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开展,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加强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已成为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全球环境更为激烈,改变原有财务考核机制,解决当前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可有效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所指的是组织依据相关标准,对组织业绩、效率与效益等完成程度给予衡量。金融行业作为特殊经济组织,对其员工与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是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在金融行业里,绩效考核是种监督控制方法,通过绩效考核,金融企业可对员工与分支机构的价值与经营成果给予核定与考察。由工作结果来看,金融行业的绩效是在特定时间、经营活动与工作职能中所呈现的成果记录;由行为角度看,金融行业绩效所指的是分支机构与员工对组织目标与观测工作的完成情况。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组成部分,并非给予简单打分,还需要对员工与分支机构工作给予总结,并找出员工与分支机构在绩效评价中的工作问题,以提高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内容包含考核指标方式、指标内容、绩效反馈与衡量时间等,我国金融行业所应用的绩效考核方式为平衡计分卡,其要素有顾客、财务、业务流程及学习、创新等目标。在金融行业中,绩效考核需要金融企业各分支机构、管理者与全部员工的支持与协作,同时也体现了多数员工与分支机构中的共同利益,加强金融企业中的员工与分支机构有效激励,可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让金融企业经营行为得到改善,促进金融行业有序发展。
二、金融行业中绩效考核所存在问题
1.绩效考核定位与理念缺乏
在金融行业中,绩效考核定位是其工作重点,以明确绩效考核问题与管理目标实现,但在实际绩效考核当中,绩效考核定位比较模糊,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工作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使得考核工作仅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绩效考核多是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负责,而其他部门进行协助配合,在金融行业里,很多企业绩效考核变成了人力部门专门的工作,而其他部门仅是被动接受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实施过程,各部门与员工为保护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护,部门自评时,大多给自身评高分,而部门互评的时候,大多抱成一团或者相互攻击,使得绩效考成效大受影响。
2.绩效考核严肃性不够,评价方法太单一
在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中,一般设计合理性不够,有些企业仅是为了考核才设计的考核体系,一定状况下,考核体系设计还掺入了领导个人的意志,使得考核政策的公正客观受到影响,考核指标设计也存有一刀切现象,指标的任务色彩较重,指标设计太细太多。在评价方法上,又太过单一,绩效考核只限制于业务岗位与业务指标考核,在体力、脑力、简单劳动,以及管理、业务岗位的贡献大小方面,缺乏有效方法来量化与评价,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所作出的决策,并非科学系统,员工与分支机构业务的增长,还有许多不可测与偶然因素存在,在金融行业中,有些企业忽视了共同与变异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决策造成影响。
三、绩效考核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绩效考核定位明确,强化组织体系构建
在金融行业当中,绩效考核体系目标应明确,对绩效考核意义与目的要充分了解,不能为了考核进行考核,不可盲目跟风,要提高金融行业绩效,需要将员工与分支机构的工作效率目标有效实现,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当中,不能有领导意志,对考核方法、参数与指标程序等给予确定,不可随意改变。要提高金融行业的管理水平,需要加强组织机构完善,让绩效考核得以有效实施,金融行业的性质较为复杂,这使得绩效考核组织、方法与指标等有所不同,在绩效考核当中,可构建执行、决策与监督等组织体系,以确保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
2.强化信息反馈与沟通交流,实施全面绩效评价
在金融行业当中,绩效考核指标合理设计应是全员参与的,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有效性,避免员工误解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整个过程应让全部员工共同参与及监督,让考核结果运用恰当形式向员工反馈,以推动与引导企业的经营发展,确保绩效考核公正合理性,增强金融企业的绩效管理执行力。原来的绩效考核是单一的结果绩效评价,这对员工与分支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作用不大,为更有效评价金融行业的工作状况,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金额实施全面绩效评价,让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摒弃原来的单一结果考核,完善业绩及行为能力的兼顾考核机制。同时,财务指标仅以会计数据作为前提,会计数据当中不合理性,可能就进入财务指标当中,尽管财务指标调整之后,可消除不合理会计信息,不过指标自身也更为复杂,考核指标中的理解性被削弱,而因素非财务性的考核指标,可有效弥补财务指标当中的不足之处,让金融行业中的绩效考核更真实全面反映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
3.全面认识考核结果及奖惩关系
金融行业实施绩效考核,不仅能充分调动分支机构与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其工作绩效,还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指导金融行业向正确方向发展,这需要重视考核结果评价,运用考核结果,加强员工激励及约束,并且在绩效考核当中,不带有自身的主观色彩,让金融企业员工与管理者明确自身行为与企业发展方向。绩效考核当中,表现出色的员工应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制定可行培训计划,提供良好机会,给出色员工委以重任,锻炼他们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金融行业顺利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我国金融行业所面对竞争形势更为严峻,要促进金融行业持续有效发展,需要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绩效考核的战略管理作用,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形势,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促进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萌.浅析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绩效考核管理[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5).
