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烟花表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烟花表演范文1
2022年元旦跨年黄鹤楼没有烟花表演,但是夜晚黄鹤楼有光影灯光秀和古风集市趣味活动,到时候还有真人NPC。光影交错,穿越千年,再现灯火里的古时市井烟火。前往的小伙伴要注意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哦。
2022元旦黄鹤楼晚上开放到几点
开放到晚上22:00。
2021年12月31日、2022年01月01日的晚上19:30-22:00,将有炫酷光影秀和穿越古今奇妙夜,带你体验古风集市趣味活动,沉浸式体验古时市井烟火;晚上21:00,黄鹤楼主楼秀开始,夜上黄鹤楼、好戏登场。
2022元旦黄鹤楼夜场门票多少钱
烟花表演范文2
1、陈数、巍子、岳丽娜、巨兴茂、颜世、易烊千玺、迟国栋张少华和杨志刚等主演。
2、剧情简介:讲述的是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在横跨军阀混战直至这段动荡岁月里中,与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甚至仇敌共同演绎的一段传奇岁月,先后与几个男人间的爱恨纠葛,以及她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坚定抗日的民族志士的心路历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烟花表演范文3
1、《流星花园》是由沈月、王鹤棣、官鸿、梁靖康、吴希泽、孙伊涵、孙千、厉嘉琪等联袂主演的一部青春励志剧,徐熙娣、王琳和郭采洁特邀出演,庾澄庆、李泉和王月友情出演。
2、演员表中主演沈月身上有种邻家女孩的气质。她务实、不浮夸,能让人在相处中看到她的光芒。沈月不仅有灵气,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更能给人带来惊喜。
3、演员表中主演王鹤棣于2016年获得首届四川校园红人盛典年度总冠军,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王鹤棣有着帅气的外表,他被称作为是“彭于晏与霍建华的’综合体”,其坏坏的气质和道明寺狂放不羁的模样十分类似。
(来源:文章屋网 )
烟花表演范文4
[关键词]标注演化大众标注印本形式标注数字形式标注
[分类号]G250.76
标注古已有之,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标注都是由手写完成,人们往往通过标注来表达自身的阅读感受与观点态度,同时也方便日后查找,这是标注最基本的功能。进入计算机时代,数字形式的标注随之出现,使得标注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阅读者个人的需求。大众标注(follksonomy)这一体现着第二代互联网功能特征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标注的方法、性质、功能和作用,对标注这一古老的活动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1 印本形式标注及其作用
在其发展早期,标注表现为手写形式,出现在书本页面的空白处,其功能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或者是阅读者对阅读内容发表的观点、体会等。此种标注多数不具备标引文献内容的功能,但有些标注是与标注对象具有逻辑关系的词语,这种标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标引功能,有利于提高查找文献的便利性和效率。
1.1 印本形式标注的种类
在中国,标注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①在对经典名著或古籍资料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如一些名著的批注本;②应用于学习之中的,用于注解阅读内容,如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对字、词、句含义的注释,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单词、语法等的注释等。古籍注释是我国古代文化赖以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出现于汉代的某些古籍的书面语注释,如注解《诗经》的《古训传》、注解《春秋》的《公羊传》等,可以说是古籍注释的先驱。
在学习方面,较为普遍的注释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批注,其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其内容往往是与所读内容较为贴切的短语断句。根据批注出现的位置,可以将之分为“眉批”、“旁批”和“尾批”等。其类型主要包括注释、提要、批语、警语等。批注的主要功能体现为阅读者对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理解、体会和情怀。大部分批注只是表达阅读者的观点与态度,而不直接揭示文献的内容,基本不具备检索功能。
此外,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对各类奏章所进行的批注,则是印本形式标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批注是皇帝阅读奏章过程中意见的表达,是皇帝命令的一种方式,一般不直接揭示奏章的内容,当然也不具备标引功能。
1.2 印本形式标注的作用
印本形式标注是读者阅读文献的一种反馈,通常也为其他读者利用文献提供了一种线索或指导。标注作为阅读与思考结果的一种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或蕴含了读者对文献的利用方式、利用过程和利用结果,表明该文献或该文献的某一部分在解决读者的疑问,满足读者的需求方面发挥了作用。表明读者通过对所读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得到了某些启迪和借鉴。这些标注不仅有助于读者以后再次利用文献,对同一文献的其他读者来说也具有参考价值。
2 数字形式标注及其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标注开始从印本形式发展到数字形式。用户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借助计算机随意创建、修改和删除标注,为日后自己或他人重复利用同一资源提供便利。
2.1 计算机领域数字形式标注及其应用
国外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计算机领域,首次采用标签(tag)方式进行标引的文件系统是微软的DOS系统。1986年施乐公司构建了一个用于标注和编辑语音记录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为文档添加语音标注,同时也允许用户为语音片段添加文本标注,作为标识其内容的线索。此后的十余年中,计算机界的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他们对印本环境中用户的阅读行为和标注活动进行研究,发现标注是思考性阅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资源的后续使用者更为有效地利用该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基于此,人们开始尝试在数字环境下模拟印本的阅读环境,开发应用于不同平台,面向不同媒体格式的数字标注系统,如用于标注网页的ComMentor、Annotator、ThirdVoice、Cdd,mk、CoNote、Futplex等,用于标注电子邮件的Tapestry,用于标注文本文件的Acrobat、MicrosoftWord、SemanticWord,用于标注PowerPoint文件的Briefing Associate,用于标注多媒体文档的Dynomite,用于桌面计算机系统的Xlibris,用于手持设备上的标注系统Notable,可同时用于桌面计算机和手持设备的NotePals,实现交互式教学的Classroom2000,支持个性化标注的Yawas等。这些系统从不同角度对印本文献的阅读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行模拟与再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强大功能拓展这一环境,实现交互式阅读和用户之间的协作。
