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语文;实践;质疑;探究;品味;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06-02

走进《语文课程标准》,强烈感受到革新教学理念带来的震撼。新课程标准走进课堂,倡导互动的师生关系,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清风活水,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教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落实这一理念的一些体会。

一、尝试质疑以问促学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新课标精神,教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然后提出疑问,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问促学。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来对课文有一个总的印象:谁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请学生针对这一中心句质疑:艄公的勇敢和智慧表现在哪里?艄公的镇静和机敏又表现在哪里?“如履平地”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黄河上真的有平地吗?黄河上的惊涛骇浪是什么样子呢?……教者力求通过让学生针对中心句质疑,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尝试质疑,以问促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完善、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体验的参与,应该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构建,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设法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真正地“入水”体验,才能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心弦,才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我们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大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当保罗带上小男孩的小弟弟出去兜风,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时,教者适时播放了轻柔的音乐,播放了录音:“圣诞节的夜晚,大街上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礼物,圣诞老人给每个孩子发放圣诞礼物,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整个街道……”正当学生沉浸在那美好、欢乐的气氛中,教者陡然话锋一转:“看着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小弟弟或保罗,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同学们被眼前的情景感染着,听教者这么一说,立刻进行积极的思考、感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小手。这里通过创设情境,入境想象,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圣诞夜的美丽和欢乐,入境入情地体验角色,从人物的内心、行为、语言变化中理解角色,理解课文。这一教学环节,由于创设了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条件和发挥潜能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落实了学生朗读训练和语言训练。

三、品读悟情赏析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该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与情感体验来赏析人物的形象。以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为例,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就不同,学习感受的体会就不同。对于“皮埃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有着多元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皮埃尔很爱他的妻子,并从书中找出多处的语句加以证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皮埃尔的感受,反衬出他失去妻子后的伤感,我相机抓住重点词语“抽搐”“声嘶力竭”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皮埃尔是个关心他人、不怕牺牲的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品质,我着重抓住文中描写皮埃尔矛盾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诵读感悟,最后引导学生谈谈对皮埃尔的看法,学生在对文本的品味朗读中,创造性地塑造了皮埃尔的英雄形象。

四、拓展延伸迁移实践

1.拓展课堂放飞想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抓住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而想象是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前提。有些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就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口,如果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能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况和生活经验去体味、去想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和运用具有流动感的线条和动势,表达自然中具有流动美的事物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能够感悟形式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学具:

1、教师搜集有关流动美感事物的图片、录像、事例资料。并制作成相关课件,方便教学,提高效果。

2、教师准备课堂实验用品:透明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清水多半,墨汁少许,宣纸若干(20厘米半径圆),玻璃棒一根。

教学流程:

一、导入:自然界中有很多状态,我先请同学们看一段中国传统活动舞龙。再来看看瀑布、溪水。

“我们看到这些是什么状态的”?

“流动的”

生活中的流动状态非常多,谁能说一说还有哪些流动的现象?

1、大气磅礴的黄河水。、

2、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

3、龙卷风

4、水滴石穿

5、动物的奔跑

6、雨

7、流云等等

我们生活在流动的世界中,现在来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流动感。

一滴墨汁掉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它会自然流动,渗化。

水的表面留有墨痕,用玻璃棒搅动,让水流动,墨汁跟着水动,用宣纸把表面的墨痕踏出来动态的流动转化成了静态的流动,动态产生流动感,静态也可以产生流动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流动之美》。

二、新授

1、这几幅静止的画面中,你喜欢哪幅?能不能给你带来流动的美感?

