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之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之树范文1

有一种生活,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奉献过,才知道其中的快乐,只有拥有过,才知道其中的纯粹。教书育人——耕耘荒芜的心田,催开生命之树的花蕾,享受生活的纯粹与幸福。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首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作为跨世纪的人民教师,我的生命更像是一团燃烧的火,我的生活更像是一曲雄壮的歌,我的事业更像是一首优美的诗。我愿赋心雨化虹云,将我所有的爱,所有的关心,所有的责任,都赋予我所挚爱的学生,以及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我将爱洒教坛,无怨无悔!以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从而造就出显著教育效果。

20多年来,我一直崇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并为此执著、奉献,以饱满的热情、不懈的努力,满载着知识和爱心,如痴如醉地播撒爱的阳光、追求自己人生的理想,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因为只有走进林中,才能真正理解鸟儿的叫声,感受树林里的快乐与幸福。

一、挚爱的阳光,温暖初绿的生命之树

“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教育信条。我认为: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都是爱的播撒,都可能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正因为如此,我努力地在建造美丽的生命之树中,用爱为学生播撒缕缕阳光,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

多年来,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爱”。290班的杨扬同学,由于父母离异,情感细腻、性格内向,八年级时他暗恋上了同班的女同学,便悄悄地从家里拿来手机,私下窥拍那个女孩很多的照片,我知道这一情况后,急匆匆地走到他身旁,这个男孩非常害怕,羞红着脸慌忙地把手伸进课桌里,似乎想要把照片删掉,而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也不想让他难堪,于是我平静地说:“你把作业交到我办公室来。”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样子。在办公室里我对他说:“你爱她,她爱你吗?为什么?你拿什么来作为你人生幸福生活的筹码……”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解说与启发并答应为他保密,我知道我是在保护一个男孩的自尊。中考成绩揭晓后,他考上了一中,后来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他搂着我哭着说:“老师,是您的爱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情……”

二、鼓励的泥土,培育幸福的生命之树

一名教师,无论被紧张的生活怎样挤压,只要心中还在呵护自己美好的教育理想,那他就是幸福的。幸福就是执著,幸福就是充实,幸福就是安慰。

当我用嘶哑的嗓子艰难地说话时,当我在雨雾中奔跑着回家时,当我在比赛活动中疲惫不堪时,有一种爱叫责任……

学校运动会,360班的运动员个儿矮、力气小,要在拔河比赛中取胜是有困难的,同学们很悲观,总觉得自己班肯定不行。我召集班委成员坚定地说:“同学们,我们班虽然没有运动健将,但我们有团队的力量,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没有比赛就放弃不是很可惜吗?好好组织一下,你们一定能行,一定是最棒的!”听了我的一番话,同学们树立了信心,认真研究了人员的安排,哪些同学排在最前,哪些同学排在最后,哪些同学组成拉拉队,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我也加入了组织拔河比赛的活动中。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拔河比赛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全班同学一片欢呼,我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真棒,我要分享这份幸福,运动会的事实,又一次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懂得自己的责任,更不能畏难就推卸责任!”

在班级这棵幸福的生命树上,每一片绿叶,都在努力伸展着自己。班上代婷婷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不够稳定,信心不足。 我多次找她谈话:“你成绩好,你能说说你还有哪些不足吗?”她说:“有啊,比如考试不够细心,思维不够灵活,有些科目成绩有待提高,老师您觉得呢?”我笑笑说:“你分析得很好。你还要记住,一个人的发展,知识不是唯一的,尤其是你们现在的年龄,要学会全面综合发展。老师想让你来当一名纪律委员怎么样?”“我怕做不好。”“没关系,先试一试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代婷婷同学每天都认真记录,及时了解同学迟到的原因,主动找该同学谈心,并从没有间断过。她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帮助了别人,也充实了自己。

正确对待分数,积极鼓励孩子,是我一贯的工作态度。学生受到伤害时,我细心呵护;学生学习落后时,我耐心辅导……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我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变得勇于克服困难,从不轻言放弃;他们关心老师,班级自主管理井井有条,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他们勇敢、自信、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受到领导与家长的称赞,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欣慰之情溢满心间。

