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心理

健康心理范文1

参加工作后的小丽一直从事总经理助理工作,由于她性格开朗、待人坦率真诚,工作认真、心细,深得老板和同事的赏识,工作起来也很开心。可最近半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工作量越来越大,经常要加班加点,加上小丽又正在读在职人力资源研究生,因此感觉工作学习很难兼顾,每天都很疲倦。特别是最近一个月来小丽感觉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心烦意乱,每天都不想上班,早上不想起床,晚上还没到下班时间就希望赶快下班逃离办公室,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疲于应付每天的工作。小丽觉得很痛苦,一直想休假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可公司的事情特别多没办法请假,小丽感觉自己快熬不下去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是不是干脆辞职算了?可朋友觉得她现在公司的待遇不错也有不少培训的机会,比较有发展前景,现在辞职很可惜。小丽也不知该何去何从?留下来工作任务这么重,每天都要想办法应付,何时是个头?辞职吧又觉得有点不甘心,朋友说得也有道理,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就这样放弃,无奈的小丽觉得自己心理出现了些许问题,只好求助职业心理咨询。

分析:

当下职场有句流行语叫“压力山大”被很多人挂在嘴边,这个词猛一听有点戏谑,但确实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如今生活节奏快,升学、职场竞争激烈,感觉生活有压力很正常,但压力过大,时间久了,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最近的一份亚健康调查报告介绍:在所调查的5万余人当中,处于亚健康状(有心理和生理)态者约占被调查人群的73.6%。对于职场人,如果在身心疲惫的状况下,还不注重职场上的健康心理调节,学会减压,身体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心理也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它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紧张、易受惊吓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为此,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对工作的影响。

道术:

但是,如今关注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毕竟还廖廖可数。因此,职场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问题十分重要,各职场人士要学会适当的释放自己的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不仅能保证心理健康,还可以使工作愉悦,增加工作效益。

挫折委曲——调整适应

每个人在职场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感,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识。有些人遇到挫折时会想办法自我开解,但有些人则倾向于钻牛角尖,老是装了一肚子情绪。事实上,健康的心态才是迎接挑战的武器,因此职场中要懂得自我放松,学会调整和适就。在矛盾、挫折、失意和双重角色的压力面前,应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优化心理环境,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解脱。比如,职场人在工作中遭受批评是难免的,想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做到避免将批评个人化。当受到反面的评论时,你就把它当成是能够改进工作的建设性批评。但是,如果批评的语言是侮辱性的,那还是需要向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的,这样的批评是不能接受的。

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要敢于正视、不逃避,变挫折为动力;在挫析面前要学会创造情境、精神释放和合理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要学会情志转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爱做的事情上。如找知心朋友聊聊,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看看电影、电视等等。遇有大的委屈或不幸时,亦不妨痛哭一场。心理学家指出:痛哭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哭后心情自然会畅快一些。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时游刃有余。

纠结抑郁——化整为零

当今,很多职场人,在工作中或在办公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常常纠结和徘徊于各种无奈与矛盾的集合体中。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

同时,在许多纠结围绕状态下,许多职场人还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交流,长此以往不仅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抑郁状态,这也成为影响工作的一种严重的“非健康心理疾病”。

而为了抑制这些纠结甚至抑郁不健康职场心理的滋涨与蔓延,必须将其化整为零,最终达到被消灭效果。而活在当下,它们的存在虽是在所难免,但这些心理上的纠结与抑郁需要让上班族通过想象、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将日常工作生活时突然冒出的抑郁心情打断。此时如果转换思维,从其他角度来看问题,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能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

待人坦诚学会微笑:不要阴着一张脸,整天郁郁寡欢,要主动参与活动聚会,热情坦诚地与人交往。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可以让你在职场轻松获得人气,并帮助你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

耐受压力——张驰有度

在职场中,竞争使职场人倍感压力巨大,而对于没有健康心理应对这种压力的人来讲,很容易被击垮。职场人不仅要有一定的耐受力,还要学会自我减压。职场人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承受能力,把握机遇,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会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时留有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气”的时间,尽量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不必耿耿于怀,亦不要为自己根本无法拓展实现的“宏伟目标”白白地呕心沥血或累得筋疲力尽。

