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条件第三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情条件第三部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1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爱情进化论

我受身边的大学生影响,忍不住浏览了一下他们所钟爱的《平凡的世界》,深感意外地发现:路遥笔下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同时又是极其现实的。这岂不是很矛盾?于是又细读了一遍,觉得书中的爱情故事大有深意,其蕴涵之丰富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再三品读,终于悟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借孙氏三兄妹的典型艺术形象向世人曲笔阐发了他的爱情观——爱情是苦难中的奢望,是奋进中的失望,只有在新生活里才真正有希望。本文姑且称其为“爱情进化论”,下面围绕这一命题做些探讨。

一、孙氏三兄妹的爱情接力

当爱情遭遇到苦难生活,它纯粹是奢望。当爱情在奋进的路途上,它可能会是一个失望。然而随着生活逐年向好、社会渐趋和谐,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的人们终会实现龙凤呈祥的爱情理想。

(一)田润叶之于孙少安:苦难中的奢望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孙少安,是穷苦农民孙玉厚的大儿子。田润叶向他求爱的时候,孙少安和父亲一样,是个穷苦农民。而田润叶的父亲当时是“双水村的主宰”,她二爸是“县上的大干部”,无论从家庭条件还是文化程度上说,双方都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少安没有勇气接受田润叶。在小说第一部第二十章,当少安收到田润叶“那张一目了然的纸条”(求爱信),他感到“突然福从天降”,但是“温暖而幸福的潮流很快就退潮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配不上青梅竹马的“亲爱的润叶”——“一个满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1]孙少安虽然深深地爱着田润叶,却连接受对方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主动追求了!为使自己、也让润叶死心,他很快就迎娶了名叫秀莲的山西农民为妻。

(二)田晓霞之于孙少平:奋进中的失望

孙少平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是穷苦农民孙玉厚的二小子,少安的弟弟。田晓霞向他求爱的时候,孙少平是个揽工汉,而且总是在当小工,从一个工地到另一工地,漂泊不定。还是在晓霞的帮助下,少平成为一名掏炭工——没有正式编制的煤矿工人。身为省报记者的田润叶,她父亲田福军当时已经是地委书记,后来又很快升为省委副书记。无论从家庭条件还是文化程度上说,双方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都有着天壤之别,作家路遥也知道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发生,所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让晓霞在洪水中为抢救他人生命而光荣牺牲。这样一来,自然就回避了一个问题:她与掏炭工少平的爱情究竟会不会有结果?晓霞死后,小时候和少平亲如兄妹的女大学生金秀也屈尊向少平求爱,而且还是在少平受了重伤、脸上落下一道伤疤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连少平本人都觉得不太可能,他当然没有接受。小说结尾是这样写的:“他(少平)远远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2]这里的明明、惠英,是已故的采煤班长留下的孤儿寡妇。此前,少平对“惠英”的称呼一直是“惠英嫂”,在小说结尾处却直呼惠英,作者的用意是不言自明了。

(三)吴仲平之于孙兰香:新生活里有希望

在爱情上,孙兰香显然比她的两个哥哥幸运得多,因为她考入了“北方工业大学”,并且是在家庭状况大为好转的基础上和她的同学吴仲平两情相悦。吴仲平是个什么人呢?省委常务副书记吴斌的宝贝儿子!这样的爱情会不会有结果呢?从小说的倒数第三章可以看出,孙兰香和吴仲平的爱情已经明朗化,“关系”基本上确定下来。[2]

表面看来,作家路遥在爱情上梦想着“攀龙附凤”,他让孙氏三兄妹都和领导干部的子女纠缠不清。但是如果往更深一层去想,对于出身寒微的有志青年来说,领导干部的子女或许象征着某种高度。无论我们怎样标榜众生平等,而在事实上,设若不同出身的青年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品质,那么无论从起点还是所能抵达的高度来说都是有差距的,这就是现实。出身于寒门的青年,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和家族奋斗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与贵族子弟平等的社会地位,这样的揪心梦想也只有在新生活里才有变现的可能。

二、孙氏三兄妹爱情“三级跳”的象征意义

(一)爱情不可能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

路遥深深明白,现实终归是现实,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说的:“豆角只能和玉米、而不能和小麦种在一块儿”。孙少安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都决定了他在选择婚配对象时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平凡的世界里,“退而求其次”的婚姻时时都在上演,这还不只是门第观念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受自身条件所限,人们在择偶时总要考虑是否般配。既然婚姻由不得爱情来做主,“先结婚后恋爱”就会成为特定时代里一种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否则人类无法延续,遑论其他?

