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1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3、教学媒体、课件;

4、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二)进行“活动与探究”

(1)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2)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三)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第三课时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2

一、构建有机物质网络,明晰物质类别特征

1.基础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2.多重官能团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碳碳双键与碳碳双键…………二烯烃共轭二烯烃CH3CH=CHCH=CHCH3累积二烯烃CH3CH=C=C-CH2-CH3孤立二烯烃CH3CH=CHCH2CH=CH2

二、概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巧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有机物质的命名大体归为三类:一是无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如烷烃),二是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类有机物的命名都要以烷烃的命名原则为基础,都要遵循六点命名规则,吃透这六点规则,才能为复杂的结构进行命名。选主链—给主链编号—相同取代基要合并—不同取代基小在前大在后—等长原则—等近原则。对于只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只需将烷烃命名原则稍作改动便可完成,改动如下:

(1)在选主链时,将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当中的“最长”二字改为“含官能团在内的最长”即可。

(2)在主链编号时,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把主链碳原子编号中的“取代基”三字改为“官能团”即可。

(3)最后一个字要看官能团对应的物质类别,属于哪一类别,最后一个字就落谁。

注意: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以哪个官能团为主,名称的最后一个字就落谁,同时还要兼顾非主要官能团在名称中的位置要求。

2.通过名称书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写出主链碳原子,从左到右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2)将取代基及官能团连到主链相应的位置上;

(3)按碳原子四个共价键的要求,补上氢原子。

三、通过建图建表来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1.通过构建反应网络来进行反应类型的总体复习

例如:■

上图中函盖的反应类型就有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水反应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反应网络,易于从总体上把握有机反应的类型。

2.熟练掌握“拆分”与“结合”,完成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无非就是五个字——“拆分”与“结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通过两种类型的方程式书写来理解这五个字。例如:

上述两种反应中的虚线均为拆分线,将结构“拆分”成两部分,然后与另一反应物的两部分重新“结合”后生成了新的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拆分”与“结合”。

3.通过构建性质图表来理解化学性质的综合运用

检验醛、酮性质中常用的试剂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

高职和大学的教育存大着一定的差别,其表现主要有两点分别是: 在培养的标准上,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在培养的形式上,高职以社会的需求为目的,以适用的能力为主设计相对应的培养方案,以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进行培养人才。有机化学属于药学专业一门比较重要基础性课程,可以直接称其为药学的核心。在经过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后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药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合成,了解药物的结构及药效的相互联系。为以后的药物生产,药物质量的检测及新药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有机化学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人员。针对教育方法他们提出了很多观点。从总的方面来看,所有高职院校的有机化学课的学习还没有更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水平差课时少有机化学知识应用广的一些主要特点,提出了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着重关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尽一份力。

1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药学和有机化学的是同时存在的,他们一同走过了极为久远的历史路程。有机化学是在19世纪初其出现的,有机化学当时注重的是关于有机体的问题,针对的目标大多数是,从有机体中经过分离纯化的有机化合物。药学的持续发展,也在带动着有机化学的进步。我们坚信药学和有机化学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它们依旧会相互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发展。因此学生们如果能把有机化学学好可以为药学专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有机化学的课程特点

有机化学所研究的是有机化合物这一门科学。研究其结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应用及命名,以及有机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变所遵照的规律等。针对有机化学的课程来说,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整体性特别强,大多数教学内容都遵照各官能团化合物来给章节顺序排列,但它们没有被孤立也不是零散个体,他们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因此把握好有机化学教学的结构,对于学好这门学科是比较有益的。