2.2 数字图书馆领域数字形式标注及其应用
20世纪90年代,在数字图书馆概念形成之初,人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数字形式标注功能。1997年,施乐公司的研究人员根据对特定印本环境中标注(大学校园中教科书内的标注)的研究,探讨了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数字形式标注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人们列数字图书馆和协作服务中的标注进行了研究,从元数据、内容、对话行为三个角度来分析标注,阐述了标注、数字图书馆和协作服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利用标注为用户查询相关文档的搜索策略。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资源的分布和异构,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这些分布、异构的资源中无缝地检索和获取资源。为了充分利用科研人员的标注成果,人们还研究了如何通过外部的、概念化的标注来整合科学数据,提出了相应的模型框架。采用分层数据存取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对科学数据的数字化标注。
2.3 数字形式标注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标注的研究开始突破系统/工具的开发或整体研究的范畴,向着更为深化、细致的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在不同系统或不同表现形式下标注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当用户改变浏览器窗口的大小时,标注的内容会随之改变,以适应变化后的内容版面。②关于识别手写符号的研究,开发出的许多工具或系统,用以解决对笔式工具所形成结果的识别问题。③进一步扩展了标注的研究对象,包括自动抽取文档中的标题、作者等特征项,为它们加上不同的指示符号等。同时,开始研究对新格式、新协议的支持和应用等。④关于语义标注的研究,随着语义Web的出现,语义标注也开始出现,相应的出现了支持语义标注的系统和工具。
3 大众标注的内涵及其应用
近年来,基于网络的数字形式标注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的
大众网络行为。尤其是,随着浏览器功能的日益强大,数字形式标注的使用也更加普遍,操作更为便捷。大量应用系统的出现,逐步形成一种由用户参与建立起来的、互动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环境。大众标注应运而生。
3.1 大众标注提出的背景
在大众标注的概念提出之前,人们总希望文献的组织有条不紊,最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使用统一的信息组织标准,可是这种大一统的理念和做法却束缚了信息组织的灵活性和个性化。blog、wiki等完全平民化的信息渠道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只能由少数新闻传播机构或者少数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的格局,大众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逐渐发展成为信息接受者与信息者的统一体(prosumer)。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抒感、张扬个性的最佳渠道。人们在不断创造信息的同时,也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有效地组织各类信息。于是,不受传统信息组织规范约束,完全出于个人喜好的标注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推崇的数字信息组织的主要方法。Joshua Schachter开发的del.icio.us系统(网站)于2003年底投入使用,向用户提供在线标注网页的服务,促进了大众标注实践活动的开展。随后,基于大众标注的信息组织理念迅速被人们应用到其他系统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支持大众标注的网站。2004年底,Thomas Vanderwal首次以folksonomy这一词汇形容大众标注的概念。目前,大众标注已经成为人们对网络资源自由标注、自由分类的专业术语。
3.2 大众标注的内涵
针对大众标注概念的内涵,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一些:
大众标注是一种分布式的,大众在线创建数字对象元数据的方法;
大众标注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理念。大众标注可以起到分类的作用;
大众标注是数字对象使用者赋予数字对象文本标识的一种组织机制;
大众标注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方法。该方法以合作创建的、不受限制的标签为基础,并通过标签来类分网页、在线图片和网络链接等数字对象;
大众标注是由用户创建的分类法,使用不受限制的标签来类分和检索各种网络资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众标注是网络资源的利用者为了组织和利用某一数字资源,而自主地对该资源赋予标签的过程或结果。从这一角度上理解,“folksonomy”应该被视为一种大众性的、自由式的标注,将“folksonomy”译为“大众标注”似乎与原文内涵更为贴切。
3.3 大众标注的应用
大众标注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扁平的结构,作为标注词的标签不受任何限制,标注内容与标注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且不需要形成一个严密的概念体系。任何人都可以创建、选择自己喜欢的标签,新标注的引入随时可以进行,每一个被描述的对象在理论上可以拥有数量不受限制的标签,使用者不用接受专业培训,而且标注的过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标签并不能等同于传统信息组织中使用的关键词,对于同一个数字对象,不同用户可以根据其自身需要,使用数量不等,形式各异的标签进行标注。用户可以随意对自己账户中的标签进行增删和修改,十分方便地利用标注系统管理自己的文章、图片、音乐和共他数字资源。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方而,大众标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3.4 大众标注的不足
大众标注具有许多优点:使用成本低,简单,可扩展性好,可重新组织网络资源,快速反应用户需求,社群的信任,用户拥有个人独立的空间,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等。由于具有大众性、自由性和非专业性等特点,使得大众标注自出现伊始就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对于同一内容的描述与组织,往往由于标注者的知识背景和喜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用户在不同年龄段对同一标注对象使用的标签会有所不同。很多人使用标签只是基于当前的需要,他们一船不会老虎其自身以后的需要,或者其他人的需要。在大众标注系统中很多标签只被使用过一次。如dei.iciolus的统计表明,在用户提供的20万个标签中,有19万个标签仅被使用过一次,标签对资源查找的支持效果不佳。尽管支持大众标注的网站系统可以将用户使用过的所有标签都加以保存,并作为检索点提供给用户浏览或检索,但其结果却往往导致信息的泛滥和查全率的降低。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大众标注存在标签滥用、标准缺乏、信息检索效率低,用户之间难以理解对方的标签,系统不能为用户提供同义词词典等缺点。此外,大众标注还存在标签语义模糊,同音异义词、同义词、方言的使用难以有效控制,标注缺乏秩序,逻辑关系不明确等问题。
