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 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淄博职业学院某院200余名男女生开展了心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5%;其中男生174人占92%,女生15人占7.9%。整个调查问卷依据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设有十个问题,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业成绩、爱情观念、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几个方面的看法。目的在于掌握在校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为我校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推动我校进一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智力、情绪、意志、人际关系、人格、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就业压力方面,所占比例高达67%。

(二)谈到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2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被动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

(三)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在生活中会面临情感问题。据统计12%的学生自己不能正确的处理感情中出现的问题,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处理不恰当,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就业因素。在中学从早自习到晚自习结束都是被老师安排好的,现在来到大学,课余时间很多,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无所事事,虚度了大学时光。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就业压力则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压力,目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人际交往关系因素。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主要的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他们健康发展。

(三)情感因素。在高校,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校园关注重点问题之一。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同更广大同学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四)经济压力因素。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引发紧张、焦虑和自卑心理。二是在长期的贫困家庭背景下形成的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所引发的社会归属冲突和相应的自卑与敏感等不良心理。三是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化环境对贫困生不良人格发展的影响等。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正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

首先,端正态度,化压力为动力。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但工作态度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其次,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今大学生必须明白的是,要自救只有靠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而不是让社会、市场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合格的人才。

(二)人际交往策略

学会正确调节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遵循搞好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1、主动开放的原则。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阅历、生活感受、习惯与风俗,要求大学生要主动地开放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了解别人。2、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不分高低贵贱要平等相待,互相帮助。3、热情的态度。对人热情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热情相待能有力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其次,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行为,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学会赞扬别人;对于心情不好的人要诚恳、耐心地倾听对方,学会安慰他人;对待自己反感的行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又不伤和气才是关键。最后,有选择地进行交往。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志向、道德高尚、情趣好的同学交往,这样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三)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随着青春期个体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情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情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已成为发展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情感问题的合理认知。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倘若仅是一厢情愿,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回报,这种单方面的挚情不能称其为爱情。其次,区分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含意。学会区分爱情与友情,肯定被他人喜欢的效应,体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魅力。最后,发展自我、提高自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才会赢得同学认可。

(四)加强对贫困学生及弱势群体的关注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其次,健全和完善学校助学保障体系。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相应补助措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上得到提高,认知上得到深化,意志上得到磨练,提高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魏一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2

[2]李国强 王旭红.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本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如何把握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数据调研与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某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关注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家庭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5份,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对比,最后给出了他们心理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①人际关系问题突出,人际关系是“90后”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次调查发现,94.3%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的较好或者还可以,91.67%的同学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此可知,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这时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②心理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活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会对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回答“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时,54.1%的学生选择了“会影响情绪”,4.83%的学生选择“负面影响,无心向学”。由此可见,60%的同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影响,而且少部分同学已经转变为了轻度的心理障碍。③父母的期望带来压力,“90后”大学生面对父母的期望存在压力。当问及“你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时,69.2%的学生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对于问题“你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的回答,71.16%学生选择了“很大”、“大”,16.4%的学生选择了“较少”,仅有12.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父母在其身上的投入,无论是精力还是物质方面都是非常多,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非常高,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④压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90后”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问题。82.68%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会选择向家人、亲友、男女朋友求助,1.34%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求助,值得重视的是,仅有0.72%的学生会选择向专业人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文化领域、思想领域的冲突,形形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迅速进入我国。逐渐增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爆出的腐败现象等,这些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物质为上等思想在他们中间开始滋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积极、向上与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的矛盾也体现在他们身上,从而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渠道多,思维活跃,喜欢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陈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力度不够,表现在,高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不普遍,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家庭因素。本次调查中,问及“你认为那种人算幸福的?”时,74.3%的学生选择“家庭幸福”,可见“90后”大学生家庭观念较强,同时也说明,他们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的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家长,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心理承受挫折和打击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教给学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当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恋爱等心理问题,方法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以预防为主,目的是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一改被动等候学生前来咨询的模式,主动出击,心理健康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工作者应深入一线课堂、宿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学生心里。

2.家庭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侧重点都放在了学校方面,强调了学校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90后”在校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学习成绩、就业、恋爱等方面,家庭更是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压力。因此,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得从自身做起,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特点,不能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应特别关注在家庭出现变故情况下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状况。再者,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90后”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2]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26.