金融行业范文2
关键词: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弥补缺陷;权威独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47―04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中间层主体是基于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的需求而出现的。一般说来,市场缺陷可以由政府弥补,政府缺陷则由市场弥补,但市场和政府都难以弥补的缺陷仍存在,此时社会中间层主体既能履行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某些职能,也替代了原来由市场主体享有的某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双重缺陷。”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是金融监管与政府管制、金融监管权与政府公权力等同。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金融监管仍然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模式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理论和实践表明,市场缺陷使得金融运作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特别是金融业所具有的社会公共性、高风险性、风险传染性,决定了必须由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政府对金融业实行监管,以协调解决金融市场缺陷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政府也有局限性,单纯依靠政府也无法完全弥补金融市场中失灵的问题。所以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形成了“政府监管――金融中间组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四层框架。处于金融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市场和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都不成熟,派生于政府监管和市场互动的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还不甚完善与发达。在金融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严重的金融危机,如何发挥金融行业协会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金融行业协会的法律界定
金融行业协会是由金融行业的组织成员为保护和增进共同的利益,在自愿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共同制定章程(规则),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实现金融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金融行业协会主要包括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期货业协会等。
(一)金融行业协会的法律属性
金融行业协会具有以下属性:一是民间性或非政府性。金融行业协会作为金融机构及其成员自律组织,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与国家机关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如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第322条规定,全美注册保险人和经纪人协会不代表美国政府,不是美国政府的一个机关,除非由国会依法解散,否则继续存在;二是自律性。行业协会通过制定章程或规则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控制以规范其成员行为。各国的金融行业协会,虽然没有对会员及其行为的行政监管权和行政执法权,但发挥着调整金融业内诸多复杂关系的积极作用。金融行业协会通过自身的活动,调整其成员行为和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督促和监管成员执行法律,调解成员之间、成员与客户之间的纠纷,对违反法律、规则或章程的成员,作出纪律处分;三是非盈利性。金融行业协会不直接从事金融活动,不具有营利的动机和目的,是金融行业协会作为社团法人区别与其他企业法人的基本点之一。
(二)金融行业协会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1、金融行业协会并非金融中介组织。
根据前面所述金融行业协会的三特性:非政府性、自律性、非盈利性,我们则能将其与市场经济中间层主体的盈利性的金融中介社会组织相区别。隶属于行业协会中的金融行业协会和隶属于中介组织中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金融评级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二者之间首先是从事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同。金融行业协会是以行业规章为主展开活动,而中介组织则是以委托合同为主要法律依据:其次是在与政府的关系上,一般金融中介机构只在纳税等商事行为方面表现其与政府的关系,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具有多重功能,可表现在协助政府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和辅助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最后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中介组织更多的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而金融行业协会则是由金融机构或个体成员交纳的会费为主要活动资金,并由于其业绩大小而获得各类主体的赞助和资金支援。当然,也有些国家金融行业协会仍是半官方机构,由政府实行财政拨款,如中国。
2、金融行业协会并不等同于金融行业组织。
金融行业组织是由金融机构、其他组织或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种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这种组织主要包括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自律组织两种类型。前者如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和期货业协会等;后者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等。金融行业组织其外延大于金融行业协会,即金融行业协会包含在金融行业组织之中。
二、金融行业协会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的契合
金融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的中间层是介于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承担部分国家职能和市场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作为准自治性质的金融行业协会的功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功能;二是干预功能;三是协调功能。
(一)服务与监管功能
金融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介,其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为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服务。金融市场关系错综复杂,追求个体利益的冲动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产生冲突。博弈的结果是金融机构将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政府又将部分权力让渡给包括金融行业协会的金融自律组织。因为,金融自律组织更接近市场,其组成人员具有各种专业优势,能保证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金融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金融机构是否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行事进行调查;对金融机构向社会公布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测算核实,发表客观公正的核查报告;制订道德规范以约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等。
(二)干预与调控功能
在诸多国家干预经济手段中,宏观调控是被认为较好地与市场经济契合的一种措施。一方面,宏观调控仍是以承认市场作为资源配置首要手段为前提: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摒弃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财政的松紧,货币投放的多少来实现经济的均发展。宏观调控常被称为“国家宏观调控”,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宏观调控行为都是政府对市场主体进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行业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来落实其调控政策。因此,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主体”的三元框架结构下,政府
通过包括金融行业协会在内中间组织落实其宏观调控政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
第一,实践证明,政府在经济调控中并不可能享有完全信息,调控过程也非静态博弈,而是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连续不断的博弈过程。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机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也并非能高效的进行决策和实施调控。相反地,金融行业协会更贴近现实经济行为,更能沟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弥补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外在性缺陷,协助政府实现其调控目标。
