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韩非子寓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寓言范文1

[关键词]孔子学院 非洲 汉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红秀(1969- ),男,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教学管理研究。 (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27-03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兴起了“汉语热”。为了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2004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借鉴英、法、西、德等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创办了孔子学院。2006年6月,总书记作出批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势头很好。不少国家纷纷要求建立孔子学院。我国宜加大对此项合作的支持力度。关键是培养合格的师资。望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力求开办一所,就确保办好一所。”①截止到2011年,全球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专兼职教职工达1万多人,注册学员达50多万人。同样,非洲汉语教学是在孔子学院的框架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推进了中非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对话,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一、孔子学院在非洲汉语教学的现状

2005年12月4日,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由天津师范大学与之合作创办。截止到2011年,非洲已有17个国家设立了22所孔子学院和4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都是非洲各国高校与中国著名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双方高校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了双方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1.开设多层次的汉语课程。根据《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主要有五项任务: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近几年,非洲许多国家都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需求样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非洲汉语课程主要有汉语专业课程、学分课程、成人语言课程、中小学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各个孔子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津巴布韦大学和利比里亚大学等孔子学院,与所在大学联合为学生开设了汉语专业学位教育,填补了这些国家汉语专业教育的空白。非洲其他十多所孔子学院的汉语课程被纳入所在学校学分教育体系。同时,非洲许多孔子学院都开设了成人语言课程。埃及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顺应当地汉语导游缺乏的状况,开设了汉语导游班;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孔子学院、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等为所在国外交部、公安部、海关等部门公务人员专门开设汉语实用班。此外,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利比里亚大学和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还开办了广播汉语俱乐部,通过广播教授汉语。

2.“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非洲由于孔子学院少,而需求量大,许多孔子学院采用“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所谓“一院多点”,是指一所孔子学院在校内外开办多个教学点,以满足当地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需求。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帮助当地6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本科学位课程或选修课程。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帮助当地5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开办了4个教学点,除了在大学里开设汉语学分制选修课,还在社区与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开办了成人汉语教学点。博茨瓦纳大学、基加利教育学院、津巴布韦大学、罗德斯大学和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及马里阿斯基亚中学孔子课堂等均在周边大中小学设立了汉语教学点。“一院多点”办学模式扩大了汉语教学对象覆盖面,为在非洲的大学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教学与文化活动并重。孔子学院除了汉语教学外,文化宣传活动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非洲人民具有能歌善舞的天赋。针对非洲人民的特点,各孔子学院结合中国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举行晚会、讲座、中华饮食节、电影节等方式,为非洲各国民众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津巴布韦大学、利比里亚大学等10所孔子学院成立了中文合唱团。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和博茨瓦纳大学等12所孔子学院举办了图书展。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基加利教育学院等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教育展。斯坦陵布什大学举办中国丝绸与绘画展。笔者所在的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开办了太极拳班和剪纸班,成立了学生汉语俱乐部,每年举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

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每周末给全校学生免费放映中国电影。这些文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学生报名参加汉语课程学习。据统计,2010年,非洲孔子学院和课堂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87场,参加人数达53000人。

韩非子寓言范文2

2、该句语出先秦韩非子《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的寓言《智子疑邻》。

3、全文原文如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白话文释义: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韩非子寓言范文3

1、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2、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3、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4、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来源:文章屋网 )

韩非子寓言范文4

摘要 汉魏六朝谐谑小说开后世幽默讽刺小说之先河,考察其文学起源,当是在先秦戏谑嘲讽诗、诸子寓言、史籍谐谑故事等文学的共同滋养下得以产生,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谐谑小说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价值的文体。