教育是一片浩渺的海,博大、澎湃,而又精深。她无所谓惊天动地,面对的就是一件件平凡小事,热爱工作,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做好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才能演绎教育生活的精彩。

三、知识的养分,育肥瘦弱的生命之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忙碌的工作中,我总是坚持每天读书,从未间断。我阅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爱的教育》等,在这些教育思想的直射下,我的功利之心暴露在他们面前,原来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很多时候都是仅仅为了一次次的评价,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思想,竟是如此渺小,我不断反思,努力改变现状,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深入教育实践,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教书”,而应该以“育人”为教育的根本追求。

从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领悟到潜能生引导方法,让我憩息在生命之树的浓荫下。360班的杜山山同学刚入中学时,每节课总有科任老师反映他上课不守纪律,同学不乐意与他同桌。经过一段时间,我仔细观察他的学习状况,结合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采用了一套“中西合璧”的方法,改变以往其他老师对他的态度去引导,他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2012年4月的一天,我感冒了,一个特殊的纸包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里面放着感冒药,当我看到杜山山写的那张“医嘱”时,我顿时愕然!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如果我只单单追求考分,不积极增长学识,增长教育的技巧……我会毁掉一颗善良的心,会折损一棵瘦弱的树苗。我深深意识到:“知识也改变学生的人生观。”

四、追求的甘霖,浇灌参天的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范文2

第一个意味深长的启示

十九世纪是欧洲绘画艺术的壮年,新旧美术思潮频频更迭。浪漫主义的脉搏在炙热地跳动,古典主义的血液也在鲜活地流淌,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蓄势待发。

不过,依然能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里找到许多个宁静的下午,期间一位痴迷绘画的文艺青年在法国的一个小镇的花园里,望着自己刚为邻居画好的肖像发呆。由于艺技超群,请他帮忙画像的人纷至沓来,这可占用了这位业余画家不少的时间,于是他将“缩短作画时间”视作一种追求。这就是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爱自然,爱文学,也爱图方便。而刚好在另外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法国的一位退役军官Joseph Nicéhore Nièpce(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用针孔相机复刻并洗出了家中窗外的风景。这个消息让达盖尔产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兴奋感,不久后,达盖尔就如愿会见了这位伟大的发明者,并与他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合作,直至涅普斯因病逝世。经过执着努力,他终于发明了一种只需“20-30分钟”曝光时间的银版摄影术,并根据这种摄影术制作了第一台照相机。于是,当他心满意足地用自己的名字为他的发明命名时,也向摄影的领域投下了第一个意味深长的启示。就此,十九世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结束,而一个摄影的时代,却被真正开启了。

摄影术的自我解放

当观众最初面对达盖尔拍下的照片时,他们首先怀疑这是否是一幅画。于是,达盖尔不得不拿出放大镜,向观众解释摄影术在反映现实细节中表现出的非凡还原能力。这个故事恰好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摄影存在条件的质疑,以及摄影与绘画界限的模糊。不管怎样,摄影术作为一枚新鲜的时代产物,仍然震惊了整个欧洲,一时间,摄影展、摄影沙龙、摄影运动……各式各样有关摄影的活动在各国各地激烈地开展,像核爆炸股开出一个个蘑菇云。

然而,当时公认的观点是,由于摄影术依赖于镜头的光学作用和底片的化学作用,因此只能将现实的情境机械而冷漠地翻版、记录。摄影,决不可能像绘画那般成为一门艺术。与此同时,摄影史上的第一支流派――“绘画派”出现了,对摄影报以期望的艺术家们企图改变摄影的地位,他们绞尽脑汁地把照片弄得更像一幅画。如艺术摄影师Oscar Gustave Reilander(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条路”,与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对照来看,便颇有邯郸匍匐之感。

