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职能范文1
一、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新农村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村基层的特点,我所努力为普法教育与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建平安乡村、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法治保障。
一是从法制宣传的实效入手,继续推进群众法律素质教育。以“五五”普法启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适时在广大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通过“一学三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对农民进行《宪法》、《经济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8月24日,我们对11个村1个居委会的民调主任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一年来,我所累计下乡授讲法制教育课8堂,有效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满足了广大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是从提高自治水平入手,深入推进各项创建活动。我所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主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行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深入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学习教育的同时,我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所辖村(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村民议事制度,特别是对王曙、沙村、富池、丰山、港下、居委会等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高质量设置了民调办公室,统一规范阵地建设标准。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充分发挥法律保障职能,努力建设稳定新农村
正确处理和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抓好不良行为的矫治,是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独特优势。
一是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所在人民调解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由镇综治委下文,建立健全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与“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村民服务站、中心党员联络户”、“三级网络”相结合,并在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设立“司法服务”窗口,形成镇、社区(村)、组三级配套联动、上下贯通的调解网络体系。同时,完善接边地区、学校与地方等联合调解组织建设以及厂矿企业、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和行业组织的调解网络建设,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并由原来的事后被动调解,发展到预测预防在前的主动调解,实现重心前移,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将排查与治理作为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调处大量纠纷,化解矛盾,努力提高各类纠纷的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全面落实半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健全预防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预防和处置的能力。适时组织开展纠纷专项治理,除传统的农村赡养、宅基地、邻里纠纷外,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围绕土地流转、城镇拆迁、企业改制、水电建设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纠纷开展专项治理,今年我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6起。
三是建立健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今年我镇刑释解教人员8人,为发挥好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职能作用,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我所已建立了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群众团体的资源优势,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措施,确保矫正质量。同时,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对刑释解教重点人员实施排查,集中力量进行帮教,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不脱管、不失控。针对农村的特点,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土地、住房、生活来源等及时的跟踪帮教等工作,避免和减少重新犯罪。如富池村的黄晓海、良畈村的明瑞芳等人,回家后,通过我们与村组配合,给予农业用地种菜种粮,富池村的张洪高,有饲养技术,当上了养猪场的饲养员,现在都已过上正常生活。
三、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和谐新农村
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我所通过积极指导法律工作者参与诉讼、非诉讼、法律证明、法律援助等工作,为基层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一是实现法律援助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法律援助是社会救助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在建设和谐新农村中,我所以《法律援助条例》为主线,以法律扶贫济困为已任,以“热情服务,让人民满意”为出发点,以“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为准则,充分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密切同工青妇、老龄委、人武部、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召开联席会形式探讨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形成全镇联动的整体合力。同时将法律援助的对象、条件、范围、申请程序、受援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监督投诉电话等一一上墙,向群众进行公示,法律援助延伸到村级联系点,并开通了“***”法律援助专线,两所警民联系卡,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工作。
二是实现法律服务与“三农”的有机结合。一是服务党委政府。通过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主动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服务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二是服务经济建设。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企业的改革发展,积极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改制、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为建设“经济大镇”、“工业强镇”献力献策。
行政职能范文2
一、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一)国内观点。我国学界对服务型政府的涵义尚在讨论之中,并且认识分歧比较大。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又与其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的政府;我国著名学者张康之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的政府。”总的来说,论述服务型政府含义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从政府职能角度阐述;从政府治理模式角度来界定;也有从政治道德追求和党的宗旨要求的角度分析。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刘熙瑞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它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
综观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与概括,共涉及以下要点:
首先,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理念。政府存在的原因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提供服务,因此以民为本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其次,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运作模式。服务型政府相对于管制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的,是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支撑的政府。
再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定位是服务职能,把服务提升在管理、管制之上的核心位置。它提倡的是将现代政府的服务理念贯穿渗透到政府经济管理的完整系统之中,最终落实和体现在政府经济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具体实践与行动上。
最后,服务型政府强调以公民为中心,重视公民参与,是法制、透明和责任的政府。
(二)国外观点。在国外,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应当居于主导中心地位,对此并无多大争议,但对于政府应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则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实践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西方政府的角色从市场经济形成初期自由放任的“守夜人”,到理性官僚下的“行政人”,再到八十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下的“经济人”,又到最近新公共服务所提倡的“服务人”的演进,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的政府作为服务于市场、人民的工具,其角色定位也在不断探索。即,主张管理自由化和市场化,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运作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在掌舵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船的主人是谁”的观点,强调了更加注重民主、公民、回应性在效率之上的观点,突出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在理论上将政府的服务本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行政职能的多角度分析
(一)从国际社会关于进步的指标体系看政府职能。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变化,政府职能也在不停地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近一百年来,衡量政府职能及其地位作用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地更新。(表1)
从国际社会关于发展和进步的最新衡量标准来看,我们的政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环境保护;二是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到重要位置;三是加强廉政建设。
(二)两种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我们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体制不同,政府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表2)
