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小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1

错位

乔治・艾涅斯库(1881-1955),是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钢琴家、教育家及音乐活动家。

二十世纪初,巴黎有一个水平不高的小提琴演奏家准备开独奏会,为了卖座,他想了一个主意,请乔治・艾涅斯库为他伴奏。大师经不住他的哀求,终于答应了,并且还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临时帮忙在台上翻谱。

第二天,巴黎有家报纸用了地道的法兰西式的俏皮口气写道:“昨天晚上进行了一场十分有趣的音乐会。那个应该拉小提琴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弹钢琴,那个应该弹钢琴的却在翻谱子;那个顶多只能翻谱子的人,却在拉小提琴”!

难题

钢琴家福莱谢尔在伦敦参加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巡回演奏时,乐团指挥赛尔请他去讨论一首他弹奏的乐曲。福莱谢尔看见乐团指挥的旅馆房间里没有钢琴,很窘。

“没关系,”赛尔说,“就在这张咖啡桌上弹奏好了”。

既失望又感到局促不安的福莱谢尔,开始把手指在想象中的琴键上移来移去。赛尔聚精会神地看着,显然在“倾听”熟悉的旋律与和声。过了几分钟,赛尔说:“速度很好,但我听你有许多音符没有弹到”。

“不错,大师,”福莱谢尔眨了一下眼睛笑道:“可是我从来没有在这张咖啡桌上弹奏过啊”。

履历

作曲家李斯特住在夏莫尼的联邦酒店时,是这样登记的:

职业:音乐家

出生地:帕那萨斯(注:古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们的灵地)

由何处来:由迷惑之国来

到何处去:到真实之国去

有钱

钢琴家兼幽默家波奇,有一天在美国密执安州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全场座位坐不到五成。他很失望,走向舞台的脚灯,对观众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大厅里充满了笑声。

拒载

一天晚上,著名的法国作曲家樊尚・斯各托来到一辆出租车旁,请司机载他回家。但司机正用罩子盖住汽车的计时器,声称他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斯各托许给他一笔可观的小费,司机仍然无动于衷,而且说道:“您知道,先生,我要赶在8点钟以前到家,今晚收音机里要播放樊尚・斯各托的歌曲”。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2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就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编写的。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套教材进行教学时的一些感受与收获。

1. 为歌曲编配动作和通过音乐形象创编故事,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表达。例如:学习《小蜻蜓》这一课时,歌词是易用动作来表现的:“飞到西来飞到东,”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不吃粮食不吃菜”这一句运用表演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的双手晃动,有的单手晃动,好像在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这一句,有的学生模仿生活中小蜻蜓捕东西的样子,有的同学注意了“小英雄”这个词,还竖起了拇指。当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做时,由于学生对自己编创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以情带声,歌曲唱得非常好。作为一年级学生能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形式。又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根据想像自编一个小故事。这样,故事的情节变得复杂多样,同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编好故事后,甚至会伴着乐曲来叙述故事。

2.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了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先让学生完整地体会乐曲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并适时地启发学生“当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在鲜艳的花朵中,我们会有何感想呢?”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像。有的回答:“用红色,”有的回答:“用绿色,”等等。于是随着乐曲的进行,这几种颜色也在学生的笔下波浪式前进。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当乐曲激烈时,线条又变得起伏不定。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

3. 创设情境,表现歌曲。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任务。比如在教《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时,首先由教师进行富于感情的范唱,再让学生布置歌曲表现夜空情境,布置完后,教师让学生扮演月亮、小星星、树叶,场地中间是一个小宝宝的摇篮,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这一情景当中。然后启发学生怎样做才会让小宝宝睡着呢?有的学生说:“轻轻摇摇小宝宝”;还有的说:“静悄悄地不要吵醒小宝宝。”老师不用太多的语言渲染,学生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这节课,学生歌声美表情美,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3

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屡获文学大奖。从二四年起至今,若是算上这本《音乐课》,他的作品已经有七部被译成了中文(其中有两部在中译本里被合为一本),另有几部正在翻译或即将出版。与此同时,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也正在起步发展。

第一次接触基尼亚尔,是在二一一年的夏天。那时刚刚本科毕业,悠闲的暑假里搜罗了一些书,其中就有他的两本小说,《阿玛利娅别墅》和《符腾堡的沙龙》,都是关于音乐家的故事。谁料这一看,就再也止不住了。渐渐地了解到,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并不是他主要的创作形式。渐渐地发现,他虽然总是东一句西一句地讲些小故事,却在隐秘中构建出了宏伟壮阔的图景。一本又一本地惊叹:他懂得真多!一本又一本地受挫:追不上他的思想……

