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一、培养学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空间想象力是数学诸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七年级的教材就已渗透这种转换能力的培养。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第117页的问题:如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对于这一题目,一般学生能画出从正面看的平面图形,但从左面与上面看,有些同学感觉有点难度,我就要求大家用积木来摆出这个立体图形,再观察。这样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交流合作,就能画出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进一步深化从立体图抽象出平面图形的方法。
又如,七年级上册课本第142页的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如何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学生们先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①观察、讨论;②设计、制作;③交流、比较;④评价、小结。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本组的作品。最后再自己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和一个圆柱体的包装纸盒。课本中还有关于最短距离问题等的相关练习,对于这些培养学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题型,教师应充分重视,不应该简单略过,而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动手,动脑,探讨,交流,合作,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到位,才能应用到位。从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做好引领、指导工作。
二、培养学生几何图形的绘画与识别能力
图形有助于发现、描述问题,有助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数学问题变容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简单。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是研究数学,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因此,帮助学生们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画图的起始阶段,应培养学生们养成用铅笔和几何工具规范画图的良好习惯,不允许用钢笔随意乱画;其次,七年级学生在几何画图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不知怎么画几何图形。教师在起始阶段就应该放慢速度,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规范地画图,适当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如:七年级上册“ 直线、射线、线段” 这一节,课本正文主要是纯理论内容,没有配套例题,我们可以将课本第126页练习当作例题来讲解,如第1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这种题型重点分析、理解概念;第2题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这个题型应指导学生画出相关图形;特别是第4题线段AB,CD相交于点B,许多学生看不懂题目意思,更不知如何动手画出来,应引导学生先画两条相交直线,再考虑字母该如何标注;第3题用适当的语句表述图中点与直线的关系,此题型应指导学生将图形与文字语言联系起来,进一步掌握图形特点;课本第129页的第3题是关于线段的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的概念,可指导学生根据新的定义画出相关题型,也作为例题来学习,最后将课本第129页第2、4题作为当堂小测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整合可以有效指导和培养学生理解几何概念、性质、规范的画图和掌握图形特点。再次,在几何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例如,课本第130页第12题: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这道题放在拓广探索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在解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先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有无交点?②最多有几个交点?③最少有几个交点?④三条直线相交可能有几种情况?重点将三条直线相交的所有情况分析清楚,引导学生识别各种情况。
其中第2种和第3种也叫作三条直两两相交。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四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五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n条直线最多有多少个交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识别图形特点,从而找到图形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画图对理解概念,寻求解题思路带来的益处,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能画图时尽量画图,尽量把问题变得直观,从而展开形象思维。
三、培养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能力
数学符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符号具有一定抽象度,对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就不应是形式上的,而应是实质上的,应从抽象的符号本身看到其所表征的准确的数学意义。同时,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是全面的,完整的。特别是将符号语言转换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时,应抓住其数学本质予以解读和表征。使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要求,也是符号意识的最基本要求。几何中的符号语言是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符号语言与几何的图形语言准确融合在一起理解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七年级这起始阶段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使用符号语言意识,为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思维有序,言必有理的良好习惯。如:课本第136页练习第3题,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OC是∠AOB的平分线,∠COD=31°28′,求∠AOD的度数。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几何计算题,但对于刚学几何推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许多学生不理解,不明白如何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遇到这样的简单题,应当多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来讲解此题。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解几何题的几个步骤:1.读题,获取信息:①O是直线AB上一点什么意思?②OC是∠AOB的平分线蕴含着什么信息?2.由题目条件思考,如何求∠AOD的度数?3.书写,如何表述你的思考过程。在七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从简单,易懂,易写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思考几何证明题与计算题。如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章节第24页,第9题:如图,用式子表示下列句子:
(1)因为∠1和∠2 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和EF平行;用式子表示为:
∠1=∠2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因为DE和BC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B,∠3=∠C,用式子表示为:
DE∥BC
∠1=∠B,∠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学生在初学几何说理时,在书写说理过程时,习惯用文字表达,对于符号表达很陌生,而且不知如何书写,这个入门关必须把好,否则,后续几何推理书写将杂乱无章。因此,在学习几何定理及性质时,要及时配上符号语言,将定理、性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结合起来,循序渐进,逐渐渗透,让学生慢慢理解并掌握几何的符号语言,直至灵活运用。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几何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不能操之过急,应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逐渐渗透。
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理解几何问题能力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入;原则
近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纪录片在国内风靡,有人说做一道美食的关键就是对放盐多少的拿捏,这放盐的艺术就蕴藏在大厨口中的“加盐少许”之中。模糊的表达,强调的正是其中的变通和灵活性。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道美食,那么对导入拿捏的艺术就是大厨口中“加盐少许”的艺术了。课堂导入的形式方法多样,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教师个性和偏好的不同而异,因此很难说存在某个固定的模式。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类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使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应把握的原则。
一、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1.生活情境导入
所谓生活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心灵深处感到熟悉、有趣而产生共鸣,与所要学习的知识遥相呼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应帮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生活情境导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情境创设符合教学的需要,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平时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Photoshop时,恰逢学校的运动会。期间,笔者特意收集了学生在运动场的照片素材。在上课时,笔者展示出学生们在运动场上的照片,学生发现是自己和同学的照片,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从而顺利引出学习内容――Photoshop中的运动图片处理。当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到课堂教学重点时,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寻找到了突破口。