(三)从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的划分看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由谁来任意确定,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依据基本上是以市场机制为标准对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分类――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表3)
三、行政职能的多角度分析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从行政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看,行政职能可以分为政治性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由政府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服务性职能正在日益加强。
(一)社会经济进步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由表1我们发现,政府职能会随着一定时期国际社会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调整,价值观念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国际社会的主流不再是单纯追求高收入、高速度,而是处于由追求收入、数量向追求增长、质量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向政府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府的职能转向服务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环境。例如,保护环境、把满足人们的需求放到重要位置,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人的健康问题,受营养、医疗卫生、生活方式、环境、工作压力、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入手,搞好民众服务建设。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必然。
行政职能范文3
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较,与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对照,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重要而紧迫,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等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尚存在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力度不够、对微观经济活动直接干预过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履职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假冒伪劣产品、小微企业融资难、“三公消费”与少数领导干部腐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有关。
如何使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是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解决“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核心是权力的正确行使,重点是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着力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使政府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者,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增强群众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要切实摆正政府权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必须为人民谋利。要坚持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做到权责一致,防止出现行政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现象。要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要求,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从而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职能范文4
关键词:公共部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行政管理职能不仅能够反映公共部门在活动期间的内容以及发展的方向,还表现出公共部门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公共部门在设立管理制度的重要参照依据。在国家改革理念的强调下,如何更好地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是当前公共管理部门中各工作者研究以及讨论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部门中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公共管理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理论的内容极为丰富,且具有创新性。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公共部门的产生而形成的,虽然理论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重要性以及产生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不仅能够解决一些公共问题,还能在社会中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力量。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对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所以在公共管理部门面对社会问题过程中,不能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公共管理理论的实用性较强,所以在对其理论的发展中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结合理论的主要内容推进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2.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
公共管理部门是国家机构设立的重要部门之一,如果政府行政的职能发生了改变,那么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必然会发生改变。在行政管理的职能发生转变时,必须要清楚转变的原因、转变的结果以及转变的途径,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国家机构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梳理原因,将转变的结果考虑清楚,并制定好转变的途径,只有将这三个问题彻底解决,才是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如果转变前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思考不全面,那么在今后对行政管理加以改革时,就会或多或少在改革中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的破碎。所以,需要对行政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加以了解,在改革的过程中从特定的角度出发,用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方法降低改革的风险,提高改革的质量。
3.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关系
在公共部门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同时,行政管理职能必然会发生改变,这是行政管理职能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是为了满足经济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职能转变的前提。针对大大激发市场活力以及市场资源得到充分应用等情况,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越来越凸显,同时这些情况的出现必然促进了行政管理改革的进程,从而实现改革的目的。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激发市场活力以及向社会放权落到实处,所以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一定会为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及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二、实现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效方法
1.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人们对经济形势了解程度的加深,公共管理界已经逐渐意识到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所以针对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途径以及依据还要进一步探究,其中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转变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市场经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市场的作用,它是将社会资源充分配置,将市场继续运营下去,在企业针对私有物品供应的问题上,公共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要过多干预或对资源加以调配。但是在针对公共物品供应的问题上,市场并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在市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时就需要公共部门的参与,根据行政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资源。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安排市场资源的运转,“市场神话”不可信,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市场的束缚力度。
2.调整管理角色,转变管理理念
一般来讲,进行管理的目的必然是有一定的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决定着管理的进行方式,而在采用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手段来达到价值追求的同时,需要了解到管理理念以及管理角色。近年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例如:在管理角色方面,从开始的市场管制者转变成建设者或服务者、市场的监督者以及执法者之间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的进步;在管理理念方面,由开始强制的管控到现在的监管以及服务进行转变,这种人性化的转变更加管理的发展。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管理这一领域的职能加以强化。
3.对管理的主体及模式加以创新
公共部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行政管理的职能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局面,管理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些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的。那么如何将管理工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各管理的职能以及角色能够针对工作发挥好作用,就需要在众多复杂的管理工作中找出管理的主体,同时对管理的模式加以创新。对主体实现多元化管理、模式多样化是十分必要的,实现多元化主体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让人们参与到管理中来,激发社会的活力,确保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得以实现。
三、结语
目前,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将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方法落到实处,并在工作中不断深入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社会及市场的发展。本文中对实现职能转变的方法做了简要介绍,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行政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究。
作者:许光亚 巩俊齐 郑少秋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镇江市工商局课题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思路与任务重点研究[J].理论探索,2014(,1):51-54.