2、我们看了这些有流动感的图片,流动美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线条”

A看《海螺刨面》这张图,有优美的螺旋状线条,也有排列规则的弧形线条,我们把线条提炼出来,更明显的感受到线条所体现出的流动美感。

B《漓江山水》貌似静态,但在静态中有飘动的美感,我们把画面隐去只留线条,山峰起伏的波浪线和水平线产生了流动感。

C《夜晚东流》公路的S线一看就有流动美感,车显现出有规则连续跳跃的线更增加了流动美感,有的同学说线条像水一样流动。请一位同学把流动美感的线条画出来。

流动的美来源于线条之美,是回旋,波状,连续的线条产生的特殊之美,这些线条旋转,起伏和跳跃让我们感受到节奏和韵律之美。

节奏:一些可比因素,如大小,高低,曲直,浓淡,虚实,冷暖,明暗等有规律的交替反复。

韵律:是节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流动感和优美抒情意味。

节奏和韵律来源于音乐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随着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而体现,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千手观音》感受一下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非常令人震憾的舞蹈,它的节奏和韵律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当画面定格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流动的美,动感的线条,看看这动感的线条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

3、美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是通过线条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几幅作品,看看它的节奏和韵律是如何运用的?

4、《冲浪》

5、中国古代青铜器《错金铜虎节》

6、中国传统流壁画《飞天》、

第一;我们都有这样的自然常识,海浪升起之后自然会落下,这种规律最能体现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远处的山相对静止,更能对比前景中海浪的动感,我知道同学们都特别会表演,你先来表演冲浪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组:《错金铜虎节》虎身轮廓呈流线型,形成蓄势待发的动势,柳叶形花纹随着外形曲线而变化,黑色的底和黄色的花纹产生了强烈对比,有一种跳跃感。

第三给:《飞天》壁画,采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利用衣裙,飘带的变化和人物的动态,来表现飞舞的动感,另外还运用了回旋,波状,连续的线条产生了特殊的美感。

教师点评:这组同学分析的非常全面,一些重要的信息点都找到了,尤其是画面人物不用翅膀,只用衣裙、飘带的变化来表现飞舞的动感,体现了我们老祖先的聪明才智。

同学们分析得都非常好,能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线条是怎样运用,从而表现出流动美感的。美术作品中流动美感,灵感来源于何处?

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

大海中的旋涡,古陶瓶上的纹饰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回旋状线条,

三、欣赏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从行云流水等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抽象线条,提炼出有流动美感的线来装饰生活,现代美术作品更多的提炼了自然生活的美,得以运用,我们来欣赏吴冠中先生的长城,他的线条非常具有流动感。大家能够看到自然的流动之美,也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之中是如何运用线条的节奏、韵律变化来产生流动之美的。现在请你把对流动美的体会画成一幅画,或者装饰一个陶瓶。

四、学生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反复看教学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优秀作业作出肯定。鼓励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表现,讲解创意和构思,并组织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交流,教师针对典型作业进行评价。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 教学基本功

一、对说课的理解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在有限时间内用简要精确的语言面对同行就某一课题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一次完整的说课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及板书设计。而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说课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说课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又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在听完比赛选手的演讲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地进行,而且口齿清楚。

在说课过程中,要求选手有良好的教态,仪表端庄,落落大方,并要有一定的肢体语言。因为是省级比赛,大部分同学会出现紧张过度的现象,在上场之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把比赛当做平时练习来对待。板书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工整、美观、规范是对教师的板书要求。除此之外,对于这样的大赛,心态一定要好。积极准备,勇于应对,对自己掌握的技巧要做到疏而不漏。

另外,说课者以交流者、探讨者的身份来讲述本节课将怎么进行,对于某个问题将怎样解决,具体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等。还有在说课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要清楚,语调要把握好,不要用一种语调讲,这样会给评委和听众一种背或读的感觉,而不是在探讨教学的过程。例如: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用独白的方式进行;而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课堂设计中,要以教师的身份,把要对学生说的话语说出来。

1.要写好说课稿。写说课稿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倾诉者”,这与平时写教案是有很大区别的。

2.要把握好说课的重点。我们要注意,即使在说课稿中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这一环节非常详细,但真正比赛时,由于时间的问题及主次分明等,我们也要选择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说课,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3.精心准备说课课件。

4.说课要学会创新。说课时我们不能拘泥于平常的套路,一定要增加一些新鲜的、有创意的内容,如导入时,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设计