可能的话把工作进行分摊或是委派以减小工作强度,这对于工作强度大的人,保持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千万不要陷到一个可怕的泥潭当中,认为你是惟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人。如果这样你的同事和老板同样也会有那样的感觉,于是就会把工作压力都加到你的身上。

工作并非人生的全部,职场人想保持心理健康,在私人闲暇时间里就不要再思考和谈论工作了。与家人的欢聚对减轻工作压力十分有效,此外也可以暂时将工作压力抛开,到郊外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干脆将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抛开,不要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远足郊游、听听音乐、练习瑜伽、养个宠物都是不错的选择。生活总是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职场更是如此,需要我们以健康之心面对。

身心健康——平衡运用

职场人会逐渐认识到,个体的心理状况不仅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还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作中若能“平衡”地利用身心各方面的功能,则获益匪浅。“平衡”是多方面的,诸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大脑各神经中枢的平衡;站、坐、走的平衡;用眼与用耳的平衡等等。这样能使生理和心理的功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益身心健康。每一个脑力劳动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使保健与工作结合起来。

而这种平衡感的运用,职场人要有敞开心理之门的勇气,这样别人就容易接近你。敞开心门,在浮躁与自保的当下,不失去一方自信、纯真与坦诚的天空,对于职场人的身体与心理都就说明你希望圈子里的成员进来跟你说话。更重要的是让人觉得你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跟别人讨论他们的想法。

健康心理范文2

一、原因归纳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极大。根据调查,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打骂体罚,放任自流等不当的教育方法都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二)学校因素

不少学校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上,以教学为中心,班级管理只重视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并以成绩好坏论学生,由此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伤害,而自尊心受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并因此而导致教育的误导,出现行为认识的模糊。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内心世界也逐渐发展和成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由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方法探索

(一)班主任工作

1.到学生中去,多找学生谈话,主动和学生沟通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认同教师是他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唯有学生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可以依靠的长辈,才能及时知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2.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可以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使他们在校园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使其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利用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达到克服缺点,完善个性的目的。

3.严而有爱是班主任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客观评价学生缺点的同时,要开展赏识教育,常常赞扬他们,多微笑,多关心,多问候,多给他们一些爱的光芒,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时刻处在被热情关注的氛围中,让其优点发扬光大。

4.帮助学生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工作需要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交流,持续地向他们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真正创设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现代教育规律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学生特点,分年级有选择地系统讲授有关心理学知识,并进行科学的训练。课程应由专职教师承担教学,针对不同年级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心理热点问题,学校利用校会举办心理讲座。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讲座,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学常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自我调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2.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由于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是不同的,他们会产生各种不同心理问题,加强学生个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出现学习焦虑、受挫折后情绪低落,苦恼、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问题较多的学生,则需要具有心理辅导资格的教师在心理咨询室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之尽快调整自己,以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自信的态度投入学习生活中。

3.将心理辅导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要善于鼓励学生,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及时加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在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健康心理范文3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平衡木的高度、宽度、距离,以及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可组织类似过关斩将游戏,鼓励小朋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以往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认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如,体育活动《有趣的圈》,课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去想一想玩一玩“圈有多少种玩法”,然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交流。由于幼儿有了充足的准备,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玩出各种玩法,教师及时发现,并组织幼儿互相学习,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三)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

1.客观。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2.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3.有意识地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自发的好动性,以及机体运动带来的,但体育活动中不乏大活动量带来机体的不适,动作有一定难度,不能轻易完成,摔倒、碰撞等都会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退缩、畏惧、逃避等心理。所以,在评价幼儿动作完成情况的同时要挖掘其优秀的内心品质,如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敢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增强评价能力。

(四)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和监督上。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够完善、成熟,不能很好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和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例如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同伴的态度,扮演的角色的特性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模仿性游戏较适合小班幼儿,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夜里出来偷东西的老鼠时,会自觉地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路。竞赛性游戏时,教师不能只注意到速度和动作质量,还应要求幼儿遵守纪律。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己讨论体育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使他们明白到没有这些规则会影响活动,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自觉遵守规则。除了利用纪律和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能达到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努力完成目标等多项要求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教师还应给予幼儿结伴自由。自由结伴的游戏不仅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还能使幼儿为了能被同伴肯定、欣赏和接受而有意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从而锻炼自我调节能力,并能有效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极端的自我中心方向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还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中介环节。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髓鞘化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地调节情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因此,我们要注意:

