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战时保护人民,平时造福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新时期人民防空应急准备和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需要,加强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工作,夯实人防(民防)工作基础,推动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防空防灾能力,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总体目标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有效保障,结合社区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有序推进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力争2012年底完成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使全市所有社区达到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要求。形成工作机制健全、人防(民防)组织健全、防护预案完善、场所设施齐全、教育培训扎实、人防(民防)服务优质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社区人防(民防)建设要坚持为居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服务,动员和依靠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成果由居民群众共享和评价,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于民。

(二)统一规划,积极兼容。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实行统一规划,与其他相关工作实行积极兼容,做到“三个结合”,即社区人防(民防)建设与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社区安全建设相结合,与社区群防群治建设相结合。

(三)坚持标准,因地制宜。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坚持统一的基本标准,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按照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务求实效,抓好落实。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基层组织,形成工作机制。社区落实人防(民防)管理干部,抓好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工作。社区建立人防(民防)工作站,工作站由站长、联络员、工作人员组成,站长由社区主任或书记兼任,联络员由民兵连长兼任,并根据实际配备相对固定的兼职工作人员,承担社情要素收集、人防(民防)知识宣传、灾害事故预防和人员疏散引导等管理工作,做到基层人防(民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明确工作职能,制定工作制度。依据上级部门要求,明确社区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如《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站工作职责》、《社区人防(民防)宣传员职责》、《社区人防(民防)疏散引导员职责》、《社区人防(民防)工作责任制》、《社区人防(民防)会议、汇报制度》等,并把主要职能上墙公示。

(三)制定应急预案,适时组织演练。针对人民防空的特点和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协助镇(街道)人防办制(修)定上级部门部署的各类方(预)案,并根据情况,结合社区实际,依据预案,配合镇(街道)人防办适时组织居民群众进行疏散演练,不断提高防空防灾能力。

(四)建立避难场所,完善社区服务。根据战时组织人民防空和平时处置灾害事故的需要,利用民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和绿地、公园、运动场等开阔地域,建立民众避难场所。制定紧急启用民众避难场所的预案,配合上级人防(民防)部门在民众避难场所的工程口部、重要路口等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告知居民进入避难场所的线路使用要求。有条件社区可建立社区应急器材室,在居民区设置民防应急箱,配备必要的呼救、逃生、救生、灭火、防化、医疗救护等器材,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以便及时为居民提供民防服务。

(五)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老年大学等阵地结合消防、综治、应急管理等任务配合上级人防(民防)部门组织居民群众定期开设人防(民防)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人防(民防)知识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社区宣传橱窗、公共活动区域配合人防(民防)部门的宣传图板、画册等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开展人防(民防)宣传资料分发工作;结合各类活动,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的媒体开展人防(民防)知识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居民的民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建立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形成应急处置能力。社区可依托楼组长、小区物业等建立一支民防志愿者队伍,负责灾时的人员疏散引导、平时宣传和抢险救护工作,协助开展和实施各项民防任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民防志愿者开展培训和组织演练。

五、实施步骤

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逐步达标”的总体思路,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法,按三步实施:

第一步:先行试点。2012年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重点选择1个社区开展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对照《市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边开展、边规范、边完善。2012年底前,市办选择一个试点社区,召开全市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进行总结推广。

第二步:全面推广。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县(市、区)全面开展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建设的达标工作,每年以20%左比例完成达标,到2016年全市所有社区全部达到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步:检查验收。2012年的验收工作由市人防办于10月底前组织验收,从2013年起社区的达标验收工作,由各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人防办自行组织验收,并将达标情况上报市人防办备案。

六、基本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市人防办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处、工程处、指挥通信处和民防应急救援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应急救援处,具体负责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策划、指导和考评等工作。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人防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积极协调配合,强化工作措施

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人防办是落实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交流配合,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借势借力,共同推进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市区镇街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顺应当前街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变化,进一步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充分发挥撤并街镇原行政中心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化领导力量、强化经费投入、强化服务功能、强化环境提升,打造功能更加齐全、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管理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的中心社区,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建设目标

