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1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必要的审美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任务。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不仅是音乐、美术科教师的任务,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虽然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却不可忽视,处理得好,它能促进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类具有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情感是人生最富色彩的部分。健康、美好的情感永远值得文学作品歌颂。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四册为例,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健康的情感。
一 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写下的诗。诗歌的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类似的课文还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等。这类文学作品讴歌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 歌颂健康、美好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焦仲卿、刘兰芝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了追求婚姻的幸福,为了忠于爱情而双双殉情的故事,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令人敬佩。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难忘。类似的课文还有《我愿意是急流》、《卫风·氓》、《邶风·静女》、《迢迢牵牛星》、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等戏剧,它们用精美的语言讴歌了人类美好的情感,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鉴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三 抒写亲情、抒写离愁别绪
李密的《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全文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像这样的课文还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它们正是抒写人类的这类感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人情味。这些感情具有人文性,学生阅读了这类作品,正确理解了其内涵,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多读这类作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体验人类这些美好、健康的感情。
高中第三、四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文精选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诗歌、小说与戏剧,这些作品,各有其美。散文美在“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美在语言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且语言具有节奏感、音乐感,小说美在生活中的容量大,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一段富有个性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一个生动、准确的细节描写,都会使文章生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作品中的美,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了厚积,薄发才会闪出文采。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则显得更为重要。现在很多的中学生怕写作文。原因何在?一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前者看生活总觉得很平淡,没什么可写。作为语文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从自然界,从家庭生活、邻里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领域寻找、发现生活的美,抛砖引玉,指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身边,就在平凡的生活中。同时,从作文中发现学生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分辨、批驳、摒弃生活中的丑,天长日久,就能“给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后者,则要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分析范文、指导学生适量阅读课外书籍,让范文、优秀作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关键是要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容忽视。文学的审美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需要想象才能完成。教师如能尽可能制作一些形象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2
一、教材整理,经典归纳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指导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合理移植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对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语言水平乃至整体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首先,教材中的文章包含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如包括表现亲情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表达对祖国热爱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长江之歌》、励志的《鞋匠的儿子》、反映对大自然热爱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这些经典的文章字里行间或流露人间最真挚的情意,或表现对祖国河山、对大自然的真诚赞美,教师若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学生必会联系生活中的自己,在写此类的作文时,将作者的这种情感移植过来,使写作成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以饱满的情感进入写作的状态是解决写作问题的核心。其次,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学大家的语文素养是极其深厚的,文章包含了丰富的词汇、故事、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合理的归纳,能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语言水平上事半功倍。最后,学生要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尝试写读后感,将自己归纳整理的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写作实践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咀嚼,这些经典之作的精华才能被最大限度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彻底摆脱空话套话的无病。
二、精雕细琢,语言锤炼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写得能吸引人、打动人,离不开语言的锤炼和雕琢,所以,指导小学生作文必须从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做起。