路遥在赖以成名的中篇小说《人生》里,也流露出同样的爱情观:爱情不可能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生活在现实中的孙少安,当然无法超越传统的择偶观念。“很多羊都有可能爱上凤凰,但是很多羊中的大多数会忘记或压抑对凤凰的爱,转而去追求异性的羊”[3]。像孙少安这样一个有为的青年才俊,当他在经济、政治地位极为低下的时候,即使有了爱情,那爱情也是“奢侈品”。就像张洁在《拣麦穗》一文中所叹惋的:拣麦穗的女孩子长大后,到了要出嫁的时候却发现,“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4]孙少安和那些拣麦穗的女孩一样,尽管在爱情上有着命中注定的缺憾与忧伤,却只能匍匐于现实的地面而无法超拔。这不能责怪作家路遥,因为他写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不平凡的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感性的,而婚姻是理性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物质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精神的失败。这是灵与肉的分离,没办法,现实中能有多少人的感情从来不受经济社会的现实所压迫呢?可是问题在于:如果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初衷,不懂得坚持本身就具有感天憾地的力量,感情的悲剧便是注定的。试想,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男子,因为配不上“极品美眉”就转而找个“次品”,还自欺欺人地认为“次品”也是“极品”,那么当他日后功成名就,配得上“极品”的时候又当如何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路遥在写到少安成为农民企业家之后,让秀莲这个“家常女子”患上了不治之症,既回避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又否定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爱而不敢爱,这不止是孙少安个人的悲哀,也是苦难生活中所有平凡人的共同缺憾。于是,路遥便让孙少平和孙兰香承担起弥补这一缺憾的神圣使命。

(二)坚守爱情理想,终会美梦成真

路遥绝不甘心“退而求其次”。少安和少平的爱情,虽说同属无疾而终的悲剧结局,然而“各有各的不幸”。在小说第三部第九章,当身为省报记者的田晓霞“公私兼顾”地来到矿区“采访”孙少平的时候,少平一味地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所有关于他和她关系的悲观想法,此刻都随着她的到来而烟消云散了。”显然,相比少安,少平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勇敢而热烈的。当他得知田晓霞的死讯,他依然如期赶到和晓霞约定相会的古塔山后面,并且坚信“爱情将永存”[2]。可见,少平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比少安“进化”了许多。虽然他也常常怀疑纯真的爱情会否有结果,可他还是接受了晓霞的爱。当整个社会行进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人们也开始关注、关照精神上的需求,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这一问题,少平之于少安的进化是历史的必然。不过凡事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说少安的爱情悲剧在于灵与肉的分离,那么少平的爱情悲剧则表现为灵与肉的矛盾。

孙兰香见证了大哥、二哥的爱情悲剧,她不仅没有屈服于传统的门第观念,而且将“攀龙附凤”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接力之势完成了两位哥哥的未竟心愿,变相地实现了“家庭梦想”。从小说的结尾看,她和吴仲平有望终成眷属,这是显而易见的。

从少安的不敢爱,到少平的敢爱却没结果,再到兰香有望美梦成真,孙氏兄妹循序渐进地走向了灵与肉和谐发展的美好境界。这就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借艺术形象而曲笔阐发的爱情进化论。又因为爱情并非这部史诗性著作的主题,所以它只能作为陪衬穿插于少安、少平的成长故事之间。令人叹服的是,路遥曲笔阐发的爱情进化论恰与孙氏家族的奋斗史、发展史步调一致。一个人的爱情观受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决定性影响,因而“三观”通常是趋于一致的。在路遥笔下,抱定了自强不息信念的人们,就像骨髓里奔涌着永不绝望的热血,无论前进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无论会遇到多少挫折,只要信念不灭、精神不倒,迟早会让平凡的世界不再平庸。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贾勇.每一种生命都是万物之灵[C]//姜波.教育科学研究(原创天地)[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2

对所选第一个片段,编者的概括是:表现“娜塔莎第一次参加大型舞会(作者按:皇会来)前的兴奋、激动与焦虑的心情”。临出发只剩下五分钟,可娜塔莎对自己的装束反复折腾,让一家人(母亲、女仆、闺密索尼亚)围着她团团转,耽误了七十五分钟。这里固然有“兴奋、激动与焦虑”,甚至“天真可爱”,可是很难给读者留下“光彩”的印象,反而让人感到过分虚荣。在舞会上,她期待着自己被仰慕,被追捧,当她发现第一个被邀请跳华姿舞的不是她,而是她的母亲,居然“几乎要哭了”,这就不但是虚荣,而且自私到没来由的妒忌了。直到受到安德烈公爵的邀请,她才感到“狂喜”和“幸福”。同时,她也让安德烈感到“陶醉”。对此,编者概括说:“双双在心中埋下爱情的种子。”但是,编者忽略了托尔斯泰不无深意的提示,这时的娜塔莎并不绝对美丽,比起那个美丽但浪荡的海伦,“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

编者明显没有意识到托尔斯泰对娜塔莎的美是有保留的:第一,她的美,是从家人的宠爱,从安德烈公爵热恋的眼中看出来的;第二,她的美,是不成熟的,任性的,内心极不稳定的,绝对自我中心的,甚至在容貌上也多少有点青涩。

如果说课本所选第一部分只是显示了她不成熟的带着青涩的美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她的精神的危机。她与安德烈公爵陷入热恋。安德烈出国,她感到寂寞,无限思念,此时遇到了一个花花公子就不顾一切地准备与他私奔。

仅仅凭着编者所选的这两个片段,读者怎么可能感到娜塔莎是“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呢?

