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人物的故事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1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记叙文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在我们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记叙文, 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写人的记叙文。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让学生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那么, 我们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文本, 让那些沉睡在文本之中的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并逐步感染、影响我们的学生,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 想结合人教版教材, 谈谈如何教学写人的记叙文。

一、关于对教材的一些理解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选文的精美。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 呈现给学生的有许多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 有的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 也有的就直接出现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无论是一年级, 还是六年级, 每学期教材中都有一些专门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 有写历史人物的《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李时珍》中的李时珍、《王冕学画》中的王冕、《西门豹》中的西门豹; 有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诚实的孩子》中的列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的、《军神》中的; 有写英雄人物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中的、《丰碑》中的军需处长、《我的战友》中的、《倔强的小》中的小; 有写中外名人的《爱迪生》中的爱迪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詹天佑》中的詹天佑; 还有写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人物的《小珊迪》中的小珊迪、《挑山工》中的挑山工、《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小抄写员》中的小抄写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

二、课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

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人的记叙文虽然没有一个直接、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 但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中, 对叙事性一类的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低年级段, 能阅读浅近的故事, 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中年级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高年级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低年级段的故事, 还是中、高年级段的叙事性作品,都包含着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因此, 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的教学同样应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

三、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物,试图找出身边人物的“招牌”动作或者话语:

生活是一切写作的现实源泉。尤其是记叙文,尤其是写人记叙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只会闭门造车,就不能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观察父母、身边的同学,仔细看看他们的样子,他们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并选择性记录下来。

2. 写人常用描法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都十分生动。

(2)动作描写。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使小学生写好人的记叙文,除了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教学建议外,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蒋成云.立足整体 关注细节 有机整合——例谈写人记叙文教学人物形象把握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7,(Z1) .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骆驼祥子》;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现实生活;人物命运

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进行相关研究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点议题,这种研究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将研究的立足点锁定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进行分析,来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应该说这种研究并不是简单对文学手法和文学技巧的研究,更多是通过写细节对整部文学作品的一种视察。这种模式的研究在相关学术领域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并且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作者还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参考的文学文本的创新,从先秦时期文学作品转移到唐宋时期文学作品,再转移到明清、近代文学作品,可以说,丰富的文学作品给这一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试着对《骆驼祥子》这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进行一些研究,从而发现这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价值。笔者的这一研究将遵循以局部见整体的研究模式,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研究时并不对整部《骆驼祥子》中的所有人物进行研究,因为这样一方面没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学术研究的意义。而只是将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研究集中在祥子和虎妞这两个人物上,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方法进行研究,来对整部《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祥子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祥子这一人物在《骆驼祥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人物形象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发展线索。从一定角度来看,祥子这一人物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千万农民的一个缩影。因此这样的人物形象势必有三个因素特别明显,也就是性格、所处社会背景、最终命运。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三种描写方法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描写。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三步,即通过祥子性格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祥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祥子的最终命运来描写人物形象。

(一)通过祥子性格来描写人物形象

应该说祥子性格是展现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祥子性格中有朴实、勤劳的一面,正是通过这种性格描写出来祥子勤劳能干、努力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一面形象。另外祥子性格中,还有着愚昧、懦弱,自私的一面。他仅仅把自己的命运和洋车联系在一起证明了他眼光的短浅,无法看清时代的变化。洋车被抢走、被特务讹诈钱,他几乎没有做出太多的对外界反抗与回应,而仅仅把未来的路放在了自己的努力上[1]。正是他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我们才看到他这种“不争气、窝囊”的表现。

祥子的身上确实闪烁着很多道德的闪光点,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他性格深处的自私。我们不难发现祥子始终都在关注自己的命运,而没有把自己命运与这个时代改变联系起来。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觉悟对于祥子来说过于苛刻,我们应该清楚在那年代是有很多像祥子这样的人物加入革命的。

(二)通过祥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

祥子是传统农民或者传统底层人物的代表,这种人物应该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恰恰是把握住了这一点才通过祥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恰恰是将祥子这一人物设定在上个世纪初那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大社会背景下,我们才能看到祥子力图奔走衙巷之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换一个社会背景,那么祥子的人物形象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祥子性格中有愚昧、懦弱、自私的一面,如果他这个人物设置在50年代时期,我们也能看到他积极参与“打土豪、分田地”的形象。

(三)通过祥子的最终命运来描写人物形象

性格决定命运,祥子有着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种种性格,那么他的命运也会如一般的农民或下层人物一样。因此,只有通过最终命运来描写人物形象才能够使祥子的这个人物形象描写全面、客观。

二、虎妞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虎妞是作为一个女性形象来出现的,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就有着不同的路径。应该说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是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她们的内在心理往往能够反映其主要的思想[2]。因此,老舍先生在虎妞人物形象描写上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即通过虎妞的家庭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虎妞的内在心理来描写人物形象。