这是教学技能大赛最重要的方面。要求选手对所选课题十分熟悉,根据学生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案设计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关联性、完整性。同时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在这一方面,很多参赛选手做得不够完善。虽然运用了探究性和合作性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将这一方法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比赛中,要做到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用科学化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知识。

四、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导人环节。没有掌握导入环节的功能和作用。有些师范生在此环节所用时间过多,如通过讲述生物学史上较长的故事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但讲述过多。有些直接进入正题,突然把学生喊起来回答问题,突兀且造成课堂气氛紧张。

2.板书、板画基本功差。不能把握板书、板画技能的功能和作用。其一是师范生缺乏基本的书法技能;其二是板书字体不端正、潦草;其三是板书布局不美观、不科学,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楚,与讲解内容脱节。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更多的是用计算机取代手写,书写能力有所退化。教师板书能力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师范生平日须多练字,多练板书,多画简图。

3.物理教学语言技能薄弱。一方面,从教学语言技能构成要素角度来评价。量方面,性格内向的女生音量较小,在语调变化上,易出现语调平淡,使得课堂死板、无生机。物理知识本身深奥难懂,若语调不亲切、变化不自然,则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节奏感上,教学时没有注入丰富情感,课堂缺乏动感与活力;在语速上,出现短时间内讲完全部内容等情况。另一方面从生物教学语言技能的特点上来评价,第一,语言使用随意,不科学,不能清楚描述知识间的联系;第二,语言不够直观、简明,不能较好地使用直观形象的科学事实解释概念和规律,语言较啰唆;第三,语言条理性、逻辑性不强,语意不清,跳跃而反复,学生理解困难,原因可能是对教材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背景知识不丰富。调研中,多数教师认为,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生可以通过讲课、演讲比赛训练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五、夯实学生教学基本功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校师范专业必须更多地关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培养。建议高校增强课堂教学技能、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实用性,强化教育实习课程的管理。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1.微格教学。师范生应学习课标,研读教材,认真琢磨自己的教案,真正理解每堂课的精髓。笔者建议师范生在微格教学中可开展授课比赛,并进行互评;观摩成功案例等。

2.教育实习。从实习学校角度,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首先,要改变对实习生的态度,热情对待。其次,安排优秀的教师指导实习生,帮助实习生快速适应教师角色。最后,给予实习生更多的上课机会,使基本功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改善。从高校角度,实习环节建议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营造商讨氛围,不能“单枪匹马”,以防因独自寻找实习单位而缺乏有效指导。让实习生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鼓励实习生做教育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严一稂.高师学生物理教学基本功训练实践与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35+75.

[2]吴红霞.高师历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的思考和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3-4.

[3]刘道玉.苦练教学基本功,做学生欢迎的教师[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4):94-97.

[4]张硕,赵丽琴.谈谈高师数学系学生教学基本功的构成与训练[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83-84+88.

[5]范杰.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J].铁道师院学报,1994(1):91-9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教法;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62-02

有效教法是确保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地理教学的科学性,避免无效教学,才能开创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新局面。

初中地理学是基础学科。其主要学习内容是大量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还有地形的成因、气候的成因等地理原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针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直观渗入法、启发诱导法、文图结合法、读、写、说结合法实施教学,节时省力,效果良好。

一、直观渗入法

教法直观的优势,在于让学生通过形象特征,在可听、可看、可触摸的感知中学习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掌握。

地理教学在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以前教学时,教师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现在则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课件演示出来。比如讲解《地球上的五带》这一课,教师上课打开课件,用视频演示给学生们,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旋转,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这样,学生们立即就被吸引住了,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又如讲歌曲《黄土高原》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导入新课:电视里播映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光秃秃的山坡,用黄土围的院墙和断崖下的窑洞景观,随画面播放的是《黄土高坡》,高亢嘹亮,带着陕西信天游味道的歌声传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如置身于这片特殊环境之中。曲终情不尽,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说哪个地域的?”“这片地域的特点怎样?”然后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一切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减轻了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紧紧抓住了学生。从而提高了地理课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诱导法

