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条形统计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条形统计图范文1

条形:条形统计图可以体现出每组中数据中的具体数据,容易比较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差别。

扇形:扇形统计图可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的百分比,容易显示数据相对总数的大小。

折线: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来源:文章屋网 )

条形统计图范文2

1.1 定义

合同(如下文定义)中以下的用词及词句,除根据上下文另有要求外,应具有本条所赋予它们的涵义:

(1)“业主”指在第二部分专用条款插入表中提及的当事人及其取得该当事人的资格的法定继承人,不包括该当事人的任何受让人(除承包人同意外)。业主可在本合同项下指定一家采购全权机构,如果已经指定,则在投标须知前附表第3项中指明采购机构的名称、采购、监督和支付的范围,以及在招标期间及随后的授标等问题上的责任。

(2)“承包人”指其投标书被业主接受的当事人,或其法定继承人,不包括该事人的任何受让人(除业主同意外)。

(3)“分包人”指在合同中提及的承担部分工程施工的当事人或经工程师同意分包了部分工程的任何当事人,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的法定继承人,但不包括任何其他受让人。

(4)“工程师”指由业主指定的为执行合同规定的任务的工程师,并在第一部专用条款插入表中提及为工程师人的,或由业主任命并书面通知承包人代行工程师职权的人。

(5)“工程师代表”指根据2.2款规定,随时由工程师任命的个人。

(6)“承包人授权代表”是指由承包人任命,在本合同项下代行承包人全权的人。

(7)“熟练工人”指的是熟悉放样,对复杂的工程能进行监督的工人,并包括备操作人员。

(8)“非熟练工人”指的是持普通手工工具,包括小型动力工具进行施工作业人员。

(9)“工程”指永久性工程及临时性或视情况为两者之一。

(10)“永久性工程”指根据合同规定将建造的永久性工程(包括设施)。

(11)“临时性工程”指在施工并完成工程及维修缺陷中所需的及有关的各种临工程(不包括承包人的设备)。

(12)“设施”指定于构成或构成永久工程组成部分的机器、装置或类似的物件

(13)“承包人的设备”指不包括构成或预定构成部分永久性工程的设施、材料其他物品在内的所有施工并完成工程及维修缺陷所需的、任何性质的设备及物品(包括临时工程)。

(14)“分段工程”是指在合同别规定的作为工程一部分的分段工程。

(15)“工地”指为施工工程由业主提供的用地及在合同别注明的将构成部工地的任何其他场所。

1.2 标题和旁注

各个条款中的标题及旁注不应视为条款的一部分,在合同条款或合同本身的解释中也不应加以考虑。

1.3 注释

凡指当事人或当事人各方的字词应包括公司和有法人资格的任何组织。

1.4 单数和复数

仅表明单数形式的词也可以代表复数,根据上下文需要而定,反之亦然。

1.5 通知、同意、批准、证明和决定

除非另有规定,凡合同条款中提及的由任何人发出、给予的任何通知,同意、批准、证明或决定应是书面形式的。并应对“通知”、“证明”或“决定”等词作相应的解释。任何这种同意、批准、证明或决定不应被无理扣留或延误。

第二章 工程师和工程师代表

2.1 工程师的职责和权力

条形统计图范文3

关键词:同地质条件湿陷性 处理方法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1.1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和全世界大面积存在,对其上部的建筑实体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其处理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总结不外乎四种:一、整体置换,二、夯压、挤密,三、桩基穿透,四、水浸法或化学加固土体。其中,夯压、挤密的处理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其中在国内方法简单的处理手段就有强夯法、土或灰土挤密桩法、柱锤冲孔夯扩法等,对某一地质条件来说,技术、经济、时间等综合效果最好的方法可能只有一种是最佳的,但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条件,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这就不得不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处理同一问题,达到同样的处理目的,以下就上述处理方法在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施工环境情况下的应用及其方法的优缺点、效果及适用性作一简要探讨。

2工程实例:

南水北调中线某段工程,坐落在约7.5米厚的湿陷性土层上,湿陷性土层在平面上分布均匀,失陷系数0.028-0.039,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地质条件差异小,采用的处理方法为:强夯法、土挤密桩法。其中,土挤密桩法根据成孔工艺又分为:导杆式柴油锤锤击沉管成孔法、振动沉管成孔法、柱锤冲孔成孔夯扩法和机械洛阳铲成孔锤击夯扩法。穿透法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