但是,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中的确最具光彩。这种光彩是深刻的美学光彩,从小说艺术的驾驭上,人物内心的丰富和深邃上,其成就应该是超越了安德烈和皮埃尔的。

从小说的叙述语言就可以看出她是最受作者宠爱的人物。娜塔莎的全名是:娜塔莉娅・伊利尼奇娜・罗斯托娃。按俄国的姓名规范,第一部分娜塔莉娅是她的本名,第二部分伊利尼奇娜是她的父名,第三部分罗斯托娃是她的姓(女性叫罗斯托娃,男性则叫罗斯托夫)。作者叙述其他人物都用本名,如安德烈、皮埃尔、索尼亚,但对于她,从来没有直呼其名娜塔莉娅。只有在最为庄重的时刻,才把本名和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如她受阿纳托利的骗,皮埃尔告诉她此人已经结过婚了,用了“娜塔莉娅・伊利尼奇娜”。全书的叙述一直用的是娜塔莎,在俄语中,这是爱称,只有自家人或者最为亲密的人才能这样称呼。作者并不掩饰他对娜塔莎的宠爱。有研究者指出这个形象中有托尔斯泰夫人原型的痕迹。

即使对她如此宠爱,托尔斯泰仍然在提示读者她的美存在负面成分。早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就率性地和一个男子接吻,有过山盟海誓,尽管在四年以后对方仍旧爱她爱得神魂颠倒,她有时也向他卖俏,可她似乎只觉得好玩。托尔斯泰提示,她想着自己不可能和闺密索尼亚一样爱上一个人就始终不渝,她憧憬着爱上又漂亮又聪明又神气的男人。这是娜塔莎形象的第一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娜塔莎的美有两点值得分析。第一,她的美是复杂的,丰富的,包含着矛盾的。她向往强烈的、绝对的爱情,这就是说,她并不把爱情的专一当回事,爱情对她来说似乎是好玩,因而,她并不珍视来得太容易的爱。托尔斯泰毫不回避她的美中有着不成熟,不慎重,甚至自私的因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对于人物心理擅长于“心灵的辩证法”,也就是在统一中蕴含着矛盾,娜塔莎一方面是清纯、善良,渴望浪漫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对于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漫不经心,甚至颇为得意。第二,正是因为蕴含着矛盾,所以她的美是动态的,在美与不美的矛盾中发展着,变化着,在特定条件下会遭遇危机,向反面转化。托尔斯泰特别强调她是经历了严峻的情感灾难,最后才“走向完美幸福的人生”,这种“完美”不仅仅是世俗的专一,而且是精神上升华为责任。这一点本文在最后将详加论述。

在这一层次,托尔斯泰表现她的美,首先是从安德烈的眼睛看出来的,让她在不经意间给安德烈以灵魂的震撼。本来安德烈从寒瓦斯托波尔战场上受伤归来,妻子难产死亡,感到生活“枯燥无味”,觉得自己才三十一岁就已经没有希望没有幸福可言了。使安德烈惊异的是,她不但漂亮,而且“总是笑声不停”,“快乐而幸福”。安德烈听见她在楼上探身窗外,在唱歌,在和闺密索尼亚说话:

娜塔莎对着月亮,感到可以飞起来,少女无牵无挂,纯洁无瑕,天真烂漫,洋溢幸福的心灵,无拘无束的白白,对于安德烈来说,“与他的全部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潜意识中萌动着一种情思:“不知为什么他在盼着她提起他,但是又害怕她提起他。”托尔斯泰别出心裁不强调视觉容貌,而是用听觉表现娜塔莎精神的纯洁无瑕。这种精神的美不以直接描写,而是从她对安德烈的心理效果上渲染的,也许可以用中国画的皴法来形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重的,用墨越来越重。安德烈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受到娜塔莎精神的感染,情绪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不久前,他驱车来时,看到一棵老橡树,给他的印象是苍老的、缺乏生命的,和春天格格不入的:

娜塔莎的魅力是如此之强烈,竟在一个陌生人悲观的心灵中激起生命的活力,这应该是她美的形象的第-个层次。

如果说,这第二个层次的美,还是间接的,等到在盛大舞会上,才进入了直接的正面表现。娜塔莎因为没有第一个受邀跳舞,脸上一度产生绝望、屏息不动之时,受到安德烈邀请,她一下子“欣喜若狂”“容光焕发”“露出幸福、感激、孩子气的微笑”。安德烈也“觉得自己精神复苏了,变得年轻了”,而娜塔莎“从来还没有像今天这么觉得幸福。她沉醉在极度的幸福之中”。托尔斯泰总结说:“凡是处在这种状态的人,就变得十分善良和美好,不相信人间会有罪恶、不幸和悲哀。”这里,娜塔莎的美表现为极端的纯净,天真无邪,晶莹剔透。她觉得“爱所有的人”,“所有参加舞会的人一律都是善良的,可爱的,高尚的,相亲相爱的,谁电不会欺侮谁,所以大家都应当快乐”。

在这里,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托尔斯泰表现娜塔莎的美并不是孤立的,白始至终是在她和安德烈的情感互动、互相交融和“错位”中展开的。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3

作为“错爱”系列第三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延续了前作纠结虐心的情感路线,但与前作不同的是,该剧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充满隐忍的“纠结”纯爱的故事,人物关系的设置和构成、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故事情节的铺陈与编排、主题思想性格化的呈现都比前两部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写出了爱与婚姻的对决,更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眼中的爱