一战后,一位实验派的摄影师几乎在眨眼之间吸引了世界的眼球,他就是Man Ray(曼・雷),一位在某种程度上扭转摄影方向的人物。除了摄影,他还在诗歌、电影、雕塑等诸多领域有先锋性的造诣,可谓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不过,他开始摄影的契机完全不像他的成就那般崇高。1921年,Man Ray随另一位达达主义艺术家好友Marcel Duchamp(马塞尔・杜尚)离开纽约来到巴黎,由于痴心实验,终为生计所迫,只能把摄影作为谋生手段。然而,当他在此后开始时装摄影时,他浑然一体的艺术思维与摄影术碰撞出火花,使得摄影有了传递感情的能力和刺激眼球的威慑力。特别是曼・雷对光的运用前无古人,他的镜头里,摄影脱离了纯粹的纪实而有了无与伦比的唯美和“梦的通感”。而在他拍摄自己恋人吉吉的一系列广受称誉的作品中,幽默、朦胧、超现实等新奇的表现手法,更是与自己的情感结合,使得冷冰冰的镜头有爱的温热。有趣的是,这位达达主义的艺术大师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摄影家,用他己的话来说:“对我而言,摄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我喜欢兜风而经常开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成为一个驾驶员”。

一个美国战地记者的日本情怀

当摄影终于从绘画和纯粹记录这两个极端解放出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它的生命轨迹便会引发更多的好奇和关注。同时照相技术与照相机的更新换代,使摄影术在艺术家的眼里大放异彩。1925年,由德国徕兹公司生产的徕卡A型相机上市,这款相机可以被装进口袋轻松携带,使得摄影师以灵活动态的方式拍摄而不必受三脚架约束。由此,一大批摄影师们从摄影棚中涌入大街小巷,世界各地。其中一位年轻摄影师William Eugene Smith(威廉・尤金・史密斯)一门心思想成为战地记者,根本没想过自己后来会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新闻摄影师。

上天仿佛是在为史密斯酝酿一般,当他第一次来到日本,初上二战战场时的史密斯原想拍摄一些洋溢着爱国情感的照片。但是,他被眼前的场景吓坏了,他放弃了辨别交战双方正邪的想法,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战争给人类心灵带来的恐惧。他在日本各地战场上拍摄到的被苍蝇覆盖的奄奄一息的婴儿的照片,以及正在腐烂的日本兵尸体的影像,更是成了太平洋战场最严肃和最有力的战争影响罪证,对于历史的正义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战场上,他小伤频频,大伤不断。直至1945年,史密斯在冲绳海岸附近被一片弹壳的碎片击中,从嘴至手多处遭受重创,在两年的时间里无法进行工作。

在接受治疗的时间内,史密斯对医护人员、病人和弱者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当他再次拿起相机时,许多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作品相继出现。从1953年的“The Reign of Chemistry”(化学王国)到1955年在纽约“Museum of Modern Art”(现代美术馆)举办的“Family of Man”(人类的家庭)展览上压轴的“A Walk to Paradise Garden”(通向天堂之路),史密斯的纪实照片不再像是一张张照片,更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尤其是,史密斯关于助产士Maude Callen故事的照片感动了美国读者,人们纷纷捐款帮助她建立了诊所。当摄影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摄影师对于社会的地位和价值也由此显现出来,史密斯的一生就是对于个人摄影最完美的诠释。

谎言,情感,还是灵魂?

1947年,一位名为Robert Capa(罗伯特・卡帕)的匈牙利裔美籍战地摄影记者,将几位同好David Seymour(大卫・西摩),George Rodger(乔治・罗杰),以及Henri Cart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拉在一块儿,打算成立一个公司,专门负责发行乱世影像的照片。这家公司的宗旨是摄影师自主选题,自主经营,并拥有自己图片的著作权。这就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摄影组织――MAGNUM(马格南)。卡帕面对人生诙谐乐观,他曾有这样一句生动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很不幸,这位用生命在拍照的老兄终究没有史密斯那样的好运气。在躲过西班牙内战以及二战中一次次的炮火之后,由于与地雷靠得太近,在参与拍摄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但,马格南图片社留存了下来,引领了后来一大批具有真知灼见的双眼,称得上是卡帕一生伟大的贡献之一。

