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范文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在新世纪里,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规模,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加速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二三十年来,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过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力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信息投入为主;生产手段则由动力机、传播机和工作机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传播机和信息处理机为主。因此,有人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人类已自然进入信息时代。人们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航天时代、基因生物工程时代、纳米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等等,但不管怎么称呼,21世纪的一切事业、工程都离不开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称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为确切。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二、信息素养是新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山“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国都强调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各种计算机、传呼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述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5.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做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新信息。 

6.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7.信息协作的能力,即在跨越时空的、“空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关系。 

8.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美国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到80年代信息技术已开始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 

1998年美国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其中包括: 

1.有效地获取信息。 

2.熟练、有批判地评价信息。 

3.精确、创造地的使用信息。 

4.去探求个人所需求的信息。 

5.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6.胜任信息查询和信息知识创新工作。 

7.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8.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9.积极参与探求和创建信息的活动。 

美国把信息素养和读、写、算的能力并列,作为每一个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这是美国近牛来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四、韩国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度 

韩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国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韩国不仅推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多次修订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章程。1999年开始,韩国在高中实行信息素养认证制。 

根据韩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信息通信技术必修计划》,从2001年开始将向全国小学生进行义务计算机教育;培养初中学生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能力和信息通信技术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综合管理及系统化能力。 

据报道,韩国在71.6万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中,约有38万人接受了电脑基础课教育。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五、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崛起 

素养教育范文2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期、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切合高中学校实际的“理论引导——观摩引路——自我实践——交流研讨——自我再实践——考核评比”的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培养和培训模式。

1.理论引导

理论引导即理论培训,着重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通过专题讲座、录像资料学习等手段,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进行解读和学习,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培训内容和教师层次不同的问题,我们采用“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考虑到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学校定期安排集中培训,同时主要安排教师通过网络自学,让教师在自学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

2.观摩引路

在每次理论培训之后,学校都要及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引路,全体教师观摩。先是授课教师进行说课,然后是上示范课,接着由业务领导、教师代表进行评课。这样就给教师的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指明了方向,讲清了思路。另外,还积极开展专家引领,由学科带头人进行学科的示范引领。这些都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我实践

理论培训和观摩引路是一个开阔思路、提高认识的过程,教师素养的真正提高还要靠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更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去锻炼和检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学校每周安排3~4节各学科教师的观摩课,轮流进行,让每位教师都有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观摩课要求根据需要适度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学科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其他教师自愿听课。通过教学汇报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培训效果。

4.交流研讨

开展研讨活动,并形成制度。每节观摩课后,由分管领导组织进行评课,授课教师简要介绍自己的思路,各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重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研讨原因,并找出具体解决措施。

5.自我再实践

根据评课和交流研讨的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再设计一节课,要求重点根据评课时听课领导和教师的建议进行设计修改。教学设计完成后,先由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实践,总结经验,更主要的是查找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再实践强化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6.考核评比

每学期我们都要对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形式有集中验收、随堂验收等。我们依据对信息素养的认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制订了教师信息素养目标检测体系,并逐步修改完善。以此为依据,我们又设计了不同的评价量表,在每次培训或观摩课后都要对相应教师进行评估,检验培训的效果。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要求参加强化培训,同时不能参加评优和晋级。

当然,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也是一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我们应不断改进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陆续出现,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提出的信息素养人的标准:(1)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4)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5)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6)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7)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8)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9)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结合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认为,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到没想到)、信息道德(对不对)、信息知识(知不知)、信息能力(会不会)。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素养教育范文3