周自横(张国强饰):周自横用一生的时间讲述着两难。张国强表示很多时候,男人要自控,“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很多种被人理解和不被人所理解的爱情。爱,想得到却不一定非要得到。”杨白(温峥嵘饰):杨白沉默地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甚至身体,孤傲深爱着周自横。温峥嵘认为杨白错过了也爱过了,女人常靠隐忍而活,“希望每个人看到他们的爱情都能想想,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夏博文(陈创饰):夏博文在剧中因为疯狂的爱,而把自己逼出了“病”。陈创眼中的夏博文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好男人或坏男人的类型,但在演戏的过程中他逐渐认同了夏博文对爱情中的坚守,“默默付出就是一种爱,是真爱中必不可少的。”

陈创:为爱坚守一生的男人

导演马鲁剑答应执导该戏的唯一条件就是要陈创来演夏博文这个角色,当陈创一口气看完剧本后也深觉自己要演的肯定是夏博文,“这个男人,有点懦弱、有点窝囊,显然不是浓眉大眼的类型,估计导演觉得我这双小眼睛更合适。”

大多数观众是通过以往一些喜剧色彩的小人物认识陈创的,而此次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他却饰演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情人物,与张国强、温峥嵘纠结于一场“三角虐恋”中。当问及是否打算就此改变演绎路线时,陈创则坦言其实自己一直在寻找一些不一样的角色和更大的表演空间,而《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恰恰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其实喜剧与悲剧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道鸿沟,极致的喜剧永远带着深沉的悲悯,不管是曾经的喜剧小人物还是如今的悲情小人物,我都同样从 ‘人’出发,用最真实的感受去体会。夏博文是‘福贵’后,我的又一个颠覆性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我的阶段里程碑。”接受采访时,正在拍摄新戏《赖汉的幸福指数》的陈创表示在剧中饰演的赖汉“赖亚洲 ”是一个 “桃花 ”很旺比 “夏博文”要幸福很多的男人。

电视指南:都说夏博文是一个悲情人物,你是如何看他的?陈创:夏博文终其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杨白幸福,这种深爱本没有错,只是他爱错了人,这也是夏博文这个人物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当然,夏博文的这种疯狂的、无我的深爱是饱受

争议的,诠释这个角色的前提是你能够理解夏博文的这种爱。

电视指南:演这样的悲情人物累心吗?陈创:累心是一定的,夏博文的爱很极致,现实中的我倒并不是这样一个容易走向极端的人。如果说相似的地方,夏博文是一个承受能力很强的人,同时也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他对杨白的爱没有半点花言巧语的讨巧,而是通过洗衣做饭,帮她嗑瓜子、暖被窝,甚至卖血换钱只为给杨白买唱机听戏来表达。这种不善言辞的傻实在,有点像我。

电视指南:拿到剧本和演完这个剧,有没有不一样的体会?陈创:可以说,在真正开始塑造他之前,我对夏博文更多的是理解,而并非完全的认同,但在拍摄过程中,我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着他内心的种种情感后,我逐渐认同了他爱情中的坚守,认同了这个为了自己心中那份至爱,坚守了一生的男人。

电视指南:夏博文在剧中对杨白的感情一直是默默付出型的,他的眼中,似乎除了妻子外,再也看不到别的。陈创:我很认同夏博文在爱情中的默默付出,默默付出是真爱中必不可少的。爱有很多种方式,在夏博文的心中,默默付出就是一种爱,他对杨白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是希望杨白能留在自己身边,自己能更好地照顾她、疼惜她。

电视指南:有观众认为,夏博文这个角色过于自私和窝囊,既阻碍了杨白和周自横有情人终成眷属又影响了自己女儿的爱情婚姻观,你怎么看?陈创:你可以说夏博文窝囊,但说他自私,说是他阻碍了杨和周之间的幸福,我不能认同。

杨白和周自横之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夏博文造成的。我记得杨白在提出要与夏博文离婚时,夏博文曾经对杨白说:“我承认,周自横确实很优秀,任何男人跟他比都会黯然失色,何况我这么个窝囊废。但是我爱你胜他无数倍,如果当初我是他,我宁可去死,也不会因为母亲的相逼而抛弃你。”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初杨白爱的是夏博文,那么她就不会被爱人抛弃,与不爱的人结合从而一生痛苦。而夏博文的窝囊,从另一种角度上看,不过是对爱人的一种过分的包容和宠爱。至于影响儿女的爱情婚姻观,夏博文只是想为女儿找到一个可以像他爱杨白那样爱她的人,很多父母都会用自己的婚恋观指导孩子,这种关心和爱并没有错。

电视指南:对于那个年代下的爱情与婚姻,你是怎么认为的?陈创:爱情与婚姻是永恒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那个年代的爱情更纯粹,也许如今的爱情与婚姻需要面对更多的诱惑,但那个年代的爱情也需要承担很多压力,需要对抗陈旧观念的束缚。我想说,不管在哪个年代,真挚的爱情和婚姻都存在。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4