他写了很多书,六十本以上。厚的很厚,密密麻麻的小字铺满了几百页;薄的又很薄,松松散散就几十张大字,还是小号瘦长型开本。他在多部作品里都将不同类型的素材杂糅,有记叙、有评论、有引用、有抒情、有自述,高兴起来说几句拉丁语或者希腊语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同一类型的素材往往不会持续很久,最多几页纸、最少一行字,就被另一种素材抢走了话筒。基尼亚尔有一部共八卷的作品《小章》(Petits Traités)。“小章”是十七世纪时期的一种古典论文类型,有研究者认为基尼亚尔将这种文体在四百年后的今天复活。不过他的文体到底应该如何称谓,学界尚且没有达成共识。《音乐课》也正是这种情况。

受家庭影响,基尼亚尔打小就喜爱音乐,成年之后也未放弃弹琴,还主办过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音乐会。同样是受家庭影响,他幼年时期就与文字游戏和语法打交道。加上后天的博览群书,于是有了这部用语言诉说的音乐。

《音乐课》不长,却横跨东西、纵观古今,讲述了三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故事皆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十七世纪的音乐家马林・马莱、举世闻名的亚里士多德,以及国人妇孺皆知的伯牙。无论从篇幅上看,还是从阐释与分析的力度上说,马莱的故事无疑都在此上演了重头戏。其实,这位音乐家在基尼亚尔作品中的地位绝非仅限于此书。《音乐课》的问世是在一九八七年,四年后,基尼亚尔出版了另一本书《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原型依然是马莱以及他的老师圣-科隆伯。其实,《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是应导演阿兰・柯诺(Alain Corneau)所邀而特别撰写的小书,也自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主演是法国的国宝级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该片上映后在法国引起了热烈反响,基尼亚尔也从此广为人知。影片中尤为出彩的,是低音大提琴家约迪・萨瓦尔(Jordi Savall)独奏的配乐。其中大部分都取自马莱和圣-科隆伯的作品,另有几首出自马莱的另一位老师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以及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ois Couperin)两位大师之手。若是读者有心找来影片一听,便可感知那如泣如诉、哀婉柔肠的低音维奥尔。

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盛行于巴洛克音乐的巅峰时期,也是马莱与圣-科隆伯擅长的乐器,是今日低音大提琴的前身。马莱是路易十四的宫廷乐师,名声赫赫;圣-科隆伯却消失了很久,直到一九六六年,他的作品才被发现。原先的低音维奥尔只有六根琴弦,但在法国发展时,却加上了第七根弦,也是音色最低的一根。正是有了这根弦,低音维奥尔才有了它尤为特别之处―模仿人声。

《音乐课》开篇便对人类的“变声”这一生理现象进行了讨论,尤其是男性变声,还将其与青蛙的鸣叫作类比。同时,基尼亚尔也间断地讲述了马莱的故事。马莱小时候是教堂唱诗班的一员,但是有一天变了声,失去了天籁之音,被逐出名册,于是转而求学于圣-科隆伯,拉起了维奥尔。变声让男性失去了女性般的高音,失去了从母体中带出的嗓音,这一现象也标志着他们告别了童年、告别了没有语言侵袭的日子。所以,他们开始怀念,开始找寻。基尼亚尔说,面对变声有两种出路。第一种是,一旦割除了生殖器,嗓音自然重回高音。但这显然不是人们会自愿选择的。因此,在第二种出路上,我们看到了不计其数的男性大师。这条路,就是音乐。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基尼亚尔推崇的是后者,因为它能到达人声不能企及的地方。而在器乐中,他又很喜欢维奥尔。是的,因为它可以模仿人声,却又不单单如此。

维奥尔的声音低沉、阴郁,像极了变声后的男性嗓音。而拉起维奥尔,就似乎是在掌控变声。它是忧伤的,却并不那么柔弱。变声、忧伤,基尼亚尔在此处讲述了第二则故事,即亚里士多德的求学。可求学一事仅仅是个引子,作者把重点挪到了亚里士多德所喜爱的希腊悲剧。在古希腊,若是有男孩变声了,人们便说他“像公羊一样咩叫”。在希腊语中,悲剧叫作“trag?día”,“逐字翻译便是公羊之歌”,与它同词根的“tragízein”“有两个含义:像公羊一样发出臭味和改变嗓音。这嗓音粗糙,突然如小号鸣奏,被垂直劈开”。于是,在基尼亚尔看来,悲剧自然成了变声的产物。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4