一是要增加背诵 背诵是掌握语言最好的途径,古人的学习都是从背书开始,不仅是因为背诵能增加语言的积累,更是因为背诵能培养学生深厚的语感,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背诵是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基础,更是学生出口成章的根源。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尽管教材没有要求全篇背诵,但全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如能背诵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当然,增加额外的背诵任务也要考虑到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相结合。
二是要分析词句 语言的锤炼离不开平时阅读中对词句的分析,重视对词句的分析能使学生对其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可尝试用换词、删词、句式变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揣摩,特别是对一些动词、形容词的替换,更能体会到词语使用的奇妙。如《大江保卫战》中“长江……疯狂地撕咬着大堤”中的动词“撕咬”;《三亚落日》中的修饰树冠和细沙的形容词“碧玉般”和“玉屑银末般”等。如能长期坚持训练,必能锻炼学生作文语言的精确性和生动性。
三、课外阅读,拓展认知
小学生写作文,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无话可写,这并不是说小学生身边没有熟悉的人或者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事,而是缺乏将自己经历的人和事转化成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阅读的支持,单靠课内的知识储备和小学生亲身的生活阅历,往往写出来的较为单薄。要想增加作文的深度和文采,必须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展认知,陶冶情操。
阅读能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酿造出甜美的甘醇,学生在写作文时这些甜美的甘醇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为学生的作文增添别样的韵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当一件小事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支持,因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写的作文很可能沦为流水账,如白水一杯,淡而无味。但如有大量阅读的积累,就可能会无意识地刺激小学生的某一根神经,进而与其积累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契合,从而成为打开思想闸门的钥匙,下笔如有神助,精美的语句喷涌而出。这件事给学生的感受不再是简单的或喜或忧,在大量课外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再看待这件事,就会不自觉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感受和评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存在差异。当小学生能将自己这些复杂的感受表达清楚时,不仅认知能力得到拓展,思想得以深化,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和操控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3
根据我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立意。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求学生从社会中寻找独特的作文材料,不能拘泥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应将观察的视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用心去寻找,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像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大病保险”、“广场舞”、“农民工进城”、“和谐社会”、“春晚”、“9.3阅兵”等等,甚至还可以在网络上多筛选梳理跟我们比较贴近的素材。这些大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了时代的鲜明特点,是写作的好素材,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有用之材,需要我们随时去留意和发现。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学习之余,留心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一定会不用愁无材可选、无话可说了,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班的一位学生在《我的邻居》一文中,写了自己一个亲戚―一位七十开外、其貌不扬、其言不惊的退休老干部,在农村的“村村通”工程中,自愿无偿的担当监督工程质量的任务。其间经受了很多流言蜚语,经受了很多讥讽嘲笑,甚至还遭到了辱骂和恐吓,但他都没有退缩,直至工程结束,质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此时的村民们终于理解了他,而他只是说: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孙受“豆腐渣”工程之害了,说完之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是那位学生关注生活的结果,他用这个素材来表现这位老干部无私、耿直、为民的崇高品质,总比写那些经常挂在嘴上的陈旧材料效果好多了。
2.从深层角度立意。
深层就是要求我们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角度立意,挖掘生活的底蕴,反映生活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可选,如父母和老师的无私关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邻里之间的真挚关怀,社会成员对弱势群体关注等,但是学生选材时往往只选择“爸妈送伞”、“老师热心给自己补课”、“学生去敬老院送温暖”等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深层立意,写出别人从来没有挖掘过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新的感觉。常言道:“宁吃鲜桃一只,不吃烂杏一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的一位学生在《我的父亲》一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立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他写了父亲终日靠卖菜为生,但是发现自己辛苦多日得来的一张五十元钱竟然是假币。此时,他满脸的悲愁和无奈,继而涌现出了欲哭无泪的表情,拿起那张假币端详了很久,摸了一次又一次。家人和几个亲戚都劝他再用这张钱去糊弄别人,而他沉默了很久,掏出了打火机,毅然决然的烧掉了那张假币。亲戚们都露出了惋惜和不解的表情,可父亲说自己已经受了苦,不能让其他的的人再受假币之苦。作者由此来歌颂父亲那颗朴实善良具有正义感的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而然会给人以新的感觉。
3.从变换角度来立意。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家共同经历过的生活,学生往往会有同题作文的雷同现象。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就不能步他人后尘。如果能变换形式变换角度,那么同样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在《我家的变化》中,许多同学写自己家盖了新房,有了许多新的电器,有了苹果手机,甚至有了小轿车,而这些正是大家容易感受到的东西,容易想到的方面,写起来也是信手拈来。只有一位同学独辟蹊径,写了自己住在偏僻山村,很久没来她家的外婆,听说她家盖了新房,特来贺喜,但来她家时却出尽了洋相:进她家后不敢上卫生间,说在漂亮的房子里上厕所不雅观,逗得周围的人捧腹大笑。作者通过这个情节,来烘托她家的变化,从新的角度来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让人耳目一新,效果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4.从合理想象的角度立意。
丰富合理的想象力,是作文可贵的材料源泉,做作文时如果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样能海阔天空,色彩斑斓,创出新意。