(一)避免单调、死板、机械的被动学习。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认真分析动作原理,不找重点难点,练习不讲方法,久而久之,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并不断被强化,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练习,如:练习前滚翻的儿歌是:一立正,二弯腰,三低头,四蹬腿,翻过身来站站好。有些教师大胆地把音乐引入体育活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玩球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不做示范,让幼儿自己想出玩球的方法,并交流,有些动作还可以拿出来集体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从滚、传到拍、运,从一个人玩到多人合作着玩,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面露喜悦,这是被动学习不能比拟的。

(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动作发展好、能力强或各方面特别差的幼儿,练习活动设计时也只考虑两头,忽略了中间的幼儿,不太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幼儿的指导问题,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是我们应该克服的。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情绪十分重要。

(三)努力发掘体育活动中的美育因素。美感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提供的体育用具要美观、实用、安全,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口令流畅,体操动作设计要注意艺术性,考虑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身心舒展、愉快乐观。

三、及时矫治幼儿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畏惧、退缩、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击和破坏,一般不被看作心理疾病。但这类问题或障碍会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若不及早矫治和干预,不仅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由此导致他们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是就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从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强化物可以是具体的,如糖果、红花等,也可以是非具体的微笑、鼓励、表扬。如教师事前对有攻击的幼儿说:“如果你能在这个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打人,你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待幼儿完全按要求做到后,马上奖励红花。强化物还可以由幼儿自己提供,达到自我指导的境地。在行为矫治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强化频率,过渡到不需要强化也能坚持。

(二)代币方案。代币方案先规定某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教师可以给幼儿设计一个代币方案,如遵守规则得2分,认真练习得3分,打小朋友扣2分,当得分积满一定分数时,幼儿可以得到奖励。

(三)矫枉过正法。矫枉过正法是对某些不良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在施行矫枉过正法时,要对幼儿服从安排,认真执行的表现给予表扬、鼓励。

(四)宣泄法。

健康心理范文4

关键词:心理 心理健康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03-01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大量汲取知识、培养能力、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丰富情商的重要时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人格、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形成之中,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崛起,各种观念和意识的渗透速度太快,而中学生自我心理判断能力的发展则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全、不健康,将会给以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对中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思考认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探析,为探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方法、途径提供借鉴。

1 构建独立的中学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直接独立的心理健康引导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虽也提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中学课程设置中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而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只能是通过讲座和其他的间接途径,加上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仍然占据主要教育市场,学校的健康心理教育也就无路可走,束之高阁了。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我国教育实际,积极构建独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纳入中学课程之中,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直接正面的引导,使其知识能力的增长和心理健康的增长趋于同步,并互相促进,不再培养像马加爵那样具有高知识、高能力,但心理扭曲、不健康的大学生。不要再等到中学生进入大学、社会再花大力气进行心理健康矫正,到那时可谓晚矣。

2 注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渗透,应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其他各学科的教育中吸取有益成分,其他学科也应以培育学生能力、健康的心理为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主动地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发展中,不知不觉得形成健康心理,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因其负载的传统的文化道德内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情感、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教育,淘冶学生情操,进行正确的心理文化导向,形成健康的文化思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态度,细致和沉稳的心理。再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价值评判和思想引导。在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心理等身心内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各学科学习。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以各种形式渗透,就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

3 整合、开拓健康心理培育资源,实现多元化

中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知识能力缺乏,心理评判的不完善,对于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环境压力和困惑是时时存在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普通的,并不是特别专业的,在现实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凸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部分学校中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上网等进行专业引导。这种做法应全面普及并切实开展,让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治疗,不再越积越多,最终心理崩溃,厌学、退学,与社会格格不入。

健康心理培育的资源是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是学校教育,还应重视家庭、社会等资源的教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和睦、幸福、民主、完善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反之则有可能导致心理的扭曲、封闭。如离异家庭孩子大都存在心理孤僻;不和睦、不民主家庭的孩子存在好斗、焦躁;特别现在农村留守家庭孩子缺乏爱心,自由散漫,不信任父母、社会,不愿与人交往。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利用得好就能染出好的布料,利用不好就会染出难看的废品。如果社会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对社会在心理产生困惑、迷茫、恐惧,甚至扭曲。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开拓和整合更多的心理健康培育资源,开展家长会、社会调研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等更多地方,使之成为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会议、文字阅读等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服务。