不知是马格南成就了布列松,还是布列松成就了马格南,总之,翻开当下的摄影作品,你很容易发现后人在细节中向这位“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致敬的蛛丝马迹。布列松生于巴黎,年轻时酷爱绘画,他的梦想一度是成为一个画家。奔放的思维方式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为他投身艺术准备了丰厚的先天条件。年轻的布列松来到非洲寻找内心的解脱和情感的释放,但那里,等待他的只有热病。1331年回法途中,他无意发现了35mm相机,小型相机立刻使他着了迷,为他找到了情绪的最佳“出口”。1932年,他携带徕卡相机和黑白胶卷游历世界,见证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观察绘画作品的独特视角影响了他的镜头,他用这样的眼睛捕捉并在一个又一个蓄势待发的“瞬间”按下快门。人们惊讶于一位摄影师的眼睛竟能具有如此之大的洞察力。在转瞬即逝的那个事件的至高点里,竟蕴藏着如此巨大信息。那些本来不易看到的动人而有趣的场景,就这样有了凝固在相纸上成为永恒的可能。

布列松是新一代摄影师的一面旗帜。他的摄影著作《决定性瞬间》更成为摄影名著之一,他在摄影舞台产生的巨大影响,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可以说,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影响到了全球的影像,他在拍摄的瞬间同时选取现实并重新构图,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有意思的是,也许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在布列松眼里,好不容易从绘画中解放出来的摄影似乎又回归了绘画。他认为摄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至布列松为止,对于摄影是不是一门艺术的问题,已经无需置疑了。

《美国人》的残缺世界

战后的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社会一派欣欣向荣。但是,在一个美国摄影师的镜头里,这个国家到处充满着伤口、残缺和幻灭。脱焦的画面里,黑糊糊的天空和建筑,阴冷忧郁的树木与河流、失衡的构图支撑起整个画框,这种压抑的气氛让人痛苦和彷徨。然而对此,著名电影导演Jim Jarmusch(吉姆・贾木许)这样评价道:“这不是完美的东西……但我感到自己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将它占有。”这就是摄影师Robert Frank(罗伯特・弗兰克)和他的摄影集《美国人》的力量。

拍摄《美国人》的时候,“瞬间美学”正在风行。因此,人们对弗兰克的作品褒贬不一。在弗兰克的眼里,世界是流动的也并非完美无缺。相反,正是其残缺成就了它的美丽。在弗兰克的作品里,漫不经心与条条框框、对焦不实与精准对焦等极端混合在了一起。他用一种可贵的眼光去质疑布列松的“摄影圣经”,对后来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时尚秀场的后台

战后,人们明显感到,对于绘画,摄影开始了反击,许多画家不得不因此下岗或转行。被取缔的职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美术记者,另一类是肖像画家。19世纪50年行的~些时尚刊物上,时尚照片已取代了版画插图。到了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在追求“即时魅力”和“新鲜潮流”的时尚界,摄影师已经可以轻松胜任画家的工作了。许多著名的摄影室也已是风生水起、家喻户晓。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名为Diane Arbus(戴安・阿巴斯)的女摄影师会成为日后挑战整个摄影世界。这位敏感多愁又有着男人一般强大灵魂的女人与社会扳起了手腕。同那些时尚画报里的俊男靓女不一样,阿巴斯照片里的主角是一些社会的边缘人――精神病人、畸形人、残疾人、同性恋者等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群,在简洁的构图里,镇定、坚韧地正视着镜头外观者的眼睛,没有一丝他人想象中的卑琐和怯懦。在她之前,罗伯特・弗兰克已经用独特的方式对城市的伤口进行了放大,但这次阿巴斯直截了当的正面补光和那些所谓的“怪咖”摄人心魄的神态,扇了明朗乐观又故作平和的社会一个巨大的耳光。当她将这些“局外人”呈现给主流规则中的人们以后,她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所做的深入探索,也成为纪实摄影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业性?创作与多元化!

当照片被印上画报,摄影的商业性就再也无法被否认了。

这个年代的某一天,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Martin Parr(马丁・帕尔)拍摄了一组名为“一日游”的照片。在这组照片里,一些英国市民为了买到比本国更便宜的日常用品,不惜在周末坐一小时渡船过多弗海峡来到法国抢购商品。帕尔的镜头里,他们专注购物的锐利神态与呼之欲出的夸张动作被生动地刻录在了胶片上,使得超市购物这样平常的行为有了舞台表演般的戏剧性。同时,人们惊奇的发现,在超市的环境里,商品包装的五颜六色与消费者的情绪形成了鲜活的对照,正是环境中的色彩,使得“一日游”具有了多义性。