3.5 大众标注的最新研究进展
随着大众标注应用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探讨如何提高标注在资源查找、发现、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价值与效率。标注的目的乃是为下一次查找与利用提供便利,如果标注不利于高效查找,其意义将大打折扣。大众标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开始走入非完全自由标注的阶段了。多数支持大众标注的网站往往会在用户输入标签时,提示并推荐他们认为更适合用来标注该资源的标签。其后台实现方法是,以自动统计的方式,将同一含义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标签推荐给用户。尽管用户在标注网络信息资源时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但是由于标签的使用不受限制,使得基于大众标注组织起来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查找起来相当困难。为了做到既保持用户自由标注的优点,又能使之以更高的效率支持用户查找和发现信息,进入2007年,SamanthaHastings、HemalataIyer、DianeNeal、Abebe Ronssa和JungWon Yoon等人就如何构建具有高效查找与搜索功能的大众标注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ManekeGuy等撰文指出,对用户进行有关自由标注方法的教育,可以提高大众标注的资源组织效率。用户的标注方法教育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标签不要出现拼写错误,词语的合成要符合规则,注意作为标签的词语在语态、格和单复数的不同形式,不要采用过于个性化的词语作为标签,不要使用那些在标签数据库中只出现过一次的标签等。MichaelPeinhopf认为,改进大众标注的方法可以包括:提供一组受控的词语列表,让用户只能在系统提供的词语列表中选择词汇进行标注。建立同义词控制机制,即当用户输入某一词语作为标签时,同义词检验系统会即时提醒用户使用更为适合的词语。基于标签的语义关系,构建被标注对象之间的联系,提高标注系统的信息组织功能,以及提高用户的标注素养等。
烟花表演范文5
关键词:社会化;幼儿社会化;表演游戏
一.幼儿表演游戏涵义
对于表演游戏的概念,我国幼教界与西方幼教界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幼教界关于表演游戏的分类和概念理解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较大。原苏联学前教育学把幼儿园的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在教师的领导下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包括(主题)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是预先包含一定的内容和规则的游戏,包括运动性游戏和教学游戏两种。
因此,对于表演游戏的共同认识可以说是,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该结构可以来自“故事”题材或是教师的指导。二要有作品,该作品可以是文学作品,幼儿自行创编的,或是身边发生的事件等等。可以说,表演游戏是幼儿依据“故事”为线索开展下来的,它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的游戏。
二.幼儿表演游戏功能
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 福禄培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互动形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三.表演游戏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表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满足了幼儿社会生活的欲望,它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表演游戏能强化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
表演游戏是一项集体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着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己所理解的来承担角色,并且把作品中角色的主要品质加以形象化,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而这些得到强化了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不由自主的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教育的作用。
(二)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同情和助人等情感的发展
助人、同情他人、分享、合作等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当儿童看到他人痛苦时会表现出较明显的亲社会倾向,会同情、关心他人,并萌发帮助他人的情感及行为。而这些在游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展。
(三)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争吵、攻击,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随着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他们逐渐学会运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协调关系,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社会性不断成熟。在表演游戏的开始,幼儿需要商量内容的选择、角色的分配、材料的准备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和别人角色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以适应整个游戏的需要;游戏结束后,幼儿间还可以就每个人的行动进行一番评论,这也有利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幼儿表演游戏的实施策略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发挥着其主体性,而教师在其中则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只有通过适当有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发挥表演游戏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一)理解作品内容
理解作品内容是表演游戏的基础。理解作品内容不是对作品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在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内容的实质,对作品的个性特征有独创的见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再现作品,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真实。
(二)创设表演游戏情景
表演游戏的情景的准备主要包括场地的布置、情景的创设、不同角色的服饰材料的准备等等,一个充足的物质环境与良好的精神环境相结合的游戏情景能更好的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和兴趣,并促成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例如在面对小班幼儿游戏时,应清楚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事物如玩具、材料等的直接支配,因此,在表演游戏时,应注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故事角色的特点,投放适当的形象的材料。