第二,金融行业协会作为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它们并没有自己的利益,其生存状态主要依存社会对他们的满意度,因此金融行业协会能在其职责范围内,通过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反馈市场信息,来影响和制约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宏观调控的失灵。金融行业协会具有干预和调控经济功能,在于其获取信息的充分性。市场主体对经济信息的反映与对产品的偏好和需求会传导到金融机构,随之金融机构又汇总到各自的行业协会。各金融行业协会将市场需求信息传送到中央金融决策机构,中央金融决策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决定金融政策,然后又将金融政策通过金融行业协会进行分解和落实。
第三,政府与市场主体在宏观调控和市场干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博弈的过程。政府在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市场主体通过各种机会与渠道,不断影响甚至阻挠宏观调控措施,以达到政府和市场主体利益的平衡,实现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然而,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博弈过程中,调控者面对的是众多的被调控者,这不仅增加了实施宏观调控的费用,也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分散了市场主体与充当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进行沟通与博弈能力,不利于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公平,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政府能通过金融行业协会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减少调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将金融市场信息和需求反映至政府部门。金融行业协会帮助政府起草有关计划、规划、法规和政策,将金融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的意见和社会的诉求反映到政府政策中。
(三)协调与自律功能
金融行业协会的协调与自律职能是协调金融市场各种不同主体之间,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主要体现在:(1)协调各种金融机构之间、同种金融机构相互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落实其法律法规、制订共同规则、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等。(2)协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金融秩序政策上,作为金融行业的企业群体代表的行业协会,是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之后的第三方力量,有可能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形成一个透明度较高,责权利相结合的新的组织结构,协调国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谋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3)检查、监督会员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行业自律。协会可制订自律监管规则,并要求会员按期提交经营报告及有关统计资料,处理违法交易案件,有权给予违法会员以罚款、暂停或注销会员资格等惩罚。
三、各国金融行业协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世界主要国家金融行业协会的发展趋势
第一,金融行业协会的机构民间性质占主流。在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只有日本的金融行业协会为纯粹民间性质,其他国家的行业协会均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金融行业协会的这一特征,使得其制订的规则和所执行的监管具有正式性和权威性。并且法律一般都赋予了金融行业协会可以依法对市场违规行为处罚和对会员之间的争议进行仲裁的权利,所以金融行业协会已经日趋成为西方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主体。
第二,金融业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独立性较强。在这些代表性国家中只有英国的行业自律性组织隶属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其他国家均独立于政府监管机构。金融行业组织独立于政府监管机构使之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政府对其干预,从而有效发挥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作用。虽然英国的金融行业组织隶属于政府监管机构,但是由于英国是一个重视行业自律的国家,并且其政府监管机构――FSA是一个私人性质的独立机构,所以其行业自律性组织――SFA的独立性也毫不逊色。
第三,构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的监管机制。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从强调金融自由化的行业自律转向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在金融行业协会的设置上,是期货业和证券业拥有同一自律性组织,而银行业和保险业协会则各自单独设立行业协会占主流地位。如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的期货业和证券业拥有同一个自律性组织,而美国则分开设立。日本在这一问题上比较特别,既建立交易所自律组织,又建立经纪商自律组织。分别对交易所和经纪商进行自律管理。
(二)外国金融行业协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
对中国金融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反思后就会发现,中国金融行业协会缺乏独立性,也缺乏权威性,无法起到西方金融行业协会那种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金融行业协会不具有西方社会那样的行业自治基础,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下,金融行业协会扮演的是政府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执行人角色。这种角色定位,同其本应具有的行业利益代表人地位存在明显冲突,必然使得中国的金融行业协会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中国金融行业协会包括: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期货业协会。虽然从相关法律看,这些金融行业协会定位于自律性组织,是社团法人,但是事实上存在官方性质。问题是这种官方性又不表明中国的金融行业协会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各金融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在法律层面上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功能。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其一,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机构的资格审查存在缺陷;其二,金融行业协会对“违规会员”缺乏有利的制裁手段;其三,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产品交易过程的监管存在缺陷。
面对中国金融行业协会的这些缺点与不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对于中国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的金融行业协会的转型具有主要意义。一方面。市场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削弱或减少国家对金融领域资源过于集中的控制力,从而使社会与国家在资源的掌握上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安排,进而减少社会对国家的依赖,为金融行业协会的自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将使中国涌现更多的产权明晰的金融主体,企业利益与个体利益将实现更大程度的契合,他们将会更关注自我利益的发展并将为此谋求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充分自治无疑将是他们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次,在国家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金融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发展的同时,金融行业协会应当在国家对资源控制力减弱的过程中,在精神层面组建培育和生成自治的文化意识。最后,改革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可以考虑进行若干重要的制度变革和设计,改变社团登记的双重审批制,废止国家各部门对社团内部事务进行不当干预的若干文件和通知。从整个国家制定法的层面,需要对关于社团自治(包括行业协会)的法律文件进行全面的清理,从金融行业协会的法律制度安排的视角,改变目前金融法律制度中制约金融行业协会发展的障碍。
第二,增强中国金融行业协会的独立性。妥当安排政府部门尤其是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行业协会的关系,用立法的方式明确划定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权与监管部门的金融监管权的行使范围。
金融行业范文3
关键词:金融创新 需求 电子银行 手机银行 技术 发展 分析
1 概述
