发展能耗、污染低的都市产业外,重点培育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工业营销、物流、咨询等与城市功能匹配的生产业,利用中心区优势,创建技术、市场、人才和金融等总部基地。
“打造两个产业带”就是以高科技园为主体打造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新城发展为依托构筑东部现代制造业产业带。完善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培育高科技产业群。按照城市重心战略东移的部署,亦庄、通州和顺义将逐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区,承接城区功能疏解、承载未来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主要功能。亦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医药等产业,通州主要发展机电、都市等产业,顺义主要发展汽车、机电、都市等产业。
“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就是继续完善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石化新材料五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基地,发挥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静夜思的诗意范文6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平易,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动人心弦、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据说,白居易每作一首诗,便念给老婆婆听,如婆婆有听不懂处,便反复修改,直到听懂为止。白居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西湖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最后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原文为“我爱湖东行不足”。老婆婆认为:白居易诗中的“我爱湖东行不足”的“我”字不好,因为白沙堤并不是只有白居易一个人独爱呀!他们杭州人都爱这堤呢!因此白居易将其改成了“最”,一字之变,情趣更浓。
上述典故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从白居易诗作的风格看,确实做到了用词清澈,语言明快、直白,同样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内涵,达到了雅俗共赏,千古流芳的崇高境界。此外,李白的《静夜思》、的《沁园春·雪》等作品,无疑也是达到这种崇高境界的经典之作。
自古以来,诗词都是上流社会专享的艺术形式,诗词语言更是高度精练、抽象,但是白居易等诗人仍然能够写出通俗易懂,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诗句。由此联想到中国目前的普法工作现状。除了“今日说法”等少数精品节目之外,不少普法资料和普法节目都是语言平铺直叙、满纸专业术语,弄得政府公务员、工商业人士、普通百姓一听到“普法讲座”就头疼,就预先准备好报纸、小说以应付漫长无聊的宣讲。
对这些所谓的普法节目、普法资料,我只能慨叹岂有此理!法律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与政府工作、企业经营、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饱含人性、伦理、道德、情趣,怎么会被弄得艰深枯燥?!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1、部分主管领导对普法事业的认识不足,没有用心去把事情办好,没有大力倡导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