生命之树范文3

光环技能:蜗牛生命+900;

每使用10个生命蘑菇,蜗牛攻击+9;

当前共使用0/500个生命蘑菇,蜗牛生命+700(觉醒)。

镶嵌技能:置于高丽博物馆,赋予效果-贵重品自身信仰+10;

置于高丽博物馆,赋予效果-高丽探索,获得机械细胞数量+7.5%。

生命之树范文4

成功率最高:角膜移植

张奶奶今年68岁,一生务农。前些年,她患上双侧细菌感染性角膜炎,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多次,疗效不明显。由于角膜炎反复感染后形成瘢痕,位于双瞳孔中央,挡住视线,那时,她的双眼只有光感,视力在0.1以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苦不堪言。在医生的联系下,等候半年的张奶奶终于找到了供体,顺利地完成了角膜移植手术,一周后出院,现视力达到0.4,一家人皆大欢喜。

移植提醒:

角膜移植是利用异体的正常透明的角膜组织,来取代患者现有病变的角膜,使患眼复明。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是目前同种异体器官组织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一种。究其原因是人类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的地位。

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角膜溃疡所引起的角膜瘢痕;机械性眼外伤所引起的角膜混浊和瘢痕;眼部化学伤和热烧伤病情稳定半年至一年,角膜形成瘢痕者;各种角膜变性和角膜营养不良所引起的角膜严重混浊,治疗无效已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溃疡或角膜化学伤后即将穿孔或已经穿孔者,都可以选择角膜移植。而角膜材料是在一个人死亡后6小时以内取得,以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无水肿)为佳。

需求最大:肾移植

人到中年的刘军已患慢性肾炎十余年,多次住院,花去大量医药费用。好在他从2002年起参加了市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每次住院在市医保处报销部分医药费。2009年,他因病情加重而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不得不进行血液透析,每周1~2次,同时在医院申请肾脏移植手术。2年后,他终于等到了肾源。他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住院3周出院。此后,他在市医保处申办了特殊慢性病种,一直服用术后抗排异药物维持疗效。他现到该院复查,化验身体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

移植提醒:

我国每年施行1000例以上肾移植手术,患者10年存活率已经超过60%。目前世界上活体肾移植的最长存活时间为40年。需要肾移植的患者包括:尿毒症患者;慢性肾炎尿毒症终末期或其他肾脏疾病而致的,不可逆转的尿毒症患者;经过血透或腹透治疗后,一般情况下,体内无潜在的感染病灶,能耐受肾脏移植手术尿毒症患者。

目前,肾移植由于等待肾源的时间较长,亲属间活体移植较多。在我国,活体器官捐献者必须年满18周岁,自愿捐献自己两个肾脏中的一个。亲属器官移植在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中进行,也可以在祖父母、叔叔、舅舅、姑姑、姨、侄女、外甥女、侄子、外甥和堂表兄弟姐妹等远亲中进行。做肾脏移植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选择最合适的供者和受者,才允许做肾移植手术。亲属供肾的组织配型适配率较高,组织相容性好,服药量少,也降低了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手术成功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即免疫抑制剂)。

手术成功率高:肝移植

四十出头的李科长供职于区政府某局,患有慢性肝炎达十余年,且有嗜酒的毛病。尽管近五年已戒酒,但肝功能损害一直较为严重,逐渐发展成肝癌。医生建议他去上海做肝脏移植手术。经家人与上海某大医院联系,排队预约一年后,如愿在该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李科长术后一直在服抗排异药物,至今身体状态恢复较好,化验肝功能各项指标大致正常,还可以坚持上半天班。

移植提醒:

国内肝移植总数仅次于肾移植,在脏器移植中居第二位。肝移植的手术成功率一般都在95%以上。需要考虑进行肝移植的患者包括: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者;不能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各种进展性慢性肝病、丙型肝炎或处于良性肝病末期,用传统内外科方法无法治愈,预计在短期内(6~12个月)无法避免死亡者。

肝移植的成功率与供体肝脏的状况有关,多由供者捐献肝脏的一叶。意外死亡者的肝脏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移植,其他原因捐供的肝脏须在6小时以内进行肝移植,因为供体肝脏的缺血性损害是肝移植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供体肝脏需要限定时间内进行移植。