很多国内的行业银行都加快了现代金融业企业的进程,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支有生力量也纷纷提出了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目前,转型产品研发的方向和核心内容就是个人零售业务,而银行零售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差异性和零距离的服务,此外,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倒灶致命品牌的主要工具,也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手机金融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手机银行服务,还能够通过结合金融创新业务、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商业银行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特色为客户提供移动营销、移动支付、移动咨询和移动商城等贴身的金融服务。目前,以客户端方式结合WAP方式实现整合的手机金融平台,在服务端除了通过分模块实现手机银行、移动咨询、移动营销和移动商城以及移动支付等功能外,还可以在主流智能机上实现客户端的应用。由于安全性是所有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要素,因此,本文对如何保证移动金融平台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客户通过手机金融平台,实现了随时随地办理银行各项业务的愿望,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快捷方便、贴身以及时尚的优势。通过手机客户端办理银行的各种业务,已经成为目前一种最便利以及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方式,相对其他方式而言,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金融客户的需求。随着手机终端不断的普及以及渠道的不断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营业部的压力外,更有效的降低了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不仅是客户和银行在高科技背景下共同需要发展手机金融业务,这也是对未来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2 嵌入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现代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凸显了以IT服务为主线的软件产业。虽然现代化的信息产业极大的丰富并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移动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平台,也随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即移动服务市场的一大弊病就是新服务平台的管理和整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手机用户通过基于嵌入B2C的软件系统平台注册后,就可以享受到系统提供的基于银行业务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各种服务,并且服务提供商如银行、酒店和机场等也可通过系统进行服务信息的和销售,同时,通过该系统,整个过程中的现金流都能够自动的进行转账等操作处理。因此,它除了是一个简单的M-Business应用外,它还能够有效的协同从服务到销售再到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由于此系统涵盖了服务行业产业链流程的大部分过程,因此,对于服务提供商而言,此系统无疑是给他们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的实现,集网络运营商、银行业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商和产品服务提供商为一体,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了服务商的产品从到收益整个过程。同时对移动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和随处可得的各种服务,并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来进行理财和消费,成为一个真正销售服务的商城和服务进行投资的商城。
3 互联网推动移动金融信息化迅速发展
近年来,除了“大家长”网上银行外,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型业态、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目前,上市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70%。其中,依托移动终端的“指尖”金融发展尤为迅猛。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的增幅和增速远大于其它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习惯和需求,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电子银行业务必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我们知道,网上银行的服务是不间断,电子银行的突飞猛进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不无关系。现在,无论何时何地,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等成员组成的电子银行“家族”都可以不间断地为人们提供银行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已经超过了台式电脑,不仅扩速最快,并且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其规模达到了4.2亿人。近两年,随着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云计算等的发展,移动金融和手机支付也随之迅速崛起。很多对市场反映敏锐的银行,纷纷开始在该领域跑马圈地,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目前,有50多家银行如招商、浦发、工行以及民生等都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客户端服务,并且,有的银行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还推出了多个版本的银行客户端,如招行有iPhone版、Android版、JAVA版等5个版本。
从今年银行的半年报来看,各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度均较2012年有大幅提升。从有披露手机银行业务的9家银行半年报来看,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量已超过3.4亿人。以招行为例,截至2013年6月30日,其手机银行累计交易金额达4208.00亿元,同比增长228.49%。手机支付累计交易金额为127.19亿元,同比增长248.85%。其中,手机银行及手机支付累计交易笔数及交易金额均已超过2012年全年水平。此外,继手机银行、iPad银行后,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新业态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下半年以来,招行、工行、交行、中信、光大等均开通了微信银行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包括业务咨询、自助查询、转账汇款、预约办理等银行服务外,不少银行还试图结合微信的特点推出特色服务,例如二维码支付、“摇一摇”付款等。
“近五亿人的微信用户,有需求、有市场,微信银行便应运而生了。”招行零售银行部人士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银行肯定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型业态和创新业务,其本质始终在于提供更优质的银行服务。
4 移动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
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而互联网金融一直深受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互联网进军网上银行是否可行?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是否齐全?很多专家对小微金融的现实环境、环境大变革、多样化发展路径的重点话题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对话与探讨。以阿里巴巴为例,互联网金融对阿里来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海量的小微客户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就很自然的向互联网金融延伸了,但是建立网上银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在没有实体网点的情况下怎样对其风险评估,怎样做监管的定位,这是最大的难度。如果阿里真的被批准成立网络银行的话,那就可以有吸纳存款的权利,而至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确切的监管边界,这样就很容易失控,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有专家认为,没有监管边界,所以互联网金融不能漫无边界的延伸,以后在经营发展上应该做一些收敛,把业务集中放在它最强项的方面去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应该注重去提升其服务的效率及业务质量,包括降低风险,网络理财等方面,将这些基础做好了才能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静.手机银行:全球流行的贴身金融管家[J].计算机与网络,2005(08).
[2]麦志文.肖群.打造金融服务新渠道――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7(06).
[3]林野.浅谈新一代手机银行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5(02).
[4]任化莉,吕敏.当银行遇到手机[J].卓越理财,2006(09).