[关键词] 《红色小提琴》;配乐;电影;主题;情感营造

1998年上映的《红色小提琴》是一部很别致的意大利电影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叙事的中心既不是某个主人公,也不是某一事件,而是一把红色的小提琴。17世纪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他即将出生的孩子打造了一把“完美无瑕”的小提琴。然而,提琴尚未完工,却传来了妻子安娜和胎儿因难产死亡的噩耗。尼古拉在悲痛之中完成了红色小提琴的制作。此后3个世纪,这把小提琴漂泊于世界各地,数易其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世的爱恨情仇。一部关于小提琴的电影,自然离不了音乐的陪伴。导演费朗索?吉拉德付出了3年时间,来搜集整理300多年来有关音乐的逸事,广泛了解各时期的乐器的特色,以激发创作灵感。[1]担任《红色小提琴》配乐的是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科里戈亚诺。《红色小提琴》也成了他电影配乐的代表作,并摘得了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桂冠。

影片伴随着时而优美凄婉、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宁静安详的音乐,不同的主人与红色小提琴之间的故事被一幕幕展开,在音乐主题的统摄与伴随之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将一个个与红提琴相关的极具历史感的传奇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配乐忠实地诠释出了影片所蕴含的主题寓意,在营造影片情感基调上也表现分外出色。本文通过主题的诠释与情感的营造这两方面,分析《红色小提琴》中音乐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红色小提琴》的配乐始终围绕着影片主题而展开。音乐主题首先是象征着这把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小提琴,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灵魂。安娜是提琴制造师的妻子,红提琴在安娜难产死后而诞生。在影片中,导演有意设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小提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个谜底直到最后被拍卖会的鉴定专家莫里斯揭开,而此前,关于这种说法只是一个神秘的传说。那就是红提琴亲身所涂染的红色的来源,是尼古拉用亡妻的头发制成小刷子,用它饱蘸着用妻子鲜血调配的漆料,一下下深情而伤感地涂抹上去的。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小提琴亦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安娜的灵魂在红提琴身上得到了延续,与它紧紧地结合,成为一体。正如安娜的女仆,能够预卜未来的老妇人思嘉,翻开安娜所抽取的第一张牌时所说的那样,“你会很长寿,我看到长途旅行,你将会远行”。这里是影片留下的一处暗示。当安娜死后,小提琴开始辗转于各处,安娜的灵魂便也与它一同走上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漫长旅程。而这一段漫长的灵魂之旅又是在音乐主题的统摄与串接之下完成的。

《红色小提琴》的音乐主题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风格,始终以充满了凄美与柔彩的《安娜主题》曲调为主轴,贯穿全片,在表意方面具有鲜明的确定性。影片从3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个制琴作坊场景开始,运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展示了琴匠们的工作,一位制造师对制琴的工艺与他的学徒们要求都十分严格,这就是著名的造琴师尼古拉?巴索蒂。这组镜头的尾声,出现了以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题》,悠远而绵长,跨越了沧桑的岁月,将观众一直带到3个世纪之后的蒙特利尔拍卖现场后,乐声才在鼎沸的人声与拍卖声中渐渐淡去。画面从古老的制琴作坊被音乐串接至现代的拍卖会现场,令人感到时光荏苒中,仿佛有着什么难以言状的存在,一直延续至今,配乐起到了很好的阐释主题的作用。此外,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红色提琴与安娜灵魂之旅的一个简短的回顾,特别是到了影片结尾将至的阶段,揭开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秘密后,该部分音乐与画面及整个影片便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呼应,进一步突出了主题中包含的意蕴。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5

关键词:兴趣的培养;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51-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已进入千千万万个家庭。众多儿童开始学习钢琴,掀起了一股“钢琴热”。儿童通过学习钢琴,使他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促进了儿童智力开发,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一、 学琴前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琴,不要急于求成,去追求钢琴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些孩子对钢琴学习无兴趣,在学琴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自控能力较差,对学习钢琴产生一种反感。但是,兴趣不是完全天生的,可以靠后天的引导、培养、激发。音乐兴趣的培养可以靠多听、多感受。音乐的耳濡目染对孩子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琴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号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学会聆听音乐,给孩子讲音乐家的故事,教孩子唱歌,教他们合着音乐节奏、舞蹈等。

二、 学琴过程中兴趣的产生

儿童对学习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主动性就发挥了出来,怎样才能让幼儿对学习钢琴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持之以恒呢?