关键词:汉魏六朝 谐谑小说 文学起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谐谑小说,发轫于先秦,独立于汉魏六朝,曹魏邯郸淳《笑林》的结集,首开“谐谑小说”一体,此后继作如《世说新语・排调》、《笑苑》、《解颐》、《启颜录》等。《文心雕龙》“谐 ”篇对谐谑小说进行了理论阐释,并追溯了其产生之源。就文章的体制和写法而言,许多文体都可从先秦找到源头,考察谐谑小说之文学起源,也不能不追溯至先秦。

一 先秦戏谑嘲讽诗: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作为最初产生的文学样式,诗歌从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中的戏谑嘲讽诗不仅是代表之作,更成为中国谐谑文学的发端。先秦戏谑嘲讽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还有一些散见于《周易》及其它典籍。对于这些作品,众多学者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作赘言,仅就其与谐谑小说一体之关系作简要考察。

首先,其语言诙谐性与内容讽刺性的统一,确立了谐谑文学寓庄于谐的创作风格。《诗经》言:“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笺》曰:“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矜庄,而时戏谑。”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认为:“‘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此谓言语之闻耳。后人因此演而为诗,故有俳谐体……虽含讽谕,实则诙谐。”《诗经》中不乏诙谐幽默之作,然其创作精神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诗经》中的优秀之作正是具有这样一种含蓄委婉不直露的特点,于嬉笑怒骂中显示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喜剧文学的起点。

其次,其形式上的故事性孕育了谐谑小说产生的因子。董乃斌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说:“小说是一种具有虚构情节的叙事性散文,‘事’是构成小说内容的根本和基础;小说文体便是人与‘事’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对‘事’的认识、把握、记忆、表现(反映)能力进步到某种程度时才开始孕育,由萌芽而至于诞生的;诸种先于小说成熟的文体中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小说因素。而诗歌自其一出现便与‘事’有着密切联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经》中呈现出浓郁的感事色彩,如《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男女对答之语充满谐趣,以散文之笔写出,可作谐谑小说读。又如《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有华服骏马、豪宅美馔却不知享用的守财奴,成为后世此类形象的原型。

再次,《诗经》中戏谑嘲讽之作开俳谐一体,而俳谐诗于谐谑小说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谐谑小说的可读性。如《启颜录》中云:“唐宋国公萧 不解射,九月九日赐射,箭箭俱不著垛,一无所获。欧阳询咏之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里俳谐诗成为谐谑小说的创作手法之一,以诗作调笑时见于汉魏六朝谐谑小说之中。

《文心雕龙・谐 》中探寻谐谑文学源头时,也追溯至先秦民间戏谑嘲讽之作,认为“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谐谑小说即源于民众之“戏谑之言”。“谐 ”篇中揭示到:“昔华元弃甲,城者发 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据《左传・宣公二年》载,宋郑两国交战,将领华元丢盔弃甲,筑城民工嘲讽之,“ 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讥其瞪眼挺肚、趾高气扬,却不知羞耻的丑态。《左传・襄公四年》又记,鲁国大夫臧纥丧师辱国,百姓诮之,“侏儒侏儒,丧我于邾”。这些戏谑之歌单独看来,并无可笑之处,然置之于事件中,却感受到下层民众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之情。不敢明谤,寄之隐语,于调笑中见尖锐讽刺,可作谐谑小说观。

二 诸子寓言:谐谑中蕴含哲理,哲理中闪动谐谑

诸子散文对后世小说产生影响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散文中的叙事成分,二是散文中的寓言成分。而后者以其强烈的文学性为小说的萌发提供了重要契机。诸子寓言数量巨大,仅《韩非子》一书就有三百余篇,考其总数当在千篇以上。其中许多故事妙趣横生,谐谑中蕴涵着哲理,哲理中闪动着谐谑,成为谐谑小说的又一文学源头。鉴于前贤对诸子寓言喜剧性成因、特征等多有论述,重复部分兹不赘述,这里主要考察其对谐谑小说一体的影响。