[5]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金融电子化,2006(09).
[6]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7]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金融行业范文4
简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好的简历可以提高你入职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专业个人简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基本信息
姓名:孙先生
性别:男
联系电话:******已验证
年龄:32
电子邮件:******
学历:本科
微信号:
婚姻状况:已婚
工作年限:10年以上
所在地:深圳-福田区
目前职业概况
所在行业:基金/证券/期货/投资
公司名称: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所任职位:华南机构业务负责人
目前薪资:保密
职业发展意向
期望行业: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投资
期望职位:不限
期望地点:深圳
期望月薪:面议
教育经历
北京大学(2012.09-至今)
专业:金融学
学历:硕士
是否统招:否
重庆邮电大学(2001.09-2005.07)
专业:经济学学历:本科
是否统招:是
语言能力
英语、普通话
附加消息
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工作经历
搜索同事2012.09-至今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年5个月)
国有企业|基金/证券/期货/投资|100-499人
国内首批成立的5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连续15年位居行业前十位。
2012.09-至今华南机构业务负责人
汇报对象:助理总裁|下属人数:0|所在地区:深圳|所在部门:机构业务总部
工作职责:1、华南地区(广深、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海南)机构客户的开拓和维护;
2、公司机构业务的创新试点;
3、完成公司下达团队的销售任务和目标。
工作业绩:1、公募基金保有量超过15亿元(涵盖货币、指数、债基等各类),专户保有规模3亿元(接手初期公募保有量不足1亿,无专户业务),预计明年初贡献规模的在20亿以上。成为公司机构条线仅有的三名成功促成专户并有管理费贡献的同事,在谈专户数量和规模也最多,预计2017年会有大的规模和管理费贡献。
2、创新业务开拓成效明显,即将促成某农商行与公司合作货币理财卡,预计将成为公司第二个上线该业务的合作方(机构条线第一家),也是第一家由公司自己主导推进的合作方;最早推动P2P沉淀资金对接货币基金业务;
3、成功尝试和突破非标业务,成为机构条线唯一一个销售地产项目的人员,并储备了多个子公司项目;
4、华南传统机构(保险、财务公司、信托等)实现全覆盖,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5、积累了较多机构客户资源。结合华南市场特点,积累了大量创新客户,如银行理财资金池、PE、私募、境外机构、P2P等。
搜索同事2011.02-2012.08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年6个月)
国有企业|基金/证券/期货/投资|100-499人
国内最早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目前具备基金公司全部业务资格,包括公募、社保、年金、专户、QDII,管理资产规模一直位居行业前五。
2011.02-2012.08客户总监45000元/月
汇报对象:机构理财部总经理|所在地区:深圳|所在部门:机构理财部
工作职责:1、所负责区域机构客户开拓和服务,业务类型包括公募基金、企业年金、专户理财,主要负责广东大部、重庆、甘肃、宁夏、西藏等区域。
2、重点券商维护。主要负责中投、招商(与同事合作)、西南、广州、中山、天源等券商。
工作业绩:1、入司3个月后自行开拓机构直销客户开单,申购公募基金3000万;
2、入司半年,成功入围重庆国资委下属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仅有的3家基金之一),预估规模在5亿以上;
3、截至2012年5月底,直销机构客户保有基金4亿;
4、中标广东省内某大型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为部门2012年中标企业年金第一单;
5、在所负责区域积累了多家重点机构及年金客户,为后续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6、与重点合作券商总部及核心营业部均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搜索同事2005.07-2011.02平安养老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5年7个月)
国内上市公司|保险|5000-10000人
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养老金公司,目前管理企业年金自管规模位于市场第一。
2008.11-2011.02银行渠道营业部经理10000元/月
汇报对象:分公司总经理|下属人数:4|所在地区:昆明|所在部门:银行渠道部
工作职责:1、负责分公司与重点银行的企业年金、对公寿险合作;
2、管理分公司银行对接团队。
工作业绩:1、在任期间,与当地重点银行如工、农、中、建、交等机构业务、公司业务部门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2、在任期间,银行团队业务达成在全国一直排名前5;
3、在任期间,培养了几名素质较高的业务人员,目前多数已成为分公司直销部门骨干和团队长。
2005.07-2011.02年金业务部经理10000元/月
汇报对象: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年金业务部总经理|下属人数:6|所在地区:昆明|所在部门:年金业务部
工作职责:1、分公司企业年金经营策略与目标制定
2、云南省企业年金市场分析与目标客户确定
3、分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开拓支持
4、分公司企业年金客户维护
5、分公司企业年金支持队伍培养与管理。
工作业绩:1、结合市场情况及公司政策制定了有效的分公司年金经营策略;
2、牵头推动促成多个大型企业年金项目。包括红塔集团、红云集团、云铜集团等;
3、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企业年金支持及销售队伍;
4、与监管部门及合作银行建立了顺畅的沟通交流机制;
5、牵头制定完善了分公司企业年金项目分层级服务体系。
总评:作为分公司企业年金销售推动第一人,经历了云南企业年金市场培育、启动、爆发及稳定发展时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企业年金支持及销售推动经验,成长为分公司最年轻的B类干部,连续4年考核排名前列,并入围2008年中国平安明星高峰会(分公司成立以来唯一内勤身份入围)。
目前平安养老云南分公司持续保持云南企业年金市场管理客户数、受托、投资资产规模第一位置。并发展成为平安养老系统排名前十位的大机构(全国35家分公司),企业年金任务指标每年超额达成,核心项目管理费率高于同业且保持全国较高水平。
同时,负责管理的银行渠道营业部08年至10年均超额完成任务指标,达成排名全国前五。并有一名渠道经理入围09年平安集团高峰明星会(全国银行渠道仅三人)。
金融行业范文5
[关键词]金融行业;涉税业务;管理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85
通常来讲,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金融行业给予研究的时候不妨将商业银行作为实际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商业银行的涉税业务实际管理来窥探整个金融行业管理发展。
1 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内涵及主要特征
1 1 内涵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相关政策影响下,商业银行在实际涉税业务上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涉税行为进而最终影响到其综合利益。也就是说涉税风险主要是建立在涉税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其实际影响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能够对银行自身的实际利益带来一定的直接性损失。即由于商业银行对于税收存在执行以及理解方面偏差,进而影响到其涉税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带来罚金以及滞纳金方面的额外利益损失。二是能够对银行自身实际利益带来一定的间接性损失。即由于商业银行在涉税行为方面的处理不当进而受到审计以及税务等方面的处罚,而造成的声誉不佳。
1 2 主要特征
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涉税业务风险主要是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一是客观性特征。即商业银行的实际涉税风险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财务风险。因为涉税业务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中,涉税业务是商业银行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减少或者是消除的经营内容,因而存在涉税业务方面的实际管理风险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正是涉税业务客观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二是不确定性特征。即商业银行在涉税业务方面的实际管理风险除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涉税业务包含有众多的业务内容,每一项业务内容都有可能出现风险,从涉税业务主体层面上来讲其是否会出现业务风险不能确定[1]。而从涉税业务所处环境层面上来讲其外界环境可能随时变化,因而同样具有不稳定性。
2 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起源
2 1 源于企业内部
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涉税业务风险首先是源于企业内部。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涉税意识实际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管理层的实际涉税业务意识提高是避免涉税业务出现风险的关键所在。而在法律实际规定范围之内将税负给予良好降低是提高企业利益的有效方式。而如果是只强调企业税款的少缴纳而不考虑缴纳的正当合法性则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涉税业务工作人员的影响。很多金融企业在涉税业务上从主观角度来讲不具备偷税动机,但是由于部分涉税业务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缺乏,在实际涉税业务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严格操作进而造成了业务上的事实偷税,而该种状况同样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涉税业务方面的风险。三是涉税业务活动方面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讲,涉税业务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建立在涉税活动基础上,而涉税业务活动也是造成涉税业务存在的风险的关键所在[2]。一些涉税业务从开始运行到结束运行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分析以及预测,事后还不想承担较高的业务税收成本。而这种状况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涉税业务风险。
