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蚕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蚕日记范文1
今年四月的一天,身为学校“蚕桑坊”“养蚕小助理”的我,被杨老师安排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肩负起学校“快乐蚕桑坊・责任心中留”主题养蚕活动的职责,真是“鸭梨山大”啊!当我第一次来到蚕桑坊,看到这些蚕卵又黑又小,小的跟芝麻似的,真是太可爱了。在食堂宋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把蚕卵放在一个盒子里,为了能使蚕卵快点孵出小蚕宝宝来,我还在盒子里垫了许多干净柔软的餐巾纸,为蚕卵铺出一个温暖又舒适的家。
自从接受了这一任务后,我每天来到学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蚕桑坊看蚕卵有没有孵出蚕宝宝。我盼呀盼,盼呀盼,可蚕宝宝就岿然不动,像是在跟我捉迷藏一样,躲在里面就是不肯出来。
一天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去蚕桑坊看蚕卵。“咦,原先这些小黑点怎么都成白色啦?”我疑惑不解。这时,几条跟蚂蚁一样大小的“黑虫子”在我眼前蠕动。“难道这些虫子就是蚕宝宝吗?”一点都没有我想象中的可爱,我将信将疑。这时,宋老师的一句:“你们得给小蚕宝宝喂桑叶啊!”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中。我急忙从学校蚕桑地中采来桑叶,一片片比碧绿的桑叶青翠欲滴,突然想起老师课上的小贴士:蚕宝宝非常娇贵,如果桑叶是冷的,就要等它回暖;如果桑叶是湿的,就必须擦干才能给蚕宝宝吃。于是,我先把桑叶晾至半小时,再拿起新抹布耐心地一片一片擦干,最后再把桑叶剪成一条一条的,我把桑叶撒入盒中,好让蚕宝宝们美美的饱餐一顿。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在我们这些“养蚕小助理”的细心照料下,蚕宝宝开始茁壮成长――从又黑又小的幼虫,到一只只肥硕的灰宝宝,经过几次脱皮后又变成圆圆头、胖乎乎身体的白宝宝,每次在蚕桑坊,凝神谛听,都能感受到阵阵“嗤嗤”声,犹如纺织机的织布声,真是天籁之音啊!
突然有一天,蚕宝宝爬到了宋老师预先准备的棉纱线上,桑叶也不吃了,摇头晃脑的,看上去好难受。我害怕极了,以为它们生病了,赶紧去找宋老师。宋老师跑来一看,哈哈大笑,我定睛一看,发现蚕宝宝的身体变得晶莹透亮,盒子里有几条白乎乎的丝。“原来是蚕宝宝要开始吐丝结茧了呀!”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高声喊道!
养蚕日记范文2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晴
蚕宝宝越长越大,妈妈说他们要吐丝啦。我连忙把他们放在另外一个盒子里,只见蚕宝宝的头左右摆动,细丝慢慢的粘在盒子上。哦!我发现一个秘密,蚕不是在吐丝,而是在拉丝。只见它的头使劲往右伸,嘴轻轻的在盒子上碰了一下,又抬起头来往左伸,接着在左边又碰了一下盒子,盒子上就留下了一根细细的银丝。就这样左一下,右一下,慢慢的,合子上就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细丝。
大自然的奥秘可真多啊,我以后一定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好多神奇的现象吧!