[摘要]: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媒介素养理论开始传入日本,经过十几年的宣传、导入期的发展,目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已进入到与日本信息化社会有机融合的本土化特色研究阶段,并致力于将“媒介素养”推至公共教育领域。如今,科技素养、多媒体素养、情报素养等各种关联“媒介素养”研究的派生词散漫于学术界,“媒介素养”已完全植根于日本社会。这得益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传统。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概括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进程:(1)来自加拿大的启示;(2)媒介素养教育研究;(3)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Abstract:The western media literacy theory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1990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publicity and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has now become a localized research which syncretizes Japan’s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It is also dedicated to bringing media literacy to public education. Nowadays, derivatives related to media literacy like technology literacy, multimedia literacy and intelligence literacy are commonly seen in academic circles. Media literacy has completely established in Japan. All these profited from Japan’s cultural tradition of continuously absorb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Meijirshin.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trace of Japa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1) revelation from Canada; (2) research on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3)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theory of media literacy; supported learning

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日本,市民生活被各式各样广告包围、淹没。除了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广告外,繁华商业区的霓虹灯广告与电子招牌、电车里频繁更换的文件夹页式广告和宣传招贴以及电车站出入口处由人派发的各类纸面广告等等,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各种媒介已让日本民众着实处在“媒体引导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已习惯于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多样信息,以便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将无所适从。

在由媒介制造、掌控的“媒介世界”里,市民通过新闻、广告、电视剧、综艺娱乐的文本(text)言语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暗示,来定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女性形象及男性形象等等,人们将这些从媒介产品中解读出来,带有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判断的“标准”,运用在塑造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中,即便这种“标准”无法用某种基准来衡量 [1]。这就是媒介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渗透影响。

NHK日本放送文化研究所自1960年以来,每5年举行一次《日本国民生活时间调查》。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民平时收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是3小时25分,周六是3小时38分,周日是4小时13分 [2];同时,随着市民收看电视节目时间的增加,导致收听广播、阅读报纸的指数继续呈现减少的趋势,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也将随着接触某类媒体时间的长短而随之悄悄地发生转变。这就是媒介内容和接触媒介方式对人们生活时间产生的影响。

随着媒体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收视率”、“收听率”“读者占有率”、“广告到达率”已经完全左右着媒体发展,甚至电视娱乐节目也开始朝向“信息情报型”发展,制作“可使用的娱乐节目”成为当今日本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努力的方向。因而,媒体向公众提供的素材、话题、文本中的价值观必然以“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反应”为基准,而这种基准是被媒介“同一化、划一化”的,是无法体现社会多样性的。这种‘同质化’的倾向是身处媒介环境中的人们无法排斥的影响。

正是在深受上述种种“媒介影响下”,日本民众的行为意识伴随着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媒介内容、接触媒介方式的变化而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来自加拿大的启示

由于来自拥有世界最强势媒体美国的影响,促成了“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公共教育在加拿大的出现、普及。加拿大是将媒介素养首先引入学校进行公共教育的国家,其背景是由于美国电视文化的跨境影响。

美国与加拿大有着近千公里的国境线,加拿大90%的居民生活在国境线以北300公里范围内。由于处在英语圈地域,美国的杂志、书籍、有线电视、联播网电视在加拿大境内可以轻松入手。据加拿大统计局调查显示,加拿大的受众收看的电视节目40%是加拿大制作,而60%是由美国制作。随着美国电视节目的跨国境传播,导致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性画面充斥着加拿大的电视荧屏,造成美国文化不断地侵蚀加拿大本土文化。普通的加拿大受众甚至难以分辩电视节目中播出的内容,哪些是加拿大的,哪些又是美国的。特别是一些历史知识问题,在学生中竟然出现了“混淆是非”的事例。例如,美国与加拿大有关黑人奴隶制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学生却普遍认为两国是一样的 [3]。

于是,1978年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州开始了以抵制美国电视文化为初衷的媒介教育课程,首先以教师为授课对象,并成立了民间组织AML(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1987年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初、高中的正式课程。具体要求是:

(1)初中、高中的语文课中,用于“媒介学习”的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初中一、二年级,用于“媒介学习”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间占总授课时的10%;

(3)高中的语文课,“媒介学习”要设置为必选科目学习 [4]。

1989年,以AML成员为中心,在安大略州教育部的运筹下,《媒介素养课程指南》一书正式编撰完成 [5]。之后,其他的州也相继建立了相同的组织,1992年CAMEO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Media Education Organizations)成立,它是一个由市民组织为主导的全国网络系统,至此,媒介素养教育开始遍及加拿大全境。