[2]刘智勇.公共管理视域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若干思考[J].贯彻落实十精神,2013(,6):3-7.
行政职能范文5
关键词:行政监察 现状 途径
"行政监察",简而言之,即"监察行政",是指国家权力机关( 代议机关) 或政府通过所属的专门机构( 行政监察机关) 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和惩戒的综合性检查活动。行政监察在维护行政纪律、完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廉政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行政监察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意义十分重大。
(一)我国行政监察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加强政府机关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行政监察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领导干部的廉政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监察机关贯彻挡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了新进展;其次,监察机关承办答案要案的力度加大,且速度加快,尤其是一些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案件;再次,监察机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逐步深入。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行政监察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线性的行政监察领导体制存在弊端:我国实行的是行政监察的双重领导体制。行政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低下,监察主体受制于监察客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难以正常发挥监察功能。
(2)监察工作量大面宽,监察运行缺乏透明度:行政监察工作领域宽广、内容丰富,一些部门的人员编制相对不足,再加上体制原因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监管职能的作用,导致行政监察工作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各级行政监察机构的运行过程及结果处于一种不公开或部分公开的状态,普通百姓对监察的具体运行程序及其结果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监察机构在其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某些领导的长官意志而不是法律规定。
(3)现行行政监察法制还不完善。目前在进行行政监察工作中主要参照的法律法规有199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以及后来出台的《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行政许可法》,面对众多复杂的可能出现的状况,可以参照的法律条文不能给予强大的法律支持。且《行政监察法》有些规定很不明确,存在着很多种理解,有些规定存在着漏洞,容易被违法犯罪人员所滥用。
(4)行政效能监察有待加强。当前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村在的问题主要有: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健全,效能监察的主体过于单一、缺乏统一的行政效能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形成效能监察工作的整体协调机制;法律制度不完善,欠缺法律依据、制度尚不健全;理论实践不深入,对行政效能监察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内在规律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实践仍需突破。
(5)行政监察察队伍建设急需推进。当前行政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不少监察干部身兼数职,负担过重,没有心思琢磨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监察工作。在工作机制上,缺乏健全的规范、程序、考核、激励等配套制度,影响整体工作效能的提高。
(二)有效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的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优势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行政监察工作必须立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来开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强化明确监察所涉各方的关系,扩大监督主体
监察机关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机关,更不是直接管理的行政主体。行政监察不仅仅局限于上级对下级或专门国家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而且也包括人民的监督。在深化国家行政监察体系,提高国家行政效率的手段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鼓励人民的参与,特别是社会组织的加入。以代表利益群体的组织形式出现,监督监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更能直接体现普通人民的意志。行政机关的直接作用主体与民直接紧密联系,脱离于人们的监督就无法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行政监察机关在实施监察职能时要加强与人民的联系,抓住行政行为的根本,明确的利益各方关系,提升监察的效能,从根本上达到监察的目的。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升电子监察水平
电子政务建设时新时期我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科学手段,在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简化繁杂手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各部门通过电子平台的统一办公手段,及时跟进、追踪行政机关的办事进度,预警、提示相关必要行政行为,督促、约束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电子政务建设的行政监察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的电子政务监察网络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业务网络的链接,对各部门行政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情况实施在线监督。通过这种人机互动,行政信息在线共享的方式大大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控制监督水平,有利于约束和弱化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的发生。不仅如此,通过这种及时信息反馈行为,加强了人民与政府的联系。
(3)规范监察建议的运行程序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只有依照特定的程序有序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监察建议的运行程序有效规范的保障了实体行为的准确实施,有效预防不作为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一方面根据新修订的《行政监察法》之规定"监察机构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公众有权申请监察机关公开有关监察建议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之规定,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状况,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议制度,判断和评议其是否履职及履职状况如何的依据,主要是查阅其积累的执法案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监察建议的相关程序。
(4)加强监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约束