其一,诸子寓言就其题材而言是讥讽的,手法却是俳谐的,寓庄于谐,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先导。寓言继承了《诗经》的讽刺传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人情世态、迂腐观念及思维方式予以辛辣的嘲讽,其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反语相讥、谈笑讽谏、旁敲侧击、借外讽内、自嘲自讽等讽刺技巧,为后世讽刺喜剧艺术和民族语言表达技巧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其以风趣、隽永、讥诮的语言,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宗旨。

其二,诸子寓言虚构、夸张的叙事描写技巧,对谐谑小说一体的形成起着哺育滋养的作用。先秦诸子在宣扬学说、游说进谏之时,为增强论辩的效果,向民间学习,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和史实加以改造或独立创作,这些为说理论道服务的寓言“开创了虚构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虚构的故事不一定具有喜剧性,而辅以夸张的创作方式,则更具喜剧的特质,如“守株待兔”、“邯郸学步”、“揠苗助长”等故事,既营造出诙谐幽默的氛围,又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宋代黄震认为,“庄子以不羁之材,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所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贤,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这里正是着眼于虚构、夸张手法于其中的运用。诸子寓言成为后世谐谑小说创作的不祧之祖。

其三,诸子寓言中愚人类型的出现开谐谑小说嘲愚之先声。中国自古就有尚智的传统,提倡通融变通,反对呆板守旧,对于愚人给予辛辣的嘲讽。先秦典籍中更是保存了大量讽刺故事,并塑造了一些箭垛式的愚人形象。依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有迂腐机械者、幼稚无知者、自以为是者、冒失蛮干者,其中宋国愚人形象成为典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庄子》中的“适越卖冠”、“鬻技封侯”,《韩非子》中的“智子疑邻”、“守株待兔”,等等,不胜枚举。王利器先生曾说:“如果说笑话这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在东汉末年的《笑林》才见于著录,那么,在战国以来诸子中有关宋人的讽刺小品,就是这种文艺形式的滥觞了。”而《笑林》中“齐人学瑟”、“担山鸡者”故事则直接来源于《尹文子》一书。大量讥讽愚人之作反映了民族群体意识对智慧的认同,而此观念又积淀为群体意识,反映于各种典籍之中,对愚的贬斥,千载不绝。嘲愚也由最初的寄生于诸子著作中的说理论辩的例证,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

其四,诸子散文中寓言的大量集中出现,如《韩非子》中《说林》、《储说》就可看作寓言作品的专集,影响着后世谐谑小说专集的产生与发展。“《笑林》、《艾子杂说》、《笑府》、《广笑府》、《笑得好》、《俏皮话》,等等,这众多的一脉相承、延绵两千余年寓言文学的巨著中,都可看到韩非《说林》和《储说》首创之功的光辉。”而作为谐谑小说集的开山之作――《笑林》,其名称也本自《说林》。《史记・韩非传》、司马贞《索引》说:“《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渊源关系可见一斑。

此外,诸子寓言中的许多谐谑之作如独立出来,可视为谐谑小说的题材。有的作品被收入谐谑小说集中,如上文所提到的“齐人学瑟”、“担山鸡者”故事;有的成为谐谑小说中某类故事的原型,如宋国愚人故事;有的被改编成为谐谑小说的佳作,如明代孙仲龄就将《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扩充改写为《东郭记》。尽管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许多寓言中涵盖着谐谑小说之作,而许多谐谑集中也不排斥诸子寓言的谐谑故事,仍不能在二者间划上等号。因为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不具有独立性,它只是诸子散文的结构单位,孕育和滋养着谐谑小说一体。