(一)通过虎妞的家庭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

应该说虎妞这个女性形象是颠覆人们的想象的,正常女性的特c在她身上很难找到[3]。虎妞完全是一个野蛮、霸道、丑陋、变态的女性,她的这种形象和特点基本上完全来源于家庭的影响。因此,她的外在形象和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她自幼丧母,跟着父亲长大,但是她父亲却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她父亲开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并且为了让她管理车行三十多岁还不让她出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才造就了虎妞怪胎的形象。

(二)通过虎妞的内在心理来写人物形象

虎妞有让人怕的一面形象,也有一面让人可怜的形象,这一方面的形象就是通过其内在心理来描写的。她也有欲望、也有对感情的需求,她的这种心理展现了她对祥子付出真爱的一面形象。她为了和祥子在一起不惜离开原本富裕的家庭而搬进大杂院,这样的形象确实是值得赞扬的,而这种形象恰恰是由虎妞的内在心理而引发的。

三、对《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思考

通过上述对《骆驼祥子》中两个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共性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描述方法的使用与人物本身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这一文学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描写方法都遵循着这一规律。

这种共性恰恰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这部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身上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些不一样的特点又有着各自的诞生来源,这样就从根本上造成了所采用描写方法之间的差异。

四、结语

祥子是《骆驼祥子》这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老舍先生在对这一人物形象描写时采用了综合性的描写方法,这些方法与祥子所代表群体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描写方法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即通过祥子性格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祥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祥子的最终命运来描写人物形象。

而作为女性的虎妞,老舍先生在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时,所采用的方法就与上述描写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看在描写虎妞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通过虎妞的家庭背景来描写人物形象,通过虎妞的内在心理来描写人物形象。到此为止,我们不难发现,《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有着一定的共性。但是又因为特点的不同而导致了所用的方法不同。

参考文献:

[1]李育美.浅议《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形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3.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4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直白、结构清晰,相对来说,学生也喜欢阅读,容易理解。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无需对文章结构、层次条理、题材特点等作太多的分析。完全可以“去枝斩杈”,在学生自读后并对文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展开对人物及事情的教学。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第一次对话,然后以“课文重点讲他们的几次见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梳清文章条理。但要注意,这个环节的教学不是孤立地为分析文章条理而抛下问题的,而是为下面的“三次见面”作铺垫的。因为“三次见面”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可以从他们不同时期的表现来探讨其特点。这样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所以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更有效的。

二、以人物为中心,解读追求立体

写人记事类文章重在对人物的理解,这一点无可厚非。首先,对人物的理解不能像观看战争片那样,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位剧中人物,应该追求立体丰满。因为很多时候人物是多重的、复杂的,甚至有着阴和阳的双面性。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他既有伟大的一面,又有平凡的一面。文章旨在从人文、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人物,教育学生既不要盲目崇拜伟人,也不要因为他们有不如常人的地方就鄙视他们,而应该用一种常人的眼光平视他们,接纳和包容他们的不足,将他们当成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来对待。

其次,文本本身的教学也应追求立体丰满。在处理这篇教材时,不能简单围绕“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这个问题组织教学,仅仅停留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上。在课堂结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愿意与小女孩相处?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懂得友谊的建立基础,那就是真诚、平等。这样解读,可以将教材的内涵往纵深处挖掘,使学生的思想更深邃,思维更开阔,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厚实。

三、以对话为重点,朗读训练扎实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指导朗读训练时,应该根据文章对人物刻画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中,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两个人物进行刻画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语言描写,这是指导学生朗读的闪光处,也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地方。

那么,对于对话朗读训练,我们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认为,不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传授来指导。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过:“朗读就是说话。不要朗读一个样,说话又是一个样。”所以,人物对话训练更应生活化,应要求学生像自己说话那样去读人物的“说话”,把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文中人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身临其境地读出画面,让文字自然地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四、以学法为目标,读与写相结合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于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在学生自己创作文章时能灵活运用,从文章的立意、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等多方面构思,写出较高水准的文章。当然,我们在指导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仿写,而应该截取文章中描写最成功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写法。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就非常成功,简简单单、寥寥几笔,即将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邋邋遢遢的爱因斯坦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的环节,让学生抓住特点进行人物外貌的仿写,学生不一定非写不可,也可以动口说说。假如能这样长期地训练下去,我想学生对这类文章定会把握得当,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也会提高。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习作能力 故事背景 人物形象化 故事情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8

学生怕写作文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写作文就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将之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六年级课文《爱之链》的写作技巧简单易学,值得学生学习模仿。

一、特定典型的环境使故事背景一目了然

《爱之链》开头几句环境描写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它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时间是雪花纷纷扬扬的黄昏;地点是在“一条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的乡间公路上;背景是气候恶劣,行人稀少。其次,它暗示了乔依凄凉的心境:妻子待产急需用钱,而乔依失业了,没有了固定收入,黄昏时分,已经奔波了一天却毫无收获。在这寒风冻雪之中,心境的悲苦凄凉是不必言说的。第三,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一发现路边的老妇人在冷风中颤抖,乔依还是马上决定帮助她。这里的环境描写又衬托了乔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写人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立体地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1.形象鲜明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境遇

