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创新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E 收稿日期:2015-12-31
文言文作为语言表达形式,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以古视今,在把玩中细细品味与日积月累,能使学生走出害怕文言文的阴影,帮助他们在深入研读和反复翻译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文言文更有诱惑力。
一、融古察今,帮助学生走出艰涩困境
从相似的情境背景中找出相关素材内容,更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理解感知。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幼时记趣》中,不妨引导学生记童年有趣一件事,并就其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你和作者童年的趣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些相同的趣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能自然对他们的童真以及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教师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注释,找出“观蚊如鹤”“神游丘壑”“鞭打蛤蟆”的相关文言词汇,引导学生学习重要词汇。根据学生对文言文逐步感兴趣的特点,可就“通假字”“词类活用”“词语注释”等,请学生对照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融古察今过程是一种前后纵向比较,能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产生共鸣,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决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探究相应的故事,更能够使学生理解文言文。学生从中查找文言词汇及表达活用的规则,更利于学生将理解感知转化为实践运用。
二、赏玩揣摩,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增强探索求知的主动性。文言文教学以学生快乐学习为目标,让学生保持更多的主动探知的激情。
以轻松玩的心态学习文言文,引领学生欣赏课文,更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古筝音乐,向学生展示桃花源安宁、自由、平等生活的情形,让学生在观赏和聆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外向信息,就“良田美池桑竹”予以描述。同时,可建议学生以情景再现的形式,针对渔人、村民等进行角色扮演,就“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进行深入表述,以此来体现村民的热情好客。学习结束后,可组织学生辩论:针对渔人的邀功请赏,你作怎样的评价?以此来激活他们主动探知的激情。通过这样的赏玩,能使学生不再带着恐惧的心情学习文言文。
三、积水成渊,鼓励学生日积月累扩视野
语文知识好似聚沙成塔,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生成丰富语言知识,培养文化底蕴。文言文学习应该在关注虚词用法和语法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多注意代词、词类活用、句式运用、通假词等方面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运用规则。
积累的过程更多是学生知识视野不断开阔和语言认知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陈涉世家》等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以归纳总结的方式,就书、说、记等文言体的总体特征加以辨析来帮助学生识记,使他们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感知印象。可给学生提供相似的内容素材库,可建议学生建立寓言类、人物类、纪实类等不同题材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可自由展示才华的平台,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感知体验。
通过不断学习为学生积淀丰富学习素材,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程文言学习体例,而是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学习内容,形成更为丰富的敏锐感知。
洗去文言文的晦涩,还原其耀眼的光芒,能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基础上,更加主动深入探知新知识,把积累文言知识当成是学习的内在自觉行为。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感悟的窍门,让其在主动揣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则更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2
一要更新文言文的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
首先,文言文也是母语。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有章可循的,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如美文《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运用工具书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是倒装句,词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句法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文言文也是文章。
文言文,它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再次,文言文也是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言文的写作也有其时代特征,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社会人情,是社会的宿影。语文学习是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 生活体验”及“ 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枯燥无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教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七年级时教学《幼时记取》这一课,作者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孩提时的童真童趣。想像中的帐里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想像,他们与之类似的童年生活既帮助他们理解了课文,又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当时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很高。后来有学生说:“现在我才知道学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融入生活体验,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要改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文言文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值得一试。