三 史籍谐谑故事:历史中的诙谐一幕

明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说:“史统散而小说兴。”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认为,史传所包含的小说文体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第一是结构方式,第二是叙事方式,第三是修辞方式。史籍与小说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而史籍中的谐谑故事更是谐谑小说之先声。如果说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萌芽状态的“准小说”,那么其中的谐谑之作则不妨视之为“准谐谑小说”。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各国互相征伐,兼并剧烈,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士,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或为稻粱谋,奔走列国,献计献策。其语浅近通俗,特别讲究论辩技巧。对此,郑凯先生在《先秦幽默文学论》中有详细的分析:这些游说之辞、外交之语诙谐幽默,又暗含锋芒,丰富了言语技巧,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的言语智慧以及对智语的推崇,无疑是对此的继承与发展。明代李维桢《广滑稽序》言:“春秋战国时聘问之使,游说之徒,酬往数言,肆而隐,曲而中,使人惊心动魄,解颐捧腹。”当然,这些记录机敏文人游士言行的篇章,其本身就是富于谐趣的佳作,为谐谑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先秦史籍中,不乏具有喜剧色彩的著作,如《左传》、《战国策》等,其中或有诙谐的民间故事,如《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或有统治者愚蠢举动的实录,如《左传》中所记宋襄公的蠢事,“无疑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最早的真人真事的笑话”。这些故事风趣隽永,对六朝谐谑小说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仅曹林娣、李泉辑录的《启颜录》一书就有15则故事本自史书。而《晏子春秋》一书则以其活泼生动的语言、滑稽幽默的故事,成为谐谑小说创作的先驱。该书围绕晏子的生平活动,塑造了一位娴于辞令、机敏干练的贤臣智者形象,而晏子也成为谐谑故事中的箭垛式人物,与愚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尚智”的传统。鉴于众多学者对该书有大量深入研究,在此笔者不再具体举例论述。需要指出的是,此书作为喜剧人物之专集,其滑稽谐谑故事的集中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史记・滑稽列传》是自觉地对谐谑之人、谐谑之事加以归类,是谐谑故事结集的先声,那么,《晏子春秋》就是非自觉状态下谐谑故事的独立专集,具有开创意义,不妨称之为“准谐谑小说集”。

综上,正是在先秦戏谑嘲讽诗、诸子寓言、史籍谐谑故事的文学滋养下,谐谑一体得以产生并成形。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谐谑小说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价值的文体。

参考文献:

[1] 孟稚:《文心雕龙・谐 ――谐谑小说的理论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何宗美:《论先秦寓言的喜剧美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 (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版。

[6] 汤利伟:《先秦寓言中愚人形象分类及宋人居多的原因》,《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 王利器、王贞珉:《中国古代笑话选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韩非子寓言范文5

——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张桂芳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2.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3.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许多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认知的图画和文字史料:

孔子画像。课本大字中和竖排的孔子论教育的原话。孙武的原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请按课本大字的顺序将他们排列出来。

②战国七雄指当时的哪七个诸侯国?请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回答。

③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7、8、9三课的课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在这三课中,我们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同学们已经知道,这500多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各国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学说和主张。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并且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车轮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他们中许多人至今还为中国嬴得世界的瞩目与尊敬。下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先结识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3.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同学们可能读过有关老子、孔子的故事吧?“子”在古时在姓氏后边,是作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你们小学六年级时学过一节关于孔子的历史课,叫做——(《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不光是大教育家,还是大思想家。“诸子百家”指的是许多有学问的人提出的学说、主张,“百”在这里不是固定的数,是多的意思。同学们打开课本,先看看第58页上的那个老者,他就是老子。

一、思想家老子与《道德经》(板书)

从画像观察,老子确实很老,背驼顶秃,眉毛都长得很长。不过他不一定姓“老”,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详细,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1n),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还记载老子晚年看到周朝日渐衰落,就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函谷关的守官尹喜对他说:“您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写下来吧。”于是,就有了《道德经》(又称《老子》)。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分“道”与“德”上下篇,5000字。流传下来的《道德经》实际上是经过战国时道家学派补充整理而成的。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还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说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什么意思呢,请看课本的小注。