【关键词】原创性 《我心永爱》 音乐分析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1600年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而中国原创性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一、歌剧的原创性

一部歌剧的创作,就如同一位母亲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这位母亲哺育了多少个孩子,要做一位优秀的母亲,她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创性的歌剧也是这样。“原创”就是一个全新的创作,在没有沿袭前者的情况下,创作者通过一度创作而得成的作品。对于歌剧的原创性来说,主要体现在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人物的情感内涵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但是总体上又能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本文将以歌剧选曲《我心永爱》为例来探析。

二、歌剧选曲《我心永爱》的音乐分析

(一)《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

《我心永爱》是总政歌剧团为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的轻歌剧《玉鸟兵站》的曲目之一,而后也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演出。该剧是冯柏铭编剧,张卓娅、王祖皆、刘彤作曲,王晓岭、妮南作词。该剧采用军旅题材,通过女主角那双纯净的双眼和美丽的心灵,来歌颂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二)《我心永爱》的音乐风格特征

1.音乐素材

在音乐素材方面采用了西部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并与现代音乐节奏、语法和语汇,巧妙地将民族性和时代感相融。而剧中女主人阿朵的咏叹调《我心永爱》经常被歌手们选为青歌赛的参赛曲目,也是中国歌剧的优秀唱段之一。

作曲家在这部轻歌剧的音乐创作上采用新的尝试,把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而在演唱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即唱法上将民族、美声、通俗相融合(各种唱法都能唱),使音乐呈现出现代元素的民族韵味。

2.曲式分析

《我心永爱》是个简单的一部曲式,由四个不同的并列结构构成。在调式方面,主调到下属调;在和声方面,以属主呼应的完全终止来贯穿;在写作手法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抒发逐渐上场的情绪。

第一部分,以节奏、速度的变化,休止符的运用,来表达女主人公阿朵内心的痛苦、苦闷和哽咽的情绪,仿佛阿朵正低着头喃喃自语。

第二部分,情绪上与第一部分比较,上了一个台阶。速度、音层、节奏、调式的频繁变化,情感上从先前的喃喃自语到伤痛的宣泄,显得更加哀伤和遗憾。

第三部分,情绪上更加激昂,并被赋予了军人的坚韧与顽强的精神品质。速度的变换,伴奏织体的厚重,以及平均的规整节奏型前进,使音乐被赋予了军人的坚硬、刚强的无谓牺牲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四部分,犹如女主人公阿朵在仰天嚎哭。节奏力度上变得缓慢,音乐线条直线上扬,在第四部分达到全曲。通过高亢的音区和不断重复的歌词“我等你回来”,表达的是对永恒爱情的追寻,对信念的执著,以及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此曲以小调贯穿,调式由主调到下属调式的不稳定,与音乐情绪一路直线上扬、激昂、高涨的情感表达形成两个对立的戏剧冲突。犹如女主人公内心渴望爱人不要离开、不要远去,而军人又必须守卫家园、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纠结和哀痛。

(三)演唱的情感表达

《我心永爱》这首女高音咏叹调,可运用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来演绎,重点在于如何深情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而不再停留在该采用哪种演唱方式对其进行演绎和诠释。

编创者善于运用戏剧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例如《我心永爱》中,作曲家以调式的转换、音乐材料的变化与恒久不变的爱情、层层递进波动。编创者巧妙地将女主角情感的波动,通过创作手法的变化来体现音乐的起伏和剧情戏剧性的发展。

三、歌剧选曲《我心永爱》的原创性特征

(一)中国国情特色

该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采用了军旅题材,并紧扣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剧情方面,由于中国西北部地理条件恶劣,所以女主角在原始森林迷路,又恰巧有驻守在附近军区的连长外出得以营救。

(二)中国民族特色

该剧在音乐素材方面,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节奏、语法和语汇结合,巧妙地将民族性和时代感相融。《玉鸟兵站》这部歌剧,主要由《我心永爱》《玉鸟之歌》《嗨!香格里拉》等曲目构成。该剧以诗化的表现形式,勾勒出水墨画般恬静的玉鸟古镇风光;以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以及剧中主人公心灵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三)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讲求含蓄、内敛,中国人的爱情追求矜持和内在的深刻。我们通过《我心永爱》全曲的歌词可以看出,没有一句“我爱你”,只有不断地呼喊“我等你回来”,这一声声从心底的呼唤比“我爱你”这三个字来得更深刻和真切。

结语

《我心永爱》这首轻歌剧选曲,是中国当代轻歌剧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玉鸟兵站》的创作对我军在戏剧创作上有重大的贡献。该剧作为中国原创歌剧,也将推动中国歌剧原创性的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2]《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上、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5

一个时代的偶像

周润发是香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男星,同样也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标志,他的成功,正如同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的一个缩影,打不死、压不垮,他俨然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更是一个有着更多文化意味的平民英雄。

1955年5月18日,周润发出生在香港的南丫岛,祖籍广东宝安。由于做海员的父亲早逝,家境十分贫寒。童年时,他曾在岛上帮助母亲耕田、养鸡。迁居九龙后,周润发只读了三年中学便外出养家糊口,做过搬运工、信差、推销员等工作。