1、社区规模。首批以原、、东沟、新篁、等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居委会为基础,成立街道社区、街道社区、街道东沟社区、街道新篁社区和街道社区等5个中心社区。每个中心社区容纳人口达3000户左右,社区管理服务人员配备齐整,服务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

2、功能配套。参照城市社区和小城镇建设标准,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优化、水面净化、村庄绿化、民居美化,全面构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组织新格局。

3、经济总量。2013年中心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幅,到2015年中心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5000元和24000元。

三、工作举措

1、加快中心社区规划编制。根据街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社区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文底蕴、人口规模等,科学确定中心社区功能定位,高标准编制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并向群众公示。通过规划引导,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中心社区快速发展,避免原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出现服务弱化、经济滑坡、投入减少、环境恶化等现象。

2、加快中心社区人口集聚。加快推进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将中心社区周边规模偏小、基础较差、经济薄弱的村居,与中心社区优化整合。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社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具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社区有序集中。

3、加快中心社区经济发展。坚持走以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道路。通过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优化集体资本,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持更大的投入和更强的招商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有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按照“一社一品、一社一业”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中心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鼓励中心社区建设、购置物业用房,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加快中心社区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到2015年,中心社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

4、加快中心社区服务配套。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切实做到原有的经费投入不减、专业队伍不散、日常机制不乱、责任要求不变,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中心社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好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到中心社区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搞好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在中心社区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一站式”便捷服务。结合“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和“三清两整一提升”行动,加快中心社区街道和农村环境提升,使群众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办事更方便,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化、成果和实惠。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党(工)委、办事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指导,确保中心社区建设取得实效。中心社区书记原则上由1名街道工委副书记或办事处副主任兼任,同时配备2-3名社区副书记,可以由区管干部兼任。社区居委会干部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产生。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中心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3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强校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校舍是中小学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条件,校舍建设的质量和标准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教育优先战略,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了对校舍建设的项目管理和资金投入,校舍安全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因校舍安全不断动态变化,我区仍有部分校舍存在安全隐患,急需进行改造;同时有不少学校校舍面积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应尽快进行新建。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出:“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年,省市对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年省市区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建设任务目标和完成时限。根据全区总体规划和我区目前工程进展情况,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镇(街道)、各部门要本着对师生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加强校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区政府将成立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工作,确保校舍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区镇(街道)资金分担比例

为充分调动镇(街道)校舍建设积极性,按照“校舍建设工程资金以区为主、镇(街道)筹集配套资金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区财政校舍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比例。

(一)区镇(街道)资金分担比例。对列入区政府建设计划的校舍建设项目,所需建设资金由区、镇(街道)财政共同承担,区、镇(街道)财政分担比例为8:2。为达到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校舍建设项目开工前区财政预拨10%的建设资金,用于勘探、设计、环评、审图、建筑许可证办理等各项筹备工作;开工后,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审计结果及合同约定进行支付。

(二)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各镇(街道)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校舍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列入镇(街道)财政预算。为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校舍建设项目开工前,由区教体局与项目所在镇(街道)签订责任书,确保镇(街道)配套资金及时到位,杜绝学校出现新的债务。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

(三)认真落实减免规费。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予以减收或免收。

三、规范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基本流程

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项目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区教体局负责牵头实施,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一)科学论证,编制规划。各镇(街道)要摸清中小学幼儿园现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域特点、教育发展水平等实际,依据相关文件法规制度,统筹考虑学校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校舍项目建设计划。中小学幼儿园要在规划建设图中明确标示出建设项目位置。

(二)申报项目,提请审批。各镇(街道)向区教体局提交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书面申请报告,报告要包含建设项目名称、建筑面积、建筑类型、建筑结构、预算资金等基本信息,镇(街道)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公章。

(三)完成立项,组织实施。区教体局与区财政局对建设项目共同审定。经分管区长审查并报区长同意后,以区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安排至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建设项目学校幼儿园作为责任主体,履行建设单位的业主职责。建设项目学校幼儿园要到区发改局完成基建项目立项工作。待区发改局同意立项后,相关部门依据职能出具相应审批手续。