2.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就是依据事实提出疑问的导入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自然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人只有在有疑时,才会想方设法去解开它,去掀开那问题的神秘面纱。这种好奇心理,在初中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导入中也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设疑导入法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能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搜索引擎和下载相关的内容的时,笔者提出了从网站上下载软件时的几个困惑,展示了在下载软件时常遇到的问题,然后提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常遇到的问题,于是他们就产生了探索解决问题的劲头。“应该点这个下载按钮”“那个下载按钮是假的”“可以用软件管家下载”不少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的学习气氛顿时浓郁了起来。
3.时事热点导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每天都有新的热点的事物产生、传播。用热点导入能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热点通常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广受关注的事件,采用热点导入不仅可以强烈地吸引青少年,而且可以使他们受到教育和鼓舞。
比如,初三信息技术有一部分涉及到程序的搜索,通常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十分难以理解,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是有老师采用事实热点导入法,将前不久马航MH370失踪,蓝鳍金枪鱼水下自主航行器海底搜索飞机的过程与程序搜索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随着课堂深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如何“标识”可能的疑似点,如何对“搜索程序优化”等课堂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突破了该课的重难点。
4. 兴趣爱好导入
初中生,特别是00后的初中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极易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和游戏,不少学生在游戏和动漫世界里表现出了极高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能不能借势,把游戏的资源和动漫的元素引进课堂,让信息技术课迎来一缕春风。
为此,笔者找来了学生爱玩的几个游戏,比如:地下城与勇士,真国无双,植物大战僵尸等,同时也恶补了不少动漫知识,比如海贼王、柯南等。通过对这些游戏的试玩和动漫的观看,笔者逐渐发现并认识到,学生能在在游戏关卡难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和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而许多动漫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友谊,感受到感恩。这些思想对于笔者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于是,笔者在七年级下册网页制作中,引入了动漫元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采用“游戏闯关”的方式完成一系列任务,随着学习难度和参与任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持续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和调动。整个课堂热情高涨,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大大的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原则
明代文学家谢秦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导入设计巧妙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导入目的要明确。课堂的导入应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让导入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导入应尽量使内容和形式两者达到统一,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导入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变化,改变导入的方法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的导入方式,综合应用多种导入方法,注重艺术的导入,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整堂课做好铺垫。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一、阅读材料实践着数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学生要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有条件的学校或学生,可以让学生在适合的时候通过阅读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方面的材料,利用电脑软件尝试着研究数学知识,包括EXCEL软件绘制统计图,用几何画板软件做图形的平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求标准差、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充分感受计算机在数学教学或对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和利用计算机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也要求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阅读材料进行着数学史教育,渗透了德育教育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打开世界数学发展的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进程起过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通过数学发展的历史,对中国数学发展会有很深理解,为我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而自豪,培养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无理数的发展史、方程的由来、几何的由来、杨辉三角、数学家欧拉、埃拉托塞尼及费马、一元高次方程的根式解。这些材料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还是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第一章有理数想学完后安排了数学史话负数,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给出的关于负数的解释及比国外使用负数早四百多年,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在负数方面成就,同时也能从这一材料中知道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比乘除运算法则的研究要早一千多年,了解数学中关于运算的发展历史,开阔了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阅读材料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第八章介绍完因式分解后编排了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文中介绍了配方法、十字相乘法两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七年级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在一元二次方程后,编排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学生对分式方程有个完整的认识,加深了对教材中整式方程的理解。第二十六章的两次轴对称变换的合成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的理解,提供了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两点间距离公式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在学习完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教材编排了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用所学习的函数知识解决商品市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在介绍完坐标时,教材编排了如何识读地图上的点的位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这里可以结合地理的教学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开罗等的位置,感受坐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方面的应用意识;生物中的最佳角,从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大雁迁徙时所排成的人字子形的一边与其飞行方向夹角是固定值,以减小空气阻力。对植物的叶子在茎上的排布规律,蜂窝的形状所具有的科学内涵,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物学科的联系。在美术学科方面,教材编排了黄金图形;雪花曲线,完美矩形与完美正方形,数学美具体表现在它特有的抽象符号、严格的语言,流畅的曲线,新颖的图形;奇特的表达式,对称的关系等等。在轴对称图形一章中介绍了剪纸艺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边操作边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积极性;难点;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74-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特别是今天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班班通”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和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课本等软件制作诸如: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课件,灵活方便地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以本人近两年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实践后得到的几点浅识与同仁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改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许多大学、机构在网上办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以及已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之后我设计了一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的研究型课。