事实上,在加拿大学校教育中,一开始并没有开设以“媒介素养教育”命名的专门课程,而是将该内容纳入名为“Language”(语文)的课程中,教师以参考指南为教材进行授课;不过,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电视节目的关注程度历来是最高的,为此,加拿大的AML也制作了许多电视节目。承担此项任务的是隶属于媒体教育部的名为CHUM节目制作公司,其制作出的节目是专门用于教学的 [6]。

加拿大的“媒介素养”公共教育从诞生之时,就寄生在“Language”(语文)课程中。1995年安大略州教育部提出了改革方案,鲜明地指出随着社会情报化的高度发展,在公共教育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增加特别的科目。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媒介素养课程。

极其注重公共教育的日本,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同样希望在普通的学校课程中,设置类似于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但是,迄今为止,实现这一愿望尚有距离。

二、日本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理论引入日本。日本在世界科技领域一直担当排头兵的角色,与积极采用日新月异的媒体新技术比较而言,早已跨入信息社会的日本,在“媒介素养”研究上,却远远地落在其他媒体发达国家的后边。在1999年6月召开的《青少年与放送》专家会议上,与会者就“媒介素养”表示了积极态度,但却没有制定出类似于加拿大那样的有着明确的指导理念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方案的发展计划 [7]。与加拿大将“媒介素养”教育贯彻到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中不同的是,日本目前有关“媒介素养”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大学、研究所等以专家研究为中心的“试验”阶段。与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媒介素养”理论,并将本土化与运用研究作为课题的大学教授、专家们相比,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的“媒介素养”意识还相当薄弱。

在日本从事媒介素养研究的诸多学者中,以下两位的著作堪称经典。一位是1963年出生在北海道的菅谷明子,她曾经在加拿大留学,1996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现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媒体表现、学习与素养”项目成员,其著作《媒介素养——来自世界的现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媒体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成为目前日本有关“媒介素养”研究必读书目。另一位是立命馆大学教授铃木绿,其有关媒介素养教育著作颇丰,1997年6月由其主编的《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2000年8月的《媒介素养——入门篇》,2001年10月《媒介素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2003年4月《媒介素养——性别篇》等等。铃木教授的著作内容反映了日本学者有关“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进程与趋势。

目前,在日本学术界公认的“媒介素养”定义,是由立命馆大学教授铃木绿在1997年6月出版的《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给出的,他指出:“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市民以社会性的文脉批判性的意识分析、评价、接近媒介,凭借多样化的形态创造出传播的力量。”[8]

桥元良明根据铃木绿所给出的“媒介素养”定义,在其著作《情报行动与社会心理》中,就“媒介素养”的概念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在获得“媒介素养”能力的过程中,不可欠缺的四个要素是:(1)批判的思考;(2)对媒介社会性文脉的洞察;(3)由对话获得的多元化视点;(4)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也就是说,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在对媒体文本所包涵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内省以及与他人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心媒介本身问题,还应关注由此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意识(见图1)[9] 。

“批判的思考”强调的是主体不仅应对从媒介获得的情报进行客观的分析、能够“识字解读”,而且要有批评、评判的能力,即以培养批判性为主要目的。这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从①映像、声音信息的文字化和②弱势群体市民的视点两方面入手。

为了阐述“对社会性文脉的洞察”,桥元良明借鉴了铃木绿关于生产制作、文本、受众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图(见图2)[10] ,他指出,媒介素养不仅仅是简单地就媒介关注的“文本”进行批判,而是应将其置身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视野中,深度挖掘其相关的社会构造问题。

“由对话获得的多元化视点”指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来说,教授者不仅是要教会正确的解读方法,而且要通过对话开启和交换各种各样的解读,提示学习者去关注与自己不同的解读,以便获得多样化的问题视点,为更加纵深性的问题挖掘提供机会。