3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3.1强夯法:基于挤密方法的竖向挤密类型,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3000-4000KN.m的夯击能进行处理,有效处理深度7-8米,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但该方法对附近村庄建筑物的震动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400米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造价低,是首选的处理方法。

设计采用单点夯击能3000-4000KN·m,夯点间距3.65米,第一遍6.5米,单点夯击次数10-12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第二遍夯点间距3.65米,位于第一遍夯点之间,单点夯击次数不少于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最后一遍夯点压1/3锤直径,单点3击。两遍之间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最后经质量检测,地基土在7-8米深度内的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

3.2土挤密桩法:

3.2.1导杆式柴油锤锤击沉管成孔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处理深度小于9米的地段,原因在于当处理深度大于9米时出现拔管困难,且该方法噪音大,对附近村庄居民的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100米的地段,同时不适合于地基土饱和度大于65%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但造价较高,是处理方法的第二选择。

该方法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8.5米,桩间距1.2米,有效处理深度8-9米,有效成孔深度8.5米,采用隔桩成孔,用专用夯实设备孔内每填高1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用350Kg夯锤落距800mm夯击一次,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

3.2.2柱锤冲孔成孔夯扩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二次挤密,对成孔难度大的地段可进行套管跟进成孔,扩大了使用范围,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该方法设备和施工方法简单、直观、效果显著,缺点是施工速度慢,造价高,是处理方法的第三选择。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10米以上,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9.5米,桩间距1.5米,有效处理深度10米,采用隔桩成孔,用成孔夯锤在孔内每填高4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夯锤落距1000mm夯击一次,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挤密效果很好。

3.2.3振动沉管成孔法:该方法与柴油锤锤击沉管法相似,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复打反插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二次挤密,处理深度较锤击沉管法大,最大处理深度可达18米,但该方法震动噪音都较大,对附近村庄居民的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200米的地段,同时不适合于地基土饱和度大于65%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但对电的依赖性高,造价较高,用发电机非常不经济,是处理方法的第四选择。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18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12.5米,桩间距1.5米,有效处理深度12.5米,采用隔桩成孔,用成孔夯锤在孔内每填高10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用振动沉管反插挤密回填土,直到管加压并锤头电流值达到120A时停止,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也有局部地段因地基土含水量较大,采用碎石进行下部回填,上部采用碾压粘土封顶的方法,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桩间土与桩体回填土的挤密效果均较好。

3.2.4机械洛阳铲成孔锤击夯扩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挤密,但挤密效果主要是挤密桩体所用锥形锤的锤形和重量、落距等因素形成的夯扩效应对桩间土的影响,对机械洛阳铲的成孔垂直度要求较高,主要是置换作用,所以要求的置换率较高,导致经济性降低。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7.5米,桩间距1.0米,有效处理深度7-8米,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该方法简单、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适用于高压线下及大型设备无法到达的区域,缺点是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效果主要是置换,桩周土挤密效果差,只能部分消除湿陷性,是处理方法的无奈之举。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20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7.5米,桩间距1.0米,有效处理深度7.5米,用机械洛阳铲隔桩成孔,用重量约800Kg的夯锤落距不小于1.5米在孔内每填高3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夯2锤,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桩间土的湿陷性未完全消除,但剩余湿陷量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桩体的检测未出现湿陷性,处理效果较明显,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桩体回填土的挤密置换效果优于桩间土的侧向挤密 。

3.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基于穿透湿陷性土层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置换并穿透湿陷性土层的方法来减小土层的附加压力,通过桩体将上部荷载传递到下部湿陷性土层的方法来减小地层的湿陷性影响。该方法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强,缺点是造价高,对电和混凝土的依赖性强,效果主要是置换,桩周土基本没有挤密效果,不能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30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21米,桩间距1.4米,桩体混凝土强度C20,施工顺序为隔桩跳打,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不需进行湿陷性检测。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因地基土含水量较大,饱和度较高、挤密法无法成孔的地段采用。