养蚕日记范文3
通过让学生亲自养蚕,了解蚕的一生,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教益。同时,养蚕的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因此,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
二、活动内容安排:
(一)我们来养蚕——知识准备期(1周时间)
活动一:开展“蚕宝宝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
学生走进网络、走进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调查其悠久历史,认识了解种桑、养蚕、抽丝、纺织的工具及工艺流程,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三年级准备主题:蚕宝宝的一生
四年级准备主题:养蚕知识大揭秘
五年级准备主题:养蚕与丝绸之路
活动二:“我为蚕宝宝安家”评选活动
要求:一至五年级均可参加。各中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小队5——6人。各小队制作养蚕箱,并在班内展示,评出两个班级蚕宝宝的最佳“安乐窝”,参加校级安乐窝的终极PK。
校级PK时间:4月9日中午。地点:小广场。评选方式: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投票选出最佳安乐窝。
(二)给蚕宝宝记日记——亲历实践期(3周时间)
活动一:认养蚕宝宝
大队部举行一次蚕宝宝认养主题升旗仪式。每班30颗左右蚕卵。各班按照每人一条的比例进行小队蚕宝宝的认养。
活动二、喂养蚕宝宝
要求: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一二年级完成养蚕观察记录表,并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养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至五年级同学以日记、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的见闻、感受,完成观察《蚕宝宝日记》一组(一组是指从活动开始启动到蚕结茧止)。
活动三:蚕宝宝选美大赛
要求:各班的合作小组均可参赛。每个小组可选1至3条蚕宝宝参赛,并给每一枚蚕宝宝取名,填写《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注:参赛的蚕宝宝必须是我校学生为主饲养。
评选标准:个大、肤白、名美
(三)养蚕经验交流会——成果收获期(1周时间)
活动一:评选最佳《蚕宝宝图画》
要求:一二年级参加。各班推选三幅最佳作品。填写好《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
活动二:评选最佳《蚕宝宝日记》
要求:三至五年级参赛。个人参赛,合作小组参赛均可。每班呈交《参赛报名表》,并将相关作品规整交大队部。
活动三:评选“茧王”活动。
要求:一至五年级各班的合作小组均可参赛。参赛的蚕茧必须是我校学生为主饲养,每个合作小组可选1至3枚蚕茧参赛。填写《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
评选标准:个大、茧重、色白
活动四:评选最佳“养蚕小分队”
要求:每班推选最佳“养蚕小分队”。并上交一张小组合作养蚕的照片。
评选标准:根据“蚕宝宝的出茧率”评选出最佳小队。可以出现名次并列。
活动五:班级授牌“蚕宝宝养殖研究所”
要求:根据各班的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成果等情况,学校授予相关班级为“蚕桑养殖研究所”,颁发证书。
三、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间的团队精神。(班级、小队)
养蚕日记范文4
“体验”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必需的经历,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饲养教学是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儿童养成长期观察习惯的重要途径。跟以往的自然教学相比,科学学科是将植动物的种养教学,与儿童的生活进行了紧密地结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种养,亲身经历动植物种养的过程。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带领学生亲身经历这一探究的过程,得到体验,获得感悟。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可是任何图片、任何文字都不能替代的。
在2005年,我们学校购进了100棵桑苗,不但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蚕的生长储备了必要的食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给桑树浇水、施肥,共同承担起了桑树的生长管理工作。同时,教师鼓励儿童对桑树进行观察、记录,创编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
随着天气的变暖,养蚕的时机到了,学校在购进养蚕设备的同时,也聘请了有经验的养蚕人,到校指导帮助师生更好地养蚕。为了较为完整地获得有关养蚕的相关信息,在蚕两个月的生命周期里,我们科学教师早来晚走,有时候,甚至整夜在学校,用手中的DV机详细记录了蚕“孵化――成长变化――上簇结茧――羽化――产卵”的全过程,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知道,养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这样的影视记录,为的是更好地让学生在参与饲养的过程中,培养长期观察的能力和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不仅要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而且要详细观察、仔细记录蚕的孵化、行动、进食、眠起、蜕皮、上蔟结茧、羽化繁殖等全过程。这些琐细的工作,对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是一个挑战。
这个过程,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不仅收获有关昆虫以及变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亲近与珍爱生命的情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进行自由研究。像:“怎样识别蚕蛾的雄雌?”“剪开茧子的蛹还能羽化成蛾吗?”“蚕在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剪断它身上的丝?”等等,这样的活动将对孩子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观察蚕卵。让学生先用肉眼进行观察,接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用工具测量一下蚕卵的大小。在细致的观察下,学生会发现:蚕卵是一头尖,一头钝,表面有无数的气孔。这些气孔是蚕卵用来呼吸的,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同时让学生知道静态的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小心呵护。
接下来观察蚁蚕。同样,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蚁蚕很小,只有3~5mm、黑色,样子像蚂蚁,所以叫蚁蚕。组织学生讨论并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等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到了领养蚕宝宝的时候了。这是个充满挑战的环节,学生对养蚕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的20多天,让学生领养蚕宝宝,回家自己进行饲养,仔细观察、记录。
要想让学生有详尽的记录,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喂蚕、给蚕匾打扫卫生。指导学生对桑树、养蚕的成长进行详细的记录,我们比赛看谁的观察记录记得详细、科学,我们还与班主任、语文教师配合,利用作文课、记日记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养蚕日记范文5