3有机化学在高职药学专业中,探讨内容整合、编排方式及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材的,高职医药类专业大都选择用刘斌主编《有机化学》,内容主要以官能团教授各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的主要化合物,着重讲述构效关系有机化学原理。在结合高职教材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重点介绍,让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并运用有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避免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讲述,应尽可能的采用药学普遍的化合物及化学现象的案例,增强实际应用性。在有机化学的教学经验中了解到,如一程不变的按原来的课本的顺序拿过来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学人员与学生都会感到自如,但当把教材的内容学完后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感觉有机化学的知识太过复杂,各种化合物品种众多,需要硬背的知识太多。在这样一种问题上,依照大学的有机化学课本,对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编排和调整,全部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绪论、命名和异构 ,这一部分是讲述,有机化学的历史、基本理论概念这些基础性的内容。学习有机化学这类学科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自信心。如果在学习的初期学生对学习就没产生兴,让学生对这一学科失去自信心的话,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老师和学生都会是一种折磨。因此开始对基础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非常重要的。这就使教师用简洁易懂、有趣的方法把有机化学的内容在药学中的作用,展现给学生。用易懂的形式把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给同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树立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第二部分,几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这几种化合物比较简单,主要的难点就是对学生清楚讲述基础的有机化学中的基础概念及术语,讲述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水平。第三部分,讲从醇到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内容。这一章节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有些杂乱不好理解,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便会察觉,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由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位判定的。因此本章的重要学习内容是在了解各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深入清楚并分析各类化合物其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各类化合物电子效应,只要掌握其分析的方法,推测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就容易多了。并且是高职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第四部分,有机合成的简介,在有机化学中,最难学习的部分便是有机合成,其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相互转化反应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的逆合成分析思路。使学习者对整体内容关于化合物性质归类汇总,在其思想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然后经过多多的练习来设计形成思路。对于高职的学生这章的内容难度较大。

4结束语

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必须要跟学生说明有机化学这门学科,其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在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再把有机化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展现给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到主题的内容上。此种方式的学习经进实际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应随着目标人才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许玉芳.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黄声岚.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法探讨[J].海峡药学,2014,26(03).

[3]吴小琼.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4

一、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N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目,可以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未知的世界。它既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社会应用性强的课程,又是-f3重视实验、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立体化学、波谱化学等;第二部分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是按其分子中包含的官能团类型分类,官能团对化合物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部分是整个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掌握各类反应及应用;第三部分为天然有机物化学,包括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内容,也被称为生物有机化学。对于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一、二大部分内容,而且,第二大部分中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例如,不饱和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等是重中之重。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1个理论(电子理论)、2个效应供轭效应、诱导效应)、2种试剂(亲电试剂、亲核试剂)、3类6大反应(自由基取代、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加成反应)等01。

二、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科学专业既是本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它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数量的巨大,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紧、任务重。对于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来说,材料科学专业的授课课时由化学专业的大于120学时缩短为小于64学时,实验课时也相应地大大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肤浅,实验技能相对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材料科学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有机化学中所有的内容都必不可少,即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教学侧重点需求不同,精选有机化学中针对材料科学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既能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下降趋势,并且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材料科学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法

1.教材的改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优秀的教材是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各类教材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但本校材料科学专业特点鲜明,直接沿用现有的有机化学教材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本专业学生完善地掌握其必需的化学方面基础知识。为此,我们根据本校材料科学专业学科特点,参考现有优秀有机化学教材,精选本专业学生必需之基础知识,秉承遵循思维规律组织教学的原则,编写适合本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校内讲义。相对于一般的有机化学教材,我们新编的讲义内容精练,篇幅缩减,既加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适应了学时较少的需求。主要以上文所述的有机化学教学主要内容的第一、二大部分为主,新编讲义共分为十一章,第~章:结构与性能概论,重点内容为价键理论、共振论、诱导和共轭效应、反应类型和试剂分类、酸碱理论、溶剂化作用等;第二章:立体化学,重点内容为构造、构象、几何、对映4大异构现象;第三章:结构表征化学,重点内容为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及质谱。以上内容为有机化学基本理论,是以下各章学习的基础。第四章:脂肪烃及其衍生物,包括饱和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第五章:芳香烃,重点内容为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第六章:醇酚,重点内容为醇酚的共性和特性;第七章:醛酮,重点内容为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包括羧酸、酰氯、酸酐、酯、酰胺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九章: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硝基化合物、胺、重氮及偶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上内容几乎涵盖全部对本专业后继课程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要点就重避轻侧重点鲜明,为整个讲义的重点内容。第十章:有机合成基础,重点为有机合成路线控制;第十一章:有机化学资源,包括常用软件、期刊检索、网络化学资源等。以上为选学内容。用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学习兴趣。新编有机化学讲义在内容上精练有序,既涵盖了与材料科学专业息息相关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了有益于后续课程学习的几大类重要有机化合物。主线清晰,内容展开层次感强,保证了在少学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完整的了解重要的知识,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着重有机化合物的共性与特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手段和最近研究热点,辅以材料科学研究方向专题的建立,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适应新时代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