2 2 源于企业外部
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涉税业务风险除了源于企业内部之外,还源于企业外部。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税法方面的影响。我国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税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以及改革,税法体系现今也已经较为庞大,作为重要的法律法规,税法主要是以部门规章以及行政法规这两种方式进行良好展现。但是由于规范性以及规章性的文件实际变动频率较大,进而也就促使金融企业在涉税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概念误解状况,而这种状况无疑也是涉税业务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裁量权方面的影响。通常来讲,执法主体对于税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同一项涉税业务来讲,执法主体可能和纳税人之间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至于涉税业务的实际合法性其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执法主体手里。也就是说执法主体对于金融企业的实际涉税业务行为具有较大的解释权以及裁量权[3]。而这种状况也会加大金融企业实际涉税业务潜在风险。
3 强化商业银行涉税业务风险管理方法
3 1 提高涉税业务管理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涉税业务管理的不断强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将涉税业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风险意识给予较好的提高。具体来讲,首先涉税业务实际管理层人员需要做到将自身风险意识给予不断提高。因为管理人员实际涉税业务意识的提高是避免涉税业务出现风险的关键所在。同时涉税业务实际工作人员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同样需要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可以建立相关培训活动,将涉税业务作为培训内容的基础,同时将业务素养以及税务意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添加在培训实际内容当中,并在培训之后给予严格的考核[4]。通过这些方法进而强化涉税业务的实际风险管理。
3 2 健全涉税业务管理的构架组织
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涉税业务管理的不断强化还需要对涉税业务管理的构架组织进行不断的健全。可以说金融企业构架组织的健全是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管理依据以往实际管理特点给予不断的优化,可以设置一些涉税业务的风险监督岗位,对于不同涉税业务岗位职责给予有效明确,对岗位权限进行有效划分。此外还可以建立涉税业务反馈机制以及意见接受部门[5]。进而通过上述这些方式来不断强化涉税业务的实际风险管理。
4 结 论
综上分析可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讲商业银行又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对金融行业的实际涉税业务给予研究可以从商业银行的涉税业务来进行具体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实际涉税业务存在风险的重要内部以及外部相关因素,并给予其涉税业务管理上的一定建议,进而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也为我国金融行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丽敏,冯竹君,李雪初 银行实物黄金交易的涉税风险应对[J].征信,2013(4):86-89
[2]张阳 广告行业“营改增”涉税管理风险及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37-40
[3]刘剑文 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2014(1):31-41
金融行业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行业集中度;现金循环周期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5.12.001〔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期,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金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Klapper(2004)[1]对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对他们采用的存货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存货融资模式的基本运作原理。Fellen等(2009)[2]探讨了全球信贷紧缩对供应链财务系统资金链断裂的影响,指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对优化供应链财务管理需求的增强,致力于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的金融服务随之产生,即供应链金融。Hofmann(2005)[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向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它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核心企业这一优秀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同时向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针对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国内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2007年,是从物流金融演变过来的。罗齐和朱道立(2001)[4]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运作模式。随后邹小秡和唐元琦(2004)[5]在“融通仓”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物流金融的定义,即对物流产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业务,安排和协调物流领域中资金的流动,使得管理更加有效。阎俊宏和许祥秦(2007)[6]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由供应链中占主导的核心企业“1”出发,将服务扩展到其配套企业“N”的一种业务模式。尽管国内不少金融机构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也稳步增长,但有关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及其带来实际收益方面的定量研究很少,现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7-9]。为了探究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潜力,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分析供应链金融在各行业的应用潜力,为我国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给出参考建议。
1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提供相应的全套融资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盈利。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由银行主导,因此本文从银行角度分析阐述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供应链是一条信用链,链上各节点的信用水平不但相差很大,而且相互影响。而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将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级别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上,对供应链整体重新进行信用评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从而将融资服务延伸到其他节点企业,以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重点选择市场需求稳定、行业容量广阔、交易金额巨大、交易方式规范、生产经营稳定、集群效应较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银行进行纵向深入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发展前景以及产业链的状况来估算各行业的信用级别,从而大致归纳应当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行业为:(1)在资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的行业,如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类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通常拥有相当雄厚的营运资金,且由于其自然资源独占性优势使得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较高,不确定性风险较小。(2)已经形成规模经营的,资金技术壁垒较高的,外来竞争者不易进入的行业,如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建材等。这些行业有着多年经营基础、强大的产业链,并与较多的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形成了共存的链条关系。总的来说,根据各大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情况可以看出,钢铁、汽车、能源三大行业是供应链金融重点发展行业,并且已初具规模,银行在这三大行业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