就目前而言,监察机关是我国行政机关最核心的监察机构,是实施廉政的关键部门。加强监察机关内部的廉政建设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监察机关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推动了行政机关行政效率的前进。公平民主下的利益制衡是监察机关实施自我约束的核心手段。行政监察机关在不断关注下级机关健康运行的同时还要建立相互制约的交叉督促机制。通过把各方置于阳光监督下,才能够遏制腐败的滋生,促进公平的推进。
(5)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就是为了确保行政机关的政策实施和行政行为能够为人民带来利益,确保国家的意志得到实现。因此,提升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意识就要不断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核心,促进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实施。在平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民为本"的意识学习,积极创办相关宣传活动,促使"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以此把监察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绪国. 强化行政监察 服务科学发展[J].理论纵横.2011年第1期
行政职能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科室;绩效考核;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改革要想获取整体性的突破,就需创新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方式。公立医院应该针对医院实际情况,明确绩效考核设计思路,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另外,公立医院也需要将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分为3个主要的级别,分别是“服务保障”“技术管理”和“战略运营管理”,按照其不同的属性以及类别部门的工作重点,构建评价考核绩效的体系。
1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的设计思路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的综合绩效考核主要依靠量化指标,在满足医院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确定绩效考核的对象,提高临床服务的效率及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1.1 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医院可通过分析考核的对象,来确定考核的形式及内容。在设计有关考核行政职能部门绩效的内容时,需要结合个人发展、科室发展以及医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思路上需要把握医院岗位工作及战略目标的主要特点。在实现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扩张期,其考核指标就可以合理超前,适当考虑创新管理指标以及效率指标;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稳定期,那么考核指标就适当保守,适当考虑工作业绩及质量等。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考虑其创新以及学习的能力,在科室发展方面需要考虑科室的整体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医疗机构普遍关注临床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所以还应该考虑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为主,还是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终末期考核是指通过临床满意度以及评价业务指标来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在形式方面也会更多地采纳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
1.2 绩效考核的对象设计
在开展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分析绩效考核的对象。服务保障类科室主要为后勤服务管理科、保卫部、设备科、基建科、总务科及工会;技术管理类科室主要为信息网络部、医保科、院感科、护理部及医教部;运营管理类科室主要含有拓展宣传部、监审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医院办公室及党委办公室。
通过分类考核对象的工作内容,将同类科室的相同点归纳为:“战略运营管理”科室,其主要的工作目的就是运营管理以及完成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全面执行各项院部以及党委的指令性任务,其工作特点主要是监督、协调运营管理,执行院领导指示;“技术管理”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医疗业务数据、把握医疗政策法规、掌握临床业务开展情况、指导临床规范诊疗等;“服务保障”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协助战略运营管理类科室完成医院后勤保障以及满足临床科室需求,为行政以及临床工作提供更加舒适以及便捷的环境。
2 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公立医院考核体系前,有关人员需要参考常用的评价指标,从实用性以及权威性进行考虑。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有明确界定经济运行状态、工作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考核对象类别,通过借鉴以及查阅文献、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以及企业部门的考核指标,将指标分成4部分:满意度指标、创新及学习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率指标(工作业绩)与职能完成指标(科室管理能力)。
2.2 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
由人力资源部、党纪办以及院办共同组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小组,在每月底根据职能部门完成指标情况对小组进行考核。根据百分制对每个考核项目打分,单项基础主要分成60分及100分,而扣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100分,加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60分,对科室满意度情况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在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时,需要职工代表参与访谈会议,将前期考核科室执行模拟考核的实际情况报告上去,这样上级才能够深入了解参与考核人员以及被考核科室对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后工作状态的满意情况,也能够减少执行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前期和每个层面的职工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科室人员以及职能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及执行力,将职能部门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3 结 语
在构建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完善考核体系的内容,同时还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考核。在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的过程中,可获得整体性的突破,改变行政后勤职能部门以“衙门机构”“官本位”自居的思想观念,利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毅,王倩,尹丽君.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2015(6).
[2]刘元明,刘欢.医院行政后勤绩效考核精益化管理问题分析与探讨[J].经济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