启发诱导教法的要点是要启迪学生的心灵,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地理教师要把准学生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的脉搏,以饱满的情感,深厚的爱心去拨动学生智商的琴弦,打开他们求知欲望的窗户。

启发诱导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是像容纳知识百川的海洋,还是像一个束着口装不进东西的布袋,就看新课导入的形式是否新颖。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课件欣赏《两小儿辨日》一文,然后提问:(1)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太阳在日出时离我们远,还是中午离我们远)(2)“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们哪位能解答?(3)孔子为何“不能决?”这么一问,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接着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继续提升转动学生思维,并示意学生打开课本,预习一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深入细密地启发引导,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化解难点,提高学习效果。理解性难点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要求很高。另外,有些说明材料过于简略,也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主要因素。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多运用课件、活动图示等解答问题,会收到预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讲解《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时,先用课件展示陆地的五种地形,再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同时画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平面示意图。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很快认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掌握地理知识的要点并增强记忆。

三、图文结合法

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图学。对众多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等的认识和掌握,都必须依靠地图,文图结合学习方法,就是凡教材中的地理事物名称(文),均要先在地理图上找出来,让“文”与“图”对上号,并做上标记,把它们放到与许多地理事物相互的位置关系或因果联系中去认识。其间,除读图、标图以外,还可以填图、绘图、剪图、拼图。在各种运用地理图的过程中,去把握各种地理事物在地理图上的图例、图形特点,明确它们的三大类:点类、线类、面类。

“点”状类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在地理图上只有位置,没有长度和范围。如:城市、山峰、电站、矿山等。

“线”状类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在地理图上有位置、有长度、有伸展方向、有弯曲形状等。如:经纬线、海岸线、各级界线、河流、铁路、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

“面”状类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在地理图上有位置、有范围、有长度、有面积、有轮廓形状等。如:大洋、海峡、大陆、岛屿、地形区、五带、气压带、风带、气候区、政区等。

认清了这三类地理事物的图例、图形特点,就能更好地认识各类地理事物在地理图上的位置与分布。其中“面”类地理事物,可以根据其轮廓特征,长宽分布来认识它的位置范围。如中国的大陆轮廓像雄鸡;意大利版图形式像长筒皮靴。参照一个轮廓特征,可以帮助记忆其内部和的许多地理事物的名称和位置。“线”类地理事物,可根据其弯曲特征、延伸方向等,来认识它的位置与分布。如黄河干流线呈“几”字形,长江干流线呈“巨龙”形,长江中下游干流呈“W”形;辽东半岛的海岸线向南凸出,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向东凸出;过郑州的铁路线,东西向的是陇海线、南北向的是京广线。“点”类地理事物的位置,要参照与“线”、“面”类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来认识。如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北侧;上海位于长江与海岸线交点的南侧;大同煤矿位于山西省北端。

文图结合,会使学生大脑中的地理图逐渐清晰起来、丰富起来,甚至会使学生变成活地图。这对提高学生地理基本知识素质和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颇有助益。

四、读写说结合法

读、写、说,是各科教学通用的基本教法。地理学科的读、写、说,要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地理知识所需求的独有读写说的能力。对生僻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其含有的生僻字、生僻的地理学用语,要多读多写。如国家名称哈萨克斯坦、老挝;我国的省级政区的简称赣、粤;地形名称巴颜喀拉山、准噶尔盆地等。

读写结合还包括缩写,将相关的多个地理事物的名称缩读缩写,可以起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我国陆地上邻国多达十四个,不好记忆,由东北边界起沿逆时针方向至南部边界的邻国,可依次缩读缩写成: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不但容易记全,还可记住相互位置。五大淡水湖的名称可缩读缩写成:中国的鄱洞太洪巢;北美的苏密休伊安。

常用的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对内容、文字和地图的记忆效果,养成善读、善写、善说的习惯,形成善读、善写、善说的能力。

还可以将知识点问题化,通过有问有答、一问一答的反复练习、思考、回忆、口答、笔答而强化记忆。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回忆形式的自问自答;有促进、检查形式的小组成员的互相问答;还有指题问答、指图问答、指模型问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