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虽然会考虑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但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那些有很大融资需求但信用资质不能满足条件的企业一般选择视而不见。因此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现状并不能完整体现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提供的是一种供应链财务管理方案,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进行优化来改善各节点的融资状况,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因此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供应链状况和它们的资金改善需求。国外供应链金融起步比我国早,发展也更为成熟,已有一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的调研结果。美国最大的调研公司Aberdeen集团[10]在其2007年的一份供应链金融标准调查报告中指出,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应用带来显著收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制造业、电子业、食品饮料业以及制药业。国内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调研数据相对较少,但许多企业基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适用行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文献[11]对数百家企业的财务总监进行了询问,受访的财务总监们普遍认为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最适合采用供应链金融,其次商场超市(即零售业)、钢铁、化工和石油行业也较合适。此外,他们指出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与各行业实际运作流程特点相匹配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综上,根据国内外的调研结果可知,企业视角下我国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几个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零售业。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以上几个行业中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价值,但仍有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可以为其带来可观利益。为了让企业充分了解到自身所在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大小,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以下将从理论角度定量地分析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为我国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提供理论依据。
3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
目前,银行和企业对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的分析都是定性的,不能指出各行业的应用潜力的具体值,及其之间的差距。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下面构建供应链金融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
3.1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指标
由于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供应链状况及其资金改善需求,因此估算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首先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以及各行业遭受的财务优化和运营成本的压力进行分析,从而选用合适的指标来反映出这种资金运营压力。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来体现各行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压力,用于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3.1.1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评价公司控制市场效率的有效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其集中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垄断程度以及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场份额和利润率。行业集中度越低,行业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间竞争激烈,越接近完全竞争。在利润微薄而又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对于降低资金运作成本的压力应该是较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可以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稳固整个供应链条,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行业集中度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一个指标。行业集中度越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越大。3.1.2行业现金循环周期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反映了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需求,并决定了企业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过往的文献和实践研究都表明现金循环周期与企业绩效和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呈现行业差异。2002年,Farris和Hutchison[12]提出了现金周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缩短现金循环周期是实现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他们给出的现金循环周期计算公式如下: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2)对于各行业来说,各自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方法和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从侧面说明整个供应链在资金流动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改进优化空间。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被认为是该行业是否需要降低贸易财务成本的最显著的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较长,说明该行业对优化资金流有更大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降低公司的营运资金融资成本。因此行业现金循环周期可以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另一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越长,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越大。本文所说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是指各行业内企业现金循环周期的算术平均值,各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
3.2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可以采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各行业应用潜力进行排序,从而选出应用潜力较大的行业。设总共研究的样本行业有n个,行业集中度(CR4)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为第一个和第二个指标,Xi表示第i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Yi表示第i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由于行业集中度CR4(Xi)属于逆向指标,故先对CR4采用倒数法,令X′i=1/Xi,将其变为正向指标。根据Hofmann[13]对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衡量的相关理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状况进行优化,而现金循环周期的长短反映了企业资金流的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它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思想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度普遍偏低,除了个别集中度极高的行业外,其余行业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认为,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指标Vi对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影响大于行业集中度指标Ui的影响,即ω2>ω1。考虑到实际情况以及计算的简便性,设定ω1、ω2的值分别为0.3和0.7。
4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由于我国行业众多,有些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本节将选取对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行业作为对象,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行业潜力度量模型计算所选择行业的潜力值并进行分析,最后为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金融业务提供指导建议。