3.4水浸法或化学加固土体法:基于通过预先固结或充填化学材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为通过管路或钻头将化学浆液注入土体内,通过化学浆液与土颗粒胶结并充填湿陷土体的孔隙,提高土体的孔隙比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水浸法对处理自重湿陷性场地的处理效果明显,但不能完全消除,对处理非自重湿陷性场地的处理效果不明显,该方法简单、直观、造价低,缺点是施工速度慢,对周围环境要求高,对处理深度较大的场地不适用。

4结束语: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某一种地质条件来说可能在设计时考虑最经济、工期短且质量容易控制的方案,但对于线路性工程来说,跨越地域广、施工条件千差万别,设计的处理方法要与实际施工环境相适应,综合应用各种可能手段来处理同一问题,充分发挥各种施工处理方法的优势,达到了处理目的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闫明礼等.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2003.25(3)

条形统计图范文4

[关键词]统计观念;条形统计图;丰盈教材;合理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14-0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其中在四年级上册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重新梳理、整合成一个单元的内容,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以一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单元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其中例1(如图1)的编排,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了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希望通过教学呈现学生用统计表、象形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体会图、表不同的特点。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如图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补充绘制条形统计图。

纵观这样的教学编排似乎无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仅凭两个例题就试图建构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比较牵强。特别是我们不宜过高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因为学生只是在第一学段接触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而受到课时限制(第一学段涉及的统计知识教学一般课时较少),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识仍只是点状的、不完整的,大多还停留在“象形”的层面上,对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以及对统计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所以,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的前提下,如何丰盈教材,让例题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利于学生自觉地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扎实掌握相应技能,成为我执教“条形统计图(1)”一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下面借助本课的两个课堂片断说说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实践]

[片断一]数形结合,建构条形统计图

出示例1情境图(如图3):

师: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你能统计一下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吗?你能把这些数据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主选择整理数据的方式并进行汇报。)

(1)反馈统计表。

师:你是怎样表示数据的?

生:我用的是表格,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数数。

(2)反馈象形图。

师:你们看懂了吗?他是怎么表示数据的?

生:用1个圆圈或长方形表示一天的天气。有几天就在那一类上画几个或。

(3)建构条形统计图(选取用方格图的展示)。

师:如果要让人一眼就看出晴天的天数是9 天,你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在每一类格子上面写数,或在格子里面写数,或在格子最左边写数。

师:哪种更好?

生:第3种。我们对着左边的数,就能知道对应格子的总数,也更方便美观。

师:如果把这些方块连起来,就会得到一个个的直条。我们也可以用直条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多少。(板书:直条 数据的多少)(手势示意)直条越高,表示数量越多,直条越矮,表示数量越少。如果两个直条高度一致,表示它们的数量相等。

师:现在老师继续把这幅图(如图4)完善一下,请看――(补充网格、统计图标题、横轴、纵轴等信息)

师:注意观察,老师补充了哪些东西?

生:有网格和天数,有横竖两条线……

师: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的射线是横轴。在这里横轴表示什么?

生:统计的类别。

师:在横轴上,直条和直条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这些间隔距离相等。与横轴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

生:竖轴。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已经跟数学家很相似了。其实它叫作纵轴。纵轴是用来表示统计的数量,在这里表示天数。纵轴是带箭头的射线,越往上,表示数据越大。

师:(指0的位置)横轴和纵轴有个交点,这里表示的数量是几?

生:表示0。

师:0是纵轴的起点。纵轴平均分成许多小格,每一格表示的数量都相等。在这里每一格代表几天?2格呢?5格呢?