老子是个学问很渊博的人,推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不然一个守函谷关的官怎么会知道他呢?相传,在老子做史官的时候,孔子曾亲往求救。课本上的图画《孔子见老子》,就是由这段故事而来的。拄杖的老子大概正在对孔子阐说做人行事的道理吧。这位不辞劳苦拜访名师的孔子,后来果真学有所成,他的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都远远超出了老子。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板书)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孔子画像,注意《老子》与《孔子》两幅画像的区别,从画像上看,孔子好像有向人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又像是在给学生上课。关于孔子,同学们知道些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1.创立儒家学派(板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幼时家里很穷,但他非常爱读书学习。孔子曾做过管理牛羊和管理仓库的小吏,课本小字写了他是怎样对待工作的,请大家课下去读。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后来他到了齐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未成,又回到鲁国,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行摄相事。后因与鲁国掌政者意见不合,率弟子辞职出走,到诸侯国奔走游说达14年之久,但始终不得志。68岁时,孔子回到故乡鲁国,潜心编订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长期研究学问和参预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学派。在古代,把为贵族人家相礼、作乐的知识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过儒,因而后世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这个字,孔子有过许多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爱做动词,即爱别人,爱众人。孔子这样提与他的经历有关,课本小字讲了一个故事(请同学读孔子路见妇人哭墓、叹苛政一段)。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这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经常对弟子讲“仁”,有的话传至今日,被赋予新的意义,对我们做人行事仍有警醒作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生活得好,也必须使别人生活得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的书,叫作《论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既深且远。

孔子不但有学问,创立了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位善于育人的好老师。他虽然没能成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但作为大教育家却成为后世为人师者的楷模。

2.兴办私学,致力教育(板书)

下面,请默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这段课文,包括大字、小字、竖排引言,结合小学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个问题:“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建树,哪些值得我们继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条整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这是很了不起的,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指导同学看彩图《杏坛》。)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编订古代典籍(板书)

为了教学需要,孔子悉心搜集、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相传,《诗经》、《》、都是孔子编订的。他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二、百家争鸣(板书)

战国时期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旧的阶级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强国并存、各自为政,新兴的地主阶级对如何治理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思想家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互相之间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等。

1.墨子与墨家:“非政”、“兼爱”(板书)

孔子死后大约11年,墨子出世。墨子名翟,做过较长时间的手工工匠,其技术与当时的鲁班齐名。墨子很爱读书思考,逐渐参预政治活动。当时孔子的儒学在许多国家流行,影响很大。墨子一开始也学儒家,渐渐发现一些问题。后来便自立新说,聚众讲学,(请看课本图《墨子和弟子在一起》)还常与儒家学派辩论,成为当时一大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孔墨显学”。

墨子出身于劳动者,自称“”,他的思想代表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墨子看到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被迫当兵打仗,人民颠沛流离,困苦不堪,因而提出“非攻”、“兼爱”的主张。“非”在这是责怪、反对的意思,就是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兼并战争。“兼爱”即互爱互利,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财的要以财助人。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怎么可能互助互爱呢?因此,这种主张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墨子还主张节俭,和弟子一起过简朴的生活,从图上也可看出,他们不脱离劳动。这与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形成鲜明对照。墨子还主张“尚贤”,官吏及至天子都要选拔贤能的人担任。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民主思想。

2.孟子:“民贵君轻”和“仁政”(板书)

大约墨子谢世四年,儒家与孔子齐名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孟子降生在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邹。孟子名轲,曾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地主阶级基本上巩固了统治地位。孟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要达到长治久安,必须“行仁政”,让农民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给农民充足的生产时间,减轻赋税,省减刑罚。孟子还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请看课本上竖排原话)他告诉统治者不能小看老百姓的力量,只有争取人民拥护,才能保住统治地位。他说:“桀纣之失效天下也,失其民也”。夏桀、商纣之所以败亡,就是因为他们太残暴,失去民心。