2.课堂教学的改革。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实施的天地。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内涵,极大地提升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式、化学反应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辅以挂图和模型演示,也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有机化学中比较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且可将图、文、声、像并茂,将“讲”课演变为“演示”课,既扩大了单位学时内的授课内容,又可以节省出学生上课时记笔记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151。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PowerPoint为主要制作工具,辅以Flash(制作动画)、ChemOfice(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反应方程式)、Photoshop(处理图像)、3DMax(制作立体动画)等软件,开发了侑机化学》CAI课件,使课堂的教学面貌焕然一些,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课堂质量极大提高。

(2)教学方法:运用开放式教学,采取列表比较法、系统归纳法等展开课堂教学。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科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们以开放式教学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介绍与材料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织专题讨论,丰富学生相关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开放、启发式教学。辅以系统归纳、列表比较等合理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针: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针,更好地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主要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使学生从积极地听从老师的讲授,过渡到独立思考,有所创新。对于学生在思考、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老师应给予学生帮助。不仅仅是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解决问题、困难的知识、经验,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3.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但一般的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实验安排的课时较少,甚至不安排,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实验教学最大的效果。我们经过探索,采用如下思路和方法:采用阶段性实验教学,首先安排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验证实验,例如,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安排阿司匹林、染料合成、茶叶提取咖啡因等。既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是有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科学专业特色,逐步增加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一设计实验方案一拟定合成路线一完成产物合成一分析实验结果一提交实验报告。由学生自己设计合成路线,分析、总结合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安排一些开放性实验,实验室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学生开放,使得对有机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既弥补了实验课时少、学生意犹未尽的不足,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科研的氛围,对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5

气相色谱检测器是一种将色谱柱分离后的试样组分按其特性和含量转变成电信号,进而实现定性、定量分离的装置。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气相色谱检测器可以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两类。本文中,笔者将介绍一种应用广泛的质量型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主要特点

(1)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检测器,测量的是气相色谱载气中某组分的质量变化速度,响应值与单位时间内某组分进入检测器的质量成正比,峰面积与载气流无关。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有机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对无机气体、水、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含氢少或不含氢的化合物灵敏度较低,甚至不响应。

(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响应迅速,因此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结构仍无实质性的变化。

(4)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比浓度型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出近3个数量级,检测下限可达10-12g。

(5)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需要用到3种气体:作为载气的氮气,作为可燃气体的氢气,作为助燃气的空气。这3种气体的流速和配比参数为:氮气∶氢气=1∶(1~1.5),氢气∶空气=1∶10。

工作原理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生成的火焰为电离源(如图1),其工作原理图如图2所示,具体过程如下。

(1)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拥有两个电极,一个为极化极(或发射极),用来喷射燃烧火焰;另一个为收集极,在一定极化电压下用来收集火焰中的离子。

(2)载气(氮气)携带有机化合物CnHm和可燃气体(氢气),由喷嘴喷出并进入火焰,有机化合物CnHm在火焰热裂解区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自由基,反应如下:

CnHm-CH

(3)空气从四周向火焰聚集,上述反应产生的自由基-CH在火焰反应区与空气中的激发态原子氧(或分子氧)发生如下反应:

-CH+OCHO++e-

(4)生成的正离子CHO+ 与火焰中的水分子碰撞发生如下反应:

CHO++H2OH3O++CO

(5)化学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在极化电压形成的微电场定向作用下分别向相反极性的电极运动,形成微电流(约10-6~10-14A)。

(6)在一定范围内,微电流大小与进入离子室的有机化合物质量成正比,正因为如此,氢火焰离子化检测

器归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火焰中的电离率很低,大约只有1/500000的碳原子被电离。

(7)收集极对微电流进行收集、输出,然后经高电阻放大获得可测的电信号。

(8)电信号输出到记录仪,得到峰面积与有机化合物质量成正比的色谱图。

(9)最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根据色谱图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只要载气流速、柱温等条件不变,气相色谱图则不变。载气纯度越高、流速越小、柱温越低或固定相耐热性越好,气相色谱图的基线越低;反之越高。