[3]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5.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案例处理 思考

自1999年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各类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资料显示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①。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如何应对大学身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队伍的一大热点。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 案例回顾及处理过程。

田同学,男,2011年入学。该生之前属于学生当中比较内敛的学生,2012年3月开学辅导员与该生无意交谈中发现该生表现异常兴奋,行为动作夸张,整体着装打扮与往常对该生的认识相差极大,已有所警觉。2012年3月25中午接到保卫处通知该生被保卫处带走,理由骚扰女生,并且在公共场合使用危险物品。接到通知第一时间通告分管学生的领导赶到现场向其了解情况该生是为了看美女而逃课,在女生买东西的附近坐着自言自语,说些带有骚扰性质的话,女生害怕躲避,该生用小刀向女生离开方向的树上扎了几刀,女生受到惊吓而报校警将该生带走。了解情况时该生不认为公共场合玩飞刀是一个危险行为,并基于该生之前的反常向保卫处反应,后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认定该生为心理异常,建议到专业机构治疗,未给与处分。通知该生父母,父母配合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到达。该生害怕父亲知道他被保卫处带走一度想要离校出走,辅导员及时安抚并安排学生陪同。

案例处理过程:

1.事出有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生情况进行了解。

关注该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与之前变化很大。通过与该生的聊天,班委同学谈话,与家长沟通,得知该生上一学期学习比较认真与同学相处尚正常,但是性格偏内向不主动与同学沟通,对一起上课的一个漂亮女孩情有独钟。依赖母亲很害怕自己父亲,在假期间向父母反应渴望与女生交往被父母制止,在练画过程中情绪暴躁踢打画架。这学期到校后该生倾慕的女生拒绝对此同学之后便花费很多钱打扮,并且通过夸张行为吸引人注意特别漂亮女生,在生活中遇到漂亮女性会走进女生直勾勾的盯着看,还会伸手触摸女性身体,并且在谈话当中抱怨自己个子不高长得不帅,没有人会喜欢,说话中自相矛盾,思维跳跃性很大。

2.及时出现给予安抚,寻求多方帮忙协助。

该生是由于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并且受到感情因素困扰,不能够发泄,以至于其行为产生异常。辅导员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谈心引导该生倾诉感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当该生被保卫处带走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领导反应情况,分管学生领导及时赶到与辅导员一同安抚该生情绪了解事情原因。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给予进行心理疏导于测评,认为该生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对危险没有认知,虽然现在情绪稍有平复但是不能保证接下来的是否会发生类似事件或者伤害自身的情况出现,已属心理异常建议与家长联系并且需要及时就医并且给与治疗。在父母赶到期间安排学生陪同。

3.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积极配合。

由于该生惧怕父亲,担心该生惧怕父亲对其责骂而离开学校,事先与家长沟通不要责怪该生,让该生以一个相对放松的态度接受父母到来,避免情绪激动。第二天上午该生父母就赶到学校,辅导员陪同了解情况后准备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4.及时跟踪,后续工作跟进。

该生治疗期价,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了解该生情况,帮该生办理相关缓考手续。在该生治疗4个月后返校上课,学院老师与同学做好陪同和监护工作,主动与该生谈心,帮助该生专业学习,对其精神思想状况私下了解掌握,现已基本恢复,可正常完成学业。

二、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分析。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普遍存在于高校并且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它的发生有着一定社会根源。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是成因之一。

90后大学生是新兴时代体验者,信息和知识丰富很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他们具有“早熟、独立、张扬、自信”的特点,但是他们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② 。面对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客观现实诸多矛盾,大学生极容易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为紧张、焦虑、沮丧、抑郁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③。此案例中就存在,该生在受到感情困扰后不懂得如何舒缓压力,不懂与人表达沟通,性格内向、忧郁、敏感等等综合因素而引发突发性心理危机。

2、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经济给我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引发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问题。而家庭教育在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给孩子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培养。对独生子女只重视学习的独断家长式教育愈加让孩子远离群体,不善交际甚至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历练而几乎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学生父母对其独断家长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变化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固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课方式机械地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针对群体教育,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沟通交流平台单一,老师专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隐瞒有所顾忌而隐藏了自身心理问题所在。案例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稳定,也反映了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引发的思考

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辅导员必须从日常工作中入手,防患于未然。从基本工作着手,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从学生自身入手,与学生们一同努力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1、 掌握学生基本资料,建立资料库。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小端倪,从而让辅导员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拥有主动性。对学生的了解除了平时日常工作多走进寝室,进入课堂,多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之外可以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库,比如民族家庭人口数,家长联系方式,是否贫困生,新生入学心理调查结果等等。在做这些功课的同时不仅加深每个学生在辅导员心中的印象,同时对于重点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分类别予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好预防工作。

2、 建立融洽关系,畅通消息渠道。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畅通的消息渠道,需要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不仅是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后抓住解决问题关键时刻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关键。现今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已经告别传统辅导员管理方式,而是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的模式④。

3、 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

危机处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除了加强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宣传,更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并且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立心理委员。抓住寝室长以“一拖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寝室,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案例给学生予以警示。这样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实现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每个人都能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丰富危机预警的途径和联合家长及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等多方资源提高对危机发生反映效率。

4、 培养积极人生观,以内驱力减少突发事件。

积极人生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采取怎样行为方式应对各种问题,例如自我认同与接纳;生活学习的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以及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等等。90后的大学生大多抗压能力差,敏感,易产生挫败感,那么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人生观不仅对他们自身有益,更对日益紧迫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种内在驱动力。学生工作中除了课堂教授形式更应该提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自我反省中成长,协助指引学生自我完善,以内驱力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重在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更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并且这种成长不是只讲求效果而是更注重学生内心人格健全的过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 陈秀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34-136.