1973年,也就是周润发18岁的那年,因为偶然间看到电视台的征聘广告,他本着求生的决心而考入了无线电视台第三期艺员训练班,一年后成为基本艺员开始频繁出现在综合性节目,参与了综艺节目《欢乐今宵》、电视剧《同屋同住》和《江湖小子》的演出。

1976年,他因主演电视剧《狂潮》而崭露头角。此后他主演了电视剧集《网中人》、《千王之王》、《上海滩》、《大香港》,在这一期间,他在《上海滩》中的表现是最值得称道的,凭借着该剧的火爆,他成为了香港家喻户晓的红人,他出神入化和灵活多变的表演风格,以及他那不怒而威的独有气质,使他以一种全新的男性偶像形象在香港乃至东南亚走红。

如果让70年代人只选择一个明星、一个偶像、一个英雄,他只会是周润发,不会是其他人。甚至有时很难定义银幕上的周润发带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表情,却凝结着亲和力、感染力和永不受屈辱的气概。一是在《英雄本色》里,周润发嘴角叼着一根火柴,用一张美钞点燃香烟,仿佛是一个草莽英豪对资本社会的轻蔑。

在1980年代,周润发一个名字,就是高票房的代名词,他的商业魅力是无可比拟的,只要有他的存在,几千万的票房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几乎就是探囊取物。同时,他也是20多年来华语影坛演技最出色的明星之一,他曾经在四年内三获金像影帝,更有一年凭三部影片入围的壮举,而前前后后13次入围金像奖的纪录更是无人能及。

“硬汉”之路

在1980年代初,已经在电视界颇有人气的周润发开始频繁走进电影圈,在1981年拍摄的《胡越的故事》,成为了他决心在电影领域里一展拳脚的一个重要砝码。在此片中,他把一个逃到香港的越南军人失落、漂泊的复仇生涯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为此,他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提名,而后,他在文艺片中常有精彩表现,如1983年在《地下情》中的演绎,以及在同期出演的《倾城之恋》中的发挥。

在1985年,一部《等待黎明》令在文艺片中苦苦求存的周润发登堂入室,在这部描写香港沦陷后抗日斗争的影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名沉默寡言、外冷内热的男性,最终,为救护一船人忍辱负重乃至最后牺牲。这个角色为周润发赢得了1985年亚太影展和台湾金马奖的双料影帝。自此,周润发开始在文艺片中逐渐被定格,虽然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却也因商业潜力不佳,而落得了票房毒药的骂名。

1986年,在文艺片领域辗转多年的周润发开始尝试转型,出演了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大刀阔斧地开辟了自己的“英雄”之路。片中他所饰演的小马哥,落魄中不失侠气,以一杆单枪征服了银幕上下,成为了一个极为轰动的银幕英雄形象。该片推出之后,打破了香港影坛的票房纪录,更在全东南亚的商业战线上全线飘红。自此,香港电影再度掀起一个英雄时代,黑帮英雄的形象开始以周润发为样板,在香港乃至整个华人地区蔓延开来。周润发也凭借着小马哥这个角色荣膺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为他的电影生涯开辟了闪亮的明星道路。

在《英雄本色》为周润发打出一片新天地的第二年,他延续着此前的文艺老路出演了张婉婷执导的经典文艺爱情电影《秋天的童话》,周润发饰演的移民打工仔“船头尺”,与钟楚红饰演的留学女生发生了一段委婉的爱情故事,他的表演既快乐又伤感,充满生活情趣并不失童话的意境。周润发凭这个角色再次获得金马奖影帝,但是在随后的金像奖上,为他赢得影帝头衔的影片却是更受香港人喜爱的警匪片《龙虎风云》。1989年,周润发又成功地在《阿郎的故事》中饰演了一位至情至性的摩托车手阿郎,第三次荣膺金像奖影帝。

周润发的表演是多元的,以文艺角色崛起影坛的他,不仅能够以枪火大展英雄拳脚,在喜剧片中的表现同样也不输于他人,诸多代表作品也都有着别样的精彩。1980年代中期至后期,他在《长短脚之恋》、《公子多情》、《大丈夫日记》、《八星报喜》等喜剧片中的表现也堪称经典,在香港这个多文化多元素的大都市里,或许这样翻云覆雨的大变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技,不仅业内推崇,百姓一样也喜欢。当然,英雄片仍旧是周润发不可替代的全新路线,在1990年代初期,周润发又陆续出演了《赌神》、《喋血双雄》、《纵横四海》、《侠盗高飞》、《花旗少林》等多部票房惊人的影片,虽然没能再次斩获金像奖,人气却越来越高。

出走好莱坞

1995年,在香港已经无可追求的周润发远走好莱坞,寻求更广阔的空间。离开香港影坛之后,年届不惑的周润发只身闯荡好莱坞。我们在周润发的成名之路上,看到的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在机遇面前,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成就自我的故事,1980年代的香港明星大多具有这些特征。周润发的身上闪烁着一种品质,那就是:梦想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实现。因此在接下第一部好莱坞片约之前,他先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英文,并且努力去了解和接受好莱坞的拍片方式。1998年2月,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替身杀手》推出。1999年春天,周润发在好莱坞的第二部影片《再战边缘》诞生。平心而论,虽然我们对这些电影大加报道,但是很遗憾,它们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影人和影迷的接受。就算影迷们可以宽容地对待他的转变,忍受他不地道的英文口音,批评家们和电影从业人员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另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两部影片缺少悬念,仅仅由一些惊险动作画面和毫无意义的对话组成,虚弱的故事主线无法将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这些电影并没能让周润发在好莱坞立稳脚跟。这位东方巨星仍然是一个“东方形象”的替身,一个不折不扣的局外人,