“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意指在目前的媒介系统中,特别是在日本的媒介系统中,至今尚不存在类似于加拿大CRTC那样的政府机构,在日本,市民、媒介、政府三者之间缺少信息交流的渠道,更不要说建立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接近频道”、“交流频道”那样的市民可以自由地接近媒介的制度。

三、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媒介素养”大学教育现状

目前,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只在部分大学开设。立命馆大学的铃木绿教授开设了“媒介素养”论和“映像媒体分析”等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其教学宗旨是,在以电视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世界里,流动着的是被符号化的“加工过的现实”,身处这样一个由媒体主宰的信息社会,作为“主体”的市民必须具备自主解读媒体的能力;其教学内容除了掌握媒介素养的定义、基本概念外,还包括了媒介研究模式、符号化的“再构成现实”、媒介的广告功能和媒介语言、媒体表现、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电视新闻-—构成的“现实”、新闻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战争与媒介(围绕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报道与人权、媒介社会中的市民与媒介素养、情报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处于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日本,其“媒介素养”教育最突出的本土特色研究莫过于对互联网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命馆大学专门从事研究“媒介素养”的研究生们,于1996年开设了日本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站,名为“媒介素养的世界”(Media Literacy in Japan=MAJ. )[11] 。网站设立的目的是以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出发点,立足市民视点,批判性地分析、评价媒介和政府网站信息,使市民更加便利地接触到媒体的产业发展、相关法规、基本概念和放送纲领等。此外,该网站还与海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站相链接,发挥其作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网站的国际交流作用。

图1 获得媒介素养过程的4个基本要素

图2 媒介研究模式

在教学内容发生变化的同时,新型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庆应义塾大学妹尾坚一郎教授(兼任东京大学特聘教授),目前在研究生课程中教授《情报教育论》。妹尾教授认为,在情报化的社会中,学习内容必须要进行调整,并且学习形式也应做相应的改变。他指出,当前的教育基本形式是“知识传授型”,是工业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工业化社会是以大量生产、消费为特征,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模式也是以培养大量人才为目的的。但是,如今的日本已经从工业化社会迈入到信息化社会,适合信息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习支援型”,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习者与支援者之间的关系 [12]。

2、“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展开

日本在大学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尚处起步试验阶段,中、小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含苞待放。自1995年由邮政省召开的“多频道时代下有关受众与放送恳谈会”之后,日本社会对于“媒介素养”的关注曾一度升温。1999年由普通市民、研究学者、邮政省以及放送企业四方参加的“放送领域内有关青少年与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会”使得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课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2000年6月调查结果报告书发表,并就提升日本“媒介素养”教育达成一致。报告指出,媒介素养是生活在媒介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是从抱有多样价值观的人们建立健全发展民主社会不可欠缺的能力 [13]。

图3 媒介素养教育学习模式构造图

由立命馆大学教授铃木绿编撰的《媒介素养——入门篇》一书于2000年8月22日出版,该书与其他“媒介素养”书籍不同的是,它是一本教材式用书,全书分为五个章节,(1)怎样学习媒介素养?(2)我和媒介、我们和媒介;(3)电视广告是什么?(4)电视剧与我们的社会;(5)解读电视新闻。除了在第一章中介绍了媒介素养的定义、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学习模式和学习场所之外,其余的四个章节全部是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以第三章《电视广告是什么?》的第一节为例,具体的程序环节包括导入、活动1.2.3、发表、资料的查找核实(见图3)。

导入: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广告,为什么有广告呢?广告收入作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支撑着电视台的正常运营。收视率与广告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每天要接触多少广告?哪种广告是最经常看到的?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使我们意识到,当前的媒介环境是将我们消费者设定为广告目标的。

活动1:首先让学生预测在1个小时的节目中广告有多少?所占比例是多少?