目前,我国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肝移植手术费用需要30万元左右,肝移植术后第一年,免疫抑制剂的费用需要7万元左右,之后随之递减,并且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链接

1.器官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一年动辄几万元,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医疗负担很重。目前国内各地医保经办机构大多都将肝、肾脏移植术后这类病人纳入特殊病门诊管理。比如,北京市从2013年起“心脏移植抗排异”将纳入该市特殊病医保报销,每年每人可以减少约6万元;湖南省郴州市参加城镇职工肾移植术后患者每年可以报销抗排斥药费在10万元左右。由于全国各地医保政策不尽相同,患者或家属需要去当地医保办公室询问。

生命之树范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班的老同学在这里聚会,这是我们珍贵友谊的隆重庆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同学联谊会筹备组,向各位尊敬的老师,向从外地和农村远道而来的同学,向所有的同学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三十年前,我们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在同一个教室学习。那正是我们人生的花季。那时,我们就像春天的小鸟,充满少年激情,怀抱远大理想,焕发青春活力,充分展示着人性的真善美。那时,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似乎永远是一片灿烂阳光!三年中的每一次早读和晚自习,每一次课外活动,每一次篮球赛,甚至于每个同学的绰号,同学间偶尔发生的误会和口角,都是我们纯真友情的真实记录,都会勾起我们美好甜蜜的回忆。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当我们今天在这里重新聚首的时候,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十年。走过三十年的人生旅途之后,同学们之间已经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我们自己和自己也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生活已经使我们懂得:人生最宝贵的,不是金钱财富,不是权位桂冠,也不是花容月貌,而是友谊,特别是少年时期那种纯真无邪的友谊。因此,不必慨叹岁月无情,也不必抱怨命运不公,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青春,曾经有过真诚的友谊,曾经有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曾经有过无怨无悔的人生!

愿我们的友谊如生命之树,永远长青!

生命之树范文6

这是一次特殊的邀请展。它的特殊在于,这些作品是书法家张锡庚在突遭车祸、高位截瘫后,将笔绑在丧失知觉的右手上,经过五年难以想象的磨炼创作出来的。这些面貌一新、淡定古拙的精品力作,不仅仅给人们审美愉悦,更承载着生命与书法的契约,诠释着人生与艺术的奇迹。

2009年身受重创之前,张锡庚已饮誉书坛,获奖无数,著作颇丰。他继承“二王”传统,追求“江南情调”为核心的“新虞山书风”,功力扎实,学养深厚,风格清朗,是新时期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身为常熟书协副主席,他不仅坚持三十年第一线书法创作,创立了独立的江南情调书风,而且四方讲学授徒、主持一方书法文化发展,推动常熟成为全国知名的书法之乡。

未料蒙受困厄,当张锡庚从死神手中恍过神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写字”。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大丈夫气概,亦是生命本体对艺术灵魂的顽强追求。运用苍天赋予的新“执笔法”――绑书,他依靠肘腕,竭尽腰臂全力,开垦宁静淡泊、古拙厚重的书法新天地。他说:“有人会觉得我很阿Q,我自己觉得是上天给了我一次机会,它使我的人生经历更加完整。当我从噩梦中醒来时,我最清楚的是自己创作中的不足。”

非凡的人是不会向不幸屈服的,更是在不幸中看到新的希望。终于,张锡庚从这场大难中用另一种方式站了起来,这种方式便是书法艺术的涅新生。身体的不便迫使他只能从大处着眼,舍弃细枝末节,气象的阔大、骨力的沉静、笔势的自在,都有别于以前劲紧精巧的风格。现今的作品,字势圆浑宽博又趣味横生,于“二王”的精熟飘逸中再添浑穆简静,书写的从容与心境的淡远相映相和,一团平和之气扑面而来。

张锡庚以赤诚之心回敬苦难,生命与书法的再次相会,使他大彻大悟,不再留念炫技的细节,而是以质朴的方式回归到书法本体。撇开名利牵挂,挥洒心无旁骛,那支重回手中的笔,可以直达他自由静穆、中和从容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