周润发在好莱坞的演艺生涯,随着

他的第三部影片《安娜与国王》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个转变不仅是针对他在好莱坞所扮演的角色,更是针对他的整个演艺生涯而言的。在这部戏中,周润发彻底舍弃了以往标志性的草根气质,转而演出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泰国国王。

虽然初涉好莱坞的《血仍未冷》、《再战边缘》和《安娜与国王》三部影片都不算很成功,但直到演出了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大侠李慕白的角色引爆了演艺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周润发第13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提名。随后片约不断,《防弹武僧》、《加勒比海盗3》、《龙珠》……

不朽英雄

周润发的银幕生涯和银幕角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人们心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是香港影坛全盛时期的蓬勃动力,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说!“周润发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男演员,他是西方人眼里的加里・格兰特+哈里森・福特”,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则评价他说:“他是香港电影的奇迹,同样也是香港奉献给世界电影的最大财产。”很显然,这样的评价看起来很厚重,但也不无道理。周润发,影响了香港电影20多年,同样也影响了华语影坛,乃至世界电影。在好莱坞如鱼得水的沃卓斯基兄弟就是他的绝对影迷,他们说:“决不愿意守着银幕看上一两个小时电影,却心甘情愿看周润发在银幕上放一整天的子弹。”

在演艺圈内,周润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他的谦逊。他曾经说过,“我并不迷人,周润发不是最英俊的人,我很邋遢,也很平凡,但是我因为演过的角色而受到欢迎。大家都记得许文强、小马哥,是这些好的角色帮助了我。”才华和努力让他跻身巨星之林,但他总是谦虚地把一切归功于机运,谈到演戏这一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经验。不了解生活的本质,演戏会变得很困难。干这行必须喜欢这行。成功是需要积累出来的。”

爱情条件第三部范文6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性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88 [本刊网址]http:∥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小说描述我国西北地区农村的历史演变过程。小说展现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由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重大转变。展现了一代人由平庸的平凡到摆脱平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向读者展现出了在平凡的世界以及平凡的人生中的不平凡的人性之美。路遥曾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就是能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能够震撼人心的内容。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路遥通过文字描写展现了平凡人的人性美,对人类的情感和真情进行了真实描写,书中肯定了对人的尊严、个性以及个人价值,书中歌颂了对自由以及理想的追求。

一、《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书中对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所经历的转变进行了全面描述,该书的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的生活作为主线,并将家族矛盾与国家的政治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使读者对人、社会以及国家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小说《平凡的世界》总共可以分为三个有机组成。

小说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在爱情以及学业受到双重打击的贫苦出身的青年孙少平最终决定返回家乡生产。回乡后孙少平在田晓霞的帮忙下,其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但是,与孙少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哥哥虽然在乡下并没有接受过教育,但是孙少安与村支书的女儿产生了恋情,不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段恋情并没有开花结果。随后,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地区的生活也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并且村支书毁山修田的行为也终于引起了众怒。

小说第二部写作的背景是,我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大力推广,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在全国进行改革的大环境中,村支书却固执己见,并号召村民抵制新的。以此为背景,农村进步青年孙少安带领村民积极实行土地。并且孙少安利用自己的积蓄在村里建成了第一个烧砖窑。与此相对比,村支书由于固守陈腐的旧思想,逐渐被新时期的新思想以及儿女之间的琐事整个的焦头烂额。

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在煤矿工作的孙少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为了烧砖窑工人中的榜样,在大家的努力下,烧砖窑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烧砖要的发展,孙少安最终决定利用贷款来实现烧砖窑规模的扩大。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用人不善,导致了烧砖窑蒙受了恨的损失。虽然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之下,烧砖窑经营又逐步走上了正轨。但是,与此同时,孙少安以及孙少平兄弟的去面临着接连的祸事。孙少安的妻子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而晓霞却在一次采访的过程中为了拯救他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面临着人生中的巨痛,孙少平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光彩,而是有充满信心的投入到了新的生活中去。