发表:将各个小组的预测集合起来。

活动2:在活动1完成后,各个小组对教师事先录制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

发表:各个小组发表其调查结果,并与起初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并列举出前三位的广告,该广告与电视的媒体特性关系、播出时间、节目内容等等之间的关系。

资料查找核实1:将所记录的每天、每周、每年以及至今收看广告量计算出来;将该数值与其他活动所使用的时间(学校生活、与家人对话、读书等)数值进行比较。

活动3:广告收入占电视台总收入的比率?电视广告与其他媒体,比如报纸、广播、杂志广告进行比较;广告费占日本GDP的比例。

发表:在各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

资料查找核实2:查找日本民间放送联盟的放送标准,一周期间的广告播出量时间量必须在总播出时间量18%以内,为什么这样规定?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数据调查,查找出本周收视率前10位的电视节目 [14]。

铃木教授在该书的前言中写到,本书假定的读者是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市民。希望利用此书的教师们为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积极不断努力。

日本的媒介素养发展虽落后于其他媒体发达国家,但是,结合本土实际确实其鲜明的符号表征,在信息渠道愈发膨胀的今天,如何教会受众拥有一双雾里看花的“明目”显得任重而道远。

[注释]

[1] 桥元良明 《情报行动与社会心理》 北树出版社 1999年4月20日 第107页

[2] nhk.or.jp/nagano/wink/tokusyu/wink107.htmi

[3] 菅谷明子《媒介素养——来自世界的现场》岩波新书2000年8月18日第88页

[4] 铃木绿 《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世界思想社 1997年 6月20日 第12页

[5] 桥元良明 《情报行动与社会心理》 北树出版社1999年4月20日 第122页

[6] 《日本与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比较》来自:ihosei.ac.jp

[7] 《日本与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比较》来自:ihosei.ac.jp

[8] 铃木绿 《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 世界思想社 1997年 6月20日 第8页

[9] 桥元良明 《情报行动与社会心理》 北树出版社 1999年4月20日第112页

[10] 铃木绿 《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世界思想社1997年 6月20日 第30页

[11] 该网站是ritsumei.ac.jp/kic/so/seminal/ML/

[12] campus.nikkei.co.jp

[13] 铃木绿《媒介素养——入门篇》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第9页

[14] 铃木绿《媒介素养——入门篇》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第34-36页

[参考文献]

1、小中阳太郎《来自媒介素养的现场》[日] 风媒社 2001年4月20日

2、铃木绿《媒介素养——入门篇》[日] 自由出版社 2000年8月22日

3、菅谷明子《媒介素养——来自世界的现场》[日]岩波新书2000年8月18日

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

针对长时间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突出高职学院学生的技能已经成为不争的优势和特点。同时,现有的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短板”值得关注。由于一些旧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似乎总是缺乏信心和阳光,知识面狭窄,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这些素养“短板”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瓶颈。

《中国教育报》公布的一个调查也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服务态度、责任心、忠诚度、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并不高。中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迫切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一个本质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从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开始,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培养现代人才的创新模式,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转变。应该说,近年来,随着中国强调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经验经历。

一、良好的素养是技能人才长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

职业人文素养已成为时代特征和现代人才的重要内涵。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技能的理解,总是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动手能力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断变化的内涵,除了科技含量明显增加,逐渐增加的技能,创新,合作,责任,执行和其他质量的因素,为新的人才高素养的内涵与现代技术特点。一个真正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和职业素养是统一的职业。职业素养已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职业素养水平,决定了高技能人才评价。

(一)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也成为一个社会考查职业教育的效果的一大指标。一个学生不充分就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教育资源,职业教育难以生存和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人文素质已成为职业准入的敲门砖。现代企业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很大,除了应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

(二)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创造性活动的潜在的原因。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局限于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和使用,也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让人们的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注重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得不断的一个新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人文教育可以给予学生从事任何工作,承担任何社会角色的一个重要基础――做人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树立崇高的追求和理想,可能最终成长为技术专家的非凡的创新人才。

(三)人文教育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代表了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使自己越来越高贵,越来越文明的斗争精神。人文,让人们越来越温柔,就是要摒弃野蛮、放弃庸俗。在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石,没有人文积累,高职院校的学生必将成为缺乏“灵魂”的机器人。因此,只有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充分把握“真,善,美 利,”四者统一关系,培养能够支持中国制造业一片天空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全体教师、全体管理层以至全社会是神圣使命的完成者,这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