健康完善的心理素养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培养方式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培育的方法,才能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公民,提高我国新时期人才的竞争力。

健康心理范文5

一、“淡化式”教育分析

1.淡化教育痕迹。即隐蔽教育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讲究育人艺术和技巧,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心理,实现教育成本节约化、教育效果最大化。这种教育方式是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妙地运用无意注意。

2.中学生身心特点。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强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或要求过高等,他们对教师和父母的监护、教育常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不良心理。行为上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有时看问题片面、偏激,容易出现越轨行为。据此,生硬外露式的教育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淡化式教育则符合中学生身心特征,易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克服不健康心态,达到提升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淡化式教育本身的特点。首先发出刺激物,然后挖掘和利用无意注意潜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目的隐蔽、感受亲切、趣味性、情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能避免和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转化。

二、具体做法

淡化教育痕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应从思想上施以爱,形式上追求新,方法上强调活。

1.环境氛围的运用。

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包括校园环境、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等,移转学生的兴奋点,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如让学生自己组织家长会,满足学生独立的心理需要,教师“退居”二线当后勤和参谋,有利于消除学生自卑和沮丧的心理。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中,能够拉近家长和学生、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交友、接人待物能力得到培养,防御、逆反等心理可得以有效消除,回到正常状态。

2.灵活方式的运用。

要尽量避免在办公室和人多的地方批评学生,给学生留面子;表扬学生尽量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给学生足够的面子。如选择在操场、食堂或路口找学生谈话,话题尽量轻松愉快,拍拍学生的头,整整学生衣冠,通过肢体语言感染学生,清除不良心理,达到教育目的。

3.小目标式的运用。

应遵循小目标式的原则,逐步改变。不良心理非一日形成的,矫正不良心理短时间也难以奏效。多次小目标实现了,就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对于有多方面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先从容易的方面入手,再分若干个小阶段,确定若干个小目标,使每一个小目标学生都可以实现,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多次成功中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优化人品素质,造就健康心理。

4.“同体效应”的应用。

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和态度,就必须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保持“同体”的关系,缩短双方心理距离,消除对方戒心。比如说,个别学生因早恋受到家长尖锐的批评、教师严厉的指责,导致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与该生交朋友,向学生指出:一方面,早恋是正常人青春期一种美好而健康的情感,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发,分析早恋的危害性,找到克服的办法。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拉进师生距离,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己,会积极主动配合,虚心接受老师教育,从而消除逆反心理,表现会逐步渐入佳境。

5.“门坎效应”的运用。

健康心理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人是社会的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但关注生理健康,而且还关注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和人的生理健康有标准一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年轻人经常抱怨“鸭梨山大”。过大的压力及生活的快节奏不但会造成人的生理疾病,而且还会伴随着一系列心理疾病,如人格分裂、强迫症等。尤其在高校,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重角色,高校教师这个工作不是人们眼里的香饽饽,反而充满了各类挑战和压力。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1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1人际氛围

卡耐基说过,我们本来不想孤独,但这却成了人生的无奈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中,人际关系占很大的因素,只有人际关系好了,你的事业才会做的更好。在做生意的竞争过程中其实都是在进行人际关系的竞争,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个人卖给你一样的东西,又是同样的价格,同样的服务,同样的品质与品牌,那么你最后会买谁的呢。你肯定会说,当然是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了,从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几乎占了你成功的70%,因此,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这样才能更接近成功。然而,在高校里,教师们之间由于家庭,工作等原因,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非常少。区别于一般的小学初中校园氛围的是,小学或是中学里,教师们有相对集中且独立的办公桌,闲暇时光比较多,也为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产生感情提供了便利及基础。而高校里,教师们承担的工作,除了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许多教师则是埋头家里进行科研与创作。在大部分高校,学生们和老师们上课的地点是流动的,大部分教师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室和办公桌。教师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机会很少,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可能成为同事一年,都不知道对方的长相。而且,压力伴随着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如职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同事间在一个项目上的竞争,同事间晋升的压力与竞争,都有可能导致同事间关系紧张。