孟子的上述主张虽然是要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起了劝诫统治者不要过分欺压人民的作用,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之后,荀况成为战国时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与孔孟不同,注意吸收总结各派学说的成就,从中汲取积极因素,形成自己的学说,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在2000多年前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的时代,无疑是大胆而可贵的。他并不是妄言,而是说自然现象有规律可循,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天地官(管)而万物役”,荀子的名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荀子有个学生,叫韩非,不过他没有师承儒学,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学说体系。

3.韩非子和法家(板书)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晚期,出身韩国贵族。看到韩国日渐衰败,他很着急,屡次上书韩王,提出种种使国家富强的方略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主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制订国家政策。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以法令为准绳,不论官吏百姓,人人都当知法守法、受法度制约。韩非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君主将大权独揽。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写作,他的许多散文都成为传世名篇。为说明抽象的道理,他写了不少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已为后世熟知常用。

韩非的著述有10多万字,后来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和他在一起,死也安心了”,并逼着韩王派韩非入秦。可是韩非来到秦国后,没有受到重用,反而遭到同学李斯及他人的陷害,被迫自杀于狱中。韩非虽死,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秦王嬴政采用。

上面,我们介绍了战国“百家”中主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同学们已经知道,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初步确立,各国的封建统治者都力求图强革新,以巩固其统治,进而称霸天下。请大家从这个时代特点出发,想想哪家的学说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为有用?(引导同学回答问题,并加以归纳)当然是韩非子的学说。一方面他从历史进步的观点出发,赞赏改革,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另方面,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适应强国之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正因为如此,嬴政才赞赏并推行了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并由此成就帝王之业。

“百家争鸣”,我们主要介绍了政治学派。春秋战国时,由于大小战争连年不断,许多有志报国的人都研究战争,探讨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因而有所谓“兵家”,有人将他也放在“百家”之列。下面介绍两部著名的兵书。

四、《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板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译成英、日、俄、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这部书是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写的,书中叙述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遵循。如“我专而敌分”、“以十攻一”、“以众击寡”,讲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导同学看课本竖排原文,并作文字解释)讲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还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等更为我们所熟知。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原则,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据说现在连日本的企业家也研究《孙子兵法》,以求在商业竞争中削弱对手,发展自己。

《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孙武后代孙膑所著,就是那位创造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的孙膑。这部兵书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有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可惜传诸后世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了解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记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孙膑这几位重要人物生活的时代(春秋还是战国),以及他们的主要建树或主张、精辟名言。这些大思想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天下兴亡,对学问孜孜以求,值得我们学习。

5.作业

简述孔子的主要建树。

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归纳列表。

(三)教学建议及教学设备

韩非子寓言范文6

一、韩非子法律思想的产生

(一)社会背景

1.政治背景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为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和建立霸权,展开激烈兼并战争,各自成为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局面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臣弑君,子杀父,弟篡兄,下犯上等严重违反礼法的现象层出不穷。2.经济背景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宗法制社会向集权制社会的全面转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而激烈的变化。经济的变革,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变为逐渐承认土地私有,并且土地成为财产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争斗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人性论前提

1.荀子“人性恶”“性恶论”由荀子首先提出,韩非不仅将荀子“性恶论”推向了极端,而且在对人性是否能够改选的问题上,韩、荀发生了冲突,荀子虽然承认人性自私好利,而是也宣布这是属于“恶”。但荀子又认为,人的这种好利恶害的本性是应加以改造的,而且也能够加以改造即所谓对人性能够“化性起伪”。2.商鞅的“好利恶害”商鞅认为人性有好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本能地趋利避害。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又“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3.韩非的“人性好利论”韩非则不同于荀子和商鞅,他的人性论是在荀子和商鞅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每个人天生皆以计算之心相待,人们这种趋利避害的自私好利本性是无需改造的,也无法改造。道德教化,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治民的功利目的,倒是应该尊重人的好利本性,把全部的君法自觉地建立在“利”的基础之上,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在韩非看来,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人们为了生存,互相计算、互相交易、互相争夺、互相吞噬。这样韩非把一切都浸入冷冰冰的利害关系的计量之中,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把一切行为、观念以致情感本身,都归结为冷酷的个人利害,它成了衡量、考察、估计一切的尺度和标准。