(一)实现技能教育和素养教育的紧密融合

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占全部课时的80%以上,实现弥补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专业课程课堂必然要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大力促进“三进金”,即“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班级”、“素质教育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接受现实职业环境的影响,和体验真正的职业工作规范,感觉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在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职业生涯规划、艺术和音乐欣赏,礼仪等这些文化基础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一个重要的方式。改变职业技能专业课程包办一切,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的现状,保证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量。文化基础课程,当然,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对接和渗透“双核”要求,以加强教学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立足点,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使优势课程得到提升,让传统课程得到转化,不断开发新课程的同时,逐渐形成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在“双核” 教育中充分发挥教育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老师是人文教育实践者,高素质人才铸造部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有意识地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专业和人文修养,努力提高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表率。老师要求学生做的,先完成,从着装、礼仪、守时、诚信、节约、爱好等其他的事情和细节做起,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的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每一个教师都是素质教育的责任者,校园内部素质教育不能有一个盲点,不能有空白,每个人的言行,本职工作,都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载体,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素养教育范文5

(一)创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对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训力度。很些高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创业教育,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走上创业道路的人数却很少,据统计尚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社会经验、抗压能力等素质密切相关,但也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继续加大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学校层次、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学生专业特点甚至学生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选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切实加大创业教育的实用性。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课外争取多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之外,在校教育只有零散的一些创业讲座、心理辅导等。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以及高校领导层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继续努力和积极配合。

(二)创业园

通过接受学校提供的经过科学设计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国贸专业的学生大多可以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但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还需要一系列外部支持。由于创业者是刚刚完成学业(应届毕业生),有些甚至还没有完成学业(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创业缺乏完善的准备,因而急需外部创业政策的指导,高校创业园(或称孵化园)便应运而生。高校创业园的使命主要是为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或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创业所需硬件和软件支持,并提供最新、最权威和最全面的创业咨讯信息。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分析,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并对其进行扶持和引导,使项目运营规范化,努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弱化学生创业风险。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概说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在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20世纪下半叶,欧美、大洋洲等地区逐渐兴起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目,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使用现代传播媒介。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中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明显晚于国外和港台。由于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障碍,中国媒介索养教育发展极为缓慢。直到九十年代后“,媒介素养”概念才真正进入大陆,被广大新闻学者关注。与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更为缺乏。现有的各级学校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即便是高校开设的新闻专业课程,往往也只是着眼于新闻业务与技能的培训。对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缺乏相应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措施,现有教育经费缺少基本的投入。随着信息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逐渐成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地。2004年,上海交大和山东师大在中国大陆高校率先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但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仍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必修课范畴。在独立学院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也是少之又少。

(二)媒介素养教育之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现代人与大众传媒如同鱼与水的关系。媒介素养已经像是前些年提出的21世纪必备的英语、开车等技能一样,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一种素养。作为高等人才和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2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Times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无法做到对每天接触的海量信息进行全盘接收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受众对信息进行筛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真正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上,而不是放在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来说,重中之重仍然是顺利完成学业,在学习之外的有限时间里,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要尽量省时高效地去搜集和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日积月累完成一些创业必备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媒介素养教育着重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恰恰又是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具备批判思维的学生懂得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因地、因时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第三,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媒体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会不同程度地歪曲事实。同时,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和迅速普及,自媒体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没有了“把关人”的信息和核裂变式扩散传播使得受众对所处环境和当前形势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于搜集来的有用信息具有更高的选择和批判的能力,可以在创业的道路上保持警惕,少走弯路。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国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处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享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文化渗透。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传媒影响和争夺的主要目标受众群。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和输出功能,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一种强势力量。

(四)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素养教育范文6

生活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师生共同生活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需要入手确定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主题和内容。