结构特性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常采用一个不锈钢外壳将喷嘴、收集极、极化极等密封在内,只留一个排气口,用于排出燃烧产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性能决定于电离效率和收集效率,前者主要与氮气与氢气的配比有关,后者主要与喷嘴内径、电极位置、收集极形状有关。

1.喷嘴内径和材料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喷嘴内径一般为0.5mm左右,这是因为当喷嘴内径为0.5mm时,载气(氮气)携带有机化合物CnHm和可燃气体(氢气)从喷嘴喷出的速度,与空气从四周向火焰聚集的速度可以达到最佳配合。喷嘴内径越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越高,色谱图的线性范围越窄;反之,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越低,色谱图的线性范围越宽。

喷嘴材料一般为不锈钢、铂、陶瓷或石英。其中,不锈钢和铂喷嘴下端需要与地面保持良好的绝缘效果。陶瓷和石英,特别是石英,凭借较好的化学惰性和绝缘性,目前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陶瓷或石英一般用作喷嘴管顶材料,然后在其上端加装一个金属帽即可,这样可以避免试样与发热的金属直接接触,降低有机化合物组分,特别是极性或化学活性组分的催化、吸附作用,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色谱图,噪声也较小。

2.电极位置

极化极一般由铂金、不锈钢或镍合金等材料制成,并与喷嘴处于同一平面上。如果极化极的位置低于喷嘴,那么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将有所下降;如果极化极的位置高于喷嘴,虽然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将有所提高,但噪声也会同时增大。

收集极多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直径为6~10mm,长度为20~60mm,通常位于喷嘴上方,并与喷嘴同轴安装。此外,收集极与喷嘴必须拥有极好的绝缘效果,这是因为在100V的电压下时,即使具有1012Ω的漏电电阻,也能产生10nA的基线偏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常采用的绝缘电阻有两种,一种是聚四氟乙烯绝缘电阻,其电阻值可达1015~1018Ω,不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绝缘点还是要与热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种是高纯陶瓷绝缘电阻,其电阻值可达1014~1016Ω,且可耐300℃的高温。还应注意的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所有的绝缘表面均要保持洁净。

收集极与极化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6mm。如果收集极距离极化极太近,则收集极易过热而产生热电子,噪声也会增大;如果收集极距离极化极太远,则离子流到达收集极的时间过长,导致正、负离子再结合的几率增大,收集效率降低。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 有机化学课程 选修与必修 衔接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的有机化学课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与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前者将有机化学内容包含在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介绍,后者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化学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1]。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2]和学时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必修)》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从两者来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有机化学在必修和选修间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3],如何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衔接好必修和选修间化学教学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人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1.贯串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构建一个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就是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化合物的性质。如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回忆必修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4]。

2.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授课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5]。

下面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中,观察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现象为例。

关于“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的探究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条件在人教版必修2中已体现,在本章内第2节主要体现在对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方面方案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思考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等多个方面来全面思考问题,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各要素、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及对反应装置的要求。

关于“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的探究活动,利用对比实验原理,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出发,考虑甲基的影响,思考苯的同系物有何通性和特性?作出假说,最后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现象验证自已的假设。

3.“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4.巧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衔接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个人计算机(PC机)附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宏观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像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学生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多渠道的,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6]。例如,必修2已用图表进行专题介绍煤、石油的综合利用,选修模块在脂肪烃、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部分又对其进行了阐述。建议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从石油、煤化工制品用途、芳香烃和脂肪烃的来源、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加工工艺等多个角度进行资料查阅的探究,且事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讨论等。

5.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联系必修与选修,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7]。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将实用性知识实践化的天地。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STSE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提交实验报告,举办展览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地抓好衔接。切实加快高中有机化学课选修和必修教学衔接的研究,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化学教育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年,(7-8):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剑峰.高二与高三间化学衔接教学刍议[J].化学教学,2004,(12):12-14

[4]陈颖.《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教学设计案例——“碳原子的成键方式”[J].化学教育,2005年增刊:167-170.

[5]汪明微. thjy.edu.cn/user1/29/index.html.