二、《平凡的世界》人性美分析

(一)平凡的人物展现人性光辉。《平凡的世界》描述了普通社会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而在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社会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往往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平凡的世界》正式通过对社会底层民众的任务生存状态以及命运的转变,体现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最真实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农村地区人民相互帮助、相互关怀的基本社会关系。注重展现并且歌颂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最朴实和最真切的人性之美。而在书中对孙玉厚的描写更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家庭的支柱,孙玉厚不仅仅通过自己的劳动艰难的供养自己的儿女读书,在家庭困难的事后他也没有阻止二儿子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默默无闻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其任劳任怨的性格,是对中国广大勤劳父母的真实写照。在《平凡的世界》中,金俊海作为黄原城中一个十分普通的司机,比较优越的生活也并没有能够掩盖住其人性的光辉,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孙玉厚一家的生活,他并没有富而不仁,人性光芒闪耀于起身。在孙少安婚事的筹办过程中,积极帮助孙家筹措粮款,感情表达的真实细腻。在书中,修炼的角色是一个大方热情的姑娘、性情耿直、心地善良。虽然和父母分家,也和父母出现过一些矛盾,但是仍旧能够对父母进孝道,尤其是当孙少安的烧砖窑走出低谷之后,在感受父母的真实怪坏和温暖之后,更是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通过这一想象,《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农村女性重情义、孝敬老人以及勤劳的优良品格。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真实存在的最为平凡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十分平淡,没有做出过任何令世人为之侧目的丰功伟绩,只是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些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书中看出那些闪耀着的人性光芒。书中所描写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它们不仅有高尚的品质,也有一般人的缺点。但是,无论是注重所描写的老一代农民抑或是新生代的农民,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不管是聪明还是忠厚老实,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展现出了夺目的人性光辉。对普通人群平凡的人的性格力量和精神美德展现,在平凡中表现伟大,使得《平凡的世界》拥有更深的思想维度。

(二)用平凡的挫折高扬凝聚仁爱的旗帜。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诚挚和纯情的展现在普通人平凡的人生的苦难情怀而获得了的整个社会的认可,但是《平凡的世界》却并没有因为对困难生活的描写使得人性和美消失吴总,正相反《平凡的世界》通过对平凡人的苦难描写将之转化为一座充斥着光明、温暖以及人性光环的价值驿站。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赋予了其描写人物的坚毅的性格以及奋发拼搏的精神,在对平凡的人的描写中展现了人性之美,使普通人在平凡中体现出伟大。《在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孙少平故意没有应声,当班长再一次喊孙少平的名字时,孙少平还是没有回应,其实在文中孙少平是故意对富家子弟的报复。当路遥写到本部分内容时,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出发的,描写出了人的本能反应,同时也展示了人的灵魂裂变。当发展到孙少平的朋友殴打顾养民,而孙少平认为顾养民一定会向老师告发时,但是顾养民并没有真正这么做。这就使得孙少平陷人了人性困境,同时孙少平也开始对自己的进行反思。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孙少平人性中的私欲在不断的减弱,人性光芒得到了不断增强。而当郝红梅偷盗事件发生后,孙少平想尽办法对郝红梅进行保护,最终使得这件事得以平息。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孙少平对自己人性的反思,使孙少平的人性不断得到提升,其灵魂也在反思中得到了升化。

(三)用平凡的爱情抒写人间真情。爱情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请与追求,而更具有一种社会性,体现了社会个体的情感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爱情是一种十分强烈的情感,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性内容。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对主人公爱情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群平凡的人的善良和真诚。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制造冲突是艺术家永恒的主题,同时这也构成《平凡的世界》中爱情描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平凡的世界》中使用理性战胜了感性,使善的观念与爱的观念实现有机结合。用情感战胜理性,勇于突破世俗观念而去追求自己的真爱。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田晓霞这一开朗、大胆的女性,他不顾别人的看法,摆脱了门当户对理念的束缚,而最终喜欢上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工作条件斗鱼自己的有很大差距的孙少平,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感情是真挚的体现了田晓霞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在这一方面金秀和田晓霞又表现的十分相识,虽然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金秀最终来到了大城市,但是其始终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同化,她大胆的向孙少平表达了自己的爱恋,同时可以为了孙少平放弃自己的未来,与田晓霞相比我们更是在金秀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风险的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爱情爱那个描写作为激烈同样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莫过于田润生的感情描写,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他资源放弃比较优厚的生活,抛弃父母和家庭,冲破一切世俗的阻碍只为了能够和“寡妇”走到一起。理性的世俗被这些纯真的人物完全超越了,他们凭借自己的高尚获得了情感上的自由。

(四)平凡的交际展示人间大爱。作者路遥本身出身于农民,其创作风格受到了亲情以及乡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它的作品中带有乡间的人们的心灵以及遭遇,展示农村人的人性光芒。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自己犀利的笔锋将农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悲哀与家庭生活、人伦关系融合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文中孙玉厚这一角色赡养老人、帮助弟弟为儿子操碎了心,无一不体现了这一角色忠厚与善良,是对中国这形象群体的歌颂。而孙少安这一角色,尽管其有着自己的立项,但是为了家庭他又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在外求学追求实现自己理想的孙少平,家庭也是其始终难以割舍的。在他们看来,家庭构成了它们人生最重要也是最难割舍的部分。人性的光辉不仅体现在它们对家庭的情感性,同时还表现在家族之外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关怀上。书中,李向前在自己的爱情破灭之后,仍然对润叶以及她的家人关怀备至,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关怀,人性的光辉跃然纸上。孙少安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之后终于办起了烧砖窑,在雇佣工人时,他对村里人说“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着周围人吞糠咽菜?”。正式这种最为简单,最为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孙少安心理产生一种责任感,也正是这种责任感市孙少安的人性得到升华。

上一篇网络流行语录

下一篇圣诞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