二、韩非“法律发展”思想的内容

法家认为人类社会史发展运动的,而且越变越好。法律制度因势而立。上古之世,因为人民少而财货有余,故民不争,所以当时用“德治”、“礼治”就能治理天下。现在“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一)法律起源论

在法律起源上,法家都认为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韩非不但提出了进化的历史论,他还试图进一步说明社会历史变化的原因以及国家与法律产生的根源。1.无法律时代韩非看来,人类社会最初曾经过一个没有争夺的阶级。当时人与人之间其所以不发生争夺,就因为当时的人口少而天然的生活资料多,用不着争夺,因而也无需国家与法律。2.法律的出现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生活资料却增长不足,粥少僧多,不敷分配,便产生了争夺。他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馀,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於乱。”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变化,就必须要有国家和法律来“禁暴”、“止乱”,以维持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国家与法律就是在“人民众而货财寡”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制止争夺的需要而产生的。3.法律的发展韩非“法律发展”这种见解,正是人类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史影在他的主观意识中一种似是而非的反映。他把阶级社会和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看成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并企图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其产生的原因,这在当时的确不失为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见解。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由于历史是前进的,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生活方式也必是不同的,因而政治制度,统治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二)历史进化论

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之世即尧舜时代,中古之世即夏禹时代,近古之世即殷商时代三个时期。韩非提出了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因而复古是不可能的。1.上古之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2.中古之世韩非认为:“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他把古代的造房、用火的发明权归于少数“圣人”,而不认为是人民大众的创造,也不符合实际历史情况。但是也有他存在的意义,他看到了在历史中起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神。3.近古之世韩非认为:“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他认为,时代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韩非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复古主义思想。韩非还从认识论上证明复古主义思想的错误。韩非的认识论注重“参验”。他认为“上古”和“先王”,离开现在好几千年,对他们缺乏可供“参验”的根据,因而对它的真实性不能盲目相信。他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的历史进化的思想成为他的变法的理论根据,他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三)当今之道

1.适时施令韩非为了论证他历史进化论的合理性,还为了给法治说找到坚实的基础,他说:“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於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他举个例子,提出中世天子不如当今县令,其意在说明“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於世,而备適於事。”2.不可“守株”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韩非借以批评那些默守陈规者。“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指出,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和守株待兔之类人一样可笑。3.去除“五蠹”韩非指出:“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也要去除“五蠹”:“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於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他认为这五类人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收养光明正大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残破覆亡的国家,地削国灭的朝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韩非“法律发展”思想评析

(一)对韩非思想的评析1.法律起源的错误认识韩非用“人民众而货财寡”来解释当时实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所谓“争夺”以及国家与法律的起源,是完全错误的。他所谓的“争斗”其实就是指的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或集团政治、经济权力的争夺。这种斗争和争夺完全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剥削的结果。2.“人口论”的错误认识韩非虽然试图从物质原因去探讨历史发展的原因,但他却错误地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长。这种“人口论”的观点,实际上是抹杀了人的社会性,把社会的人看成生物学上的人了。因此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天生的“性恶”,无法改造,只有加强法治进行残酷的镇压才能防止动乱,结果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仍然归结为统治者的功劳。3.对韩非“人性论”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韩非子的时代,人性所表现出“恶”。很显然,在一个斗争的时代,为了图强,甚至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用“自为”来保护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一个历史发展迅速、社会变动激烈的时代,必须以个体的人性的“恶”来适应它。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历史酝酿的巨变背后,如果个体不去努力适应它,就不免会被社会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