1.2职业压力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也面临着这职业本身的压力。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总是被社会要求展现出最好的一面给大家。社会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对教师这一角色要求便愈发严格、全面。无论家长、媒体,也多有反应、报道,甚至无论大肆渲染。无论对错,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家长、社会的要求。这让许多教师,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且在传统教育第一线奋战了相当时间的老教师,一下子难以转变。他们疲于适应,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是学习知识。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持续性和连续性,高校教师也如此。与大家眼里的高校教师不一样的是,教师经常在课后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即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全情投入。然而,令部分高校教师感到迷茫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奉献自己”的这种信仰正在逐渐缺失。一大批老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他们有精力也有能力,但一面是经济上的压力,一面是道德上的责任,经常让这部分教师迷失自己,从而选择经济利益和逃避责任。选择利益,逃避责任的同时,许多教师同时又受到职业道德和良心的谴责,选择责任抛弃经济利益,内心又似乎心有不甘;传统的、社会要求的价值观与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形成矛盾冲突,让教师们倍感压力,从而导致不信任他人,对自己不自信、焦虑、烦躁甚至是一系列心理疾病。

1.3个人因素

教育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压力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压力的大小,跟个人的因素是相关的。笔者认为,个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首先来源于个性的差异,开朗的感觉或许没有内向的压力大。此外,缺乏自信,学识不够渊博,不能积极面对教学失败的结果,自卑感强,适应教育转变性难,得不到同行、领导的认可与赏识,担心下岗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因素产生压力的来源。总之,当今社会,可说压力无处不在,不少人还为之失去了性命。

据网络消息,有个小学生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很大而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还被编成了歌传唱吗?小学生尚且如此感受,何况在外人眼里看来知识装备最为齐全的高校教师?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压力,适度调整压力,就会把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当与人发生矛盾、口角战争,而你们又是在一起上班的同事时,可能生气过后会想到过后给自己工作带来了困难。但是要自己先低头,未免有些难,多微笑,试着宽容;用交流传递友谊 用关爱创造友谊; 用宽容维护友谊。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3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理的对策

3.1防止职业倦怠

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例如,你可以把某些设施或者盆栽换个位置,或者尝试一下把你的工作桌面清理一下,把没必要的东西都清掉,干净的桌面会让你感觉更舒服,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去。作为高校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寒暑假时间转换心情,旅游,体验人生,这不仅有利于调整心态,更有利于接受专业以外的知识。很多年轻人,在刚进入高校教师这个神圣的讲坛的时候,非常激动也满怀激情,可是经过几年的磨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在此,笔者要建议广大的高校教师群体,如果你对目前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感到无趣,为什么不尝试去创造和迎接新的挑战呢?给自己一个自己去接受新的事物,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你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激起你对工作的热情。不断地探索与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你可以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不管是什么,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你会有机会用到这种技能。掌握新的技能会让你感到有成就感。

3.2增强个人幸福感

改善心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做些运动,中等强度的最适合。锻炼的好处是,它同时具有短期和长期的效果。锻炼会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这些激素会使你感到更加开心和精力充沛。同时,从长期来看,经常规律运动的人,健康问题更少,更能够处理好压力。压力少了,心理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听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不管哪种类型,这是很好的改善心情的方法。音乐对改善心情有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关于大脑活动的研究表明:听音乐时,人脑的愉快中心会更加活跃。但是记住,如果你是抱着改善心情的目的去听的,那么你可以选择轻音乐和积极向上的音乐,而不是忧郁的和伤感类型的。人是社会动物,大部分人和好朋友和家里在一起的时候都感觉心情很好。同样,如果你想交新朋友,你应该做的最好的事之一就是参与一些你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上公共课,加入俱乐部,或者加入某个你信任的志愿者活动。有的时候当你做这些的时候,你会遇到有思想的人,一起共事的同时你会发现和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许多研究表明缺少维生素D和患抑郁症之间存在一些关系。但是,增加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维生素D的含量,或许能长期改善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的品质。如果你发现经常情绪低落,那就到户外晒晒太阳(只要天气允许),这样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如果你已经测试了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结果是很低的话,那么你可以吃维D的补充剂,特别是在冬天,或者是北方气候。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诀窍,会逐渐地让成天处于压力下的高校教师具有更加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3.3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上一篇渠道网络

下一篇丑小鸭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