《爱之链》介绍乔依时说他“没穿袜子”,戴的是“破手套”,修完汽车后“身上的衣服更脏了”。这里的外貌描写字数不多,但能让读者了解乔依生活的艰辛。尽管经济非常窘迫,但在帮助老妇人之后,乔依却拒绝了她的报酬,这才是患难之中的真情。

有些学生写人物的外貌时,总喜欢面面俱到,从头到脚,看起来十分全面,实际上多而不当,不能表现人物的特征,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外貌描写不在乎字数的多少,而是有没有勾画出人物的特色。

2.简练传神的动作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爱之链》写乔依为老人修车时乔依“让老妇人坐进车里”,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让”和“爬”两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许多内容。外面雪花纷飞,乔依“摘下了破手套”,在修车的过程中“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这两句话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乔依修车时的艰难。这一段文字不算多,却让我们如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乔依修车时的情景,让读者油然而生对乔依的敬意。

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让人物自己“做事”。事实胜于雄辩,人物自己的行为更有说服力。

3.简单明确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爱之链》中的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字。第一处是乔依看到老妇人因紧张而闭上眼睛时,安慰老妇人说“请别害怕”;第二处是车子修好后,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这个句子交代了爱的故事发生的原因;第三处则在文章最后,是妻子安慰乔依的话。课文中的人物语言虽然简明扼要,但是让我们知道了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老妇人对乔依的感激,妻子对乔依的安慰和妻子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有效地表现了“爱”这个主题。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主题的语言去写。话不在多,有用才行。

4.切实透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老妇人准备掏钱感谢乔依时,我们读者都会认为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里,乔依帮助了老妇人,接受老妇人的钱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虽然乔依失了业,生活窘迫,十分需要钱,乔依仍然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展现了乔依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心灵之美,揭示了“爱需要奉献才能延伸”的主题。

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使全文浑然一体

《爱之链》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件事:乔依为老妇人修车,没有接受老妇人的报酬,只是希望老妇人如果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给他一点帮助;老妇人在一家十分破旧的小餐馆用餐,发现女店主是需要而且值得自己帮助的人,就给店主留下了一些钱;女店主发现了老妇人的资助,轻声安慰因四处寻找工作未果而疲惫不堪的丈夫乔依。三个故事的主角各不相同,却因为三人心中都有对他人的爱,才能将爱的链条串联起来,延伸下去。

描写人物的故事范文6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思考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的示范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渗透 写作教学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因此,语文老师平时一定要将写作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品“鱼”(教材)的美味的同时,得到“渔”(写作)的技巧。下面我以苏教版七上《安恩和奶牛》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审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使人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能帮助解释文章的主题,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锤炼。但是,当前的中学生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审题不清的问题,比如作文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学生往往只叙事,却不写该事件对自己有何影响或能写影响却看不出影响有多大,更谈不上最大;有审题偏差的问题,如作文题《雪天里的故事》,有很多学生写成发生在冬天的故事。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就只能责怪、埋怨吗?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可谓各呈异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是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

在上《安恩和奶牛》这一课时,我先板书了课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根据题目所产生的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安恩是谁?安恩是个怎样的人?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安恩和奶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为何以安恩和奶牛为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了解到课文内容都是围绕题目展开的。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问学生:“题目中的 ‘和’能否换成‘的’?”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和’表达了作者希望人类平等地对待动物,关爱、尊重动物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了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我顺势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要认真审题,确定作文的中心,再紧扣文题展开内容。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能反复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写作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中学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一般有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小说、散、议论文几类。中学阶段写作的重点是要求掌握记叙文写作,了解另外三类文体并尝试写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写人叙事类阅读和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结合,使学生学会写人叙事的技巧。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对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做了具体的描绘。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安恩的语段,再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在描写安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我再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及生动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加以小结,并提醒学生活学活用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动作,神情心理细节描写,让人物自己说话,让读者切实感受你笔下人物的个性、心理。事实胜于雄辩,人物用自身言行去表现个性才最有表现力。时间一长,学生在写人的作文当中就会有意识的使用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他们的写人作文就不再空洞,不再泛泛而谈。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选材剪裁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因此,要让学生明确选材必须紧扣主旨。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安恩和奶牛》的第二部分,写到了牲易市场上贩子和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我提醒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买牛人的种种表现?这与刻画安恩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了在牲易市场,人们带来的牛都是用来交易的,安恩带来的又是这样一头出色的好母牛,贩子和屠夫们关注她的奶牛,顺理成章。同时,贩子和屠夫们对牛的态度与安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安恩对奶牛的爱怜,也更能表现安恩的人性美。学生从中明白了作文选材的原则:写作的素材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剪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主次详略等。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明确选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2)选择典型的材料。(3)选择新颖的材料。(4)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5)选择生动具体的材料。(6)选择真实的材料。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

明确了文章的主题,选择了适当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成好文章,还需有合适的结构,把材料组织起来,巧妙地表达主题。

上一篇天上的繁星

下一篇瓢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