课前,我对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稍作修改,另外编了一节课,专门研究勾股定理的历史和证明方法。上这堂课之前,我布置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利用上网方式查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史记和证明方法。课上,许多学生带来了他们找到的资料,有的把他们在网上找到的资料打印了下来,有的带来了关于勾股定理的书籍,更有一位认真的学生找来了关于“勾股矩阵法”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许多中外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西周时期的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三国时期吴国的赵爽的《勾股圆方图》等等。然后我再综合学生的资料,给出我制作的课件和网页,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轻轻松松地就解决了,而且还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手段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九年级上册第22章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4x+9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2,4,9。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2到-2”,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b变化和参数c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另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几何部分与应用题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但是,利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用三维动画制作,在演示中把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这种动态的实验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主要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设计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虽然数学课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同时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历史史实,并将查到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我也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轶事或趣闻。在学生正式进入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学习前就对古代毕达哥拉斯、笛卡儿等数学家及《几何学》等著作均有了解。在整个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对古代伟大的数学家肃然起敬,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数据分析—频数分布》这一节中,对“空气质量情况调查统计表”的学习中,我先由学生上网查找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级别表》,然后将所给的数据归到各个等级。同时还将我省阜阳市的污染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数据,算出空气质量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授课时,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这种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变成了注入式或填鸭式。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双主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地体现。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23章《相似形》中,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我先利用Powerpoint2007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大,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相似形的定义给出后,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或者word软件画出不同的图形。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讲到统计图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图表以及不同的图,如柱形图、折线图之间进行转化。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创新的观点,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教学系统设计》 谢幼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P118页.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一、开放性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破把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弊端"因此,初中法制教育的开放性评价方式应体现出多元化,如教师通过学习日记、成长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教师的书面或口头评定"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开放性评价才能落到实处"。
二、实施开放性评价的可行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品德课中的法制测试题型中漫画题和材料分析题明显增多,并把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同时,将创新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分解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考试目标"具有创新性的考试题型,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创新型的主观试题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法当然也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这就为法制教育实施开放性评价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学科活动进行评价,这是5课程标准6所提出的评价理念之一"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评价时应重视过程,关注差异,注重探究性,适当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如在讲述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5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6时,可采用开放性评价帮助中学生探讨解决当前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其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尤其是中学生好奇心强,抵制不良诱惑能力差,因此,中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容易会走向误区,迷恋网络游戏,从而发展到迷恋网吧"所以,在法制教育中,引导学生对网吧的利弊进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开放性评价的体现"其形式可以多样,如可以进行关于网吧利弊的辩论赛;或者让学生到所在学校的不同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自拟题目,自拟对象,自己归纳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也可打破常规,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问题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效果评价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九课5防范侵害保护自我6时,教师可设置情境:中学毕业不久的小西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她在火车站遇到一个中年妇女,那中年妇女主动而又热情地问她:姑娘,你一定是初次来深圳打工的吧?人生地不熟,找工作不容易啊、我刚好有个开电子厂的朋友听说要招工,如果你相信我,我可以帮助你,介绍你去哪上班"-.小西被她的热情所打动,认为第一次出门就遇上了好人,便跟着那中年妇女走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猜测,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并说出设定这个结局的理由"学生续写的故事和理由阐述可以存档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依据"探索初中法制教育的开放性评价方式,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预防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初中法制教育工作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采用开放性评价,克服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也可做出有效的评判,即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了全面的测评"总之,开放性评价是当前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制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本文作者:赵芳丽工作单位:甘肃省兰州三十四中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课题名称:青藏地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三)农牧业生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