条形统计图范文5

根据教材设计安排,本节课必须提前栽种蒜苗,记录蒜苗生长相关数据,在获取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学会制作条形或折线统计图,明确二者的区别。但是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进度,正好在12月份。北方的农村小学天寒地冻,在校内实地栽种或安排学生回家栽种蒜苗,效果都不够理想。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面对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我认真思考,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绘制条形统计图,收集数据不应该仅限于蒜苗的长势,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不应该仅限于“栽蒜苗”。学习实践活动应该结合真正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场景中帮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于是,我为同学们创设了“小小数学竞赛”的学习情景,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首先,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数学竞赛,题量不多,共10道题,有一定的区分度。竞赛结束后,同座位同学相互交换,对照正确答案相互批阅,数出自己计算对的题目数。然后,随机选出几位同学,将他们算对的题目数填入黑板上的统计表。再进一步启发:能否学画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反映这些同学的竞赛成绩?引导学生了解画统计图的基本方法以及竖轴、横轴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测试结果,用竖轴的一格表示一道题,横轴中的一格代表一位同学,统计这些同学竞赛做题的对错情况,学会画条形统计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中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和不确定性,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道题按照10分计算,刚才几位同学的竞赛分数又分别是多少?如果以竞赛的分数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少分?请同学们试一试,画出你们小组同学的数学计算竞赛成绩统计图。再根据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完成课后的条形统计图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的设计,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准备这一难点,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生活情景入手引入新课,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练习、操作、真切的感知、观察的机会,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当堂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知识。

第二课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关键是将栽蒜苗获得的相关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分辨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教学中,由于同样的实际困难:无法观察到蒜苗的生长趋势,不可能用收集到蒜苗的长势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感受到一点就是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活动格外感兴趣,于是,我收集整理出每位同学1―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要求对照考试成绩来绘制折线统计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公布了一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指导学生以这位同学的学期考试成绩为基本数据,绘制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围绕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这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成功、愉悦和兴奋感,我发给每位同学本人1―4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单,要求对照自己的考试成绩,并选择学习的伙伴,运用刚刚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知识,制作一幅自己的或学习伙伴的数学成绩折线统计图。观察、讨论并回答:成绩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

条形统计图范文6

关键词:联系生活;素材选择;教学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50-0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55―56页《条形统计图》(教学案例)

准备材料:4开白纸8张,彩笔一盒。

现状分析:

我是一位青年教师。近几年来担任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在工作中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主动探索、积极尝试和使用参与式教学,努力创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喜闻乐见的现象、素材及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常识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数学,不但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实践的能力。

今年所带的班级(实验班--是从原五年级抽出的学困生、问题生)学生不但基础差,而且学习及生活习惯也差,上课如果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去引导学习,往往上是事倍功半,如果立足现状,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主线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条形统计图》。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具有一定的统计基础,所以本节课只教学生制作、分析条形统计图。

教学片段:(一)

谈话引题 收集数据 制作图表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今天我来看看同学们是否还记着。

生:好。

师:请焦李刚同学说说你们家近几年的花椒收入情况,请焦通通同学在黑板上列表记录。(焦通通同学在黑板前做好记录准备)

焦李刚同学说:2003年收入3500元,2004年由于受四月份严重霜冻影响收入仅仅500元,2005年收入4500元,2006年收入6500元,2007年由于受病虫害影响收入3500元,2008年收入9600元。

师:同学们发现的问题真不少,但还有一种图叫条形统计图,更能鲜明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制作方法。

条形统计图是由两条互相垂直且东北指向射线组成,(边说边画图)横线上的线段一般表示年份、月份等,竖线上的线段表示一定的数值,数值的大小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下面我们根据上表来制作条形统计图好码?

生:好。

师: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设计制作这个条形统计图,制好后贴在黑板上,我看看哪个组制得最好最快。

(我为每个小组发给白纸一张,彩笔两支。学生纷纷合作学习,进入紧张的讨论制图之中。我深入小组内巡查指导,在巡查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竖线上的数值确定不够准确,我进行了相应的点拨。约15分钟学生已将自己设计制作的统计图贴在了黑板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师;(看了看黑板上学生制作的统计图和颜悦色地说)同学们你们仅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制作好了统计图,真聪明。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将来的工作中,你们一定是最棒的。(我竖起大母指,学生一阵掌声)但我还看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不知同学们看出来了没有?

生:看出来了。

师:哪些地方还得改正?

学生甲:“合作组”的条形图画得不够端正;

学生乙:“一帮一组”的数值标得不准确。

......(根据学生的描述请小组长改正,我强调,并讲评、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对,同学们看得比老师还详细。这些同学指出的地方都是我们以后制作条形统计图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下去后将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在作业本上。我看看谁做得最好。(下课)

教学反思:

(一)、选材精当 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堂课,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为主导进行教学,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到教材当中,不仅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而且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而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选择的素材巧妙,学生人人皆知,个个明晓。

(二)、重视群体 关注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