在平时的作文当中,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还是叙事,我都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论长短,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4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5
可是,当前社会人们道德却出现了一些畸形或缺失,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宠而又孤独。他们衣食无忧,缺乏忧患意识;交往的狭窄,使他们显现出一种不健康自我与自闭;父母望子成龙的严厉管束,使他们脆弱而逆反;不良的文化侵袭,使他们好奇而迷失;少数学生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面对父母的辛苦养育和教师的辛勤培育,不仅不能做出感恩之举,反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因父母不能满足其某些要求、教师对其略微严格就产生仇视父母或教师的心理。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因此,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必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现实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祖国是每一个人的家,没有祖国的繁荣强大,便没有每个人的一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因国家沦亡,即将失去自由,失去读书的机会,他对祖国、对自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向往,“祖国”二字在他心中的位置何等重要。教师可通过赞美描写中国文化、建筑艺术和大好河山的篇章,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歌颂赞美母爱、尊敬师长的课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我的老师》,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的《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敬仰;朱自清的《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沉的爱。教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二、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学生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气候变化,搜集农业谚语,然后写观察记录、编辑小报等,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歌颂祖国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自主作文;积累素材;学习热情
1 让学生自已高声朗诵自已的作文
1.1 优秀作品欣赏
在学生中树立样板,让优秀学生通过课堂这个舞台,通过自己有声有色地朗诵,收获自己耕耘后的成功喜悦,这个丰收的硕果因为浸润着自己的汗水,才更显得甘甜无比。
1.2 进步作文展示
给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朗诵使这批学生看到进步,激起学习的信心。这种朗诵会无疑是学生作文中的“空中加油机”,为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飞行加油,为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全班作文交流会
面向全班每一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有机会登台朗诵自己的作文,给每位朗诵者一段自我评价的时间,找出自己的优点,发现自身作文的不足,然后让全班同学帮助找优点,提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朗诵既是机会,又是压力,扬鞭奋蹄,促使全班同学努力进取,不断进步。当作文学习最困难的同学也能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诵完自己的作文时,这里面也蕴含着成功是不容置疑的。
2 每天写日记,定期搞展评
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成篇的日记,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对篇幅长短、写作内容不作严格限制,让学生自由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日记完成的质量如何评判?教师仍旧应当把评判权交给学生,通过定期组织学生日记展评形式进行。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每次展评分为A、B、C三类等级,A类为优秀,B类为良好,C类为尚需努力。老师将各类日记在教室“展览角”展览,供全班学习、比较。通过定期展示,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通过一学期、一年、二年……当每个学生捧出自己亲手写成的几大本日记时,学生一定能从日记的对比中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也一定能从中体会到走向作文成功的秘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 在自主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方面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表象。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影响好几代人的,安徒生笔下的饥寒交迫、冻死街头的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劳苦简朴的,顽强勇敢、智斗鬼子的小英雄雨来,还有那熊熊烈火中纹丝不动如千斤巨石般的、敌人暗堡下昂首挺胸举起炸药包的……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但感人至深,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形成都极有帮助。景物画面如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枝繁叶茂众鸟纷飞的“鸟的天堂”……这些生动的景观画面都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其次,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观念。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可以树立健全的价值观,确立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及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作文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在阅读中积累名家名篇。古今中外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但行文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歌颂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闪烁着灼灼的智慧。积累这些名家名言,学生收获的是文化的熏陶。当我们的学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你又何愁他提笔时不会才思如涌呢?
4 把发表权、出版权放在班级里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寄往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但寄往出版社往往难有发表的机会。多次寄出充满希望的稿件,却换来一次一次的退稿,学生的写作热情会受到打击。
教师如何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呢?
一是在教室里开辟 “未来作家园地”,经常让优秀作文在园地里发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向校广播室投稿,争取播放自己的作品。
二是各人自编个人作品集。自己设计作品集名称,自己进行版面设计。“小草”、“新芽”、“战神”、“坏小子”……几十个同学就有几十个不同名称的作品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充满稚气的作文集记录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展示着孩子们多彩新奇的创造力、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