(一) 直观形象性语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运用一些准确恰当的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音乐,掌握弹奏技巧,充分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这样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识谱阶段

要使儿童准确识谱,就要让他们牢记音乐的形状、时值、名称,

如果要求他们单调的死记硬背,孩子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将这些小音符形象化。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如:在认识谱号时我会引导幼儿把高音谱号想象成小蜗牛或者小提琴,把低音谱号想象成月亮、浪花、吐泡泡等;再通过“上楼梯”、“下楼梯”的方法启发幼儿辨认音的高低;像学习识字那样学习认音识谱。这样既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也提高了识谱的速度。

2.节奏方面

幼儿节奏感的培养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训练,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种节奏型对应给出形象的象声词,如“xx xx” 嘀嗒嘀嗒(钟摆声)xxxx 呱呱呱呱(青蛙的叫声)等等。孩子们对这些形象生动的声音很感兴趣,会快乐地接受教学。对切分音节奏可形象比作有人挑了一担水,挑水人是切分音,是重音,两只桶是弱音。形象的比喻孩子会很快学会。对于节奏不稳,忽快忽慢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节拍器。节拍器的摆动和声的准确拍点,我们再来训练孩子在内心培养把握住这种节拍点,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们就会非常注意乐曲的整体速度的统一。

3.基本手型方面

有的孩子在学弹琴时手掌翻来覆去,掌关节塌陷,手指难以支撑,手腕抬起等手型问题。为了让他们感受正确的手型,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对孩子说:“五个手指就像五个小孩,五个白键就像五张床,一个孩子一张床。谁也不许歪到别人床上。在练习时他们随时会被形象的比喻所提醒,就会自觉地调整,改善手型。

4.启发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说话”来比喻,进一步启发用说话的语气弹出好像手指在唱歌,进一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启发,幼儿就会注意乐句的处理,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在弹奏《啄木鸟》这首乐曲中右手跳音,左手连线,可告诉儿童左右手象两只鸟,一只鸟在啄虫子,一只鸟在唱歌;《青蛙合唱队》这首曲子弹奏时,可启示儿童老青蛙的声音是低沉的,粗厚的,小青蛙的声音是清脆、明亮的,这样孩子就会很快把握作品的情绪变化。在复调的作品中也可告诉他男孩女孩都在唱歌。总之,在对幼儿的钢琴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作品的直观性和可感受性,有助于提高学琴兴趣。

(二)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幼儿学琴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耐心,对孩子和蔼可亲,要脸带笑容、主动跟孩子聊天,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喜好,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交流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上课。应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比严厉的绷着脸的老师更受欢迎。在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唱谱,一起弹奏,讲一些跟钢琴音乐家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孩子的进步,正面要多表扬,对于理解差反应慢的孩子,不要证明批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用温和的语气。

音乐家的小故事范文6

一、用爱呵护学生的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要关心备至的,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一般来说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一声粗暴的呵斥、一句不当的责备,往往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不是制裁和打击。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呵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一次,在课堂中,教完了一首新歌,让学生齐唱感觉已经很整齐,也没什么错音,然后我就随便指定了一名学生进行演唱,他站起来后面红耳赤的告诉我说他不会唱,其他的学生也在起哄说他本来就不会唱,让我重新选一名,弄得他就更紧张了,把头低得快粘到桌子上了,我走到他跟前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们俩一起唱,你错了的地方老师帮你纠正,也刚好让其他有同样错误的同学一起纠正。”他很轻微的点了点头,我起了个头让他和我一起唱,虽然他声音很小,但总算是坚持把整首歌曲唱完了,唱完后我又让同学们为他的勇敢报以了掌声鼓励,并适时的鼓励他这次表现很好,老师期待他下次更精彩的表演,我当时看到他惊喜的眼神在眼里闪动了一下,从那以后开始,这名学生上音乐课的时候慢慢的积极了起来,且敢于张口,乐于表演了。这些孩子也许不是音乐天才,但是要通过我们的学科教育,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可以保护学生的心灵健康,可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寻找闪光点,激发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用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学生做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找到了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不管学生落后到什么程度,他们身上也会有闪光点,我们作为老师,要冷静的观察学生,在发现他的任何一小点优点的时候都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

在一次舞蹈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平时上课有多动症的男同学不但软开度很好,协调性也很好,我特意把他叫到最前面来跟我一起做示范,在分组练习的时候我还让他做了小组长带领大家一起练,整节课上他非常认真,和平时上课的调皮捣蛋的形象判若两人,在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他还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练习的场地,在后来的音乐课中,他不但能自我约束安静的听讲,还跟我申请加入学校的舞蹈队,成为了舞蹈队的得力队员。

三、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自由翱翔,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环境与空间,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具体的音乐形象轻松自由的进行讨论,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希望的田野》这一单元的活动与创造中,要求学生进行音响的创造,首先在课本上有的示范是单一用来表现风、雷、流水声的东西,在具体表演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在创作表演音响的同时加入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限题材,可以自由创编,学生开始把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是动画片的情节都加入了表演,他们用自制的音响加上解说、动作、舞蹈、对白等、让整节课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没有任何一个落下。

四、提供机会,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