(三)表演游戏的开展
理解作品内容,创设表演情景,都是为了使幼儿更好的再现文学作品,使其表演的更加生动。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
结语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幼儿所面临的社会生活日益扩大、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表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游戏情景,幼儿游戏中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着各种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和同情心,在与同伴间的相互交往中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在游戏中体验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表演游戏让幼儿获得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幼儿群体的典型游戏,它能较好的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表现。
参考文献
[1]刘焱 李霞 朱丽梅. 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32.
烟花表演范文6
一 、语言与文化
人类是惟一能以语言表达思想、行为的灵长类。人类所使用的语言随其文化社会一同发展进步。一方面,人类可以借助语言代码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语言使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意识交织更加严密。语言蕴涵了文化,而文化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两者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发展和传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并无权威的说法。英国著名评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认为“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奈达(Eugene.A. Nida)对文化的诠释是:“文化是某一社会信仰和习俗的总和”。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纽马克和奈达对文化的定义的共同之处:文化与特定的团体有关。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不同民族的人由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不同,往往赋予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以特有的含义,并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该民族思维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通晓语言。
综上所述,要进行跨文化间的交际,就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的学习与掌握。仅仅按照一般的模式掌握某一外语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是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的,还必须掌握对象国的基本文化特征,特别是对象国人们的语用规律、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行为方式等,这样才能增强沟通之效果。
二、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的影响。语言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一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对其语言表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首先表现在它赋予词语一层社会文化色彩,使词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lexical meaning)之外,还有一层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确定词汇的字面意义可以借助于字典,领会词汇的内涵意义却只能依据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忽视这一点势必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导致误解。
语言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生存环境。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词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的语汇又常常离不开土地、庄稼。生活在高原的游牧民族的语汇则多涉及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
英汉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两个民族对同一现象和同一事物有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为其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受此影响,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在中国人看来是与海无关却带有“sea”“water”――“海”或“水”字的习语。例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spend money like water”,“ sea change”,“be in hot water” “all at sea”,“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hold water”,“in low water”,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表达分别是:“进退维谷”、“挥金如土”、“显著变化”、“处于困境”、“不知所措”、“行善”、“说得通”、“缺钱,拮据”。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如果脱离了文化的范畴,恐怕就很难找到合理的答案。对于上述表达差异的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海”在英格兰人民生活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而汉民族繁衍生活在亚洲大陆,人们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土地。所以,语言表达更倾向于使用与土地有关的东西。