(四)公开招标,阳光操作。每个环节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管理相关规定,确保公开透明。严格按照“先勘探,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进行地质勘查、图纸设计,每个环节均签订书面合同。根据施工图纸编制工程预算,报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确定招标控制价,由区政府采购管理局组织实施招标。

(五)强化监管,确保质量。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统筹协调有资质的勘察、鉴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校舍勘察设计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防技术要求》等规范。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要督促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严格遵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和采购关。

(六)组织验收,竣工审计。坚持校舍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的原则,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验收合格一处,安全达标一处,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工程,依法追究各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建设项目竣工后,区政府指定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竣工审计,并出具详实的工程审计报告,作为区财政局拨付建设资金和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责任,确保校舍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一)监督检查。对纳入建设项目的校舍建设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管。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领导小组将对工程规划、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质量安全、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程进度,向社会及时公布,并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4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5

目标任务

围绕构建水利现代化“水秀、生态福地”要求,突出防洪保安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突出服务农业“1115”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民生水利建设,统筹推进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确立“1134”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即完成水利土方1000万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4.2亿元、实施防洪保安三大重点工程、推进民生水利四大提升项目。一是加强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滁河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是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实施红光河水利血防工程、皂河流域整治工程。三是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1115”工程。重点通过区域农田灌溉系统、排涝系统的改造,以及高效节水设施的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抗旱翻水线工程体系建设,加强农田灌溉渠系和配套建筑物建设,提高丘陵山区农田水源保障能力,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用水需要,科学应对干旱灾情。五是提升水管理能力,创建省级、市级水管单位,开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区建设。六是提升水文化品味,推进红山窑、滁河城区段水利风景区创建。

主要措施

密切协调,形成合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各方力量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水利部门要充分履行部门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和指导全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各涉农街镇、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任务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建立沟通顺畅、衔接严密、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

强化机制,加大投入。即区、化学工业园统一按可用财力4%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统一按政策规定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统一提取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的10%用于水利建设,所有计提资金全部划拨至区财政局水利专户,实行全区水利建设资金统一调配。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兴禹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融资功能,大力开展项目包装和资本运作,争取更多的信贷和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水利投入机制新突破。各涉农街镇要严格按照年度可用财力2%的标准筹集水利配套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形式,动员和鼓励农村群众投入水利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有效机制。促进水土资源合理开发,拓宽水利建设投资渠道。

社区建设意见建议范文6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区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农业机械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区农业机械化还存在装备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够高、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把握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及其性能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积极作为,为努力实现我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服务水平、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和增强农业综合能力为主线,以提高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完善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全区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新发展,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全区科学发展新跨越。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区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各类机械配套更加合理。农机总动力由现在的19.5万千瓦,达到3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3亿元,农机服务总产值达到1.5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机械对农业的贡献率30%以上。建立健全以“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农机科教培训体系、农机信息服务体系、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农机示范推广服务体系”等为内容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协调推进,紧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坚持突出效益,先进实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坚持机制创新,科学发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调动各方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坚持依法监督,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三、明确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快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与水平,在巩固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青贮机等农业机械,围绕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以种植、收获为突破口,着力建设大蒜、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技术和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在山区广泛推广应用核桃脱皮机具。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试验示范点的数量,进行机具考核,制定技术规范,奠定推广基础。促进先进适用机具、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着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坚持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稳定增加装备总量,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机械的比例,注重加大设施农业、园林、园艺、畜牧、渔业等先进农机具推广力度,全面促进各业农机化再上新水平。着力解决粮食作物机械化与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推广力度和补贴力度,引导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快速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装备、扩大规模。稳定耕、种、收作业项目,向机械植保,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服务领域延伸,向集农田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发展,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积极引导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专业化”的要求,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强化技术信息服务,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机服务行业的比较效益。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规模经营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农机运输、修配、销售等农机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带动乡村农机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四)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强化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加强牌证管理,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狠抓农机作业安全,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加强农机市场管理,抓好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多措并举,建立农机事故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阳光工程”农机使用与维修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增强广大农民机手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认真做好农机维修网点管理,深入实施农机维修技术资格准入制度,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规范维修服务行为,提升维修服务水平。

四、建立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要将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镇(街)经济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农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生产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