一、传统科学探究的不足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讲解实验注意点,然后统一安排学生分组实验。“齐步走”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需求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之间往往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弊端。
1.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满足儿童需要的教学,才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教学。但传统的科学探究,内容往往是统一规定的,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下降。
2.无法兼顾个别化指导。探究能力差异使老师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急于动手实践,不愿意听教师“说要求”“讲方法”“定规则”,且实验结束又比其他组早,没事干;而另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实验方法、材料、分工等认识过程较长,需要老师花较多时间反复引导,实验中速度慢甚至不会做,实验效果差。
3.疲于应付重复化问题。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会出现许多求助需求,其中大多数需求是简单、重复的,教师往往穿梭于各组之间,反复讲,重复做,疲于应付,忙碌而低效。
二、借力“微课”丰富科学探究
“微课”资源的加入,让科学探究活动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交流更高效,吸引学生自主加入,在一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里勤于动手,积极思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随时得到必要的帮助服务,交流研讨更加直接、便捷、及时,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收获,体验快乐,并生成更多的研究问题,提升研究兴趣。
1.层次性微课:引导个性化科学探究。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难度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模块,形成菜单式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模块,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并根据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寻求相应的微课资源帮助,自主控制探究进度,实践个性化科学探究。教师则可以从“说要求”“讲规范”等机械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转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观察、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保障探究实验的持续或深入开展。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热水变凉》一课为例。运用微课程理念,将研究内容进行分解与分层。一是PPT式微课,用简单的文字、图片介绍实验要点,启动PPT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此做法难度较高;二是用实物操作演示,拍摄微视频,指导详细,此做法难度较低。让学生根据本小组的实际能力和研究意愿,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2.参与式微课:激发自主化科学探究。小学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动画、视频等内容感兴趣,如果这个视频内容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真实变化,学生更感兴趣。如果这种数字资源是通过自己努力创建的,则关注度就更高了。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微课资源建设,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字技术快的优势,又迎合了学生的自我探究需求,创建的微课资源更成为集体关注的焦点,提升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可谓一举多得。如《观察蚂蚁》一课,学生观察过蚂蚁,但让他们说一说蚂蚁的身体结构,学生依旧错误百出。有认为蚂蚁有8条腿的,有认为蚂蚁的腿长在屁股上的,有认为蚂蚁头上长有腿的,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蚂蚁体形太小,又运动太快,很难观察清楚。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手机、IPAD),给蚂蚁拍拍照,录录像,再把这些图片或视频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集体面前,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与交流的需要,通过放大、慢放、回放等功能,更方便、更仔细、更全面地观察蚂蚁,学生完全沉浸在观察蚂蚁的活动中,数字技术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简捷、新颖的方式,自主化学习便自然展开了。
养蚕日记范文6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
每当出现新奇的东西时,我们都乐意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问一问,听一听,想一想,试一试……这就是观察。生活中,谁会观察,谁就有发现,谁就会有写不完的事物。例如,人们看到蚂蚁搬食的情景,有人熟视无睹,有人觉得可笑,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却发现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同样,会观察的人知道:燕子低飞天要下雨,天气冷了青蛙要冬眠,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如果观察时,还能亲自参与实践,就会有更多收获。例如,亲自饲养蚕宝宝,你就会发现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是怎样慢慢长大的,是怎样吐丝做茧的。只有像这样身在其中,用自己的眼、脑、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你才会发现多多,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才有源源不断的话可写。
有了自己的发现,就要仔细回忆或再次观察与之相关的细枝末节,认真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力争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用生动的语言把所观察到的叙述出来。叙述前,要精心构思,讲究表达顺序。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写出事情的起因――“发现问题”,事情的经过――“探究问题”,事情的结果――“解决问题”。还有,如何巧妙地开头,设置悬念;如何精彩地结尾,点明题意;如何直抒心情,引发思索……都要在动笔前设计好,使文章一气呵成。叙述时要写清发现的过程,并注意突出重点。其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发现的,有哪些有趣的情节,自己有何感想,还知道了或者明白了什么,都要一一写清楚,而且力求做到具体生动,清楚完整。
不过,写观察日记还要注意日记格式:在第一行中间醒目的位置上,写明日期、星期和天气。从第二行开始,按照作文的格式(段前空两格)写正文。如果正文要写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分成几个小段来写。篇幅长短取决于所记内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还有,写日记可以有文题,也可以没有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