在中国,东风被喻为能给人带来暖意、使人心情舒畅的春风;而夏季则总是和恼人的炎热分不开。这恐怕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不无关系。然而,在英语中“summer” 这个词却常常被用来描述美丽养眼、令人愉悦的事物或东西。伟大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是这样描述他的爱人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n’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在这首诗里莎翁深情款款地将自己心爱的人儿比作“a summer’s day”,而且使用了像“lovely”(可爱的)和“temperate”(温和的)这样的字眼,这当中难道没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个对英格兰民族生存环境一无所知的人,或者对于文化之于语言的影响认识不足的人,当然会面对这样的表达感到困惑、费解,不知所措。
2.习俗、价值观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还要特别留意用字遣词。因为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词汇的产生和使用。例如: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会因民族不同而各异。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这些比喻所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对词语表达的显而易见的影响从英汉两国人民对待狗――这种极为普通动物的态度可略见一斑。英汉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传统上狗被视为看家护院的工具,是惯常跟在主人身后,摇尾乞怜的可怜虫。人们从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头军师”等等,可见国人对狗之厌恶。
然而在西方,狗在人们心中的作用已超越了为人类所役使的廉价的看门工具,而被视为人类的朋友或伴侣。所以,在他们的表达中充满对狗的爱怜和好感。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反而多含褒义:“dog’s death” (悲惨的死去),“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生活),“as sick as a dog”(病得厉害),“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a gay/jolly dog” (快活的,有趣的伙伴),“a sea dog”,(有经验的,老练的水手),“a lucky dog”(幸运之人),“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而汉语“守信,忠诚的”则可译为“as faithful as a dog”。对于狗的赞誉由此不难看出。
如此看来,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实际所指的可能完全不同。
3.思维方式差异对于表达的影响。人类传递信息仰仗语言,语言表达反映思维方式。虽然各种语言代码的措辞互异,语意概念常颇多近似之处,但相异的文化思维有迥异的层面。跨文化沟通不仅需具备精良的传递信息的语言功夫,还需熟谙对象国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类语言学家 Edward. Hall 在阐述文化内涵对语言沟通的冲击时,把文化区分为高内涵和低内涵两大主流。高内涵文化偏向于使用个人身体或内化沟通方式来传递信息。两类文化内涵交谈方式相异,因此在沟通时除非充分了解两种文化内涵的微妙差异,否则,无谓的误解难以避免。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华民族素以内敛含蓄著称。根据Hall的划分:汉语属于含蓄非直接明叙的高内涵文化,所以,在叙述时习惯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后才画龙点精,道出所以然来。谈话时讲究营造良好的气氛,以便引起共鸣。例如:What I was that day in Madrid was 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 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red teams was shamefully defeated in early rounds.
由于英语属于低内涵文化的语系,多使用明确的语言代码方式传递信息。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使得英民族习惯于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来,然后再把附带情况一一补充,因而句式结构是重主语,多为前重心。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翻译的话,该句汉语应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在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
这种译法显然不符合汉民族思维习惯。汉民族一般先从侧面阐述环境,最后点出语言信息中心。所以,应将上句改译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
思维方式对表达习惯的显而易见的影响还可以从待客请吃饭这一社交活动中得见一斑。
汉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美誉。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会准备上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并且在用餐过程中不断地、固执地连连劝客人享用,自己还常常谦虚地表白:“没什么菜,一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西方人对此常常会疑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虚伪吗?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只备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这可能被中国人视为不够热情。
三、结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曾经说过:“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这里所指的思想应该就是文化的范畴。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语言教学中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最好办法”。
以上仅在语言交际范围内从几个表现突出的方面粗浅地论述了英汉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应该指出,文化差异的存在是随时随地的,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为了保证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学习和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时候,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社会风尚。通过熟悉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者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反过来又会促进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做到外语运用得体、恰当,就必须通晓与外语相关的文化。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即使语音、语调、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肖立明:《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中:《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