比较学习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同题材、体裁作品的类比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主旨的把握。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之后,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分析,了解文章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作家的情怀,虽然用时较多,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方言对照法:福建闽西一带流行客家方言,客家祖先把唐宋时的中原话语带到南方,并同周边民族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话,因此人们称客家话是“活在21世纪的汉语活化石”。在客家方言中,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于是我在上初一的课文篇目《两小儿辩日》时,文中说“日中如探汤”,于是我问孩子们方言中的“‘洗澡’一词怎么说”(注宁德一带洗澡说为“提汤”龙岩一带则意为“洗汤”)孩子们一下兴奋起来,我顺势引导说“汤”就是“热水”,所以洗汤就是洗热水之意。那么文中句子的含义迎刃而解――在中午时就如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后来许多孩子意兴盎然,意犹未尽,在文言文中主动寻找相关的词语。因此,从方言入手教会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3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2.请简要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梁]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友人书(节选)
[清]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⑤乎?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勉:勤勉,努力。
1.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谈的是“成才”,本文谈的是“做学问”,二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概括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拓展训练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明]魏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黑体的词
(1)为宫室、器皿、人物 ( )
(2)中轩敞者为舱 (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4)高可二黍许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写出两句与船有关的诗词句。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 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寡人无疾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C.哀转久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对下列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漫长的)七百里三峡里,两岸都是接连不断的高山,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时的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确实是游览的好地方。
C.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打鱼的人唱出了:“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猴声声哀鸣,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啊!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自然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采用了什么描法,其作用是什么?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留仙写书
[清]邹 |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选自《三借庐笔谈》)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语。
(1)落拓无偶( )
(2)烟茗置身畔(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2)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自孔子教书教出名堂后,孔子就成为了中国亿万读书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穷到了笔者尚未上学,就从父亲口中学会了一句以孔子为榜样的经典语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幼时的笔者,对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因孔子这个榜样离现代实在太远,而有些认识不清,因此读书也一直不是很努力――但这一切随着笔者第一次造访曲阜孔庙,阅读孔家在历史留下的点滴,而观念一新。
壮观的曲阜孔庙
可以肯定,第一次走入孔庙的人,都会被这座占地300多亩,拥有九进院落和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的,不亚于故宫博物院的气派所震慑。着实气派,是笔者参观孔庙后的第一观感。事实上,这个“榜样”可比干巴巴的读孔子故事形象多了――读书,就可能换来这样的家业,怪不得“万般皆下品”。
参观完孔庙之后,笔者开始对孔子及其后世子孙,如何能盖起这样气派的房子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蹲图书馆,四处借阅,力图梳理出这个“榜样”的自我实现路径,以便于效仿――笔者这时已经接受了一些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教育,不会天真到认为这样的房子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不过翻看之下,笔者心中所受的震撼是越来越大:
什么?!孔家最多时在五省拥有土地一百多万亩?还搞过圈地运动?仅清咸丰年间,孔府借清查祀田为名,就在江苏铜山、沛县派屯官率众数千人私立屯庄二十五处,平地修盖房舍数百间,灭没村庄百余处,连地方政府都不敢管?
什么?!孔府有世袭名号“衍圣公”,并在其之下,设有三堂、六厅的微缩政府?在自己地盘内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三堂、六厅都按照孔府家规予以生杀予夺,而无视国法?而曲阜知县在唐代开始由“衍圣公”兼任,明代有了点进步,在“衍圣公”弟侄中拣选一人,送吏部委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有所改观,“不必拘用孔氏族人”,但人选往往也是孔府所推荐的――堂堂国家干部,一县之长,实际不过是孔府的一名家奴。
什么?!孔府佃租最高,因孔府的地租是祭孔用的,事关“圣祖血食”,因此“丰年不增,歉年不减”,被称为“万年租”,其征租手段比刘文彩还要残酷?清光绪二十一年黄河决口,郓城一带被淹。孔府屯官报告说:“南北东西约六十余里,共有一百余村,平地水深七八尺、丈余不等。二麦方入场中,遂就漂没。田地俱为水国,庐舍化为丘墟,淹死人数无算。屯民现大堤存身,糊口无资,栖身无所。”但孔府这个当地的实际政府接到报告,不但不救灾救人,反而催租说:“各屯应征祀银,原备祭祀之用,不得丝毫拖欠。即遇有水旱偏灾,亦向无豁(免)缓之例。所有本年秋征各名下应交银两,赶紧完纳,不得借词观望。如有抗限延挨者,就近追比!”地方日志中甚至不乏孔府催租打折板子、闹出人命的记载。
至于私自诬陷自由人为孔家“脱籍之人”,地方上强行掳掠人为奴为妾的事情,在《孔府档案》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想象,任何看过《白毛女》的现代人,看完这些资料之后,心中会将孔府与什么形象联系起来。
但无可否认,孔府的权势是令人艳羡的――虽然这个榜样,任何心智健全的现代国人都会认为是“不可复制和超越”的了,但估计并不妨碍一样可以激励人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恐怕写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句的作者,也是这样想的吧。
识时务者为俊杰
也许有人说,榜样的成就我们是学不来了,但榜样的德行高尚,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读书就是要学圣人的教化之道,力图做一个完人――对这样的说法,笔者表示敬佩,但小声说一句:难以苟同。
是,儒家学说历来被奉为帝王学说,汉、晋、隋、唐的历代封赏,成就了孔府偌大家业的雏形,宋代甚至给了孔家“衍圣公”这一世袭罔替的尊号,承担了曲阜孔府重建的全部建设费用,这是对孔子同学用功读书、努力教书的回报――但孔子的德行被其后世继承了多少,是否能对得起“衍圣公”这一世袭罔替的尊号,确实值得商榷。
别的不说,宋代赵家前脚刚给孔家盖好房子,奉上尊号,后脚金兵打来,孔端操(瞧这名字,多么高大上)立即代表孔府去向大金表忠心,而得以继续受封“衍圣公”。这还不算,金的封号题墨未干,金为蒙古所败,新“衍圣公”孔元用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民族成分,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宋、金“反贼”,不幸“以身殉职”。
之后,孔元措一系以既然归化蒙元,那么“衍圣公”的帽子颜色也应该改一改为由,开始了“夺嫡”,口诛笔伐,拳脚相加,刀兵并用,不可开交,闹了好久,连元仁宗都不耐烦了,决定“以帽取人”,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
当然,这期间“衍圣公”也没少在蒙古人那里搞政府公关――派出张德辉、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虽然不知道是否真的能看懂孔老先生用汉字留下的学说,但还是非常愉快地准了他们的请求,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估计忽必烈决策时没少请翻译介绍孔老先生的名头和生平事迹,或许是被感动和教化了,亦未可知。
但好景不长,蒙古人入主中原未及百年,被一个穷小子朱元璋打跑了。这朱元璋估计读书不多――从他留下的一些亲笔亲言往往贴近现代的白话文,识字的现代人几乎都能看懂――未免对孔老先生有些不够了解,但为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大计,仍续封孔府后人为“衍圣公”,但要论尊宠,就很难比得上蒙古人在位的那个时候了。
不过,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朱元璋的子孙可都是读书人,于是孔府又开始显赫起来――明末“衍圣公”孔胤植,不但继续受封“衍圣公”,还被尊为大明朝的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但李自成一进山东,他立刻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并献马献银,跪纳印信。
不过李自成得大位不正,得遭天谴,转瞬后金大军杀到,孔胤植倒也不含糊,立刻仿诸葛武侯《出师表》体做了《初进表文》,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并表示愿为所用。但后金国主那时估计文化也不高,汉字尚且需要翻译成满文,这文言文估计翻译得慢了点――没及时做出响应,而是先颁布了剃发令。孔胤植马上,立刻,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此令,“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令族人剃发。顺治帝闻之大喜,于是把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乾隆帝更赐孔家排辈所用“字”。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清忽换民国,当政,号称要“共和”,但这难不倒孔府,连发两封“劝进电”劝袁“早日登极,以慰民望”。虽然见电“甚慰”,无奈难敌生死关,张勋进京将“民国六年”改为了“宣统九年”,当值“衍圣公”孔令贻当机立断,马上拍电报改口说“恭承明诏日月重光毅力诛猷普天同庆”,“敬贺大喜”。
不过,孔令贻似乎与其先祖们比起来,论气节一事要有所持――1919年,孔令贻“入觐天颜”,在紫禁城里享受了骑马待遇,依然呈送“奏折”,自称“微臣”。1923年还派孔德成以“宣统十五年”向溥仪“叩谢天恩”。
但到了1928年,至曲阜“朝圣”,孔府开始转向,殷勤伺候致使蒋公大喜,遂将孔丘老先生的生日定为“国定纪念日”,并搞了个《尊孔祀圣》决议,将决议“衍圣公”称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5年孔德成亲赴南京宣誓就职这个奉祀官不说,还说搞的“新生活运动”是“拯救中国,振兴民族的良图”。
值得注意的是,孔德成亲赴南京宣誓就职奉祀官的同年,孔府还派出孔昭润远赴东洋,主持盖孔庙,开儒教大会和祭孔等多种活动。至1937年全面爆发,孔德成先生作诗云“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宣传中日“同文同种”,谁入主中原都一样的国际主义理念。其后,孔令煜在还“恭逢”汪伪政权“还都三周年”,给拍出祝贺电报,称“我主席旋转乾坤,实为从前所未有”,还在汪伪政权搞的纪念孔子大会上发表演说,呼吁“复兴各方文化”以协助汪伪政权“完成大东亚圣战”。
尾声
要说孔家唯一一次没有在政权更迭中倒向,那还是1949年,百万良田、300亩豪宅庭院说不要就不要了――没错,要的就是这股气节,细软一卷,追随到了台湾。当然,也有人说是想要也要不了了,没准还会落得个刘文彩的下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家绝不会像陈布雷那样“殉国”,那是因为他有那一文不值的所谓信仰,而凭此信仰孔家得以荣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