4.1行业选择及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间,我国GDP为56884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6957亿元、249684.4亿元和262203.8亿元。同时,三大产业占我国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0%、43.9%、46.1%,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9%、48.3%、46.8%。可以看到,不管是GDP所占比重还是对GDP的增长贡献率,第二、三产业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因此这里主要研究第二、三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是基于我国当前各行业的经济现状来进行估算的,因此本文选取2014年的行业财务数据来计算现金循环周期。通过查询万得数据库提供的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得到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排名前十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的平均值(见表1)。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4.2行业潜力估算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Dec.2015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
4.2行业潜力估算
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年鉴今年未有更新(如《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因此本文直接采用文献[13](2012)中计算出的五大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4(Xi)。将以上数据及表1中列出的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Yi)通过公式(3)~(4)分别标准化为Ui、Vi,随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值Qi(其中ω1=0.3,ω2=0.7)。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各行业按照Qi的值从大到小依序排列。此外,从表1可以看到制造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最大(39.5%),因此对其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也进行了估算。制造业下的31个二级分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现金循环周期值分别来自文献[14]和万得数据库中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制造业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3,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及排序方式与表2一致。
4.3各行业应用潜力结果对比分析
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制造业的应用潜力最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为12.09%,表明整个行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导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偏低;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行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长达54天,说明该行业的供应链中资金流转速度较慢,营运资本的利用率不高。从制造业二级分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制造业中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最大的三大行业依次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建筑业的行业状况与制造业相似,虽然行业集中度(21.45%)高于制造业(12.09%),但现金循环周期偏长(87)使其行业应用潜力计算结果相对较大,因此这个行业也有一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此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的计算结果均偏低,主要因为这两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以改善的空间较小,因此认为这两个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大,可以通过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资金流转速度。
4.4对银行和企业的指导建议
从第二节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银行比较偏向于与钢铁、汽车和能源领域中的企业进行合作,而这三者均属于制造业,与本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二级分类中得分很高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并没有被银行划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相反,得分较低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反而很受银行重视。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银行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从那些产业链条较为完备、已经具有规模效应、行业秩序相对规范、资信良好的行业入手,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我们给银行的建议是,在维持原有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资信良好的企业来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以多关注一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存在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建筑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潜力,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在这方面开展的业务本就不多;另一方面,建筑业虽然现金循环周期长,但是有充足的初始资金作为补充,因此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较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企业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而对于建筑业中的企业来说,如果遇到了资金问题,也不妨考虑利用供应链金融来缓解资金压力。
5结束语
本文从行业应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两个指标,构建了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从而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值。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许多行业都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制造业最大,随后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将计算结果与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建议银行可以在制造业中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选择合适的企业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建议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的企业可尝试通过供应金融这一新兴融资方式来寻求突破,缓解自身的资金运营压力。
参考文献
1.KlapperL.TheRoleofFactoringforFinanc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ing,2006,30(11):3111~3130
2.FellenzMR,AugustenborgC,BradyM,GreeneJ.Re-quirementsforanEvolvingModelofSupplyChainFinance:ATechnologyandServiceProvidersPerspectiv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10(29):227~235
3.HofmannE.SupplyChainFinance:SomeConceptualIn-sights[J].LogisticManagement,2005:203~214
4.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16(2):11~14
5.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1~22,45.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7
7.孙建勇,赵道致,何龙飞.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84~89
8.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2~5,9
9.金波,郭巧英,李忠卫.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融资收益的供给与分配[J].工业技术经济,2013,(4):43~48
10.SadlovskaV.The2008StateofTheMarketinSupplyChainFinance[R].Boston:AberdeenGroup,2007
11.首席财务官编辑部.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12.TheodoreFM,HutchisonPD.Cash-to-cash:TheNewSupplyChainManagementMetric[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2,32(4):288~298
13.HofmannE,BelinO.SupplyChainFinanceSolutions:Relevance-Propositions-MarketValue[M].Berlin:Springer-Verlag,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