[4]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型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5] 李霞云.积极人生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6] 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注解

①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②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36―0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面临着学习上的竞争、能力上的挑战、角色的转化、人际关系的困惑、恋爱的波折、职业的选择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心理适应问题,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应,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从近些年的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其中的10%左右,如果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结果是比较危险的,他们很可能在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积累下选择比较极端的做法。因此,研究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及时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3267人。

1.2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2)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UPI。

1.3数据管理与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将运动群体界定为除体育课外,每周参加运动2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锻炼30min以上的大学生;把运动群体与非运动群体用“不同群体”表示。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准,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健康、轻微不健康、严重不健康,并赋予分值,分别是健康为1分,轻微不健康为2分,严重不健康为3分,即产生了新变量“健康分类”,它具有3个水平。在数据处理中,把健康分类作为一个连续变量处理,分析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自变量上的差异。

考虑到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等变量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进行了不同群体与性别、不同群体与学校类别、不同群体与生源地、不同群体与年级、不同群体与学科的双交互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2.1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对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0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不同群体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也不显著。

进一步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作T检验,发现: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P=0.000<0.01)。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中的运动群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们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很容易地到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体育锻炼还可以引起的肾上腺活动加强,可增加类脂醇的贮存,后者可缓解应激反应,增强个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虽然心理特征、压力种类与形式等方面在性别上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但总的说来,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具有显著差异。

2.2不同群体、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对不同群体、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01<0.01);不同群体与学校类别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对不同学校类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T检验,分析表明: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P=0.001<0.01)。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重点大学较非重点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重点大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给学生提供较多锻炼场所的同时还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途径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关。

2.3不同群体、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对不同群体、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且不同生源地的主效应也不显著。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来自城市、城镇还是农村,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总地说来,大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地域的差异性并不影响知识与技能的顺利学习、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等,并没有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参差不齐。

2.4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对不同群体、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0.01);不同群体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且与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7<0.01)。这是因为:可能与测试时间为9月份有关,因为9月份大一学生由于刚刚步人大学校园还处在沉浸在上大学的喜悦与兴奋之中,对大学校园的生活处于开始逐渐适应阶段,同时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也充满希望和信心。由于他们还未遇到诸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毕业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尚无定数,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不能准确地定位,无法理智地认清自己,缺乏信心、心浮气躁。

2.5不同群体、不同学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结果对不同群体、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与学科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所学专业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大。

3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策

据报道,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据调查,贫困生心理辅导时出现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贫困生主要表现和心理特点类型

贫困生一表示“贫困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让我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多交流,更不敢和老师对话。”

贫困生二表示“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我本是个贫困生,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有很多,但最后总被虚荣心所屈服。”

贫困三表示:“家里比较贫困,但又不好意思张口向老师申请助学金,甚至助学贷款也不好意思学校申请,怕被其他同学知道,被他们看不起和嘲笑,只能省吃俭用,跟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在校生活与学习。”

非贫困生表示:“我们班某些贫困生,生活比我们还要幸福,他把向银行申请到的助学贷款和学院的助学金买手机、MP3及其他贵重物品,又经常出去大吃大喝,一点都不注意生活节俭,其他同学平时意见较大。”

从以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表述,可以把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成两种类型:

寡欢自卑型: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自卑心理是贫困生强烈的自尊心理相碰撞而产生的。某教育厅的调查显示,经济压力给贫困生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自卑的占70.5%。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心理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总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丢人。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交往有困难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的特点。大多数贫困生都曾因自卑而表现出敏感脆弱,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所以经常给人一种孤僻,不易亲近、不苟言笑、不善言辞、冷漠的感觉。因此,其内心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内心矛盾加剧,妨碍其成长。

敏感偏激型:部分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博得各方同情的资本,有些贫困生主动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这样或那样的贫困补助,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目前,自己所带的班级中就有个别贫困生拿着资助的钱去购买美容卡、一些奢侈的饰品。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院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加强学习心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各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等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选修课或有针对性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恋爱、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发放预约卡,进行预约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4)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5)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络、院刊、院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新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