1.巧拟活动主题

根据小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学校对小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我们筛选了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小而实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主题。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以“学会”为主题词,以“每天进步一点点”为目标,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整理、学会扫地……各年段通过开展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言谈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

2.巧设活动台阶

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各年级围绕主题,巧设台阶,循序渐进地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做到主题设置有梯度,活动开展有计划。就拿“学会吃饭”这一主题来说,低年段重在指导孩子学会怎么吃饭,懂得吃饭的最基本的规矩,如饭前要洗手,不能边吃饭边说话等等;中年级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搭配,学会吃饭不挑食;而高年级则让学生懂得饭桌上的礼仪,譬如如何吃西餐,如何做到用餐举止优雅等等。同年级同主题活动也形成序列。如一年级“学会扫地”这一主题又分为“学会正确的握扫把姿势”、“学会正确的扫地方法”、“学会有序地打扫”这几个训练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演练,评比强化等几个步骤,真正让孩子学会扫地。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校内转向校外,由关心身边事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惠山古镇的变迁”;“,我们的岛”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

二、精设计,守护儿童的天性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好奇、爱玩、喜欢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坚守这一本义,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儿童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在游戏一般的活动中展开公民素养教育。

1.细节设计有情趣

“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是我们开展公民素养教育遵循的原则。我们关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德育,发自内心体验德育。走进学校你会发现,教学大楼的楼梯上,贴着一个个小脚丫。平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上下楼梯随意穿行、满楼梯乱“飞”,既不文明又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直观的指示方法,在楼梯的台阶上设计了一个个富有卡通情趣的小脚丫。孩子们循着小脚丫有秩序的上下楼梯,非常有趣。直观的小脚丫像无声的老师,指引着小朋友学会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在我们学校随处可见,时时处处体现了学校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的儿童立场。

2.活动设计有生趣

我校的公民素养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生趣。比如,为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历时三个月,人人都有机会在达人秀的舞台上一展真我风采。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自信、阳光和快乐。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耐挫能力不强是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的弱点。为帮助高年级学生学会耐挫,六年级开展了远足活动。活动线路很精彩,但行进的过程却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汗水。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一路辛苦一路收获。克服了身体的疲乏,筋骨的酸痛,饥渴的折磨……体验到了苦尽甘来的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磨练了意志,学会了耐挫,真是一举多得。

3.评价设计有意趣

小公民银行是精心设计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行为评价方式。学校给每个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公民存折。公民存折存入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笔让孩子终身受用的人生财富———良好的公民素养。我们通过一个个小而实的评价活动,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小奖章———或大拇指,或可爱的卡通图形,或美丽的小贴画……这些小奖章被存入存折,虽然很不起眼,却成为激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重要手段。“公民储蓄幸运兑换”活动每月底都会准时启动,这一天成了吴小孩子的盛大节日。奖品丰富多彩,除了孩子们喜欢的文具用品、小玩具之外,还有许多更为吸引人的项目,比如,免做一次作业;和校长的一次拥抱;当一次小小升旗手;做一天校长助理等等……这些评价活动符合孩子天性,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有意义。

三、重浸润,走进儿童的心灵

不浸润的教育是苍白的,走进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我校的公民素养教育如春风化雨,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逐步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孩子的素质。

1.捕捉美丽,让心灵震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叩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国旗下讲话,我们一改说教的老面孔,以“寻找吴小的美丽瞬间”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讲话从校行政开始,话题是身边的平凡小事,也许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场景———几个大孩子扶起一个摔倒的小朋友,帮他擦干眼泪,说声“不哭”;也许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弯弯腰捡起了地上的纸屑……在飘扬的国旗下,演讲的老师充满感情地细数这些小事的时候,是如此让人震撼,感动在场的每一个学生。这些感动如春风化雨,走入学生心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学会了发现身边的感动,这些感动被孩子的眼睛注视,被相机的镜头摄入,被习作记录……在被人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在感动别人,在一次次的相互感动中,孩子的行为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2.内化行为,让心灵敞亮

上一篇寒假十课

下一篇邻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